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神童张居正
张居正生平
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
万历二年(1574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万历九年(1581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隆庆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
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
隆庆三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篙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从维持明王朝的长远统治出发,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求一条自救的道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详细资料张居正[1]改革是明朝中期(明神宗万历年间)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
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
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不久,张居正成了内阁首辅。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
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人物介绍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张居正江陵人。
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
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改革的背景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买嘱书吏,隐匿赋税,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嘉靖后,税收更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太仓仅存银130万两,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当之,只够3个月的开支。
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居正,号东坡,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明朝中期的重要人物,曾任内阁首辅、礼部尚书等职,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张居正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学识和才智,被誉为“神童”。
他曾经在苏州的一所私塾学习,师从于当时的著名学者。
在这个私塾里,张居正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培养了他的博学多才。
张居正的才华很快被人们所认可,他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一举中第。
此后,他进入了明朝的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官场中,张居正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工作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他先后担任过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等职务,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干。
然而,张居正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担任内阁首辅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他提出了“节俭治国”的理念,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减轻了财政负担。
他还推行了“一条鞭法”,统一了税收制度,提高了财政收入。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明朝的政治和经济,保护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但却为明朝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张居正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他的诗词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散文则以议论和抒情为主,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
张居正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经世济民为本”,强调政治家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结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历史趣谈:张居正在些方面进行改革?具体的内容有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居正在些方面进行改革?具体的内容有什么导语: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生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十年,共享年58岁。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张居正自幼聪明好学,在他23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在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受李太后的信任帮助明神宗处理国家政事,担任宰相一职。
在位期间,张居正勤勤恳恳,为明神宗处理政事建言献策,深得明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
在当了宰相之后,便迎来了为官生涯的辉煌点,那就是推行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看到明朝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水火之中,便向皇上商议改革一事,并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深得明神宗的认同。
张居正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之后,便开始了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改革。
张居正在改革期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导致他积久成疾。
即使在生病期间,张居正依然坚持推行新政的实施。
此时,新政在张居正大力的施行下,已经初见成效了,明朝的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复苏。
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遭到保守权贵派的阻拦,为了顺利推行新政的稳定实施,张居正不怕艰辛排除万难,让改革得以实施十年之久。
但是长期的劳累,让张居正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于官场。
在张居正去世后,他遭到反对派对新政的攻击,导致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在明代万历年间实行了改革新政。
张居正作为宰相,推行的改革措施,对明朝经济复苏起到了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张居正
明朝张居正第一节厚望所寄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少年时代“颖敏绝伦”,被誉为“神童”。
十三岁时,他写过一首《题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径节,只上尽头竿。
”①反映了他的抱负不同凡响。
大人物的不同凡响,往往托之以梦。
据说张居正诞生的前夕,他的大父东湖公(祖父张镇)梦见“大水骤至,流溢庭下。
大父大惊,问奴属所以来。
奴属口对状,言水自张少保纯地中流出者。
是夜会怀葛公(曾祖父张诚)亦梦有月坠水瓮中,流光发色,化为白龟浮水上”②。
结果,张诚为他的曾孙起了个谐音的名字,叫白圭。
嘉靖十五年(1536),张居正参加荆州府的考试。
“时大司徒李士翱为郡太守。
先一夕梦上帝剖符封识玉玺,令授一童子。
明日进所取士庭下,太师名在第一。
李公揖太师升阶,目摄童子何如人,果梦中所见者,乃大喜。
更太师初名曰:“白圭不足名子,子他日当为帝者师,余得闻命天皇上帝矣。
”①结果,神童易名居正。
不但如此,李士翱还竭力向省里来的督学称赞张居正,使他名扬全省。
张居正“颀面秀眉目,髯长至腹”②。
这是他成年时的形象,使人过目难忘。
“上(神宗)在东宫尝昼寝,梦一美髯大臣在侧,若将有所陈见。
上寤,异之。
以问内侍,内侍对曰:‘殿下他日当有太平宰相如其人。
’及见太师平台,长身玉立,髭髯修美。
上记忆梦中事,语内侍曰:‘此即梦中所见者乎?’”③这些不寻常的梦兆,即使全是编造出来的,至少也显示了这个人物的重要性。
嘉靖十六年(1537),张居正至省城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璘认为大器当晚成,建议考官不予录取,以便“老其才”。
因而,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张居正才中举人。
顾璘对他当日的主张有些后悔,对张居正说:“张生幸过我,大器晚成,此自中材。
仆诚不当以中人薄视吾子,退吾子三年作相。
”④①《张太岳文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②《张太岳文集》卷四七《太师张文忠公行实》。
①《太师张文忠公行实》。
②《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熊召政
熊召政:张居正大规模反腐后是如何推进改革的?我今天应该是第二次和广州的朋友们交流关于我的《张居正》这部书所产生的影响。
张居正这个人是湖北荆州人。
大家都知道荆州另外一个名字叫江陵,现在是荆州市江陵县,当年荆州、江陵是一体的。
张居正和我们在座大部分人一样,出身寒门,用今天很确切的说法,他是一个小区保安的孙子,他爷爷就是一个保安,是看守大门的。
刚才我看到现场电子屏幕的介绍里用了我书里的一段话:“中国知识分子从草根一族,成长为职业政治家的典型就是张居正”。
他的才能,我待会儿会跟大家讲,我现在简单讲一下张居正人生的经历。
他的远祖是跟着朱元璋一起农民起义的一个大兵,大概就像很多老红军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没有办法担任行政工作一样,他的远祖也是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马夫,又是老革命,又是文盲,最后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分封这些有功之人,把他的远祖封到湖北秭归,屈原的老家,在那里封了一个相当于县人武部部长这样一个官职,他作为一个安徽凤阳人就这样来到了湖北姊归。
当时他们是世袭官职,有一个规矩是老大世袭,而张居正的父亲这一支下来是小的儿子,小的就要出外谋生,就这样到第四代就离开了秭归,来到了荆州府打工。
荆州在当时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天下九州就有一个荆州。
当时在那个城里面有7、8个正省级的衙门。
所以,打工要往中心城市跑,古今都是一样的。
他来到这里就找到了一个在王府守大门的工作,后来他爷爷觉得这样子下去,这个家会没有办法重新发达,就千方百计的省吃俭用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这就是张居正的父亲,他爷爷的独子张文明。
张文明20岁考中秀才,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然后再考研究生和举人就没有考进去,但是他这辈子做得最好的文章就是张居正。
张文明21岁的时候有了张居正,张居正13岁就顺利考上了秀才,他考上秀才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张白龟。
为什么有这么俗的一个名字呢?是因为他爷爷在孙子出生的头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月亮掉到他们家厨房的水缸里了,然后从水里浮起一只白色的乌龟。
对联故事·江陵神童张居正
对联故事·江陵神童张居正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原来的名字叫白圭。
张白圭两岁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
二字。
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被夸为“江陵神童”。
张白圭勤奋
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荆州府的考试。
去考场的路上,监考官想考考张白圭,
便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白圭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
李士翱一听,点了一下头,打着官腔说道:“小学生出言不凡,且待考场上见。
”到开卷的时候,张
白圭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
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
特地前来荆州府寻访到了张白圭,并出了一联叫张白圭应对:雏凤学飞,万里风
云从此始;张白圭随口应答: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
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
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
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说到大明名臣,不得不谈的是张居正这个人。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人士。
张居正的父亲是一名秀才,叫做张文明,【每次我看到这个名字都忍不住想笑】传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因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这个也许有点神乎其神的梦,却神话般的奠定了张居正未来光明的一生,当然不包括他的死后。
张居正不得不说是个人才,他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比起方仲永,他确实是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外部条件是很重要的,就像他后来遇到的贵人。
由于他的聪颖过人,他在当地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名人嘛,自然有很多人关注,就这样,十二岁的张居正在众人复杂多样的眼光下参加了童试,就这样,他遇到了他生平的第一个贵人——李士翱。
他的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要精忠报国,并为他改了名叫张居正【古人这灌输精神好棒,现代一辈子马克思都没这几句话厉害】这一年,他做了补府学生。
他的光明大门此刻也徐徐向他开启。
张居正这个人,少年光环并没有使他骄傲,第二年,他参加了乡试,遗憾的是并没有中榜,原因是受到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说到这个人我觉得很好笑,顾璘当时是湖广巡抚,也是一个年负盛名的人才,人也风流,工于诗文,曾被称为“金陵三俊”。
他觉得如果让张居正中选,张居正就会骄傲自满,可惜了一个国家栋梁。
就像唐寅一样,若是日后遭受了什么挫折,一怔不起可不好了,就这样,张居正不明不白的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幸好的是,张居正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的收敛了一身浮躁之气。
嘉靖十九年(1540),张居正16岁中举。
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督工,张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还特别高兴的把自己犀带赠给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民间故事的文章1:张居正被落榜的故事
民间故事的文章1:张居正被落榜的故事民间故事的文章1:张居正被落榜的故事张居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
在其担任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
凭此赫赫功绩,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他也因此巨大的历史功绩被明末清初学者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
十二岁那年,小神童张居正报考生员,并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纷纷称奇。
第二年,他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
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年龄和声名,中举是很有希望的,但张居正是个幸运儿,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真正良师指点,这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璘。
顾璘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重才爱才,对于神童张居正,他却有较理性的看法,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难免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消磨,这对张居正并不利,因此,他主张趁此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奋发。
因此,顾璘就对当时负责监试的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则更是没有限量。
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
”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
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可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被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记恨顾璘,甚至因此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对当初顾璘的远见和良苦用心始终念念不忘。
走上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民间故事的文章2:一只粗瓷碗赵大福是个古董收藏家,虽然有钱,却把享乐看得很淡,喜欢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享受寻宝带来的乐趣。
前段时间,赵大福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
张居正生平
张居正嘉靖四年(1525)生于湖北江陵,他的祖父张镇是皇室宗亲辽王家的侍卫。
他的父亲张文明,虽颇有文采,却时运不济,七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直到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他还是个不第的秀才。
在那样的年代,要想改变家族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入仕。
好在张居正从小就是个神童,13岁考中秀才,16岁中了举人。
就在中举的大喜日子,对他因妒生恨的辽王之子朱宪,以祝贺为名请张镇喝酒,活活将老人灌死。
功名未就,祖父新亡,才子的心高气傲和身份的低贱,给张居正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由此造成的巨大反差和冲击,影响了他的一生。
张居正做官的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以优异的成绩中了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送入翰林院。
两年后,他被授以翰林院编修,撰写了《论时政疏》,首次提出****的主张,却石沉大海。
那时的朝廷,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强人迭起,党同伐异,年轻人空有凌云壮志,又能何为?嘉靖三十三年(1554),眼看朝政越来越受到严嵩的败坏,张居正“以病谢归”,选择了适时而退。
此后的3年里,他在家乡博览群书,考察农民的疾苦,也曾低沉、彷徨,也有愤世和经世的困惑,却在休整和反思后,重新燃起了报效朝廷的热情。
回到朝廷的张居正,仍没有得到重用。
当时严嵩的擅权越来越肆无忌惮,徐阶依然默不作声,张居正则一如既往地少言寡语,虚与委蛇,默默地等待时机。
纵观大明王朝的历史,在嘉靖、隆庆年间,内阁大学士们时时处在明争暗斗的状态。
短短几年,徐阶攻倒严嵩,高拱推倒徐阶,李春芳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政敌轰跑,取得最后胜利的,却是一向低调的张居正,他靠的正是隐忍和智谋。
为成伟业,攀援后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皇权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
而改革、变法要取得成功,势必要取得皇权的支持(虽然有时候皇权并不一定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在某种意义上,变法就是围绕皇权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角逐和权力再分配。
隆庆六年(1572),隆庆皇帝久病而亡,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也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张居正:“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张居正:“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19年第08期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今属湖北荆州),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明史》卷二一三有传。
张居正年少时聪颖过人,二十三岁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
二十年后,他入阁为大学士,成为了朝廷的股肱之臣,在安抚蒙古鞑靼部和维护民族关系上有着突出贡献。
五年后,他升任内阁首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制定“考成法”以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以增加财政收入等,史称“万历新政”或“张居正改革”。
这次改革,成效显著。
张居正的一生始终践行着“许身于国,惟尽瘁以为期”的誓言,他的报国热忱、不畏艰难的改革决心,以及不尚空谈、强调实干的务实精神,在今天仍具有激励作用。
如果让大家根据“万历新政”“一条鞭法”“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启超语)”这三个关键词语来猜这是哪一位历史人物,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张居正”。
的确,这三个词语就像“贴身标签”一样,成为我们认识和评价张居正的着眼点。
张居正的祖上张福(即张官保)是明太祖朱元璋反元队伍中的一员猛将,后因军功授归州(治今湖北秭归)长宁卫千户,这是一个可以世袭的正五品武职。
张福的曾孙张诚是次子,不能承袭千户之职,为了另谋生计,只好举家从归州迁往江陵(今属湖北荆州)。
张诚没有功名,他的次子张镇做了江陵辽王府的护卫,社会地位不高。
张镇的儿子张文明,即张居正的父亲,中了秀才,但几次参加乡试,都落第了。
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家庭状况还算不错,但从曾祖张诚以来家中就没有人做过官,因此他曾说自己“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
据说张居正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
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
张白圭少年时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岁的张白圭参加了荆州府考试。
历史趣谈:“胆如天大,宰相之杰” 张居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胆如天大,宰相之杰”张居正
导语:张居正概况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 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 20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
张居正概况
生辰:1525年5月24日农历5.03
忌日:1582年7月09日农历6.20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
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
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
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
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
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
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276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
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
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
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中,最后的76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200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
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
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至张居正去世的1582年,大明王朝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同是这一年,隔海相望的东瀛岛国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代霸主织田信长因为家臣明智光秀的叛变,殒命于京都本能寺。
信长的重臣丰臣秀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返回近畿,平定叛乱。
随后秀吉逐渐取代信长的地位,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一个小小岛国并未满足秀吉的狼子野心。
随后秀吉便开始筹划占领朝鲜,侵略明朝,甚至还妄想直达天竺。
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592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之役。
朝鲜是明朝的藩属,也是日本侵略华夏的跳板。
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出兵参战。
经过数年鏖战,双方均损失惨重。
1598年,敌酋秀吉殒命,日军被迫撤离朝鲜,明军惨胜。
当时的明朝和日本,一个是风烛残年的百岁老翁,一个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
张居正鞠躬尽瘁,倾尽毕生心血,给这位百岁老翁打上了一针强心剂,所以老翁在与青年的搏斗中,也能应付自如。
正是因为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所以明朝才能最终战胜日寇而延续至崇祯年间。
张居正与明朝03末代辽王的那些事儿
经考证确认,我市荆州军分区大院,就是是明代藩封荆州的辽王府邸之所在地。
自第一代辽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个儿子朱植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 由辽东广宁移藩荆州,到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第七代辽王朱宪节因被告发犯有淫虐僭似诸罪而被朝廷废封除藩,荆州的这座亲王府前后存续了160多年的岁月。
由于历史的原因,末代辽王刚好跟万历首辅张居正同龄,而两个人又同在这座城里同时长大,并且还是老相识,更何况正当张居正进入内阁之时辽王废藩,所以近五百多年来,这两个“老庚”(本地方言,意为同龄人)几乎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共同误以为是一对撕掳不开的老冤家。
其实,史实绝非如此,作为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桑梓后人,我们有理由运用现存于世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将其种种关系与纠葛的本原始末、来龙去脉仔细地辩说明白——末代辽王的那些事儿□陈礼荣郦波运用新成果巧揭谜案玄机当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在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郦波副教授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在《风雨张居正》的第3讲《冷眼藏杀机·恩怨》中,郦波副教授还曾明白无误地讲道:“这位曾经自以为牵着张居正鼻子走的辽王朱宪节(应有“火”字旁——下同)就在高墙下度过了惨淡的余生。
而辽王府后来竟成了张居正家在江陵的府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风雨张居正》2009年第一版第40页)时隔20来天,当郦波讲到第24讲《人亡政息之叹·抄家》时,其叙述的同一个话题,就完全倒过来了。
在讲述中,他说:“所谓张家侵占辽王府巨额财产的说法,在当时很多人就知道这纯属是诬谄。
对于这一点,后来也不断有学者进行过考证与分析,现在学术界基本上可以断定在湖北荆州老家的张府并不是原来的辽王府,也就是说张居正根本没在辽王宪节死后侵占过辽府与辽府的财产。
”(同上,第336页)这段话的更正,可看作是中国学术界在张居正生平研究方面的一个进步。
它至少表明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能够运用新公布的研究成果,以关于“张居正在荆州老家府第是否就是辽王府”说法的变更为突破口,廓清了《明史》上关于“大学士张居正家荆州,故与宪节有隙……其后居正死,宪节讼冤,籍居正家”这个是非缠绕、紧纠死结长达四百多年的陈年旧案。
张居正家族世系
张居正家族世系⼀、远祖张福……庐州合肥⼈。
⼆、⼀世祖张关保凤阳定远⼈。
太祖初起时投军,以后渡江,破采⽯矶,从⼤将军徐达平定江南,⽴功浙江、福建、⼴东,最后授归州长宁所世袭千户。
后世⾪军籍(由长⼦袭),死葬宜都。
三、⼆世祖三世祖未详。
四、四世祖张诚,字怀葛,系三世祖次⼦。
从归州迁到江陵,⼊江陵籍。
施舍穷⼈,斋供和尚。
有点⼝吃,江陵⼈给他起⼀个外号“张謇⼦”。
他的济世思想启蒙了张居正,居正在《答吴尧⼭⾔宏愿济世》中郑重地说:“⼆⼗年前(注:即1553年,张时任翰林院编修)曾有⼀宏愿,愿以其⾝为蓐荐,使⼈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间焉。
此亦吴⼦所知。
有欲割取吾⽿⿐,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已乎?”。
⽣三⼦:张钺、张镇、张釴,张钺长于治产,家道⽇渐殷实;张釴读书,补县学⽣。
五、五世祖张镇(?-1540年),字东湖,豪爽放浪⾃恣,最后在江陵辽王府充当护卫。
(见王世贞《⾸辅传》。
周圣楷《楚宝·张居正传》、《观澜公⾏略》、《⽂忠公⾏实》皆讳其事。
)张居正称“謇祖顾独爱之,逾于伯季远甚”,(《观澜公⾏略》),被⼩辽王朱宪煯灌醉死。
六、六世祖张⽂明(1505-1578年),字治卿,别号观澜,⼆⼗岁上,补上府学⽣,七次乡试未举。
⼀直到居正点了翰林,三年秩满以后,⽂明才掷下考篮,⾃叹⽆命。
居正说:“先君幼警敏,为⽂下笔⽴就,不复改窜,⼝占为诗,往往有奇句,然不能俯⾸就绳墨,循矩矱,以是见诎于有司”、“性任真坦率,与⼈处,⽆贵贱贤不肖,咸平⼼⽆竞,不宿仇怨,⼈亦⽆怨恨之者。
……喜饮酒,善谈谑,⾥中燕会,得先君即终席欢饮。
⾃荐绅⼤夫以⾄齐民,莫不爱敬,有佳酒,必延致之,或载⾄就饮”。
(⽂集⼗《先考观澜公⾏略》),妻赵⽒(1507-1583年,不姓熊),⼦居正、居敬、居易(?-1580年)。
死葬太辉⼭。
七、七世祖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别号太岳,初名‘⽩圭’,已为湖北荆州江陵县⼈。
嘉靖⼗五年,荆州府知府李⼠翱改其名居正。
明史张居正传翻译
明史张居正传翻译《明史·张居正传》全文翻译如下:张居正,字叔大,是江陵人,少年时即有过人的聪明机敏,十五岁时就中了秀才。
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道:“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中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
宰相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
张居正升任右中允,兼任国子司业。
他和国子监祭酒高拱关系很好,他们以宰相为目标,相互鼓励。
许阶代替严嵩为内阁首辅,推心置腹地委任张居正。
张居正和宦官冯保关系很好。
他劝皇帝应该尊崇两宫太后。
按照旧制规定,皇后和天子的生母都称为皇太后,但称号有区别。
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贵妃,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张居正不敢违抗,议定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于是两宫地位就没有区别了。
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
当时因长时间天下太平,各地的群盗纷纷起事,甚至攻入城市抢劫官库。
有关部门常常隐瞒,张居正下令严厉禁止这种行为,如果隐瞒不报,即使是奉公守法的官员,也要贬退。
捕获盗贼,当即处死,有关部门都不敢掩饰真实情况。
盗窃供应边备和海防用的钱粮,超过一定数额,一律斩首,但往往是长年关押或病死狱中。
只有张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且追捕犯人的家属,这样盗贼气焰才被打下去以至最后被消灭。
当时皇帝逐次修缮六宫,国库的银两很多被调进宫中花销。
张居正乘户部进呈皇帝审阅国库出入账目之机,上书对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每年的收入少于支出,请皇帝把账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翻看,做到量入为出,节俭无谓的开支。
他的奏疏呈上去,皇帝没有批复。
皇帝又令工部铸钱,供给宫中开销,张居正认为这样铸钱之利也不能抵偿宫中的消费,便加以制止。
言官建议停止苏州、松江织造贡品,皇帝也不听从。
张居正当面请求,才得以减去一大半。
皇帝坐在文华殿,张居正为皇帝讲读经书完毕,把给事中所上各地灾害情况的奏章给皇帝看,因而请求加以救济,并说:“皇上爱民如子,而外派机构的官员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剥夺百姓欺骗皇上,应按法律痛加惩治。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为什么还要疯狂地报复他?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为什么还要疯狂地报复他?本文导读: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在任上病故。
死后被追赠上柱国,谥号文忠。
然而仅仅九个月后,张居正尸骨未寒,就被万历皇帝定为“诬蔑亲藩、钳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的罪名。
并下令抄家,削尽其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满门查抄。
从八十岁老母到幼稚孙儿,一家人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凄惨不堪。
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这么恨他的恩师张居正,人都死了还不放过呢?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出生于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
但他小时就显得异常聪颖,五岁入学,十岁就通六经,有“神童”之称。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了政治生涯。
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病故,遗诏任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名内阁辅臣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同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小皇帝。
张居正后来联合冯保设计扳倒高拱。
高拱还乡后,高仪病死,张居正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阁首辅,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
由于万历皇帝帝登基时才十岁,一切军政机要均由张居正裁决,十年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核心是“赋税合一,按亩征银”,把田赋、力役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
原来按丁户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
税银由官府征收运送,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张居正还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等良将镇守蓟辽,稳固了大明王朝的北部边疆。
任命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潘季驯以“束水攻沙”的方法,有效地治理和疏通了黄河。
以上种种,都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成效也是十分巨大明显的。
张居正的另一个身份是皇帝的老师,张居正对于万历的学业,督促甚紧,除了朝会时间,每天天刚亮,就要督促万历读书。
这个大家都理解了,太严格了,小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了,所以,自小万历皇帝非常害怕张居正,也比较厌恶张居正。
《明史·张居正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明史·张居正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日讨求国家典故,徐阶辈皆器重之。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勇敢任事,豪杰自许。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
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
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
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
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
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
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
世称居正知人,然持法严。
核驿递省冗官清庠序多所澄汰公卿群吏不得乘传与商旅无别郎署以缺少需次者辄不得补大邑士子额隘艰于进取。
亦多怨之者。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①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
帝令四维等理阁中细务,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
居正始自力,后惫甚,不能遍阅,及病革,乞归。
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命四品京卿、锦衣堂上官、司礼太监护丧归葬。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注①醮jiào: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
【参考译文】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从小聪敏过人,十五岁成为诸生。
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非同一般,说:“这是可以主持国家大事的人材。
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完整版)
烈火赠凤雏———顾璘和张居正的故事观弈书童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
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
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
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
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中,最后的七十六年全赖张居正一人之力才得以延续。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当时的大明王朝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二百年,已是千疮百孔,积弊丛生,政治腐败,国库亏空,边防废弛,土地兼并,流民四散。
张居正在少年时便立志为国尽忠,扭转乾坤。
成为首辅后,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考成法”,打击腐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殷实国库;重用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名将,巩固国防,威慑边夷。
张居正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与他少年时的传奇经历密不可分。
他自幼聪慧,2岁认字,12岁便中了秀才,是时人眼中的神童。
就连当时的湖广总督顾璘也对他“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两人成了一对忘年之交。
顾璘把13岁的张居正请到家里做客,以成人之礼盛情款待,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就是我经常给你们提起的江陵第一神童,以后一定会成为国之栋梁,将来你们去投靠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13岁的张居正参加了当年的乡试,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在此诗中,他自比为凤毛麟角,立志直上青云,成就一番功业。
这首诗一方面体现了他的自信、霸气和抱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在性格上过于自负和高傲。
一个13岁的少年便有如此的傲气,如果不经受一些挫折和考验,在一帆风顺中步入官场后,必然会目中无人,难以合群。
作为当年乡试主考官的顾璘祖籍苏州吴县,也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与同里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陵神童张居正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原来的名字叫白圭。
张白圭两岁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
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被夸为“江陵神童”。
张白圭勤奋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荆州府的考试。
去考场的路上,监考官想考考张白圭,便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白圭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
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
李士翱一听,点了一下头,打着官腔说道:“小学生出言不凡,且待考场上见。
”
到开卷的时候,张白圭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
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寻访到了张白圭,并出了一联叫张白圭应对: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白圭随口应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
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