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推荐文档)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1、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往往只是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裂为,重新组合成新的。
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物质由什么样的微粒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在氧化汞受热分解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课题2 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带正电)、(不带电)、(带负电)。
原子中,原子序数= = = (原子不显电性)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原子质量≈3、核外电子的这种在不同的上围绕原子核做的现象叫做。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先排,后排。
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4、记住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有密切关系。
6、叫离子。
叫做阳离子,叫做阴离子。
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
(“失正阳,得负阴”)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离子化合物,可课题 3 元素1、元素:,决定元素的种类是,(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不同或者不同);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元素种类。
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依次是。
最多金属元素是,最多非金属元素是,最多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是2、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但是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只表示微观,不表示宏观,如:2H表示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不讲。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也讲。
3、记住1—20号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鎂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符号:4、记住课本表3-4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5、物质的组成、构成组成:物质(纯净物)由组成物质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初三化学 知识点复习 第3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一物质的形成与微粒、元素一、物质与微粒、元素的关系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二、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Na+、Cl-、OH-、SO42-等),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如Na+),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如Cl-)。
2、形成过程: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3、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4、常见的原子团:OH-、NO3-、SO42-、CO32-、NH4+5、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以钠和氯为例)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Na+Cl-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性电中性带正电带负电联系【巩固练习】1.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铜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远处就能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升高,说明分子间间隔增大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选项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红色消失OH-和H+结合成水分子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4.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乙、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B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C、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分离
1.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分类。
纯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分离:
静态分离方法包括过滤、挑拣等。
动态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蒸馏等。
二、溶液与溶剂
1.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2.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能力。
3.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过饱和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某一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三、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1.浓度的表示: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___浓度表示溶质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之比。
2.稀释的计算:
稀释公式:C₁V₁ = C₂V₂,其中C为浓度,V为体积。
四、酸、碱和中性溶液
1.酸的性质:
酸呈酸性溶液,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碱的性质:
碱呈碱性溶液,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3.中性溶液: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表示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浓度平衡。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206)。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
第三单元《走进溶液世界》知识点第一节 水1、水的组成:(水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 2O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液体;②密度比较:ρ水=1.0g/ml ρ水>ρ冰(反常膨胀);③能吸收大量的热量;④极高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注意:实验中经常用浓硫酸吸收水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 2H 2O −−→−通电2H 2↑+ O 2↑(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此反应是食品干燥剂干燥的原理实验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可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
注:CaO 俗称生石灰; Ca(OH)2俗称熟石灰或者消石灰,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Ca(OH)2水溶液(石灰水)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变浑浊)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4)检验水:实验现象:白色的粉末变成蓝色晶体不带结晶水的白色硫酸铜粉末称为无水硫酸铜;带5份结晶水的硫酸铜晶体称为五水合硫酸铜 、或者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是纯净物;属于盐。
4、分散体系①溶液、②悬浊液、③乳浊液第二节 溶液6、物质的溶解性1)溶液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4242CuSO 5H O CuSO 5H O +→∙2232CO Ca OH CaCO +H O+→↓()2)溶解性: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它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排列:氧﹥碳﹥氢﹥氮
元素的分类
• 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 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
固态非金属:“石”字
非金属元素
旁 液态非金属:“水”字旁
气态非金属:“气”字头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只用一个符号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符号 表示的应该“一大二小”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
重新结合形成新的分子。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由相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四) 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最外层)
弧线表示 电子层
+11 2 8 1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数字1也可以表示 最外层电子数 圆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数字表示 质子数 “+”表示 原子核带正电
三态的变化,由于分子之间空隙的变化, 分子本身的体积大小不变。
•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
分子分裂
原子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2.元素符号的含义 “O” 既表示 氧元素,又表示1个氧原子。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 “2H” 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周期表
1.7个横行,即7个周期。
18纵行,16个族(8,9,10纵行共组1个族)。b.该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所在周期数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原子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气体>液体>固体二、微观粒子的种类1.种类: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化学变化的本质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HgO →Hg + O2氧化汞汞氧气3.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2.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氢原子没有中子3.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1)高速运动(2)无规则运动(3)分层运动把电子在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的现象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1 2 3 4 5 6 7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前3层)(1)先里后外(能量最低原则)(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3)最外层最多排8个(最外层同时是第一层时最多排2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三、离子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目的是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3.离子的表示方法阳离子:H+Na+K+Mg2+NH4+、阴离子:F—Cl—O2—OH—CO32—4. 离子符号的意义镁离子:Mg 2+ 5个硫酸根离子:5SO 42—5. 离子和原子的关系失电子 得电子阳离子原子 阴离子得电子 失电子6. 相对原子质量(Ar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为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元素一、元素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性质:(1)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3.分类: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4.含量:(1)地壳中:O Si Al Fe(2)空气中:N O(3)生物体中:O C H N5.决定: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同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种类改变1.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三、元素符号1. 定义2. 写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N/O/C(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如Ca/Mg3.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 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氢原子(2)对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还表示一种单质如Fe 表示铁元素 表示一个铁原子 表示铁单质(3)元素符号前面加2以上的数字,只表示几个原子如 2N 只表示2个氮原子四、元素周期表1.结构2.编排。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1
三、原子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1、含义:原子是 。 例: 氢原子、氧原子 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定义 分 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 。 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 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的最小微粒 。
性质 联系 区别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 构成物质 的微粒。 化学变化中, 分子 可分, 原子 不可分。
⑤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⑥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 性质 相似 。 (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 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 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三、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 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 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 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例如: 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某 离子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 例如:Fe3+ :表示 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
3、含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 水分子 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 不变 。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发生了改变 。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同种分子 构成; 混合物由 不同种分子 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同种原子 单质的分子由 构成; 化合物的分子由 不同种原子 构成。
初三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梳理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1)一般在水里加入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2)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3)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质量比为8:1。
2.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确认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4.氢气(1)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点燃(2)氢气在空气里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氢气+氧气——→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3)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移近火焰,松开大拇指,点燃气体,若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证明氢气较纯。
5.化合物与单质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物质化合物: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
如水、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纯净物(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氧气。
二.分子和原子1.分子和原子的比较2.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3.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成更小的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分子、原子、物质间的联系:三.水的净化1. 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区别关系纯水纯净物,澄清透明天然水混合物,常呈浑浊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检验: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转化: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可以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如: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2.水的净化(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的构成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2、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氢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随着初三学业的逐渐推进,化学课程的难度也逐渐加大。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化学反应有关的知识。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中会发生粒子(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导致原有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2.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物不同;- 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反应过程中伴随着各种化学性质的变化,如颜色、气味、酸碱性等。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转化关系的简化表达。
化学方程式由化学式和反应条件组成。
4.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化学式是用一定的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的方法。
化学式中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下标表示原子数量,化学式中的数字表示分子或离子的数量。
5. 反应类型的分类化学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的变化,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的物质;- 取代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被另一个元素或离子取代,形成新的物质;- 电离反应:离子在溶液中解离为自由移动的离子。
6.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根据能量变化的方向,反应可以分为:- 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温度升高;- 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温度升高。
7.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浓度: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表面积:反应物的表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周期表的行、列以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性质。
3.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4. 元素的性质:了解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区分,以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5. 原子团和离子:了解原子团和离子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团的形成、离子的电荷以及离子的命名规则。
6. 元素的化合物: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7. 化学式的计算: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离子的化学式计算和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
8.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了解原子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原子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摩尔质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9.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上为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甲烷知识点,推荐文档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不起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
(烷烃与氯气也可以是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由于碳原子数的增多而使生成的取代产物的种类
将更多;)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烷烃,完全燃烧的产物为 CO2 和 H2O,相
C.甲烷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四氯甲烷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灭火剂
2.下列关于甲烷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化合物种类繁多,数目巨大的主要原因。
3、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烷烃只存在碳链异构。书写时可用“减链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1)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3)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
3
CH3
(5)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部分叫做烃基,用“—R”。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 叫做烷基。
知识点三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一、同系物
1、同系物的概念: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子团的物质相互称为同系物。 2、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 n 个(n≥1)CH2 原子团。 3、特点:
(3)碳原子数大于 10 时,用”十一、十二、十三……”大写的汉子数字表示碳原子数,如十二烷、二十烷等。
(4)对于碳原子数相同、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半在其名称前加上“正、异、新”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标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6.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7.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8.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 分子(1)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条件:由分子构成的物质)(2)性质:①“小”——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例如: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②“动”——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如: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
③“间”——分子之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间隔变大;压强增大,间隔变小。
例如:热胀冷缩、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④“同”——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例如:液态氧和氧气都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它们都能支持燃烧。
2. 原子(1)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结构①构成:原子核: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易错警示】原子核中不一定有中子;同一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3)相对原子质量①表达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近似计算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3. 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表示: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或“-”号表示离子的电性,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先写数字,后写正负号,当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水的组成: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知道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实验现象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二者的体积比约为1:2。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被分解成原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中,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这也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可以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另一方面,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它们可以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离子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来考虑。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如可燃性、稳定性等。
常见的化学物质:在这一单元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包括氢气、氧气、水等。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具有可燃性。
氧气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具有助燃性。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以上就是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要注重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2 原 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1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子。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层已达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氦元素与镁元素的化学性质不相似) 三、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质子数
数
注意: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某离子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
例如:Fe 3+ :表示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Fe 3.
+ :3表示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2个钠离子:2Na + 9、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小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如CO 2 H 2O SO 3 HCl )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碳、金刚石、石墨等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 2、物质的组成、构成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课题3 元素
一、元素
1、含义:质子数相同(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只由一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3.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元素
4.周期表中提供的信息:金紫非黄(紫色表示金属元素,黄色表示非金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