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表2
指标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血脂
LDL.C <140 mmHg <90mmHg
’279・
C¨.02~1.60):空腹血糖6.1~6.9 mmol/L时缺血性 卒中发病为对照组的1.60倍(95%CI 1.26~2.03)。 这表明IFG增加卒中的风险。5。(B级)。 IFG与心血管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暂无定 论。如美国基于动脉粥样硬化多民族研究(MESA)的 数据,在6 753例成年人中评估了IFG与2型糖尿病 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与空腹 血糖正常组相比,IFG与偶发心血管事件增加有一定 的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任何一个性别亚 组或人种/种族亚组中.IFG均与偶发心血管事件无 关帕1(B级)。但在澳大利亚糖尿病、肥胖和生活方式
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他们可能糖代谢正常(血糖 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能为糖尿病前期 (prediabetes),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糖尿病前期是 不同的概念。糖尿病前期可以作为诊断用语,而糖尿
病高危人群一般不作为诊断用语。为了通俗易懂,本
(出生体重>14 kg)生产史,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
糖尿病病史的妇女;(7)高血压[收缩压≥140 (1
mmHg=0.133 mmHg
kPa)和(或)舒张压1>90 mmHg]或正
共识使用“糖尿病前期”而不用“糖调节受损”或“糖稳
态受损”。流行病学调查和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空腹
在接受降压治疗;(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91
mmol/L及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
血糖受损(impaired
血糖以外的CCVD危险因素控制目标
控制目标
无CCVD风险或风险较小患者≤2.6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关于中国成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以及HbA1c达标策略,共识主要有以下推荐。

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降糖治疗强度。

4. 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二、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T2DM患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风险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8.0%。

三、老年T2DM患者1.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7.5%。

3.对于健康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8.0%。

4.对于健康状态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9.0%。

5.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四、低血糖风险较高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 9.0%。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 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评估: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3.并发症评估:
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评估。 4.饮食习惯:
自我管理处方是一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具,将 2 型糖尿病全 方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处方形式综合为一体,且随着处方的实施和 不断改进,能将 DSME/S 延续并形成持续支持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改变 闭DSME/S 的支 持形式之一。自我管理处方应由有资质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教育护士主导制 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具有 综合性、个体化、易操作、可持续改进的特点,是协助医务人员实施糖尿 病教育管理与支持以及指导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实操性工具。 二、自我管理处方的理论依据
中国 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9.7%~11.6%[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慢性 终身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自身管理[3,4]。有效的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upport, 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5]。我国的 糖尿病教育管理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是医护人员组织住院糖 尿病患者进行授课,模式单一,患者学习比较被动。随着国外的成功经验 不断引入,以专业人员小组授课、个体化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及病友同伴教 育相结合的 DSME 模式开始出现[6]。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存在诸多问 题:如内容单调(以书本知识为主)、讲者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评估和随 访、教育与行为改变脱节、脱离患者需求、缺乏个体化的教育和饮食、运 动计划以及制定的 DSME 计划无法很好地落实等[7,8,9,1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精要

病因和诊断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研 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慢性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诊断2型糖尿病通常基于血糖水平、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 别、种族、肥胖程度和家族史等因素。除了血糖检测外,还应其他代谢指标如血 脂、血压和尿酸等。
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专家们提出以下具体实施方法:
1、健康教育: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通过宣传单、宣传册、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糖尿病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2、健康促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运 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为大众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胰岛素治疗:当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应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起 始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并定期调整。
四、随访与监测
1、定期随访:EOT2D患者应定期接受随访,以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进 展及药物不良反应。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2、自我监测: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血糖波动情 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监测:EOT2D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 病变、肾脏病变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提前进行相关检查。
五、预防与教育
1、预防: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预防EOT2D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2、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教育内容包括饮食 控制、运动锻炼、药物使用、并发症预防等。同时,应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焦 虑和抑郁症状。
在预防方面,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例 如,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增加运动量等均有助于改善代谢,预防2型糖 尿病的发生。此外,针对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或患有代谢综 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测血糖、加强健康教育等。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极低(D)
对估计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效应值与真实效应值很可能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推荐强度分级
强推荐(1)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荐(2)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表 1 GRADE 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
由于“三高”防治的复杂性及当前“三高”患者基层防治临床证据匮乏,本共识仅对干预措施确定了相关推荐意见等级。本共识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员参考和使用。共识推荐意见的目标人群为中国 18 岁及以上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 2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者,以及经评估可能罹患“三高”的人群。
2.5 如何对“三高”患者进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筛查和初步处理?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图 4 全人群“三高”诊疗路径
2.6 “三高”患者的转诊指征?
2.7 “三高”患者的综合治疗目标?
组分
控制目标
BMI
18.5~24.0 kg/m2。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量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
腰围
男 <90 cm,女 <85 cm
血压
<130/80 mmHg,DBP 尽量≥ 70 mmHg,年龄 >80 岁、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 mmHg
血脂
TC<4.5 mmol/L,TG<1.7 mmol/L未合并 ASCVD 时:年龄 <40 岁者 LDL-C<2.6 mmol/L、非 HDL-C<3.4 mmol/L,年龄≥ 40 岁者 LDL-C<1.8 mmol/L、非 HDL-C<2.6 mmol/L合并 ASCVD 时:极高危患者 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超高危患者 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年龄 >80 岁时:预期寿命短、健康状态差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适当放宽 LDL-C 控制目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引言2型糖尿病(T2DM)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病人数众多且增长迅速,危害巨大。

目前已知,升高的血糖可通过损伤血管促进ASCVD发生、发展和恶化。

将T2DM及糖尿病前期与ASCVD进行共病管理,在确诊糖代谢异常早期即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将有效减少ASCVD 的发生率、致死率与致残率。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与临床干预研究结果不断公布,使我们不仅从理论上,更从实践中对这2种疾病进行共病管理成为可能。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1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葡萄糖水平不符合糖尿病标准但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血糖代谢异常状态。

糖尿病前期患者是指存在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5.7%~6.4%的个体。

诊断标准见表1。

2 .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见表1。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与疾病负担一、我国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流行情况目前的全国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居民糖尿病前期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为35.2%-38.1%z糖尿病年龄与性别标准化患病率为12.4%〜12.8%o二、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增加我国居民的死亡和经济负担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1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负担:2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导致的经济负担:糖尿病的高患病率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3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荟萃分析研究指出,在校正了多种危险因素之后,与健康人群相比,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复合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包括冠心病和卒中等)增加11%-18%o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一、生活方式管理推荐建议1 .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作者:————————————————————————————————日期:1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1]。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 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此共识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十分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且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他们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

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3]。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太符合,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常常住院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4],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 > 7.8 mmol/L(E级)。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三高”高危人群的筛查内容和频率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最新: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

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

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201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表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其中对糖尿病前期的定义、筛查、危害、干预及管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为进一步强化预防糖尿病的理念,加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管理,202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发表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

随着国内外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专家在进一步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原有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旨在指导和帮助广大医师,特别是全科和基层医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达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目的。

糖尿病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目前主要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1999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2022标准。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人(<65岁)患者1. 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者可使HbA1C<6%。

研究已经证实,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 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1C<7%,以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不良反应。

3.目前不必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格(HbA1C<6%)。

二、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者糖尿病病史长,已患心血管疾病(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们推荐HbA1C≤7.5%,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HbA1C控制在7%以下对大血管的益处。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 <7%;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1C<8%;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放宽到HbA1C<9%。

HbA1C较高者应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感染。

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放宽,放宽程度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应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还需充分考虑患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2023年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03
收缩压<130mmHg且舒张压<80mmHg。
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01
02
03
04
05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 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ACEI)/血管紧 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适用于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等患者。
利尿剂+ACEI/ARB:适 用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 竭、心肌梗死后、糖尿 病等患者。
共识总结了近年来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 展,包括新型降糖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 小板药物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精准医学在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中的…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技 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精准 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案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糖尿 病心血管…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的智能预测、诊断和治疗。
关键成果回顾
强调全面风险评估
个体化治疗方案
共识强调了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性,包括 血糖、血脂、血压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患者的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共 识提出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旨在降低心 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强调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进展
共识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和管理2型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包 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
03 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 患者血糖管理
血糖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对于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HbA1c控制在7.0%以下,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风险。
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为了提高对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西医结合的糖尿病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早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专家们一致认为,肥胖、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危人群中。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早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专家们建议在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的筛查工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超重和肥胖人群、家族史阳性人群以及老年人等。

血糖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三、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是早发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

专家们强调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合并症的存在与否进行选择。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这些都可以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则是通过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部病变等。

针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首先,血糖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通过定期监测和调整药物治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脏、眼部、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评估,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此外,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成人早发2型糖尿病的诊治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患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思维、记忆、学习和决策等方面出现障碍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国专家们制定了以下共识:一、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有基因遗传风险的人群等,应该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筛查。

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卷或测试,可以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已经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要加强患者的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和记忆力。

其次,患者需要均衡饮食,增加摄入蔬菜水果的比例,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此外,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也对改善认知功能有帮助。

三、药物治疗:对于认知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认知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一些脑血管活性药物和改善血糖控制的药物对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会组织和人员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来帮助患者。

最后,中国专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内分泌科、神经科、心理科等多个专业的医生和专家。

各个学科的医生和专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防治方案,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对于胰岛素起始治疗的时机,不同学术组织的推荐有所不同
14
合理选择胰岛素的治疗时机
亚裔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储备能力较西方白种人低 糖脂毒性及氧化应激等对B细胞毒害作用更显著 中国T2DM患者应适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15
T2DM给予胰岛素治疗适应症
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 应激情况(感染、外伤、手术等); 严重合并症; 肝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间
<6.5% <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7.0% <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 ≥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 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
≤7.5% 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CVD极高危
<8.0%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37
总结
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均可作为胰岛素起始治疗方 案。
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对血糖控制的风险与益处、 成本与效益以及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选择合理的胰 岛素。
38
糖尿病病程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10 –5
0
5
10
15
胰岛素水平
β细胞功能
–10大血管–并5 发症 0 微血5管并发1症0
15
20
25
30
胰岛素抵抗
20 25 30
代谢活性
Stolar MW.et al. J Manag Care Pharm. 2008;14(5)(suppl S-b):S2-S19
3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 32: 193-203.

解读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解读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解读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余学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评价患者血糖状况中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多数糖尿病指南推荐一般成人 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为<7.0%。

但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最近将非孕期的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定在7.0%-8.0% 。

基于中国患者特点以及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联合发布《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更好的指导中国临床实践。

共识发布的要点•将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单药治疗的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作为单药治疗的备选•进行联合治疗时,建议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进行分层•若未合并上述疾病,则可根据基线HbA1c水平、低血糖风险、体重、经济状况、药物可及性等因素选择联合的药物不同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共识建议一般成人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为<7.0%,并对其他情况下的HbA1c目标值做出推荐(表1)。

其中成人T2DM个体化降糖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病程,预期寿命,重要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的耐受性,患者主观意愿,支持系统以及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表1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目标值的建议共识强调老年糖尿病的年龄界限为≥60岁,包括60岁以前诊断和60岁以后诊断的糖尿病,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表2)。

表2 老年T2DM患者的控制目标低血糖风险较高T2DM患者控糖目标: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9.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PPT文档25页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PPT文档25页
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专家共识
学习分享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 2008年全国14个省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糖 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构成糖尿病人群庞大的“后备军”。 而2010年完成的我国近十万18岁以上成人流行病学调查,估算的糖尿 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 多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癌症死亡率较血糖正常 水平人群均有明显增加。
• 临界性糖尿病老年人出现智力减退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
加。
总 结

首先要注重高危人群的筛查,通过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 前期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 • 干预方面,生活方式干预最重要且安全、有效,因此 是基础、是首选。 • 但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依从性较差。因此,对执行强 化生活方式十分困难者可考虑首选药物干预或强化生活方 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可考虑药物干预。 • 针对不同个体,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决定干预方式。同 时必须强调,血糖以外的CCVD危险因素的管理同样甚至更 重要。
FPG:建议以FPG≥5.6mmol/L作为行OGTT的切点。 RPG:建议以RPG≥7.8mmol/L作为行OGTT的切点。
• 由于FPG<5.6mmol/L或RPG<7.8mmol/L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不能完全 排除IGT及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因此老年及其他高危者(确诊 冠心病或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也建议行OGTT明确血糖代谢的情 况。
加强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患者
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
• 指有较高糖尿病发病风险的人群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糖尿病 高危人群
糖尿病前期人群
空腹血糖受损 IFG 糖耐量减低 IGT
IFG+IGT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
• • • • • • • • 成年人(>18岁)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 人群: (1)年龄≥40岁; (2)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的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 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 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 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C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前期人群理想的控制目标是将血糖水平逆转至糖耐量正常 (NGT)水平。如无法逆转至NGT水平,至少应尽力维持在糖尿病 前期,力争阻止或延缓其进展为糖尿病。
体重控制目标
• 体重控制目标为:
• 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前期
人群体重应减少5%~10%,
并使BMI长期维持在健康 水平。
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目标(重要)
指标
血压 收缩压 舒张压 <140mmHg <90mmHg
控制目标
血脂
无CCVD风险或风险较小患者≤2.6mmol/L LDL-C 已存在CCVD或是多于2个危险因素患者≤1.8mmol/L 甘油三酯 <2.3mmol/L 男性>1.0mmol/L HDL-C 女性>2.3mmol/L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CCVD风险)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健康教育)
• 教育的频率:
– 参考糖尿病健康教育,建议每位高危者和 (或)家属 (照护者)应 接受系统性的教育,并且做到每年巩固 1次。
• 教育的内容:
– 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如什么是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和戒烟的基本知识等; – 此外还应包括该人群的其他CCVD风险的管理知识。

• 其他 CCVD风险的管理:
– 其他 CCVD风险的管理,如血压、血脂同等重要,详细指标见控制 目标部分。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监测)
• 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后,须定期随访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 血糖变化情况,建议每年至少 1次于医院行FPG和 (或 )OGTT检查。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健康教育
高危人群
监测频率
生活方式干预后每年 至少 1次于医院行 FPG和 (或)OGTT。药 物干预者每次随访时 检测FPG。
IFG
IGT
同上,重点监测餐后 血糖(PPG)
IFG+IGT
强化生活方式 干预6个月, FPG>6. 1 mmol / L, 和(或)PPG>7.8 mmol/L], 或高血糖进展
同上,每6个月至少 1次

• • • •
糖尿病前期人群
• 糖尿病前期指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和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2 h血浆葡萄糖(2hPG)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存 在IFG(FPG:5.6~6.9mmol/L)或IGT(OGTT 2hFPG:7.8~11.0mmol/L) 或两者兼具(IFG+IGT)。
•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
诊断 IFG FPG:5.6~6.9mmol/L 或 IGT OGTT 2hFPG:7.8~11.0mmol/L 或 IFG+IGT FPG:5.6~6.9mmol/L且OGTT 2hFPG:7.8~11.0mmol/L 标准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
• 1.无糖尿病病史者,首先根据高危因素(同上)进行初筛, • 2.对于具有一项危险因素者进一步进行FPG或任意点血糖RPG筛查。
• 所有研究均显示,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 加;
• 其中IFG+IGT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最高。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微血管病变)
•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就可出现轻微 的肾、视网膜和神经等微血管病变。
• 此外,自主神经病变同样存在于糖尿病前期,主要累及的
是迷走神经。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肿瘤风险及其他)
血糖正常性 高危人群
健康教育
教育的频率:参考糖尿病健康教育,建议每位高危者和 (或)家属 (照护者)应接受系统性的教育,并且做到每年巩固 1次。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相关知识, 如什么是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运动和戒烟的基本知 识等;此外还应包括该人群的其他CCVD风险的管理知识。
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的管理(干预)
• 生活方式干预:
– 生活方式干预是干预的基础。 – 应建议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少发生糖 尿病的风险。推荐肥胖或超重者控制至正常体重指数 BMI(<24 kg /m2),或体重至少减少 5%~10%;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 400~500 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 30%以下;体 力活动增加到 250~300 min /周。
血糖控制目标
• 强调个体化,并根据其年龄与预期寿命、是否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疾 病、CCVD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可导致严重低血糖的疾病及危险因素以 及社会因素如医疗条件、经济条件和健康需求等制定血糖控制水平。
理想水平:空腹血糖≤6.1mmol/L,OGTT 2hPG≤7.8mmol/L。
自然餐后2hPG≤7.8mmol/L。
• 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危害已被大众所熟知。实际上, 高血糖的损害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就已经发生,因此糖尿病前期可以被 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它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脑心血管疾病 (CCVD)、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 • 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 可能性。
使用二甲双胍 (750~1700mg/d); 若要减重,平均剂量20/d, (若要减重,平均剂量 300mg/d) 或噻唑烷二酮类 (如罗格列酮4~8 mg/d、吡格 列酮15~45 mg/d) 阿卡波糖(150~300 mg /d);若要减重,平均 剂量300 mg/d。 如不能耐受阿卡波糖,可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 物(如罗格列酮 4~8 mg/d、吡格列酮15~ 45mg/d)。 使用二甲双胍1750 mg/d (若要减重,平均剂量 2000~2550 mg /d)或阿卡 波糖 150~300 mg/d (若要减重,平均剂量300mg/d)。 若6个月单药控制血糖不达标可联合使用。 如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可使用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 (如罗格列酮 4~8 mg /d、吡格 列酮 15~45mg/d)
分类 IFG CCVD风险 增加卒中的风险 与心血管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目前暂无定论。 增加卒中风险 影响心血管的死亡率,还与全因死亡率有关(我国大庆研究) 心血管风险增加/大血管病变及死亡风险最高
IGT
IFG+IGT
• CCVD风险对比:多数研究者支持IGT比IFG风险更高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前期特殊人群的管理
• 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即个体化区别对待。
• 如已患CCVD、老年或超老年、阿尔 茨海默病、精神障碍、脏器功能受 损、预期寿命<10年以及老年独居
等的糖尿病前期者,其病情差别较
大,重点是健康教育、血糖外其他 CCVD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及血糖 监测,一般不需要针对血糖做特别 干预。
IFG IGT IFG+IGT
同上 同上 教育内容:同上 教育频率:应提高到至少每年一次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药物管理办法
分类 控制不佳
严格执行 生活方式 干预6个月, FPG >6. 1 mmol/L, 或高血糖进展 严格执行 生活方式 干预6个月, PPG>7. 8 mmol/L, 或高血糖进展
药物干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