关于解题教学的思考和建议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解题思路与方法PPT课件
7
他应该要体谅父母,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一种爱护、鞭策、期待、
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20/10/13
6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2020/10/13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2020/10/13
3
言行评析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要对材料中所有的言和行进行判断,即确定这种言 行的实质。
第二步:说明理由。要对题目中正确和错误的言行进行分析 说明,指出它们正确或错误的原因。
这步最关键的是要找准言行,通常三个办法,一就是从内容
上判断,如果所阐述的内容属于一个价值趋向就可以属于一个有
③他“砰”的挂上电话,并说“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符合礼
仪要求,容易造成亲子隔阂,伤害了妈妈,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应该要有意锻炼常规礼仪姿态,逐步养成习惯。
④他不能听取老师的意见,说老师管不着,未能接受老师的正确
批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妈妈
履行了抚育的义务,我们孝亲敬长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要求。
2020/10/13
1
主观性试题的解题要求主要有: 第一,将材料和观点结合起来; 第二,多角度地全面思考问题; 第三,分点答题,条理清晰; 第四,运用学科术语等。
2020/10/132言行评析源自特点 言行评析题是指设置一个情境,
给出材料,材料中给出一定的言行, 要求对这些言行进行分析说明。, 该题型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回 答时要求角度要全面、思维要辩证。
是……”。
第三步:归纳总结。如果是正确的言行应指出“我们应进一

中考命题思考与教学建议精品PPT课件

中考命题思考与教学建议精品PPT课件
2.《课程标准》 3.参考各版本教材
学生对试题的评价(2014年)
老师对试题的评价(2014年)
老师对试题的评价(2014年)
我刚看了试题,选择题好像没有难度,填空题有4分有 难度的题,实验题的21题是否可答为:白磷的着火点低?22 题的难度在于学生不会组织语言,控制变量解题不是问题, 表达是个问题。难题分值也就10分左右,平均分不会太低吧?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20
5
64
1
反应后质量/g 2
32 0
56
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的4倍,则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在反应前后不变的

(写一点即可),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 (
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填选项的字母代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E.无法确定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正确答案
第(3)题常见错误
思考1
高中化学老师能否顺利做好高考题 初中化学老师能否顺利做好中考题
能否作为判断试题难度的依据?
判断试卷的质量,不能只看题不看到人, 离开学生的学习现状静态地看试题的质量,很 容易给人以错误的讯号。离开了具体的考试群 体孤立地看一套试卷,可能很不错,但具体在 某一考试群体使用这套试卷,就可能好,也可 能不好。
39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与教学建议.ppt (476KB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与教学建议.ppt (476KB

再来探索这个模式是否在一般情况下适用。 如考虑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1,1+3=4 (2x2),1+3+5=9(3x3), 1+3+5+7=16(4x4),1+3+5+7+9=25(5x5). 从此五个算式中得到的模式,我们便希望在 一般情况看下验证这个结果。
例6、在图2中代表一个城市的街道格局。要

图 1
第一步:理解问题
每一个数字必须被使用且只使用一次。六个
圆所构成的三角形中,每条边上的四个数字 的和必须是12. 此后就有三种探索方法: 第一种探索:随机猜想和试验 第二种探索:系统的猜想和试验 第三种探索:推理性猜想和试验
第一种探索:随机猜想和试验
第二步:设计一个计划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步骤
波利亚的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2.设计一个计划 3.执行计划 4.反思
1、理解问题
你是否理解问题中的所有语言? 是否能用你自己的话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你是否知道问题的所有已知条件? 你是否清楚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要达到什么目标? 问题中条件是否足够? 问题中有无多余的条件? 这个问题是否似曾相识,也就是你以前有无解决过 类似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一个计划
用推理性猜想和试验。n有三种可能。因为加
数sun和fun都是三位数,和swim为四位数, 因此我们看s+f,可知swim中的s=1。这样就 使n只有两个选择:3,6
第三步:执行你的计划
因为s=1,而s+f得到一个两位数,知f=9这样就
有下面两种可能: (a)1u3+9u3=1wi6 和 (b)1u6+9u6=1wi2 在(a)中,如果u=0,2,7没有合适于i的值。 在(b)中,如果u=3,u+u再加6+6的进位1得 i=7,这时,w=0 .得解。

思考策略与解题方法讲义(PPT 44张)

思考策略与解题方法讲义(PPT 44张)

h 5 x 24 5 5
,
24(5 x) h 25
求△FPC2的底和高.
C
C1 C2
C2 P F C1
动”中取“静”
A
图1
E
D
B
A
D1 D2
图2
B
A
D2
图3
x
D1
B
又C2F=x,∠C1+ ∠C2 =900 ,所以∠FPC2=900.
在Rt△EFG中, ∠C2=∠B.
4 3 s inB ,c o sB 5 5

“动”中取“静”,让图形和各个几何量都“静”下 来.
C
猜想图中的D1E与D2F的数量关系
F
2
C
1
P
E
A
D
2
D
1
B
图3 下结论: D1E=D2F ∥ C 因为是平移,所以 CD , 1 1 2D 2 ∠C1=∠AFD2 ,∠C1=∠A, ∠ AFD2 =∠A, 所以AD2=D2F . 同理: BD1=D1E. 又因为 AD2=BD1,所以 AD2=AD1-D1D2,, BD1=BD2-D1D2,, 所以D1E=D2F
C
C1 C2
C2 P F E D1 B
C1
A
图1
D
B
A
D1 D2
图2
B
A
D2
图3

(1)第2问是求变量之间的关系,则建立函数模型.
(2)按题目指定的运动路径运动一遍,重叠部分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则不 需要分类讨论解决.
C

2
C
P
1
F
E
A
D
图3

解题与反思完整版课件

解题与反思完整版课件
“≤”,“≌”,“∽”, 没有传递性的关系有“⊥”,“≠”,“倒数”, ……
• 例12 如图已知AB∥DE,AC∥DF,求证:∠A=∠D。
1.“如果两个角有两边分别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个假命题。
2.如果两个角有两边分别平行,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3.若角的两边都同向(或反向) 平行,这两个角就相等;若角的两边 一对同向一对反向平行,这两个角就互补。
(1)①+② (2)①-②
能求x-y吗?
(3)①+②×4
改编 七年级下的教材中有一道题:
3x5y2a

当 的a解为x何,值y的时值,互方为程相组反数2x?7ya18 ②
利用整体思想的做法是:①×m+②×n,得
出用a表示x+y的代数式,那么m:n的值


例17 三角形ABC中,OB、OC分别平分 ∠ABC和∠ACB,设∠A=x度,∠O=Y 度。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求x的取值 范围。
外角和内角的 外角和内角的比不相等的 比相等的例子 例子(左边是内角,右边
的外角)
1:2:3:4
1:2:2:4≠1:5:5:7
1:3:3:5
1:1:1:2≠1:3:3:3
1:3:5:7
2:3:5:6
如图,AD是△ABC的高,E在AD上,下列条件不能证明BE=CE的

()
A.AB=AC
B.AD是角平分线
C.∠EBD=∠ECD D.∠ABE=∠ACE
解完题后,你会想 什么?
如图,AD⊥BC,∠CAD=20°, ∠BAD=40°,E在AD上, ∠ACE=∠ABE=α,求α
A
E
BF D
C
八、解题与编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对解题的总体认识
• “解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关键 之一是学会解题.高三一年复习的终极目 标:会解高考试卷上的24题.
• 所谓解题,就是揭开“条件”与“结论” 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是探索“已知”可以 导出怎么样的“未知”.
• 数学解题从拿到题目到完全解出通常有四 个阶段(步骤):理解题意、思路探求、 书写解答、回顾反思,审题就是理解题意 (或弄清问题).审题这是整个解题工作 的第一步,而且贯穿于解题的始终.
因为 α、β∈(0,π),所以求得:-π<2α-β<2π.接 着老师又画出了正切函数在区间(-π,2π)上的图像,发 现满足正切值等于 1 的角有三个.老师提出:应该缩小角(2α -β)的范围,利用 tanα=13>0,tanβ=-71<0,且 α、β∈(0, π),出:0<α<π2,π2<β<π,从而-π<2α-β<π2,结果发 现满足条件的角还有两解.老师又提出:范围还不够,还要 再缩水.再利用 tanα=31<1, tanβ=-17>-1,且 α、β∈ (0,π),出:0<α<π4,34π<β<π,从而-π<2α-β<-π4, 所以 2α-β=-34π.
问题:化简ssiinn1155°°- +ccooss1155°°
方法 1:学生说,由于 15°=45°-30°,所以求出 sin15°,cos15° 的值代入即得:原式=- 3.
3 方法 2:学生说,由于11- +ttaannαα=tan(π4-α),所以,想起在原
式分子、分母上同除以 sin15°,原式=ttaann1155°°- +11= -tan(45°-15°)=- 33.
• 在例题教学中,变教师的主讲为串讲、变教 师的循循善诱精辟分析为学生的思索感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能够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正确与 错误的矛盾冲突中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 激起,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个性等 得以表征.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精辟分析去 代替学生本人的思索与感悟.如果未经学生 独立思考就把解题的思路、所要用到的知识、 注意点等相关结果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告诉学 生,这事实上这是剥夺了学生亲身体验学习 的机会,特别是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让 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下,在“做”中学习数学 例题.
这个例题的教学是教师“灌输”的典型例子,学生的思维 完全由老师掌控,许多关键点、难点都是老师在自说自话, 老师的许多问题都是自问自答.在研究角(2α-β)的范围时, 老师一再缩小范围,为的是答案唯一.我当时就向旁边的学 生提出问题:“2α-β 这个角为什么就不能有两解?”学生回 答说:“老师是这么说的”.弄得我不知所措,只觉得很是可 悲.当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范围还不够,还要再 缩水”的时候,你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会这样想吗?”为 什么就没有学生提出问题:“2α-β 这个角为什么不能有两 解?”在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下,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没有机会得到发展,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学生 的质疑也能力大大降低,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cos215°=-cos30°,所以在在原式分子、分母上同乘以(sin15°

cos15°)




(sin15°-cos15°)2 (sin15°-cos15°)×(sin15°+cos15°)

1--csoisn3300°°=- 33.
方法 5:分子分母平方,得(ssiinn1155°°- +ccooss1155°°)2=11- +ssiinn3300°°=13,
师分析:tan(2α-β)=tan[(α-β)+α],tan(α-β)已知,能否 求出 tanα 呢?继续分析得出:由于 tanα=tan[(α-β)+β], 故可求出. 接着就由学生开始操作,求出 tanα=13.进一步求出:tan(2α -β)=tan[(α-β)+α]=1. 师:求出了 tan(2α-β)=1,角(2α-β)=?研究角(2α-β)的 范围.
学生的思维完全由老师掌控.我不禁要问: (1)学生会这样想吗?学生为什么就不提出问题:“2α -β 这个角为什么不能有两解?”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不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质疑能力大大降 低,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2)学生的动手练习都是在老师分析完之后,那就剩下简 单的操作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机会 得到发展,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 数学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

观察——联想——变换.
三、对解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1.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先看一个教学片段:
例 1,已知 tan(α-β)=12,tanβ=-17,且 α、β∈(0,π), 求 2α-β 的值.
师:如何求角呢? 生:先求出角的某一种三角函数值. 师:如何用已知角来表示未知角? 生:2α-β=2(α-β)+β. 分析之后,发现在求 tan(2α-β)=tan[2(α-β)+β]的过程中, 要用到二倍角的正切公式,还没学,怎么办呢?
方法 3:由于 sin15°-cos15°= 2sin(15°-45°)=- 2sin30°, sin15°+cos15°= 2cos(45°-15°)= 2cos30°,所以, 原式=-tan30°=- 33.
方法 4:由于(sin15°-cos15°)×(sin15°+cos15°)=sin215°-
建议: 把教师的精辟分析让位于学生的思索
与感悟.
• 以往例题教学,都是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 主,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记忆是主流,在例 题之后的学生练习中,则是以学生的模仿为 主流.这样做,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挫伤 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还会抑制学生学 习的创造性.在教师讲解例题的过程中,通 常是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也觉得 很有道理,但在流畅的背后时常隐藏着许多 问题没解决.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学生 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很多的问题都 是老师在自问自答.导致出现一种现象:教 师津津乐道,神采飞扬,学生雾里看花,昏 昏欲睡,学生称之为“老师在孤芳自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