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雷达接收机灵敏度时间控制方法
西南科技大学雷达原理试卷及答案汇总

卷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以典型单基地脉冲雷达为例,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终端设备等组成。
2、在满足直视距离条件下,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其中天线有效面积不变),将雷达发射信号的频率从1 GHz提高到4GHz,则雷达作用距离是原来的2倍。
3、雷达发射机按产生的射频信号的方式,分为单级振荡式发射机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两类。
4、某雷达脉冲宽度为1μs,脉冲重复周期为1ms,发射功率为100KW,平均功率为100 W.5、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为=1000Hz,对动目标进行检测。
其多普勒频率为,能够出现盲速的多普勒频率等于1000Hz 。
6、雷达测角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即振幅法和相位法。
7、双基雷达是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置在不同位置的雷达。
8、已知雷达波长为λ,目标的径向速度为v,那么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个部件最不可能属于雷达接收机(C)A、低噪声高频放大器B、混频器C、脉冲调制器D、信号处理机2、雷达测距原理是利用电波的以下特性(D)A、在空间介质中匀速传播B、在空间介质中直线传播C、碰到目标具有良好的反射性D、以上都是3、雷达之所以能够发射机和接收机共用一个雷达天线,是因为(C)A、雷达天线是定向天线B、雷达天线是波导天线C、首发转换开关的作用D、雷达天线用波导传输能量4、雷达射频脉冲与固定目标回波相比(D)A、二者功率相同,频率相同B、二者功率不同,频率不同A、二者功率相同,频率不同B、二者功率不同,频率相同5、雷达定时器产生的脉冲是发射机产生的脉冲是(A)A、触发脉冲,射频脉冲B、发射脉冲,视频脉冲C、触发脉冲,视频脉冲D、发射脉冲,触发脉冲6、雷达发射脉冲的持续时间取决于(C)A、延时线的调整B、3分钟延时电路的调整C、调制脉冲的宽度D、方波宽度的调整7、雷达天线的方向性系数是用来衡量天线的能量聚束能力的,其值应当(A)A、大于1B、小于1C、等于1D、都可以8、雷达接收机中混频器输出的信号是(C)A、本振信号B、视频回波信号C、中频信号D、射频回波信号9雷达接收机输出的信号是(D)A、射频回波信号B、本振信号C、中频信号D、视频回波信号10、雷达接收机中的反海浪干扰电路是用来( A )A、调节接收机的近程增益B、调节回波脉冲强度C、改变海浪回波的变化D、改变发射脉冲强度11、为了增大接收机的动态范围,中频放大器应该使用(B)A、线性放大器B、对数放大器C、A或BD、A和B都不行12、雷达波在传播中如发生超折射,则雷达波束,作用距离(C)。
雷达定位的方法有几种原理

雷达定位的方法有几种原理雷达定位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程目标探测和定位的技术。
雷达的原理基于电磁波的传播、散射和回波接收,通过测量时间和电磁波的相位差来推算距离和方位。
雷达定位的主要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距离测量(Time of Flight)原理:雷达发射无线电波,当波束与目标相交时,无线电波将被目标散射并返回雷达,雷达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后,根据信号的往返时间和速度的规定,计算出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
这种原理常用于测量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距离。
2. 多普勒效应原理:雷达定位中,目标不仅会回波,还会由于目标的移动而引起回波信号的频率变化。
利用多普勒效应,雷达可以推断目标相对于雷达的速度和方向。
多普勒雷达广泛应用于航空、海洋、气象等领域。
3. 雷达天线发射/接收方向的调制变化原理:雷达的天线会发射一个或多个窄束的无线电波,并在某一特定方向接收回波。
通过对雷达天线的设计及控制,可以改变雷达波束的发射和接收方向,实现对目标方位的测量。
例如相控阵雷达利用电子束的扫描来确定目标的方位。
4. 信号处理原理:雷达回波信号经过接收后需要进行信号处理,以消除干扰和增强目标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
信号处理算法包括功率谱分析、匹配滤波、自适应滤波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雷达的探测灵敏度和定位精度。
5. 同向性原理:雷达系统的天线具有一定的方向特性,能够将无线电波放大并聚焦在特定方向上。
通过控制雷达天线的方向性,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定向探测和定位。
这种原理常见于雷达的定向型天线设计。
6. 散射原理: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在遇到目标时会发生散射,散射信号在回波中包含着目标的信息。
雷达通过分析目标散射回波的特性,如反射系数、散射截面等参数,来判断目标的性质和位置。
7. 信号相位差原理:雷达发射无线电波,当波束与目标相交时会引起相位差,即波前到达的相对时间差。
雷达利用这种相位差来确定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方位角。
相位差原理常应用于方位测量,如航空雷达中的扫描雷达。
雷达校准方法

雷达校准方法1. 雷达校准方法包括机械校准、电子校准和信号校准三种主要方式。
机械校准是通过调整天线和其他雷达部件的物理位置,以确保雷达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电子校准是通过调节雷达接收机和发射机的电子部件,以确保雷达系统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信号校准是通过向雷达系统发送已知频率和幅度的校准信号,以校准系统的测量和分析功能。
2. 机械校准通常需要使用天线转台和高精度仪器进行定位和调整,确保天线的指向准确,并保持机械结构的稳定性和精度。
3. 电子校准涉及调节雷达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增益、频率响应、带宽和脉冲宽度等参数,以确保雷达系统的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4. 信号校准涉及使用特定频率和幅度的标准信号源来验证雷达系统的接收和处理能力,同时对系统的非线性和失真进行校正。
5. 雷达校准的一般步骤包括系统初始化、测试执行、数据分析和调整确认等环节,需要经过严格的流程和精确的操作。
6. 雷达校准的目的是确保雷达系统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性能,以满足具体应用的要求。
7. 在雷达校准中,常用的测试工具包括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功率计、脉冲发生器等设备,用于测量和调试雷达系统的各项参数。
8. 在机械校准中,需要考虑天线的指向误差、机械偏差、机械振动等因素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校准措施。
9. 电子校准通常包括对收发模块、调频模块、滤波器、放大器等组件的校准,以确保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功能达到设计要求。
10. 信号校准通常需要使用标定信号源对雷达系统进行灵敏度、线性度、带宽等方面的测试,以验证系统的测量和分析能力。
11. 雷达校准的关键参数包括天线增益、方向图、波束宽度、脉冲宽度、系统灵敏度、动态范围、杂散回波抑制比等。
12. 机械校准需要考虑雷达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机械装配精度、机械零件磨损等因素,采取相应修正措施以确保准确的测量。
13. 电子校准需要对雷达系统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噪声系数、输入输出阻抗等参数进行校准,以保证系统的性能稳定和一致性。
雷达基础理论习题

雷达基础理论习题雷达基础理论习题一、填空题1.一次雷达的峰值功率为1.2MW,平均功率为1200W,重复频率为1000Hz。
2.二次雷达询问频率为1030MHz 。
脉冲P1-P3称模式询问脉冲,脉冲间隔决定了询问功能,目前本场雷达使用的两种询问模式3/A模式和C模式,P1-P3脉冲间隔分别是8μs 和21μs 。
3. 两项告警指的是低高度告警和冲突告警。
4. ISLS是指询问旁瓣抑制,作用是避免环绕效应。
5.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是指接收机出现过载时的输入功率与最小可检测功率之比。
6. 目前ICAO定义了25种数据链格式,其中有 8 种在现行模式S 中使用。
7. 雷达信号的检测由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来描述。
8. 脉冲P2称旁瓣抑制脉冲,不论是何种询问模式,P2与P1间恒为2μs 。
9. STC的含义是时间灵敏度控制,作用是扩大动态范围。
10. 雷达距离分辨力主要取决于脉冲宽度。
11. 二次雷达发射通道是∑和Ω通道。
12. 一次雷达天线的转速为15转/分。
13.一次射频脉冲宽度为1μs。
二、单选题1. 二次雷达中频频率是(B )A. 30MHz B. 60MHz C. 90MHz2. 余割平方天线的雷达波束指的是( A )。
A .垂直方向图 B.水平方向图3. C模式下P1P3脉冲的时间间隔是( D )A.3μs B.5μs C.8μs D.21μs4. 二次监视雷达天线系统的极化方式应为( B )A.水平极化B.垂直极化C.圆极化5. 决定雷达检测能力的是( A )。
A.接收机输出端的信噪比B.发射机的功率C.噪声的大小D.接收机的灵敏度6. 在下列关于二次雷达场地设置的说明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A.对于其所保障的主要航线,特别是进场着陆航线,不应构成使动目标显示失效的切线航线(切线飞行的航线);B.通常配置在机场内地势较高的高地或建筑物顶上,或机场外(航路上)较高的地点;C.应根据其特性(进近或航路),能保证其对所辖区域各条航线和主要空中定位点均能进行有效的探测;D.应使雷达顶空盲区避开进离场航线和主要航路,并量保证主要航路航线。
民航二次雷达关于假目标处理

民航二次雷达关于假目标处理摘要二次雷达在探测目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假目标,这样会给交通管制带来安全隐患,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将假目标消除。
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假目标的体会。
关键词假目标反射信号异步干扰绕环效应二次环绕目标抑制一、假目标假目标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目标,由于各种干扰在雷达工作过程中产生的。
假目标产生的主要包括信号受地物反射原因、绕环效应、异步干扰、二次环绕等原因造成。
二、反射信号多径传播造成的反射现象是二次雷达假目标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多径传播是在雷达天线、目标的接收天线之间存在多条路径的现象。
雷达发射和接收采用共同天线,雷达天线与目标天线的直线路径称为直达路径,在雷达和目标之间还有地面、建筑物等障碍物反射到达目标称为间接路径,通过间接路径反射信号造成假目标的产生。
三、异步干扰二次雷达能够收到它威力范围之内的周围其他二次雷达询问引起应答机的应答,这种回答和该雷达发射存在不同步,称为异步干扰现象。
四、绕环效应二次雷达的发射有两个基本的波束,分别发射询问波束和控制波束,询问波束增益很高,旁瓣电平增益较低。
控制波束具有低增益,控制波束增益大于询问波束除主瓣以外旁瓣的增益。
控制波束的作用就是用来抑制目標应答询问波束的旁瓣询问,达到旁瓣抑制的作用。
特殊情况下控制波束不能完全覆盖询问波束的旁瓣,接近雷达站的飞机应答机可能被询问波束的旁瓣所触发,飞机应答机大部分时间处于询问波束的旁瓣的覆盖之下,应答机可能持续或者断续应答,造成众多假目标,所以这种现象称为“绕环效应”。
五、二次环绕如果二次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很高,可能造成一次成功的询问所产生的飞机应答在下一个询问周期内被雷达接收,并且和下一个周期的询问脉冲稳定地同步,这种干扰称为“二次环绕”。
“二次环绕”会造成飞机计算距离时得到错误的时间间隔,产生一个近距离假目标。
六、假目标的抑制对于以上几种原因产生的假目标,二次雷达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抑制。
二次雷达STC抑制有源干扰的应用

二次雷达STC抑制有源干扰的应用曾令赫(民航华北空管局,北京,100621)摘要:二次當达设备已广泛应用于航管系统,是雷达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同频有源干扰对二次當达的运行环境构 成威胁,在数字化处理技术成熟背景下,通过调整STC的运行参数,可降低二次當达受外部干扰源的影响,确保接收机 的解析目标的能力,有效改善二次當达数据处理性能。
关键词:时间灵敏度控制;有源干扰;过栽中图分类号:TN9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7)10-0031-020引言随着空管设备的快速发展,对二次雷达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髙,二次雷达系统被大量应用在航路上和各终端区的空管系统,因此不同厂家品牌的二次雷达广泛分布在各机场和航路上。
随着科技水的进步,雷达周边的多种通信基站使用各种类型的无线电频率,使雷达站周边的电磁环境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一般条件下,二次雷达能有效去除各种杂波。
但当外部电磁环境发生变化时,雷达信号很容易受到有源信号的干扰,尤其是同频率信号。
发生同频干扰情况时,外部干扰源的同频带信号与正常应答信号同时被雷达接收、解码,对雷达信号处理产生的干扰,影响了二次雷达探测目标的能力。
为确保雷达的正常运行,需要采取技术手段消除外部干扰源对雷达的影响。
1外部有源信号干扰民用航空二次雷达使用特定频率,在工作中采用不同的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
在实际环境中,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子设备的要求多样化,无线电信号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电磁波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
特定频率也有过干扰的事件发生,外部有源信号干扰引起的虚假信息,影响雷达系统的正常运行图1外部信号源干扰ALENIA雷达图1是ALENIA雷腿行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外部讯源的情况,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外部有源信号干扰,雷达系统仅能探测外部干扰源的方向,但不能确定干扰源的具体距离•图中显示的杂波图,位于北向的外部干扰源的强度明显大于一般的杂波,由于外部干扰源的频率接近于下行频率,雷达接收机同时接收强干扰信号与应答信号,由于不能区分、剔除干扰信号,使其超出正常的处理动态范围,工作状态进入饱和状态,当累积达到超出雷达的处理能力,接收机出现过载,数据处理器将不能正常工作,没有目标信号输出。
三路单脉冲雷达接收机DAGC技术的工程实现

z to t o sa l a h tu tr n lc i ga o o rs o d n ad r d sfwae o h e stvt ain meh d swel st e sr cu a a d bo k da r m fc re p n i g h r wae a ot r ft e s n i i l n i y
3 叶技 22 第5 第 期 0 年 2卷 6 1
E eto i e. T c . J n . 5.2 1 lcrncS i& e h / u e 1 02
三 路 单 脉 冲 雷达 接 收 机 D GC 技 术 的 工 程 实 现 A
牵 邦 芹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 2 O研究所 雷达部 ,陕西 西安 摘 要 706 ) 10 8
diia gtlAGC tc n l g ,alo ih s o l e c n i ee n te e ie rn e in o h iia e h oo y l fwh c h u d b o sd r d i h ngn ei g d sg fte d gtlAGC. Th ou e sl -
围中保持接收设 备能对信号进行线性放大 , 和保持信
号 不饱 和失 真 , 就需 要控 制接 收机 的增益 , 展接 收 机 扩
L n qn IBa g i
( a a M nsy h 0 eerhIst eo C iaEet nc T cnl yGopC ro t n in 10 5 h a R dr iir,T e R sac ntu f hn l r i eh o g r opr i ,X ’ 0 4 ,C i ) t 2 it co s o u ao a7 n
《军事高技术》题库分解

《军事技术》章节一、单选题1、军事高技术的特征有:( D )。
A、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和高渗透B、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和高风险。
C、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渗透和高速度。
D、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竞争、高风险、高渗透和高速度。
2、导弹首次在战场亮相是( B )。
A、1941年12月6日B、1944年6月13日C、1945年7月16日D、越南战争3、核武器是( D )出现的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
A、19世纪40年代中期B、20世纪40年代初期C、20世纪40年代末期D、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 A )。
A、1964年10月16日B、1966年10月27日C、1967年6月17日D、1970年4月24日5、激光技术是( B )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A、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70年代6、中国首颗“探月卫星”的名称是( C )。
A. 神舟5 .号 B、神舟6号 C、嫦娥一号 D、东方红5号7、1957年10月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国家是( B )。
A.中国B. 前苏联C. 美国D. 英国8、侦察监视技术是航天技术与( D )相结合的产物。
A、制导技术B、隐身技术C、电子对抗技术D、信息技术9、下列属于定向能武器的是( B )。
A、电磁炮B、激光武器C、反卫星动能拦截弹D、反导弹动能拦截弹10、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和联合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发展为( D )A、空地一体B、海空一体C、海陆空一体D、海、陆、空、天、电磁五维一体11、远程警戒雷达的探测距离是(C)A、 200-300千米B、 300-500千米 C 、500-4000千米 D、 4000千米以上12、洲际导弹的射程为(B)A、大于6000千米B、大于8000千米C、大于10000千米 D大于12000千米13、对可见光探测系统的探测效果影响最大的视觉参数是(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简介 : 李J g  ̄ - ( 1 9 8 4 -) , 男, 汉族 , 河 南南阳人, 2 0 1 0年 电子科技 大学研 究生毕业, 研究方 向: 雷达接收机 、发射机 以及微 波、射频相 关方
有 益改善 。 关键 词: 雷达 ; 接收机 ; 灵 敏 度 时 间控 制 ( S TC) 中图分类号: T M9 3 7 . 5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9 4 1 6 ( 2 O 1 7 ) 0 4 - 0 0 1 0 2
1引育
本文 的S T C 设计如 图1 所示 , 该相控 阵雷达接 收机 采用超 外差
动 态范围, 具有使 用灵 活性 大、 控制精度 高的特点。 该改进方法采用F P G A和DA c相结合的技术, 根据 雷达方程优化 了算法, 可以灵活地拟合 出相应 的指数 曲线 用于控制压控 衰减 器, 实现S T C控制。 文章给 出了仿真和测试的结果, 可以表 明达到 了对相控阵雷达接收机 动态范围的
=
标l 的回波功率 , 目标2 的回波功率衰减值( d B ) 可用公式( 2 ) 表示 :
D D 4
A ( d B ) =l o g = l o g / x 1
( 2 )
l
由公式( 2 ) 可知 , 当RI = I K m, R 2 > I K m时 , 公式( 2 ) 演变为 :
射频信号经过两次混频 , 将中频信号A DC 采样 后送给信号处理 , 战术相控阵雷达不仅需要观测远程空间 目标, 也需要观 测隐身 式 , TC电路设计在第一 中频 。 如果对动态范围有更大 的要求 , 也可以 目标和其他 低可观察 目 标等, 目标的有效散射面积( R C S ) 有很大变 S 将S T C 设计在射频 , 这样通过压控衰减器在射频前端 的起控 , 可以 化, 因而对接收系统动态范围设计就有很高的要求。 【 】 ] 同时由于接收机前端对噪声系数恶化 的影响 针对雷达接收机大动态的需求 , 本文采用数字和模拟相结合 的 获得最大的动态范 围, 最大 , S T C 起控时会造成整机噪声系数的迅速恶化 ; 当然还 由于射 技术 , 利用F P G A 优化算法 , 拟合 出数字化的 电压控制 曲线 , 再通过
频 的频率更高 , 对压 控衰减器 和S T C 电路的设计要求也会更高 。 鉴于战术雷达的实际应用情况 , 将S TC 放置在第一 中频可 以满 足雷达接 收机 动态 范围的扩展 要求, 并且第一 中频 由于频率较 低 , 可 以在降低设 计成本 的同时获得更好 的s TC 控制精度 , 更重要 的一 方面是 , S T C 放 在第一 中频时 , 由于前面 已经有 了两级 以上 的低 噪 声放大器 , S TC起控时可 以较小 地影响接 收机 整机噪声系数 的恶 动态范 围扩展 的不同需 求。 几乎没有将S T C 设计在第二 中频的 , 因为第二 中频之 前往 往 已 本 文首先讨论 了 S T C 的设计原理 , 然后分析了S T C 控制曲线的 化。 这样S TC 就起不到延缓接收机放大器饱和 的 算法优 化 , 提 出 了S T C 的控制深度 和控 制距 离的分档控 制具体方 经有了多级 的放大器 , 作用 , 也就 失去 了设计的意义 。 法, 最后 给出了仿 真和测试的结果 。 2 S T C 设 计 原理
3 S T C的算法设计
3 . 1 S T C算 法原理 雷达 回波信号 的强度近距离 大, 远距离小 , 随距离呈现指数型 根据雷 达距离方程口 l : 衰减。 而雷达对威力需求通常要求接收机要具备 较高 的灵敏度 以探 盟 测远距离的 目标 , 这样势必会造成 近距 离的雷达 回波过大从而导致 4 z R 2 × × ( 1 ) 接 收机饱和 。 为 了避免接收机的过早饱和 , 就需要进行s TC 设计 , 使 其 中, 为雷达 回波功率 , 为增益 为的天线辐射 的功率 , R 得接 收机 的增益在近距离时有较大 的衰减 , 而随着距离的增加 , 接 为离雷达距离 , G , 为目 标 的雷达截面积 , 为接收天线的有 效孔径 收机 的增益逐渐增大 , 变化 曲线 呈指 数型 , 以满足雷达系统对 目标 面积 。 由公式( 1 ) 可知 , 雷达 回波功率 与雷达距离 成反 比。 探 测范围的要求 。 设目 标1 在雷达距离R1 处, 目 标2 在雷达距离R 2 处, 则相对于 目
A ( d B ) =- 40 l o g R 2 ( 3 )
图1 雷达接收机原 理框图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2 4
由公式( 3 ) 可知 , 当R2 =l O Km即雷达距离相对于Rl 增加 了l 0 倍 时, 雷达 回波功率衰减 了1 0 0 0 0  ̄ ̄ p 4 0 d B 因此 , 假设S T C 在 雷达距 离为1 K n时开始起控 , i 控 制距离为 R m ,  ̄ O S T C 控制接收机衰减的公 式可 以表示为 :
D A C 转换为模拟的高精度 电 压控制 曲线 , 实现接收通道中压控衰减 器 的衰减值随着 电 压 控制 曲线 的变化而变化 , 最终实现接收通道 的 增益 随着时间( 距离) 指数型变化 , 达到灵敏度时间控制的 目的。 由于 F P G A的可灵活编程特性 , 文章提 出了对s TC的控制深度和控制距 离分档控制 的方法 , 用以满足雷达在复杂环境下对于雷达接收机的
数控 技 术
一
种改进的雷达接收姝
( 上 海航 天 电子 通讯 设 备研 究所 , 上海 2 0 1 1 0 6 )
摘要: 本 文提 出 了一 种 改 进 的 灵敏 度 时 间控 制 ( S T C) 方法, 对S T C的 控 制 深 度 和控 制 距 离分 别 分 档控 制 , 用于 改善 相 控 阵雷 达 接 收 机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