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教材精解
土地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土地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高考历史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中国的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不稳定的一大根源。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农民生活困苦,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乡绅手中。
农民举债严重,很难摆脱贫困的局面,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土地改革的背景就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二、内容土地改革的核心是“耕者有其田”,即通过分田、分地、分利的方式,将土地从地主手中分配给农民。
首先,进行土地调查,确定土地归属和规模。
接下来,进行土地承包和分配,确保每位农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享有相应的权益。
同时,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明确,农民可以将土地投入生产,获得相应的收益。
此外,还有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如注重农民培训、改善基础设施等。
三、影响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诉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减轻了负担,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稳定的支持。
同时,土地改革也给了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对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困境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土地改革改变了地主阶级的地位,削弱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农民,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被削弱。
这不仅解决了现实社会的不公问题,也削弱了地主阶级对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这为社会主义改革开辟了道路。
最后,土地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土地改革加深了农民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团结,使农民在革命中成为重要力量。
同时,土地改革的成功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使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转折。
综上所述,土地改革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田、分地、分利的方式,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利益诉求,提升了生活水平,推动了农业发展。
与此同时,土地改革削弱了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
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改革高考知识点
土地改革高考知识点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背景土地改革发生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
这个时期,中国正值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土地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绝大多数农民只有微薄的土地。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形成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使得广大农民对国民党的统治日益不满。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了解决这个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内容土地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地主阶级的土地被没收,然后分配给农民。
这个过程中,农民可以按照家庭人数的多少,田地的质量等因素来获得相应的土地。
此外,农民还要参与土地改革的其他方面,如农民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工作。
在土地分配完之后,土地所有权也从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这无疑是对农民权益的重大保护。
三、影响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消除了农村中的社会矛盾,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再次,土地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种植和经营农田,提高了农业产量。
最后,土地改革还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
总结起来,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农民的土地权益进行了保护和改善。
它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史6次土地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
近现代史6次土地革命(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一次土地革命
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 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 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
第五次土地革命
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第六次土地改革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高一历史土地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二节三课
目标:分析掌握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重点: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难点:指明瑞金政权的性质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1、粉碎三次“围剿”
(1)时间:1930年底到1931年秋
(2)方针:游击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毛泽东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3)概况:一次鲁涤平10万人;二次何应钦20万人;三次蒋介石30万人。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1)目的:推动革命斗争
(2)概况:宣布成立,制定宪法,定都瑞金,选举主席(毛泽东和朱德)。
(3)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的开展
(1)核心: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①内容:(可以画“金字塔图形”帮助记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根据地经济建设:
(1)背景: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解放,调动了他们参军参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目的:为了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3)措施:农业第一;兴办工业。
中国历史土地改革制度教案:比较不同时期土地制度改革之异同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制度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的变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土地制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发,比较不同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异同,以期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制度。
一、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归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占有着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广大农民则是没有土地的。
由于没有土地的农民无法生存,因此他们只能依靠地主的土地使用权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地主阶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往往对农民实行高额的租金和重税政策,使得农民长期处于贫困和苦难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诱发了一些起义,最著名的是唐朝的黄巢起义和明朝的李自成起义。
这些农民起义的目的是要求瓦解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民,使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土地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成功实现了中国的土地改革。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尊重农民的利益和需求,采取“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将土地分配给地主阶级的逐渐革命化的农民,确保了农民有权拥有土地的权利。
这一政策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飞跃的变化,使得农民们拥有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不过,这种土地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分配土地时不同地区、不同村庄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其中有的地区每个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土地,有的则获得相对较少、甚至不获得土地。
这使得中国的农村地区在不同地区土地锁定产生不同的发展速度,但对于贫穷的农民们来说,获得土地拥有权仍然是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土地改革的回顾与未来发展回到现实,土地改革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中国农村的土地利用制度逐渐得到完善,为实现城乡平衡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时期,中国政府为了实现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包括通过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拓展土地流转市场、实行集体土地入股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并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考研政治: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异同点
考研政治: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异同点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之后,逐渐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在土地战争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中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于是在紧接的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此外,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成为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土地革命路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调节各阶级抗日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即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另一方面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办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中。
这一政策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党在土地政策的重要转变。
土地改革ppt课件
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
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
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
,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
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
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有进行土地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 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全国土地改革1前9各5阶2)级占有耕地情况
项目
数 目
户数(万户)
合计 占合计
阶级
(%)
人口(万人)
合计
占合计 (%)
合计 (万亩)
耕地
占合计 每户平均 每人平均 (%) (市亩) (市亩)
合计 1055 100.00 46059 100.00 150534 100.00 14.26 3.27 4
欢迎来到橙子历史课堂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地主占据大量土地,主要采 取收取地租的方式压榨农民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欢迎来到橙子历史课堂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中国共1产9党5的2)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 “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
一封信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
第3课 土地改革(1950-
一、背景
1952)
1.新解放区农民要求 2.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项 各阶级人口 各阶级占有耕 目的比重(%)地的比重(%)
3.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合计 100.0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山东宁津第一中学谢文庆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
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
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
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
高考历史有关土地知识点一、历史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改革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土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中,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权力的象征。
在这方面,高考历史考试中的土地知识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土地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深入思考土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二、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视为封建主权的代表,并且归封建主所有。
封建土地主要分为皇家土地和诸侯土地,以及农民所拥有的自耕土地。
等级制度在土地分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皇室和贵族获得了大片土地的霸权,而农民成为了土地的无产者。
三、土地改革与农民起义清朝末年,中国农民遭受了数百年的苦难和压迫,土地问题成为了他们的痛点。
这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起义旨在通过反抗和改革的手段解决土地问题。
然而,这些起义只是暂时平息了农民们的愤怒,土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土地革命与新中国成立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土地改革运动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群众支持的关键议题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念,广大农民被呼唤起来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土地问题,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根据社会主义的理念,土地由国家所有,并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分配给农民。
这一制度在中国农村持续存在了几十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分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六、市场化改革与土地流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土地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土地流转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之间进行有偿转让的行为。
这一变革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取更多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七、土地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对于土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到。
历史上的三次土地改革.
5.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被彻A底.废中除华的人标民志共是和(国C的)成立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的颁布
C.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
(B、A、C、D)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 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 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土地法 • 成果:到1952年底,除少部分少数民族地
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
在土改中,农民拔掉地主立的界碑
北京郊区的农民开会斗争地主
农民烧地契
农民分到牲畜
农民分土地
质是什农么民? 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
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提示:旧的封建制度是农民 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 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 的发展。
A.所有权 B.使用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颁布后,在全国开展了什么运
动?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革命及中共在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对比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中共在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时期的土地政策过渡时期19491956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党史讲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主讲:孙文婧 王彦蓉
• 土地革命(1927-1937), 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 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的革命。
发展 发展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致使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1934年 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 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 进行长征。 • 粉碎了中国国民党的围追堵截。1935年1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 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 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 央领导。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策略方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 ~1978年)
• 错误认为公有化规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 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政策: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片面 追求一大二公)。 • 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阻 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三章 土地革命和农村改革(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主要内容: ⑴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 ⑵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及公地,统一平均 分配给农民。 ⑶征收富农土地财产的多余部分。 ⑷废除农村中在土地改革前的债务。 ⑸保护工商业的财产及其合法经营。
三、土地改革的成就和缺陷
⒊“左”倾错误的危害
⑴激化矛盾。把地主、富农极其家属赶 上绝路,恶者为匪为盗,通敌报信,搞 破坏;善者无法谋生,沦为乞丐。 ⑵扩大对立面。只要放债收租,不管农 民、手工业者、职员或工人,都当成地 主。查三代、五代,甚至七代。 ⑶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土地分了又分, 产权不稳(新富农),仇富、惧富、不 敢求富。
⒊第三阶段(1955~1956年)
1956年春,掀起以发展高级社为中心的 合作化第二个高潮。到年底基本实现, 比计划又提前二年。 通过人为强制的方式不停地改变制度安 排,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抑制了农业 生产率的提高。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评价
⒈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社会 主义还是一个新的制度,在纯理论分析 的指导下进行,缺乏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难免失误和遭受挫折。 ⒉超越了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 际状况,强制改变生产关系,不利于生 产力的发展。其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有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经济原理。
第二节
土地改革
一、 “五四指示” ⒈土改运动的开始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刘少奇起草),标志党的土地政策的重 大转变,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要求通过没收、清算、献地等形式收取地主土 地,分给农民。 对中小地主尚有照顾,暂时不动富农土地。
⒉运动的发展
初期不敢放手发动群众,贫雇农“翻了 个空身”。 后批“富农路线”,“割封建尾巴”, “洗脸擦黑”,走过头。47年5月冀中区 土改复查,一次杀4000余人。 7月全国土地会议,批太行区过左,反成 榜样。
高中历史复习提升-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精编版)
中共各时期土地政策专题1、土地革命(1927-1937)(1)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2)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3)实质: 在根据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所有制)(4)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2、“双减双交”政策(1937-1945)(1)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3)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2)实质: 在解放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所有制)(3)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2)实质:在全国范围内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所有制)(3)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实质: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归集体所有)(2)步骤:农业互助组(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两个概念却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辞海》(1999年版)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分别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表述大同小异,从中看不出根本性的区别。
高中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表述可概括为: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改革运动,指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
笔者认为,高中教材把这两个概念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来表述,符合实际情况,观点明确,便于学习和使用。
确实,这两个政策都是解决广大农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斗争方式、方针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使用呢?因为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它们实行的阶段不同。
土地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行。
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始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实践;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于1946年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9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运动深入开展;建国初期,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第二,实施的范围和规模不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当时在各根据地中面积最大,但也只有21个县)、赣南闽西根据地等7个革命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土地革命。
但从全国来看,范围不大,规模较小。
解放战争时期,据1949年6月统计,全国已在有1.45亿多农业人口的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建国后土改规模更大,到1952年底,新中国的土地改革除新疆、西藏和某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
这种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土地革命所不具备的。
第三,方针政策不同,尤其是对富农的政策。
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过程中,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中心,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从肉体上打倒地主阶级,改变土地所有制。
对富农采取限制政策,没收其封建剥削性的土地。
有些根据地还采取过“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激政策,打击面过宽。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以前土地政策的经验和失误,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实施过程中,没收地主土地和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但也给他们分配土地,给他们出路。
建国初期,将过去土改中没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有富农经济
的政策,更好地孤立了地主,减少了土改运动的阻力,保护了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
第四,实施土地政策的条件不同。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把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看作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为了巩固根据地政权,加快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开辟几乎同步进行,各方面准备工作不足,实行得比较仓促。
因此,土地革命不可避免地存在过激行为,损害了富农等阶层的利益,革命转入低潮时,白色恐怖一来,中间阶层马上“反水”,分得土地的农民又被剥夺了土地。
土地革命的成果很难巩固下来。
土地改革运动则要好的多。
毛泽东在《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一文中指出:“划定土地改革工作范围。
这种范围,必须是在下列三项条件下划定之:第一,当地一切敌人武装力置已经全部消灭,环境已经安定,而非动荡不定的游击区域。
第二,当地基本群众(雇农、贫农、中农)的绝对大多数已经有了分配土地的要求,而不只是少数人有此要求。
第三,党的工作干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确能掌握当地的土地改革工作,而非听任群众的自发活动。
如果某一地区在上述三个条件中,有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即不应当将该地区列入一九四八年进行土地改革的范围。
”可见,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运动一般都经过充分的酝酿,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实施起来比较稳健。
建国初期的土改运动更是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才开始实施的。
人民军队和各级政府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这样,土改运动胜利完成,而且其成果的稳定要远远超过土地革命。
另外,在党的有关历史文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中,提及土地政策时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政策叫土地革命,把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政策叫土地改革运动。
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手段从革命到改革,表明随着革命不断进行,人民的力量愈来愈大,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逐渐走向没落。
因此,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学习和使用时应该把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