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优选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2.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3.学会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4.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统计表格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思维预热(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高矮不平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并引出“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
2. 学习新知(25分钟)1.引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展示统计表格,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引出统计表格的读取和制作方法。
2.基础知识掌握:教师简要讲解身高单位、如何测量身高、如何记录身高等基础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P95-P96,根据课本要求进行体会与探究。
4.整合与梳理: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给予评价。
3. 拓展应用(20分钟)1.学生演练: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制作统计表格,并让学生在制表格的过程中掌握制表格的基本方法。
2.学生实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统计表格,并分析其中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对全班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做到“个人知识点拼成班级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1.PPT演示;2.板书;3.统计表格。
五、教学评价1.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和课堂参与度等;3.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消化与掌握。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能够用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
3.能够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对身高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身高的变化图,引入身高的变化。
2. 知识讲解
1.身高的变化规律:孩子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图表表示身高的变化:可以通过柱状图或曲线图来表示身高的变化,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身高。
3.数据分析:通过观察图表,可以了解孩子身高的变化趋势和速度,可以对身高的变化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3. 练习
1.给学生发放身高变化数据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身高变化的图表。
2.让学生观察图表,回答相关问题,如:孩子的身高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快?在哪个年龄段增长最慢?等等。
4. 拓展
1.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探索身高与健康、营养等因素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评价
1.考试评价: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绘制身高的变化图表,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2.作业评价:让学生自行收集身高的变化数据,并用图表表示出来。
五、教学反思
1.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析真实的身高数据,这样更加真实和课堂实践。
2.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4课时《身高的情况、 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4课时《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的内容包括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身高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他们对统计学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自身的身高变化比较关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学生对于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身高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身高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学生身高数据,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身高变化规律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拓展。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学生身高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身高数据,尝试分析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运用身高数据,验证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身高变化的趋势;•能够采取合适的方式记录身高数据;•能够使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记录数据的能力;•绘制折线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和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身高变化趋势;•记录身高数据。
2.教学难点:•用折线图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身高,为什么身高变化很重要。
2.观察身高变化趋势(10分钟)教师让学生观察身高变化趋势,帮助学生形成观察意识,引导学生记录以下数据:时间、性别、身高。
3.绘制折线图(15分钟)通过示范,讲解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折线图。
4.分组记录数据(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记录4个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包括学生的性别、身高和时间,并用折线图展示出来。
5.展示折线图(1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折线图,师生间进行讨论和比较。
6.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身高变化趋势的规律和记录数据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观察和课堂回答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教师了解学生绘图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情况。
3.回顾性评价:在课后给学生发送一个问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问卷中自我评价和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身高的变化》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据与处理的第4课《身高的变化》,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特点,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培养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并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 能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的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 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统计图在交流和传递数据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难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基本的统计概念和统计图表的绘制,对折线图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但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身高的变化的统计知识。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包括不同年级学生的身高数据。
请你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些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呢?学生A:老师,我们可以使用折线图来表示数据。
教师:很好,折线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表。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什么样的折线图呢?请看下面的图表。
(教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二、呈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你们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B:老师,这个图表上有两条折线,代表男女生。
教师:很好,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高变化趋势。
这样的图表在统计分析中非常有用。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学生们进行讨论)三、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现在我们要一起来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请大家拿出纸和铅笔,跟随我的指导进行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教师:首先,我们需要绘制横轴和纵轴。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身高的变化》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还不够熟练,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可能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身高数据,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制作统计图。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包括学生身高、父母身高等。
2.准备统计图的制作工具,如纸张、直尺、彩笔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身高数据。
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图的作用,巩固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身高变化的相关概念,学会运用数学方法对身高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身高变化的相关知识,包括身高的定义、身高的变化原因、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身高数据进行科学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对身高变化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身高的定义、测量方法,学会对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身高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身高测量仪、数据表格。
学具:铅笔、橡皮、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身高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身高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收集数据,并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4. 讲解与讨论:讲解身高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原因进行讨论。
5. 总结与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身高变化的相关知识。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身高变化知识的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6. 课堂练习作业设计1. 让学生收集家人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写出报告。
2. 设计一道关于身高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对身高变化知识的掌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设计了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的第4课时,即《身高的变化》。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学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身高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身高统计表、身高变化图。
2. 学具:学生身高统计表、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学具,分析身高变化的原因。
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例题讲解:通过身高变化图,讲解身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身高统计表,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原因身高变化规律1. 遗传因素 a. 随着年龄增长,身高逐渐增加2. 营养状况 b. 性别差异,男生身高一般高于女生3. 生活习惯 c. 身高变化存在个体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高变化情况,用所学知识解释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关注身高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身高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身高变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身高变化的原因,再到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身高变化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于曲线图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身高变化的原因,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身高变化的原因,并运用曲线图来表示身高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培养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身高变化的原因,掌握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身高变化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身高数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身高变化的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身高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原因,如遗传、营养、锻炼等。
3.用曲线图表示身高变化:教授曲线图的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身高变化的曲线图。
4.总结和拓展:总结身高变化的原因和曲线图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的曲线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身高变化的原因2.曲线图的表示方法–横轴:时间–纵轴:身高–曲线:表示身高的变化趋势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身高变化原因的理解程度。
《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身高的变化》教案,选自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二节。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使用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并记录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通过绘制统计图,进行观察、比较和推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应用意识:将所学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量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对测量和记录身高数据的过程很感兴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可以在课前进行一次测量工具的培训,让学生熟悉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
最后,从学生的提问和课堂反馈来看,他们对身高变化规律和统计图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身高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积极思考,愿意参与探究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探究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身高年龄数据。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身高年龄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儿童身高年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们觉得身高与年龄有关系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年龄数据写在纸上,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米,请问这个班级中身高最高的学生可能有多少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答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身高的变化》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身高变化现象,掌握身高增长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对于身高这一概念也不陌生。
但是,对于身高变化的规律,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身高变化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身高增长的基本规律。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身高增长的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身高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现象。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讨论。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数据,包括不同年龄段的身高范围。
2.准备身高变化图,展示身高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
3.准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数据和身高变化图,引导学生关注身高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和身高变化图,发现身高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你们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了吗?”,“你们认为身高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一些学生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总结身高变化的规律。
同时,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身高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身高的变化,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5.4节“身高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主要包括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学具主要包括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学生的身高,看看是否有变化的规律。
2. 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讲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解释身高的变化是由于遗传、营养、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练习: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他们的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身高的变化规律和数学的描述方法。
可以用图示和公式来表示身高的变化规律,并用实例来说明数学的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你身边的某个物体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实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身高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考虑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物体的变化规律,例如温度的变化、光强的变化等,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这些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思考身高的变化规律。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掌握把身高转换成数值的方法。
3.理解身高的增加和减少所表示的含义。
4.能够进行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准备1.教师:教材、电子课件、教具、白板、笔等。
2.学生:笔、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身高和身高的变化的概念。
2.新课讲授(1)学习身高的基本概念和单位1.教师出示一张人体标准尺,并给出基本标准。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尺上的相关单位(含厘米、分米、米)。
2.教师拿出一名学生的身高,示范并讲解将身高量化为数值的方法,如:一个学生身高是 1 米 50 厘米,应写成 1.5 米。
(2)学习身高的加法和减法运算1.教师通过身高的加法和减法题目,让学生熟悉身高的计算方法。
2.在讲解身高运算的同时,要求同学认真理解题目中的身高变化,并用所学的数值方法计算出结果。
(3)拓展应用1.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应用让同学们深入理解身高的变化,比如让同学们根据身高变化制定健康计划等。
2.还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比如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情境的体验掌握身高及其变化的知识。
3.练习与巩固1.下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理解题目并用所学的方法解答。
2.课堂布置部分作业,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4.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身高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如何量化身高并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同时,巩固了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讲解为主,结合一些实际情境帮助同学们理解身高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堂气氛较为轻松,学生也比较投入,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认知能力还不够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接下来继续与他们沟通和训练。
同时,下发的作业也需要更加严格,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和统计的方法,了解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数据,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和统计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学生在身高变化规律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情况,能从统计图中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统计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身高变化情况的方法,能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学生能从统计图中深入分析身高变化的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身高变化的数据,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思考。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进行,收集身高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身高变化规律。
3.实践应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身高变化问题。
4.巩固拓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身高变化规律的发现,提出改进措施。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年龄身高(cm)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独立完成身高变化统计图的绘制,正确分析身高变化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感受身高的变化,了解身高的增长与年龄的关系。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身高变化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但是,对于身高变化的规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高变化的规律,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身高变化的特点。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身高变化的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身高变化的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身高变化的主题。
2.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分析身高变化的规律。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讨论身高变化的规律。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身高变化的规律,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身高变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身高变化的规律1.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在增长。
2.身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慢。
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收集和整理身高数据的能力。
2.学生分析身高变化规律的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是否掌握了身高变化的规律?2.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上就是我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的说课稿,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测量身高的方法,学会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测量。
2.通过测量、统计、比较分析研究身高变化规律。
3.发现身高变化与有无运动、作息和饮食等因素有关系。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直尺、卷尺、记录表等教具。
2.学生准备笔、本子等学习用品。
三、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来探讨:衡量身高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身高测量等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自我测量教师分发直尺和卷尺,组织学生自我测量身高,并记录下来。
学生可以分二人一组协作进行,测量时要注意站直,头顶与墙壁贴平等事项。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方法。
3.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柱状图学生按照身高标准分组,然后在黑板上绘制相应的身高柱状图,并进行简要的统计分析。
可以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数据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更好地理解身高的变化规律。
4.探究身高变化和运动、饮食规律等的关系教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的原因,如何影响身高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运动,饮食和睡眠对身高的影响。
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发现身高变化与有无运动、作息和饮食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5.课堂总结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要注意身高的测量方法、生活中合理的运动和饮食习惯等,同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课堂反思和对下节课内容的展望。
四、教学时长本节课的教学时长为45分钟,具体时间分配如下:•引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我测量:15分钟•根据数据绘制柱状图:10分钟•探索身高变化与运动、饮食规律等的关系: 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五、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效果评估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学生课堂互动表现2.课堂练习3.家庭作业或小组讨论报告4.班级柱状图数据分析比较六、教学注意事项1.学生在自我测量身高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受伤。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4 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身高的变化。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3.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合作收集数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 学生通过绘制图表,提高信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数据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敏感性,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学会用数据说话。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身高的变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探究身高变化的规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数据的收集: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同班同学身高的数据。
2. 数据的整理: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3. 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身高数据,寻找身高变化的规律。
4. 平均数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身高。
5. 数据的展示: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展示身高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
3. 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制作。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
2. 如何利用图表和图形有效地展示数据,使信息一目了然。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表、身高变化相关资料。
2. 学具:计算器、直尺、统计表格、图表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身高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身高变化规律的思考。
- 展示一些有关身高变化的图表,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新课导入-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重要性。
- 指导学生如何合作收集同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数据整理- 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高的变化-北师大版(201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2.能够使用线性函数模型描述身高变化趋势。
3.能够应用图表和数据表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教学重点1.身高与年龄的关系。
2.使用线性函数模型描述趋势。
3.图表和数据表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
教学难点1.学生对线性函数模型的理解能力。
2.学生对图表和数据表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1.归纳法教学法2.概念图示法3.问题导向法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学1.介绍人类身高的变化规律,并与年龄的变化相对应。
2.引导学生思考身高变化和年龄的关系。
身高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我们不能在一夜之间变得高大,而是在慢慢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会逐渐变高,这其中自然与我们的年龄有着一定的关系。
你们都有没有想过身高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第二步:概念介绍1.介绍函数的概念,与大家一起复习。
2.引入线性函数,向学生讲解线性函数与身高的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常见的线性函数模型。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什么是函数。
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当输入x的值发生变化时,会对应一个输出y的值,如f(x)=2x-1。
接下来我们引入线性函数,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我们可以把线性函数理解为一种直线的模型,这条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某个变量的变化率,截距则表示它在某个初始状态下的值。
对于身高的变化模型,我们可以用y=kx+b来表示,其中y表示身高,x表示年龄,k表示身高随年龄变化的速度,b则表示某个初始年龄时的身高值。
例如我们用y=6x+100来表示一个6岁孩子的身高为100cm,10岁时身高增加了每年6cm。
第三步:示例分析1.利用实际数据展示身高变化数据。
2.带领学生分析身高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并使用线性函数模型展示趋势。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李明同学的身高变化数据。
我们按年龄大小将身高按从小到大排列,并记录下身高变化的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身高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己总结汇报各自的收获。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1.中国队和美国队在第23~30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情况统计表如下:
届数
23届
24届
25届
26届
27届
28届
29届
30届
美国/枚
83
36
37
44
39
35
36
46
中国/枚
15
5
15
16
28
32
51
38
(1)用合适的复式统计图表示中美两国在第23届~30届的金牌数目变化情况。
(2)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中美两国获得金牌数各有什么优点?
(3)请你根据中国获得金牌数的变化趋势,预测2016年第31届奥运会中国可能获得金牌多少枚?说明理由。
(考查知识点: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力要求:能根据实际情况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能够做出简单的分析预测。)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难点: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创造意境,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请看,你们知道图中淘气在干什么吗?想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情境图。)
学生:淘气在测量身高,发现自己长高了。我想知道淘气以前的身高,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同学们,“身高的变化”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主要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1)可以比较最高的身高。
(2)可以比较平均身高。
(3)可以把数据分段,看一看在每个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有多少。
……
教师:同学们,下面是两个班各10名同学的身高。按照你的方法比一比。(单位:厘米)(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试一试”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高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知
1、同学们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再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此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
(2)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
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3)小结: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2、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出示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体温、时间)
(2)横轴表示什么?(时间)纵轴表示什么?(体温)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40℃)最低是多少?(35℃)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体温与时间呈周期性)
3、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h=t÷7+3)
4、总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5、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三)巩固练习,增加记忆
1、连一连。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买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
课后作业
配套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