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套中人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套中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
小说自问世以来,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据此,我设计了两个目标:梳理情节,品读别里科夫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深刻体悟其社会典型性及时代意义。
这两个目标是文本的双翼,一个是显性的知识目标,一个是深层的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为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我和学生们坚持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的体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
初识套中人,是尊重学生最初体验的环节,以熟悉情节,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
再识套中人,是细读文本,品味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人物背后的社会与人性进行理性思考。
审识套中人,是结合背景,利用文本知识的构建与现实进行碰撞,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时代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体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细节的品味还有一些遗憾,学生阅读与思考也略显不充分。
但是,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缺憾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相信以后的课
堂会更好。
【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本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于是,文本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贴标签似的孤立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学生很少走进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阅读情况。
鉴于此,在此次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事先根据手里的学习资料,对人物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展开争鸣。
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
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就自然地能结合现实来进行,从而实现了文学的实现价值,而学生可以借助于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方法,对自己观看到的其他文本或影视作品进行有意或无意鉴赏,慢慢地鉴赏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使学生阅读小说时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忽视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本文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多媒体辅助教学;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认知规律,安排如下教学步骤:1.首先做一试验,用一塑料袋将一学生的头包裹起来,之后让他谈谈感受。
学生会说很闷或者很想从袋子里出来等,由此导入新课。
(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2.介绍作者契诃夫。
(目的是丰富文学常识)3.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目的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4.通过人物描写手法总结人物形象。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采用点拨法、情境法、讨论法完成。
)议一议:“作品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在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时,大量笔墨都集中在描写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上,以及对别里科夫外表、生活惯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
作品刻画了一个封闭落后、胆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运用这些神态描写有什幺好处呢?刻画了别里科夫封闭落后的性格。
“两个事件中,你们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是哪些?”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幺好事?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
为什幺这些语言突出呢?因为这些语言直接影射出了别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
想一想:“作者刻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是什幺?”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对比法完成。
教学反思(套中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侯代娜通过此次教研听课,专家为我的这节《装在套子里人》的新授课,提出了很有需改进的方面: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板书设计不合理,对于“套子”一词的理解出现偏差等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正建议。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在准备课程时,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在课程设计上围绕三要素展开,逻辑性突出,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经过改进后,设计思路调整为:结构,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显主题;社会环境分析,强调主题。
第一课时,以“套子”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自读全文,找到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套子”画出句子,然后以这四句话为框架,带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章结构,进而引出“套子”的含义是什么,探讨“套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原因还是自身原因,进而揭示文章主题。
通过此次教研,收获颇多,小说的要素清晰,逻辑性、叙事性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一定得找准突破口,层层推进,掌握整体。
此外,板书设计要合理,结构清晰,尽量避免与课件内容相重复,保证课堂的思路清晰,流程顺畅,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修炼的地方。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篇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但是,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人物的现实意义这两个目标,从内容上,以探讨人物形象为主线,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有人物到主题。
从能力上,以生为本,重在让学生养成自己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粗略地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我感觉学生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若一定要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找出点可以肯定的东西的话,我想下面三点是可以列举的:1、紧扣目标,突出人物形象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
2、将一定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将问题设计巧妙化,不断激发调动学生的思考,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的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结果。
3、在动态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
但是,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收45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预设的制约,这节课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引导学生的多角度、多元化解读问题时,对于结论的认识应给以更规范、更严谨、更科学的解释。
2、课堂导向语,问题的创设,应进一步精确,凝练。
突出有效信息,给学生更明确的思维导向。
3、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还有待丰富提高。
4、学生的广泛参与度还有待激活。
总之,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料性,但是我也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只要有追求,理想就会实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7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7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1《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一篇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影响的小说,他的幽默讽刺使作品既沉重又滑稽,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课堂带给学生的不是只是让学生了解小说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
如何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形象中去认识其社会意义,及从中迁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我今天着重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的重点及难点。
通过我分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可以给各位教师朋友一些实质性的'参考。
我在课上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在过程中我发现有如下问题: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我在导入上是受了另一位老师的启发,先从课文插图入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从插图人物中进入讨论主题。
关于问题的设置,我是改了又改,担心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会领会不了,最后确定为:看着图上的主要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提出“像盲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绕回到讨论主题上去,只是笑着自己说了结果:你是因为看到他戴墨镜吧。
这样只是作出回应,但在课堂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笑点和乐子,我应该要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说说为什么像盲人,别里科夫戴着墨镜是为了什么,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能引导大家进入人物形象分析。
像这种疏于引导的情况我在这节课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二环节从事件中去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后面的时间仓促,所以总是急于把学生带回我的思路上去,导致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言,也导致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发言机会而显得不够积极。
其次,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
虽然我在开始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我们的规则,其中就包括要注意聆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及时做好笔记,但是当我下课时叫同学们把导学案收上来时,学生发出了惊呼声,因为他们根本没在课堂上及时整理好笔记,而课后我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同学还是保留了自己预习时的答案,没有意识到要把课堂上的分析再补充上去,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在每个环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因为学生现在的自主性还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探索中慢慢帮助他们培养这样的习惯。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科夫的作品。
它以夸张、讽刺的笔法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一类人(沙皇统治卫道士)的特点,幽默而又辛辣。
但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接触的小说不多,不能有技巧的独立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另一方面,他们对小说写作背景的不了解也会影响他们对小说人物形象和主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的解读作为教学重难点,力求以学案为导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交流、展示加上教师引导,尽量由学生得出别里科夫形象特征。
结合小说末尾“我们……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以及作品写作背景,解读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和小说的主旨。
在实际的授课中,学生因为要录课,课堂反应和气氛都较平时有一定差距。
但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并反馈在学案上。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通过与同学的互助互动取长补短,完善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学生们的思考和反应略有不足,但通过教师引导,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启发并有所收获。
课堂环节衔接紧密,内容与教学设计无大出入,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的预设。
本节课最让我满意的地方在于两点:第一,对文本的研读充分而且有据。
学生读课本回答问题常常会有“我感觉”“我认为”等主观随意的成分。
在本课前半部分的分析中,我着眼于让学生说出观点后还要能返回课本,指出其观点的切实来源。
这同时为后面对课文的分析和主旨的总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生生互动。
首先是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彼此间的配合。
大家讨论热烈,互通有无,且遵循“独立思考”“交流心得”“反思补充”的规则,使得讨论的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其次,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展示的同学语言流畅,表述清楚,听的同学们因为期待着展示者与自己所思考结论的比较,所以十分认真。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里面,生生互动更为直观明显。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上了三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主问题:结合文本谈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课件投影如下:
装在套子里的 人
速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并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5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发言。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开始回答问题。答案有: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可怜、令人厌恶、胆小、多疑、怀旧、封建保守、有原则、小心眼、虚荣等等。并且他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如果教员骑自行车,那么学生们该做什么呢?恐怕他们只好用头走路了!既然这事未经正式批准,那就不能做。昨天我吓了一大跳!我一看到您的姐姐,我的眼前就发黑。一个女人或姑娘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夸张的人物语言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侧面描写
二、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自学指导中的“结合文本”也许应该改为“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的手法和情节的安排来说说你的理由”。这样,学法指导就更明确具体,就能避免学生先主观臆测。
最近,我在思考课堂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知识与能力,但是知识与能力的自主构建,必须依靠过程与方法。否则,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必将是虚无缥缈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的指向必须明确,过程与方法实施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隐形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落实后的自然升华。快活的神情?
……
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外表、神态、心理,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安排、小说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把握小说通过漫画式人物刻画的手法达到的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五
上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发现两个课时完全可以这样整合: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文学批判的意义,掌握《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学特色。
2.感知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理解人物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3.探究小说中的议题,研究构成小说的思想和文学技巧,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多角度分析文本,学会归纳总结,形成独立的阅读思维模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挖掘事件、思想和情感的发展规律,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重点讲解传统小说情节架构和中心冲突,让学生了解契诃夫小说的情节特点,认识到人物行为和言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培养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
2.重点讲解人物描写技法,让学生能够准确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思潮,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进行深入的思考。
2.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批判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由教师提问:“你们阅读过《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吗?请你们简单介绍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文学所反映的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传统小说情节结构和中心冲突的讲解。
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塑造。
(2)教学难点1.对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言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度分析。
2.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思潮。
(3)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加图片辅助。
2.小组讨论。
3.互动提问。
高中语文_1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语⽂_1必修5装在套⼦⾥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装在套⼦⾥的⼈》教学设计教学⽬标1.分析别⾥科夫形象,学习⼩说抓住外貌、语⾔、动作刻画⼈物的⽅法。
2.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深⼊把握⼩说主题。
理解⼈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学习⽂章抓住典型语⾔塑造⼈物形象的⽅法。
教学步骤:⼀、导⼊:⽼舍先⽣说过:“⼀篇好的⼩说,⼈物形象是⽴在读者⾯前的。
”⼩说对⼈物形象的塑造是传达作品思想内容,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以塑造⼈物形象为中⼼来反映现实⽣活的,我们很难忘记孔⼄⼰、阿Q、祥林嫂等⼀个个鲜活的形象,我们也应感谢这些形象带给我们的对现实⽣活的⼀次次沉重的思考。
要使⼀个⼈物活化必须借助于⼿段:肖像、语⾔、⼼理、动作等正⾯刻画以及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侧⾯烘托,那“⼩说之王”是如何活化别⾥克科夫这个套中⼈呢?我们来共同⾛进《装在套⼦⾥的⼈》,⾛近主⼈公——别⾥科夫。
⼆、分析⼈物形象1、快速阅读⽂章第⼀部分(1-4段)初识主⼈公——别⾥科夫明确:⽣活习惯(有形的套⼦):⾐:晴天穿⾬鞋,带⾬伞,穿棉⼤⾐,戴⿊眼镜,⽿朵⽤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领⾥⽤:⾬伞、表、⼩⼑装在套⼦⾥⾏:⼀坐上马车,就⽀起车篷住: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床上挂帐⼦思想观念(⽆形的套⼦):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躲避⽣活只信政府的告⽰和报纸⽂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说中典型⼈物均有典型的语⾔。
例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我们先前──⽐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多乎哉,不多也”(孔⼄⼰)“⽣存还是毁灭”(哈母雷特)这些语⾔都极传神地揭⽰了⼈物性格,那么别⾥科夫的经典语⾔表现了他怎样的⼼理?怕害怕社会变⾰害怕改变现状害怕新⽣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除夸张的语⾔,全景漫画式的勾勒外,多⾓度形象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也必不可少。
例如,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栓的动作,“⽼栓抖抖地装⼊⾐袋,⼜在外⾯按了两下……”通过这⼀动作细节,表现了社会底层市民⽣活的艰⾟;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活及不幸命运。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有鉴于此,近两年来,一直尝试一种名为“关键词”的深度教学方法。
简言之,就是一堂课就一两个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集中力量用重锤敲打。
周一是我上组内公开课,我就选择这种方法以“三类人”(别里科夫、我们和华连卡姐弟)为突破口来剖析“套子”之意象以及如何撕破套子的问题。
后来评课时,耿宏辉老师说我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一个很小的突破口,开拓较深;二是引用大量的例子。
其实小的突破口一发深度教学的开端,切入点不大,但可以深入的挖掘。
而在挖掘中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有时仅靠文本中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这时就要借助精当的课外文字来帮助理解。
但这课堂上的很不理想。
或许是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更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目的性太强,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能力和课堂气氛调动方面的问题,这种差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
感觉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真正的展开,给人割裂开始的感觉。
今天,部分实习的教师还要听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二课时,而我本身是准备给学生随便说说,混上一节课的。
因为有人要听课,便认真起来,恰巧一实习教师和我探讨作者借这“恋爱的故事”想要表达的主旨。
于是在对话中,课便真正的备好了。
主要是通过和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华连卡姐弟来进一步表现其被套子束缚之深重。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别里科夫为何要结婚;二是别里科夫为何在安然无恙的情况下突然死去?细读文本,慢慢会发现平常所忽略的文字中隐藏着深刻的答案。
因为自己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一些具体的细节并未精雕细刻,于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来,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果然学生的问题非常精彩,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其它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同样积极并有超常的发挥和表现。
不知不觉中我和学生一起创造了精彩和美丽。
这是开学以来上过的最幸福的一节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学反思通常是这样的路子:作家介绍,背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极力掩藏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
然而,掩卷沉思:我们又何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虽说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并且我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鼓励他们去主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究,教师点拨引导,结果呢,差不多还是被那些“我们教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
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终于学会了主动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
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来灌输和填鸭,可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害更大。
如果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的话,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必煞费苦心拐弯抹角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诱骗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说究竟应该怎么教呢?如果我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本来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干脆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教师还有什么正经事儿可做呢?文学是人学。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理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
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误区,那就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做着特定的事情,有着特定的性格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以后,这个人跟我们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
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格和命运凸现出来而已。
他们虽然有着各自的经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们和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通常小说教学是这样的路子:作家介绍,布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的剖析等等。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理科夫把自个包裹得结结实实,他泥古不化,惧怕新生事物,就把自个的思维竭力掩藏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
可是,掩卷深思:咱们又何曾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呢?尽管如今发起素质教育,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且咱们也在向这个方向尽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加,鼓舞他们去自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求,老师指点引导,成果呢,差不多仍是被那些“咱们老师想要讲给学生的东西”给“套”着。
看起来好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育,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位置,认为学生总算学会了自动学习,他们的立异才能被激起和培育出来了。
其实,这是换了一种较为荫蔽的方法来灌注和填鸭,可以对学生的立异认识和才能的培育损害更大。
若是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必定要让学生晓得的话,还不如直接通知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未尝不可,何须煞费苦心借题发挥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后拐骗他们用自个的话说出来呢?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即是掩耳盗铃。
那么,小说终究大概怎么教呢?若是咱们把教参上的那些正本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来的“家珍”弃之不顾或爽性一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文老师还有啥正经事儿可做呢?文学是人学。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遭际,写人的心思情感,写人的生计状况。
咱们在小说教育中可以存在着误区,那即是小说里所写的人是在特定的时刻和当地,做着特定的工作,有着特定的性情和命运的特定的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今后,这自个跟咱们也就没有啥联系了。
这是长期以来咱们对“年代布景”和“人物特性”的简单化、庸俗化的了解。
我认为任何人的性情和命运都是所有人的性情和命运,只不过特定的年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情和命运凸现出来罢了。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分享】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分享】装在套子里的人》摘要:咱们是怎么教说?很多教师朋友都很苦恼不知道说课程怎么教才今天编了著名教师《装套子里人》教学反思分享给都学习学习吧,通常说教学是这样路子作介绍布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剖析等等,说教育即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日子质扔各种无聊和成见由地、实地、有庄严地日子这国际上咱们是怎么教说?很多教师朋友都很苦恼不知道说课程怎么教才今天编了著名教师《装套子里人》教学反思分享给都学习学习吧通常说教学是这样路子作介绍布景介绍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剖析等等说《装套子里人》主人公别理科夫把包裹得结结实实他泥古不化惧怕新生事物就把思维竭力掩藏起这是多么可笑人物但又是那么可悲可是掩卷深思咱们又何曾不是装套子里人呢?尽管如今发起素质教育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动而且咱们也向这方向尽力课堂上让学生多参加鼓舞他们动地发现和积极地探老师指引导成呢差不多仍是被那些咱们老师想要讲给学生东西给套着看起像是告别了填鸭式教育重了学生主体位置认学生总算学会了动学习他们立异才能被激起和培育出了其实这是换了种较荫蔽方法灌和填鸭可以对学生立异认识和才能培育损害更若是上面说那些东西必定要让学生晓得话还不如直接通知学生算了甚至直接印发给学生也尝不可何须煞费苦心借题发挥地把它们放进学生嘴里然拐骗他们用话说出呢?这种换汤不换药做法即是掩耳盗铃那么说终究概怎么教呢?若是咱们把教参上那些正可以藏藏掩掩再道珍弃不顾或爽性古脑儿倒给学生那语老师还有啥正事儿可做呢?学是人学说是写人写人命运遭际写人心思情感写人生计状况咱们说教育可以存着误区那即是说里所写人是特定刻和当地做着特定工作有着特定性情和命运特定人加上了这么多特定今这跟咱们也就没有啥系了这是长期以咱们对年代布景和人物特性简单化、庸俗化了我认任何人性情和命运都是所有人性情和命运只不特定年代和社会让这种性情和命运凸现出罢了他们尽管有着各历、情感可并不是跟今日咱们和今日日子毫无系所以咱们别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概看到!教育这单元咱们讲9世纪末俄国讲0世纪初国讲辛亥革命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别里科夫命运咱们或轻视或怜惜或叹气或愤恨让学生理封建主义、主义罪恶然体会到今日日子美可是又不能把说看成是前史或政治物也不能当作仅仅愉悦感官消费品而是人精力和心灵提示说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人道光亮与漆黑、刚烈与窝囊然可以追民族甚至整类全部症结地弄理人类概或只配得到啥样命运由发生种悲悯情怀这种豪情概也指向和地这社会咱们尽管现已摆脱了封建桎梏和独裁暴政可是现代人社会办理更紧密官僚准则以赢利驱动金钱国际消费潮挟裹愿望放纵高速开展科技反驭人身要挟不要认咱们比祥林嫂走运多少比别里科夫高超多少人道踏实、窝囊、迷信和懒散还没有也不可以完全铲除咱们要坚持必要警觉常常反思咱们生计状况不断与蜕化作斗争尽力提高咱们魂灵咱们应当相信任相亲爱相怜惜和搀扶忍受和宽恕不然人类就真不配有非常命运说以对人道深入提示提示咱们概怎么日子这即是说价值也是说教育实图地语即是日子这是咱们常常挂嘴边句话言语是沟通东西而日子即是沟通;学则是日子实反映这即是语和日子系咱们不能搞得语是语日子是日子二者是非分明说教育即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日子质扔各种无聊和成见由地、实地、有庄严地日子这国际上语教育概教人啥日子和怎么日子这也是教育结尾图可是咱们教育不能把约束狭、虚伪圈子里不然咱们比别里科夫也不了多少看了编分享《装套子里人》教学反思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教学是不是能更引导学生让学生体现这课境。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装在套子里的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策略选 语言情境导入
择与设计
2、学生活动设计尽量紧凑而有实效
3、遵循一课一得的策略,不贪多,不求快
学生活动二:(预计用时 2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别里科夫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按照情节、描写、评价来概括。
目的:学生能能用相对规范、准确的语言归纳、表
述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及文本支持。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装在套子里的人》
称
1.重点:①培养学生运用方法阅读文本的基本能
力;②初步形成能从关键字、词、句入手筛选、提炼信
教材分析 息的能力。
2.难点:①掌握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及人物形象
的刻画作用(效果);②能基本准确地按要求规范表达。
先介绍契诃夫的代表作《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感
受俄国革命前夕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课例研究综
预习期间收集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关注程度;
述
反思: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价值观念、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向这四个方向努力,是育人的
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境界。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理解并识记小说的“ຫໍສະໝຸດ 点”(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
精巧)。
教学目标
2.快速阅读文本,能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 3.掌握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①从情节发展变
化中概括人物性格;②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细节描
写概括人物性格(正面描写);③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或
者作者的评价(侧面描写)概括人物性格;④环境对人
物的烘托(侧面描写)】
能全部达到识记小说特点的目标,部分达到理解; 学生学习能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前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他们有的天资聪明,学习容易,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会遇到那些看起来很普通,或者是看起来很弱的学生。
这些学生也许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而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呢?本文就是对于这个话题的一次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Muir Gray医生曾经有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被关在了一个充满氧气的房间里,但是房间却被铁丝网套子包裹着,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那个套子,他感到了很多的绝望和困惑。
但是,当医生告诉他只需要在铁丝网周围切开几个小口,他就能自由自在地出去时,他的心情不禁大变。
在学习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因为某些原因而被“装在套子里”,在感到困惑和绝望的同时,却始终找不到切开“铁丝网”的方法。
这时,教师就应该扮演起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反思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叫张小明(化名),是一位看起来很普通的学生。
但是,在他的成绩单上,却始终印着让人困扰的不良记录。
这也让我倍感困惑:他为什么总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呢?究竟是他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还是他的天赋不够?在反复尝试之后,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首先,我发现他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他总是在试图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没有去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关系。
因此,他在遇到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时,就感到茫然无措。
其次,我也发现了他内心的困扰。
他曾经被一位老师称为“笨蛋”,这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也限制了他的自信心。
他压根不敢相信自己其实并不笨,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在学习上有所突破。
基于以上观察,我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告诉他要相信自己,告诉他要相信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并鼓励他去探究这些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告诉他如何去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学习规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帮助之后,张小明终于开始了自我突破的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思考。
本文篇幅较长,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读完一遍有可能就感到索然乏味,但是却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如何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并挖掘其现实意义,就成为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于是,文本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贴标签似的孤立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学生很少走进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阅读情况。
鉴于此,在此次公开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事先根据手里的学习资料,对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人物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展开争鸣。
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
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就自然地能结合现实来进行,从而实现了文学的实现价值,而学生可以借助于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方法,对自己观看到的其他文本或影视作品进行有意或无意鉴赏,慢慢地鉴赏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以上是我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