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带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评论文
“趣味数学”带来的问题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从内部构建的。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小班幼儿年龄小,感知反映不敏锐,思维主要以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
因此,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让他们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转变。
我园使用的小班幼儿数学教材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幼儿百科画册》的配套操作材料“趣味数学”。
从开学以来,这套材料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的幼儿在操作材料上乱涂乱画,有的幼儿在操作时东张西望始终不肯下笔,有的幼儿今天需要完成这一题他却在做另一题……
我们知道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所以完成“趣味数学”上的数学题的完成是幼儿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提升、操作经验的发展,也是教师给予幼儿个别指导的环节。
然而在小班数学活动中,这一环节常常成为教师们的难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幼儿在操作时幼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现象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在介绍操作题时,他们可能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可能小班幼儿学习经验少,特别是完成操作材料时,幼儿不能完全理解操作题的题意,所以迟迟不肯下笔;可能是操作题的图案鲜艳,让幼儿在视线上产生混淆;也可能有的操作题难度过大,使幼儿无法完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她在讲解题意的过程中语言过于繁杂不突出重点;也可能是教师没有抓住讲解的要点没有讲清题意;也可能是教师对幼儿经验分析不够提出过高要求;也可能是教师在操作时急于求成,所运用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兴趣,
造成幼儿数学操作时的紧张焦虑,也造成了幼儿数学学习的被动,甚至厌恶数学……
如何解决小班幼儿完成“趣味数学”上操作题时的困难?我觉得教师在组织小班集体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指导幼儿正确完成操作材料的方法:
一、用智慧的语言,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操作题的介绍,操作要求的提出更是如此,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题是极为重要的。
但是,有些教师在讲解操作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
我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按标记分类”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到颜色标记、形状标记的概念,并在以后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按各种不同的标记进行分类。
通过对实物的多次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接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教师在介绍操作题和提出要求时,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话,那么幼儿往往完成操作题较困难。
如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比什么多?”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
又如,“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物体圈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让这样分的。
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
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
如在要求幼儿完成“一样多”的卡片时教师说:“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圈几只小动物。
”其实“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所以在介绍“趣味数学”上的操作题时,教师应该反复推敲自己的语言,用既简洁又明确的语言去让幼儿理解题意,从而完成操作题。
二、先入为主,建构数学经验
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在数学操作中毫无经验,所以教师在示范讲解时,不光语言要清晰、正确,还要诱发幼儿完成操作题的兴趣;如果请个别幼儿在集体前示范完成练习题时,一定要请能正确完成操作题的幼儿,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经验和能力,而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累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即表现为发展速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也表现为发展的优势领域的不同。
有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数理逻辑能力,也有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空间方位能力,教师平时要注重观察了解,还要观察今天他(她)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的示范给其他幼儿一个正确的第一印象。
例如:小班幼儿开学初的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这是第一次操作“趣味数学”上的练习题,所以示范讲解操作题时宜教师亲身示范,应该告知幼儿明确的做题方式,给幼儿留下正确而清晰的印象。
三、降低难度,获得成功体验
“趣味数学”在设计印刷的过程中,可能考虑幼儿年龄特点较少,出现了单页多题的现象,而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往往无法理解,所以他们常常出现困难,对数学操作望而却步。
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相应的对操作题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变。
但教师要了解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包括哪些目标。
根据具体活动目标考虑哪些操作题的要求可以适当修改。
《认识正方形》的操作题1是观察画面,请你圈出正方形的物体。
操作题2是找出正方形,再给正方形涂上颜色。
由于这两题在一页画面上,如果用两种方法操作的话,那么肯定会造成大部分幼儿完成此题的困难,所以在介绍这两题时,可以使用同一种方法“观察画面,请你圈出正方形的物体。
”这样一来,幼儿在操作时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在操作这一页题时,提高幼儿完成的正确率,让教师了解幼儿对这次活动的掌握。
四、散点式教育,爱上数学
教师应提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充分挖掘幼儿在园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除了按教材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数学"浑然不觉"。
比如,在早点后的休息时间,有时可以安排幼儿阅读操作材料,这样减少幼儿对操作材料的新奇和陌生感,熟悉“趣味数学”上的画面,对以后的操作活动会有所帮助。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与现实,并且运用于现实。
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一些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活动如:午餐时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请幼儿将碗、勺分类摆放,按步骤的漱口、擦嘴。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分类能力自然得到锻炼与提高。
再如:小班认读数字时,利用身边的小事或常见事物即可完成目标--散步时念念班牌、楼号;在外出游玩时看看汽车牌号;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
平时游戏时,比一比谁高谁矮……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数学既简单又方便。
总之,抓住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诸多环节来渗透数学教学,既能使幼儿轻松、自然地获得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又能让幼儿随时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有趣用途。
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内容的接触,帮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五、个别式追踪,促进成长
1、解读幼儿、启迪智慧
首先要深入观察,了解幼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
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
如: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
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在数学活动操作题的练习中,教师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
以“按颜色标记分类”为例,一部分幼儿掌握较好,对于此分类目测时就能说出结果,根本不需教师讲解。
因此,这些幼儿的学习内容可以随机调整为“制作颜色标记”。
随着对孩子不断的深入观察了解,教师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完成不同的操作题,通过观察——调整,再观察——再调整,循环反复,促进幼儿的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教育。
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接触幼儿,已经很熟悉了,对幼儿的了解肯定很透彻,很深刻,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和成人是不
一样的,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对幼儿的了解往往还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揣摸。
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
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才能掌握大多数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还有欠缺;幼儿最喜欢哪种形式的讲解方法,最不喜欢哪种形式的讲解方法;哪些幼儿有哪些长处,哪些幼儿有哪些不足之处等等。
特别是了解哪些迟迟不肯下笔和乱涂乱画幼儿的需求,针对他们的情况,教师对自己的讲解做出调整或借小组活动的时间单独辅导他们。
2、家园配合、了解心声
有的小班的幼儿的不愿与教师进行交流,遇到的困难无法表达清楚,这时教师可以请家长帮忙,利用家长放学接孩子的时机,请家长一起和孩子完成操作题的练习,教师可以在一旁加以指导。
还可以请家长欣赏幼儿的“趣味数学”幼儿用书,分析幼儿乱画的原因,回家后与孩子交流,然后反馈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幼儿的困难出现在哪里,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六、长程式评价,提升经验
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育评价是对与学习者的发展变化有关各种因素的综合评价,从宏观上说,是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评价;从微观教学系统来看,则主要从幼儿、教师、教学内容三要素上着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第一,评价应具有针对性。
小班幼儿特别爱模仿,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突出幼儿在完成操作练习题时的长处进行有目的的评价;也可以对完成操作题时画面清晰、整洁的幼儿加以表扬。
第二,评价应指向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有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幼儿在完成操作练习时的赞扬和鼓励对激发幼儿积极性的作
用。
教师在幼儿个别练习,巡回观察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多鼓励幼儿“相信自己能完成练习”。
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
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
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点到为止。
让小班幼儿在多次操作练习中,掌握“趣味数学”的题型,以便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操作题,巩固数学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提升数学经验。
“趣味数学”的操作练习题是我园数学活动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
教师只有在指导幼儿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让小班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
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契机,及时转换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习为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