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立潮头 勇为人先——访著名音乐理论家郑英烈先生
郑律成的革命音乐创作和抗日斗争述论
治部 担任 音 乐 指 导 。这 一 年 , 结 识 了 他 的终 生 伴 侣 —— 丁 他 雪 松 , 后 来 新 中 国 的 第 一 位 女 大 使 。 13 即 9 9年 1月 , 律 成 郑 加 入 了 中 国共 产 党 。从 此 , 以更 加 饱 满 的 热 情 投 入 到 革 命 他
甘 露
( 庆 大 韩 民 国 临 时政 府 旧址 陈列 馆 , 庆 4 O 1 ) 重 重 0 0 0
摘要: 郑律 成是 2 0世 纪 3 O年代从 朝鲜来 到 中国参 加 民族 独 立运 动和抗 日战 争 的革 命 音乐 家 。抗 战爆 发后他 来 到延安 , 进行 了革命 音乐创 作 , 取得 了杰 出的成 就 。他 还在 中国共产 党 的领 导 下 同 日 本 法 西斯在 前 线展开 了英 勇 的武 装斗争 。郑律 成 为 中朝 两 国 的音乐 发 展做 出 了 巨大贡 献 , 也在 两
行 曲》 首曲子 , 上“ 这 配 向前 , 向前 , 前 !我 们 的 队伍 向 太 阳 向
… …
” 雄壮歌词 , 的 以一 种 排 山倒 海 、 无 不 胜 的气 势 , 人 战 给
1 3 年 8 , 律 成 从 鲁 艺 毕 业 , 到抗 日军 政 大 学 政 98 月 郑 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命 运 动 , 到 日本 人 的 通 缉 , 到 中 国 , 参 加 了 中 国 共 产 受 逃 并
党 。后来 大 哥 回 到 朝 鲜 组 织 革 命 活 动 被 捕 , 狱 不 久 便 病 出
故 。二 哥 曾 在 云 南 讲 武 堂 学 习 , 朱 德 是 同 学 , 来 参 加 = 和 后 r 北 伐 , 勇 牺 牲 。三 哥 郑 义 恩 13 英 9 3年 送 姐 姐 郑 奉 恩 从 家 乡 到 南 京 与在 华 朝 鲜 抗 日团体 领 导 人 之 一 的 朴 建 雄 结 婚 , 后 之 又 回到 朝鲜 , 朝 鲜 革 命 军 政 干 部 学 校 招 收 学 生 。郑 律 成 就 为 跟 着 三 哥 离 开 了 故 乡 。 郑 律 成 的 三 个 哥 哥 和 姐 夫 朴 建 雄 都 信 仰 共 产 主 义 , 姐 、 夫 的好 友 金 奎 光 、 君 慧 夫 妇 都 是 共 姐 姐 杜 产 党 员 ; 奎 光 是 朝 鲜 人 , 和 朴 建 雄 都 是 朝 鲜 共 产 主 义 闭 金 他 体 朝 鲜 民族 解 放 同盟 的 领 导 人 。而 杜 君 慧 是 当 时 上 海 妇 女 救 国 会 的 领 导人 , 们 都 是 “ 翼 作 家 联 盟 ” 成 员 。介 绍 郑 他 左 的 律 成 与 罗 青 认识 的 正 是 金 奎 光 与 张 明 。张 明 又 名 金 山 , 一 是 名 早 期 就 来 到 中 国参 加革 命 的 著 名 的 朝 鲜 共 产 主 义 者 , 作 他 为 朝 鲜 民族 解 放 同盟 驻 陕 甘 宁边 区代 表 于 1 3 9 6年 l O月 到 达 延 安 ; 青 也 是 一 名 中共 党 员 ,9 6年 和 著 名 的 “ 国 会 七 罗 13 救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
学习郑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郑德荣同志是我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是坚定的信徒,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他不仅是国家从站立、致富到强盛的见证者和贡献者,也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楷模和为人师表的楷模。
郑德荣同志一生“师道、铸师魂、师德师风、爱师”,始终以一切服从工作需要、倚老卖老、服务社会为己任和动力,秉承“理想、勤奋、坚韧、进取”的战斗精神和“严谨、踏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艰苦奋斗、孜孜不倦。
在教学上不断改进,努力向上,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探索创新,为党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培养了一批忠于党、为党分忧、为党尽忠、为人民造福的学生。
向郑德荣同志学习,学习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郑德荣同志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
他被称为“红色理论家”。
他始终高举旗帜,追随党,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毕生致力于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和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学习郑德荣同志,要学习他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
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科的一面旗帜。
他以学习为事业,以学习为人生,以创新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致力于探索,力求完美。
郑德荣同志学术研究严谨,学术成果丰硕。
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纠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见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的昭示。
浅析《扬子江暴风雨》
15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2浅析《扬子江暴风雨》韦 艺摘 要:自“五四”时期开始中国的歌剧便开启早期探索,从展现民族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出发,与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外国歌剧艺术进行交融,取之精髓进行创新,因此它既不同于传统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是一部典型的话剧加唱形式的歌剧早期探索作品。
本文将对中国早期歌剧、聂耳以及《扬子江暴风雨》进行阐述和作品分析。
关键词:歌剧;聂耳;《扬子江暴风雨》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韦艺,(1999-),女,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在读本科学生。
20世纪初戏剧是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宣传的重要活动之一,突出表现深入民众生活的本质。
田汉作为左翼音乐家,参加有关戏剧的活动,在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熟悉和体验中提炼出戏剧素材,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创作出优质的戏剧作品,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实现了从生活到艺术的高度融合。
《浅谈聂耳对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性贡献》中谈到聂耳与田汉的交集,作者认为这是影响聂耳进行大量电影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拓宽了聂耳的革命音乐道路。
1932年聂耳通过田汉的介绍与左翼音乐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坚定了走革命音乐道路的信心,1933年聂耳为拍摄的影片《母性之光》配插曲《开矿歌》,这是聂耳与田汉合作的第一首电影歌曲,歌曲将开矿工人心中的愤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反映工人阶级的歌曲,聂耳与田汉首次的合作使双方建立起信任,更加坚定聂耳创作电影音乐的信念,聂耳与田汉便继续合作并谱写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歌曲,也促成了聂耳在一生中电影音乐创作的高峰。
满新颖先生在《中国近现代歌剧史》这本书中将黎锦晖先生作为中国歌剧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原因是他不断学习和观摩西方话剧,他还在“平民文化”中致力于白话文和平民音乐的儿童教育中,阅历逐渐丰富的他从歌舞曲的创作逐步过渡到充满戏剧性的歌舞剧创作中,不断完善歌舞剧的歌剧模式。
郑律成:用生命激情谱写传世经典
大师剪影26郑律成:用生命激情谱写传世经典■ 李定国在今年国庆盛大阅兵、游行及新创大型音舞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中,再次奏响、颂唱了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的两首代表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延安颂》。
聆听着这激昂奋进的旋律和歌声,我也和亿万国人一样,心旌激荡、热血沸腾。
当年采访郑律成遗孀——新中国首位女大使丁雪松的场景,依然清晰、历历在目……那是1985年的暮春,我们策划组织在上海举办《三军歌唱家音乐会》。
为联络、落实军旅歌唱家们来沪参演事宜,我和胞弟李建国多次往返于京沪。
有一次,我在时任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家中,偶遇丁雪松。
因为音乐会中有总政歌剧团张积民演唱的《延安颂》,而且本次音乐会还准备出一本介绍军旅作曲家和歌唱家的专辑,于是我不失时机地与丁老师相约,采访郑律成创作的过往。
1914年初夏,郑律成出生于现今韩国光州的一户农家。
那时整个朝鲜半岛都是日本殖民地。
虽生于乱世,但作为这个能歌善舞民族中难得的音乐天才,郑律成一直想用自己石破天惊般的歌喉,唱出朝鲜民族的不平和希望。
郑律成从小就受到三个流亡中国进行抗日活动的哥哥激进思想的影响,十五岁时就在自己求学的全州反日学生运动中冲锋陷阵了。
他印传单,贴标语,领头上街示威。
面对日寇、军警的疯狂镇压,毫不示弱。
大批的同学被捕,郑律成因机智过人而躲过一劫,但反日反侵略的思想已深深扎根脑海。
1932年,郑律成随三哥郑义恩来到中国南京,参加由朝鲜人在此地创办的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校址设在南京郊区江宁镇的一座庙宇里。
同期入学的有55名同样流亡中国的朝鲜学员,主要学习政治、军事知识,包括学战术、射击、爆破和世界史、朝鲜独立运动史及唯物史观等。
这些学员在课余时间经常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正好发挥了郑律成的特长,他从小就在大舅家听着世界名曲成长的,如今再唱起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更是热血沸腾、激情四溢了。
两年后,郑律成学成毕业。
起初被派往南京鼓楼电话局去收集日本人的情报,后因上级知道他有音乐天赋,不久又调往上海,被介绍到白俄声乐大家克利诺娃门下学习歌唱,想借音乐学习来掩护他所从事的地下革命活动。
纪念民族英雄聂耳英勇牺牲的革命音乐家
纪念民族英雄聂耳英勇牺牲的革命音乐家聂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和革命家,他的创作作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然而,他的英勇牺牲也让人为之痛惜。
今天,我们怀念聂耳这位民族英雄,回顾他的音乐成就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
聂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
他的音乐作品立足于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情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聂耳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歌,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歌曲之一。
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秉承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歌曲的旋律嘹亮激昂,歌词字字铿锵有力,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壮志豪情。
它不仅在革命的斗争中鼓舞人心,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斗争精神的象征,激发了无数革命烈士和先烈的斗志,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然而,聂耳的光辉生命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长征途中,聂耳义无反顾地前进,最终不幸因被敌人的炮火所击中,壮烈牺牲。
他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闪光的篇章。
纪念聂耳,就是纪念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正如党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中所唱:“我献了一辈子石油,我献了这个世界”,聂耳英勇献身的精神和他的音乐一样,必将永载史册,激励后人前仆后继、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富强而奋斗。
聂耳留给我们的音乐作品,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和伟大梦想,引领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
正如我们常常在党的各个庆祝活动中听到的那句口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牢记聂耳的崇高精神,传承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今天,我们怀念聂耳这位英勇牺牲的革命音乐家,纪念他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人民英模郑律成
人民英模郑律成作者:张兰政来源:《侨园》2010年第04期2009年9月,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当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4岁写出成名之作《延安颂》抗战时期的延安,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在他们当中,就有创作了《延安颂》(曲作者)而一举成名的郑律成。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春,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和由衷的赞美。
词作者莫耶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回忆《延安颂》创作经过时写到:《延安颂》的歌声,使我脑海早重现了四十年前存延安那难忘的岁月,重温了延安鲁艺的学习生活,使我更加怀念老同学、老战友郑律成同志。
抗战开始,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从全国四面八方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到处充满清新活泼气氛,到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歌声笑语满城刚荡。
一天,我们参加在延安城里开的群众大会,散会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的样子。
鲁艺就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半山坡上,我们同学散会后一出北门先爬卜鲁艺的半山坡,我和几个同学在看散会的抗大一、二大队正从北门外的山野田间走过,边走还边喊口号,全城内外到处是抗战的歌声。
当时,郑律成同志正和我们站在一起,就要我给写个歌词给他谱曲。
那时夕阳正照耀着宝塔山,东面月亮已经出来,我眺望着眼前的壮美雄伟的延安古城,心潮澎湃。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在小本子上写下了《延安颂》的歌词,当时我写的歌名是《歌颂延安》,交给了郑律成同志。
过了几天,老郑把曲谱好了,唱给我听了一遍。
接着,延安礼堂开晚会,毛主席当晚也参加了晚会。
就在这次晚会上,郑律成同志和女歌唱家唐荣枚同志(向隅的爱人,唐当时是鲁艺的声乐老师)两人男女声合唱。
第一次为毛主席演唱《歌颂延安》。
记得当时郑律成同志还弹奏着一把洋琴伴唱(这种琴不知是不是叫曼得铃,我不懂),我当时也坐在礼堂下前面边上,一面看着毛主席微笑着听着,一面望着台上郑律成和唐荣枚两位同志的歌唱,感到心情无比激动。
“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暨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专 ( 汉 音 乐 学 院 前 身 ) 曲 系 , 留校 从 事 和 声 教 武 作 并 学 工 作 。1 7 开 始 研 究 序 列 音 乐 ,9 9年 为 武 汉 98年 17
中 图分 类 号 :6 J0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0 3 6 /.sn 0 3 7 2 . 0 2 0 . 2 OI1 . 9 9 j i l 0 — 7 1 2 1 . 1 0 7 s
21 年 6 2 O1 月 5日 , 汉 音 乐 学 院作 曲 系和 图书 武
馆联 合举 办 了 “ 英 烈 教 授 八 十 华 诞 暨 作 曲技 术 理 郑 论 学 科 建设 研讨 会 ” 。 多 年 来 , 英 烈 教 授 在 作 曲 郑 技术 理 论教 学 和研 究 工 作 上 做 出 了 突 出 的 贡 献 。也 正 是 得 益 于 郑 英 烈 等 一 批 老 教 授 的 不 懈 努 力 , 汉 武 音 乐 学 院作 曲 技 术 理 论 学 科 的建 设 和 发 展 在 “ 革 改 开 放 ” 十 多 年 以来 获得 了学 界 公 共 与 高 度 的认 可 。 三 因此 , 借郑 老 师八 十华 诞 的 良机 , “ 二 ・五 ” 划 在 十 规 的开 局 之 年 举 行研 讨 会 来 促 进 我 院作 曲 技 术 理 论 学 科 的 建 设 , 意 义 不 言 而 喻 。 回顾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作 其 曲系 的 历 史 传 统 和 作 曲技 术 理 论 成 果 的 同 时 , 必 还 须 正 视 目前 面 临 的新 环 境 与 新 问 题 , 未 来 我 院 的 对 作 曲 技 术 理论 学 科 建 设 、 师 队伍 建 设 和 人 才 培 养 教 等 发 展 问 题 进 行 思 考 、 整 与设 计 , 作 曲 系 人 的 责 调 是 任之所在。 郑 英 烈 是 我 国 专业 音 乐 领 域 知 名 的 理 论 家 和 教 育 家 , 9 2年 生 于 广 东 汕 头 。1 5 13 9 6年 毕 业 于 中南 音
勇立潮头唱大风
勇立潮头唱大风作者:叶介甫来源:《党史文苑》2019年第03期当我们告别百年沧桑的历史,砥砺前行,昂首迈入新时代时,我们不可忘记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新篇章,我们更不可忘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革命精英,是他们呼喊民主与科学,培养了一批青年领袖和文化精英,唤醒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通过不懈努力、浴血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从此开启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征程。
让我们走近其中几位勇立潮头者,领略他们的人生传奇。
许德珩:“锄奸不惜死,爱国亦千秋”许德珩(1890—1990),江西九江人。
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讨袁(世凯)斗争,1915年初考入北京大学后结识了李大钊、毛泽东等人。
经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并和邓中夏等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
他是当时全国学生统一组织“学生救国会”创办的《国民杂志》负责人之一。
在五四运动中,他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起草了《五四宣言》,参加了示威游行,并奋勇当先,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
他是“五四”当天被北洋政府逮捕的32名学生之一。
蔡元培先生曾称赞他“虽然经济状况常常给他以困难,而他的刻苦积久不懈”。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本来在《国民杂志》召开的一次常会上,人们就议决“五七”国耻纪念日举行大示威,并将草拟的宣言送至全国各报。
5月2日,许德珩从蔡元培处得知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便约集在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
高工的一位学生代表夏秀峰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大家激动万分。
于是发出通知,决定5月3日(星期六)晚7时……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十三个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
5月3日晚,北大学生1000多人和各校学生代表来到北大三院大礼堂开会。
最浪漫的,是为热爱的事坚持
最浪漫的,是为热爱的事坚持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8年第26期热爱就是,哪怕疾病缠身,也不会舍弃出生于1929年的郑小瑛,一头银發却精神矍铄,她坚定地走向《经典咏流传》的指挥台,再一次举起她一生最爱的指挥棒,演奏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尘世之歌》第三乐章《青春》,就像过去60年来每一次站上指挥台一样,89岁的她依然激情澎湃、光彩照人,令全场观众沉醉不已。
郑小瑛,我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
她的音乐青春始于19岁——1948年冬天,郑小瑛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一次选择,她背着父母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奔赴解放区参加革命,由于她有着相对良好的音乐基础,她被分配到了文工团,年轻开朗的她如鱼得水,在革命的队伍里,在艰苦的行军过程中,她认真感受着各种来自民间的音乐元素,她明白“音乐来源于人民”。
1954年,苏联合唱指挥家杜马舍夫受邀来华授课,并开办了一个合唱指挥班,当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三好学生郑小瑛被他点名选中。
这,改变了她的人生。
后来,她被送至苏联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在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音乐剧院,她第一次指挥歌剧,演出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这也是中国指挥家首次在外国的歌剧舞台上执棒。
经历了系统训练,郑小瑛学成归国。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位系统学习歌剧指挥艺术的指挥家,她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歌剧排练流程,创新了“歌剧车间”排练模式,为国内歌剧界带来一股清流。
对音乐的满腔热情延续了郑小瑛的一生。
1990年至1996年,一个全部由女性音乐家组成的乐队在京城出现,其名曰“中央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
这个乐团的领军人物就是郑小瑛,乐团成立时,她已经60岁了。
1996年,郑小瑛又创立了厦门爱乐乐团。
当新事业正处上升期时,1997年,她被查出患了直肠癌。
已近古稀身患癌症,她非但没有放弃,而是拼尽全力抗击病魔,第二年她就应邀组建了中国首家民办公助职业交响乐团,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她带领这个从无到有的乐团“扎根厦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郑律成音乐创作风格的新时代阐释
一、郑律成简介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后改名为郑律成,1914 年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的一个贫苦 的革命家庭。郑律成的父亲郑海业,是一个极具民族气节的人。“他学习汉学,通读《四书》 《五经》,且擅长书法,通韩医,一度悬壶济世,为乡里人治病。”a 他对日本帝国主义嫉恶 如仇,不准自己的子女进奴化教育浓厚的官立学校,而是将郑律成送入了具有反日爱国主义 精神的全州私立新兴中学。郑律成的母亲崔泳温性格开朗、勤劳贤良,她的言传身教培养了 郑律成日后不畏艰险、开朗乐观的精神。郑律成的父亲和三位哥哥、一位姐姐都是抗日爱国 人士,他们前赴后继,先后为朝中两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3 年春,郑律成来到中国,进入了在南京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1934 年学 习结束后,一边从事抗日秘密活动,一边业余学习音乐。1937 年初,他在上海参加了朝鲜民 族解放同盟;10 月,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 习和工作。1938 年,任抗大音乐指导、鲁艺声乐教员。1939 年1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 年8月被派到太行山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1944 年2月随校回延安。抗战 胜利后,郑律成回朝鲜,担任音乐方面的领导工作。1950 年重返中国,定居北京,在中央歌 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1976 年于北京逝世。 二、多元的文化背景 郑律成一生音乐创作丰厚,题材广泛,在军事题材、民族音乐、为毛主席诗词谱曲、 为少儿创作的各类作品均取得了卓著成就。这或许与他特殊的经历及多元的文化背景有关。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艺术美
郑律成早年在朝鲜生活的时代,不但受到朝鲜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 影响;到中国后又悉心钻研中国文化,努力学习西方作曲理论技术,中西交融、民族性、世 界性相结合所体现出的创新性的艺术之美是其创作风格的重要表现。
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
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这首歌曲最初创作于1949年,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
这首歌曲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充满革命情怀的歌词,旋律也非常激昂有力,成为了中国少先先锋队代表性的队歌之一。
首先,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的歌词出自一位著名的中共作家郑德荣之手。
这首歌词非常的充满革命情怀,表达出了少先先锋队员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切向往。
歌曲的开头就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事业单位,就要有党性”,表达了少先先锋队员们要坚定信仰,跟随党的旗帜,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
歌词的中间部分,特别提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少先先锋队员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歌曲的结尾则强调了少先先锋队员们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出了未来的光辉。
其次,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的旋律非常地激昂有力。
这首歌曲的旋律表现出了革命风范,让人们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激励人心的气氛,让少先先锋队员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再次,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在总体构成上非常符合民族精神。
这首歌曲包含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园的深深热爱,是中国青少年好学、好问、好奋斗的风貌,并通过革命的歌曲形式表达出来。
最后,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也有着很高的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少先先锋队队伍形象歌曲,它不仅是少先先锋们的精神支柱和集体标志,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符号。
综上所述,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是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歌曲。
它以简单、朴实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表现了中国少先先锋队员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革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符号。
在新时代,我们将不断弘扬这种精神,把这首歌曲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少先先锋队员们自豪地唱出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音乐时空:据资料显示,您成为国内全面研究十二音序列音乐的第一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内专业音乐界迫切需要了解现代作曲技法,另一方面也出于您个人对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强烈兴趣。
郑英烈先生:改革开放之前,包括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在内的所有现代音乐,在我国都属禁区,被说成是“没落资产阶级的艺术”而无人敢问津。
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禁区被打破了,尤其是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一批在音乐学院学作曲的青年学子如饥似渴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借鉴西方新的作曲技术。
我虽已进入中年,也和那些青年学子一样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20世纪西方的音乐是多元化的,五花八门,但十二音序列音乐是成体系的,是可以纳入教学的。
于是我便选择这个体系作为研究课题。
音乐时空:您还是将序列音乐引入中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第一人,1981年率先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序列音乐讲座”,对于序列音乐的教学,您一定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郑英烈先生:“老师必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
这是在中小学中很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对中小学老师的严格要求。
但在高校里,尤其是在开设一门补白性新学科的时候,我认为,先生只要有一瓢水,无妨先把这瓢水送给学生,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去寻求第二瓢、第三瓢……(1989年我在《黄钟》上发表了《开设序列音乐课10年回顾》一文中便提出这个观点)于是,我便在1981年开始给第一届研究生和作曲系本科毕业班开设“序列音乐讲座”。
那时只有八讲,也就是八次就讲完了,只能介绍序列音乐的基本原理和写作要领。
经过几年的补充,才于1985年正式开设“序列音乐写作”课(8讲增加到16章)。
经过几轮实践,内容不断充实,这门课又从一学期改为一学年了。
结业时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考试并提交一首作品。
我先后上了10轮课,学生都很喜欢这门课。
音乐时空:“音级集合理论”、“组合性序列的写作规律”和“从调性到无调性的演化过程考证”都是您教学的核心内容吗?郑英烈先生:这三个内容是后来补充进去的,不算序列音乐的核心内容。
如兰之师者大勇之方家——记现代音乐理论家郑英烈教授
如兰之师者大勇之方家——记现代音乐理论家郑英烈教授刘涓涓
【期刊名称】《音乐创作》
【年(卷),期】2014(0)8
【摘要】时光倒转二十多年,在武汉音乐学院杉树掩映、琴声萦绕的教学楼门前,或是从篮球场向东沿都司湖岸拐到那几幢西式小楼之间的便道上,当年还是附中学生的我,不时能遇见那些学术界耳熟能详、行事却低调平易的老教授——比如常穿中式对襟布衫、不疾不徐却威望很高的谢功成:气度非凡、著作等身且敢于进行学术批判的孟文涛;写出过《貔貅舞曲》、清瘦和蔼总是抽着烟斗的王义平;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刘涓涓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暨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J], 刘涓涓
2.敢立潮头勇为人先--访著名音乐理论家郑英烈先生 [J], 郭昕
3.心怀桑梓报国情--记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郑兰荪教授 [J], 戴岩;陈志强
4.郑英烈教授赴京讲学 [J], 江江
5.“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墅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掠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暨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暨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刘涓涓
【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郑英烈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在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11年6月25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图书馆联合举办了“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暨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座谈会在回顾郑英烈教授的成就的同时,也回顾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历史传统和作曲技术理论成果.【总页数】6页(P195-200)
【作者】刘涓涓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武汉43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
【相关文献】
1.桃李芬芳殷实传统嘉惠后学——杨匡民教授90华诞、从教65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袁利军
2.寻路指路——“刘正维教授80华诞、从教62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袁利军
3.中国商法的轨迹:从传统到现代——庆祝徐学鹿教授八十华诞暨中国商法三十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J], 郝琳琳
4.罗国煜教授优势面理论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罗国煜教授八十华诞庆典在青岛举行
[J],
5.“郑英烈教授八十华诞墅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掠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小瑛,一位不言老的指挥家
郑小瑛,一位不言老的指挥家
戴利明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
【年(卷),期】2017(000)023
【摘要】刚下电梯想寻找门牌号,就见郑小瑛老师已站在眼前,她早已敞开家门,到电梯前来迎接我了。
她身穿绿色散花连衣裙,高高的身材格外挺拔,她目光坚定、脸上洋溢着感人的神采,丝毫看不出88岁的年龄。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戴利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92.4
【相关文献】
1.霜染青丝激情无限——访著名女指挥家郑小瑛
2.我追求的是“阳春白雪,和者日众”--采访指挥家郑小瑛
3.九十一岁音乐指挥家郑小瑛的不老人生
4.阳春白雪和
者日众
——指挥家郑小瑛的音乐使命5.我国著名音乐指挥家郑小瑛教授到我校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日小英雄郑十一
抗日小英雄郑十一
讲故事一等奖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们,各位来宾:
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十一。
郑十一,生于抗战年代,父母均为军人,家庭氛围里激发了郑十一的爱国情怀。
1944年春,郑十一的父母奉调到前线作战,留下他一个人在家中。
在这个时期,日军在中国南海地区猖獗,日寇在去年夏天已经攻下南海的半壁江山,接着占领了广东、香港、澳门等地,中国人民处于弱势。
郑十一被家人嘱咐时刻保护好自己,并将抗日第一行运动口号背得滚瓜烂熟,“还我东北,保卫南海”。
正当郑十一日夜为祖国担忧时,一个消息激起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焰:中共地下党正在组织一支抗日义勇队,号召广大少年儿童为抗日事业奋斗到底。
郑十一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成为了一名小小的战士。
每当风雨交加的夜晚,抗日义勇队员们便化身为黑夜中的精灵,潜入街道和巷子,监视日军的动态。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郑十一
多次表现出色,曾经拦截过间谍,摧毁过日军的照相机。
在一次执
行任务的过程中,队友与日军发生了交火,郑十一毫不犹豫地冲出来,为同伴掩护,最终保住了这次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而郑
十一和他的队友们,则成为抗日战争的小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
为祖国和人民的胜利,献上了最美好、最无私的青春。
我们应该研究郑十一这种爱国主义热情,发扬抗战优良传统,
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