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需要开放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需要开放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2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如此之规定,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只有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与陶冶情操的过程,底蕴的积淀绝非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教科书就能达到的。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使他们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同时,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钻研、创新……构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适合学生的开放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有感触,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把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链接,在实施过程中,大胆创新,总结出自己的开放式的阅读模式:一、开放阅读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与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大多数学生无暇阅读或不屑阅读,以至知识面狭窄,积淀浅薄,导致语文能力弱化,这与吕叔湘先生强调的“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一学期读记80到100万字不为多”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果把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在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上,而学生又没有集中的整块的时间坐下来阅读,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效果上就会大大地打了折扣,我想,能不能在学生的阅读内容上动动脑筋呢?经过实验,我觉得是可行的。
首先,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有滋有味地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用教科书教”,而不单纯是教“教科书”。
小学语文教学论
案例: 《燕子》第一节的教学(调整后)
李吉林老师的教学:
1. 现 在 我 们 来 看 课 文 是 怎 么 写 燕 子 模 样 的 ? 请 一 个同学读一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燕子模样的?(提示) 你们有没有注意,课文中是用什么词儿来表示燕子 的羽毛的?(抓住“一身”,体会课文从全身写到 局部的叙述顺序。)
师:那你看该怎么说呢?生:周瑜让鲁肃去诸葛亮那儿 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好造箭的准备。 师:他把两人的意思综合在一起了,这样的概括比较好。 生:这段既写了周瑜,也写了诸葛亮,两方面都要概括 进去,不能只讲一面。 生:我认为概括段意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第一段写 的是周瑜刁难诸葛亮,我们在概括第二段时就要注意交 代清楚周瑜怎样继续刁难诸葛亮。第三段写的是诸葛亮 草船借箭,我们在概括第二段时也要交代清楚诸葛亮为 草船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师:对!我们在概括段意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本段的 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这样就把段与段之 间意思连接起来了。谁能再把第二段的段意完整地概括 一下? 生: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还让鲁肃到诸葛亮那儿去探听, 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好了造箭的准备。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三类词:
(1)生字生词
例:西沙群岛பைடு நூலகம்南海上的一群岛屿,
fán shào
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熟字生词
例: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深 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 的,一条条、一块块地交错着。
(3)熟字熟词
例:
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 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 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 傲的泪花。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共同目标的奋 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节选《伟大的 友谊》)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人教版新课标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
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
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
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
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
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
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
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
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
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论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
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阅读意境的理解在一堂课中,只有40分钟。
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
例如《古诗词三首》。
1.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2.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2018年小学语文新课标【浅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
《2018年小学语文新课标【浅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
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何等重要。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下面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
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真正实现由“要我读”为“我要读”,为以后高年级的阅读铺平道路。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明确读的意义一是多读可以帮助识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这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提高识字效率。
二是多读可以解词析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结合上下文领悟词义和句意。
三是多读能加深感悟理解。
多读并读出情感,学生便能领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促进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四是多读可以训练思维。
阅读指导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越丰富,思维能力就越能提高。
五是多读可以丰富语言。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多读可以熟记精词妙语,为“说”和“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多读可以掌握写作技巧。
读得多了,学生就能够深入感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二、训练读的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要想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其主要方式如下。
(一)重视范读朗读教学中,示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主要有示范、描述、回忆、音像、看图、创设情境等不同方法。
其中,最为实用的便是示范法。
范读能使语言文字变为形象或场景,以真情实感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教师、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师应经常进行有声有色、情真意切的范读,潜移默化地感染与影响学生,在练读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读书兴趣。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章词句优美,感情充沛。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情感基调,采用得体的方式进行表情范读,一开篇就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
范读可由教师范读、录音范读,也可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示范影响。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领读,将书面的语言变为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让学生在跟读中感知文意,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一、在讲解课本上的文章时,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是哪一门科目的教学,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把基础打好,然后才能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课本上的文章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盲目地追求课外书籍和课外的文章会在无形之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不重视课本上的文章,只考虑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了。
课本上所选取的都是一些优秀的文章,我们要充分利用。
比如,二年级上册课本里面有一篇文章《我选我》,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完字词以后,还可以提出几个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文并回答。
比如,以前班里的劳动委员是谁,他现在去哪里了,为什么要进行选举,王宁为什么选自己,为什么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想起一片掌声?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用文章里的原话回答,体现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种引导下培养出来的。
如果教师讲完这篇课文,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熟读课文,练习一些难写的字,那就失去了一次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得机会,学生的思维不能达到锻炼,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
从学生自身来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差的,遇到问题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此,像这种利用课堂教学和课本上的文章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教师要好好把握。
二、提取信息后概括,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时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如若题目指定要学生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例如《父亲》:“我小时候,不知什么原因,非常厌恶胡萝卜的味道,而弟弟就是不愿吃青菜。
面对我们的挑食,父亲苦口婆心地劝过好几回,总不见效。
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
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作者:滕衍平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0年第06期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也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一、“遵路”,步入阅读的真境地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直奔内容的多,直奔语言的多,关注作者写作时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则少之又少。
“作者思有路”,我们的教学恰恰忽略了作者的这个“路”,因此,很难寻觅阅读的“真”境地。
所以,我们看到的阅读教学多是师生在某一个“点”上的望文生义。
那么,“路”在何方呢?我认为,一是作者内在的“情路”;二是表现出来的“文路”,即为课文的脉络。
“遵路识斯真”,教师只有引领学生遵循着这条“情路”与“文路”去读课文,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才能与作者、教材编者感同身受,才能沐浴真的性情,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比如,笔者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 课始部分——循“情”而入1. 回顾课文内容,《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2. 就是这样的一位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在30年后,让他的学生苏叔阳深深地怀念。
3. (出示,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4.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当作家苏叔阳拿起笔来,在这春天又到来的时候,在柳枝染上嫩绿的时候,在连翘花怒放的时候,当风筝飞上天空的时候,他回忆起当年与老师在一起的许多故事、画面。
当这些画面与故事一页一页地翻过,哪些画面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呢?(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5. 哪一幅画面给他的印象最深?(放风筝)情路,即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之路。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作为读者要把握住这个思路,遵循这个思路去反复阅读文章,才能了解作者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的真谛所在。
叶老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但,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严重忽略了它。
透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中“阅读是阅读,习作是写作”,阅读与习作被分离成了两条线。
老师们多习惯于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课文内容的朗读和感悟上,以读为主线往往演绎为一读到底,一读了之。
教学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特别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出来以后,阅读教学往往只落向了精神的层面。
这些都让语文教学变得轻浮、窄化,以致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道。
虽然近期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是,因为不在“路”上,我们看到学生在“片段”的学习中为语言而品语言的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点滴式”的急功近利般的短线模仿此起彼伏。
老师意在让学生反复推敲,似乎在挖深钻透,但多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似乎并未真正有效地走进文本。
潘新和先生说:“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语义的读懂上,着眼于肢解文本,就没能真正进入到作者的言语生命中去,阅读没有延伸到写作,那是没有完成的阅读。
”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即使认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却无从着手。
为什么教学已然如此努力,学生的读写水平仍未见显著提升?在笔者看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太“纯阅读”了,进一步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忽略了“遵路识斯真”这一纲领性的指针。
小学语文论文真阅读才有真收获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真阅读,才有真收获人教版新课标《最佳路径》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介绍了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道路的经过,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有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也不失为一妙招。
文章蕴涵的哲理惹人深思,同时格罗培斯这一人物形象也特点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在指导学生理解格罗培斯的特点时,一位老师紧扣“微不足道”一词,组织学生展开思辨,真正潜心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在说到路径设计时,文章中用了一个词——“微不足道”。
谁能给大家说说它的意思?生:是很小,不值一提的意思。
师:“足”是什么意思?生:值得。
师:“道”呢?生:说、谈论。
师:你说得真清楚!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查字典的。
)你是个会学习的孩子!什么是“微不足道”的?生:路径设计。
师:谁认为路径设计是“微不足道”的?生:别人。
生:施工部的人。
生:别的建筑设计师。
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生:因为设计道路很简单,你只要在景点和景点之间铺上路就可以了,随便怎么铺都行。
生:建筑师的主要任务肯定是设计景点,还有楼房,跟它们相比,路很简单,是小事一桩。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
因为随便怎么铺,基本上都可以,也因为这本来就是小事一桩,所以建筑学中公认路径设计是——(生:最微不足道的。
)格罗培斯也是这样认为的吗?(生默读课文思考。
)生:格罗培斯不是这样认为的。
(师示意接着说)课文里写“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
师:你找到了一处有力的证据。
谁能具体说说他“大伤脑筋”?生:他很焦躁,因为施工部又在催他赶紧定稿了。
师:他有稿子了吗?生:没有。
(师:哦,原来他偷懒,还没开工设计呀!)不是,设计了。
他已经设计、修改了五十多次。
师:这么多!那很好办啊!随便拿一份给施工部去铺路就是了。
生:行是行,但是没有一份设计是格罗培斯自己满意的。
(师:都不满意?)都不满意。
师:那应该是格罗培斯水平不够吧!这么件小事,人家都是随便弄弄就完了,他折腾了五十多次,都没头绪。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需要读阅读需要教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需要“读”,阅读需要“教”人教版新课标今年四月份,我校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学术交流活动。
《神秘的小岛》是我在这次交流活动中上的一堂研究课。
我意欲通过此堂课的教学,拓深对二期课改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认识,也希望借助这堂课对传统阅读教学有所突破。
本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索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会阅读。
案例:一、导入揭题。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同学们,大自然是神秘无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位于地中海的一座神秘小岛——格雷海姆岛去看一看。
(出示课题,课件出示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小岛。
)随后,指名4至5人读课题,教师点拨,使他们读出神秘之感。
营造神秘气氛。
二、读悟课文。
1初读感知。
“轻声读读课文,看看走进这座小岛有什么感受?”学生听罢,立即低头读文。
片刻,同学们纷纷发言:“我感到这座小岛很神秘,那么大的一座岛竟然会突然诞生,并很快地长大,又会很快地消失。
”“我感到这座岛利用价值不大,因为,岛是由火山熔岩堆积成的,岛上不可能长植物,也不可能有河流。
”……2细读品句。
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后,我便引导他们品读句子。
“认真默读课文,用‘—’和‘≈’划出写小岛出现和消失的句子,再跟小组同学读一读,讨论讨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发言踊跃。
生1:我发现小岛在很快地长高,你们看,课文第三自然段说:一周以后,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又过了一周,小岛高出海面20米。
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
生2:我发现小岛还会长胖,课文说,不到一个月,周长近两公里。
生3:我认为小岛不是静的,而是一直在运动,因为他一直在长。
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会长,不过它比喜马拉雅山长得快多了。
……3、精读悟情。
对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则按观看录像——想象——朗读的程序进行。
录像内容的是: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响声雷动,海水沸腾的壮观景象。
让学生看后想象:“如果你也是船上的一名船员,亲眼目睹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生1:我会说太美了,太神奇啦!生2:太壮观啦!生3:我想说这很像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大自然真了不起。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求实”——课外阅读的主旋律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求实”——课外阅读的主旋律人教版新课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
”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课外阅读盲目性、随意性却很大,没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尽人意。
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收到实效呢?针对此情况,我们作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一、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定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并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
合理安排好课内学生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推荐合适的少儿读物。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
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为什么。
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
别林斯基就曾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
”可以说,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读物,关乎课外阅读的成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卫生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侵蚀,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有机渗透学生习作指导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有机渗透学生习作指导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有效算途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本所有文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阅读经典读物。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习作指导,以教促写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借鉴课文中用得好的写作方法。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佳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里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写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写出了桂林山的险、峻。
排比表达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用比喻形象写出事物的形状。
学生就会明白只作一般叙述,而不用比喻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打工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
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追问教师的“读”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追问教师的“读”人教版新课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就书读书,而是边读边想,读有所思。
可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那么,新课伊始,我们的教师“读”课文了吗?一、学生读,教师不读——未尽职责现象:新课伊始,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教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纷纷拿起书本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此时,教师在干什么呢?不是在黑板上书写难读的或难写的生字词,就是在翻着教案,忙碌于下一个环节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教师便一声令下:“停!”不管学生是否读完、读通、读顺课文,教师照样按照预设的方案,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追问:试想一下,教师不去关注学生读书的过程,每个学生是否都会按要求去读书呢?在教师喊“停”的时候,学生是否读完、读通、读顺课文了呢?如果没有,能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吗?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朗读,能了解学生“难读”的地方吗?在后面指导学生朗读时,又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朗读上的“难点”呢?教师自己都不朗读课文,没有率先垂范,朗读的重要性又怎能得到体现呢?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种“懒读”的惰性,反正不读也没事,老师根本不知道。
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情况不关心,却忙于做其他的事,这是一种对学生读书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很不利的。
一点通: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课文中,教师在提出朗读课文要求时,要给学生以“压力”:“为了更好地读懂课文,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你们读,老师也读,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认真。
”这样的师生“同堂共读”,有利于教师把握读一遍课文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完,读通,读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有利于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尽了教师应尽的责任——教师的行为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朗读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朗读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
它具有表情达意、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作用。
新教材、新大纲的出台,也进一步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一位小语教法专家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
”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模仿性、可塑性强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创新精神,朗读教学也须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品格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鼓励学生赛读,让学生张起自信的风帆。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朗读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互相比赛,然后互相评论各自的优缺点。
有时候也让学生与我比赛朗读,与录音机比赛朗读,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同时,也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老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巧抓学生思维,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行缺少的属性。
”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
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
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
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
”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
”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
小学语文论文浅淡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浅淡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好的教育,养成好的习惯,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笔者在此着重阐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相结合的意义和途径。
经典文本与时尚文本是相对独立的两类文本,二者对语文的教学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典阅读的意义1.让学生在语言形式之中感受生命的气息。
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语文教育的核心之所在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语言中让学生透过语言发现“川流不息的生命”,去体会深沉的生命意识,去学习高妙的生命智慧……读《老子》,感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玄妙;读《论语》,能感受“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境界;读《西游记》,能感受到神话世界的神奇美妙;读《林清玄散文》,能感悟到人生的悠闲与豁达;读《文化苦旅》,能感悟到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沉淀……⒉让学生在“语言之体验”小学习语言。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状态,学习语言只能用生命去体验和感悟语言,不能依靠灌输语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从文本创作的角度看,每一部作品都蕴涵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从这个角度说,阅读就是体验。
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并非完完全全地复制作者的体验,而是会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意义,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建构与创新。
所以对于同一部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会有不同的体验。
阅读古代的经典文本,能感受古汉语的特点,培养古汉语语感;阅读现代的时尚文本,能进一步了解现代汉语的特点,培养现代汉语语感。
学生只有在语言的世界中体验,才能真正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⒊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和感悟世界。
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去了解一个特定世界的过程,就是在那些透着墨香的书卷之中体验特定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生命状态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作为读者要把握住这个思路,遵循这个思路去反复阅读文章,才能了解作者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的真谛所在。
叶老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但,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严重忽略了它。
透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中“阅读是阅读,习作是写作”,阅读与习作被分离成了两条线。
老师们多习惯于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课文内容的朗读和感悟上,以读为主线往往演绎为一读到底,一读了之。
教学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特别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出来以后,阅读教学往往只落向了精神的层面。
这些都让语文教学变得轻浮、窄化,以致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道。
虽然近期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是,因为不在“路”上,我们看到学生在“片段”的学习中为语言而品语言的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点滴式”的急功近利般的短线模仿此起彼伏。
老师意在让学生反复推敲,似乎在挖深钻透,但多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似乎并未真正有效地走进文本。
潘新和先生说:“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语义的读懂上,着眼于肢解文本,就没能真正进入到作者的言语生命中去,阅读没有延伸到写作,那是没有完成的阅读。
”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即使认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却无从着手。
为什么教学已然如此努力,学生的读写水平仍未见显著提升?在笔者看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太“纯阅读”了,进一步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忽略了“遵路识斯真”这一纲领性的指针。
一、“遵路”,步入阅读的真境地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直奔内容的多,直奔语言的多,关注作者写作时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则少之又少。
“作者思有路”,我们的教学恰恰忽略了作者的这个“路”,因此,很难寻觅阅读的“真”境地。
所以,我们看到的阅读教学多是师生在某一个“点”上的望文生义。
那么,“路”在何方呢?我认为,一是作者内在的“情路”,二是表现出来的“文路”,即为课文的脉络。
“遵路识斯真”,教师只有引领学生遵循着这条“情路”与“文路”去读课文,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才能与作者、教材编者感同身受,才能沐浴真的性情,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比如笔者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12册)一文:(一)课始部分——循“情”而入1、回顾课文内容,《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2、就是这样的一位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在30年后,让他的学生苏叔阳深深地怀念。
出示,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呀,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当作家苏叔阳拿起笔来,在这春天又到来的时候,在柳枝染上嫩绿的时候,在连翘花怒放的时候,当风筝飞上天空的时候,他回忆起当年与老师在一起的许多故事、画面。
当这些画面与故事一页一页地翻过,哪些画面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呢?(谈丢退、写板书、放风筝)4、哪一幅画面给他的印象最深?(放风筝)情路,即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之路。
作者写文时必是触景而生情,情动而辞发。
课文是作者情感的物化,沿着作者的情感之路走进文本,可以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同感和共鸣。
教学中课始部分的导入,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和作者一起回想,一起感动,一起入文。
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怀念都凝聚在了课文最后的情感表达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全文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铺开的,作者也正是在这种深深怀念与无限崇敬中着笔的。
遵循着这条情感线路走进课文,教学过程中多次呈现出这样的齐读环节(见下“学文部分”),学生就会处处被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包围着。
有人说,一个人的快乐是藏不住的,只要一动笔,读者就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得到。
如果读文时没有沿着这样的情感路线,学生读文怎么会强烈地感受到对老师的怀念之情,除非是老师讲的。
接下来,作者寻觅到的正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几个故事。
我们循着这样的“路”在课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对他的深深崇敬和怀念。
更主要的是,师生在作者情感的带动下,始终融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二)学文部分——循“文”品悟1、学习6——9小节(放风筝)(1)默读课文的6——9自然段,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最能看出刘老师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呢?画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你圈画的原因。
(2)交流点拨:风筝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风筝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残疾。
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默读“谈腿残”、“写板书”两个部分(4、5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刘老师?师生交流:(1)谈腿残。
(2)写板书。
再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文路,是作者刻意为之的,是情感和立意的外化。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热衷于对文本进行改造和创意,于是将原本有序的课文故意打乱顺序让学生阅读。
比如以往品味式的教学,学生的发言多是东一拳西一脚,教师只能是跟着走,美其名曰是形散神聚,以学定教,实则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如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一文,老师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感动,结果学生的发言是多元的,也是多处“发炮”的。
一个学生找到了自己最受感动的最后环节,结果老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奔向了那里,然后再交流前面的内容。
而作者所精心构思的文章脉络,由开始“忙乱”到后面“有序”的顺序被打破了。
文章失去了整体的美,失去了原文缔造的“势”,结果是只能让英雄的形象打折。
多次研读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于老师的课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让学生喜欢,很主要的一个特点是于老师没有打破文脉,而是沿着文脉板块式地推进。
因此,文章的脉络,笔者认为不可破。
是不是必需按照课文的段落顺序一成不变呢?显然不是。
这里要明确的是遵循文章的脉络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那样语文教学岂不成了一潭死水。
遵循文路,这里教师要有两点意识,一是课文内容不全是教学内容,教学不是教教材,讲究面面俱到,而是用教材教,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所需、学生所需,有机地取舍教材内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二是教学形态要力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原理,即对于教学的处理,关键处要泼墨如水,舍得下功夫,而次要环节,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轻重。
本课例中,师生一起沿着作者的思路——课文的文路,先走进作者最深刻的回忆画面——放风筝。
这既是作者情感的着力点,也是文中最为细致刻画的章节,因此,作者、学生、老师三位聚焦一点,作深这样一眼井,是准确而智慧的。
然后再走进另外两个故事,有主有次,重心不乱,思路清晰,学路明晰,可谓清爽而深刻。
师生在这样的框架下探讨交流、品味语言魅力、感悟人物形象才是自由的深入的,也同样是符合整体文脉的,有序的。
(三)细节处理,“情”“文”共生冰心说:“写文章不是为了写文章,而是为了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路与文路,是一体的,是完美的统一。
写作的过程是情动辞发的过程,先有情感的冲动,才有文字表达的欲望。
情藏在文字当中,因为受到文字的表达的制约,往往是十分情,见得七分文字。
而对于读者,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个“披文入情”的过程,从七分文字,感悟十分情感。
因此,文中见情,情于文中。
师生应在循着情路的线路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并读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情与文的统一,要么一味追求语言的训练,要么一味追求情感的狂读,这些都是要不得的。
情文一体,以文为着力点,以情为推动剂,才全而不偏。
笔者在本课教学第9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处细节处理。
师:在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地方留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呢?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怪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奔跑。
”我觉得“故意”这个词,可以看出刘老师敢于挑战自己。
师:还从哪里能感受得到呢?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刘老师,他靠自己,就要自己干。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吗?生:放过!师:风筝脱手后,你的心情如何,怎么做的?生:紧张,跑着追,喊……师:再看刚才的那段话。
想一想,刘老师的表现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默读,思考,交流。
师:风筝让他忘记自己的残疾,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如此乐观的刘老师。
边读边透过文字看到里面的画面。
(指名读文。
)师:这样的画面,带给了我们如此深刻的印象,也同样是作者最为难忘的。
作者想到了这样的画面,他记的是那样的清晰。
作者把这脑海中的影像浓缩成了文字,再读这段话,说一说,作者都写了老师的哪些方面?生:语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很多的话语,唯有这一句最深刻。
生:动作,“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师:那样的与众不同的形象永藏心间啊!生:还有表情,还有心理描写。
师: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是我们却从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到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乐观的人。
自由读这段话,好好的品味语言,让刘老师走进我们的心田。
学生投入读文。
读文,透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学生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与坚韧,这是有根基的。
“故意”、“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等这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形象。
而这些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正是要抓住这些典型的言行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刘老师,来表现乐观的刘老师。
这里阅读教学的层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情”的感动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从“情”到“文”的感悟过程。
在这样的读书品味中,学生领略了课文语言的魅力,同时感悟到了作者是怎么样做到的。
张志公先生的“来路”与“回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可谓是“情”“文”一体,和谐共生。
二、“遵路”,收获写作的真启迪审视现在的习作教学,教师多是满足于遵照教材设计,满足于习作命题的点拨,比如审题、技法的传授,比如怎样描写具体,怎样处理详略等等,而作文毕竟不是攻克奥数题目,有了方法就能写成好文章的。
我们常常看到各处开办的种类繁多的写作训练班,专门就各种各样的写作知识、写作技法进行讲解与训练,但是一整套的“科学训练体系”并未让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有太大的得益与提高,相反,对学生领悟真正的写作内涵大有妨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