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物理教学

合集下载

诗词与物理教学

诗词与物理教学

波长更长, 红外光线。 高频 波段 , 紫外射 线。
伦琴 射 线 , 透视 深见 。 激光高亮, 造光源。 人
干涉条光 波 并 非 比海 浪 ,
冰水二相共存 , 温度 平衡 , 冰 与水 的质量保 持不变 ,物 态变化 时, 体积 、 度会发生变化 。能量 密
面是一个物 理模型 ,首先是 一个 实 物模型 ;同时也 是一个过 程模 满 足勾股定 理 ,边 角的关 系满足
描述物理 现象 以及 规律 的并 不多
见。在形式上 ,对文 字则要 求工
成双 , 法线居 中央。
虚像长 , 实物 长 。物像 分 别 各
整、 对仗 , 对字 数和韵 律均有 一定 的要求 。在语 言表 现形式上 具有
做功惟有靠重力,
动 能 减 少 势 能加 。
影子是一 种光学现象 ,是光 线与 实物 相互作用 的产 物 ,具有
辐射 光子 频 率 宽 。
物理科学博 大精深 ,具 有严
密的逻辑体 系 、 严谨 的知识结构 、 简捷的表达方 式。物理概 念具有
客观性 、 物质性 。烈火流金而无奈
何于影子 ,用放火 焚烧 的办法去 消灭影子 是徒劳 的。风 是空气流 动形成的 , 具有能量。低温天气可 以使海水 结冰 ,却不 能使空气凝 固。“ 影子与寒 风” 都有 其存在 的 道理 , 也都有其消失的道理 。恶劣 的“ 影子 ” 是难 以被消 除 的 , 同样 的道理 以寒息风如 同以热息影也 是无济于事的。可见, 高温和低温
长相思 ( 理想变压器 )
原 线 圈 , 线 圈 , 感 作 用 主 副 互

堕 :三
1讲 坛 2

学纵 - 科 横1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研究【摘要】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科学解析,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经典解析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思想内涵博大精深,采集天地万物之精华,揭示和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其中有许多作品揭示和描绘了众多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物理学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以下几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初步的研究,抛砖引玉,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第一首:东汉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解析:诗句中的“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形象地揭示和描绘了“燃烧豆茎”的放热现象和“燃萁煮豆”的热传递现象。

第二首:汉代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诗中“青青园中葵”描绘了园中葵菜看上去是碧绿色的,揭示了绿色的菜叶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颜色光的物理现象;“朝露待日晞”形象地描述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揭示了自然界水的蒸发现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形容在春天的阳光普照下,万物生长繁荣,揭示了自然界的能的转化现象(光合作用);“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描述了担心秋天来到,花和叶将变黄衰败的心情,揭示了秋天到来叶绿素含量的减少,黄色等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显现出来的色光反射现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绘了千万条大河最终流入大海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重力作用的力学原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叹人生短暂,光阴一去不返,揭示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特点的规律。

第三首: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三 、 科 文讲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良好 非 智 力 因 素 理 由于 人 的 任 何 活 动 都 是 在 智 力 因素 与非 智 力 因素 的共 同 参 与 下 完 成 的 . 激 发 学 生 积 极 的 智 力 活 动 , 要 按 照智 力 活 要 就
讲 “ 度 ” 节 课 时 , 们 也 可 以选 《 发 白 帝 城 》 为 引 入 内 速 这 我 早 作 容 。 首诗 描 写 了船 快 速 行驶 的动 态 过 程 。 中有 反 映 速 度 快 这 诗 慢 的具 体 物 理 量 , 间 一 日 , 程 千里 ( 里 是 夸 张 写 法 , 际 时 路 千 实 距 离 为 3 0 m 右 ) “ ”在 诗 歌 中形 象地 描述 是用 猿声 山 影 5k左 ,快 来 烘 托 , 象 地 描 述 则 是v s 1k /。在 描 述 地 球 自转 这 一 抽 =/ 5mh t 现 象 时 。 们 可 以 用 毛 泽 东 同 志 的 两 句 诗 :坐 地 日行 八 万 里 。 我 “ 巡 天 遥 看 一千 河 。 诗 歌 形 象 地把 地 球 在 太 空 中 自转 的情 景描 ” 写 了 出来 。诗 里 描 写 的 每 日八 万 里 的速 度 与地 球 赤 道 的 自转 速 度 非 常 吻合 。 在讲 述 “ 波 ” 节 课 时 , 们 先 让 学 生看 一首 声 这 我 小 诗 :傍 晚农 村 小 河 旁 , “ 姑娘 独 自洗 衣 裳 , 衣 暂 放 石 板 面 . 湿 棒 打 衣 物 响 四 方 , 弟 沿 河 踏 歌 来 , 景 一 事 费 思 量 , 打 衣 小 见 棒 物 静 无声 . 举 空 中何 其 响 ? 诗 中 描 述 了声 源 、 音 的传 播 等 棒 ” 声 物 理 问 题 , 生 通 过 对 小 诗 的讨 论 , 松 、 快 地 掌握 了 所 要 学 轻 愉 学 习 的知 识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一 下 高 度 集 中 , 堂 气 氛 活 跃 , 课 印 象 深刻 , 知识 于艺 术 之 中 。 寓 二 、 科 文讲 可 以 使 物 理 概 念 的 理 解 变 得 直 观 而 且 通 俗 理

物理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物理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物理教学中的诗情画意尹洪艳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在物理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含有诗词的题目,如:在古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山间铃响马帮来””,铃响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题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有会这种感觉呢?这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乡音””。

如果在教学时,把物理知识同我们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一定也会让物理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而且也能使物理课更加生动有趣。

一、丰富教学内容,使物理课生动有趣。

.0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物理课的价值表现时,有这样的要求: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怎样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便是一条很好的教学途径。

因为在中国的一些古诗词中,涉及到很多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

如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句诗中就有声学中的音色“犬吠”、光学中的夜色、热学中的风雪及运动学中参照物的选择等。

这首诗好就好在诗人选择参照物时用了个“归””,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虽是雪夜,却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再如张继的《夜泊枫桥》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就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音色、凝华等物理现象。

当你品味时,这些物理现象是不是也有了浓浓的诗韵,深深的画意呢?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通过物理知识体会到诗的意境,又通过诗词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物理情感的生成。

二、促进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可以改变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整合,满足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论文:古典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古典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绰河源中学杨建华古典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地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物态、阐明事理。

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一、利用古典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利用古诗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

例如在讲授分子运动理论时,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学生问为什么会的“暗香来”,稍作讨论可以顺水推舟引入分子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系的科研课题前可以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共同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登黄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是一层楼”为例,要求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参考系。

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物理概念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相关古诗词的欣赏与分析,可以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理的运动状态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迹时,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兮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变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溏。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这里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希望你从中获得启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例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例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例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论诗词在中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诗词在中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诗词在中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文章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以诗词在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从诗词在物理光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展示物理科学之美和加深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对诗词在中学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了思考。

关键词:诗词中学物理光学教学应用诗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诗词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为好的诗歌不仅能给人类带来艺术享受,而且诗歌的广为流传,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它在其他自然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推动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初中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热、声、光、电的初步知识和实际应用,其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解释简单粗略。

光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主要讲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及有关成像的基本知识,涉及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内容很多。

实际上,自然界的景物或现象是科学与人文共同的研究对象。

下面我就诗词在初中物理光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想法。

一、利用诗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对象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强弱。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对于科学严谨的物理学科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学生熟知、喜欢的诗词,无疑给教学勾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看了难以忘却。

如果将诗词引入课堂教学,则既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活跃气氛,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感受乐趣,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作为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初二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时,就可以用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朝诗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图》中的诗句“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和韩愈《晚春》中的“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来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景物,从物理学的角度赏析诗词。

赏古文佳句,学物理知识

赏古文佳句,学物理知识

赏古文佳句,学物理知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影响着世界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瑰宝。

古文特别是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学中的灿烂文化,它以集中的内容、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创造高超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也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

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古文佳句引入物理教学,或活跃课堂,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人文感化、精神引领之功效。

下面选取几则与初中物理知识有关的古文佳句与读者共赏。

一、古文佳句中的声学知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赏析王之涣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何须怨”不作怨到“绝望”理解,作自我解嘲未始乎不可。

“怨”是含蓄的,并未失“盛唐之音”特色。

“羌笛何须怨杨柳”跟声学就有关联。

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其音调、音色、响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除了跟乐器所选材料的材质、硬度、长度、厚薄、直径、谐振腔的结构等因素有关外,还跟演奏人吹气流的强弱、频率、音色、技巧等有关系。

从物理学角度讲,“羌笛”发出声音不好听,可能就要“怨杨柳”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唐·王维·鹿柴】赏析此诗反映“诗佛”王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表现出作者“诗中有画”的特点。

空旷的山林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是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人语响”描述了声音在山谷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分辨出回声,声音在山谷间来回反射,可以多次听到回声。

二、古文佳句中的光学知识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研究

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研究

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建立跨学科意识,促进诗词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跨学科意识,将诗词教学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

例如,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增加学生对诗词的感官体验。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诗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多学科资源,创新诗词教学方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诗词与图像、音频、视频等元素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诗词知识。

初中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诗词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诗词教学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诗词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诗词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跨学科意识,结合多学科资源创新诗词教学方法,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融合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趋势。

高中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科融合的视野,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诗词教学的内在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其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速度等。

2. 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速度等。

2. 引导学生回顾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韵律、意境、修辞等。

二、主体教学(25分钟)1. 讲解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质量、速度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韵律、意境、修辞等,并结合实际诗词作品进行解释。

3.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如力的作用、质量的测量等,并让学生尝试用诗词表达实验结果。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些物理相关的诗词作品,让学生分析诗词中融入了哪些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创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关于物理现象的诗词,可以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学和诗词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物理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2. 诗词作品和参考书籍。

3. 物理实验器材和实验工具。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学和诗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和指导。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与诗词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诗词知识。

3.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诗词相融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2. 诗词的欣赏和分析。

3. 物理与诗词的融合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与诗词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物理与诗词融合教学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物理和诗词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心中构建物理与诗词的联系。

二、物理知识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学、光学、电学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三、诗词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诗词,如李白的《将进酒》。

2. 学生欣赏诗词,感受诗词的美。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物理元素,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水流运动和重力概念。

四、物理与诗词的融合创作(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2. 学生思考,动手创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巩固物理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诗词素养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将物理知识与诗词融合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物理与诗词的融合。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
目标:通过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物理世界的美丽,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物理知识与诗歌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并通过创作诗歌将其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示范讲解、小组合作、个人创作
教学准备:PPT、诗歌素材、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诗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
对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0分钟)
讲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并与学生分享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步:示范(15分钟)
老师示范一首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诗歌方式表达科学知识。

第四步:小组合作(20分钟)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物理
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展示分享(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创作的诗歌作品,让全班学生欣赏和交流。

第六步:总结(5分钟)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物理知识与诗歌之美的结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并表
达对科学的热爱。

课堂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展示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及时纠正和改进。

拓展延伸:可邀请文学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创作更加优美和有深度的科学诗歌作品,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注:该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摘要: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理教育教学价值,并将其带入高中物理课堂,为沉闷的物理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高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去探寻有效的融合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培养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传统文化;有机融合;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的意义1.1 基于教育在现代的发展趋势,重建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物理学科中的大部分科学方法和内容都来自于西方国家,物理学科的基本走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是截然相反的,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物理学科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文化冲突”。

“学科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教育在现代发展的一大趋势,基于这种发展趋势,物理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学生的本土文化入手,站在物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物理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之间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融合,通过“以文化人、以物理人”来弱化这种隐性“文化冲突”的影响。

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高中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而且有助于高中生重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2 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充分挖掘物理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人本主义理论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还关注人的情感动机的发展规律。

物理学科的学习早就不仅仅以物理的学科内容为导向,而是融入了对高中生对于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取向。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中国的诗词歌赋、成语谚语和歇后语、民间艺术以及古代典籍都展现出了浓厚兴趣。

教育工作者将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兴趣因势利导到物理学科的教学当中,不仅有助于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更有利于提高高中生在物理学习生活中的思政能力。

诗词中的物理科学方法研究

诗词中的物理科学方法研究

诗词中的物理科学方法研究熊万杰 李正福摘 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也是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必须重视的内容。

不同领域的思维活动有相通之处,研究尝试从诗词入手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借助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物理学史为支撑来阐释和说明物理科学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诗词;物理科学方法;物理教学作者简介:熊万杰,博士,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510640李正福,博士,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100088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18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古诗词融入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科学,其中有一套完整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和方法,统称为物理科学方法。

它大致可以分为观察法、归纳演绎法、假说法、统计法、模型法、类比法、极限推导法和直觉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候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解决需要多种方法的协同和配合。

物理科学方法吸收了自然辩证法的精髄,它作为自然科学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被用于指导自然科学研究方案的制订。

因此物理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

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1]。

物理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物理科学方法则不具有这些特点,因而不能照搬知识的教学方式。

由于方法与知识经常交织在一起,这加大了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难度[2]。

为深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的研究,本文提出一种以诗词为辅助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方式,抓住不同领域思维活动的相通之处,借助诗词,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物理学史为支撑来阐释和说明物理科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先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选出具有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特点的诗词,分析诗词中与科学方法论相关的描述,再将之与物理科学方法进行匹配关联,使得文理相互融合和渗透,力争以诗情画意之美增益科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物理科学方法的阐释增添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中物体运动的认识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中物体运动的认识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中物体运动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语文中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能真切的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朗朗上口的语文古诗词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不觉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语文古诗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语文古诗词与物理速度知识的整合。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路程是500km,时间是12h,速度大约是42km/h,当时的船速是不可能达到的,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浅谈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浅谈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浅谈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残阳”即夕阳,其光线几乎贴着地面斜射江面,用“铺”字很形象,产生反射在水中有“太阳”,平面镜成像而形成,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半江的颜色是碧绿的,因为背光,太阳光照不到,江水缓流,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四周反射的绿光照在水面发生漫反射而形成,半江红太阳光照射,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霞光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点明秋天晚上,月露出现。

“露似珍珠”比喻绿草、树叶上的滴滴清露是球形和明亮的,露,夜晚气温降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呈球形是液体表面的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明亮是露珠对月光发生全反射的现象,“月似弓”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作用下,月球绕地球运动,月球表面反射太阳光,然后沿直线传播,在地面观察到的月亮象弓一样悬挂在天空,对露月的视觉形象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夜景。

诗中涵盖了中学物理知识,从暮江、夜到月露,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想象,体现出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流露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渗透着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

其实,古典诗词和中学物理知识具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来源于自然、生活现象和实践并相结合,蕴含丰富的美,深刻的哲理和自然规律。

通过作者观察、联想、形象和抽象、类比、立体、演绎和理性等思维,发现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和渗透,诗词无意识地借助物理知识描写意境,阐明事理、表情达意,利用其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抽象的物理定律用形象的诗词呈献出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诗词作为一种生命意识,内蕴奋发向上,锲而不舍和执著,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

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进行初、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与人文科学结合,才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本文拟从三方面就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功能作肤浅的阐释。

学习诗词,提高物理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

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运用关于物理知识,我国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有所涉及,今天我们为大家总结一下关于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有助于我们学科的交叉学习,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诗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一首颇具浪漫、传奇色彩的七言绝句,诗名为《题都城南庄》,是唐朝诗人崔护所作。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本事诗》和《唐诗纪事》对此都有所记载。

《本事诗》中记载云: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和。

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

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

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少女的面颊被桃花映得粉红,格外动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写出了艳若桃花的“人面”,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容,也表现出双方脉脉含情的场景。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写,也使人感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美好事物已经失去了的怅惘,生出许多感慨。

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桃花“夭夭其艳,灼灼其华”的原因,用物理光学知识来解释,是因为桃花反射了红光。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这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形成的。

我们看到在同一种光线条件下,同一样景物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物体的表面对色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光与反射光的能力。

反射光不同,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物体只反射红色波长的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那么这物体就是红色的。

依此类推,各种物体的色彩现象就是这样显现出来的。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古诗词中的物理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

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

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与力学有关的诗句

与力学有关的诗句

与力学有关的诗句【篇一:与力学有关的诗句】与物理教学榆中县一中丁成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碲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确有失误的地方.根据物理知识,当露点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凝华而结成霜.可见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过天上,怎么能说“霜满天”呢?显然诗人张继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当然,文学毕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许运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写诗.不过,物理教师如果能随时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欣赏、鉴别前人的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学生兴趣,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益处的.【篇二:与力学有关的诗句】乘风破浪会有时—古诗词中的力学现象诗歌是表达人们感知的韵文,可读可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与物理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

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

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
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

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

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确有失误的地方。

根据物理知识,当露点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凝华而结成霜。

可见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过天上,怎么能说“霜满天”呢?显然诗人张继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

当然,文学毕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许运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

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写诗。

不过,物理教师如果能随时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欣赏、鉴别前人的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学生兴趣,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益处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