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境,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困境,找出对应的对策,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一、困境分析1.信息不对称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府等权力机构往往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普通公民却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来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决策。

这导致了公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2.权力不对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权力机构通常拥有更大的资源和话语权,而普通公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声音真正传达给政府,更难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3.参与渠道狭窄目前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形式化参与模式,对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来说,寻求参与的渠道相对受限,这也限制了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参与意识不强相对其他国家的公民,中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识相对较低,很多人对政策的决定和执行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也制约了政策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二、对策建议1. 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工作,扩大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深度,使更多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知晓。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高公众对政策信息的获得和了解。

2. 增强互动平台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话和沟通。

通过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政府可以更多地征集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除了政府主导的渠道外,我国应当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可以给予这些组织更多的资源支持和话语权,扩大参与的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对政策的监督和建议。

4. 强化公民教育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当共同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政治和政策的认知,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2008年第6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6,2008 (第10卷第6期) J 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0.No.6)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吴绍琪 郑红莉(重庆大学,重庆400044)[摘 要]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化,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政治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还比较低,一些现实问题还比较突出。

本文在简要叙述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后,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的多个方面,提出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以期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约因素;保障机制[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8)06—0021—02 引 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有权威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的政策表达,是有意识的、合理的政策序列设计与安排。

[2]为了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公民的共同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必须有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交互活动。

目前,由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观念、能力、参与方式以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深度及广度极其有限。

本文将从公民参与的涵义以及意义入手,试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约因素做一简单描述并探讨相应的机制建设。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与作用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包括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

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参与的主体。

公民参与的主体是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

二是参与的领域。

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公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选 择 和必 要 选择 。 当然 , 民参 与也 是 地 方政 府 有 效治 公
理的路径选择和政策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
( 公 民参与地方政府公 共政 策制 定的意 义 二)
1 证 政 策 的科 学 性 、 法 性 和 民 主 性 . 保 合
公 民参 与可 以为地方 政 府提 供大量 的来 自社会 各 阶 层 的信 息 , 以为 公共 政 策 的制 定 提供 智 力 支 持 。 由于 可 社会 民众 直接 面对 各 种 具体 的现 实 问题 , 们 提供 的信 他
20 年 09
第9 期
世 纪 桥
No. 2 9 9,00
( 总第 14 ) 8期
S ii a h j Qi o
( eea N . 4 G nrl o 8 ) 1
公 民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张 杰
(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0 ) 106
地 方 政府 为公 众 提供 了公平 的利 益 表达 平 台 , 导 引 不 同群体 以理 性合 法 的形式 表 达 自已 的利益需 求 。公 民 从 中了解 到公 民参 与政 府 政策 制 定 的方 式 方 法 和程 序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受到 自己的主体地位 , 从而潜移 默化地形成 了 自己的
参 与 意识 , 同时参 与 能力 也 得 到提 高 。这样 无 疑 为公 民
利益得失。在 当代 , 地方政府已成为 民众政治参与最直
接 的舞 台。 民众 广 泛 直 接地 参 与社 会 事务 的管理 , 仅 不 可 以使 地方 政府 接受 公众 的监督 , 从公 众 的意愿 , 虑 遵 考 公 众 的利 益 , 还 可 以提高 公众 的 民主意识 , 而且 培养 公众 的参 与技 能 。 相对 于 中央政 府 而言 , 方政 府所 要解 地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二 、 约 我 国公 民 有 序 政 治 参 与 的 文 化 因素 制
定 会带 来政 治参 与 的扩 大 以及公 民 的有 序政 治参 1 市场经 济的发 展 导致 了贫 富分化 的加 剧 。发 .
与 。这主 要是 因为 : 展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的 核 心 是 “ 政 于 民 ” 逐 步 扩 还 ,
约着 我 国公 民 的有 序政 治参与 。 1 历 史文化 传统 影 响我 国公 民有序 政 治参 与。 .
首先 , 国历 史上缺乏 民主传统 , 我 也就无所 谓公 民参
与 。 “ 为 臣 纲 , 为 子 纲 ” 儒 家 思 想 钳 制 着 公 民 君 父 的 意 识 的觉 醒 。这 种 民 主 传 统 的 缺 失 也 造 就 了 我 国公
型参 与转变 , 治参 与 的 内容 和范 围也 在不 断地 拓 政 展 ; 一方 面 , 国长期存 在 的臣 民文化 传统还 在制 另 我
‘ 业洪 水 ’世 界 上最显 著 的城 乡差 距和地 区差距 ; 失 ;
世 界 上 基 尼 系 数 增 长 最 快 的 国 家 之 一 ” j4 由此 。1 P】 ( 而 引 发 的 社 会 不 稳 定 正 是 我 国 提 出 “ 步 扩 大 公 民 逐 有 序 政 治 参 与 ” 现 实 依 据 。 贫 富 分 化 导 致 的 社 会 的 问题也 是制 约我 国公 民有序 政治参 与 的重要 因素 。
《 事 求是 》 2 1 实 0 1年 第 3期
政治
我 国公 民有 序政 治参 与 的制 约 因素
张 喜 梅
( 共 中 央 党校 政 法 教 研 部 北 京 1 0 9 ) 中 0 0 1
摘 要 :政 治 参 与 是 民 主 的本 质 要求 , 衡 量一 个 国家 政 治发 展 水 平 的 重要 指标 。随 着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文 明 建 是 设 进 程 的 加 快 , 国公 民 的政 治 参 与一 方 面 在 逐 步从 动 员 型 参 与 向 自主 型 参 与转 变 , 治参 与 的 内容 和 范 围 也 在 我 政 不断地拓展 ; 一方面 , 另 一些 经济 的 、 治 的 、 化 的 , 及 国 际 政 治 的一 些 因 素 , 在 制 约 着 我 国 公 民 的有 序 政 治 政 文 以 还 参与 。 关 键 词 : 民 政 治 参 与 制 约 因 素 公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扩大路径探讨

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扩大路径探讨
[] 1 郭太 生: 治安学论丛( 《 第三卷 ) , 》 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
06 合法权利 , 有权利的保障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 , 有利 出版 社 20 年 版 。 [] 2 于建嵘 :危机 与对策—— 中国社会冲突观察》 天地 《 , 益 的均衡 才有社 会 的稳定 ; 维权 就 是维稳 , 维权才 能
治、 文化 建设方 面 的资金 相对不 足 , 民从 事政 治参 素养 均 有不 同程度 的要求 , 公 在短 期 内难 以成 为普 及 与 的基础 设施 建设跟 不上 ; 另一 方 面 , 绝大 多数公 民 范 围很 广 的参 与 方式 一 。 还在 终 日为生计 奔波 , 难有 政治参 与 的 闲暇” I 。 4参 与 主体 不均 衡 。政 治参 与 尚未 完全 焕 发 出 .
法、 合理诉求 , 才是化解这类事件的妥善之道。 参 考文 献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4 2 月 2日。
( 作者 单位 : 中国人 民公安 大学治 安系 )
2 6一 《 大研 究} 02 人 2 1 年第6 ( 期 总第2 6 ) 4期
等少数几部法律 。一些对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利的 和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 、 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对 高度重视人 民群众 法律 , 如公 民参政法 、 社团法 、 新闻法 、 出版法、 舆论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 监督法等 , 尚未制定。现有 的法律缺乏具体的实 来信来访工作 , 都 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 ’ 。 4 . 扩大公 民立法参与。建立健全公 民参与立法 施办法 , 如参与的程序、 方法、 途径 、 参与权受到侵犯 积极推进 民主立法、 开门立法 , 使各阶层 的 后的补救方法等等。当前常用 的信访、 公示、 听证会 的制度 , 等参与制度存在执行力度不足、 执行不到位和走形 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体现和表达 , 并逐 步做到制度 化、 法律 化 。广 泛开展立 法调研 , 向社会 公开征 集 面 式等诸多问题 , 限制了其绩效和影响力。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会阻碍公民有效参与政策决策,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公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民难以对政策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评估,进而影响其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对策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的制定过程、决策依据、实施情况等,同时鼓励和支持公民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获得政策信息,并提供公民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政策参与渠道有限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要通过意见征求、听证会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渠道的开放程度和效果有限,公民的参与感较低。

对策是拓展政策参与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政府可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来吸纳公众意见,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或机构来汇总和分析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参与机会不均等在我国,一些群体由于身份、地域、经济条件等原因,参与公共政策的机会和条件并不均等,这加大了一些群体的政治边缘化风险。

对策是通过建立更加包容的参与机制,促进不同群体的均等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补贴和扶持措施。

社会组织和媒体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和组织,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参与意见缺乏权威性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见往往缺乏权威性,政府往往只是形式上征求公众意见而已,并不会认真对待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建议。

这种情况使得公民在参与政策过程中感到沮丧,减弱了其积极性。

对策是加强公众意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意见征集机制,确保公众意见能够得到公正公开的处理和反馈,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意见征集和采纳机制。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质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存在着不少困境,这些困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渠道不畅等方面。

在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比较突出,导致公民很难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评价中。

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远远多于公民,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得公民很难对政策做出准确的评价。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不畅也是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公民即使有意愿参与,也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和途径。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往往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渠道。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公民参与机制,如公众听证会、社会评估等,但是这些机制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很少考虑到公民的利益和诉求,导致公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公共政策过程中缺乏公平和公正的参与机制也是一个困境。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和企业往往占据着话语权,公民的声音很难被听到。

即使在一些公开的参与环节中,也存在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造成了一些公民无法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政府应该建立更加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鼓励公民广泛参与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信息给公民,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政府还应该创造更多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机制,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参与选择。

我们也需要加强公民参与机构和组织,促进公民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公民参与政策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公民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参与机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水平。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体制建设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公民参与,多次强调公民参与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既来源于政府和行政机构,也源自公众自身,本文将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具体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问题1.对公众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态度不够积极。

在有些部门甚至是有意忽视公民意见。

公众的意见未能被及时反馈和考虑,最终导致决策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支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树立公民参与的理念,提供更多机会让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信息公开不够透明政府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公众难以了解政府决策的过程和获得必要资讯,这限制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透明的沟通和公开的信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方向。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相关的公共政策参与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通过这些条例,公众参与能力被限制。

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让公众参与合法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公众的力量。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公众,但许多人对于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够重视,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重视公共政策的认识,让公众加强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公众参与方式不对公众对于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足,主要还是传统模式,没有利用到网络、新媒体等现代技术的最大化发展。

因此,公众的意见、建议传递等方面有所欠缺。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当推动网络化、信息化的参与方式,同时也鼓励公众多参与线下公共面议、公民研究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民间讨论,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质量。

3.参与过程中的权利保护不足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不良的对待和打压,或在整个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意见难被采纳,这都是过度控制和制约公民参与的一大障碍。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矛盾、推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规划、措施和行动。

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则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来参与政府决策与政策实施的过程。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既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体现。

然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参与难度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困难,很多公共政策实施过程缺乏信息透明度,造成公民难以获取相关信息。

二是参与渠道不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由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主导,因此非官方渠道的公民参与往往受到限制。

三是参与机会不足,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主要是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代表参与,而公民的参与机会是有限的。

解决策略:政府应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建立政策相关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完整、及时、公正、透明。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加强参与,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和机会。

此外,政府应重视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公民参与制度,并设立公民咨询中心,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参与平台。

二、参与意愿不足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意愿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影响范围大,公民往往无法看到自己参与的贡献和成果。

二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许多公民来说,参与公共政策实施的时间和精力是短缺的。

三是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资源和技术支持,许多公民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专业性不太了解,因此缺乏参与意愿。

解决策略: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加强公共教育和舆论引导,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同时,政府还应该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公民参与的激励机制,为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三、参与效果不明显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公民发言权和议程影响力较为有限,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政策往往缺乏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浅析制约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

浅析制约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

浅析制约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摘要: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和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特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尽管如此,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依然存在,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变迁因素、政治制度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

关键词:政治参与;中国公民;制约因素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和重要表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首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大体呈如下态势: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公民的参与热情显著提高,但参与主体仍不够广泛,参与水平总体较低;现有的政治制度为政治参与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总体上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法律化程度不高;我国社会自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联系方式的便捷化、多样化,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但整体上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还是较弱,参与效能欠佳。

面对如此境况,我们有必要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剖析。

一、制约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客观因素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总体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就越高,自主性参与的比例也就越大。

我国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总体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客观上存在着人民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的程度还不是很高。

西方政治学家曾就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做过分析,P·亨廷顿和琼·纳尔逊提出:"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

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动、阻力分析

我国政府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动、阻力分析
( 三 ) 参 与 渠道 单 一 以及 参 与 制 度 不 完善 的制 约 。 目前 ,我 国公 民 参 与 政 府 决 策 的参 与 渠 道 比 较 单 一 ,很 多 公 民不知 道 以什 么 途 径 来 参 与 , 同 时 我 国的 公 民 参 与 政 府决 策

公 民参与政府决策有 很多动力 因素 ,促进 了我 国政府决 策 中充 分 考 虑 民 主 的 意 见 ,实 现 科 学 、 民主 化 国 家 决 策 与 管 理 。 由 于 我 国公民通过参 与决 策 ,可 以表 达出他们 的直接看法 以及利益 诉 求 ,可 以使 政 府 全 面 认 识 决 策 中可 能会 碰 到 的 问 题 ,很 多 公 民的意见能够给政府 决策 以直接 的帮 助。因此 ,我 国政府通 过 鼓 励 公 民参 与 决 策 ,能 够 取 得 更 加 全 面 的信 息 ,从 而 促 进 决 策 制 定 的 科 学 性 和 民主 性 。 对这 些 动 力 因素 分 析 如下 。 ( 一 ) 经 济 利 益 多元化 的动 力 。 目前 ,我 国 市场 经 济 背 景 下形 成 了 多元 化 的 经 济 利 益 格 局 , 公 民之间的利益差距也在 逐渐变化 。由于现代化社 会 的经济 利 益 是 多 元 化 的 , 因此 ,在 这 样 多 元 化 的 经 济 背 景 下 ,公 民参 与 政 府 决 策 是 公 民 维 护 自身 利 益 的 重 要 途 径 之 一 ,这 个 也 同 时 导 致 我 国公 民形 成 了 自身 的 利 益 意 识 与 自主 意 识 ,也 使 得 该 因 素 成 为了我 国公民参与政府 政策 的最 直接和 可靠 的动 力 。与此 同时 ,政府如果想制 定正确 的政 策 ,使其可 以最直接 的体现公 民的利益 ,最大 限度 的满足人们 的经济需 求 ,就需要充 分参考 公 民 的 意见 。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信息透明度。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部门在信息披露上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充分的政策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考虑因素。

这使得公民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决策权集中。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由政府部门主导,决策权集中于少数决策者手中,公众意见往往只起到次要的参考作用。

这种决策权的集中导致了公众对政策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参与机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一些法律法规和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如听证制度和征求意见制度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途径有限,难以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和决策;公众参与的意见被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或不予采纳,导致公众对参与的积极性和信任感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促进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一是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政策制定的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组织、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形成多元参与的机制。

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公众意见,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开展听证会等形式,与公众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确保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决策过程。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应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范相关机制和程序的实施。

对政府部门不予采纳公众意见的行为应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四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能力建设。

政府可以利用社会组织等渠道,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和素质。

政府也应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决策中。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权利。

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愈发重要,因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民意,也可以提升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增强政府的决策效力和社会稳定性。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却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一些公民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和参与意识,部分政策制定者也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导致公民参与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一些政策平台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也有待提高,对公众的信息获取和参与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度,实现民主决策和社会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以及困境分析的详细阐述,旨在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促使公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公正化进程。

在对策建议部分,将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为解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困境提供可行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社会的民主发展,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效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意义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和重要实践。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代表性。

政府制定政策时,如果能够听取广泛的民意和建议,能够代表更多人的利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得到人民的支持。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单方面制定政策可能会忽略一些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公民参与可以为政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反馈,有助于政策更加科学和有效。

公民参与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信息不对称、参与方式单一、权力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困境制约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公共政策的质量。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顺利进行。

信息不对称是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困境。

政府往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而公民对于政策制定的信息了解有限,难以全面把握政策制定的背景和内容。

应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向公民提供政策相关的信息,增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基础。

参与方式单一也是公民参与的一大困境。

目前,公民参与往往只限于民意征集、听取意见等程序性环节,缺乏真正的平等参与和决策权力。

对此,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参与方式,如设立公众论坛、开展公众研讨等,使公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权力分配不均也是公民参与的一个困境。

在现实中,政府和公民在权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等,公民的权利保障不足,导致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受到限制。

应加强公民权利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参与权利,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还面临着利益碰撞和公众疏离的问题。

在现实中,各利益主体往往对于政策制定存在不同的诉求和利益冲突,公众也普遍对政府的决策持怀疑态度。

应加强利益协调和沟通,建立以对话为基础的政策决策机制,使各利益主体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公众认可度。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还需要强化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建设。

政府应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公共参与机制,加强相关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政府部门对于公民参与的支持和理解。

组织和社会力量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媒体组织,为公民参与提供环境和条件。

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客观因素浅析

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客观因素浅析

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客观因素浅析作者:陈秀丽史争伟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9期摘要本文着重从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因素出发,分析成因,浅谈解决之道,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关键词政治参与外部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豍尽管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有限,但它是对公共行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补充,“政治参与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豎是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特征。

所以,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分析制约因素,对于改善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提高公民适应社会政治体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和促进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1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外部制约因素1.1 历史因素(1)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愚民政策的影响。

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权政治。

“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用来表达人民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根据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来管制人民、奴役人民。

豏封建统治阶级一直实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

豐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民本君主”,臣民是国家之“本”,而君王是人皆知国家的主人是封建皇帝。

与这种思想意识相伴随的自然而然是强烈的政治服从意识。

根据传统政治规范,服从现存统治秩序就是有“礼”,违犯既定的政治秩序就是“无道”。

既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王道”“天意”,那么,对上级、对长辈俯首贴耳的服从便被当做是“尽忠”“尽孝”的根本途径而自然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目中。

几千年来,中国只有奴隶,而没有国民。

中国有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或“暴民”,而没有“公民”。

梁启超也说过,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曾不知天地间有所谓的民权二字”。

人民的“政治期望无非是沿着‘贤人政治’或西人所谓的‘圣贤统治’的线索,希望出现‘真龙天子’、‘太平宰相’、‘青天老爷’”。

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

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

中国公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的制约因素——基于政府层
面的分析
李占乐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公民社会是指公民在国家或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外进行自愿结社和自由交往的社会公共领域,各种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现阶段中国公民社会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总体上是有限的,而政府层面的原因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层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政府信息公开不充分、参与的渠道单一、参与的方式不足、参与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程度低四个方面.在这些制约因素背后还存在着更根本的原因,即政府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和政府的自利性倾向.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李占乐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4
【相关文献】
1.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
2.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3.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和方式
4.新中国70年农村
基础设施政策演进研究——基于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5.中国公民社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论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公民广泛自觉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发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轨道的条件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对此问题,应从新的视角作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化的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扩大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真正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在我国,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手段,采取一定的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们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

这一核心必然要求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

只有公民广泛自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政治发展才会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轨道。

然而,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受到种种因素制约,探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1、经济与教育的落后,客观上限制了公民政治参与必备的物质和文化条件???? 经济是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腾飞,也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政治民主。

我国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客观上妨碍了人民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

西方政治学家曾就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作过相关分析,提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

”“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

”另外,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各种利益群体在现代化经济运动中不断涌现、分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客观上形成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上的不平等,必然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参与。

美国社会政治家安东尼·奥罗姆对此指出:“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

我国公共政策参与中公民层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参与中公民层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AN ANALYSIS OF FACTORS RESTRICTING CITIZENS FROM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POLICIES
作者: 李占乐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公民;公共政策;制约因素
摘要:在现代社会,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除了基于自身利益追求的参与动机外,实现和促进与全体社会成员相联系的公共利益也是一个重要动机。

改革开放以后,在公
民个体的政策参与逐渐增多的同时,我国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各种利益团体参与政府公共政策
的活动也逐渐增多。

同时在我国公民的公共政策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公共政策
参与中公民层面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和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3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原 因。政府层 面存在 的制 约因素主要有政 府信 息公 开不 充分、 参与的 渠道单一 、 与的方式 不足 、 参 参与政 策制定 的制度化
和 法制化程度低 四个方面。在 这些制约 因素背后还存在 着更根本的原因 , 即政府 官员思想观念 的落后和政府 的 自利性倾 向。
[ 键 词 j 民社 会 ; 间组 织 ; 策 制 定 ; 约 因素 关 公 民 政 制
j …6 《 : . 霄2
பைடு நூலகம்
民与治 主法
中 圄 厌社 会 有 效 参 与 跋 笨 别 定的 利 围 素
基 于政 府 层 面 的分 析
李 古乐
( 郑州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南 郑 州 河 400 ) 5 0 1
『 摘 要 ] 民社会是指公 民在 国家或政府和 营利性 企业之 外进行 自愿结社和 自由交往 的社 会公 共领域 , 公 各种 民间组 织 是公 民社会 的主体 。现 阶段 中国公 民社会 参与政策制定的效果 总体上是 有 限的 , 而政 府层 面的原 因是造成这 种状 况的最主
70
民社会参与政策制 定 的前 提和基础 。政府信 息 的充 分 公开是公 民社会有效参与政策制定 的前 提。 中国的政府信 息公 开经 历 了一个 从上 世纪 8 、0 0 9 年代 的政务公开到新世 纪 以来 的政府 信息公 开的发展 历程 。2 0 年加入 世 贸组织 以来 , 01 中国政 府 开始 大力 建设 “ 透明政府” 政务公开工作深入推进 ;0 8年 5月 , 20 1日实行 的《 政府信 息公 开条例》 立 了中国 的政 府信 确 息公 开制度 。然 而 , 当前 中 国的政 府 信息 公 开还 面 临 不少 的阻力 和 困难 , 在着 许 多 问题 。这 些 问题 主要 存 有 : 一 , 息公开 的形式 化 , 民的知情 权没有 保 障。 第 信 公 很 多政府 机关虽 然公 示 的形 式很 齐全 , 是公 开 的 内 但 容却 避重就轻 , 仅仅公 布一些 日常的事务性 内容 , 群众 强烈关 注、 涉及 群众 切 身利 益 的信 息却 没 有公 开。 比 如在世纪之 初的那 场抗击“ 非典” 行动 中, 2 0 从 0 2年 1 1 月 6日发现第一例 病例直 到 2 0 1 0 3年 4月政 府采取 果 断行 动 , 在此期 间个别政府 部 门隐瞒有关信息 、 延信 拖 息公布 的行 为被 逐渐 披露 , 息 的透 明性 受到 了严 重 信 的质疑 。第二 , 公开 的 内容 还 是 以办事 结 果 的公示 为 主, 而不是 深入 政策 制定 的所有 信 息。有 些部 门和 机 构对 于关 系群 众利益 的重 大 问题 , 事前 不公 开 , “ 在 暗 箱操作 ” 决定之后才公 布结 果 , 漠视 公 民对 政策 的参 与 权利 , 引起 了公众 的强烈 不满 。第 三 , 只重视 信息 的公 开而不重视 反馈 。信 息公 开本 身 不是 目的 , 息公 开 信 的 目的是保 障公 民 的知情 权 , 进公 民有效 地参 与 政 促 策制定 , 改进 政府 的工作 。而有 些 部 门和机 构 只注 重 按时公 开 , 按程序公 开 , 却很 少考虑公 开后如何 收集 群 众意见 , 建立公众参 与政策 制定 的机制 , 改善政府 的管 理 。第 四, 少政 府 信息 公 开 的责任 追究 机 制 。中 国 缺 政府近几年 出 台了很 多政 府信 息公 开 的法 规政 策 , 但 由于对政府 信息公 开 责任 规定 得不 明确 , 少对 政 府 缺 及相关人员 的 问责机 制 , 信息 公 开 的实施 情况 差 强 使 人意 。一个典型 的 案例 是 ,08年 1 20 2月 3 日河 南 省 0 南 阳市市 民王 清依据 《 政府 信 息公开 条例 》 向南 阳市 , 上至市委下至一个 区的蔬菜 办公 室共 11 行政部门 , 8个 提交 了 7项政府信息公 开 书面 申请 , 只有 1 但 8个部 门 按期给予 了回复 , 而且 这些 回复绝 大 多数是 “ 效 ” 无 回 复 。因为各部 门对他 申请公 开 的事 项 , 要么 避而不 谈 , 要么 “ 无依据公 开 ” 特 别是 他要 求各 部 门公开 的最 主 , 要一项 内容—— “ 三公 ” 消费 : 款吃 喝招待 、 公 公车消 费 和公费 出国 , 各部 门的回答更是 “ 顾左右 而言他 ” 。
[ 中图分类号 ] C 3 9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0 7—8 8 ( 0 1 0 07 0 10 4 7 2 1 )6— 0 0— 4
改革 开放 以来特别 是 近年来 , 随着 中 国公 民社 会 间组 织 具 有 四个 基 本 特 征 : 政 府 性 、 营 利 性 、 对 非 非 相 的逐渐成 长和发 展壮 大 , 民社会 参 与政 策 制定 的活 独立性和 自愿性 。但 在 中 国, 公 由于公 民社会 发育 的不 动逐渐增 多和普 遍 化 , 现 出扩 大发 展 的趋势 。与此 成熟和特定 的 国情 条件 , 阶段 民间组 织在 这 四个特 呈 现 官方 经 常 同时 , 当前 中 国公 民社会 参 与政 策制 定 总体 上存 在效 征上都还体 现得 不够 充分 和 完全 。在 中国, 并将其划分 为社会 团体 、 民 果不佳 、 效果有 限的问题 。究 其原 因, 既有公 民社 会层 将 民间组 织称为社会组 织 , 面的原 因 , 也有政府 层面 的原 因 , 但政府层 面的原 因是 办非企业单位 和基 金会 三大类 ; 学术 界 往往将 民间组 问题 的 主要 方 面 。 织称为非政府 组织 或非 营利组 织 , 将 其划 分 为官办 并 公 民社 会 与 民 间组 织 非政府组织 、 民合作 型非 政府 组织 和 纯 民办非 政府 官 学术界一 般认 为 , 民社 会是 指 公 民在 国家 或政 组 织 三 类 。 公 府 和营利性企业之外 进行 自愿 结社和 自由交往 的社会 二、 中国公 民社会 有效 参 与政 策制 定政 府层 面 的 公共领 域 , 由各种 非政 府非 营利 的社 会组 织所 构成 的 制 约 因素 民间组 织是公 民社 会 的主体和构 成要素 。当代 西方研 现 阶段 中国公 民社会参 与政策制 定 的效 果总体上 究公 民社会 的权威学 者戈登 怀特指 出 , 当代使 用这个 是有 限的, 常是 低效 甚至 是无 效 的。其原 因不 外乎 “ 常 术语 的大多数人 所公认 的公 民社 会 的主要思 想 是 : 它 两个层 面 , 即公 民社会层 面 的原 因和政府层面 的原 因。 是国家和家庭之 间 的一个 中介 性 的社 团领域 , 一领 其 中政府层 面的原 因无 疑是 最主要 的 , 这 因为公 民社会 域 由同国家相分 离 的组织 所 占据 , 些组 织 在 同 国家 是在政府 的管理下 和设 立 的制度 环境 中成 长发 展 的 , 这 的关系上享有 自主权 并 由社会 成员 自愿结合 而 形成 , 公 民社会 的发展状况和 发展水平 直接取决 于政府 的相 以保护 或增进他们 的利益或价值 ” 。 公 民社 会 的发 关管理制度 和政策 , 以政 府要 对 目前 中 国公 民社会 所 展程度在很 大程度上 可 以由民间组织 的发展水 平来衡 难 以有效参与政策制定 承担最 主要 的责 任。下面就分 量。 别考察政府层面制约公 民社会有效 参与政策 制定 的四 作 为公 民社会 主体 的民 间组织 , 是指 具 有共 同利 方 面因素 。 益或价值 追求 的公 民 自愿 组成 的非 营 利性社 会 组织 , 1 政 府 信 息公 开 不 充 分 。 . “ 没有公开性而来谈 民主是很 可笑 的” 儿 政府 。 包括 公 民的维权 组织 、 各种行业 协会 、 民间慈善 公益组 织、 联谊性组织 、 区组织 、 助组织 、 社 互 兴趣 团体 以及公 信息公开是公 民实 现知情 权 的手段 , 且决 定性 地影 并 民的某 种 自发 的非正式组 合等等 。学 者们一般公 认 民 响到公 民的参 与意 识 、 益认 知 、 与 能力 , 利 参 因而是公


[ 收稿 日期 ]0 1 0 3 2 1 — 3— 0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中国公 民社会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研 究” 0 B Z 1 ) (5 Z 0 8 。
[ 作者简介 ] 李古乐(93 , 河南洛阳人 , 州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副教授 , 17 一) 男, 郑 博士 , 从事公共政策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