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

选修5第2章第3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条件与危害。

2、掌握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特点。

【学习重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学习难点】1、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二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三是我国地质灾害________。

2、地震灾害的特点:一是__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过里氏________级以上的地震灾害;二是________。

20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三是________,________。

我国绝大多数地震都是________地震,破坏力极大。

3、地震灾害的形成:我国地震的形成、分布与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联系,________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会处,又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之间,所以发生频率高。

4、地震灾害的分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不均匀,震中分布上呈现出条带状,称为________。

总的来说,我国________地震活动比________弱。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分布与危害:我国泥石流与滑坡________、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有着明显的关系。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教学设计(正)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 1.5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范文】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范文】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

高二地理《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表格式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课时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的地震灾害,二是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教材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学法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互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难点:.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2.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3.通过读地质灾害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多媒体播放《唐山大地震》片段教师点评:地震灾害瞬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那么,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分布又有何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学习。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中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

最新同步教案:选修 中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
通过本节的教学,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唐山大地震》、《舟曲泥石流》视频片断,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震级、伤亡人员、经济损失的统计图表、教材图2.7~图2.12、我国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结合教学进度制作多媒体课件。
3.从地震重烈度区占全国面积、重烈度区城市分布以及重烈度区城市人口比重等方面可知我国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探究二【探究点拨】
1.泥石流与滑坡的时间发布特点不同: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
2.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 重灾区。
1.表现出对我国地震灾害强度大、破坏程度高的震惊心理,并积极探究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强度和破坏这么大。
2.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课前预习,能够初步从地理位置、板块运动等方面初步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灾情的区域差异。
多媒体课件展示《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断,展示地震在我国的多发性以及带来的灾害。
第一层级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 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一【探究点拨】
1.地震的分布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是受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地震灾情大小除了受地震等级大小的影响外,还受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教学建议
对于我国的地震灾害,重点是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学生从板块构造角度讲诉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以及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指导学生复习教材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阅读教材的“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让学生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图2.7和图2.8引导学生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有什么不同。结合教材案例1与案例2,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结合教材图2.11,让学生分析出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教案 湘教版

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滑坡》教案 湘教版

《滑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滑坡的发生条件;理解滑坡的危害;了解如何防御滑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滑坡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滑坡情景,了解滑坡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分析滑坡发生条件;通过滑坡灾后视频、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归纳滑坡的危害,并引入深层思考并设计滑坡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滑坡视频及课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防灾和抗灾意识;养成生活中学会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滑坡的概念及发生条件;归纳滑坡的危害及相关的防御;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实际的滑坡类比,从而正确归纳出滑坡的发生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诱思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3分钟):展示:利用图片显示灾情报道让学生来说是什么灾害?导入新课——滑坡(二)讲授新课:(35分钟)在新课部分,我选择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滑坡的形成条件,因此这部分会采取模拟实验及相关的视频演示的方法来开展。

1、滑坡的概念和发生条件:展示:今年暑假中在鲁甸灾区的滑坡图片和视频,引入滑坡的概念;(同学们不禁要问了,这些灾害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探讨)2、滑坡的发生条件:(老师拿出滑坡的模型并分组发下去,然后提出对每一组的要求)模型介绍:教师介绍模型的制作材料和注意点;实验材料:模型共6个。

其中1号用来演示降水与滑坡的关系;2号两个模型坡度对比较大用来演示坡度与滑坡的关系;3号用来演示岩石破碎程度与滑坡的关系;4号用来演示植被与滑坡的关系;5号用来演示地震与滑坡的关系;6号演示人类活动与滑坡的关系。

每组配发竹片用于拨动土层;备两瓶开口有喷水孔的水瓶,在实验时让学生选择使用。

实验:学生分为6组,分别发给不同的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滑坡?结合课本内容,实验时间10分钟,找学生说出各组的结论(每组至少一人,可由同组人补充)第一组:用水瓶模仿降水,较大的长时间的降水易出现滑坡。

(完整word版)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教案

(完整word版)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教案

(完整word版)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教案2.3我国的地震、滑坡、泥石流三河市第二中学景红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所以在讲解中最好配以视频或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控制因素【导入】设置情境,以身边的自然灾害为导入,提高学习欲望。

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吗?如果没有经历也没关系,老师希望你们一生平安幸福,远离任何灾害的伤害,当然也不要有遗憾,我们可以在地理课上共同来了解我们国家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讲授】用康定地震视频来让学生注意地震的相关知识请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我们需要了解的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全在这段视频中,所以大家要仔细把握有关信息,然后我会请同学们回答你从这段视频中所了解的知识。

播放康定地震视频,展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及灾区的地形、人口密度、主要经济活动、受灾程度等相关信息。

视频主要内容如下:2022年11月24日16时55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8千米,震中距成都220公里。

由于地震灾区地处高寒山区和民族地区,是纯畜业乡,人口稀少,经济水平较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可能性很少,灾区房屋损毁程度不严重。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学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学案

大课堂 三核心 整体化 周循环 教学模式工具 高二地理设计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1页(共2页)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设计人:魏杰 审核人:魏杰 序号 005班级: 组名: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我国地震灾害的成因与分布。

2. 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及时空分布。

2. 过程与方法. 自学辅导 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尊重自然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难点】地震的成因与分布、 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产生机制【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问题发现我国的地震灾害1..特点____ _____ _______2.我国地震发生频率高的原因:①位于_______板块 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板块的交汇处②地处_______地震带和 _______ 地震带之间。

3.地震带分布;①我国西部主要地震带有_______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和红河地震带等。

②我国东部最强烈的地震带为_______地震带,其次是_______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汾渭地震带、_______地震带和秦岭地震带。

总的来说,大陆东部东地震活动比西部_______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 形成原因:我国是一个多_______的国家,_______集中,_______覆盖率低,加之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

2. 泥石流的种类①_______泥石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在这些地区,干旱季节的_______提供了大量的_______,湿润季节的_______成为泥石流爆发的主要激发分子。

②_______泥石流:主要发生在102°E 以西的高原上。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二讲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教案(含解析)高二地理教案

【第二讲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之小船创作一、地震1.地震的基本特点(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地震的成因(1)构造运动是大多数地震形成的最初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地震的分布(1)我国的地震分布是不均匀的。

(2)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二、泥石流灾害1.主要类型⎩⎪⎨⎪⎧ 暴雨泥石流:发生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 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东经102°以西的高 原上 2.形成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气象、 暴雨决定性因素等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堆 积等3.分布界线界线以西 界线以东 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一线为界 为主要发育地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呈零星分布三、滑坡1.成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 以及外表形态等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主要外部因素、 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等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界线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 差异 东西差异 东部 稀疏 西部 较为密集,秦岭—川西—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省际差异频率最高的是四川省,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等省考点|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考点整合]1.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成因、特点与分布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特点分布地震灾害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分布不均,震中呈条带状分布。

西部主要的地震带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红河地震带,东部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郯城—庐江、河北平原、汾渭、燕山和秦岭地震带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山的地形、雨量集中、森林覆盖率低及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范围广、危害大泥石流的分布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以西为主要发育区;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较为密集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的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滑坡泥石流教学教案

滑坡泥石流教学教案

滑坡泥石流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2.掌握预防和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滑坡
1.滑坡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滑坡的危害和影响。

3.滑坡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泥石流
1.泥石流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泥石流的危害和影响。

3.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1.建立安全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确保自身安全。

3.学习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帮助他人和自救。

教学方法:
1.观察图片,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影响。

2.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3.进行模拟演练,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

4.学习自救和互救的方法,了解如何帮助他人和自救。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滑坡和泥石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
学生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因。

2.学习新课: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
掌握预防和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措施和方法。

同时,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技巧。

3.巩固新课: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
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总结新课: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
重点难点,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做好自我保护。

滑坡和泥石流教案设计

滑坡和泥石流教案设计

滑坡和泥石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2. 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 学生对滑坡和泥石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 滑坡和泥石流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滑坡和泥石流的实际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概念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让学生对这两种自然灾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危害分析。

教师讲解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危害。

4. 预防措施。

教师向学生介绍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固山体、植被恢复、合理规划和建设等,让学生明白预防是最重要的。

5. 观察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滑坡和泥石流的迹象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坡和泥石流的特点和预防措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五、教学方法。

1. 图片或视频展示法;2.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3. 实地观察和分析;4. 总结归纳。

六、教学手段。

1. 图片或视频播放设备;2. 课件或板书;3. 实地观察工具。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2. 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3. 学生对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九、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区和环保活动;2. 鼓励学生开展滑坡和泥石流的调查和研究;3. 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总之,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危害,掌握预防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

我国的地震、泥⽯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我国的地震、泥⽯流与滑坡的说课教案巴彦县⾼级中学刘晓峰⼀、设计理念地理是⼀门常识性学科,地理所研究的知识内容与⼈们的⽣产⽣活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学⽣从现实的⽣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的飞速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个崭新的地理信息与地理模拟平台,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

本课设计上我从⽣活实际出发,适当有效的运⽤多媒体,⿎励学⽣积极探讨形成⾃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为发展学⽣的⾃主学习意识和⾃主学习能⼒创造适应的环境,同时也为学⽣思维能⼒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本课选⾃湘教版的普通⾼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5,第⼆章第三节《我国主要的⾃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民的⽣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对地质灾害有⼀个⽐较全⾯的认识,对⼈类⽣产活动、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习对学⽣终⾝有利的地理”的具体表现。

(⼆)教学⽬标及确⽴依据⾼中地理的总体⽬标是要求学⽣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初步掌握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法和技术⼿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依据此⽬标及学⽣实际情况,按照课标的要求,参照教参、教材我制定本课⽬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滑坡、泥⽯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理解地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掌握防御地质灾害的⽅法、措施。

培养学⽣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培养学⽣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

2..3 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案

2..3 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案
冰川泥石流: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以西的高原上。
2.)形成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__________、水文气象、
__________、<决定因素)等。
人为因素:_____________、不当的开挖、堆积等。
3.)分布
以西
界线
以东
为主要发育地区,
呈__________分布
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
工程
内容
实例




自然原因
震级高
震中距小
震源浅
发生时间特殊
人为原因
人口密度大
建筑物抗震性差
防抗震能力、
意识差
3.结合教材P51图2—17,回答活动题。
4.结合教材P52阅读和活动题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5.比较滑坡和泥石流形成方面存在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A.同一次地震有若干个震级
B.距震中远近不同震级不同
C.一个8.0级地震约相当于900个6.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D.震源深度越浅震级越高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1.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C.5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D.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2.能够诱发地震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B.滑坡C.火山D.台风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含解析)湘教版

2019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情形导入先思虑———————自 1900 年以来,尼泊尔国共发生了8 次大地震。

2015 年4 月25 日,尼泊尔发生了级地震。

在1934 年,该国也曾发生过8.1 级强震。

思虑研究: (1) 尼泊尔大地震位于哪个地震带上?提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该国地震的发生与什么板块运动有关?提示: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运动有关。

———————基础知识要记牢———————1.地震的基本特色(1)散布范围广。

(2)地震频次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地震的成因(1)结构运动是大多半地震形成的最先动力。

(2)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地震的散布(1)我国的地震散布是不均匀的。

(2)西部主要有六大地震带。

(3)东部主要有七大地震带。

(4)总的来说,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要点难点掌握好———————一、我国地震灾祸的特色二、我国地震的形成和散布三、正确理解地震的形成与板块结构的关系[ 拓展提高 ]我国地震灾祸比其余国家严重的原由一是因为我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宽泛发育,这一特别地点决定了我国的地震灾祸必定屡次而严重。

二是因为我国地震带震源浅,散布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因此影响面宽、破坏程度大、成灾率高。

三是因为我国人口浓密,加上部分公众的防灾意识不高,故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常常好多。

四是因为我国经济当前依旧比较落伍,大多半城市的基础设备不牢固,简单坍毁和破坏,抗震性能较差。

———————应用体验不行少———————9.0 级激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随后福岛( 江苏高考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近海发生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核泄露。

高中地理教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全国获奖

高中地理教案-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全国获奖

我国的地震灾害【教材分析】本节作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第二节,阐述了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地震作为我国的第二大自然灾害,虽然没有洪涝和干旱常见,但造成的损失却不亚于洪涝和干旱。

而且地震在我国分布范围广,危害大。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在对地震这种地质灾害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本节结构明确、主要阐述了三部分内容:一是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

二是地震的成因,三是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学情分析】高中阶段学生对地震及地震带来的危害有了相对的了解,但还很不全面而且仅限于认识和能力水平。

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了解我国地震带的具体分布,掌握减震防灾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四川地震人员伤亡的报道》感受地震对我们的危害,并思考不同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伤亡情况。

2、通过学生讨论、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沟通,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典型事例、和实际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地震带来的灾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地震灾害基本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2、通过地震频发原因的分析和地震带分布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及地震灾害频发的原因教学难点:我国地震带的分布【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我国的地震一、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1、分布范围广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二、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1、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2、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2.通过对地质灾害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分布图的阅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地理空间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我国地震的特点。

2.通过对中国地形图、中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图的比较判读,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3.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各种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联系的、综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各种地质灾害分布的学习,加强尊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增强人们抗灾和战胜灾害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提纲(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3.我国的地震分布(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我国泥石流频发的原因[来2.我国泥石流的分布3.我国滑坡频发的原因[来4.我国滑坡的分布四、教学建议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动力作用所导致的岩体或土体位移,地面变形以及地质环境恶化,并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或过程。

考虑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并且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建议本节讲3课时,“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用2课时。

另外1课时,结合本地的地质灾害类型,开展校本课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开展选修课程。

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一样都是影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不同的是在我国虽然分布很广,有一定的地质规律,但它不如气象灾害那么普遍。

并且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较强,虽然频发但很难完整记录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学生对地质灾害缺乏直观感受。

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该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影像资料,创设情境,增强其震撼力,充分体验到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

建议本节采用“情境引入一问题引导一协作学习一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质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做相应的迁移和拓展。

人类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地关系史,人地关系相继走过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阶段,目前正携手走进人地协调共生的新时代。

然而,地质灾害暴发的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越来越重。

印尼海啸的惊涛骇浪还未平息,苏门答腊又一次震声隆隆。

下面让我们共同感受2004年末的那次人类史上的巨大灾难:播放录像:“ CCT\—焦点访谈《关注印度洋大海啸》”说明:此次海啸由震级为8.9级的海底地震引发,片中关于地震有较逼真的动画模拟,对此次地震及海啸造成的灾难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播放录像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感受到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为地质灾害的学习创设情境。

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在教学中安排学生阅读归纳概括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使学生知道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

三个特点中应重点强调种类齐,不仅灾害类型多,而且不同地域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地震在台湾及喜马拉雅山等地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在全国分布都很普遍,尤以黄土高原严重;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第一部分我国的地震灾害围绕地震的特点、多发的原因及分布的规律展开。

关于地震的特点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资料一:投影1:2004—2005年中国部分破坏性地震*2005年04月08日西藏仲巴县6.5 级地震*2005年04月06日新疆乌什县5.1 级地震*2005年03月06日台湾宜兰沿岸东海中5.6 级地震*2005 年02月15日新疆乌什6.2 级地震*2005年02月01日台湾宜兰6.3 级地震*2005 年02月19日台湾台东与花莲间发生5.0 级地震*2004年10月19日云南保山发生5.0 级地震*2004年10月15日台湾以东海中6.2 级地震*2004年08月10日云南鲁甸昭通间5.6 级地震*2004年07月12日西藏仲巴县与隆格尔县间6.7 级地震*2004年07月03日西藏班戈5.2 级地震*2004年06月29日青海治多5.3 级地震*2004年05月26日浙江舟山4.3 级地震*2004年05月23日西藏班戈、青海海西间5.3 级地震*2004年05月19日台湾以东沿海6.7 级地震*2004年05月16日台湾以东海中5.4 级地震*2004年05月11日中国青海德令哈5.9 级地震*2004年05月08日中国台湾以东海中5.6 级地震*2004年05月04日中国青海德令哈5.5 级地震*2004年05月01日中国台湾花莲5.2 级地震资料二: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 800 多年,记录史上的9 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地震、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 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三: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它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深震群的一部分,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30°倾角插入亚洲大陆之下,伸达我国东北的产物。

震级为5〜7.5 级,因震源过深,一般无破坏作用。

我国的中源地震主要有三处:一是台湾省东部的沿海,如基隆东北、花莲以东海域以及东南海域,深度为100〜270千米;二是西藏南部江孜、达旺附近,深度为140〜180千米;三是新疆西部的塔什库尔干、麻扎一带,深达100〜160千米,它是兴都库什中源地震群的一部分。

我国的浅源地震分布最为广泛,在深度上东西两部稍有差别,东部大都在30千米范围之内,西部稍深,有的可达40〜50千米,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一带有的深达60〜70千米。

总之,我国的深、中源地震仅分布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它们都处于不同板块相互交接部位, 现代构造运动强 烈,能影响到上地幔之中,而分布最广、为数最多的浅源地震大都在50千米以内(即在地壳范围之内),它们与地质构造尤其同活动断裂构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我国近年来所发生的 破坏性地震,其震源深度都是不超过30千米的浅源地震。

[总结:从以上资料中得出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 浅,危害大。

关于我国地震的形成和分布的教学:【建议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播放录像一一唐山大地震使学生对地震有一个怵目惊心的直观感受,强化了学生的灾害意识。

震惊之余,学生不禁要问: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呢?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重 点知识一一我国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 51图2— 16 “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在图上找出自己 家乡所在位置并说明是否在地震带上。

教师:还有哪些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区呢?帮助学生归 纳总结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台湾地靈帝东南沿廨地焦带 郑城庙江地礙带 河北平原地能带 符消地礎带 黙山地廉带〔旋岭地霞带 从以上地震的分布来看,我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总结: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西部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而东部主要分布在台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引导学生复习再现世界两大地震带一一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 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正处在这两大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然而我国内陆地区,比如, 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 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等也并非在世界两大 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和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进行对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 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综合以上阐述可知: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建议二】填图绘图,突出重点,归纳总结,探究规律。

犬山地昵带 昆仑山地良带 禅吗拉稚地震带 阿尔泰山地健带 祁连山地靈带东那址强烈的地嚴带**完成活动步骤:1 •表中是有关世界和我国地震分布的数据,请分别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用圆圈标出地震发生的位置。

2. 参照教材P. 51图2—16把其所在地震带用第三种和第四种颜色的铅笔涂上阴影。

(为提高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分组进行填绘。

)3. 填完之后,由学生指出它们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一个地震带上,进一步阐述我国和世界的地震分布规律,探讨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过渡:俗话说,祸不单行。

比如在我国川、滇、黔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较高。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灾害过后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第二部分:我国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建议一】复习再现,创设情境,问题引导,解决问题。

复习再现: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石流等地质灾害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探究滑坡和泥石流的欲望。

教师:影片中泥石流发生在什么地区,你能在教材P. 52图2 —17中找出来吗?从图中可以看出泥石流还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学生: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川滇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和东北山地等地区。

教师: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大体上以燕山、山西太行山、四川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云南乌蒙山一线为界。

该线以西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此线以东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那么上述地区在地形、地势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A都是分布在山区,B四川盆地周围广布,C点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级和第二、第三级阶梯的转换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