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风格归来论文
召唤语文教学感性回归论文
召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桂梅先生在授课过程中从不让学生对那些客观的、物化的、生硬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则做理性分析,而是始终引导学生关注、品味、升华包含了作者生命情气的言语形式的情感意义、审美意义、直觉意义,乃至意蕴和意味。
语文教学窦桂梅语感窦桂梅先生以独特的言语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语文教师的生命情气、精神内涵和教学功底,她帮助学生学习《秋天的怀念》的过程,让我看到她率先冲出了“知识中心说”的迷雾,实现了“语感中心说”的转轨。
语感之“感”为感觉,“语”则为言语。
桂梅先生在授课过程中从不让学生对那些客观的、物化的、生硬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则做理性分析,而是始终引导学生关注、品味、升华包含了作者生命情气的言语形式的情感意义、审美意义、直觉意义,乃至意蕴和意味。
从设计为序曲的《合欢树》选段的阅读到题目的品读,再到对课文的精读,学生对言语的感知贯穿始终。
通过诵读,学生将那些没有色彩、没有分量的抽象语言升华为投射了主体个性、情感、直觉、意识、潜意识,包含了主体情感意义、直觉意义和审美意义的言语。
在诵读的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听者与读者均发生了对话。
因此,学生的语感品味不断提升。
桂梅先生把学生感性世界的对话首先定位在声音层面。
她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表现作者脾气暴怒无常的一段,伴随着学生互评、再次品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不同的语音节奏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作者情绪和言语气势。
其次,桂梅先生也很注意引导学生探求言语的意义。
如,她让学生品读“怀念的秋天”和“秋天的怀念”两种不同的言语形式,学生便可悟到言语所占的位置不同,意义也会发生变迁,即言语拥有“上下文决定的意义”。
这类言语意义不可能在字典或词典里直接找到,全凭学生个体的语感操作,学生语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主要也是在这样的对话空间中实现的。
当学生捕捉到“秋天的怀念”与“怀念的秋天”蕴味不同时,便为学生进入文本,实现生本对话做好了铺垫。
再如,学生品悟到作者“暴怒无常”“不想活了”,桂梅先生让学生联想“独自坐在屋里,看到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我”会怎么想呢?关联上下文,学生自然会想到“沮丧”、“轻生”。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庄里镇双岭初中由花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异彩纷呈的多媒体展示,花样繁多的情景表演,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可这样的语文课堂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为了实施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课堂是热闹起来了。
但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表面东西太多。
热闹的活动多,静静的品味少。
学生一节课几乎没有去深入地阅读文章内容,只是浮光掠影地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就是匆匆忙忙地朗读片段, ,评价。
课堂气氛甚是活跃,可学生因缺少引导,探讨的问题往往过于肤浅而缺乏深度,这不利学生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的发展。
在合作性学习中,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组中一两个权威在发言,其他成员则洗耳恭听,汇报交流时当然也是这些‚权威‛的高见了;小组成员自己想自己的,都默不作声。
像这样的合作学习,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忙于小组的讨论,‚动‛也无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毋庸置疑,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使得语文课堂更丰富,更生动,更艺术化。
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挺高了学生兴趣。
上公开课似乎非多媒体不可,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就不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呼唤语文味回归
语文课堂教学呼唤语文味回归十几载扎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前沿,怎么现在有种越教越迷糊的感觉?越教越觉得远离了语文教学之本位。
一次次变革总有一些新的尝试,可如今在导学案提到议事日程的情况下,总是令我有种莫名的头晕。
语文教学在我的生命历程里好像经过了三次大改革,前两次无论怎么改总还是能找到一点真正的语文之味。
那时的我时时为能在诗情画意中带动学生的思维雀跃而欣喜;为能在课堂上放声诵读而兴奋;为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而激动。
可这一切似乎都在这次的改革中让我越发诚惶诚恐,每当头脑中有了这些念想,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藩篱包裹之中,无法挣脱。
没有了课堂上的以己之声唤醒学生之声;没有了课堂上的以己之情唤醒学生之情;没有了课堂上心灵的相互交换。
语文课堂教学好像一下子成了无味的文字游戏。
我喜欢语文,也更主张语文教学要在力与美的神韵中传递给学生一种文化的东西。
初中生的天空时常被蓝色和绿色包围,那是生命中最灿烂的色调。
他们需要的是力与美。
学生活力无限,如若能从语文教学中让他们体验到力与美的神韵(语文味),他们将会有更为灿烂的人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框框太多,外在形式主义盛行,真正前卫的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成长的空间几乎没有。
语文课堂教学实在要呼唤语文味的回归了。
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
“语文教学回归”论文
刍议“语文教学的回归”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旨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
关键词:回归自然师生对话文本研究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投向广阔的语文生活课堂三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想法,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一、语文教师的自我重构中学语文新大纲的颁布,新教材的启用,标志着语文教育自我认识的一个飞跃。
具有挑战意义的有三点。
第一,语文学科性质,由单一的工具性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文性兼容。
第二,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三,在语文教学原则上,强调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本能促进语文精神的回归,并让语文走上一条更新之路。
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强大的惯性仍然支配着语文按照既定既有的轨道踟蹰前行,这就首先需要语文教师重塑自我,努力重新构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第一,克服非理性信仰。
即对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经验,教师常常依据个人爱好、习惯、经验照搬,而缺乏理性层面的分析和认识,也很少认真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人云亦云,机械模仿。
这样学来的东西往往局限在浅表性认识和操作层面上。
第二,重建知识和能力结构,最要紧的有两点:阅读和评价能力。
如果教学随着教参转,考试随着答案转,独立阅读和评价能力因为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逐渐退化了。
因此,我们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努力培养用语文老师特有的眼光去解读包括课本在内的各类文本的能力,十分重视自己阅读时的情感体验,炼就一双慧眼,一种颖悟,提高见识,准确地对学生作出评价,包括课堂和作业评价。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语文新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1904年,晚清政府实行分科教育以来,语文被称为“国文”“国语”“中国文字”“中国文学”或者叫“语文”,实际上都是语文教学。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作了界定,后有出版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做了更科学和清晰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通过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习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的体现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的教学。
《课程标准》已出台几年了,纵观我们的教学,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语文”教学呢?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呼唤回归,应褪尽浮华,回归本色。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现在的课堂少有教师对学生的正音辩词,对学生的不规范语言的矫正,有的老师一笔带过,有地老师却把字词的教学留到课外。
致使学生无法正确地书写常用汉字,我校于上学期进行了汉字听写大赛,每班推举5位优秀选手参赛,听写内容为3500个常用字。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70个词能达到优秀的不足三分之一,错写、误写的不计其数。
可见,我们对字词教学的缺失。
类似的现象有很多。
这难道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吗?语文课堂要重视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课堂应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对常用汉字、多音字的教学应常抓不懈,教材每课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注释中有注音的字词也不容忽视。
“2011年版”《课标》提道: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纵观考试卷,有很多同学的字迹,我认为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当然,现在很多的老师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学校排在课表上的书法课是否落到了实处呢?往往是把书法课安排给语文老师,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
在这个电脑办公的时代,汉字的书写却是不容忽视的。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关于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程呼唤本体回归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程呼唤本体回归人教版新课标漠视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是当代语文教育的缺失。
近代的西学东渐思潮使语文教育领域表现出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一味“西化”,其表征之一就是轻汉语言文字重心灵感受的基本精神,而盲目照搬西方在印欧语言体系统摄下所建构起来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存在许多共通之处,但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指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边无涯;而西方语言文法的结构比较准确、分明。
”语言特点不同,教学方式自然应该有异。
但在上个世纪过度追求技术理性的背景下,机械的技术操作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篇篇优美而动人的言语作品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生命活力丧失殆尽,“高耗低效”“少慢差费”是对当时境况的真实描述。
在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识之士在进行深刻的批判性反思之后,发出了“语文课程应回归汉语文本体”的呼声。
新课标对此加以肯定和凸显,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一理念的确认一方面意味着语文教育重新植根于汉语文本土,意味着传统语文教育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汉语文教育清醒地找到了自己走向现代化的宏富之路。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的态势下,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要想摆脱现实的困境,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首先必须着力探讨汉字汉语汉文的特点以及中国青少年学习、掌握汉字汉语汉文的规律。
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基础工程。
”(顾黄初语)也是语文教育保有民族个性的必由之路。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一贯坚持本体性教学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富有民族特色且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张志公先生曾经总结出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其中第一点即是:语文教育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呼唤语文教学回归注重人文精神培养[论文]
呼唤语文教学的回归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
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大大忽视了语文教学对端正学生思想、修正学生品行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站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角度上,对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做了相关的探讨性论述,以呼吁一些高职院校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力度。
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我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这是由于“人文”一词早已根植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对下一代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今,外国许多教育机构开设了孔子学院,在国际上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但在我国,很多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职业院校,大大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的精神教育,甚至摒弃了语文课的教学。
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并迅速扭转这种局面的话,那么我们下一代人文素养的提高,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就会令人担忧。
一、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匮乏现象及成因(一)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现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增设专业技术课程,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对语文课程大幅删减,语文课可开可不开;有的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没有学习语文的内动力。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开小差、逃课等现象,老师也没有对此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使得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得以发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丧失。
有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为有限,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较低的文化素养。
这充分印证: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匮乏成因1.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有些是急功近利。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的是专业技术教学。
因为他们想确保学生获得专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保障,虽然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过于严重,殊不知技能和人文素养的不对称会导致学生更难被社会接受,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和生存。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把对员工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等要求纳入到了企业文化中,因为在他们眼中,只有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员工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教学呼唤本位回归论文
教学呼唤本位回归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法不同程度地落实于我们的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实行新课标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大胆尝新,勇于改革,在探索中提高,在实践中前进。
然而,在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时而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小语会会长崔峦先生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
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本位,让我想到了返璞归真,洗尽铅华这些美好的词语。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语文教学能回到其本位上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一、语文教学要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人文”,是个古老而时髦的词汇。
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里,把人文与天文作为一对范畴;在西方,人文主义(humanism)是文艺复兴的一种主要思潮,也是文艺复兴的一面旗帜,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强调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当代,“人文”一词,是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人们把对人性的看法和期待都赋予它的身上。
“人文”一词,大致上就是人性、人道的意思。
人文精神则主要指理性精神、体验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意识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的提出,摈弃了语文的功利色彩,还之以“人文”本来面目,实现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整合转变。
其间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是这个整合转变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积极感受时代气息的精神状态。
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视野所及”。
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感受和思考各方面的信息,“它包括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只有学问存在而无人存在的活动,而我们想建构一种接通同学情感生活领域、布满儿童情趣的生活化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师生是沟通者、合,老师以乐观的对象性情感和自我体验感染同学,鼓舞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给他无拘无束制造探究的天地,给他们以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课堂成为同学生活的一部分,同学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因此语文课堂召唤生活的回归。
一、课文内容的生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颜色、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同学学习语文制造和供应详细生动、可借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课文内容形成相像和谐的振动,让同学主动感知体验,进展同学的多元智能。
《云房子》是一则具有极强的情趣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把整篇课文内容外化为活动的生活背景——在教室的前后黑板画上蓝天、白云,为每一位同学预备一张小鸟头贴;让全班的同学一起做一下小鸟跟妈妈飞上蓝天观察这么美的天空你们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接着让小鸟(同学)用白云(棉花)造一下云房子,最终相互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邀请别的小鸟(同学)到自己的云房子里去做客玩耍……这样把整篇文章内容活化为生活情境,感染同学进入角色(小鸟)体验他们的欢乐;此时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是教材更是生活。
同学在这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里达到忘我的境界,真真实切感受到了云房子的好玩,并自觉地学习书上的语言把自己造的云房子介绍得更好玩。
围围着教材,师生沉醉在一个布满情感、言语沟通的“场”中。
二、语言训练的生活化阅读是一种简单的智力活动,要奇妙创设语文的各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的说话内容,让他们的思维感官始终处于一种是我自己要学要说的活泼状态。
闻名特级老师于永正有许多语言训练都是奇妙孕育于生活场景之间的,最为闻名的就是古诗《草》的听说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回归本位
让语文回归本位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
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新课改已有多年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呼唤本色语文的回归 精品
呼唤本色语文的回归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新课程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困惑。
困惑一:教材编排的无序化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强调了语文和社会、生活、自然的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加强了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目前课改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是以主题为单元编排的,明显偏重于人文性,语文知识教学分量极微且缺乏系统性,语文知识无序化问题由此产生。
本次课改在教材上还有一个显著变化是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它被认为是最大亮点之一。
从编排上看,它显然是为作文教学设置的,但事实上,它的设置只解决了作文教学“说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说”“怎么写”则根本未涉及,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困惑二:课堂教学的非常态化教材“重人文”而“轻工具”的倾向难免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在实际教学和教研活动中,包括一些层次较高的比赛中,语文教学的无边界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空泛化、形式化、无序化成了一种客观存在。
一些语文课看似热热闹闹,却无多少实际效果,甚至异化成了科学课、政治课。
一些语文课在字词上转来转去,亲近语言的同时却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的落实,离真正品出味来还存在较大差距。
语文课程究竟姓什么?思考语文生活化、综合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一门课程,语文教学存在一个界限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视角、视野、视点。
这个问题最终要落实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上。
我们语文教学的无边界化、空泛化、形式化、无序化,从表象上来看,问题出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实践中,但究其根源却是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不严或理论解释不够。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语文能力观”变为了“语文素养观”,看上去似乎辩证圆满,其实不然。
工具性是所有学科的共有属性,人文性是所有文化的共有属性。
虽然语文是特殊的工具,是特殊的文化,但用泛文化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来界定它的本质属性是不科学的。
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范读的回归
小学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范读的回归一、不想读新课改之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课件上点击一下就会出来动态的课文的范读,方便又省力,老师不需要自己亲自示范朗读。
也有一些语文老师为了突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把自己藏起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挥。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符合教改的课堂教学。
但是往往物极必反,时间一长,很多老师藏着藏着就把自己藏忘了。
表现在朗读方面的是一些高水平的老师忽略了自身的朗读示范。
课堂上任由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者是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范读。
仿佛老师范读就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来,不符合课改要求而不想读。
二、不愿读高水平的范读,对老师的要求较高。
老师需要像演员一样,时而忘我纵情,时而声音呜咽,时而奶声奶气……这绝不是会认字张开口就能读。
如“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老师范读时能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尤其是最后一句要语气强烈,把乡村孩子迫切渴望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的心情表达出来。
对于有些老师不习惯这样的孩子气语言,性格使然觉得不适合读而不愿意读。
三、不敢读观察身边的语文有的老师因为长期的教师生涯,患上喉疾,声音沙哑而不敢放声读。
也有的老师自认为朗读水平不佳而不好意思读。
还有的老师朗读方法有余,朗读实践不足,课前没有好好准备,课上不敢读。
如: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
“小蚂蚁”这个词的声调要进行音变,老师自己也把握不好,分不清连在一起读的时候是xiǎomǎyǐ还是xiáomǎyi或是xiáomáyi?老师自己都读不好,又怎能不担心没把学困生教好?又怎能不怕学优生会笑话?这种种顾虑都使得老师不敢读。
四、不屑读也有一些老师是不屑读,思想上没有对范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认为朗读很简单,学生自己能读好而不需要老师亲自范读。
首先纵向比较,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朗读基础,自主性优于低年级小朋友。
语文教学论文:不能没有你――呼唤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回归
不能没有你――呼唤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回归温岭市温西中学俞海燕内容摘要:纵观这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对语文知识教学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将要取消语文知识教学。
针对这种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呼唤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回归,并从三方面分析语文知识教学对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主题词:语文知识教学再认识强化回归《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习稿)》(下文简称“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要求7~9年级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如果这些是针对课改前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
但纵观这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对语文知识教学反其道而行之--考试回避、老师绕道、学生放弃。
现代教学观强调“认知结构”、“图式”、“信息加工”、“前经验”,谁说过要忽视知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基于应试教育机械灌输知识的弊端和革新教法和学法考虑,提出了“淡化知识教学”的思想。
但“淡化”而非“弱化”,同样是强调语文知识教学。
淡化知识教学思想变枯燥的“授受式”知识教学为生动活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知识教学,这本是既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符合中学生知识教学规律的好事。
然而由于一些人对此思想的误解(实则是对一些西方现代教学理论的肢解),将“淡化知识教学”变成了“弱化知识教学”,甚至是“不要知识教学”,于是好事变成了坏事,推动课程改革变成了祸害语文教育,导致的是学生的无知与浅薄以及语文水平的普遍下降。
可这些人还执迷不悟振振有辞:新课标不是说“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了吗?其实这是对此数语的曲解。
因为“不宜刻意追求”、“不必系统集中讲”、“不必过多讲”不等于不讲,“不作考试内容”也不等于不讲,更不等于在考试中不用到知识。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让语文回家“、”回归“成为语文界在冷静反思课改后发出的强烈的呼声。
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探索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是对”回归“和”让语文回家“呼声的一种正面回应。
一、”本色语文不是守旧,不是倒退“。
本色语文深深扎根于汉语文教学传统,在诊断中发展,在批判中建设。
黄老师强调,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所谓语文的方法,如诵读、背诵、造句、填空、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批注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有讲解、提问、板书、范读、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趣、激疑等多种方法。
再如文言文教学,断句、翻译、借助工具书加注就是很语文化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看到了很多一些公开课上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了黄老师很固执地运用这些看似不新的方法,却让课堂语文味十足。
事实上,这些方法很多都是传统的,因为新课改了,为了求新很多的传统的方法被摈弃了。
就词语教学来讲,黄老师在《黔之驴》的教学对”庞然大物“这一成语的处理,我想很多老师与其热衷于让学生一遍遍地抄,甚至罚抄,还不如让学生用词语造句来得有效。
教师范读,我们已经久违了。
今天黄老师用他的”黄氏普通话“范读《葡萄月令》,同样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再比如板书,现在大多数情形下,尤其是公开课,板书被多媒体代替了。
今天黄老师的两节课都没有使用多媒体,板书设计与教学的目标相得益彰。
老师好的板书,我以为至少可以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所谓的语文方法,黄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从传统中来,把传统的方法用好了也许比跟风、盲从会有效多。
黄老师曾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当的方法。
黄老师的这番话,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进课堂,只是想说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是依赖于方法的求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呼唤风格归来
最近观摩了重庆市“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师优质课大赛第二片区决赛,听了12节语文优质课。
执教者都是各个学校、各个区县选出来的优秀教师。
看得出来这些选手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理念贯彻得较好,所以课上得很周正,找不到什么漏洞。
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冷水,不解渴,不爽气。
我边听课边仔细分析,从设计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有多媒体,有讨论,有板书,有背景材料,有课外延伸。
老师们着实是想了一些办法的;从技能上来说,各个环节的把握,各种手段的运用,也都还熟练,有些地方还颇具匠心,整个课堂的起承转合也都还自然,从这些方面来说还是一堂比较好的课。
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败了口味,坏了兴致。
思前想后,我想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在《不跪着教书》中的《呼唤风格》一文,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些选手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下面是笔者对新课改条件下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几点思考,期与同行商榷。
一、培养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意义
程红兵在谈学校文化时指出,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不良现象。
其实,就教师而言,同样存在着迷失自我、没有个性、只能做“传声筒”的不良现象。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所谓教学风格,就是指教师在长期的
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
众所周知,成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雍荣富丽的梅兰芳、深沉委婉的程砚秋、潇洒清新的荀慧生、刚劲洒脱的尚小云,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美的。
教学风格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一)动脑模仿
这是任何学科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包括模仿其他老师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板书等。
由于语文学科固有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模仿过程中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否则,不利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不可能上出有个性的语文课。
笔者曾于2004年参加了“重庆市新课程实验区中小学优质课决赛”,执教课题是《竹影》。
为了获得一个好名次,我不顾实际,生搬硬套光碟中那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态、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将自己激情、幽默、善于朗读的风格丢了,在教学中失去了自我,尴尬地完成了一节毫无个性的语文“优质课”,现在回想起来还后悔不已。
可见,没有智慧的模仿是不利于语文教师
教学风格的形成的。
(二)大胆实践
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渐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
这时语文教师应做到学用结合,把模仿与大胆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我于2008
年3月至5月指导了一位西南大学中文系的实习老师,她在执教实习汇报课时,活学活用了我上课时的激情、幽默、善于朗读的特点,大胆创新,融进了自己的旁征博引、善于写作的特点,将何其芳的《秋天》演绎得淋漓尽致,听课教师无不称赞这是一节鲜活的、很有思想的语文汇报课。
(三)突破超越
语文教师在从教一个时期以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总结一下,这样的总结,能够感知自己的实际位置,启迪自己向高层次攀登。
众所周知,“师”与“匠”不属一个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见,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
所谓技巧,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思想”能使每一位语文教师老师站起来!我们在进行独立的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要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
这种创新和突破,意味着语文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来自于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
是对他人教学风格的一种突破与超越。
(四)不拘一格
这标志着语文教师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学艺术家。
这时,语文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一式、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齐白石先生也说过:“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这样,教师的语文教学从内容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到方法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的有机统一。
三、影响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要有敬业乐业的精神
一个语文教师,要迎接自己的教学风格早日成熟,就必须要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责任心,有兴趣,这样才能奋其志,才能激其情。
由于语文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备课和批改作业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要求更高。
如果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高度的敬业乐业精神,那他永远也不会进入教学风格的理想境界。
(二)要有渊博的语文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具备了广博的语文专业知识,语文课上才能在语言文字中游刃有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部分语文教师还有得过且过的思想,缺乏学习精神,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年不读一本书,他的桌子上放的就是几本教参、课本、习题集,你说这样的教师上课还能有什么新东西可言!
(三)要有自己的个性
首先要有对语言文字独特感觉,即独特的语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
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现在有些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独特的语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没有真实的震撼,上出来的语文课就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其次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语文教师具备了精深的生活体验,才能引导学生在探究课文内容时将理论化为实践,这一切都具体于丰富的生活沉淀上。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对生活的精深体悟,何来语文课上的津津乐道?何来语文课上的趣味横生?何来语文课的风格独具呢?再次是语文方面的特长。
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就是以朗诵为主,有的时候尤其是上文学作品的时候,听他读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说完全是一种享受;有的语文教师写有一笔好字,有些学生就是因为喜欢老师的那一笔好字而喜欢上他的课的;有的语文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就是自己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为学生提供示范。
有的语文老师非常喜欢古文,功底很深,上起文言文来如数家珍,轻松自如,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
那些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把语文课上得很简单,往往没有过多的环节,过多的招式,就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妙。
语文教师这些特
长,正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走向语文殿堂的通道。
当然,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总是要历经一个漫长而艰苦的探索过程,必须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重境界。
我们青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如此。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勤奋刻苦地去探索,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日渐成熟起来。
所有成功的语文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教学艺术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