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5讲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浙江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2 地球的公转课件
要点一 要点二
关闭
根据西昌(28°N,102°E)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的信息可知,西昌正
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为夏至,最小时为冬至,计算可知X、Y的差值为47°。
根据西昌正午太阳高度为X时,昼长为10小时14分,可计算出当地地方时6
时53分日出,再转化成北京时间为8:0图5。2当日该地昼小于12小时,说明太阳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理由。
,并说出判断
(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关闭
根据①处当日日出时刻及世界时可计算当地时间为7时,①位于晨线上,且
昼短夜长。
关闭
C 理由:①处当日日出时刻说明是晨线;结合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当
地时间为7时,故南半球应为昼短夜长。
解析 答案
约为(1)1此35时°W太。阳第直(2射)题点,考的查位季置节最的接判近断。太。阳直射点纬度为15°S,日期
位于A.91月5°2N3,日13至5°次E年3月B21.1日5之°S间,13,接5°近W中间值11月或2月。
关闭
(1)CB.23(.25)°1N1或,0°2 D.23.5°S,180°
(2)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江淮平原地区大致处于
图1
图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
要点一 要点二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 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图1所示。
(2)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即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 则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2所示。
要点一 要点二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 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 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 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 影方向背向太阳。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近。 答案:1.B 2.A (2020·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位于我国某城市的观察者在 6 月 22 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
轨迹。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回答 3~4 题。
3.观察者所在城市可能是( )
A.杭州
B.石家庄 C.沈阳
4.观察者在 12 月 22 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 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 23°26′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关注“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点周
围极昼范围变大。(如图 4 所示)
5.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 6 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 18 北半球昼长夜短,
时日落)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 时日出)
正西 (18 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 6 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 18 北半球昼短夜长,
时日落)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
落(0 时日出、24 时日落);若是南极圈,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 时日出、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教案讲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析版)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2.造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和公转,其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地球之所以自转和公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定论,科学只能研究出自传和公转的轨迹,却不能够结实为何会这样,所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是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还有一种说法,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撞,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
开始转时,转的方向各不相同,直到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
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3.如何证明地球的自转为了证明地球自转的理论,傅科将一个摆长67米、直径30厘米、重28千克的大摆锤悬挂在了万神殿圆屋顶的中央,并在圆锤的下方镶了一枚尖针,然后在下面放好启动栓和直径6米的大沙盘。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则摆的振动面将保持不变;如果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则摆的振动面在地球上的人看来将发生转动。
当亲眼看到摆每振动一次(周期为16.5秒),摆尖在沙盘边沿画出的路线移动约3毫米,每小时偏转11°20'(即31小时47分回到原处)时,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
有人甚至在久久凝视以后说:“确实觉得自己脚底下的地球在转动!”知识点一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3)周期名称时间长度参照物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太阳昼夜交替的周期(4)速度①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课件(共34张PPT)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南半球昼变短, 赤道上不变;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北半球昼变短, 赤道上不变;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相反。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正午时分
H
日出时分
日落时分
地平面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不同纬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 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 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直射的范围变大 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二、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球的公转》 课件( 共34张P PT)
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浙江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5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湘教版必修1
2.四季更替 (1)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_较__大___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_较__短___、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秋两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典型地区:地球公转使_中__纬__度___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春分日时正午太阳与头顶夹角示意图。据此回 答(1)~(3)题。
(1)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8°
B.62°
C.90°
(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
A.18°N B.28°N C.32°N
(3)次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0° D.52°N D.不确定
9.下列关于四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的 B.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不明显 D.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短的季节
解析:选 A。四季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导 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所致,低纬度地区季节更 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 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2.其他变化规律 (1)_赤__道___终年昼夜等长。 (2)春秋分日:全球_昼__夜__等__长___。
三、五带的划分、四季更替
1.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地球公转过程中,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_
(1)依据南、 可北 能极 达圈 到: 的一 最年 南中 和因 最为 北地 的球 纬公 度转 位导 置致_昼__夜__交__替___ 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 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 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5讲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第5讲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b(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c(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c(5)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黄赤交角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平均角速度约1°/日。
(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1)轨道:近似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2)黄赤交角:约23.5°。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
同时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会消失。
1.假设目前的黄赤交角变为30°,则下列地区的范围缩小的是()A.热带B.南寒带C.温带D.北寒带解析:选C。
黄赤交角变为30°,则回归线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温带范围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2~3题。
2.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是()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3.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答案:2.D 3.D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区春分、秋分赤道—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空间分布规律: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讲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第4讲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b(2)昼夜交替现象b(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b(4)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c(5)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1)方向①自西向东(如图A)。
②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③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2)速度①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
②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除两极为零外,其余各地均为15°/h。
③影响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因素a.纬度因素: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反之越大。
b.海拔高低: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
(3)周期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更替周期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线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1)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多建立在山区、沙漠地区。
(2)发射时间、方向①发射时间: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解析版)
三步骤:画图、画点、判断
①给出日期,判断直射点位于什么半球
②给出日期或范围,判断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③给出日期,推算直射点纬度
思考: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的半球位置?此时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五一劳动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②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④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相反
2.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
A.32°B.58°C.66°D.79°
【解析】
【答案】2.D
题型01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D.国庆期间苏州日落逐渐提前
高考一轮复习-地球运动——公转(公开课课件)
6、太阳能热水器的调节
当今社会,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广泛,东莞(23°N) 某楼顶架设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支架可以上下调节高 度,从而让集热板接收有效的太阳能最多,请问冬至日 时集热板应该与地面保持多大的角度?
例2: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 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 将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 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
北回归线 0 ° 南回归线
夏至日 春秋分 冬至日
南极圈
0° 南极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季节变化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春秋分
思考:认 真读图, 注意观察,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 赤道时, 南北回归 线的正午 太阳高度 角是多少? 怎么计算 的?
B.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
C.南半球的昼长越来越短
D.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7.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 如果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回答:
升旗时间
第一天
5:49
第二天
5:50
第三天
5:51
(2)这段时间里,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D)
A.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活动 夏秋季节
高考总复习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公转
知识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远日点
7月初,公转 速度慢
太阳
近日点
1月初,公转 速度快
公转方向
速度:
地球公转示意图
角速度:平均59′/日,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线速度:平均为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地理新导学选考大一轮精讲课件必修I地球的公转
通过卫星观测地球和太阳 的位置关系
使用地球自转仪测量地球 的自转速度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地球的自转速度和位
置关系
地球公转数据的测量和整理
观测方法:使用天文望远 镜、卫星等设备进行观测
数据收集:收集地球公转 的周期、速度、轨道参数
等数据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 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计算
实验验证:通过模拟实验 验证地球公转数据的准确
进动周期:进动的周期约为 25800年,称为岁差
轨道变化:地球公转轨道是 一个椭圆,其长轴和短轴相 差约5%
进动的影响:进动导致地球 四季的变化,以及地球自转
轴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
05
地球公转的意义和应用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不同季节有所变化
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地球的公转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球 公 转 的 基 本 概 念 03 地 球 公 转 的 影 响 因 素 04 地 球 公 转 的 物 理 过 程 05 地 球 公 转 的 意 义 和 应 用 06 地 球 公 转 的 观 测 和 实 验 验 证
01
04
地球公转的物理过程
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周期性运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能量转换:地球吸收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地球自身的动能和势能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公转的一部分,也是能量转换的重要环节
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角动量守恒
地球公转:地球 围绕太阳的周期 性运动
0 1
角动量守恒:地 球在公转过程中, 其角动量保持恒 定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第5讲 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1章第5讲地球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解析依据太阳直射的半球可判断,A为北半球夏至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
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时,为3月21日到6月22日,“荡秋千,踏青插柳”为端午节,符合题意。
当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变长,夜变短。
答案 1.B 2.B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3.僧一行的发现,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地球在一年中公转速度的变化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4.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关联的是()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北半球冬半年短于夏半年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解析第3题,材料中体现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快慢,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快慢实质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第4题,材料中发现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在南回归线附近移动速度快,在北回归线附近移动速度慢,则地球公转运动在北半球的夏季速度慢、冬季速度快,即北半球夏季要长于冬季。
答案 3.B 4.C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12时50分35秒,航天员刘旺按照指令操控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次人工交会对接并成为一体。
下图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人工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教师用书:第5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①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的特点:A自西向东,B逆时针方向,C顺时针方向。
②甲地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乙地连续两次看到北极附近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
③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一个恒星日。
(2)地球自转的速度①角速度a.大小:除南北极点角速度为0外,其余各地角速度约为15°/h。
b.规律: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都相等。
②线速度a.大小:赤道约为1_670 km/h,60°纬线的线速度约为837 km/h,极点线速度为0,任一点所在地的线速度是1 670 km/h×cos α(α表示该点地理纬度)。
b.规律: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极点最小;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递减。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①产生: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②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③意义:影响人类的起居作息。
(3)昼夜界线——晨昏线①自西向东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如图乙中的AP,图丙中的BP。
②自西向东由夜进入昼为晨线,如图甲中的AB,图乙中的BP,图丙中的AP。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①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零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在中时区以西,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
④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3)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2021高考浙江(选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章 第3讲 地球的运动(二)——公转(加试要求)
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加试要求)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公转的根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个回归年,约为365日6时9分。
(3)轨道与速度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公转方向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示意图(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1.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判断(1)“连线法〞判断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
①确定椭圆轨道的长轴和短轴,近、远日点只能位于椭圆的长轴两端。
②画地球的赤道,赤道所在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③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南、北极点。
④画太阳光线(连接地心和日心),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假设直射南半球那么为近日点附近,假设直射北半球那么为远日点附近。
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利用该方法还可确定二分二至日(如以下图)。
(2)画辅助线判断“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①画太阳光线,在椭圆轨道长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地心和日心,表示太阳光线。
②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假设直射南半球那么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假设直射北半球那么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③结合地球公转的方向确定春分、秋分。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分析理解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理解几个数据间的关系。
如以下图:(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1/2热带范围。
(2)β=90°-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极圈的纬度数=1/2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3.巧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以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位置,方法如下:①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浙江专版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
浙江专版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五讲地球的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五讲地球的结构考试内容考试标准 1.地球的内部圈层b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a ②岩石圈的范围 2.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b 点考点地球的内、外部圈层(必考)[考点梳理]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b)必考加试知识体系预览考核要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①地震波的分类B纵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波速较快 A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波速较慢②特点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③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A为横波、B为纵波,两者在经过C莫霍面时明显加速;在经过D古登堡面时,A完全消失,1B波速明显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其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②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圈层,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__900千米深处。
其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③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其中E为外核,横波不能传播,表明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F为内核,呈固态。
2.岩石圈的范围(a)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岩石圈。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 (1)大气圈①含义: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上界:高度为2__000~3__000千米。
(2)水圈①状态: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②分类: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①分布: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b(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c(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c(5)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黄赤交角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平均角速度约1°/日。
(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1)轨道:近似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2)黄赤交角:约23.5°。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
同时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会消失。
1.假设目前的黄赤交角变为30°,则下列地区的范围缩小的是()A.热带B.南寒带C.温带D.北寒带解析:选C。
黄赤交角变为30°,则回归线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温带范围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2~3题。
2.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是()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3.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答案:2.D 3.D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区春分、秋分赤道—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空间分布规律: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季节变化(北半球):离直射点近,正午太阳高度就大;直射点向该地移近,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
①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A地)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半球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逐渐增大,夏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②位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B地)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半球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逐渐增大,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大。
③赤道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日、秋分日)、两次最小值(夏至日、冬至日)。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除赤道地区外):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2.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1)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内无变化,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非极点地区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指观测点和太阳直射点。
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两点”分别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不同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1)赤道地区:23.5°。
(2)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5°和47°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5°。
(3)南北半球温带地区:47°。
(4)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介于23.5°和47°之间,也就是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物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且物影方向背向太阳。
如图中各点旗杆杆影长度(实线)及杆影所在方向(图中日期是6月22日前后,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4)计算楼间距。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以我国为例,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H。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
(如图)(2020年1月浙江选考)月球与八大行星一样作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可以观测到月球、地内行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且前者比后者经过日面的时间短。
下图为甲地观测到的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若h为11°,则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A.18°B.23.5°C.29°D.34.5°2.若观测者在甲地某日先后观测到月球、水星经过太阳表面的天象,则第二天正午三大天体在星空中的位置可能是()答案:1.C 2.D3.(2017年1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某地理兴趣小组在图1中某地进行天文观测。
图2为地轴与北极星关系示意图。
图3为该地测得的北极星高度。
在北京时间12时16分测得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根据图示用实线绘出观测地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说出观测地相对于赤峰市的方位。
答案:如图。
西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赤道上昼夜始终等长(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2)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离二分日越近变化幅度越小)。
(3)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计算——抓“特点”(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4.日出、日落时刻及日出、日落的方位日出、日落的方位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比较说明如下:春分日夏半年秋分日冬半年日出时刻(地方时)6时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6时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方位正东方东北方正东方东南方日落时刻(地方时)18时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18时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方位正西方西北方正西方西南方(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并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下图是位于30°N附近的N城全年中Z值变化曲线图(设昼长为X小时,夜长为Y小时,X-Y=Z)。
读图回答1~2 题。
1.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是()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⑤2.②至③期间,南昌昼夜长短情况是()A.昼长夜短,昼渐短B.昼长夜短,昼渐长C.昼短夜长,昼渐短D.昼短夜长,昼渐长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Z值为昼长与夜长之差,太阳直射赤道时,昼夜等长,Z 值为0。
读图可知,①③⑤日期Z值为0,故B项正确。
第2题,②至③期间,太阳直射点自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赤道,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
答案:1.B 2.A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1)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结果(低纬度不明显)。
夏季——一年内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2)五带分布1.四季更替和五带的成因2.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3.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项目含义时段天春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立春→立夏文四季夏昼长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立夏→立秋秋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立秋→立冬冬昼长较短,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立冬→立春气候四季春气温温和3-5月夏气温最高的三个月6-8月秋气温温和9-11月冬气温最低的三个月12月-次年2月(2020·衢州模拟)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2.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解析:第1题,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第2题,低纬度地区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极小,故季节变化不明显,故A项正确;中纬度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故B项正确;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变化不明显,故C项错误;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