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

2014年3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6卷第2期 Mar(2014VoI(16

No(2OFHUANGHES&TUNIVERSn'YJOURNAL

朱熹解释经典的方法论反思木

王治伟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解释逻辑,从“探寻文本本义”到“体验圣人之心”,最终实现“通经以明理”的目的,这是朱熹的解经逻辑。通过意义的局限性与开放性、理解偏见的合理性等解释学视角来审视这一逻辑,对理解朱熹的解经过程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关键词:朱熹;经典;逻辑;解释学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4)02-0067-04 朱熹解释经典的过程当然有自己的逻辑,可是释训诂名物及文义理致尤难明者,而其易明处,更不

如果用解释学的方法来看待这个解释过程和解释逻须贴句相续,乃为得体。盖如此,则读者看注,即知辑,将会得到更多的方法论启迪。

其非经外之文,却须将注再就经上体会,自然思虑归

一、解释经典的逻辑一,功力不分,而其玩索之味,亦益深长矣旧p刊1。朱熹解释经典的逻辑是:探寻文本本意,体验圣后世对经典的注解很多,可是,如果注释自成体

人之心,通经以明理。这三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系,自成文章,那么人们在读注的时候,就有可能追随注文的思想,忽视了经文的本意。所以,注解最好识过程,也是思想逐渐提升达到解释目的的必然逻

辑。是零散的,不具有连贯性的。这样才能使经文的表 1(探寻文本本义达不受影响。

在写给吕子约的书信中,朱子说: 在对待古代经典方面,朱熹主张探求文本的原意。他批评有读书如《论》、《孟》,是直说日用眼前事,文理无宋以来人们对经典的解释往往掺入自己的意思,背离了古人的原意。他说: 可疑。先儒说得虽浅,却别无穿凿坏了处。如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诗》、《易》之类,则为先儒所凿所坏,使人不见当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得自家意思,如何立言本意。此又是一种功夫,直是要人虚心平气,本见得古人意思。须得退步者,不要自作意思,只虚此文之下打叠,交空荡荡地,不要留一字先儒旧说,莫心将古人语言放前面,看他意思倒杀向何处

去。如问他是何人所说,所尊所亲、所憎所恶,一切莫问,而此玩心,方可得古人意,有长进处。且如孟子说唯文本本意是求,则圣贤之指得矣旧

J2213。《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逆者,等待之谓朱子认为,《论语》、《孟子》两书还保持了经典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来时且须耐心等待,将来自文本的原貌,而不像《诗经》、《易经》那样受到前儒有来时候啪。的修改。于是,对经典本意的探求更具有可能性。朱子在这里阐述的读书方法是以文本为主体宋人对经典的态度往往是喜欢自作主张,以己意来诠释经典,使其对经典的注解变成了个人创作。的,尽可能摈弃个人思想;对于经典作品的态度就是,放下自己的所有想法,退回来耐心等待古人意思朱子指出:“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只随经“杀向何处”。这无疑展示了朱子做学问的严谨态句分说,不离经意最好。疏亦然。今人解书,只图要度,对古人的尊重。同时,对于前人对经典作品的注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意疏文字,朱子也提出了较为客观的看法,他说: 疏远。程子《易传》亦成作文,说了又说。故今人观“凡解释文字,不可令注脚成文。成文则注与者更不看本经,只读传,亦非所以使人思也。” 193朱经各为一事,人唯看注而忘经。不然,即须各作一番熹为程门后学,对程子《易传》尚有批评,这正是朱理会,添却一项功夫。窃谓须只似汉儒毛孔之流,略子注经的原则立场的表现。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简介:王治伟(1979一),男,河南渑池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 }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朱熹(中庸)学研究》(12FZX005)。

万方数据

68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在追寻本意的原则指导下,朱子非常肯定自己那就是通经以明理。对《孟子》的解释,他曾说: “若与孟子不合者,天厌 3(通经以明理之!天厌之!”11]11(50无论他的解释是否违背了先贤朱熹认为,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朱子说: “经之有解,所以通经。经既通,自无事于解,借经的愿意,他的这种自信已经表明了对经典文本原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J192l在朱子看来,的重视。朱子说:“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43 7他还说:“某于《论》、《孟》四十余年理解是为经服务的,不理解经的时候,需要借助解,而会。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学者将注处,宜子一旦能够明了经典之理,那么解本身

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解经的最终目的是明理,这就是通经明理息看。” 655由此可见,朱子对《论语集注》和《孟子

集注》确是花费了很大的心力,反复修改,其目的还的思想。是要探求文本原意。可朱子探求文本本意朱子所处的时代已不是单纯的对古代经典做训并不是认

识的终点,再进一层就是要体验圣人之心。诂考证的处理,而是着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宋人 2(体验圣人之心一方面受到佛老的影响去思考心性、体用,一方面又

虽然是从探求文本本义出发,可朱子对待经典要建构儒学的形而上学与佛老抗衡,并且在理论上作品,并不是像秦汉以来儒者那样只追求章句训诂,与佛老划清界限。于是可以说,宋人对于经典的态

度不在于经典本身,而是面对时代的话题,解决当时而是更希望寻求圣人之意,体验圣人之心。他说: 的问题。他们试图从儒家经典作品中抽离出来义理“窃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

观念,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关怀,同时实现道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德伦理观念普遍化、合理化的确证。朱子正处在这个思潮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应对这时代的话题。前日之为陋矣。”旧J3640朱子在阐述自己解释立场的同时,也对“二程”寻求圣人之意的方式给予了充分朱子把经典作品翻出来,参看各家注解,甚至逐的肯定。一辨别,看上去好像是在做甄别真伪的工作,可实际朱子对孟子的解释力求贯彻圣人之意和圣人风上,每一种解释都具有合理性,并且朱子所做的也不范。因为“惟圣人无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旧”哪。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的价值意图。朱子以道统自任,把圣人之心看作“全乎天理”,即是把它看作至高至感慨儒家道统的不继,所以,他的目的很明显至少有确立儒家道统承传的意思。可是,确立一种理论的上的标准。那么,学者对圣心的体察就成为必要。朱子说:“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合理性,不仅要有前后相继的连贯性,而且也要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精密化作为辅助。心。”[1]2887只有体察了圣人之心,自己的修养才更能理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二程”的“理得到提高。朱子解孟的目的本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

气说”把理看作是万物之本源。既是道德内涵,又修养身心、进入圣境的修养之途。包纳了天地万物;而气则是形而下的,作为理的支撑子朱子对圣心的体验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