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明文训练(4)-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_(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70c9bf90f76c660371a1f.png)
鹦鹉鱼的睡衣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
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
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
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
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
每天晚上,它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
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
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
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
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1.从全文看,鹦鹉鱼有哪些特点?(3分)2.第4段中加点的词“就能”、“才能”各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2)4.文章末尾写到:“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9f764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c.png)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5篇)第一篇: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和答案.语言的运用(4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0分)盘曲línxún ()lòu空(休qì()yí和园(wéi幕()丘hè()鸣钟击qìng()))jiǒng然不同())zhuó磨(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4分)a.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b.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填空题(10分)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②乡泪客中问。
③坐观垂钓者。
④《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原名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讲究近景远景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的。
(a映衬 b布局 c层次 d配合)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分)①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línxún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③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④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5.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重峦叠嶂诸如此类因地治宜巧妙绝论俯仰生姿珠光宝气自出心裁陡劳无益6.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
请你依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家”、“黑板”。
(4分)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块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
二.阅读题〈一〉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早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d63de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2.png)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导语:阅读短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原文: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或用漆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可以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简牍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简牍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60公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
这种书叫做帛书。
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
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
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试题:1.用简明的语言解释“简”和“册”这两个概念。
(字数不超过方格数,以下同)“简”是□□□□□□□□□□“册”是□□□□□□□□□□2.根据竹、木、帛做书的材料的缺点,我们可以推知,书的理想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二是□□□□。
3.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这种书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通采用,但比竹简轻便”?为什么?4.着眼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第3段中的“还”字,是与第1段中的“——”一词相照应的。
5.选文第1段中孔子的传说隐含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意思是——,请再写出两条类似的成语——、——。
6.对选文内容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重点介绍了我国早期的正式书籍——简牍和帛书的形式、制作方法及特点。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https://img.taocdn.com/s3/m/aa9a43fcd1f34693daef3ece.png)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教学目的一、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二、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四、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设想一、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四、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
《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
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中考阅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四)
![中考阅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四)](https://img.taocdn.com/s3/m/d145d8fdfab069dc50220137.png)
中考阅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四)101、①现在的书,不光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②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十五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五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十五公斤。
(1)第①段中第一句话是什么关系的复句[]A.选择关系B.递进关系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2)第①段中“而且有的越来越小”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A.承上启下的作用B.提起下文的作用C.总说的作用D.中心句的作用(3)加粗词“有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4)第②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你认为把第①段中画线的文字删去可不可以?简单说明理由。
(6)根据上面文中的说明,用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简介什么是“缩微图书”。
102、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
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
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
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仍旧未能使其发芽成苗。
这13棵树现在有的年龄已达300年,可说是进入暮年了。
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树了。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
大颅榄树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现在正好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年,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
初中初一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初一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5148efc1c708a1284a446a.png)
2018-2019学年(下)厦门市东山中学初一语文校本作业(说明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别惹乌鸦陈庚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地藏起来。
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
“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
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
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
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
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
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
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
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
《时代》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倭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
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然而。
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58b33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b.png)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
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这些文字,直到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
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
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
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
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
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
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120 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①主要介绍了什么?答: ______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答: _______3 .在第四自然段中: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A 连贯式B .递进式C .总分式认并列式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A 分类别、列数字B .举例子、列数字C .列数字、作比较D .举例子、作比较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A 空间)顺序B .时间顺序C .逻辑顺序答案:1 .传说孔子多次。
中考阅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四)
![中考阅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四)](https://img.taocdn.com/s3/m/25fcef964b35eefdc8d333e5.png)
3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火绝是1681年,离现在正好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年,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 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看来大颅榄与渡渡乌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高跟鞋脚病”是随着高跟鞋兴起而出现的足部一系列疾患的总称。穿髙跟鞋后,全身重量将会过分 集中到脚趾及前脚掌上,容易引起足横弓塌陷,前足掌长茧(ji3n),诱发外翻和囊炎,或造成严重的“跖(zhO)痛病”甚至引起趾溃疡和坏死,不得不锯去前足。
穿髙跟鞋后,踝关节的稳立性受到影响,因为组成踝关节的距件,两头小中间大,近似一个纺锤形, 脚跟提髙后,踝关节呈掌屈状态,距骨中部的宽大部分从踝穴滑岀,移向前方,较窄小的后部进入踝穴, 使踝关切变得松动不合樺(s(n),因而很容易扭伤脚脖子,甚至造成踝关节计折。旅游季节,首都医院急 诊的外宾病人中,这种损伤占很大比重,年岁较大妇女,由于动作反应较差,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4埋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火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火绝的原因。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 进行耐压试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种子外壳太 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 它像一只臼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 传宗接代。渡渡鸟火绝后,大颅榄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 树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2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一万种每种十五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五吨, 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十五公斤。
10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10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26f38c51e79b8968022660.png)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范文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范文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https://img.taocdn.com/s3/m/088a08d0e87101f69f3195a2.png)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兽骨上,叫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简或木牍。
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
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写作“册”。
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本。
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
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
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
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
印完一部书,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
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象油印书、石印书、铅印书、胶板彩印书、影印书以及静电复印等。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现在的书,不光花色品种繁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小升初六年级 说明文阅读理解 真题练习-从“册”到“缩微图书”
![小升初六年级 说明文阅读理解 真题练习-从“册”到“缩微图书”](https://img.taocdn.com/s3/m/1147b0996edb6f1afe001f05.png)
小升初六年级说明文阅读理解真题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14分)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竞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的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判断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1)正式的书籍,是在三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2)有的把简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中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
………()(3)“缩微胶卷”就是用照相机把书缩拍到胶卷上,一般可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4)科学在发展,书的演变却极其缓慢。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中“这种笨重的书”是指“___________”。
为了说明它使用起来不方便,短文列举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写人物)使用这种书。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02f37b2af90242a895e567.png)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材料一橡皮擦邓莉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是如何熬过来的?”在这个问题下有763条回答,几乎每一条回答就是一个家庭关于“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
姥爷是南下干部,离休后,在区人民法院担任陪审员一职。
那时候,家里的大门背后挂着手撕式日历,姥爷总会用红色的水彩笔,在他需要去法院陪审的日子做醒目标注。
到现在,每每想至此,那一页页小方块的日历,依然无比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日历上再也看不见红色的标注了,姥爷常常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然后又会突然停下来,眼神中透着焦虑,迷茫地站在原地。
他再也不会陪我玩扑克牌游戏“24点”了,再也不能拿着手柄操作他最爱的“超级玛丽”,甚至,他根本都不记得我是谁了。
姥爷的记忆正在一点一点地被偷走。
他喜欢的,他不喜欢的,和他有关的,和他无关的,正在不受控制地一点点溜走。
但,除了一个人。
姥爷平日里像个儒雅的绅士,可只要脾气一上来,还是会让我悄悄躲到姥姥的衣角后。
在他病重住院后,他只会反复念叨一个人的名字———张素云,这是他为大字不识的姥姥改的名字。
懂事后,我一直觉得姥爷其实很有文艺范儿,他的内心一定住着一个小清新。
在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姥爷每天就像失了魂一样,直到和姥姥通上电话。
他会很心疼地对姥姥说:“我没事,你要好好的。
放心吧,我很快就能回去了,这回回去,就不走了,就和你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
”有人忘记了一切,却能牢牢记得这是自己的爱人。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力量吧,我想。
“我国自主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GV-971申报上市,这是16年来全球唯一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通过临床3期试验。
”看到这则新闻时,已经是姥爷离开我的第12个年头。
看过一部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韩剧,叫《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看完,我哭了很久。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那无数块橡皮擦,将再也擦不掉亲人的记忆了。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9f8f51ed9ad51f11df256.png)
【阅兵场】说明文阅读一植物的抗旱本领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千克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
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千克。
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
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
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
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
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
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
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
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
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
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
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
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
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
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
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
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8c6f05852458fb770b56a1.png)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初一语文教案第9讲:说明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下)
![2020年初一语文教案第9讲:说明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下)](https://img.taocdn.com/s3/m/9d9745f848d7c1c709a14597.png)
2020年初一语文教案第9讲:说明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说明文阅读10篇】(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练习-44(含答案)
![说明文练习-44(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c8a53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1.png)
说明文练习271说“勤”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②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一一“勤工③勤出成果。
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霄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④勒出聪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2从“尺素书”到“伊妹儿”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
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堀春诬,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
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工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
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
“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O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
“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