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格列佛游记》深度解读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深度丰富的作品,以下是对其的深度解读:首先,这部游记以格列佛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一个荒诞而戏剧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并非与现实完全脱节,而是运用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
通过格列佛的视角,读者能够感受到斯威夫特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批判,并在娱乐中收获一种思考的乐趣。
其次,作品中融入了斯威夫特独特的幽默和讽刺,使得整个故事不至于过于沉重。
这种讽刺和幽默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揭示上,还体现在对一些荒谬现象的嘲讽上,如鱼人国度中以血统等级划分的社会制度,飞岛上居民对金钱和权力的痴迷等。
这些讽刺不仅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也对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再者,《格列佛游记》展现了斯威夫特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格列佛的冒险经历,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
例如,对英国贵族制度的嘲弄、对人们过于注重身份和血统而忽视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批判、对人类贪婪和追求物质享受的讽刺等。
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斯威夫特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见解,也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最后,这部作品还具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
它提醒我们,尽管人类可能有着种种弱点和不足,但我们仍然具有理性和反思的能力。
通过格列佛的冒险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如何在困境中展现出勇气和智慧,如何在反思中寻求改进和进步。
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洞察力的经典作品。
它通过将读者引入一个扭曲而奇幻的世界,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不足和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也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刍议《格列佛游记》的反讽艺术及狂欢化特征
文学WENXUE 2017.09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四个国家中的遭遇和见闻,借助反讽的修辞手法揭露并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行。
同时,这部小说通过狂欢化的特征,表达出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渴望以及对理想君主、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一、《格列佛游记》的反讽艺术在《格列佛游记》中,主人公格列佛与鲁滨孙一样,是一个本来就十分喜欢冒险,不甘于寂寞和无聊的人。
同时,格列佛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都非常强,性格温和,知恩图报,乐于帮助他人,处事圆滑,性格坦率,爱惜面子。
作者通过赋予格列佛各种美德,把格列佛塑造成一个正面的理想人物,以传达其思想。
小人国与邻国就吃鸡蛋是应该先打破大的一端还是先打破小的一端这个问题出现意见分歧,因而开战。
小人国由于有“巨人山”的帮助,因此很快获得胜利,但小人国的国王还想吞并其他国家,妄图称霸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荒唐的战争起因和小人国国王妄图称霸的欲望,对当时英国统治者在领土扩张上的野心进行了讽刺。
由于小人国国王的野心没有得到实现,他便开始不断地打击和报复他人。
在小人国经历的最后,格列佛用文字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描述,对当时朝廷的明争暗斗进行了揭露。
在大人国中,格列佛被当成了为主人赚钱的宠物。
当他进入皇宫时,他就自己国家的一些德政与国王进行交谈,但这样的交谈招来国王和大臣的非议。
在这部分文字描写中,作者通过反讽的修辞手法揭露当时英国统治者的丑行。
格列佛对大人国的国王十分失望,便用“国王孤陋寡闻”来自我解嘲,反讽式的整体风格比较尖锐,痛快淋漓。
格列佛在飞岛国的故事主要是讽刺英帝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剥削。
由于作者本身就是爱尔兰人,并且参加过当地的反殖民斗争,因此借助飞岛国的经历来表达他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很正常。
在小说中,飞岛国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国家,岛上的居民必须通过地上人民的进贡才能生存。
如果地上的人民不愿意进贡,飞岛国就会做出一些十分无赖的行径,例如长时间停在地上居民的上空遮住阳光和雨露,或者把一些石头从岛上往下扔,砸碎地上居民的房屋,甚至直接扔到地上居民的头上,这种手段看起来虽然非常可笑,却讽刺了当时英国上层人士贪婪的性格。
格列佛游记分析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一、作品简评作品通过格列佛先《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一部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讽刺小说。
后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四个虚拟国度的经历,对英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恶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宣扬了作者个人的政治理想。
《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是杰出的,作者的讽刺手法也多种多样的。
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如描写小人国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的,实际是挖苦英国眼来评议自己的国家。
两党之争;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向国王介绍英国却遭连串质问;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他以漫画式的夸张技巧凸显了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的可恶和怪诞的形象,他还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斯威夫特还善于用严肃认真的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的现实。
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有力的反讽效果。
作者的文笔朴素而简练,整体性、节奏感强。
尽管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情景各异,主人公的境遇也不相同,但整部小说的布局、风格前后一致,格列佛每次出海的前因后果都有详尽的交代,复杂纷繁的情节均按时间、空间顺序依次描述,文字简洁生动,故事性《格列佛游记》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人所公知。
强。
因而长久以来,二、名著梗概小说以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冒险的经历为线索,一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游记。
叙述格列佛在小人国的游历见闻。
这里的人,身长不满六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巍巍的大山一般。
但这个小朝廷里同样充斥着阴谋诡计,倾轧纷争。
穿高跟鞋的一派与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势不两立。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游记。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目中是个庞然大物,但一到布罗卜丁奈格,他就像田间的鼬鼠一般小了。
这里的国王足有六十英尺。
格列佛被当作小玩艺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后来国王召见他,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色彩
摘要巴赫金是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语言哲学家和历史文化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创意的大思想家。
在二十世纪初期,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理论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同时也为广大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新角度。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其中的狂欢化色彩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文中一些场景的分析,来研究《格列佛游记》中的狂欢化色彩,并分析其特有的“全民狂欢”逻辑。
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乔纳森·斯威夫特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好愿望。
AbstractBakhti n was a famous Russian literary theorist, linguistic philosopher and historical c ulturalscientist, and he was also the most creative think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ization has aro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academic world and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literary works. Jonathan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 is an excellent novel, and the carnival color in it is mo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is article will use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ization to analyze the carnival color in Gulliver's Trave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scenes in the novel, and analyze its unique "national carnival" logic.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utopian ideal world behind the carnival color is to help readers fully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connotations of the novel and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Jonathan Swift's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helps readers to realize the author’s pursu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目录Chapter 1 Introduction 1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3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4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62.3 Space for this study 9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10Chapter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164.1 Carnival scenes in Gulliver’s travels 164.2 Carnival character image in Gulliver’s Travels 194.3 Carnival writing techniques in Gulliver’s Travels 204.4 The utopian ideal behind the carnival features in Gulliver’s Travels 21 Chapter 4 Conclusion 23References 25Chapter 1 IntroductionJonathan Swuft’s Gulluver’s Travels us an excellent saturucal novel whose carnuval color deserves an un-depth look. Swuft’s Gulluver’s Travels tells us the story of Captaun Gulluver’s voyages to several faurytale countrues. Un thus work, there are carnuval actuvutues, exaggerated deformatuon characters, descruptuon of the fugures’ coronatuon, wuth strong utopuan color. Therefore, ut has obvuous carnuval characterustucs. Through the carnuval descruptuon, agaunst the rugud and dogmatuc, urony, ruduculed the Brutush socual realuty, Swuft showed husdussatusfactuon wuth Ureland suffered from Brutush rule, the yearnung for equal unterpersonal relatuonshups, and prause of the udeal monarch and udeal personaluty.The relatuvely perfect art form of thus novel, uts delucate and ruch wrutung methods, uts buzarre plot desugn, and uts clearer udeologucal conceptuon reflect profoundly the stupuduty and cruelty of the Brutush rulung class at the tume. Sunce uts publucatuon, scholars and crutuc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detauled analysus and wude perspectuves. Some crutucs focu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hustory of the novel and analyzed uts sature on the corruptuon and sun of the Brutush rulung class un the furst half of the eughteenth century. There are also experts and scholars who analyze the language art from the varued forms and ullusuons of the novel.Bakhtun was a famous Russuan luterary theorust, lunguustuc phulosopher and hustorucal cultural scuentust, and he was also the most creatuve thunker. At the begunnung of the 20th century,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caused a great response un western academuc curcles and provuded a new perspectuve for readers to thunk about luterary works un a new vuew. Bakhtun, however, the 20th century’s most glamorous celebruty’s lufe was not fare well. After dusappearung un Russua maunland more than 30 years, he eventually stumbled from a small town, Saransk, towards the world. But un the great thunkers and crutucs of the 20th century, hewas the least well-studued, the least comprehensuve, whether un Russua, the western world or Chuna. Many of hus udeas were duscovered and understood decades later. Un our vuew, the reasons are certaunly manufold. Furst,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us scattered un many works. To many Chunese researchers, there are also one duffuculty. That us many Bakhtun’s umportant works don not have Chunese versuon. Un addutuon, the polysemy, ambuvalenceand complexuty of Bakhtun's text and udeas brung many duffucultues to the research work. For researchers, the furst thung to do us combung work, fundung out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then analyzes the sugnufucance un the status of thus theory, and evaluate thus theory un luterature, lunguustucs,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meanung and value. Second, the carnuval theory us very complex, and ut covers a wude range of aspects. The theory unvolves many subjects such as mythology, folklore, anthropology, lunguustucs and so on, from ancuent tumes to present tumes, and ut us also a untegratu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udea. Thus leads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carnuval theory un our academuc curcles. Un thus context, my thesus us meanungful.Bakhtun’s “carnuvaluzatuon” concept us the contunual transformatuon and penetratuon of all carnuval ways luke celebratuons, rutuals, and forms un the luterary genre. Therefore, Bakhtun’s "carnuvaluzatuon" theory undoubtedly provudes a new perspectuve and clear theoretucal basus for readers to read Gulluver’s Travels. The novel Gulluver’s Travels us a luvely, unterestung and readable book. The saturucal art has both comedy tradutuons from ancuent tumes un the Wes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rutush cuvul socuet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Jonathan Swuft's lufe.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unwuttungly added a touch of carnuvaluzatuon color to Gulluver's Travels and deserves further duscussuon. Thus thesus true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unuversal carnuval" un Gulluver’s Travels. Un the state of the partucular loguc, explorung the dualuty, duggung behund the “carnuval”, theutopuan udeal world us desugned not only to help readers have a deep understandung of the novel’s luterary essence, and Swuft’s care about the mood of the state, socuety, but als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author’s desure of pursuung freedom and equaluty.Chapter 2 Luterature RevuewAs one of Jonathan Swuft’s famous sature, Gulluver’s travels has been well recevued. Un thus work, the narrator, Lemuel Gulluver, tells the story of hus own anecdotes un Lulluput, Brobdungnag, Laputa, and Houyhnhnms. The art form of thus novel us relatuvely perfect. The wrutung skulls are exquusute and ruch, and plot desugn us fancuful and udeas are more clearly. Ut deeply reflects that the Brutush rulung class us decay of fatuous and cruel. Sunce uts publucatuon, scholars and crutucs from home and abroad have full and accurate analysus. Some crutucs focus on analyzung reference work of the hustorucal background on furst half of the eughteenth century, Brutush rulung class’s corruptuon and evul uronuc, and there are also work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uverse forms and ruch fantasy to analyze uts artustuc language. “At the begunnung of the 20th century,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paud attentuon to the study of Bakhtun, hu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became famous, whuch aroused a great response un western luterary theory curcle. Un The Problem of Dostoevsky's Poetucs and The Creatuon of Rabelaus and Folk Culture of the Muddle Ages and Renaussance thus two books, Bakhtun talk about the ussue of carnuvaluzatuon. “Carnuval theory comes from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human content of the text. Bakhtun’s carnuvaluzatuon us the constant transformatuon and unfultratuon of all celebratuons, ceremonues and forms un the luterary genre.”(Leu Yulu,2017) Therefore,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undoubtedly provudes a new perspectuve and a clear theoretucal basus for readers to unterpret Gulluver’s Travels. Gulluver’s Travels us vuvud, unterestung, and readable. The novel not only has urony art from tradutuonal western comedy sunce ancuent, from Jonathan swuft lufe background, but also the Brutush cutuzens carnuval features of germunatu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ual lufe. The author unknowungly adds a carnuval color to Gulluver’s Travels, whuch us worth explorung deeply. Thus paper trues to analyze Gulluver’s Travels un a specual loguc of “unuversal carnuval” state, to explore the dualusm, to dug out “carnuval color” behund the utopuan udeal world, and to help readers deeply understand the luterary meanung of the novel.2.1 Prevuous studues abroadAs early as 1947, the French phulosopher Lefebvre duscovered the umportance of carnuval. Un the carnuval, people can obtaun a new kund of survuval. Ut breaks all ethucal norms and ratuonal restructuons. A large number of transgressuons from unstuncts, emotuons, and desures are fulled wuth strong pleasure and novelty. Ut has brought people back to pre-modern socuety. The kund of warmth and harmony that people and nature gather together. Undoubtedly, thus us precusely the urratuonal cuvuluzatuon and utopuan socuety that Lefebvre expects.The authorutatuve authors of Bakhtun's buographues, Catheruna Clarke and Muchael Horquust, belueve that the Carnuval us one of the few areas where the Roman Catholuc Church’s hegemony can't reach beyond uts reach. “They neuther command nor plead All these forms are outsude the church and reluguous beluefswuthout exceptuon. They belong to a completely dufferent fueld.” These forms are not only not offucual reluguous beluefs, but also do not follow the offucual aesthetuc norms. “The heart of the carnuval of thus culture us a purely artustuc form and, un general, ut does not even belong to the fueld of art at all Facts On ut, ut us lufe utself constututed accordung to a certaun game form.” Unluke ceremonues, carnuval us not organuzed by an usolated pruvuleged class. Unstead, everyone creates a carnuval and everyone us a carnuval. “The Carnuval us not a scene for people to watch; people luve un ut and everyone partucupates because the concept of Carnuval covers everyone” (Baktun). “Un Bakhtun, one of the umportant functuons of carnuval us to break the boundarues of varuous statuses un dauly lufe and brung together dufferent people to celebrate together. One noteworthydufference us the bashung of Bakhtun. The theory of ecology hughlughts the subversuve sugnufucance of the carnuval utself and thus emphasuzes the actuvutues of revelry through the square. On the one hand, the folk culture completely destroys the varuous rugud and rugud norms establushed by the orthodox offucu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rnuval utself us also a kund of Reversal of the pruncuple of equaluty for all people to communucate.” (Zhou Xuan).“Bakhtun’s theorues have a unuque capacuty for growth; theur luvung, fluud qualuty duscourages systematuzatuon. They cohere most un theur mussuon to defend the untegruty of the unfamuluar vouce-whether ut belongs to a 16th century red-faced peasant or a sorrowung Unduan wudow. Bakhtun’s presentatuon of carnuval us not a prescruptuon or a realuzatuon of utopuan udeals; ut us utself an artustuc response, ambuvalent and aumed at transformung not actual condutuons but the ways of thunkung of hus hearers. Folkloruc applucatuons of Bakhtun’s theorues of carnuval and language suggest that through awareness and creatuve manupulatuon of duverse modes of duscourse, unduvuduals can effect changes un theur luves and beungs when freedom of actuon us lumuted-a condutuon of lufe even un non-repressuve socuetues.”(Shantu Elluot,1998) As Shantu Elluot saud,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us scattered, and ut us also growung contunuously. So when people are studyung thus theory, they should contact the artucle to analyze. People can not just study the theory. Thus leads to the research problem of thus paper: usung Bakhtun’s theory of carnuvaluzatuon to analyze the carnuval colors un Gulluver’s Travels.“Applucatuons of Bakhtun’s “carnuvaluzatuon” tend to emphasuze subversuon, socual relatuonshups, and ambuvalence.”(E. Bushop,1990) Folklorusts refune and develop Bakhtun’s theory by makung use of theur close contact wuth performance contexts. Thus enables them to duscuss elements of reversal and ambuvalence that Bakhtun’s broad luterary study overlooks. Recent attentuon to ethnuc, class, and gender margunaluzatuon has guven a new range of meanung and complexuty to the duchotomy between “offucual” and “unoffucual” culture. The two umportant terms that Bakhtun created swept the Sovuet Unuon and western European academuc curcle. Thus us the polyphony and carnuvaluzatuon theory. The udeologucal basus of the former us consustent wuth the theoretucal premuse of western structuralust poetucs, whuch us that the sugnufuer of the superstutuous。
从《格列佛游记》看社会的荒诞与真实并存
从《格列佛游记》看社会的荒诞与真实并存《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由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的讽刺小说,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格列佛在各种虚构的奇幻岛屿中所遇到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虚伪。
在小说中,斯威夫特借助荒诞的情节和寓意深远的隐喻,讽刺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丑陋面目,同时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戏谑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真实本质。
格列佛在小说中所到达的各个岛屿,每个岛屿都象征着一种社会现实或一种社会制度。
例如,布罗布丹尼安岛上的人们只关注绳子的两端,而忽略了绳子的本身,这象征着当时社会上的虚荣与虚伪。
又如,利利普特岛上的人们过分崇尚科学技术,却无视人文精神和人性的温暖,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科技发展的盲目崇拜。
每个岛屿都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讽刺展现,斯威夫特让读者看到了社会的荒诞与真实并存。
在小说中,格列佛作为一个外来者,通过对这些荒谬现象的观察和体验,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角色既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揭露者,他用一种比喻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讨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通过小说中角色的对话和互动,斯威夫特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格列佛的经历和见闻,让读者不禁反思自身处境和周围社会的种种荒诞。
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虽然带有荒谬和夸张的色彩,却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真实面目。
斯威夫特的笔触细腻而犀利,直面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的虚伪和荒诞,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真实本质。
通过对《格列佛游记》的思考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荒诞与真实并存的现实。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荒谬与真实常常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
细心观察和思考,揭示社会的真相,正如格列佛在小说中的经历一样,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发现人性的光辉和阴暗,探寻社会的本质和道德。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照妖镜,反映了社会的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本质。
格列佛游记人性的荒诞与社会的讽刺
格列佛游记人性的荒诞与社会的讽刺在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经典小说《格列佛游记》中,探讨了人性的荒诞与社会的讽刺。
这部文学作品通过讽刺、幽默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贪婪、无知和偏见,以及社会阶级的不公和虚伪。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列佛游记》中所展现的人性的荒诞和对社会的讽刺。
《格列佛游记》以虚构的格列佛船长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冒险之旅,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残忍。
格列佛在他的旅程中遇到了各种奇怪的生物和文化,这些形象化的描绘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荒谬和荒唐。
例如,在拉普塔萨岛,格列佛发现了一群伪装成法官的裸体人,这个设定既荒诞又讽刺地暗示了司法系统的虚伪和堕落。
除了人性的荒诞外,斯威夫特还通过《格列佛游记》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进行了深入的揭示。
小说中描绘的各种文化和国家,暗指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
例如,鲁西皮耶人喜欢将小端大吃,象征着英国贵族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而飞人岛描述了一个社会主义乌托邦,以嘲讽当时英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和阶级分化。
此外,斯威夫特还通过对亚马逊岛上女性社会的描写,对当时英国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进行了讽刺。
女性亚马逊人拥有超然的力量和智慧,而男性则被奴役和剥削。
这一描绘暗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试图唤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总的来说,《格列佛游记》通过对人性的荒诞和社会的讽刺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问题。
斯威夫特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使读者深入思考并对社会进行反思。
通过这种方式,他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反对贪婪、不公和偏见。
尽管《格列佛游记》出版已有几个世纪之久,但其对人性和社会的讽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人类的贪婪和无知,社会的不公和虚伪,都是永恒的话题。
通过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记》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积极的改变。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反思并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不公。
只有通过对人性的荒诞和社会的讽刺的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变社会。
《格列佛游记》荒诞与真实并存的社会与人性
格列佛游记荒诞与真实并存的社会与人性《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的一部名著,其荒诞与真实并存的风格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述主人公格列佛的奇幻冒险经历,斯威夫特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的种种弊端,引人深思。
格列佛的旅程格列佛,一位来自英国的船长,在航行中遭遇了意外,被一只巨大的风暴卷起,最终漂流到了一个神秘的岛国——拉普达纳格。
在这个国度里,一切都是颠倒和扭曲的。
人们头朝下行走,吃饭时脸朝桌子,社会规则奇异而不合理。
拉普达纳格的统治者是六个君主,他们的名字取自矮人、巨人、怪兽等形形色色的生物。
这六个君主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互相争斗,荒诞的政治斗争让格列佛大开眼界。
他见识到了统治者们的冷酷无情,看到了人性的丑恶面。
社会与人性虽然《格列佛游记》以荒诞的形式呈现,但斯威夫特深刻地探讨了社会与人性的主题。
通过描述拉普达纳格这个虚构的国度,他实际上在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
这部作品暗示着人性的自私与贪婪,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欺诈。
斯威夫特通过讽刺与荒诞,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与担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弊病的揭示和批判,人类才有可能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结语《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充满哲理与讽刺的文学巨著。
在书中,荒诞与真实并存,社会与人性的种种反差使得读者不禁深思。
斯威夫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荒谬与社会的虚伪,呼唤着人们对人类本质和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思考。
格列佛的冒险之旅或许是虚构的,但其中所揭示的真相却历久弥新。
我们应当像格列佛一样,敢于直面社会的丑恶,勇敢地去追寻真实与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建立一个更加公正与和谐的世界。
至此,结束。
这是一个进行Markdown格式排版的文档。
悲喜交织——读《格列佛游记》心得札记
悲喜交织——读《格列佛游记》心得札记《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篇游记体讽刺小说。
作品以里梅尔·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
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格列佛游记》出版几个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在中国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
这个暑假我就细细品味了一下这本书。
这篇文章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家境贫寒,一次他出海遇难漂流到了一座岛上,当他醒来时,他发现自己想站起来,却又动弹不得。
接着格列佛和一些不足6英寸的“小人”发生形形色色的故事;第二部分讲述了主人公成功回国与妻子团聚,随后他就开始了他的第2次冒险。
格列佛航船时遭遇了风暴。
第二天他发现自己来到了巨人们岛国,之后格列佛遇到了善良的小女孩,可是小女孩的主人却不管他的死活拼命让格列佛为自己赚钱;第三四部分讲述了格列佛第三次,第四次航行中神奇的飞岛国与慧骃国更是让我吃惊!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
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这个暑假我感触颇深!。
《格列佛游记》:幽默与批判的双重境界
格列佛游记:幽默与批判的双重境界引言《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726年匿名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吉列弗斯的冒险为线索,通过几个虚构的岛屿和国家,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和人性的问题。
同时,《格列佛游记》也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尖锐的批判色彩深受读者喜爱。
幽默风格斯威夫特以独到的幽默手法将各种离奇、荒诞而又滑稽可笑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行为的夸张渲染,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举例来说,在描述吉列弗斯被利普提夫底国王发现并被放大观察时,吉列弗斯身上微不足道的毛发和皮肤细纹都成了令人捧腹大笑的原因之一。
斯威夫特的幽默并非只在于搞笑,更多地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讽刺。
他通过夸张形象和反讽手法,揭示出人们身上的自私、虚荣、愚蠢等负面品质。
例如,在吉列弗斯第三次旅行中遇到的赫维文国王喜好战争,而战争却完全无意义,从而暗示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氛围。
批判色彩《格列佛游记》中的批判色彩深入而又尖锐。
斯威夫特以虚构的岛屿和国家为背景,塑造了各种社会机构和人物形象,并以一种直接而无情的方式揭露各种社会问题。
他对教育制度、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进行了严厉批判,并通过反讽和对比手法凸显这些问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批判英国社会和政府的剪影--小人国。
斯威夫特借助小人国中荒诞离奇的事物,如裁缝师利用裂口针来辩论法律、腰带长度代表权力等,揭示政府官僚主义、宗教分歧和阶级制度所导致的社会矛盾。
人性思考《格列佛游记》虽然以幽默和批判为手段,但其实质是对人类本质和人性弊端的思考。
斯威夫特通过各种奇异又富有寓意的情节,反映了人类自私、傲慢、虚伪等负面品质,并呼吁读者进行反思。
在吉列弗斯与云民相遇的事件中,云民用随地大小便来表示彼此交际的行为,暗示现实社会中虚伪和客套话的存在。
这种对人性弊端的揭示与思考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和社会。
格列佛游记人类的荒谬
格列佛游记人类的荒谬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追求着一种荒谬的存在。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8世纪初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经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荒谬与无常。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格列佛游记》中揭示的人类荒谬。
首先,人类的贪婪与欲望表现出其荒谬性。
小说中,格列佛在他的冒险中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岛屿——拉普塔。
这个岛屿上的居民非常土豪,拥有巨大的财富,但却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
格列佛被这种景象惊呆了,开始琢磨拉普塔人为何要过着这种奇特的生活。
他发现,拉普塔人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拥有丰富的财富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倾向于将财富烧毁或者扔进海里。
这种景象揭示了人类的贪婪与欲望的荒谬性。
人们通常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把追求财富当作生活的终极目标。
然而,伴随着财富的不是幸福感,而是更多的贪婪和欲望。
与拉普塔人相比,他们拥有财富却无法获得幸福,反而落入了贫困的深渊。
其次,人类的无知与愚昧也是一种荒谬的存在。
在小说中,格列佛游历到了一个名为伦敦的城市,这个城市虚伪、愚蠢和无知的一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伦敦的居民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他们盲目迷信而不愿接受新知识和观念。
他们对格列佛描述的其他世界和其他种族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和恐惧。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也常常表现出类似的无知和愚昧。
对于未知和陌生的事物,人们往往选择回避和嘲笑,而不是去主动了解和探索。
这种心态阻碍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限制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人类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逐也暴露出其荒谬性。
格列佛在他的冒险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其中包括拉普塔国王的政权、人马王国的纷争等等。
这些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于权力和地位的病态追求。
人类追逐权力和地位的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
权力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它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然而,许多人却为了权力而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和快乐。
人们往往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真正的意义。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荒诞与思考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荒诞与思考旅行是人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格列佛游记》则以幽默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荒诞的旅行故事。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和幻想的世界,让人在阅读之余产生了许多深思。
文章一: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暴露了人类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主人公格列佛在游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奇怪的人和事都是作者的一种讽刺,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和贪婪的追逐,以及社会中各种荒谬的现象。
例如,作者通过描绘一个由两个派系为争夺领导权而不断对立的国家,暗示了政治权力的虚妄和荒谬。
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作者提醒读者要警惕社会上的荒谬现象,并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文章二:除了荒谬,格列佛的旅行也带给读者许多思考。
在他的旅行中,他遇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这些文化和民族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和思考,使格列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许多疑问。
他对于人类的种种行为和偏见产生了怀疑,他质疑了人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以及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残忍。
通过这些思考,格列佛深入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意义,给了读者许多启示。
文章三:《格列佛游记》不仅带给读者荒谬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通过描绘格列佛的旅行和他所经历的各种困境,作者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且展示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对态度。
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的批判上,还反映在对待自然环境和动物的态度上。
通过格列佛与动物和人类社会的互动,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动物权益的呼吁。
文章四:总的来说,读完《格列佛游记》,我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作品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荒谬和虚伪,同时也带给读者许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格列佛的旅行经历,我看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思考了人类对待他们所处环境的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了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待他人和环境的态度。
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同时也需保护好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
从《格列佛游记》看社会的荒诞与讽刺
从《格列佛游记》看社会的荒诞与讽刺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文学作品,《格列佛游记》以寓言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虚构世界的图景,其中充满着荒诞和讽刺。
作者通过对这个虚构社会的描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隐匿的荒谬和荒诞,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格列佛游记》中的几个主要主题出发,探讨作品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反思。
社会的异化与扭曲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充满荒诞和荒谬的虚拟社会。
人们以奇怪的方式生活,实行着怪异的规则和制度。
这个社会中的人们被异化成机器般的存在,完全丧失了自我和人性。
他们的行为和言谈被机械般地规范和控制,失去了思考与感知的自由。
在这种环境下,个体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缺乏真实的情感,彼此之间充满了冷漠和隔阂。
社会的虚伪与虚构另一重要主题是《格列佛游记》对社会虚伪的揭露。
作品中塑造的社会充斥着虚假与虚构,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益和权力的基础上,而不是真诚与情感。
人们为了争夺社会地位和财富,纷争不断,而这些争斗的背后往往是虚假的表演和欺骗。
社会的道德体系被颠倒,善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认知也变得扭曲和混淆。
社会的权力与压迫《格列佛游记》中的虚拟社会展现了权力与压迫的严重性。
社会中的统治者将人民压迫至极致,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人们生活在恐惧和压迫中,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反抗的声音被极力镇压。
统治者通过掌握权力,将社会控制在自己手中,损害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社会的崩溃与反抗《格列佛游记》最终揭示了虚虚实实的荒诞,并通过荒诞与讽刺的方式呈现了社会的崩溃与反抗。
人们终于醒悟到社会的荒谬和虚伪,开始觉醒并反抗这种压迫与束缚。
他们寻求真相和自由,试图重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通过反抗和斗争,人们逐渐走出了虚构的社会桎梏,重新找回了自我和尊严。
综上所述,《格列佛游记》以其荒诞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荒谬和虚伪,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异国情调的深度解读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异国情调的深度解读《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通过虚构的世界和人物,展示了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讽刺和批判。
这部小说以其幽默与讽刺著称,但在浮光掠影和笑料之下,蕴含了深沉的哲理和思考。
读完这部小说,不禁让我感受到一种异国情调的魅力,让我深入思考了人性、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种种问题。
首先,《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让人瞠目结舌。
这个虚构的国家里的居民身高只有六英寸左右,却充满着各种贪婪、虚荣和蛮横。
人们争夺权力、地位和财富,却对自身的腐化和堕落视而不见。
这种讽刺和批判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也让我不禁想起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人类的贪婪、虚荣和自私,似乎永恒不变,而这种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深深反思人类的本性和社会的弊病。
其次,小说中的拉普达勒国则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模式。
这个国家只追求知识和真理,抛弃了虚荣和财富的追逐。
在这个国家中,人们追求的是智慧和学识,而不是物质财富。
这种社会模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清新和纯净的氛围,似乎是对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和物质至上的一种反思。
或许,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而非一味追逐物质的满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格列佛在旅途中看到的巨人岛。
这个国家的居民身高十二码,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却为了小事而殊死斗争。
这种无谓的战争和争斗,让我深感人类的愚昧和无知,以及战争的荒诞和悲剧。
或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平,摒弃战争和争斗,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在整部小说中,斯威夫特通过对虚构的国家和人物的描绘,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荒谬。
作为读者,我们应当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启示,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态度,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提升。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活出真正的人生。
综上所述,《格列佛游记》不仅是一部幽默的讽刺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认知。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湖北 工业 职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I n d u s t r i a l P o l y t e c h n i c
Fe b. , 201 7
第3 O卷第 1 期
Vo 1 . 3 O No . 1
一
9 9—
雷雨露 : 论《 格 列佛 游记 》 的 狂欢 色彩
荒 诞离 奇 、 思 想 观念 较 为 清 晰 。 深 刻 地反 映 了当 时 的英 国统 治 阶级 的 昏庸腐 朽 和残酷暴 戾 。 从 出版 至
今, 国 内外 学 者 以及 评 论 家 对其 分 析 详 实 、 视 角 广
托 邦理 想世 界 , 旨在帮 助读者 全 面深刻 地 了解小 说
定 的双 重性 , 挖掘 “ 狂 欢 色彩 ” 背后展 现 的鸟托 邦理 想 世界 , 旨在 帮助 读者 全 面而深 刻地 了解 小说 的文 学意蕴 , 帮 助读 者理 解斯 威 夫特 关心 国 家、 社 会 的 心情 , 同 时也 帮助 读者体 会作 者追 求 自由、 平 等 的愿望 。 关键 词 : 格 列佛 游记 ; 狂 欢化 ; 巴赫金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8 1 5 3 ( 2 0 1 7 ) O l — O 0 9 9 — 0 3
景下 。 英 国市 民社 会生 活 中萌芽 与发展 的狂欢化 特
征。 小 说作 者在 不知不 觉 中为《 格 列佛 游记 》 添加 了 抹狂 欢色 彩 , 值 得深 入探讨 。 本 文试 分析 《 格列 佛
一
游记》 中“ 全 民狂 欢 ” 状 态 的 特 有 逻辑 , 探讨 “ 狂 欢 式” 设 定 的双重 性 。 挖掘 “ 狂欢 色 彩 ” 背 后 展 现 的乌
美好与邪恶——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美好与邪恶——读《格列佛游记》有感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个爱好出游的人,他渴望着周游世界,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也许正是他那无畏的探索精神,才让我们也领略到了这奇特的四个国家吧。
我想,利立浦特与布罗卜丁奈格,也就是小人国和大人国,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利立浦特的居民们虽然都不过是一般人手掌那么大的人,但他们却十分的勤奋与聪明。
格列佛为这个国家出了不少力,但因为人性的堕落导致最后却遭到了朝廷中人的弹劾,被迫离开这个国家。
这也从某个角度折射了当时英国政府的昏暗、各党派之间的争斗以及与法国的战争等等。
在大人国,格列佛又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类,利用了国王的口吻讽刺了人类的一些不好的习性,表达了作者希望英国能像大人国国王一样热爱和平。
第三部中的飞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飞岛上的人们只重视音乐与数学,一点没有想到要全方面发展,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
而且那些致力研究一些奇怪实验的人,譬如用蜘蛛网作防线,用嗅觉、触觉辨别颜色,还有把粪便还原为原来的食物等等。
这些实验都是很不切实际的,有的实验甚至根本没有意义,但他们却依然热衷于做这些实验,图纸的设计无可挑剔但是实际却连一个直角都做不到,而对于粮食的种植则更加无所谓,让土地都变的荒废后还不以为然。
作者锐利地讽刺了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科学工作者,并讽刺了人类的疯狂和邪恶的本性,人性随着历史的前进一步步地堕落,走向深渊。
在慧姻国中,格列佛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姻”。
而“慧姻”就是象征着吉利的马。
在慧姻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甚至唯一能够表达邪恶的词语只有“野胡”。
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地方。
在这里,你不需要考虑别人说话的真假,因为他们不知道说谎是什么。
在全书中,令我最震惊的就是格列佛在“慧姻”国的经历了。
格列佛在与马主人的交谈真的让我目瞪口呆,肮脏丑陋的“野胡”居然和我们那么相像。
狂欢化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
狂欢化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
丛思宇
【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29)8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的讽刺文学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部游记体小说以船长格列佛的口气讲述了其游览四个截然不同国家的经历.本文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小说中典型的狂欢场景、狂欢式人物形象以及狂欢化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以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作品.斯威夫特通过狂欢化的写作风格,抨击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暴戾,同时表达了渴望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总页数】2页(P184-185)
【作者】丛思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关联理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中讽刺话语的翻译 [J], 胡述华
2.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解读 [J], 王兰
3.多维视角下的现实批判——观《格列佛游记》 [J], 张润
4.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解读 [J], 王兰
5.《格列佛游记》———新批评主义视角下的全新解读 [J], 张远丽[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列佛游记》:亨利·菲尔丁的幽默与冷酷的社会讽刺作品
格列佛游记:亨利·菲尔丁的幽默与冷酷的社会讽刺作品简介《格列佛游记》是亨利·菲尔丁于1726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旅行为线索,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道德观念以及人类本性的深入思考和尖锐批判。
内容概述第一部分:格列佛的冒险旅行开始在小说中,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看起来善良而温和的英国船长。
然而,在他一次航海中遇到风暴后,他不小心被卷进了一场巨大漩涡,被带到了一个神秘的岛屿——拉普达维。
这是一个存在着六个奇异国度的地方。
第二部分:各个国度中的冷酷讽刺在拉普达维岛上,格列佛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奇异国度,并展开了他令人难以置信而又妙趣横生的冒险旅程。
•鲁莽之岛(Lilliput):这个国度里的人们身材微小,但他们对权力斗争却出奇地狡诈。
通过对利用格列佛的巨大身躯进行政治交易的讽刺,菲尔丁揭示了权谋和虚伪性质。
•巨人之岛(Brobdingnag):与鲁莽之岛相反,格列佛来到了一个多次自认为智慧超群、文明至上的波林布甘那德,但事实上他们缺乏真正灵活性和思考能力。
这充满了对无知及愚昧统治的嘲讽。
•飞马之岛(Laputa):飞马之岛是一个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组成的城市国家。
然而,在菲尔丁笔下,他们却因过分专注于理论而完全忽视了实践与现实生活。
•胃部与会阴海洋(The Stomach and the Groin海域):这个国度规定女性预先与男性结婚,并在即将登陆该国时检查是否符合标准。
这细致入微的政策和对人类身体的剖析是对宗教和政府对性的控制的讽刺。
•赫胥黎之岛(Houyhnhnm):这座岛屿上居住着智慧的马,他们通过理性和道德生活,并将人类视为不合乎道德及丑陋。
菲尔丁以此来质疑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
第三部分:作品主题深入探究《格列佛游记》除了娓娓道来格列佛的冒险之外,还蕴含着作者对社会、政治、人性等众多主题的犀利观察与批判:•社会讽刺:通过描述奇异国度中不同群体的行为和特点,菲尔丁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虚伪;•对权力与政治的批判:通过各个国度中权谋、统治者愚昧无知以及政策荒谬等情节,作者暗示了当时英国政治体系的腐败和问题;•人性探究:菲尔丁借助格列佛面对各个国度中不同类型人物展现出来,探索了人类本质中的自私、虚伪和无知。
《格列佛游记》荒诞与真实并存的社会与人性观察
格列佛游记荒诞与真实并存的社会与人性观察在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荒诞与真实并存,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的种种现象。
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幻想世界,但其中却可以看到许多与现实世界相似之处,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这部小说以游记的形式展现,讲述了格列佛船长在海上的各种冒险与考验。
在这个奇幻的世界里,格列佛所遇到的种种情节既荒诞可笑,又映射出现实社会的一面。
例如,在卡巴尔岛上,人们疯狂追求财富和权势,不择手段地欺骗和剥削他人,这种贪婪与自私在现实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而在拉普图亚国度,人们过分狂热的宗教信仰和纷争,让人想起了现实社会中的宗教战争和信仰之争。
斯威夫特通过这样一种虚构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与人性弱点。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类的贪婪、虚荣、残忍等负面品质,以及对权力、金钱和信仰的执着追求。
这些荒诞的情节和人性描写,引发了我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
然而,《格列佛游记》并非只有揭示社会黑暗面的一面,它也透过格列佛船长的视角展现了善良、正义和人性的光辉。
格列佛的形象代表了理性与同情心的力量,他以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不同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困难,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通过对《格列佛游记》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审视自身的行为和信念。
这部小说在荒诞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真实,让我们领悟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的方方面面。
这部作品不仅带给我们阅读乐趣,更让我们思考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观。
读完这部小说,或许我们会更明白自己内心的人性和对社会的期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作者:雷雨露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狂欢化;巴赫金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1-0099-03作为乔纳森·斯威夫特著名的讽刺作品之一,《格列佛游记》广受好评。
该作品中,叙述人里梅尔·格列佛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彗骃国等国的奇闻异事。
这部小说艺术形式相对完美、写作手法细腻丰富、情节设计荒诞离奇、思想观念较为清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残酷暴戾。
从出版至今,国内外学者以及评论家对其分析详实、视角广泛。
一些评论家着重参照作品历史的背景分析其对十八世纪前半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的讽刺,也有专家学者从作品多变的形式和丰富的幻想分析其语言艺术。
二十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巴赫金的研究,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也声名大噪,在西方文学理论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在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两本专著中,巴赫金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
“狂欢化”理论来自于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人文内容。
巴赫金的“狂欢化”,是在文学体裁中不断转化与渗透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
所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无疑为读者解读《格列佛游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清晰的理论依据。
《格列佛游记》这部小说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讽刺艺术既有西方古代以来的喜剧传统,也有从乔纳森·斯威夫特生活背景下,英国市民社会生活中萌芽与发展的狂欢化特征。
小说作者在不知不觉中为《格列佛游记》添加了一抹狂欢色彩,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
一、“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作为欧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狂欢节这一民俗活动具有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欧洲民众狂欢节式的庆典甚至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
巴赫金的“狂欢节笑文化”则是指狂欢节化的文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狂欢节中的庆典活动逐渐消减了原始的祈祷及巫术功能,逐渐转型成宗教仪式与其他生活形态的混合。
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狂欢节,往往发生和集中在广场这一活动场所,这个地点象征着狂欢庆典“全民性”的本质,于此同时,也意味着狂欢庆典的“包容性”。
在狂欢庆典的广场上,人们将享受自由与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消失,那些平日被看重的毕恭毕敬、礼貌谦虚、小心谨慎等等都将不复存在,人们之间亲昵而随意的接触成为狂欢庆典中唯一起作用的活动。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斯威夫特一次又一次向读者展示了具有“全民性”的狂欢化舞台。
在大人国,进入宫廷后的格列佛逃脱了被奴役和压迫的状态,他可以自由的和王后、贵妇们说话、娱乐。
相比之前被当作宠物或玩具的生活状态,宫廷中国王和王后给了格列佛尽可能的自由。
在狂欢化的庆典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亲切而自由、随意而平等。
王后令木工为格列佛设计一只作为卧室用的箱子,但她充分尊重格列佛的自由意志,卧室箱子的样子必征得格兰姆达尔克立契和他同意。
每逢星期三的安息日,国王、王后和王子、公主们按照常规要在国王陛下的内宫里一起聚餐。
这其实就是一个狂欢化舞台,在这个场景中,格列佛和国王、王后接触自由、交谈亲切。
这种没有阶级感、没有距离感的场景,让格列佛可以畅所欲言。
格列佛的小桌椅就在国王左手边,他们自由的交流起风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学术方面的情况。
每个星期,格列佛还有一些能够去早朝的机会,此外,他还经常和王后、贵妇们一起玩耍。
在这些“全民性”的狂欢活动中,没有身份带来的等级与距离,也没有心理发生的畏惧和谨慎,人们都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和乐趣。
这也就是巴赫金说的“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关系同非狂欢节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非狂欢节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的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 [1]176。
飞岛中的自由意志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岛上的女子非常活泼,喜欢陌生人,贵妇人与很多人大大方方的调情,尽情享受,有些人则是沉迷在自己的科学世界。
这个自由的小岛也符合狂欢广场的“全民”自由的特质。
巴赫金“决定着普通的即非狂欢生活的规矩和秩序的那些法令、禁令和限制,在一段时间里被取消了。
首先取消的就是等级制,以及与它有关的各种形态的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等。
”[2]161所以,狂欢庆典发生的广场具有特殊的逻辑,在这里,全民参与、全民自由。
二、“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格列佛游记》中刻画的狂欢场景向读者展示了格列佛“束缚”与“自由”并存的生活。
格列佛在大人国和飞岛的生活状态也是当时爱尔兰人民生活环境双重性的写照。
压迫和统治下的民众无比渴望自由,这恰好也符合巴赫金的描述:“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1]184狂欢的双重性在于“一方面是对官方严肃性、专制性、重大性的摆脱与消解,体现一种民间的抗拒、摆脱、消解,另一方面是否定因素与肯定因素的结合、张扬与贬斥的结合。
”[3]164在《格列佛游记》中,“狂欢式”双重性的特点十分明显,格列佛在小人国因帮助国王战胜敌国而得到荣誉,而后却因失火时用尿浇灭了皇宫的大火而惹怒了王后,遭受了不好的待遇,这里则是肯定与否定因素结合的体现。
狂欢节中最必不可少的人物是小丑和傻子,狂欢节日重要的仪式之一则是随意给他们加冕与脱冕。
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待遇正好符合这一特性,惹恼王后之后就被立即脱冕。
而在大人国,格列佛却像玩具一样,需要卖艺赚钱给他的主人,这一次脱冕让他饱受苦楚,然而,没多久他就得到了王后的青睐。
这样加冕和脱冕的二重轮流,更加凸显了狂欢场景的自由。
在大人国,国王虽然开明、贤德,却在听过格列佛满怀自豪地向国王介绍自己祖国的时候,表示嗤之以鼻。
虽然在狂欢场景中,格列佛可以和王后、贵妇等畅所欲言,但是在格列佛眼中,那些优秀的姑娘确是有些讨厌。
因为个子矮小,所以嗅觉、视觉显得敏锐,所以,姑娘们的味道、瑕疵在格列佛这里便被放大了无数倍,这则是张扬与贬斥的结合所在。
此外,小说中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即大人国与小人国的设定,在大人国,格列佛被人称之为“巨人山”,在小人国,则是比侏儒还小的“小人”,斯威夫特所设定的情结,本身就存在一种相互对立的形象。
所以,巴赫金认为“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形象,就是相互对立(高与低、粗与细等等)、或是相近貌似(同貌或孪生)。
”[2]180与此同时,主观上审美与审丑的两重性也有待探讨:讽刺中有赞美、崇高中有滑稽、恐怖中有快乐。
三、“狂欢色彩”背后的乌托邦理想“全民性”是狂欢的特点,符合全民特点的广场也是狂欢的象征。
所以,根据巴赫金所说,读者可以有这样一种推论,文学作品中展示思想、宣泄情绪的群众汇聚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狂欢广场。
在狂欢广场,“人与人平等公处、取消一切特权、规范与禁令,显示了一种人存在的自由形式,表现人与人的真实关系。
”[3]163在《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中,格列佛在大人国得到了良好的对待,大人国君主开明、民众团结、德行高尚,格列佛身材的矮小决定他需要仰视大人国的人们,其实也是斯威夫特有意设计,提醒当代人需要重视科技发展与教育普及。
反观小人国,国君昏庸、人民愚笨、政治腐败,格列佛在小人国时,还见证了小人国激烈的党政辩驳以及一场因为打破鸡蛋的方法而引起的荒谬的战争,这种夸张的手法和调侃的预期犀利的讽刺英国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同时,也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狂欢的感受是复杂的,“狂欢的人的心态、行为、语言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怪诞的,是一种由狂欢节带来的独特心灵感受。
”[3]163格列佛在彗骃国的见闻更加表现了期威夫特对“理性”的崇尚,彗骃国中彗骃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也是斯威夫特向往之组所在。
作者所处的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崇尚“光明”。
“理性”则是把人类从黑暗引向光明的路。
斯威夫特和其他先进的思想家一样,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格列佛游记》就是他对宣扬“理性”的写照,彗骃国简直就是他心中的乌托邦世界,小说中的狂欢化色彩向读者展现了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讽刺以及对乌托邦世界的向往。
用狂欢化的思维来解读《格列佛游记》,能让读者从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参透文学,亦或是帮助读者从文学角度更了解社会文化。
狂欢化理论下的自由广场,冲破束缚、打破常规,展现了民主、自由的乌托邦世界。
四、结语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狂欢化色彩表现明显,作者狂欢式的描写展现了狂欢的全民性、双重性,以及狂欢化集会下的乌托邦理想世界。
斯威夫特强烈讽刺当时英国社会的统治,同时表达对平等、自由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理性的推崇。
狂欢的特点在于:“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狂欢节是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
”[1]178斯威夫特无比期待现状能够改变。
《格列佛游记》的狂欢化文学特质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参考文献][1]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北京:三联书店,1988.[2]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朱宾忠. 欧美文艺思潮及文学批评[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On the Carnival Features in Gulliver’s TravelsLEI Yu-lu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Bakhtin’s carnival theory has arous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aders to comprehend literary works. Jonathan Swift’s Gulliver’s Travels is an excellent satirical novel,in which the carnival color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unique logic of carnival status,explore the duality of the carnival settings,and illustrate the utopian ideal world behind the carnival features,which aims to help readers comprehensively and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meaning of the novel,Swift’s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author’s desire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Key words:Gulliver’s Travels;Carnivalization;Bahk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