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

合集下载

“朱予读书法”之反思

“朱予读书法”之反思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并且朱熹坚信“天理”就蕴含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

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经验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读书方法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作为经典的读书指导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因为它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巨大,因此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指出这些局限性并不是说朱子读书法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而是通过对它进行粗略的反思与评价从而使我们的读书学习更加高效。

一、读书目的的局限性朱熹认为“为学”的目的首先是要穷理,要穷理必须要先读书。

因为在朱熹看来“天理”的精蕴全部在圣贤书之中,读书是穷理的主要的手段与途径。

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在读书目的方面,他非常重视读书穷理的作用。

正如朱熹本人所说的:“为学之道,莫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先读书。

”[1]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明白其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提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所追求的东西,并且更好的分析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契机来合理客观地判断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甚至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朱熹所说这一句话有一个大前提: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

通俗地讲,“理”蕴涵于一切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够成为封建社会合格的百姓,也只有学习了儒家经典才能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之中。

也就是说,只有四书五经,才是人们学习的正统。

正如他所说的:“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2]“但得少间隙时,不可闲坐说话,过了时日,须偷些小功夫,看些小文字,穷究圣贤所说底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张旺耳。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38宋明理学研究︵中英文︶朱熹的圣经解释学□ 陈乔见摘要:朱熹的解经学认为圣经(圣人之言)体现着融贯一致的天地之理,这是解经得以可能与必要的先验条件,也表明解经的目的是通过圣人之言把握天地之理。

就具体方法而言,朱熹一方面充分吸收汉唐注疏的训诂成果,但也认识到注疏学之陋,不足以理解圣人之意和天地之理;另一方面他与其他宋代学者一样强调义理之学,但却也十分警惕宋人好为高论新说的空疏之敝。

一方面主张随文(经)解义,另一方面也强调理会意味,切己体验。

虽说追求圣人原意和圣经本意是朱熹解经的首要目标,但他也认为有的解释未必是圣经本旨,却也是一极有价值之解释,因为它揭示了某种道理。

虽说朱熹具有强烈的圣经贤传意识,但他也认为对于以往错误的解释不应当由人情回护,而应辩其是非曲直。

在不疑与有疑、训诂与义理、原意与发明、善意原则与人性原则之间,朱熹总是保持着某种张力与平衡,使得解释成为一项既有规范亦不乏创造的意义活动。

关键词:朱熹 解释 圣经 圣人之心 天地之理作者陈乔见,中山大学哲学系暨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教授(广东 广州 510275)。

一、引言[见英文版第35页,下同]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宣称:实用主义是各种理论的公共走廊。

a仿其言,吾人可以说:诠释学是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公共走廊。

诠释学(德文Hermeneutik,英文hermeneutics,又译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等)在西方发展颇为成熟,洪汉鼎先生如此概括:“综观西方诠释学的发展,我们一般可以区分两种诠释学:一是以方法论为主要取向的诠释学理论或解释理论(Interpretationslehre),其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以及以后的埃米尼奥·贝蒂和汉斯·伦克(Hans Lenk)等;一是以存有论为主要取向的诠释学哲学,其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其后试图批判和综合哲学诠释学的哈贝马斯、利科和阿佩尔等。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读后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读后
这 里不 一一 赘述 。
参考 文献 :
妄、 躐等 、 高妙 、 支 离等 ) , 分别 置 于 “ 经 典文 本 论 范畴 ” 、 “ 经 典解 释 目标 论 范 畴” 、 “ 经典 解 释方 法
论范畴” 、 “ 经典 解 释效 果论 范 畴 ” 、 “ 经 典解 释 弊
[ 1 】 周亚 生. 说“ 否” U ]中国语 文, 2 0 0 4 , ( 2 ) : 1 5 0 — 1 5 9 .
《 朱 熹经典 解释 学 范畴论 要》 读后
“ 已” 在“ 得 为众 人 而 已耶 ” 、 “ 转转 不 已 , 遂 反溯 流逆 上 矣 ” ( 《 伤 仲永 》 《 河 中石兽 》七 年 级 上册 ) 、 ‘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 ” ( 《 隆 中 对》 九 年级 上 册 ) 、 “ 然 胡 不 已乎 ” 和“ 是 亦 不 可 以 已乎 ” ( 《 公输》 《 鱼我 所 欲也 》 九 年级 下册 ) 都 出现 了 , 但 在 首篇 《 伤仲永》 中并 未 作 注 , 而在 后 面篇 目中分 别作 注 “ 停止 ” , 这 不仅 违 反 了学
撷 英 I 语 文教 学 与研 宄 ・ 上 句刊 2 0 1 7年 5 月 1 5 9
四、 注释 重复
注释 重 复指 同一 个 字 的 同一 意 义 在 不 同 的篇 目中反复 出现 。六 本 教材 中 , 注 释重 复 问

为有 源 头活水 来

题 比较 突 出 , 具体 如下 。
究, 经 年 累月 , 成 果 丰厚 , 曾出版 过专 著 《 朱 熹 经 典解释学研究》 ,且 发 表 过 一 系列 相 关 学 术 论
“ 阿蒙 , 名 字前 面加 ‘ 阿’ 有 亲 呢 的意 味 。” ( 《 孙 文 。最 近 , 曹 君 又推 出了新 著 《 朱 熹 经典 解 释学

朱子经典诠释思想

朱子经典诠释思想

诚意正心的方法
定义
诚意正心是朱子经典诠释思想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正心,达 到对经典的正确理解和诠释。
具体方法
诚意正心的方法包括内省、反思、修身等具体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 质和人格修养。
意义
诚意正心的方法体现了朱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其注重内在 精神修养的研究方法。
02
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的方法
定义
格物致知是朱子经典诠释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 和研究事物,获得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包括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步骤,通过对事物的深入 探究,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意义
格物致知的方法体现了朱子对知识获取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其注 重实践、注重实证的研究方法。
04
朱子经典诠释思想在《太极图 说解》中的体现
《太极图说解》中的诠释思想
宇宙本原论
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通过对《 太极图》的诠释,阐述了宇宙本原论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 “气”构成的,其中“理”是本原, 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阴阳五行说
朱子在《太极图说解》中,引入了阴 阳五行说,认为阴阳五行是构成宇宙 万物的五种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宇宙万物的 复杂变化。
《通书解说》中的诠释思想
道德伦理观
朱子在《通书解说》中,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诠释,阐述了其 道德伦理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修养才能达到至善的境 界。
政治哲学观
朱子在《通书解说》中,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诠释,阐述了其 政治哲学观。他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注重民生,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洗耳,北宋理学宗师,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述和教学中,特别是《集学》和《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

以下是对朱熹思想的总结。

首先,朱熹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实守真、致良知”。

朱熹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万物,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原则,认为要实事求是、理性思考,以求真知。

他认为诚实是人的品质之首,强调要诚实守信,以充实自己的道德品格,以真心实意去学习和求索。

朱熹进一步主张通过致良知来实现人的德行修养和道德行为,将道德之根源放在良知上。

其次,朱熹在思想上对关注社会功能和道德伦理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得天下者得其人,失天下者失其人”,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息息相关。

他认为天下的安定与人民的幸福需要一个具备仁爱之心的君主能够以仁爱来治理国家,他注重恢复儒家经典的教育功能,并以此来培养人才,为实现天下的和谐发挥作用。

再次,朱熹对心性修养和理性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无恶念,恶之所由,系于物欲和错误的境遇刺激,因此要把人的追求从外物转向内心,重要的是认识道德法则,弘扬德行,从而达到理性的平衡和修养。

他通过对《大学》、《中庸》等经典的解读,让人们明白人性之善,心性之崇高,为提高人的自我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的修身方法。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悟出事物的道理和道义,把握住真理的本质,才能使心灵得到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忠信、宽容、恕己为他的人生原则,追求内外的和谐。

为了实现理想,他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朱熹的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哲学、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贡献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关注,为后世儒家思想发展指明了道路。

论朱熹对经典文本的体验诠释

论朱熹对经典文本的体验诠释

论朱熹对经典文本的体验诠释摘要:朱熹在诠解儒家经典文本时所运用的体验诠释方法,既是求得圣人之心的心理诠释,又是基于经验之上的力行践履,是反求诸己的切己体察工夫。

朱熹的体验诠释立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是对“惟本文本意是求”的语言诠释的超越,体现了儒家学说经世致用的特质,也反映了朱熹与西方诠释学家对体验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诠释目的诉求。

关键词:朱熹;经典文本;体验;诠释;践履儒家的传统经学在宋代是以理学的形式出现的。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诠释经典文本时重视义理的阐发,认为义理的阐发必须在正确地理解经典文本本意的基础之上。

他提出在解释文本时“然必先释字义,次释文义,然后推本而索言之”①,揭示了经典文本所蕴含的三重意义及诠释经典文本的三个步骤。

文本的意义有三重,一是字面意义,二是文本本意,三是推说意,即根据文本本意所阐发出的义理。

朱熹又说:“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地之理。

”②圣人之言(经)、圣人之心(思想)、天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经典文本是圣人之心的体现,要求得圣人之心,必须依据圣人之言(经),进而据圣人之心,求得天理。

朱熹非常重视文本的本意,他提出解经要“惟本文本意是求”。

但经典文本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圣人的思想,如果在解经时执泥于经之本文本意,圣人的微言大意可能被遮蔽,便不可能去求得文本的推说意,这样就会影响到文本义理的发挥。

朱子实际上已认识到“惟本文本意是求”这一客观的解经方法的不足,认为要求得圣人之心,进而求得文本的义理,还必须有解释者主观心理因素的参与,即主体的体验。

在朱熹看来,没有个人的切身体验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圣人之心。

因而体验事实上就是以自家之心去体验圣人之心;同时朱熹的体验着眼于力行践履,基于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主体在身体力行中诠释经典文本。

如果说魏晋言意之辨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的理解的话,那么可以说,朱熹的体验概念已深入到对社会生活与心理因素的理解,亦即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
摘要:
1.《朱子读书法》的概述
2.《朱子读书法》的核心理念
3.《朱子读书法》的实践方法
4.对《朱子读书法》的思考与启示
正文:
《朱子读书法》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朱熹的读书心得和经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的核心理念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达到对道理的理解。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理,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

《朱子读书法》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从浅入深。

他提倡先读经典,再读其他书籍。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力求对书中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

3.虚心涵泳:朱熹主张读书时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4.切己体察:朱熹提倡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
验和体验书中的道理。

5.著手成春:朱熹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行合一。

《朱子读书法》对现代人仍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阅读量的剧增和阅读质量的下降。

学习《朱子读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朱子读书法》的“格物致知”理念,也提醒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朱子读书法》是一本具有很高价值的阅读方法论书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

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论及其启示

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论及其启示

朱熹经典诠释方法论及其启示朱熹是新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解经史上重要的学者,他在解经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包括语言诠释、体验诠释和躬行诠释。

他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经典有着重要启示,高校学生在阅读经典时应注意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发挥主观性并且勇于实践。

标签:朱熹;经典;诠释;大学生;方法论朱熹不仅是著名的儒学集大成者和理学家,他的解经思想更是让后人十分赞叹,对后世学者解经有着巨大影响。

著名西方诠释学研究专家潘德荣非常赞赏朱熹的诠释思想,认为“他在中国诠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当于施莱尔马赫在西方诠释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

朱熹在谈到读书方法的时候涉及他的经典诠释方法论,他说:“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2](《文集》卷五十六《答陈师德》)在这里,朱熹实际上表明了三种经典诠释方法,“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是对文本的语言诠释,其目的在于求得文本的本意;“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则是对文本的体验诠释和躬行詮释,目的在于求得文本的义理。

一、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论(一)唯本文本意是求——语言诠释宋朝初期的文人学士多用“义理”去解读经典,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但是后来出现了很多弊端,有学者为了彰显新意,不顾儒学经典之本意,仅凭己意解说。

朱熹针对此种现象指出:“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唯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

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为陋矣。

然或乃徒颂其言以为高,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甚者遂至于脱略章句,陵籍训诂,坐谈空妙,辗转相迷”[2]。

(《文集》卷七十五《中庸集解序》)朱熹认为,造成这种学风盛行的原因在于不少学者不去反复求证圣人的本意,甚至有人脱离文本的章句结构、不尊重经典本意而凭己意解释,为求新意而高谈阔论、空谈义理,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只是非圣人之意,硬将圣人经旨从他道理上来。

学习方法论——朱子思想的运用

学习方法论——朱子思想的运用

学习方法论——朱子思想的运用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却未必能取得好成绩。

这时候,学习方法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中国思想中,朱子思想无疑是一种最为优秀的学习方法论。

本文将对朱子思想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朱子思想概述朱子思想是中国宋代伟大的哲学家朱熹所提出的。

朱子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格物致知、诚实守真、致良知。

其中,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感性知识来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再利用明哲保身的方式将理性知识升华为智慧;诚实守真是指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致良知则是指以正确的心态和态度,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和素质。

二、朱子思想在学习方法中的应用1.格物致知在学习方法中,格物致知的应用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到其规律性,并以它为基础来推理和推断。

这就需要我们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将所学的理性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学习不仅是要获取知识,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2.诚实守真在学习方法中,诚实守真同样非常关键。

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都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态度。

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始终保持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为此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3.致良知最后,在学习方法中,致良知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和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力和价值,走上成功的道路。

三、总结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重视的问题。

而朱子思想作为中国优秀的学习方法论,其格物致知、诚实守真、致良知的思想,对于我们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

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精选五篇)第一篇:学习心得: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的学生归纳朱熹的读书方法:1、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首先必须按照先后顺序来读,其次,读书还要注意先易后难,从“浅近平易处入手”。

2、熟读精思朱熹说读书要读熟读透,读的遍数越多越好,继而还要精细思索,不能一知半解就停止。

3、虚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务必要客观虚心,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可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应顺着书中的思想脉络钻研,如此方能彻底理解书中的本义,反之则是主观揣测。

4、切己体察在朱熹看来,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而必须反过来在自家身上探究、体验,把自己的感受和所穷之理结合起来同时这种体验应是经常性的,应该是/ 2学一句体验一句。

5、著紧用力朱熹认为,读书在时间的安排上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须知“用一日之功,便有一日之效”。

6、居敬持志朱熹将它视为学习的首要问题,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2他第二篇:朱熹读书朱熹读书法2011-01-29 21:41:24朱熹读书的总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会“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才会使书上所言、心中所想、口中欲述融为一体;才会读有所得,“记了无去处”。

朱熹谈其读书经验时曾指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东,亦奚益于学哉”(《文集·答陈师德》)。

这是教诲人们,读书既要循序渐进,又要从不间断,专心于一;经过潜心玩味,体察其理,方为善学。

朱熹还强调,读书“务广而不求精”是一病忌;泛观泛从,贪多而不化,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他比喻说:“所读书太多,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有效的方法应是:“只且立下一个简易或常的课程,日日依此积累工夫”(《文集·答吕子约》),知序而进,熟读精思,勤奋刻苦,方是为学之真功夫。

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

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
第1 6卷
第 2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S &T UNI VE RS I T Y
2 0 1 4年 3月
Ma r . 2 01 4
V0 1 . 1 6 No . 2
朱 熹解 释 经 典 的 方 法 论反 思
王 治伟
( 厦 门大学 哲学 系,程有着 自己的解释逻辑 , 从“ 探 寻文本 本义” 到“ 体验 圣人之心 ” , 最终 实现 “ 通经 以明理” 的目
的, 这是朱熹的解经逻辑。通过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 性、 理解偏见的合理性 等解释 学视 角来审视这 一逻辑 , 对理 解朱熹 的解经过
程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关 键 词: 朱熹 ; 经典 ; 逻辑 ; 解释学
释 训 诂名 物及 文 义理 致 尤难 明者 , 而其 易明处 , 更 不
须贴 句相 续 , 乃 为得 体 。盖 如 此 , 则读 者看 注 , 即 知 其 非 经外之 文 , 却 须将 注再就 经上 体会 , 自然思虑 归

辑, 将会 得 到更 多 的方 法论 启迪 。


解释 经典 的逻 辑

功 力不 分 , 而其玩 索之 味 , 亦益 深长 矣

朱熹解释经典 的逻辑是 : 探寻文本本意 , 体验圣 人之 心 , 通 经 以 明理 。这 三者 形 成 了一 个 完 整 的认 识 过程 , 也是 思想 逐 渐 提 升 达 到解 释 目的的 必 然 逻 辑。 1 . 探 寻 文本本 义 在对 待 古 代 经典 方 面 , 朱 熹 主 张探 求 文 本 的原 意。他批评有宋以来人们对经典的解释往往掺入 自 己 的意思 , 背 离 了古 人 的原 意 。他说 : 今人 观 书 , 先 自立 了意后 方 观 , 尽 率 古人语 言入 做 自家意思 中来 。如 此 , 只是 推 广得 自家意 思 , 如何 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 , 不要 自 作意思, 只虚此

滞泥失经意穿凿侮圣言——朱熹经典解释弊病论研究

滞泥失经意穿凿侮圣言——朱熹经典解释弊病论研究

滞 泥 失 经 意 穿 凿 侮 圣 言 ※
朱熹 经典解释 弊病论研 究
曹海 东
( 中师范大学 , 华 湖北 武汉 407 ) 309
【 作者简 介】 曹海东 (9 2 )男 , 16 -, 湖北红安人 ,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 , 学博士 , 华 文 主要从 事古代语 言、 文学研 究。 【 摘 要】 熹对古今 学人解经方 法的弊病 多有指 陈和论 析 , 朱 拘滞泥著 、 穿凿 附丽是 其论议 较 多的
于 阐释 力 、 造 力 的经 典解 释方 法 , 他 毕 生 深所 创 是
朱 熹 谈论 经典 解释 方法 ,十分强 调一个
“ ” 活 ;
字 。 云 “ 从 头 节 节 看 来 看 去 , 尾 贯 通 , 得 活 如 须 首 见 方 是 ”j 2)“ 文 字 须 活 着 意 思 ,不 可 局 定 ” f ̄ 0 看 ] 6; 0 n
①此处《 文集》 晦庵先生 朱文公文集 》 是《 的简 称 , 接阿拉伯数 字为上 后 海古籍出版社 、 教育出版社 20 年 版《 子全书》 安徽 02 朱 中该书之 页码 , 下文 均同。 , 另 下文引用《 朱子语类》 文字亦仿此 , 简称《 语类》后接阿拉伯 数字是 , 该书中华书局 18 年版 的页码 。 96
21 第 3 0 1年 期 总 第 5 期 7
湖北行政 学院学报
J u a fHu e mii rt n Isi t o rl o b iAd ns ai n o 3, 01 Ge ea . 7 n r lNo 5

文化研究 ・
D 0364i n17 - 152 1. . 9 Oh1. 9.s . 17 5 . O 0 9 s 6 01 3 1
9 2

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中和说的方法论反省

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中和说的方法论反省

對牟宗三詮釋朱熹中和說的方法論反省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杜保瑞摘要:本文討論牟宗三先生對朱熹中和說的批評意見及方法論反省,首先說明牟宗三先生的哲學問題意識,在於對比中西哲學而主張儒學系統是唯一能完成形上學的系統,以此之故,牟先生特別關心儒家道德形上學的證成義,於是所說之本體孙宙論的縱貫創生系統,成了綰合孙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的天道流行義與聖人踐形義的粽合型態形上學,並以此為孔孟之根本型唯一型。

以此解讀朱熹哲學時,便將朱熹純粹談論存有論的概念定義及概念解析的儒學系統說為別子,主要關鍵在此系統中並不說明主體活動,而又將朱熹詮解《大學》說工夫次第的格物窮理工夫說為只管認知不管意志純粹化的道德活動。

本文即將指出朱熹說存有論與工夫次第論並不違背孔孟實踐義,只是說了不一樣的形上學系統及討論了工夫次第問題,而工夫次第問題亦不是對立於本體工夫的問題,以此還原朱熹學思的型態定位。

本文藉由牟宗三先生批評朱熹中和說的意見而進行方法論的反省,指出朱熹中和新說尌是一工夫次第論的主題,並不需要把存有論的心性二分的意見置入此處而為批評,亦無頇把涵養說視為非本體工夫。

關鍵詞:朱熹、牟宗三、中和說、存有論、方法論、逆覺體證大綱:一、前言二、對牟宗三談中國哲學及儒家哲學義理型態的意見定位三、對牟宗三談朱子學的義理型態之意見定位四、牟先生對朱子詮釋的工作架構五、牟先生對朱熹中和說的批評及反省六、小結一、前言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可謂當代中國哲學界中在理論建構上屬綿密廣袤深刻悠遠之第一人,他上下儒釋道,綜說中西印,而最終歸本於儒學,牟先生可以說是當代新儒學最重要的理論家、哲學家,說牟先生所建立的儒學優位的哲學體系是當代新儒學中的第一人應屬實至名歸。

牟先生的儒學建構尌是當代新儒家的第一典範,但是這個典範的建立卻是在牟先生消化西方哲學、融通中國儒釋道三教、又欽點儒學本義、原型、圓教的一連串論述歷程後的結晶,這個結晶品中,卻對朱子學多有批評,認為朱子學不是孔孟易庸周張陸王一大系統內的型態,此一評價可謂事關重大。

论述对朱熹读书法的认识

论述对朱熹读书法的认识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哲学家,他在儒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对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被称为朱熹读书法。

以下是对朱熹读书法的一些认识:
慎独思:朱熹强调读书时要有专注的精神状态,远离嘈杂的环境,沉浸在阅读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他主张独处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深思熟虑:朱熹主张读书时要进行深思熟虑,不仅仅是泛读表面,而是通过深入思考,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意义。

他强调要推敲文字的背后含义,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精研经典:朱熹注重对经典文献的精研和阐释。

他认为经典是智慧和真理的源泉,通过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培养品德修养。

笃志行道:朱熹注重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他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实践,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实现道德的修养和人生的价值。

朱熹读书法强调了读书的认真态度和方法,注重内省、深思和实践。

他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广泛传承和学习。

然而,对于朱熹读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和解读,因为朱熹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涉及到众多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因此,对于朱熹读书法的认识应该综合考虑其著作、学说及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思考和探索。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
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提出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朱熹提倡“诚之为贵”,强调诚实、守信是教育的重要品质。

在当今的小学教
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积极践行诚信的行为,在各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朱熹在家庭教育中强调“知行合一”,即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注重实践、行动。

小学教育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让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而且要实践、体验,让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此外,朱熹注重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和行为。

现今小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约束,
提升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

另外,朱熹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家庭就是教育的中心。

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
而言,家校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更好地适
应学校生活,增强与老师和同学的联系,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今小学教育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反思。

我们应该在教育
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实践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小学教
育的发展。

论朱熹的解经原则

论朱熹的解经原则

论朱熹的解经原则朱熹(1130-1200)是中国明清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解经原则独树一帜。

他主张“以自然明达”“以古为本”“以义解释仁”,运用它们解释经典,并将其推广到政治、哲学、医学等诸多领域。

朱熹的解经原则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低估,它在今天仍然为各种学术研究所奉行。

朱熹的解经原则是一种注重经典内容与历史背景之间关系的解释方式,强调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唯物性,不受现代道德准则的干扰。

朱熹认为,经典应以自然为其本源,从自然中寻找道义精神,即以自然明达为基本原理,以古为本,以义解释仁、道德和礼仪之外的一切。

他强调只有以这三种原则明达的经典才是真实的,而违背这些原则的经典便会被责难或废弃。

朱熹的解经原则被广泛应用于认识论、语言论和政治论。

例如,在认识论上,朱熹认为,经典文本不能被刻意改变,需要谨慎理解,才能保持其内在的真实性;在语言论上,他认为,要理解经典语言的真正意义,需要以正的文调来表达;在政治论上,朱熹认为,经典文本中的政治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朱熹的解经原则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朱熹的医学解释方式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后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朱熹也在医学上强调了“同自然”的原则,主张药物不宜随意使用,否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朱熹在医学上的解经原则也影响了传世著作《本草纲目》的编写方式,并对许多现代中药研究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的解经原则自当今仍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与了解经典内容与历史背景的紧密联系。

朱熹的解经原则也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被当今的学者广泛引用。

同时,这种思想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也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朱熹的解经原则的价值不可改变,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朱熹是中国近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思考。

他在《四书集注》中,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与当时主流教育有所不同的思想。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了对事物的自主思考和探究。

他认为,家
长应该教育孩子去自主发问、自主思考,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接受知识。

这一点在今天的
小学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让孩子们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
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朱熹在“诚忠信义”方面也有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孩子们
的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诚实、正义、忠诚等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品德教育也是
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让整个社会更加美好。

此外,朱熹还提出了“教育要以做人为本,而不是以功名利禄为本”的观点。

他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在德行和品格方面有所修养,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荒废了
德行。

这一点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也需要强调,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一个健康、积极
上进、善良的心态。

总之,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我
们需要强调孩子的自主学习、品德教育以及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教育
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问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是他关于如何阅读、理解和运用儒家经典的一套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核心思想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读书要有目的性。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在阅读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读书要有方法。

朱熹提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他认为,我们应该先读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步深入阅读经典著作。

3. 读书要有思考。

朱熹强调,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4. 读书要有实践。

朱熹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2. 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注重思考和理解。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2014年3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 Mar(2014VoI(16No(2OFHUANGHES&TUNIVERSn'YJOURNAL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木王治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解释逻辑,从“探寻文本本义”到“体验圣人之心”,最终实现“通经以明理”的目的,这是朱熹的解经逻辑。

通过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性、理解偏见的合理性等解释学视角来审视这一逻辑,对理解朱熹的解经过程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朱熹;经典;逻辑;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4)02-0067-04 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当然有自己的逻辑,可是释训诂名物及文义理致尤难明者,而其易明处,更不如果用解释学的方法来看待这个解释过程和解释逻须贴句相续,乃为得体。

盖如此,则读者看注,即知辑,将会得到更多的方法论启迪。

其非经外之文,却须将注再就经上体会,自然思虑归一、解释经典的逻辑一,功力不分,而其玩索之味,亦益深长矣旧p刊1。

朱熹解释经典的逻辑是:探寻文本本意,体验圣后世对经典的注解很多,可是,如果注释自成体人之心,通经以明理。

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系,自成文章,那么人们在读注的时候,就有可能追随注文的思想,忽视了经文的本意。

所以,注解最好识过程,也是思想逐渐提升达到解释目的的必然逻辑。

是零散的,不具有连贯性的。

这样才能使经文的表 1(探寻文本本义达不受影响。

在写给吕子约的书信中,朱子说: 在对待古代经典方面,朱熹主张探求文本的原意。

他批评有读书如《论》、《孟》,是直说日用眼前事,文理无宋以来人们对经典的解释往往掺入自己的意思,背离了古人的原意。

他说: 可疑。

先儒说得虽浅,却别无穿凿坏了处。

如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诗》、《易》之类,则为先儒所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来做自家意思中来。

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立言本意。

此又是一种功夫,直是要人虚心平气,本见得古人意思。

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文之下打叠,交空荡荡地,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莫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去。

如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

且如孟子说唯文本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旧J2213。

《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逆者,等待之谓朱子认为,《论语》、《孟子》两书还保持了经典也。

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文本的原貌,而不像《诗经》、《易经》那样受到前儒有来时候啪。

的修改。

于是,对经典本意的探求更具有可能性。

朱子在这里阐述的读书方法是以文本为主体宋人对经典的态度往往是喜欢自作主张,以己意来诠释经典,使其对经典的注解变成了个人创作。

的,尽可能摈弃个人思想;对于经典作品的态度就是,放下自己的所有想法,退回来耐心等待古人意思朱子指出:“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

只随经“杀向何处”。

这无疑展示了朱子做学问的严谨态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

疏亦然。

今人解书,只图要度,对古人的尊重。

同时,对于前人对经典作品的注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

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疏文字,朱子也提出了较为客观的看法,他说: 疏远。

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

故今人观“凡解释文字,不可令注脚成文。

成文则注与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

” 193朱经各为一事,人唯看注而忘经。

不然,即须各作一番熹为程门后学,对程子《易传》尚有批评,这正是朱理会,添却一项功夫。

窃谓须只似汉儒毛孔之流,略子注经的原则立场的表现。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王治伟(1979一),男,河南渑池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中庸)学研究》(12FZX005)。

万方数据6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在追寻本意的原则指导下,朱子非常肯定自己那就是通经以明理。

对《孟子》的解释,他曾说: “若与孟子不合者,天厌 3(通经以明理之!天厌之!”11]11(50无论他的解释是否违背了先贤朱熹认为,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

朱子说: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

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的愿意,他的这种自信已经表明了对经典文本原意以通乎理耳。

理得,则无俟乎经。

”【 J192l在朱子看来,的重视。

朱子说:“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43 7他还说:“某于《论》、《孟》四十余年理解是为经服务的,不理解经的时候,需要借助解,而会。

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

学者将注处,宜子一旦能够明了经典之理,那么解本身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

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这就是通经明理息看。

” 655由此可见,朱子对《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确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反复修改,其目的还的思想。

是要探求文本原意。

可朱子探求文本本意朱子所处的时代已不是单纯的对古代经典做训并不是认识的终点,再进一层就是要体验圣人之心。

诂考证的处理,而是着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

宋人 2(体验圣人之心一方面受到佛老的影响去思考心性、体用,一方面又虽然是从探求文本本义出发,可朱子对待经典要建构儒学的形而上学与佛老抗衡,并且在理论上作品,并不是像秦汉以来儒者那样只追求章句训诂,与佛老划清界限。

于是可以说,宋人对于经典的态度不在于经典本身,而是面对时代的话题,解决当时而是更希望寻求圣人之意,体验圣人之心。

他说: 的问题。

他们试图从儒家经典作品中抽离出来义理“窃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观念,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关怀,同时实现道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

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德伦理观念普遍化、合理化的确证。

朱子正处在这个思潮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应对这时代的话题。

前日之为陋矣。

”旧J3640朱子在阐述自己解释立场的同时,也对“二程”寻求圣人之意的方式给予了充分朱子把经典作品翻出来,参看各家注解,甚至逐的肯定。

一辨别,看上去好像是在做甄别真伪的工作,可实际朱子对孟子的解释力求贯彻圣人之意和圣人风上,每一种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并且朱子所做的也不范。

因为“惟圣人无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旧”哪。

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的价值意图。

朱子以道统自任,把圣人之心看作“全乎天理”,即是把它看作至高至感慨儒家道统的不继,所以,他的目的很明显至少有确立儒家道统承传的意思。

可是,确立一种理论的上的标准。

那么,学者对圣心的体察就成为必要。

朱子说:“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合理性,不仅要有前后相继的连贯性,而且也要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精密化作为辅助。

心。

”[1]2887只有体察了圣人之心,自己的修养才更能理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程”的“理得到提高。

朱子解孟的目的本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气说”把理看作是万物之本源。

既是道德内涵,又修养身心、进入圣境的修养之途。

包纳了天地万物;而气则是形而下的,作为理的支撑子朱子对圣心的体验同时也是对圣贤的尊重。

朱与实现。

朱子继承了“二程”的理气观念,并在很大说:“讲习孔孟书。

孔孟往矣,口不能言。

须以此程度上尝试扩展理的内涵。

其解经的目的或许是为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之心作自己心。

要须自家说时了恢复经典的原貌,更可能是为了明理。

他说I“读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 任己见说将去。

” 432“33孔孟当然不会再现身点头读书最直接的是求知圣贤之意,可是最终归宿162 了,朱子这样说却表现出了对孑L孟圣贤的尊重。

这还是要穷达万物之理。

朱子还说:“若吾之心即与种切身体验就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研究古籍,就圣人之心无异矣,则尚何学之为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与古人做心与心的交流,那么这天地达之言以求圣人之意,因圣人之意样的研究绝不会是毫无收获、没有价值的。

故学者必因先理。

”[2]1920圣贤之心是无私欲的,我们与它还朱子把“体验圣人之心”作为解释经典的基本以达天地之有很大差距,可是,我们为学的目的正是使自立场,因而其解释实践又必然是一种心的体验过程。

己之心贴近圣贤之心,从而进一步再求得天地之理。

体察圣人言语,从而体验圣人之心,可这样并没有走通经以明理并不是轻易可以达到,而是需要反完诠释之路。

朱熹对经典的诠释还要走向北宋“二复努力。

朱子说:“大抵读书当择先儒旧说之当于程”之学的天理,即以天理来审视儒家经典,以天理思想来贯通经典,把经典的心性之学纳入朱子理学理者,反复玩味,朝夕涵泳,便与本经正言之意通贯浃洽于胸中,然后有益。

不必段段立说,徒为观美而的论域之中。

因而,我们再进一步寻觅朱子的意图,万方数据69王治伟: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后寻索人性之中永恒的、相通的东西。

实未必深有得于心也。

讲学正要反复研穷,方见义理归宿处,不 1(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性可只略说过便休也。

”【2 Jl舛5只有反复努力,深得于心,才能经典文本的意义具有局限性。

文本的意义往往真正把握义理,达到学习经典的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以至于脱离这个时空目的。

朱子还说: 的人无法将其完全还原。

虽然朱熹对经典的解释是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在赵岐等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尽可能地从文本本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身出发来解释,不轻信前人的注解,他以为这样就可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以达到对经典本义和圣人原意的认识。

可是正如伽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达默尔所说:“一切文字性的东西都是一种异化了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

自所安,以考其的讲话,因此他们需要把符号转换成讲话和意义。

正因为通过文字性就使意义遭受一种自我异化,因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此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讲话和意义就提出了真正的诠矣?583。

释学任务。

”[3]504。

505既然由思想到文字就已经发生求得义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痛苦的辨别过了异化,那么,再由文字转化成意义自然也免不了违程,到底义理何在,不能妄断,还要验其通塞,参考众说。

通经明理是朱子的解经原则,也正是其为学方背文字本身,理解圣人原意似乎就显得更为困难。

朱熹试图从经典文本出发,进而达到对作者原意的式。

探求,自然也不免在起点就与经典思想隔了一层,更朱子通经明理,这个理是一种道德观念。

对经无从去探求文本原意。

典进行考察,把文本中的言论加以分析和阐发,目的不是要寻找一种历史真实,由于时间间距是无法跨越的,朱熹实际上也无而是要展示其中的道德法达到对经典文本本意的完全理解,而仅仅是形成普遍性,进而确立一种行为准则。

在朱子看来,作为了界域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