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学重点知识点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
其中,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是考试的重点。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机制,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等。
其中,市场结构、价格理论、效用理论、边际分析等是考试的重点。
3.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
了解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4.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资本要素比较优势理论等。
理解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5. 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研究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
包括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弹性等。
理解价格的决定因素和价格调节机制是考试的重点。
6. 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等。
理解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是考试的重点。
7. 货币理论: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产生、发行和流通对经济的影响。
包括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等。
理解货币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和调控措施是考试的重点。
8.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长期处于波动的周期性变化。
包括景气与衰退、扩张与收缩等。
理解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是考试的重点。
9.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和干预的措施。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
理解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是考试的重点。
10.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衡量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量化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耐用消费品指数等。
理解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是考试的重点。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重要知识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涵盖了一个广泛的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应是指市场上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当供求平衡时,市场将达到价格的稳定状态。
2.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所得到的额外满足感。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个概念在消费者行为和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弹性弹性是衡量经济变量对于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而供应弹性衡量了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弹性的大小对于预测市场变化和制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可替代选择的成本。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一项经济活动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可能的活动。
理解机会成本有助于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如垄断、外部性和公共品等。
了解市场失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必要性。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交换的媒介,通常由政府发行和管理。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导致物价整体上升的经济现象。
了解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原理对于理解货币政策和经济波动有重要意义。
7.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全球化是指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不断增加,导致各国经济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赖。
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具有重要影响。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产出的增加,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经济的规模扩大。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归纳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有限资源的学科。
它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现象以及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
本文将对经济学中的一些常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则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的形成,当供大于求时,物价会下降;当需大于供时,物价会上升。
市场的均衡点发生在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情况下。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行动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资源。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只有在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继续进行该决策。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资源和因素。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
这些要素的有效运用对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增加导致物价持续上升的现象,而失业则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况。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即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率越低。
6.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不同企业的数量、产品特性以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价格、产量以及企业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7.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市场。
外汇市场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至关重要,它的变动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汇率。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DP)在一段时间内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更加广泛地包括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
经济增长和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解析
经济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解析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范畴,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
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下面将针对其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上升。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就是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二、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在经济学中,我们通常关注于边际效应的变化对决策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考虑是否继续增加生产时,我们需要分析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是否超过边际成本。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我们就应该增加生产;反之,如果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我们就应该减少生产。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进行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所造成的成本。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每次决策都会导致其他可行选择的损失。
因此,我们在做出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决策本身的好处,还要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损失。
四、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是衡量一种经济变量对另一种经济变量变化程度敏感程度的概念。
常见的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
价格弹性衡量了商品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衡量了商品需求对于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交叉弹性衡量了一种商品需求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了解弹性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变动和制定政策。
五、成本与效益成本与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将决策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以评估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成本与效益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决策方案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
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总产出的增加,它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一、基本概念1、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2、稀缺性:指资源有限,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因此,必须有效利用和分配资源。
3、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收益。
4、公平:指人们之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5、市场:指通过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机制。
6、自由市场:指在产品价格、生产计划、利润分配等方面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
7、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8、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行为和决策,包括需求理论、供给理论等。
二、核心知识点1、需求与供给: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2、市场均衡: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3、弹性理论:描述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4、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选择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即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
5、生产者行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中存在大量厂商,产品同质,信息完全,价格由市场决定。
7、垄断市场: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产品无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自行决定。
8、寡头市场:市场中只有几个厂商,产品存在替代品,价格和产量由厂商协商决定。
9、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10、失业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11、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上升,通常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
12、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1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三、细节和扩展知识点1、经济学分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分支。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变动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 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 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制度和国际组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行为决策的学科。
重点包括:-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 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价格弹性和价格形成等因素。
-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配置等。
- 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集中度等。
- 产业链理论: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
- 产业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4.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重点包括:- 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政府收费等。
-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 财政平衡与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 财政改革与政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创新。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内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要点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
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
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
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
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
(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30个经济学常识
30个经济学常识:1. 供求法则: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
2. 机会成本:放弃一项选择以选择另一项的成本。
3.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的增加,每一单位的额外满足感递减。
4. 弹性: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5. 货币乘数:由货币供应的增加引起的总体经济活动的倍数效应。
6. 边际成本:生产或消费一个额外单位的成本。
7. 边际收益:生产或消费一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8. 劳动力市场:供给劳动力的人口与企业需求劳动力的相互作用。
9.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10.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来调控经济。
11. 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12. 失业率:劳动力中无法找到工作的比例。
13. 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经济长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14. 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效率高于其他商品。
15.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多个商品上都有相对优势。
16. 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17. 边际税率:每额外一单位收入被征税的比例。
18. 生产可能性曲线:展示一个经济体在资源利用上的潜在最大产出。
19. 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
20. 机会成本:选择一种行动可能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21. 市场结构: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数量、产品的差异和信息的可获取性。
22. 需求弹性:量化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23. 金本位制度:货币的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
24. 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25.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是标准化的,买家和卖家都有充分信息。
26. 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
27. 边际生产力递减:增加一种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产出的边际增量递减。
28. 货币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29. 资源分配效率:经济体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出。
高中关于经济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关于经济的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不同的用途上的分配和配置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学的对象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即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3. 经济学的范畴(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企业、家庭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
(2)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和宏观经济现象,如国民经济总量、总收入、总就业等。
二、生产和生产要素1. 生产的定义生产是指利用经济资源,进行加工和组装,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活动。
2.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创新等,是进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定义市场是指供求关系下,商品和服务买卖的场所。
2. 价格的作用价格是指衡量商品和服务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它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作用。
四、供给与需求1. 需求的定义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一定数量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2. 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3.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指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它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
五、垄断与竞争1. 垄断的定义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者只有几个卖家的情况。
2. 竞争的定义竞争是指市场上有多个卖家和买家,每个卖家都有相对独立的市场地位,生产者之间进行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六、国民经济和经济指标1. 国民经济的定义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情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外贸易、社会保障等。
2.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用来衡量国家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七、货币和金融1. 货币的作用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在经济交换中起到了便捷的作用。
2. 金融的作用金融是指通过金融市场、金融交易对资金进行融通,提供融资、支付、储蓄和保险等服务的产业。
以上就是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对于经济学这门深奥的学科,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经济学常识汇总
经济学常识汇总
1. 供求关系
-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 当供大于求时,价格通常会下降,而当需求大于供应时,价格通常会上涨。
-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参与者可以决定价格和产量的调整。
2. 劳动分工
- 劳动分工指的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任务或专门的工作岗位,以提高生产效率。
- 亚当·斯密是分工概念的主要提倡者之一,他认为人们通过分工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产出。
- 分工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因为专门化的劳动者可以不断改进和发展他们的技能和知识。
3. 边际效用
-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或购买每个单位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 持续消费相同商品或服务时,边际效用通常会递减。
换句话说,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效用会变得越来越小。
- 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为零或负值时停止消费,因为这意味着进一步消费不再带来满足感。
4. 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指的是进行某项活动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某项活动就意味着无法同时选择其他活动。
因此,进行某项活动时,所放弃的替代选择就是机会成本。
- 计算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利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常识,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总汇
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总汇经济学是一门关于资源分配和利益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经济的规律所影响和牵动,因此对经济学常识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一些经济学常识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原理。
1. 供需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当供应增加或需求减少时,价格会下降;反之,当供应减少或需求增加时,价格会上涨。
2. 机会成本:在做出决策时,我们所放弃的最佳选择的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你选择去看电影而不是利用这段时间去工作,那么你失去的工资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 margin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项活动对总体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影响。
例如,当你的公司决定是否增加生产,你需要考虑到每个额外生产单位的成本及利润。
4.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个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商品的最低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这两者的存在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5.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活动对除了直接参与者外的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它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的外部性(受教育的人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
6. 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每多消耗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效用会递减。
这意味着来自于一件商品较高数量的效用不会持续增加,而是递减。
7.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购买力下降,债务增加,并影响经济增长。
8. 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指将生产过程分割成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通过劳动分工,经济体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9. 投资和消费:投资是指用于生产资本货物的支出,以期望未来能得到回报。
消费则是指用于满足当前需求的支出。
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决策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10.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
经济常识知识点整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或者供应者愿意出售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或者需求方愿意购买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自由竞争和私人财产权的保护。
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反映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而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或机会。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一种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选择。
因此,机会成本考虑了每种选择的权衡和取舍。
4.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额外成本。
在经济学中,人们基于边际效应做出决策。
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递减时,人们会停止投入;而当额外的投入所带来的成本递增时,人们会选择停止行动。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GDP)的增长,导致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
6.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周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间比较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
7.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货币交换的市场。
在外汇市场中,各种货币的汇率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
外汇市场的波动对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8. 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用于长期投资和融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行对于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活动,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9.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产出(GDP)的长期持续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等因素实现。
高中经济必考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经济必考知识点整理及归纳本文整理和归纳了高中经济学的必考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1.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
-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以及控制方法。
- 失业:失业类型、原因以及政府对失业的干预措施。
- 国民生产总值(GDP):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GDP与生
活质量的关系。
- 货币政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控制经济发展的手段。
2. 微观经济学
- 市场需求和供给: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作用、影响因素以
及价格和数量的关系。
- 市场结构: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等不同市场结构的特
点和影响。
- 弹性: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计算和解释。
- 边际效益:最后一单位产品对总效益的影响。
- 生产要素及其报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生产的贡献以及相应的报酬。
3. 国际经济学
- 贸易:关税、关税壁垒、自由贸易等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 汇率:不同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原因以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 国际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间接投资的定义、优势和不足。
-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定义、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高中经济学的一些必考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请参考以上内容进行复习和准备。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1.供需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其中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权益。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机会成本,以便取得最大的效益。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益,以便获得最大的效用。
4.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经济交易的媒介。
货币的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
金融是指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5.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
经济增长依赖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资源的积累和创新。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8.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来影响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微观干预包括价格管制和市场监督等。
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10.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包括效率分析和公平分析。
11.劳动市场:劳动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情况。
1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资本的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反映了资本回报的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
13.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研究价格形成和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格理论包括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
14.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在已知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程度。
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知识点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买家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和能力,供给则表示卖家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来表示。
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表示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示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
二、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对于某种经济活动的额外改变所产生的效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衡量消费一件额外商品所带来的满足增加程度;对于生产者来说,边际效应可以衡量生产一件额外商品所带来的利润增加程度。
边际效应在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可以得出最有效的决策。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增加产量或消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产量或消费。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做出某种经济决策时,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它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
当资源有限时,选择一种经济活动就必然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经济活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提醒人们在经济决策时考虑到所有的可行选择,并评估其机会成本。
只有当某种经济活动的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时,才应该进行该活动。
四、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方在交易中拥有不同的信息,导致一方处于不利地位。
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的影响超出了市场参与方之间的交易,并对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商品或服务。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或买家,导致市场无法充分竞争。
当市场出现失灵时,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五、通胀与失业通胀和失业是经济运行中常见的两个问题。
经济学基础知识点
1、资源稀缺性:是指人类社会对各类物品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经济现象。
2、资源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和体制即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
3、机会成本:是采取这种行动而没有采取另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机会,活所招致的成本。
4、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及稀缺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5需求:是一种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整个关系。
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6、需求定理:当其他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相反变化。
价格下降,促使商品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促使商品需求量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定理。
3、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当所有其他影响购买者与卖着计划的因素都不变时,一种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的程度。
4、需求收入弹性:被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5、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供给:是一种物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整个关系。
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2、供给定理: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反之越少。
价格过低时,供给量为零。
4、供给弹性也称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相)对于其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它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弹性公式: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 供应量的变动率(%)/价格的变动率(%)=(▲S/S)∕(▲P/P)5、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汇总1.经济学短期与长期含义与区别(1)含义➢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2)区别:长期或者短期,对于不同的产业,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一家小规模的超市而言,一个月可能算是短期,半年就是长期了。
而对于一家汽车厂商而言,或许半年只能算是短期,它对所有生产要素进行调整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2.经济学中强调的成本是机会成本的原因: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
只要资源是稀缺且有多种用途,人们就会面临选择,选择意味着放弃,这种放弃或牺牲经济学上称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费用,而是一种看不见的代价和损失。
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所以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均应理解为机会成本。
3.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1)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
(2)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结构。
(3)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前提:个别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4)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
但是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的结果往往是导致垄断的产生,对于生产、销售和价格形成的垄断,限制了竞争的充分展开,不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影响了市场调节的效果。
(5)由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
(6)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为原则,这种竞争的原则会导致收入分配中严重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的现象。
4.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3)在收入分配上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4)严重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学的要点总结
经济学的要点总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本文将总结经济学的一些重要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需求则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决策都会伴随着机会成本。
经济学家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评估不同决策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3.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学家使用边际效益来评估决策的效果,并决定是否继续增加产量或服务。
4.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力量的分布情况。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价格和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5.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教育的外部性效应,也可以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
经济学家研究外部性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确保资源的最佳使用。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产出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创新来实现。
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以制定政策来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7.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数。
经济学家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政策来平衡两者。
8.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经济学家研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以帮助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
9.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购买和销售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经济学家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贸易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重点知识点社会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发展过程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大会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党的十五大对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又做了进一步阐释。
"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概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发展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理解要点:①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1、资源配置现代经济学是指由马歇尔创立新古典经济学以来的经济理论。
现代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
需要的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为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
资源通常包括: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由这种初级资源生产的为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
经济学的基本矛盾: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
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至少包括两个内容: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
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为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1)自给自足经济基本上没有资源配置,因为每个个体占有资源,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需要进行资源配置。
(2)计划经济,所谓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和各种资源都为国家所有或主要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
资源配置是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的。
首先,中央政府要搜集和掌握有关资源的拥有量、社会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政府的特定目标来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然后把这个计划按照行政层次逐层分解下达,最后到企业或其他生产单位。
就是说,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等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地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市场经济,所谓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
在这里,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就如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从而支配着资源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4)混合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根据不同情况发挥不同的作用。
3、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
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4方面: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分析(1)计划配置方式的缺陷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各级行政部门按照指令性计划分配,也就是由政府直接来配置资源,统一调拨,统一分配是这种体制的特点。
在这种计划方式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国家说了算,结果产销不对路,供求失衡现象相当明显,社会产品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我国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布料、豆制品、肉类制品。
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个人消费晶完全凭票证定量计划供应。
买粮要有粮票,买布要有布票,有钱没票是无法买到这些紧缺商品的。
这就是当时经济生活的特征。
(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相应地从计划方式转变为市场方式。
市场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稀缺资源从产品过剩部门流向产品缺短部门,由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避免了资源和劳动的浪费,那么市场配置方式是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自主经营、自负赢亏,因此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3)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有机结合。
为了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片面性,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但并不排斥计划,国家的计划方式还是必需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体制框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不同的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表现在:一是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四是经济运行法制化。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五十条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③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