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职官表(修善版)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官职大全(收藏)
官职,指在国家机构中所担任的某种职位。
像我们知道的太守、主簿、御史、尚书、侍郎等,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
不同朝代,官职名称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所行使的权力范围也不一样。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官至自远古尧时期就出现司空、后稷、工师等,秦时出现了郎中令、御史大夫等;到了汉朝及三国时期,官职逐渐多起来,出现了执掌文史、星历的太史令,统领皇帝侍从的中郎将等官职。
还有宋代的兵曹、武经郎等;明朝的尚书、侍郎等。
那么,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哪些官职呢?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了古代官职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当然,以上并非全部官职,某些官职目前尚有争议,对于一些官职,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
中国古代官职大全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
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
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
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
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
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
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
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
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
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
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表
历朝历代,官职流变,虽曰继承,而大不相同;纵一代之内,亦有变迁;或名称相同,而职责殊异,不可不察也。
此间有妙手,绘制成图,余搜罗在册,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古代宫廷职位表
古代宫廷职位表妃嫔等级:(括号里的数字代表最多人数)所有人都要给太后,太妃和太嫔请安,即便品级很高。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不限)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不限)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庶一品:夫人(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从二品:妃(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庶二品:侧妃(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庶三品:贵姬(8)(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正四品:婕妤(2)从四品:容华(4)庶四品:嫔(8)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4名)正六品:姬(8)从六品:贵人(16)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32)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32)从七品:常在(64)庶七品:宝林(64)正八品:选侍(不限)从八品:舞涓(不限)庶八品:答应(不限)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庶九品:娘子(不限)宫女等级: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正三品: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1)从三品:御前尚义(皇帝贴身宫女)(2)正四品:礼教司仪(教导正七品以下小主和宫女)(2)从四品:风仪女官(太后,太妃,皇后或侧皇后贴身宫女)(每个主子1名)正五品:各宫主管(每个宫里的主管宫女,可监督其他宫女)(每个宫1名)从五品:御花园,佛堂等其他宫殿里的主管宫女(每殿1名)正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4)从六品: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2)正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从七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正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从八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8)正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从九品:浣衣局里的宫女(不限)太医/医女/医生等级:正三品:太医院院长(1)从三品:太医院副院长(2)正四品:各部部长(6)从四品:各部副部长(6)正五品:御医(8)从五品:太医(16)正六品:太后,皇后,侧皇后贴身医女(每位妃子各1名) 从六品:娘娘/太妃/太嫔贴身医女(每位妃子各1名) 正七品:医师(2)从七品:医员(4)正八品:实习医女/医生(8)从八品:学习医女/医生(8)正九品:药剂医女(16)从九品:使唤医女(不限)侍卫等级:正三品:侍卫统领(1)正四品:护卫使统领(1)正五品:御前带刀侍卫(1)正六品:护卫使(16)正七品:皇后/侧皇后/太后贴身侍卫(每位妃子各1名)正八品:各宫小主/娘娘/太妃/太嫔贴身侍卫(每位妃子各1名)正九品:侍卫(不限)歌姬等级:正六品:天籁[1]从六品:绕梁[2]正七品:飞泉[4]从七品:鸣玉[8]正八品:珠圆[16]从八品:玉润 [32]正九品:娓娓[不限]舞姬等级:正六品:惊鸿[1]从六品:游龙[2]正七品:流风[4]从七品:回雪[8]正八品:婀娜[16]从八品:飞扬[32]正九品:翩翩[不限]乐师等级:正六品:清音[1]从六品:幽韵[2]正七品:行云[4]从七品:流水[8]正八品:断风[16]从八品:悠扬[32]正九品:铮铮[不限]御厨等级:正五品:御膳房房长[1]从五品:副房长[1]正六品:各部部长[6]从六品:副部长[6]正七品:太后,皇后,娘娘专用御厨 [每个妃子1个] 从七品:御厨[8] 正八品:实习厨工[16]从八品:学习厨工[16]]正九品:一等厨工(绰菜,切菜)[8]从九品:二等厨工(洗菜,烧火)[8]。
古代官职排位表
古代官职排位表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
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各省通判、京府通判、京县知县。
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顺天府应天府推官。
武:部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外府推官。
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
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0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0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0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0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0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0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0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0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0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知州、土知州
市长、自治市市长
监察御史、盐运司副使、提举
武职京官
四等侍卫、前锋侍卫、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五品典仪、三等护卫、骑都尉
武职外官
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
内阁侍读、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钦天监监判
文职外官
文职京官
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
典史、驿丞、牐官、府检校、关大使、盐茶大使、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
百长、土舍、土目
武职外官
指挥使、参将、城守尉
从三品
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
鸿胪寺卿
外交部部长
太府寺卿
农业部部长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卫尉寺卿、少府寺卿、御史大夫、诸卫羽林、国子监、秘书监、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
文职外官
各省盐运使
武职京官
护军参领、骁骑参领、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
五旗参领、协领、游击、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厅级加
文职京官
通政使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
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
最高法院副院长
鸿胪寺少卿
外交部副部长
太府寺少卿
农业部副部长
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少府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卫尉寺少卿、宗正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六科掌院给事中、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尚书左丞、侍郎
文职外官
顺天府丞
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
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巡道员
地委专区书记
京县知县
首都县县长
京府通判、各省通判
古代职位表
古代官职制度与职位表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古代官职制度的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的官职制度
夏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卿、大夫、士等 -官职分工明确,负责政治、军事、祭
祀等方面的工作
商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尹、宰、师等 -官职等级制度逐渐完善,权力集中在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但仍保持一定稳定性
两晋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南北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受到战乱影响,变动较大,但仍有参考价值
层官员手中
⌛️
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公、卿、大夫、士等 -官职制度更加严密,等级森严,
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
秦汉时期的官职制度
秦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官职分工明确,权力高度集中
汉朝时期的官职制度
• 主要官职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官职制度逐渐完善,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中央官职
⌛️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等
• 大将军、将军、校尉等
地方政府官职
• 刺史、长史、司马等
宋朝的官职职位表
中央官职
地方政府官职
军队官职
•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
• 知州、通判、县令等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表在古代啊,官职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梯子,有好多好多的台阶呢。
最上面的那一小撮人,那可都是皇帝老儿身边的大红人儿。
比如说丞相,那就是皇帝的大管家,啥事儿都得操心,就像家里的老妈子似的,不过是管着一个国家的大事儿。
这丞相权力可大了,能参与国家的各种决策,有时候皇帝都得听他的意见。
再往下呢,有各种品级的官员。
一品大员啊,那走在路上都带风。
像太师、太傅、太保这些,听起来就特别厉害,感觉像是武林高手一样。
其实呢,他们更多的是给皇帝当顾问,教皇帝读书啥的。
这些人在朝廷里那可是威望很高,大家见了都得恭恭敬敬的。
然后就是二品官员啦。
比如说尚书,这尚书就像各个部门的大老板。
像户部尚书,那就是管钱的,就像家里管账的一样,不过这账可大了去了,全国的税收、开支啥的都归他管。
他要是个小气鬼,下面的官员可能就会叫苦连天;要是个大方的,可能又会被人说乱花钱。
三品官员也不少呢。
像侍郎,就像是尚书的小跟班,但可别小瞧这个小跟班,那也是有很大权力的。
他们就像是部门里的二把手,尚书不在的时候,很多事儿就得侍郎来顶着。
再往下的官员就更多啦,四品、五品等等。
这些官员就像是一个大机器里的小零件,每个都有自己的活儿干。
像县令,那就是一个县的老大,虽然在整个官职体系里不算特别大的官,但在一个县里面那可是说一不二的。
县令要管着百姓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处理各种案件,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
古代的官职等级还有好多好多的门道呢。
这些官职之间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谁也离不开谁。
不过呢,这官场有时候也像个大染缸,有的官员在里面就变了味,开始争权夺利,忘记了自己当官是为了老百姓。
但也有很多好官,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为百姓谋福利,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这古代官职等级啊,就像一部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值得咱们慢慢去品味。
古代中央官员职位一览
古代中央官员职位一览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古代官员职位表
官员考核制度与方法
考核制度: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考绩、考察、 御史监察等
考核方法:古代官员考核方法主要包括 逐级考核、分类考核、定期考核等
• 考绩:通过工作成绩、创新能力等方 面对官员进行考核 • 考察:通过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 面对官员进行考核 • 御史监察:通过监察官员、弹劾腐败 等方面对官员进行考核
•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 • 考试等级: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 • 选拔结果:根据考试成绩,选拔进士、举人、秀才等官员
官员选拔: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选拔民间精英
• 选拔过程: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品德的官员 • 选拔范围:选拔范围广泛,包括民间、官场、宗族等
荫补制度与官员选拔
• 文化创新:通过研究古代官员职位表, 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为现 代文化创新提供借鉴 • 文化传播:通过研究古代官员职位表, 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促进传 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CREATE TOGETOU FOR WATCHING
不同朝代的官员等级制度比较
01 周朝:分为公、卿、大夫、士四个等级 02 秦朝:实行二十等爵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03 汉朝:沿用秦朝制度,增设王、侯、公、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04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分为九品,品级与官职相互对应 05 隋唐以后:主要分为京官、地方官、军队三大系统
• 逐级考核:上级官员对下级官员进行 考核 • 分类考核:根据不同官职,对官员进 行不同方面的考核 • 定期考核:按照规定时间,对官员进 行定期考核
官员晋升与考核的关系及其影响
关系:官员晋升与考核密切相关,考核结果作为官 员晋升的重要依据
• 晋升依据: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官员政 绩、资历等方面的依据 • 晋升影响:考核结果影响官员的晋升 速度、晋升职位等方面
历代职官表修订稿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治书侍御史
从五品
侍御史
从七品
监察御史
从八品
州
(炀帝时改郡)
刺史
(郡太守)
上州:正三品
中州:从三品
下州:正四品
掌其州治
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为太守。
通守
(在太守之下,炀帝置)
同上
长史、司马
正五品至正六品
县
县令
上县:从六品
中县:从七品
下县:正八品
丞
从八品至从九品
尉
从九品
历代职官表(唐朝)
部门
官职
历代职官表
中国历代职官表
推荐两本职官的书:1、历代职官表 纪昀2、历代职官表 黄本骥?
历代职官表(秦)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
(相国)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武职
(九卿)
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
历代职官品位表
历代职官品位表历代职官品位表(一) 汉代百官秩禄表*万石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真二千石诸侯相詹事二千石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詹事将作少府大长秋长乐少府长信少府典属国水衡都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司隶校尉诸侯相郡太守长信中太仆诸侯太傅诸侯御史大夫诸侯中尉中少府左曹右曹大郡都尉州牧长陵令城门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比二千石丞相司直光禄大夫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监羽林中郎将西域都护奉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郡都尉护军都尉千石丞相长史大司马长史御史中丞太常丞光禄丞卫尉丞太仆丞大鸿胪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廷尉正监廷尉左丞廷尉右监诸侯郎中令诸侯仆万户县令将军长史执金吾丞太中大夫郎中车将郎中户将郎中骑将谒者仆射期门仆射谏大夫六百石将作少府丞詹事丞水衡都尉丞廷尉左平廷尉右平京兆丞左冯翊丞右扶风丞京辅都尉丞左辅都尉丞右辅都尉丞郡长史州刺史郡太守丞郡都尉丞万户县令朔方刺史太子门大夫太子庶子太常掌故武骑常侍公车司马令大厩令未央令家马令车府令路軨令骑马令骏马令式道左候式道右候式道中候廪牺令闾师比六百石博士议郎左中郎右中郎五官中郎戊已校尉太子洗马谒者五百石县长县丞县尉比四百石五官侍郎左侍郎右侍郎三百石次县长比三百石五官郎中左郎中右郎中二百石左冯翊卒史县丞县尉百石御史属左右内史卒史郡国五经卒史大行卒史长安游缴长安狱吏比百石斗食佐史*本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写成。
(二) 三国魏职官品位表*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第二品诸四征、四镇、车骑、骠骑将军诸大将军第三品侍中散骑常侍中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安、平将军光禄大夫九卿司隶校尉京兆、河南尹太子保、傅大长秋太子詹事中领军诸县侯龙骧将军征虏将军辅国将军第四品城门校尉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骑、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宁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将军护军监军五营校尉南、北、东、西中郎将御史中丞都水使者州领兵刺史乌丸、诸匈奴、护羌蛮夷等校尉诸乡侯第五品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中书侍郎谒者仆射虎贲中郎将符节令冗从仆射羽林监太子中庶子太子庶子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仆太子卫率诸军司北军中候都督护军西域校尉西戎校尉礼见诸将军鹰扬、折冲、轻车、虎烈、宣威、威远、宁远、伏波、虎威、凌江等将军太学博士将兵都尉牙门将骑督安夷、抚夷护军郡太守国相、内史州、郡、国都尉国子祭酒诸亭侯州单车刺史第六品尚书左、右丞尚书郎中秘书丞、郎著作郎治书侍御史部曹侍御史诸督军奉车、驸马都尉诸博士公府长史、司马骠骑将军长史、司马车骑将军长史、司马廷尉正、监、平将兵助郡尉置司马史卒者诸护军太子侍讲太子门大夫太子中舍人太子常从虎贲督、司马督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盐都尉度支中郎将、校尉司竹都尉材官校尉骠骑、车骑、卫将军府从事中郎四征镇公府从事中郎公车令诸县、署令千石者千人督校尉督守殿内将军殿内典兵黄门冗从仆射诸关内名号侯诸王、公友第七品期门郎诸国公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诸狱丞太子保、傅丞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长史护羌、戎、蛮、夷、越、乌丸校尉司马诸公正、行参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诸持节督正、行参军二品将军正、行参军门下督中书通事舍人尚书曹典事中书佐著作郎太子洗马北军中候丞城门、五营校尉司马宜禾、伊吾都尉度支都尉典农都尉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监淮海津都尉诸国文学太子食官令、舍人单于率正都水参军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左、右都尉武卫、左卫、右卫长史武卫、左卫、右卫司马京城门候诸门候副散牙门将部曲督殿中中郎将、校尉尚药监尚食监太官食监中署监南、北军监中廷御史禁防御史小黄门诸署长谒者灵芝园监黄门署丞中黄门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议郎三台五都侍御史太庙令诸公府掾、属诸府记室符玺郎门下郎中书主事通事第八品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各省署之主书、主图、主谱令史太常斋郎京城门郎四安、四平将军长史四安、四平将军司马三品将军正、行参军四品将军正、行参军郡丞西域戎部译长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州、郡、国都尉司马司盐、司竹监丞水衡、典虞、牧官都尉司马材官校尉司马秘书校书郎东宫摘句郎诸杂署长关谷长王太妃、公主家令诸部护军司马王、郡公诸杂署令国子、太学助教诸京城四门学博士诸国常侍、侍郎殿中都尉司马殿中羽林郎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黄门从官诸杂号宣威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令史门下禁防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诸乡有秩、三老诸州郡防门尚书、中书、秘书令史第九品兰台、殿中、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诸县令、长、相关谷塞尉仓簟河津督监殿中监典事总章戏马监诸纸署监王郡公侯诸署长司理治书异族封公世子庶子国谒者大夫诸署丞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太子掌固主事候郎王官舍人副散部曲将武猛中郎将、校尉别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本表据《通典》、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而作。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古代官职对照表
转运使
关官员等 员等
地方贸易长官
-
-
地方教育长官
-
-
地方工程建设长官
-司使
贸易相关官员等
员等
教育相关 教育相关官
-
教育相关官员等
官员等 员等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相 工程建设相关官
-
相关官员
关官员等 员等
等
军机大臣
御史 大夫
太尉
治粟 内史
御史大夫 太尉(初期)
御史台官员等 (御史大夫职 能有所变化)
兵部尚书等 (与秦朝太尉 职能有所不 同)
治粟内史(沿秦 户部尚书、太
制)等
府寺卿等
监察机构 官员等
枢密使
财政相关 机构官员 等
监察机构官 监察机构官员等
员等
军机大臣等(参 兵部尚书等
与军事决策)
财政相关机 财政相关机构官 构官员等 员等
典客(沿秦制)
典客
鸿胪寺卿等
等
外交相关 机构官员 等
外交相关机 外交相关机构官 构官员等 员等
教育相关
教育相关机 教育相关机构官
-
-
国子监祭酒 机构官员
构官员等 员等
等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相
工程建设相关机
-
-
将作大匠等 相关机构 关机构官员
构官员等
官员等 等
天文历法长官(中 央)
最高行政长官(地 方)
地方监察长官
钦天监官员等 天文历法
-
-
(隶属太史局 相关机构 钦天监监正 钦天监监正
等机构)
官员等
州刺史、郡守、 节度使、观察
郡守
知州
县令
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尚书省
尚书令
正二品
奉天子命而施政
左右仆射
从二品
佐令
门下省
侍中
正二品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正三品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正二品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刑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
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
尚书左丞
(一人)
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
(一人)
从四品下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门下省
(高宗李治时称为东台, 武则天时称为鸾台,玄宗时又称为黄门省)
侍中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掌出纳帝命,驳正违失
侍中曾改为黄门监。高宗、玄宗时称为左相
门下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给事中
(四人)
正五品上
掌审议、封驳、诏敕、奏章等事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内史侍郎
(四人)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一人)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治书侍御史
从五品
侍御史
从七品
监察御史
从八品
九寺
(九卿)
卿
(各一人)
正三品
隋承北齐设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唐宋沿置
少卿
(各一至二人)
正四品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监与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都水监合称五监
西汉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三司)
丞相
(相国)
秩万石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御史大夫
秩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副丞相。成帝时改为大司空
太尉
秩万石金印紫绶
掌全国武事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将军
金印紫绶
掌兵及四夷
不常置
九卿
太常
秩中二千石
掌宗庙礼仪
秦之奉常,景帝时改之,莽又改为秩宗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
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
(下同)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一品
掌国政庶务,敷奏万机
左、右仆射各一人
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
六部尚书
(各一人)
正三品
分掌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部
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至清末,方增新部
六部侍郎
(三十六人)
正四品
掌六部
尚书左、右丞
(各一人)
从四品
佐令和仆射
门下省
纳言
(即侍中,二人)
正三品
掌尽规献纳,纠正违阕
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给事黄门侍郎
(四人)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
(即中书省)
内史令
(即中书令,一人)
正三品
掌出内帝命,拟诏制诰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出令,门下省覆奏,尚书省施行
秩中二千石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部族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亲属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中央其它官职
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
大长秋
秩二千石
职掌奉宣中宫命
将作大匠
秩二千石
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
司隶校尉
秩比二千石
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宋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朝,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中书门下或政事堂)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右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同左谏议大夫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掌宫殿掖门户
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之
卫尉
秩中二千石
掌宫门卫屯兵
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
太仆
秩中二千石
掌舆马
廷尉
(大理)
秩中二千石
掌刑辟
景帝时曾改为大理,武帝时复旧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诸归义部族
秦之典客,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武帝时改为此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亲属
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孝武帝初置,成帝省。光武帝复置,并领一州
(地方)
州
郡
县
刺史
秩二千石
掌州之治
光武帝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
太守
秩二千石
掌郡之治
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
郡丞
秩六百石
佐守
县令
县长
令,秩千石;长,四百石或三百石
掌县之治
以下仍置乡、亭、里
三国两晋南北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国相
相国
(大丞相)
第一品
佐理国政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魏蜀置,吴无
州
郡
县
刺史(牧)
第四品至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
太守
第五品
令、长
第六品至第八品
隋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上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中国历代职官表
秦朝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
(相国)
辅佐皇帝,综理国政,统领百官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政首脑
武职
九卿
奉常
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归附部族事务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国子监丞
从六品下
道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此职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州
刺史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门下省
(西晋始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仪护驾以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中央其它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