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及政策启示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环境所存在的制约因素
2 011 年第 18 期( 总第 2 362 期 ) 润追求存在矛盾 �受技术水平 � 自然条件等客观 因素所限, 再加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 � 担保和 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 向低碳转型的相关企 业往往会导 致经营成 本大幅上 升, 盈 利能力下 降, 虽有社会效益, 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 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 �在现有 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 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 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银行对于贷款的安 全性 � 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 以及证券市场要 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 使得与低碳经济相 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 三是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 与一般的 投融资项目相比, CD M 项目需要 经历较为复杂 的审批过程, 这导致 CD M 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 长, 因此伴随更大的交易成本� 此外, 开发 CD M 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 类项目的开发和 执行能力 �在 国外, CD M 项目 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是由中介机构完成, 而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难以开发 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 � 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 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 评估 � 规避项目 风险和交易风险 � 四是政策法律风险� 首先 , 国际公约的延续 性问题构成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 �� 因素 京都议定书 � 的实施时间仅涵盖 2 008 2 012 年, 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有争议 , 目前实 施的各项制度在 2 012 年以后能否延续, 这是形 成统一的国 际碳金融 市场的主 要障碍之 一; 同 时, 减排认证的相关规定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 � 因为, 减排单位是由专门的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 标准和程序进行认证 � 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 性以及领导者意图的变化 , 有关认证的标准和程 序缺乏稳定性� 而且 , 由于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 家, 必将受到东道国法律的约束� 所以 , 碳金融 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着市场交易主体难以预期和 控制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
中国碳金融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分析
Value Engineering 时,若由合作带来各自双赢的额外收益E D 或E H 增加,则将必然促进双方的积极合作。
因为E D 或E H 的增加将导致Q 点向B 点移动,S ABCQ 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 的概率增加,B (1,1)为ESS ,达到农信社放贷、农户履约的状态。
相反,系统则趋于O (0,0),即农信社拒绝放贷、农户不履约。
这说明农信社应注重自身的业绩管理水平,加大对农户信誉的考核与评审力度,激励农户履约还贷。
2.3-M ,-N 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当农信社拒绝放贷、农户也不履约时,即双方合作失败。
此时,因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致使社会整体遭受损失。
若M 、N 增加,即双方合作时带来的社会正向效应增加,不合作时的社会损失-M 、-N 越小,-M 、-N 的增加必引起Q 点向B 点移动,即S ABCQ 将越大,系统收敛于B 的概率增加,B (1,1)为ESS 。
相反,当M ,N 减小时,因为农信社的大量资金闲置,农户的生产消费需求也得不到及时满足,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挫,系统趋向O (0,0)。
这表明地方政府应该合理的引导农信社与农户双方积极合作,有力地支撑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
3结论实现农村信贷的良好运转,需要农信社与农户双方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利率政策、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引导农信社与农户走上合作金融之路。
农信社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放贷的积极性并增强其信贷支农的能力,严格把关,提高贷款的安全系数,针对农户贷而不还时坚决使用法律手段。
农户应积极组织生产,诚实守信,如期履约归还贷款。
这种情况下,双方将沿着绩优路径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并最终进化为双方“合作”状态。
整个社会实现“帕累托最优”,无疑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致谢:感谢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1]汪万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金融,2007,(6):83-84.[2]唐颖.非对称信息理论与农村信贷市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9-11.[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引言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09 .4
推 出与欧盟排碳配额 ( U 挂钩 的期 E A) 货 、期权 。 目前 ,欧 盟排放 权 交 易 占全 球三 分之二 的市场 总 量和 四分之三 的市场价值 。
我 国已有3 0 4 个获得 联合 国注 册 的C M项 目,共核发 C R D E s
质 主要是 与清 洁发展 机制 ( D )中 的 “ C M 碳金融”在我国将有非常广阔的发 资局共 同建立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环境污染物 , 可在C M中进行交易 、投资和投机 ,所 D 筹集的资金用来投资减少二氧化碳等排
展空间,并蕴藏着 巨大的商机 。
交易平 台—— Bu N x开始正式运作 , le et
国光州 银行 在地 方政 府 支持 下 推 出了 国家 的企 业 积极 进入 中国寻 找合 作项 运 作 最 多 的一 类 项 目 。 “ 碳银行”计划 ,尝试将居 民节约下来 目。据世界银行统计 ,从 20 年 ̄2o 06 o8 全 国性 的排 污权 交易 体 系初 步形
的能源折合成积Biblioteka ,用积分可进 行 日常 年 , 中国的C DM项 目占全球 该项 目的 成 。2 0 年下半年 ,我 国成立 了三个碳 08
‘ 碳金融”核心在于发挥市场优化 右 ,预计到2 1 年 ,中国将 占联合国发 2 ] ‘ Y1 8日,纽 约一 欧交易 所 ( S 泛 NY E 02
环境资源配置 的基 础作 用。碳物 放 全部排放指标 的4 %。因此依托C M E rnx )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 uoe t 1 D
—
—
国外 已具备相对成 熟的 在直接投 资融资 、银行贷款 、碳指标交
易 、碳期权期货等方面做出了有益 的创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观念落后:一些地区和产业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还停留在降低
碳排放的层面,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
这导致政策落实时缺乏整体思考
和协调。
2. 前期投资巨大: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而这
些投资往往需要相当长的回收期,对投资方面的鼓励不够,制约了
低碳经济的发展。
3. 缺乏法律支撑:低碳经济发展还缺乏合适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和企业对环保、低碳经济缺乏意识,也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
为了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推广低碳理念,培育低碳文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建立低碳经济市场体系,加强前期投资和技术支持。
3. 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法规,强制执行政策和减排
目标。
4. 加强产业协调,探索新的经济模式和高科技领域,促进低碳
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家购买碳排放权来完成他们碳减排的承诺 。
臣 一
L: ‘。 .. 。 _J -
L: 。 j ;。 _ j :。 .
臣易市 场体 系
臣塾
济 。碳金融 的出现来源于
都议定书》 。
都议
定 书》 是设定强 制性减排 目标 的第一份 国际协议 ,
洁发 展 项 目 C M 为 24 D 9 7个 , 中 国为 19 2 6个 , 占 4 .8 3 %,而且 签 发 的碳 核证 减 排 量 中 ,中 国所 占的 9 比例 也 达 到 5 . % ,两 项 数 据 反 映 中 国 已经 成 为 52 8 C M卖 方市 场 的主导方 。 D
一
3 5—
《 区域金 融研究)0 1 1 期 ) 1第 2 2
煤炭消费 占居了中国能源消耗的 7%,但 中国的煤 0 炭资源消费占比逐年下降,石油消费 占比逐年下降 , 天然气和水核风电消费的 占比逐年上升 ,这将促进 国内碳 金融 的发展 ,促 进能 源 链 的 升级 ( 图 2和 见
证减排量 ( 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C R E )一级市场 上最大供应国,由于清洁发展机制 C M是 目 D 前
都议定书》 中惟一涉及发展 中国家的一种碳金融机
制 ,因此 ,我国国内的碳金融则指依托于清洁发展 机制 C M项 目的金融活动。 D
2总第 4 92 ) 0 年第 期 1 ( 1 61 期
区 域 金 融 研 究
J u n l f g o a F n n il sa c o r a Re in l i a ca Re e r h o
N o . 2. 11 1 20
G e r lN O . 9 ne a 46
活 合 作 机 制 :清 洁 发 展 机 制 ( l nD vl m n Ce ee p et a o
我国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及政策启示
・
5 ・ 9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O1 4 0.
经 济 发 展 与 改 宣
发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等,使
碳市场的容量扩大, 流动性加强 , 市场运作更加透明;
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同时,碳金融 业务的开展,顺应了世界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有助于我国有序融人国际碳交易市场 , 促进国际合作, 并将消除排放交易的资金和技术转让障碍。 第三, 碳金融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碳交易特 别是 C M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能够促进 D 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世界银行估 计, 20 年到 21 年 ,C M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 从 07 02 D 供大约4 亿美元的资金 , O 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 6 倍 到8 倍的投资拉动效应。据国家发改委 《 节能中长期 规划》测算,“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投资总额
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这无疑刺激了节能、低污染
技术和 “ 碳金融”空前的发展。
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碳市
场,由此诞生出一个 “ 碳金融”的新金融模式。碳金 融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
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 投资、低碳项 目 开发的投融资、银行的绿色信贷 以及 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金融机构从最初 的仅担任
而日 趋成熟的碳市场又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展
碳金融业务,在同业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 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
排放贸易机制 (E ) IT 、清洁发展机制 ( D C M)和联合 履行机制 (I J )等三个灵活合作机制。以 C M为例, D 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了《 合 国气 候 变 化框 架 公 约 》 联 缔 约 方 第 三 次 会 议 , 过 了 旨在 限 制 通
发 达 国 家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量 以 抑 制 全球 变暖 的《 都协 议书 》 规定 了 京 ,
意 义
1 碳 金融 ” 展 能够 “ 活 ” . “ 发 盘 环 境 容 量 , 低 污 染 成 本 。通 过 市 场 降 机 制 削 减 污 染 物 , 污 染 物 削 减 总 在 量 控 制的前 提下 , 用交 易“ 活 ” 利 盘 有 限 的 环 境 容 量 。 如 有 的 老 企 业 通 过结 构 型或 工程 型 的减 排 , 完 在 成 自身 污 染 物 排 放 削 减 量 的 前 提 下 , 其 富 裕 的 环 境 容 量 通 过 排 放 将
能 源 消耗 比 2 0 年 降低 2 %, 05 0 主要 污 染 物排 放总 量 减少 1%, 将产 0 这
生 大 批 可 开发 为 C DM 的 项 目。 联
图 :D C M项 目操 作 示 意 图
合 国开 发计 划署 的统 计显 示 , 目前 中 国 提 供 的 二 氧 化 碳 减 排 量 占全 球
3 个 工业 化 国家 具有 法 律 约 束 力 8 和 投 机 , 筹 集 的 资 金 用 来 投 资 减 的 限 排 义 务 , 在 20 所 即 08~2 1 02年 , 少 二 氧 化 碳 等 排 放 企 业 的 环 境 保 排 放 的二 氧化碳 等 6 种温 室气体 的 护项 目。根 据 《 都 协 议 书 》 京 的规 定 , 国将 以发 展 中 国家 的 身份参 家 没 有 减 排 义 务 。 由此 产 生 了 发 我 与 清 洁 发 展 机 制 ( D 下 项 目 的 达 国家 与 发 展 中 国 家 之 间 的 C M , C M) D 开发 。 目前 , 进 低 碳 项 目建设 、 该 机 制 允 许 发 达 国家通 过 协 助发 促 温室 气 体 减 排 和 经 济 可 持续 发 展 展 中 国家减 排 温 室 气体 , 换取 “ 经 已 成 为 世 界 各 国 银 行 业 金 融 机 构 核 证 的 减 排 量 ” C R ) ( E s 以抵 减 本 国 角 力 的 新 领 域 , 球 能 源 经 济 快 速 的温室气体减排 义务。 全
中国碳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欧盟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
欧盟碳金 融发 展概况
1 欧 盟碳 金 融 交易 活跃 。 . 形成 了世 界 最 大 的碳
市场
基金 、 企业 、 交易所 , 也包括 国际商业银行 和投资银 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通过设定碳交易机制和构建碳 交 易平 台或者设 立 政府 碳 基 金来 参 与 碳 金 融 市场 。 荷兰、 丹麦、 西班牙分别在 2 0 年委托世界银行新 05 设 了各 自的碳基金。这些举措加大了欧盟的碳资金 规模 , 奠定其在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地位 。市场 利益驱动着欧盟私人企业进入金融市场 , 他们 的 目
第2 4卷 第 5期
2 1 年 9月 01
西安财 经 学 院学报
J u n 1 fXia ie st fF n n ea d E o o c o r a nUnv riyo ia c n c n mis o
Vo . 4 No 5 12 .
Sp e .2 1 01
的是 拥 有更 多 的碳 排 放 权 , 或者 是 进 入 这 个 市 场 出
欧盟 排放 交 易体 系 涉及 2 国家 , 9个 已经成 为世 界 最 大 的区域 碳 市场 , 有将 近 12万 个 工 业 温 室 气 .
体排放的实体 , 形成 了 8 个交易 中心。它们是法 国 巴黎碳交易所 、 荷兰碳交易所 、 奥地利能源交易所 、 伦敦能源经纪协会 、 欧洲气候交易所 、 北欧电力交易
盟碳金融 的经验来发展 中国碳金融 的对策 。 关键词 : 低碳经济 ;碳金融 ; 碳金融衍 生品 中图分 类号 : 8 2 F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2 1 (0 1O 一O 2 一O 1 7 - 8 7 2 1 )5 o 1 4
碳 金 融就 是指 为减 少 温室气 体排 放所 安 排 的各 种 金 融交 易活 动 和金融 制度 , 它含 有 机构 、 场和 服 市 务 等要 素 。它 既包 括 低 碳 产 品开 发 的投 融 资 活动 、 各 种碳 金 融衍 生 品 的交 易 , 包 括 银 行 的 低 碳 信贷 也 以及低 碳金 融 的 中介活 动 。碳金 融 既为低 碳 经济融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摘要:碳金融作为新兴的一个金融领域,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
借助碳金融可以为我国低碳经济项目融资,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持,弥补项目资金的需求缺口,并且有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尚处萌芽阶段,发展环境并不成熟,且国内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战略,碳金融体系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
因此,本文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从宏观角度找到发展方向和突破制约的途径。
关键词:碳金融;制约因素;发展对策;cdm一、碳金融概述及其在中国发展情况(一)碳金融概述碳金融就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其兴起源于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际碳交易市场形成了两大类型: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市场,ji(联合履行机制)和cdm(清洁发展机制)是其最主要的交易形式;另一种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可分为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碳交易市场。
下图为碳金融的市场结构图:(二)中国碳金融发展情况1.我国碳金融市场规模清洁发展机制在我国发展的规模最大,目前我国是最主要的cers(cdm项目下允许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开展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核证减排量)供给者,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
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蕴藏着巨大商机,发展空间广阔。
伴随着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亚洲开发银行正在加大对成员国的支持力度。
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亚行就投资了约70亿美元,而仅在2011年一年投资额就高达21亿美元。
对于中国市场,目前亚行已经与中国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和杭州银行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增加贷款等来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
2.交易平台发展情况2008年1月23日,纽约泛欧交易所与法国国有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局展开合作,宣布共同建立一个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全球交易平台。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少温 室气体 排放 有关 的环境 污染 物 , 可在 C M 中进 D
行交 易 、 资和投 机 , 筹 集 的资金用 来投 资减 少二 投 所
图 1 C M 项 目操 作 示 意 图 D
摘
要 : 碳金融 ” “ 是环保 项 目投融资的代名词 , 国际金融 界 的新 课题 , 是 泛指 减少温室 气体排 放的各种 金融
制度安 排和金融 交易活动 , 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 品的交 易和投 资 、 碳项 目开发 的投 融资 以及其他 相关 的 低 金融 中介活动 。中国“ 碳金 融” 市场发展前景广 阔, 银行 业开展“ 碳金融 ” 业务 不仅可 以推 动经营战 略转 型 , 提升 国 际竞争力 , 而且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该文简要介绍“ 碳金融 ” 发展 的背 景 、 义及 国内外 “ 意 碳金 融” 发展现 状, 分析了中国“ 碳金融” 发展 的制约 因素 , 提出 中国“ 碳金融 ” 发展 的路 径。 关键词 : 碳金融 ; 现状 ; 约因素 ; 制 路径
2 4
李 东卫 : 中国“ 碳金融” 发展 的制约因素及路径 选择
为 C M 的项 目。联 合 国开发计 划署 的统计 显示 , D 目
前 中国提 供 的二 氧化 碳减 排量 占全球 市场 的 1 3左 /
合 。C M 项 目中蕴 含 着 对 金 融 中介 服务 巨 大 的需 D 求, 商业 银行 通过 提 供 融 资租 赁 、 务 顾 问 、 财 资金 账
力 的限排 义务 , 即在 2 0 2 1 0 8— 0 2年 , 放 的二 氧 化 排 碳等 6种 温 室 气 体 的 数 量 比 19 9 0年 减 少 5 % , 2 发 展 中国家 没有减 排义 务 。 由此 产 生 了发 达 国家与 发 展 中国家 之间 的 C M, 机制 允 许发 达 国家 通 过协 D 该
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危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从2008年开始将经济振兴的希望投向了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我国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已是规制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又一个“全球宪章”,而手握定价权的碳金融,如同咽喉要道,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一、碳金融概念的提出“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Climate Change ,简称《框架公约》)。
《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1997年,《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东京通过了该公约的补充条款,即《京都议定书》,这是世界上首部设立强制性减排标准的国际协议,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要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而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
在《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下,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并最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
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正确的对策措施。
文章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对策建议。
标签:低碳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目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
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全面发展低碳经济,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国际社会的长期发展趋势。
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1.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根据产业演化规律,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将长期居高不下。
只有当国家得到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转向由服务业主导的国民经济。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的特征十分明显,而重化工业具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基本特征。
从贸易结构来看,在现阶段全球各国分工体系中,美、欧、日等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在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等方面均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相当一部分产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高价的技术、设计等。
于是当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国内高质量的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2.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 不成熟的市场体系:我国碳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市场规则制定
还不完善,商业碳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足。
2. 缺乏市场参与者:碳市场需要众多参与者,但目前我国还没
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碳市场,参与者缺乏。
3. 国际压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国际
气候变化议程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同时也承受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 完善市场体系:在制度建设和市场规则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碳市场法律制度标准,逐步实现碳市场的多元化和规模化
发展,并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机构进入碳市场。
2. 积极推动参与者进入: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性资金引导更多的
券商、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进入碳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提高碳市场的参与率。
3.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碳
金融协议和交易规则,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碳减排。
总之,要发展碳金融市场,需要政府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的
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手段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市场体系和规则,吸引
更多参与者进入碳市场,建立健全的碳市场机制,从而推动全国碳
减排、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碳金融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碳金融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碳金融是国际气候政策变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既是世界上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又是碳交易项目提供国,中国在碳金融领域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碳金融探索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碳金融;挑战;金融创新一、碳金融的起源(一)碳金融的起源及定义近年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碳市场,因而诞生了一个碳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新金融模式。
碳金融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国内的表述基本一致。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确切地说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1]。
1997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加入《联合国变化框架公约》的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由于各国减排成本有明显差别,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5倍到20倍,这使得部分发达国家无法只靠自身减排能力满足该目标,《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3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碳交易”[2]。
(二)发展碳金融的意义碳金融的发展大力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气候政策的执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研究报告,以下是关于该市场的一些主要发现和趋势:
1. 碳市场的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
中国政府推出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实施了许多碳减排政策和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2. 市场规模:中国碳市场的规模庞大,每年的交易额度超过数十亿吨碳排放。
碳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拍卖和免费分配两种方式进行。
3. 投资机会:碳金融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包括碳配额交易、碳项目投资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许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已经开始将碳金融纳入他们的投资组合,以获得长期的收益和环境效益。
4. 引导作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在推动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碳交易和碳减排项目,中国的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挑战和机遇:中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碳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监管政策的落实和碳资产评估标准的制定等。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发展碳金融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随着政府政策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碳金融市场有望继续迅速扩大,并促进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
碳金融理财产品:发展前景、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董 丽 陈 宇 峰 王 丽 娟
甘 肃 兰州 7 0 0 ) 3 0 0 ( 中国人 民银 行 兰州 中心 支行
在全 球 经济 复 苏 的过 程 中 , 国正 在 寻求 经济 可 持 碳 经 济 的积 极 性 。 过参 与 碳 金 融 理 财市 场 , 们 将 提 各 通 人
社 会 形象 , 励 商业 银 行在 支 持低 碳 经济 中充分 发 挥 其 比较 落 后 , 也 表 明在 这 一 领 域 中 国有 很 大 的发 展 空 激 但
资金优势和杠杆作用。
间。 随着低碳 经 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碳金融 的认识 , 三) 提高参与低 发展低碳环保理财产品奠定 良好 的客户基础和广阔的
展低碳经济 , 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产业发展和经济转 迹 , 现低碳 生存 。 实 ( 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 战略转型 , 四) 提升创新和风 并 发行 碳 金 融 理 财产 品 , 以支 持 低碳 经 济发 展 。 了 解 险 防 范能 力 。 次 金融 危 机 以来 , 行 业 特 别 是 股 汾制 为 此 银
( 有利于为商业银行树立 良好 的社会形象 , 二) 激励 活方 式 的转 变 将 为 碳 金 融发 展 提供 良好 的经 济 环 境 和 除 M 清 市 银行 充分 发 挥在 碳 金融 中的 主导 作用 。 发展 碳 金融 的主 人 文 环境 , CD ( 洁 发 展 机 制 ) 场 可 大 有 作 为 以 要 目的就 是 减少 温 室气 体 的排 放 , 步 改善 日益恶 化 的 外 , 逐 与低 碳 环保 资 源挂 钩 的碳 金 融理 财 市场 也 蕴藏 着 巨 环境 问题 ,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 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 大发 展空 间和商 机 。 ( ) 二 中国理 财市 场 发 展 空 间较 大 。 调 查 , 国 目 据 中 业务 , 展 绿 色环 保 理 财 产 品 , 发 能够 产 生 积 极 良好 的 社 会效果。 当绿色金融 日益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 前 拥 有 的从 2 万 美 金到 5 00 5 0 万美 金 及 等值 资 产人 群 , 本 虽然 目 中国理财市场发展还 前 任的重要标准时, 开展碳金融业务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 是除 了 日 以外最大的。
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业 务 收 入 来 源 , 步 优 化 商 业 银 行 的 逐
收 入 结 构 。 时 还 可 以 创 新 业 务 运 作 模 同
企 业 的 环 境 保 护 项 目 。 据 《 都 协议 根 京 书 》的 规 定 , 国 将 以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身 我
份 参 与 清 洁 发 展 机 制 下 项 目的 开 发 。目 前 , 进 低 碳 项 目建 设 、 室 气 体 减 排 促 温
《 都 协 议 书 》, 定 了 3 个 工 业 化 京 规 8 国 家具 有 法 律约 束 力 的 限 排义 务 , 即 在2 0 0 8~2 2 , 放 的 二 氧 化 碳 01 年 排
关键 词 : 碳 金 融 ; D展的背景及其意义
“ 金 融 ” 心 在 于 发 挥 市 场 优 碳 核 化 环 境 资 源 配 置 的 基 础 作 用 。 物 质 主 碳 要 是与 清 洁发 展 机 制 ( CDM ) 减 少 中 温 室气 体 排 放 有 关 的 环 境 污 染 物 , 在 可 CD 中进 行 交 易 、 资 和 投 机 , 筹 集 M 投 所 的 资 金 用 来 投 资 减 少 二 氧 化 碳 等 排 放
我 国 “ 金融" 碳 发 展 的制 约 因素 及 路径 选 择
李东卫 中国银监会 阳泉监管分局, 山西 阳泉 0 5 0 4 00
摘
要 : 介绍 “ 金 融” 展 的背景、 碳 发 意义及 国内外 “ 碳金 融 ” 展 现 状 , 发 分析 我国
“ 金 融” 展 的制 约因素, 出我 国 “ 碳 发 提 碳金 融” 发展 的路 径。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全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这个经济体系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排放量会持续下降,对全球环境贡献也会逐步增加。
中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也会更加多样化,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增长也可预见。
2. 增加创新和投资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大量技术和资本投入的,这为大量新兴科技和绿色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国,中国可以借助低碳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3. 减少能源消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使中国在控制能源消耗增长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大量的工业和制造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 制定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通过强制性的部门自愿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和逐步实行碳税、推广清洁技术等手段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专项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可以将共享经济、绿色交通、智慧城市、太阳能、风能、健康环保等具有投资回报和市场潜力的领域作为重点开发。
建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融资机构、基金,为低碳产业提供反哺的资金渠道。
3. 鼓励绿色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环保及低碳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质押等制度保障,鼓励企业会同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才配置,建立并落实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供需服务精细化和产业互动融合。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2011年第2期(总第379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谢太峰,吴一凡(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70)摘要: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
中国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的碳信用供应国,却始终处于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
本文研究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所面临的对碳金融认识不足、交易风险复杂、交易市场发展落后等几大瓶颈,提出我国可通过提升资源意识并制定碳金融战略规划、控制防范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碳金融市场等手段来发展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
关键词:碳金融;碳交易;低碳经济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2-0048-04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01作者简介:谢太峰(1958-),男,河南漯河人,金融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副院长;吴一凡(1988-),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
①数据来源:碳点(Point Carbon )咨询公司数据库。
②数据来源:上海WTO 事务咨询公司。
一、中国参与国际碳减排交易的现状碳金融基于碳交易市场而产生,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
目前,我国参与的国际碳减排交易具有如下特点:(一)全球碳交易市场方兴未艾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出现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至2012年期间须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削减5.2个百分点。
由于在全球任何地方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作用都是相同的,那么将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安排在减排成本最低的地方,就能够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基于这一经济学原理,《京都议定书》建立了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合作机制,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
自此,全球碳金融市场交易便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
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量达到1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①,较2005年增长超过了一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5-18[基金项目]本文研究得到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批号为NCET -08-0450)以及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0(批号为07200701)的联合项目资助1[作者简介]郭大为,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仲云云,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仲伟周,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碳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及政策启示郭大为,仲云云,仲伟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61)[摘 要]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新型机制创新,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分析碳金融的基本涵义及对形成与发展的描述,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现实意义及国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启示,揭示了我国未来发展碳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金融创新;政策启示[中图分类号]F83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0)04-0059-05一、碳金融的源起、基本涵义及其形成与发展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它涉及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关的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6(简称5框架公约6)和5京都议定书6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5京都议定书6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而从经济角度出发,它催生出了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已从2004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0亿美元。
其中,基于配额的交易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
2008年,基于配额的市场交易额为920亿美元,占全部碳金融交易总额的74%左右。
基于项目的交易成交金额为72亿美元。
此外,以CDM 为基础,从事CER 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2008年,该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0亿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1%。
预计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这无疑刺激了节能、低污染技术和/碳金融0空前的发展。
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碳市场,由此诞生出一个/碳金融0的新金融模式。
碳金融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金融机构从最初的仅担任企业碳交易中介机构到直接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开发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等,使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运作更加透明;而日趋成熟的碳市场又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在同业竞争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5京都议定书6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 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等三个灵活合作机制。
以CDM为例,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0。
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机构以及商业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友好投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诸如更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等,以及实现促进农村发展、就业、消除贫困、降低对矿物燃料的进口依存度等,从而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0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一,碳金融发展能促进我国经济由/高碳0模式向/低碳0模式转变。
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0向/低碳0模式转变已是当务之急。
碳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的减排激励和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富余的指标获得收益,减排成本高的企业购买指标降低减排成本,能够实现污染总成本最小化,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开展碳金融业务,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激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同时实现短期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目标。
第二,碳金融发展能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并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对节能环保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国内压力,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碳金融的发展,能够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投融资体系,促进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最终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同时,碳金融业务的开展,顺应了世界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有助于我国有序融入国际碳交易市场,促进国际合作,并将消除排放交易的资金和技术转让障碍。
第三,碳金融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碳交易特别是CDM在降低发达国家减排成本的同时,能够促进减排的资金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据世界银行估计,从2007年到2012年,CDM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大约40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一般会形成6倍到8倍的投资拉动效应。
据国家发改委5节能中长期规划6测算,/十一五0期间,我国的节能投资总额累计可达6000亿元以上。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我国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15亿美元,而在2012年以前中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
因此,依托CDM的/碳金融0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碳金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盈利空间。
第四,碳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提升和经营战略转型。
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提供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
同时,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要求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营战略的转型。
三、国外碳金融发展经验启示与我国碳金融业务实践(一)国外碳金融发展及其经验启示西方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主要是市场驱动型,政府设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框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等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参与碳金融市场。
全球碳市场主要由配额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两部分构成。
基于配额的市场原理为限量-交易,即市场内的每一成员都被设置温室气体排放量上限,某一成员可根据单位减排成本用自己的减排量额度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易。
5京都议定书6设定的国际排放权交易、EU ET S 和一些自愿交易机制均属于这类市场。
基于项目的市场原理为基准-交易,即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这类交易主要涉及到具体项目的开发,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
在全球碳市场中,各年EU ETS和CDM的交易量之和始终占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量的90%以上,其他几个市场的份额很小。
2008年EU ETS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占全球碳市场的64%和73%。
CD M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则分别占全球碳市场的34%和26%。
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供给方、购买方和中介等三大类。
供给方包括项目开发者、资金提供者、咨询机构、技术开发和转移者;购买方包括受配额限制的使用者、自愿购买者;中介机构包括交易商、交易所、金融机构等。
在当前各个碳交易市场中,排放权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同时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包括应收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碳排放权交付保证、套利交易工具、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债券等等。
目前,发达国家的碳金融从法规、制度、交易市场到市场参与主体、中介等均已初步建立完善的体系,主要启示有:第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制度相对完善。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主要有四个: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澳大利亚的澳洲国家信托(NS W)。
同时,各国先后以立法形式对碳金融进行制度安排,如美国颁布了5清洁能源安全法案6 (2009)、德国制定了5节省能源法案6(2002)、英国公布了5气候变化法案6(2007)、日本颁布了旨在削减碳排放的5环境税6(2007),这些法案的公布和实施,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二,碳金融参与主体广泛,市场交易活跃。
国际组织、碳基金、私人企业、交易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纷纷参与碳市场。
政府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交易平台的搭建,私人企业则完全基于市场利益的驱动,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是提倡碳减排的先驱,推出了一系列碳基金,如原型碳基金、生物碳基金等。
而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开展碳金融业务,如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了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都推出了追踪欧盟排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
第三,金融创新较发达,碳金融产品种类多样化。
国外比较成熟的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主要包括绿色贷款、互换合约、环保期货、环保基金、碳交易保险、巨灾债券、富碳产品与营业的债权和资产安排、基于减排信用设计的金融产品、天气衍生产品等。
而欧盟交易体系的EAU更多地表现出期货、期权合约的特征,CER则更具有远期合约的特性。
多样化的碳金融交易工具满足了不同的投资者和企业的需要,并且活跃了碳金融市场。
(二)国内碳金融业务实践活跃的碳金融市场、广泛的参与主体、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以及形式不一的碳金融业务,为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募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其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支持。
第一,我国已初步形成碳交易市场。
我国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我国仅有20美元/吨碳。
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由此促进了CDM项目的快速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的CDM项目占全球该项目的比例分别为54%、73%和84%,CD M项目远期交易时我国参与低碳经济运作最多的一类项目。
另外,我国自2008年以来陆续成立了包括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三家环境交易所,初步形成了碳交易市场。
第二,绿色信贷项目取得较快进展。
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我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绿色信贷0项目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