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读通文意。

2、领会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运算机课件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形导入课文。

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伙儿观赏。

导语:人们常讲:〝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伙儿的笔下也毫不逊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观赏一下散文大伙儿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现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咨询那么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现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

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个不朗读——学生评讲——再听范读——一起朗读〕四、读明白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明白得,有疑咨询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伙儿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观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情况,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多媒体展现〝赏月图〞〕3、这一句要紧写了哪些景物?4、这些景物差不多上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成效一样吗?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闲逛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扫瞄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现在心境的一个字。

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什么缘故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如此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潇洒、安闲,可见其是一个如何样的人?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叹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像本文这样浅显易懂的文章,翻译不成问题,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挖掘教材主题、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是的心境上。

3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新授课程(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师组织: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

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生交流师组织:“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

(衬托月色的美妙)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师组织: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修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三、朗读课文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

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疏通文意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

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时第 1 课时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学具笔记本预习要求1、疏通文意,收集写月诗句。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一、导入新课:1、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2、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由放声朗读(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采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听读录音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结合注释,译读全文男女生分组竞赛抢答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4、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新课:人生在世,不可能鲜花总相伴、掌声总相随,总会遇到挫折和坎坷,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厄运呢?苏东坡而为我们做出了解答,他被贬黄州,交友断绝,门庭冷落,却能自我解脱,怡然处之。

让我们一起随着苏东坡去承天寺夜游,领略月夜美景,感悟作者情怀。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注意停顿。

藻荇遂寝念/无欲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走进课文,疏通文意:(1)再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得正确、通畅;读出停顿、语调、语气;读出短文表达的作者的特殊心境。

(2)疏通文意,比谁说的准:自己对照页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1.重在自读,注意字音、字形、停顿。

2.(1)重在读的通畅,读出作者的特殊心境。

(2)先自解文意,然后小组讨论释疑,班内交流。

3.交流、明确:(可结合作者当时写作此文的背景情况)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存文言实词、虚词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教学重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2、背诵默写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确实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监狱里呆了130天,差点丢了性命。

之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了黄州。

他不明白,现在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美对话。

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到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如何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作者)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漂亮,气概不凡;他的词境域高远,开启宋词豪爽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专门大,而且以气概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专门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差不多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闻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刻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确实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精妙的描画,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析课文第一板块:读课文一读字正腔圆。

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柏bǎi二读通顺流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句义。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1、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随笔式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2、请学生说说从一篇文言文中应学习积累哪些知识。

二、学点知识1、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写此文的境况: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3、字、词、文义、句子翻译(1)范读(师范读、生范读);朗读:个别读(评价朗读),齐读,情感读(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连贯流畅,注意重读词,读出文章感情)。

(2)应掌握的实词虚词(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月色入户(窗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怀民亦未寝(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到)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只是)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高兴地)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原来)(3)再读:特别关注刚才掌握的词语(4)互相帮助,讲讲文意,理解文意。

三、练练能力1、试试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念、寝、步等;积累常见文言虚词:但、耳、遂等。

2.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月色之美,感受作者旷达的胸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2.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一学生用正楷字在黑板上书写作家、作品名称。

2.师生对话:①提起苏轼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你了解他的哪些情况呢?②还记得他的著名的中秋词吗?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篇描写美妙月色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入仕后,正值王安石变法,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难容于朝;自请外任,在杭州、密州等地任地方官达八年之久。

因作诗有讪谤朝廷意,被御史弹劾下狱。

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神宗病逝后,反对变法的一派当权,苏轼被召还朝,受重用连续升官。

但他对司马光尽废新法也不赞成,因此再次出知杭州、颖州、扬州等地。

哲宗新政后,新派再次抬头,保守派尽遭贬斥,苏轼被谪至儋州,后遇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他的散文议论深刻,叙事中饱含抒情,行文如流水,写景生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取材广泛,立意新颖,笔力雄健,别具风貌。

他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

此外,在书法、绘画诸多方面,也都有极深的造诣。

有《苏东坡集》。

2.追溯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 (6)

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7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 (6)

《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积累文言知识;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和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三、教学过程:(一)那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说说带有“月”的古诗名句并分析“月”的内涵。

(二)那一轮黄州明月1、诵读课文(1)PPT出示课文内容,请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2)请1-2位同学诵读,同学就读音及停顿方面作评价;<预设>:读音:解(jiě)乐(lè)寝(qǐn)荇(xìng)柏(bǎi)停顿:念/无与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全班齐读2、译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1)请生对照课下注释自已翻译全文;(2)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翻译内容,记录组内疑问;(3)全班就课文翻译提问质疑,学生回答或者教师回答。

3、品读感情学生活动:找出文中表露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并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理解。

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欣然”一词体现了苏轼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之情。

一个“行”字更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教师小结:解衣欲睡(平静苦闷)—欣然起行(欣喜)—念无与乐者(失落)—怀民亦未寝(喜悦)—欣赏美景(赞叹)活动:师生共读全文,读出情感。

4、赏黄州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一个清幽宁静的月夜,手法高妙,请你结合内容说说它的妙处。

——1)运用隐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美丽的竹柏倒影;2)利用人们的错觉,营造了一个水月莫辨的神秘境界;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感,静中有动,愈见其静;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5)文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 重点词、句的明白得与翻译;2.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4. 重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5.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课件展现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 ì〕 寝〔q ǐn 〕 藻〔z ǎo 〕 荇〔x 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重点词语〔投影〕欣然:快乐地 念:摸索、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 翻译课文〔学生提咨询,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比投影〕三、 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抒情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情况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明亮、澄清、透亮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遂 盖但 因此 原先 只,只是5、文中结尾句显露出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设计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画,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一辈子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描画——庭中月色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人一辈子观贬官谪居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教学设想: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

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人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悟文章的作者特殊的心境。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教学重点:1、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2、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1、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2、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

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苏教版

课题:1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重点)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重点)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难点)【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二、预习点评三、感知引领(一)、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1. 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3. 遂至承天寺4. 怀民亦未寝5. 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7. 水中藻荇交横 8. 盖竹柏影也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三)、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赏读指路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五、提升助推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苏教版(2)[修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苏教版(2)[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17《记承天寺夜游》创新教案苏教版(2)《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 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2.读准字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3.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目标展示】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和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新知研习】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你能疏通全文吗? 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句和全文大意。

学生把重点词句的翻译写下来,口述全文大意。

遇有疑难,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1)重点词语①月色入户门.②欣然起行高兴地..③念无与乐者思考、想……的人..④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⑤怀民亦未寝睡.⑥相与步于中庭散步.⑦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⑧盖竹柏影也原来是.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罢了..(2)翻译句子①念无与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明确:叙述、描写、抒情。

4.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确。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5.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说明什么?明确:⑴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2、体会意境;3、背诵此文;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大伙儿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生:……(答)师:苏轼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观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二、正课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素养教学目标)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把握文章节奏)3.学生自由读(要读出乐趣,读出韵味)边读边摸索:本文要紧写什么?4.学生自学,明确自学任务出示小黑板:(1)疏通字词;(2)明白得文意5.检查自学情形 (点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三、当堂训练闯关(通过上一轮的自习,来检测自学的情形吧!)1.注音遂( ) 寝( ) 荇( ) 柏( )2.讲明解: 遂: 寝: 步:念: 相与: 但: 闲人:3.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4.指出以下句子的修辞手法.(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5. «记承天寺夜游»是代诗人所写的,他与其父、其弟合称 .探究题: (顺利闯关的你,一定是信心百倍,连续努力吧!)6. 〝怀民亦未寝〞中〝寝〞字的读音是 ,意思是 .请写出含有此字意思也相同的一个成语 .7.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对象是 .〝藻、荇〞是指 .8.原文填空.(1)作者会想到去寺院游玩的缘故是(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 .9.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如何明白得?四、尝试通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你一定对课文内容把握得不错,那就开始新的尝试吧: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重点)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重点)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难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预习点评
三、感知引领
(一)、结合书下注释,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翻译课文,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1. 欣然起行
2. 念无与为乐
3. 遂至承天寺
4. 怀民亦未寝
5. 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8. 盖竹柏影也
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三)、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赏读指路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提升助推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