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其《道德经》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资料

老子道德经资料

老子道德经资料导入:老子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论语》和《易经》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解读[原文]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二是蓄居流注于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

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虚静沉默,水施于万物,有道德的人博施不望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至诚,绝不虚伪,水性柔弱,能方能圆,人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利万物,谦下的效果,于是就接近【道】了。

《道德经》

《道德经》

诸子百家之中国道家经典著作系列:道 德 经老子道德经老子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资料老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资料老子二章

《老子》二章一.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课文翻译: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知道因为美而认为是美,自己产生了丑。

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

有和无彼此相生,难与易的相互成就,长短也是相互比较而出,高下满盈相当,音和声相互协调而成,前后相随而韵。

所谓永恒,圣人以无为而为处事,实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规律,不强行规范其生长,一切按照自然法则的生长,扶持万物成长不据为已有,为万物成长而不恃所能,因为不居功强求,反而是功绩随道永存。

2.《知人者智》:能够知道别人的叫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才是明白事理。

能够胜过别人的只能是有力而已,能够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

能够知足的就会富有,坚持不懈的就是有志气。

不失去根本的才能长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叫长寿。

三.积累与运用: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四.疑难练习题全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
故有之以为利, 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无之以为用。 “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
二者缺一不可。
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文意理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马王堆《老子》帛书
朗读正音
① 辐( fú ) ④ 户牖( yǒu ) ⑦ 累( léi)土
② 毂( gǔ )
③ 埏埴(shān zhí )
⑤ 赘(zhuì)行 ⑥ 易泮( pàn )
文意疏通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yá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四章
素养目标
1.了解老子和《道德经》概况,了解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 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 4.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背诵这四章。
情境导入
孔子向老子问道图
作者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基础学习
文化身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 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君岩
作者介绍
基础学习
退隐传说
有关其退隐及著《老子》,也充满传奇色彩: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的资料

老子的资料

老子的资料背景介绍:《老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

它由一系列短小的章节组成,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了老子关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这部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许多人视为重要的哲学经典。

本文将对《老子》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第一章: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核心篇章,共分为81章。

这些章节以精炼的文笔阐述了老子的思想,揭示了他对人性、道德、社会和政治的见解。

第一章开始于“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个章节中,老子试图表达道是无法被准确描述的,它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沉静和觉察来接近道,并追求与它的合一。

在《道德经》的后续章节中,老子继续探讨了道的性质和作用。

他认为道是永恒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人们应该学会顺应道的自然流动,而非抵抗它的变化。

通过认识到个体行为和欲望的限制性,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第二章:无为而治《老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和不强制的方式来管理和治理。

老子认为,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矛盾。

相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人们可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老子在第二章中写道:“择善而固执,可为一世之雄”,强调了顺应自然和放弃私欲的重要性。

他建议人们要放弃功利的观念,不要追逐权力和财富,而是要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世界。

第三章:逆流而上《老子》中还提到了逆流而上的概念。

老子认为,逆流而上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通过比喻来解释逆流而上的概念,比如大树倒立、柔性胜于坚强。

他认为,逆流而上需要超越常规思维模式,不受社会规范和期望的约束。

只有通过逆流而上,个体才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并实现心灵的解放。

总结:《老子》是一部哲学经典,它提供了关于道、无为而治和逆流而上等重要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老子》的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并探索内在的平静和自由。

浅说参考资料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参考资料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李耳),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智慧者,在两千五百年前,给人类留下了阐述宇宙人生至理的巨作《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形容世界本原和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的规律。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本原之道”,再一个含义是指“规律之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是这样阐释万事万物生、发、孕、化的规律之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道德经》传世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过太多太多的注解和释义《道德经》的版本。

但是,在我看过数十个《道德经》的注解释义版本以后,总是感觉很多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中的“无”“三”“生”这三处的注解和释义实在是有些朦胧、含混,不是十分清晰、详尽、到位。

并且,沿袭前人的太多,雷同之处太多,偶有不雷同的注解,却又感觉有一点风马牛的味道。

比如:有的版本中解释“三”为何意的时候,认为是二生出一个三以后,三再生万物。

还有的版本在注解的时候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样语焉不详含含糊糊的把三生万物的三到底是什么给忽略过去了。

也有人说:这个“三”指的是三才等。

我感觉这些解释都不是老子所说的“三”的本义。

大概在五六年前吧,05年06年前后,在中国思维网,我曾经专门请教过论坛中几个对道家文化有研究的坛友,也曾经专门注册了几个论坛,向几个研究道家文化的朋友请教过这个“三” 到底指的是什么,但一直未得其解。

一直到了前两天在网上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又浏览到了《道德经》。

当再次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时候,忽有所醒:原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其实早就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三生万物”的这个“三”到底是什么了。

冲气,冲气就是这个“三”。

老子与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老子与道德经试题及答案

老子与道德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庄子答案:B2. 《道德经》共有多少章?A. 81章B. 100章C. 50章D. 72章答案:A3. 以下哪个成语不是出自《道德经》?A. 无为而治B. 知足常乐C. 道法自然D. 物极必反答案:B二、填空题4. 《道德经》中提到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它____、____、____。

答案:无名、无形、无为5.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____”,即通过不干预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

答案:无为而治三、简答题6. 简述《道德经》中“道”的概念。

答案:《道德经》中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它既无形无象,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老子认为“道”是自然存在的状态,是万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7. 解释《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

答案:“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味着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能够适应环境,滋润万物,却不与任何事物争斗,体现了老子提倡的谦卑、柔和和无为的哲学思想。

四、论述题8. 论述《道德经》中“无为”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答案:《道德经》中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强制干预。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避免过度干预,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和谐共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个人修养上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冲突。

9. 论述《道德经》对个人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答案:《道德经》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即内心要像圣人一样纯净,外在行为要像王者一样有威严。

它倡导人们要有宽容、谦逊、不争的品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在行为准则上,《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预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的自然形成,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领导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一、“道法自然”和婴儿境界《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道家的人性论为基石。

道家的人性论,既不讲性善,亦不讲性恶,而是“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

所谓自然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真之性。

道家认为“恬淡素朴”“虚静寂漠”“自然无为”等皆是人性的基本内涵。

老子指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①所谓“朴”,是指未经人为加工的朴材。

老子大力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

他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出发,追求“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虚静”心态。

为了保持和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老子提出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道法自然”理论为其出发点。

什么是“道法自然”呢?《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程序。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法”字是“师法”“效法”之意,效法的主体分别为“人”“地”“天”三个层次。

而“道法自然”的“法”字,并非是“道之外别有自然也”[1].河上公释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自然”不是“道”所师法的客观对象。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自然”就是“道”的本性或本质。

“自然”不是在人、地、天、道之外的实体名词,而是一个描绘人、地、天、道的自然本性,先天具有的存在状态和行动方式的形容词。

所谓“道”,是指纯任自然,自己如此,本然如此之意。

“道”贯通于天、地、人之中,皆自然而已。

正如王弼所云,“道法自然”就是“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2].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明确地揭示了“道法自然”命题的真实含义。

一是《道德经》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谓“道”所以受到人的尊崇,“德”所以被人所珍贵,就在于“道”与“德”从不人为干涉,使天、地、人顺任自然。

二是《道德经》六十四章云:“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二则复习资料

《道德经》二则复习资料

《道德经》二则复习资料
第一则:道德经的作者与背景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老子所创作的文本。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强调道的概念,提倡无为而治、自然无为的理念。

《道德经》被视为道家思想的最高表演。

第二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围绕着道和德展开。

其中,道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本原,并强调人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而德则涵盖了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意义,旨在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和谐。

《道德经》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如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守柔弱等观点。

它通过巧妙的表达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引导人们探寻人生的真理和实践道德的智慧。

总结: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一部思想深邃、智慧卓越的文本。

它的核心思想是追随道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来引导人们追求道德与和谐。

读者可以通过研读《道德经》,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发现人生的真理和价值。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

老子四章字词解释摘要:I.引言-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 简要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II.第一章字词解释- “道”: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德”:道的表现和道德品质- “天地”:自然界的象征- “无”:无形、无名的状态- “有”:有形、有名的状态III.第二章字词解释- “圣人”:具有高度道德智慧的人- “垢”:世俗的污染- “婴儿”:象征纯洁和初始状态- “无为”:不刻意干预自然规律的行为IV.第三章字词解释- “不尚贤”:不崇尚贤能之辈- “使民不争”:避免民众争夺名利- “虚其心”:使心灵空虚、谦卑- “实其腹”: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V.第四章字词解释- “挫其锐”:削弱锋芒,避免过度竞争- “解其纷”:化解纷争,恢复和谐- “和其光”:融合光辉,追求平衡- “同其尘”:与尘世和谐共存正文: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经》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详细解释《道德经》四章中的关键字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道家观念。

首先,在第一章中,“道”是宇宙的根本和运行规律,它是无形、无名的。

“德”是道的表现和人类道德品质的体现。

老子通过描述天地自然的运行,来阐述道的伟大和无形。

同时,“无”和“有”分别象征着无形和有形的世界,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本质。

在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圣人”这一概念,指的是具有高度道德智慧的人。

圣人能够避免世俗的污染,保持内心的纯洁,如同婴儿一般。

他们遵循无为的原则,即不刻意干预自然规律,让事物顺其自然地发展。

在第三章中,老子认为不崇尚贤能之辈,可以使民众不争名夺利。

通过“虚其心”和“实其腹”,即让心灵空虚、谦卑,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人们可以回归纯真,实现内心的和谐。

最后,在第四章中,老子主张削弱锋芒,避免过度竞争,以化解纷争,恢复社会的和谐。

人们应该追求“和其光”与“同其尘”,即融合光辉,追求平衡,与尘世和谐共存。

通过对《道德经》四章的字词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四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老子四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1.《老子》中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案)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D.“治大国若烹小鲜。

”2.《老子》中提倡无为而治,下列哪一项是对“无为”的正确理解?A.完全不作为,任由事物自然发展。

(答案:非正确理解)B.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去行事,不妄为。

(答案)C.放弃一切努力和追求,追求绝对的无为状态。

D.只关注个人的修行,不参与社会事务。

3.下列哪一项是《老子》中关于“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体现?A.“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答案)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D.“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老子》中强调“知足常乐”,下列哪一项最能表达这一思想?A.“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答案)B.“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C.“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下列哪一项是《老子》中关于“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A.“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答案)B.“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C.“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6.《老子》中提倡“见素抱朴”,下列哪一项是对这一思想的正确理解?A.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不追求奢华和虚饰。

(答案)B.追求素净简约的生活方式,放弃一切物质享受。

C.只关注内在的精神修养,忽视外在的言行举止。

D.强调朴素无华的美学观念,反对一切艺术装饰。

7.下列哪一项是《老子》中关于“道”与“德”关系的论述?A.“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案)B.“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C.“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D.“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8.《老子》中强调“反者道之动”,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这一哲学思想?A.“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道德经》高考常考知识点

《道德经》高考常考知识点

《道德经》高考常考知识点
1. 道德经的作者和背景
-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

- 老子是春秋末年时期的思想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之一。

2. 《道德经》的内容概述
- 《道德经》是一本总结了老子关于道和德的思想的经典著作。

- 内容主要包括对"道"的解释和道德修养的指导。

3.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 "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被描述为宇宙的原则和
真理。

-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主张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和谐的
状态。

- 主张追求简朴、谦逊、不争强好胜的生活态度。

- 强调了"无名之名、无形之形"的思想,认为事物的本质往往
是无形且无名的。

4. 《道德经》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 《道德经》主张身体力行,将道德观念运用于现实生活。

- 鼓励人们以和谐与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然。

- 提倡"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鼓励领导者尊重大自然、顺应道的法则来管理。

5. 《道德经》在高考中的应用
- 高考常考知识点:《道德经》的思想和核心概念,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 在语文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对《道德经》相关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题。

- 在历史考试中,可能会要求分析《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 在文化素质评价中,可能会要求对《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进行剖析和评论。

以上是《道德经》高考常考知识点的概要介绍,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老子及其《道德经》复习资料

老子及其《道德经》复习资料

单选●老子生存的年代距今2500多年春秋时代的末期●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被称为“出世”的。

书中第6页,出世者为隐士●老子通过道德经创立了什么学说。

无为而治●老子文化是什么文化道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化生了阴阳末分的什么太极●道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什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道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二是什么?人文属性●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决定了什么?行事方式●“柔”的反概念?自己理解则是刚强,或者强者●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是什么?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相成的状态中出现的●古代中国人把道德经叫什么经?道德真经●黄老之说中道家打着谁的旗帜?黄帝和老子●道文化和什么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典范。

儒文化●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的潜能,无隐道什么的过程?自然变化,或者我们人生长●天地不仁是道德什么品德?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水的美德一是利性,二是什么?不争●不言、之教指的是什么?它要人们在心中相信或肯定某件事时,只要去做就能收到效果,多说反而无益.●圣人皆孩子体验了老子的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公仆思想●不见之明说明了什么意思?圣人俗人不同的认识观,P233●天地间的造主是谁?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产生运动变化消亡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水的品德最接近什么精神?大道精神 P155●老子揭示了相反相成,还有什么的变证法则?物极必反●老子应为事物向他的相反方向转化,这是什么的属性?矛盾属性●“反”是什么词?动词,运用逆向思维●“无为”的真精神是什么?善其所为●什么是无为之政?利民之政,立国之政,是以民为本之政●道家以什么为立学之本?“虚无”●反哺归真的目的是什么?回归自然●老子的生活年代?(西周,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春秋出现的特殊群体?《左传》儒学孔子●老子创作的道德经确立了哲学学说?老子文化是什么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认为道化成阴阳的是什么?我过古代人把道德经称为?黄老子说中道家打着谁的旗号?道文化和什么文化称为5.中华文化的骨干?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的潜能由?●天地不仁即天道的什么特性?水的美德一是逆他性而是?不仁不教指?●圣人皆孩之体现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不见自明指什么道理?●老子三宝,一宝,二宝,三宝指?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什么思维方式,还决定了什么方式?●指出“由”的反概念?多项:●解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正确内涵?书上25页,最后一段,跟26页第段●和无为的概念相相的是什么?艹蛋题目●实践老子辩法的方法是什么? P43到P46黑体字●老子因为事物转化的原因有几个?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圣人无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思是什么?规劝君王的。

《道德经》考察知识点汇总

《道德经》考察知识点汇总

《道德经》考察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总结《道德经》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该文
本中的一些关键内容:
1. 道德经的作者及背景
-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传统上被归属于老子(也称为李聃)所著。

- 老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约
在公元前6世纪末。

2. 道的概念
-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原则。

- 道是整个世界的本源,包括一切事物的原始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3.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

-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而是要顺应
大自然的道。

- 个人应该尽量减少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4. 道德经中的重要章节
- 《道德经》由81章组成,其中有几章被认为是重要的指导原则,包括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六十七章等。

5. 道德经的影响和价值
-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它以其独特的观点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启示。

以上仅为《道德经》中的一些知识点概述,这些内容只是对该
经典的简单介绍。

要深入了解《道德经》及其深层次的意义和思想,建议阅读原著并进行详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老子生存的年代距今2500多年春秋时代的末期●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被称为“出世”的。

书中第6页,出世者为隐士●老子通过道德经创立了什么学说。

无为而治●老子文化是什么文化道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化生了阴阳末分的什么太极●道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什么?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道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二是什么?人文属性●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决定了什么?行事方式●“柔”的反概念?自己理解则是刚强,或者强者●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是什么?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相成的状态中出现的●古代中国人把道德经叫什么经?道德真经●黄老之说中道家打着谁的旗帜?黄帝和老子●道文化和什么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典范。

儒文化●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的潜能,无隐道什么的过程?自然变化,或者我们人生长●天地不仁是道德什么品德?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水的美德一是利性,二是什么?不争●不言、之教指的是什么?它要人们在心中相信或肯定某件事时,只要去做就能收到效果,多说反而无益.●圣人皆孩子体验了老子的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公仆思想●不见之明说明了什么意思?圣人俗人不同的认识观,P233●天地间的造主是谁?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产生运动变化消亡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水的品德最接近什么精神?大道精神 P155●老子揭示了相反相成,还有什么的变证法则?物极必反●老子应为事物向他的相反方向转化,这是什么的属性?矛盾属性●“反”是什么词?动词,运用逆向思维●“无为”的真精神是什么?善其所为●什么是无为之政?利民之政,立国之政,是以民为本之政●道家以什么为立学之本?“虚无”●反哺归真的目的是什么?回归自然●老子的生活年代?(西周,老子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春秋出现的特殊群体?《左传》儒学孔子●老子创作的道德经确立了哲学学说?老子文化是什么文化?老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认为道化成阴阳的是什么?我过古代人把道德经称为?黄老子说中道家打着谁的旗号?道文化和什么文化称为 5.中华文化的骨干?道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道的潜能由?●天地不仁即天道的什么特性?水的美德一是逆他性而是?不仁不教指?●圣人皆孩之体现人权思想和什么思想?不见自明指什么道理?●老子三宝,一宝,二宝,三宝指?老子的辩证法决定了什么思维方式,还决定了什么方式?●指出“由”的反概念?多项:●解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正确内涵?书上25页,最后一段,跟26页第段●和无为的概念相相的是什么?艹蛋题目●实践老子辩法的方法是什么? P43到P46黑体字●老子因为事物转化的原因有几个?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圣人无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思是什么?规劝君王的。

在君王眼里,只有圣人是可以景仰的。

圣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作为君王的楷模,以此获得万众的拥戴。

在下以为,本句的意思是要君王为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所含哲理,应该是暗指百姓为水而非草芥,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老子有几个论理的理念,医治道德沦丧的药方?艹蛋题目●老子所说知常曰明含义包括什么?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大概这意思)●天人合一指的是什么?P34第一段宋体字●“上德不德”的“德”指的是什么?道之德,经过修道而使德行日高之德●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解读?道之博大,不在感知,而在体悟,道是境界,是行为,是一切存在之根本,亦是存在的一种法则●实践老子辩证法的方法有几个?老子认为事物转换的原因有几个?老子的圣人无常心的意识有?●老子的伦理理念有几个?老子说知常日明的“常”含义有几个?天人合一指什么?尚德的“德”指什么?翻譯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道的基本内涵包括几个方面?P24—P33黑体字经典语句:1章: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不是人们日常行走于自然中的道路,而是宇宙中的本体与起源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用清净无为的原则施政,国家必能走上太平盛世之路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得这种性格与功能是是道得本性,不需要世人的献媚与吹捧,世人对它感恩而赞颂,只会自讨没趣,所以不如吧这些话留在自己心中5章:天地不仁天地之道,无偏爱无偏恶15章:弊而新成就算到了老朽之年也能青春焕发21章:孔德之容努力奉道修德,成为大德之人36章:欲取姑予(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先有给予,然后才会有收获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食物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的运动本性,守持柔弱,也是对道得可观法则的一种妙用41章:大象无形大道的形象是最宏大的,但只有得到者才能感觉它得存在51章:道生之,德畜之道是宇宙万物得以化生的原动力,道之德是使天下万物呈现丰富多彩的种属和个性的施为者55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万物一道壮年,便则夭折,这打不符合大道的自然规律了翻译:●戒盈思想 P46戒盈之法 P157●第一章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

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八章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

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第八十一章,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

“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翻譯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翻譯8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翻譯81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清靜無為的內涵:清静,指清心寡欲;无为,指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

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

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知足是福:老子认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为什么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呢?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之音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的基本內涵:老子的道是天地万物的自然之道,指的是规律;老子对道的直诠见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有四个内涵(一)先天地生,即在天地生成之前,道已存在,无论在时间先后或逻辑顺序上,道在先,天地在后。

(二)独立而不改,“道”的存在是不依赖任何条件的,不仅在天地产生之前,而且在天地产生之后,也是永恒存在。

(三)周行而不殆,永恒运动是道的属性(四)可以为天下母,“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又是大地万物在的根据智慧问答:1,你能从鱼和水的关系理解道和人类的关系?答:是的,道就象水,无处不在,人离不开水,就是离不开道。

2.我们怎么样才能听到大道的声音呢,为什么?答:要听到大道的声音,可遇而不可求。

但又要有求的心,因为机会会给有准备的人。

还要本人根基好,又要遇到名师。

心清净方能听到,因为静则平,才能观照天地万物。

大道的声音是最洪亮的,但只有得道者才能感知得到, 3,日月无私道的内涵是什么?答: 内涵是:,太阳和月亮无私地普照大地不会只照耀哪一个人,比喻普遍施与恩惠。

4.人离上帝远,还是离道远,为什么?答:人离上帝远,因为庄子早就说过道无所不在,所以有道不远人的说法。

5,你同意道无仁无欲的说法吗?为什么?答, 不同意,,万物皆有欲欲也是规则的一部分,无欲那是不可能的道士修道就是一种了解规则合理的利用规则6.你认为事物都向一个方面发展吗?为什么?答:我不认同这个说法.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好事坏事往往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比方说吧,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如果人体每天摄入的维生素不够的话,那么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这是其好的一面)。

但是,如果服用维生素过量,人体就会出现不适,甚至可能导致疾病,甚至致命(这是其坏的一面)。

所以事物不可能都向一个方面发展7,上善若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 上善若水告诉我们水是很妙的,水是绝对干净的,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

让我们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养,效法水一样,冰清玉洁,不受一点尘埃。

虽然容纳了许多废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质没有变,而且永远自强不息。

简答题:●老子的辩证法原则有几个?●关于无为思想误解有几个?参见书本无为的含义 P47●无为以民为本的表现是什么?P48下面的黑体字●道法自然指的是什么?道法自然”就是“道的法则是自然”●儒、易、道三者的关系是什么?艹蛋题目,乱伦呢?●老子思想与企业关系?老子认为,领导者应平等对待下属,并且要爱护关心下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