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直博经历与感受

合集下载

硕士博士期间的收获和感悟

硕士博士期间的收获和感悟

硕士博士期间的收获11)建立了新的肿瘤发生机理假说;2)科研的本质不是按照现有的理论来推测试验结果,而是相反;3)体会到科研理论的作用是:除了使我们对现在的研究现状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外,主要是告诉我们他本身现在的缺陷和作为靶子让我们推翻它并建立最终会被后人推翻的现在的理论;即理论的作用主要是让我们来推翻它,而不是补充它,理论在很多时候是我们思维的桎梏,因为我们的行为首先受他制约;4)科研不是简单的学习和熟练不熟悉的技术,而是提出问题可怎样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技术熟练程度没有本质联系;5)知道了科研对研究人员的情感要求高于智力要求,意志和决心常常大于智力的作用,因为它首先决定了研究人员是否决定和持续应用他的智力资源;6)科研选题最为重要。

对科学和人生的感悟感悟1在作博士课题的两年里,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理解,感觉到许多大科学家的文章背后都依靠着某个先哲的哲学思想,但是不知道他们在有新的发现之前是不是也是运用某种哲学思想在考虑问题而后设计实验去检验之?感悟2我在这两年的博士学习期间,逐渐认识到科研与人的密切关系,其实科研的主流是受少数人物引导和操纵,站在最前面的几个就是媒介称作科学家的人物,因此新手如果想有什么突破,那就应当将自己的目标定在这些人物的身上,首先是研究和分析这些人物的研究历史,该过程其实就是你迅速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最佳途径,因此研究首先从人开始是新手开始个人研究的最有效途径,同样,你对该研究领域著名人物的研究了解程度就代表了你当前的科学思想水准。

我建议,新手查文献,不要只是死盯关键词,而是死盯科学家,前者可能会搞乱你对改研究领域的认识,而后者却使你很快走上征途。

感悟3关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反映的是重要的发现或发明,获得该奖的人员大多数岁数比较大,奖励的是他们10-30年前的工作,而中国的科研真正起步也就是这10-30年的事情,刚刚起步的工作就希望获得诺贝尔奖有点异想天开。

我希望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获奖,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工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前人在这10-30年的时间给我们年轻人造就了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相比老一辈的环境),希望年轻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冲击科学颠峰,不要总是埋怨客观的差别,多在思维智力方面下功夫,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并不是在成千上万元的基础上获得的,而是他们的聪明才智起决定作用。

我读博士的心理历程

我读博士的心理历程

自己出身于非常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说理想时,希望自己以后成为科学家,现在回想当时的确是“白日做梦”、“童言无忌”,随便怎么说吧,但是却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冒出想当“科学家”的念头,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我一直努力学习,用“一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不总是第一,但是很少出前三,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一个“准学霸”(因为与清华“真学霸”相比还有差距,嘿嘿!),我承认自己对世事的了解远不及自己某些同学,而且有时候羡慕这些同学的成熟与圆滑,而自己却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时候甚至发表一些“书生之言”,可能“书生误国”说的就是我这种人。

在进入大学之前,家长、老师、长辈一提到博士,都是羡慕得要死,感觉就是属于“人中龙凤”的人物,但是自己对于博士的概念一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这是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进入大学后,我的母校也算是牛校,可以说是高端人才汇聚的地方,任课老师大部分都是副教授、教授,碰见一个博士更是容易得很,但是自己仍然不知道博士为何物,甚至对读研都没有什么清楚的认识。

后来在第一次老乡聚会的时候,听说其中一位老乡正在读博士,我当时就“酸酸地”说了一句“博士不过如此”,但是现在我承认这叫做“羡慕嫉妒恨”。

后来,随着自己成为学长,听到了很多调侃博士的语言,比如:世界上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也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此时,每当自己说起这些话时,现在我承认自己当时只是掩盖自己羡慕博士的酸酸心理,其实正应了一句话“爱之切、恨之切”,那时博士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情根”。

通过大学本科的“准学霸”式学习,自己顺利地以比较优异的成绩(第二名)校内保研,也顺利地找了一位校内牛导师,进入实验室后,屋里塞满了博士,一部分师兄、师姐天天抱怨博士生活,天天阴着脸埋头苦干,生活很苦逼,抱怨满天飞,当时自己感慨“原来博士生活是这样子滴”,但自己也很贱地说“我也要读博士”,之后自己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算硕博连读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差点没连成,汗!),在以后就是读博了,我想用一个“赌博”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态,因为从我这一届,学院提高了博士毕业要求,感觉自己成了“吃螃蟹的人”,真的很苦逼,有时候甚至后悔读博,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家长也整天打电话问是否达到了博士毕业要求,整的自己压力的确很大,自己的心态简直到了人生低谷,自信心很受打击,不忍回忆。

浙大直博的经历

浙大直博的经历

浙大直博的经历
我是一名浙大直博生,从本科开始就直接升入博士阶段。

虽然这
个过程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但一路走来让我获得了不少宝贵的
经验和成长。

首先,在浙大直博阶段,我需要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就是学术压力。

博士阶段的学习内容相比本科、研究生阶段更为繁重,需要更高的自
我要求和自律精神。

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自主探索方案、独
立解决问题,并向导师展示自己的成果。

这个压力让我更好地了解了
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并让我培养了更好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选择直博这条路,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在一次招聘会上,我了解到很多公司在招聘技术人才时更看重
的是工作经验而不是学历,这让我深感自己在成长的同时,也要注重
能力的实践和应用。

通过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和在各个学术会议上
的演讲,我有机会向业内专家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增强自信,也为
未来的职业道路开拓了更广阔的选择。

最后,导师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我在直博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

导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帮助我克服了许多
困难和挑战,并让我开始对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

与此同时,实验室的同事们也成为了我在工作中的同伴和
朋友,在技术研究中共同成长。

总之,浙大直博的经历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让我在学术和职业领域都收获了很多。

它也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向前,才能真正获得专业和成长。

博士在读感悟心得体会(3篇)

博士在读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道路上走过了几年。

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也收获了满满的成长。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博士在读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学术追求的初心初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我对学术研究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挖掘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这种初心让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挑战自我。

1. 深入研究,挖掘问题在博士阶段,我逐渐明白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要深入钻研,挖掘问题。

学术研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和解决。

因此,我始终保持对新知识、新领域的关注,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2.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学术研究要求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在博士阶段,我学会了如何对待学术问题,如何进行文献综述,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这些能力的培养使我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追求客观、真实的结果。

二、挑战与成长博士阶段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不断成长。

1. 学术压力在博士阶段,学术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导师的期望、同行的竞争以及自身的能力局限,我常常感到焦虑。

然而,正是这种压力让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研究方法与技能博士阶段的学习使我掌握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技能。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

这些技能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学术研究中的各种问题。

3. 时间管理博士阶段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我也明白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三、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在博士阶段,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1. 团队合作学术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在博士阶段,我学会了如何与导师、同学和实验室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使我更加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2. 人际交往博士阶段的学习使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博士生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回顾这几年的博士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段经历对我个人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这2000字的篇幅内,我想总结一下我在博士生活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博士生涯可以让一个人在学术上得到深刻的成长。

通过深入专研和系统学习,我掌握了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并且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每一个博士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术实践中,通过与导师、研究团队以及其他研究者的合作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本质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其次,博士生涯也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难题和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解决。

有时候,研究进展缓慢,甚至出现研究方向的调整与改变。

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锻炼了我们的毅力和耐力,让我们学会在压力下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克服问题。

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面对其他挑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博士生活还是一段人际交往的时期。

我们与导师、同学和其他研究者们共同生活和工作,通过交流和合作,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机会和资源,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只有在充分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另外,博士生活也是一段时间自我成长和思考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并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博士生活让我们有机会思考自己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最后,博士生活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通过跨出校园,走向实验室和学术界,我见识到了科研工作的辛苦和困难,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求知的快乐和满足感。

博士生涯鼓励并激励了我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树立了我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信念。

一个博士生学习感受和经验的总结

一个博士生学习感受和经验的总结

一个博士生学习感受和经验的总结2011-03-30 11:23:38| 分类:教学资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个博士生学习感受和经验的总结博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大众的眼中,被认为是一群佼佼者,博士头衔在别人眼里是光环。

但在博士自己眼里那是煎熬与自豪的糅杂,博士的生活是艰辛的,不管他生活优越还是学业顺利,读博士是非常痛苦的。

体力痛苦不算,精神受折磨,如果顺利毕业,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过痛苦的煎熬和奋斗。

自我感受生活形成的精彩观点会对在读的、或者即将进入者都是很好的经验和借鉴,对于本科、硕士等也有很多借鉴的地方,毕竟学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求学的过程中,都会越到类似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与生活一般而言,读博士已经到了一定的年龄,爱情、家庭、小孩、父母等等无不给博士学习带来的很多学习负担。

博士很难一个人独自读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固然会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但是家庭责任也是约束博士前行的一种不小的负担,养家糊口,拖儿带女,赡养父母,报答亲人。

一般而言,学历高的人比学历低的人具有较高的能力,道理是这样的:上学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物质上的和心理上的;读博士既需要信心又需要恒心,同时要耐得寂寞,抛弃社会的诱惑和思想的杂念。

读博是赌博还是修行?更多的观点认为:读博是一种责任,对自己,对父母,对自己未来的孩子………也是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

平时的努力,是为了有所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最好是可以直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

人一生就那么短,能为他人、为社会留下一些知识财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哪怕多年以后我们的名字已经变得无人可知………有了这样一种责任感,读博再苦再累,多年之后想起来,也是值得的。

博士阶段学习也算是人生中一笔难得的财富,一段难忘的经历吧。

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当别人花前月下,当别人纸醉金迷时你需要放得下一切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但对于对学术、读书、研究有兴趣的人,读起来会轻松些,因为有成就感、有乐趣!二、博士成长过程博士生的成长过程要经历三个重要的环节:挑选关、培养关、考核关。

读博第五年,我从北大退学了

读博第五年,我从北大退学了

大学48 一进到实验室,别人都问我为什么选“直博”。

等我搞明白游戏规则,我这才意识到,如果功利一点,按“性价比”去比较,我应该是在当时的三个选择里选了最差那一个。

我是山东人,县城高中毕业,进了长沙的中南大学读计算机。

进入大学后,我仍然像高中一样努力。

系里一百多个同学,连续四年我都是第一,因此获得保研名额。

其实此前,我从来没想过我还能有机会读北大、清华。

毕业那年,三个o f f e r摆在面前:浙大、清华以及北大。

前两个都是硕士,北大的是直博。

我当时对硕士、博士没有概念,只觉得博士比硕士厉害,既然可以直博,那显然更划算。

而且当时,我还有个想法是,去北大看看。

到北大后才知道,原来直博入学门槛更低,因为比起硕士,博士难毕业得多。

我记得我当时把保研指标寄给北大的时候,学校说你的指标作废了,因为直博不需要保研指标,我才知道我做的这个选择,完全浪费了一个宝贵的保研名额。

我家境很普通,家里也没有科研背景,本科时期,也只顾着刷绩点,没去了解科研。

事后想来,那时假如没有被刻板印象蒙蔽,能多做一些了解,知道搞科研的难度,对学术本身和学术圈子有更多的理解,或许可以避免陷入后来的困境。

其实我的志向是做游戏,包括本科时期我那么努力,也是做游戏的梦想在激励我。

但做游戏考验的并不是学术能力,在这个领域,博士生反而并不太受雇主欢迎。

读博期间我去找实习,有面试官曾经问我,你看哪个厉害的游戏是博士做出来的。

我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学,有的去了腾讯,已经在深圳买了房,同学们就说我黄高乐是“花千万代价读了个水博士,而且还退了学”。

但这都是后话了,用世俗标准去衡量,我当然是“人生选错一条路”。

不过,这条路原本可以继续走下去。

但越读,我愈发对科研前景感到失望。

有一回,我导师希望我用一种方法做一个研究,但我不认可,于是产生了冲突。

导师禁了我的言,不再与我沟通,然后转头把这个方向连同我搭建的实验平台一起交给了学弟。

学弟就按导师的方法完善实验,把论文写完并且成功发表,作者里没有带我的名字。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

博士生活心得体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每天都跟同学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

攻读博士学位的有50多岁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一直从校门到校门的二十四五的小博士。

身边的博士生有近三分之一是工作后又考入校门的,这部分大多来自大学老师和研究机构,也有政府部门来读博镀金的。

其中有的来读博士前,就是副教授,放弃了原来的好待遇而全身心投入到攻博大潮之中。

总而言之,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拿学位、丰满羽翼。

绝大部分的博士学生确实非常优秀。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点和特点。

他们敬业、善良、乐观。

团队中充满了理解尊重、乐于助人的风气。

记得读博士的时候,大家每天都要集体工作到晚上10点多,有的做实验、有的查文献、有的分析数据、有的写论文。

每当还剩5分钟回寝室的时候,大家就共同听听时尚的歌曲。

大家互相帮助,经常互相讨教科研问题,有时候讨论数理统计、有时候讨论计算机应用。

博士们经常用的词汇就是“牛”。

每当对某些人赞赏不已的时候,就用一个“牛”字COVER了。

大家攻博期间讨论最多的就是发表SCI。

记得我们上届毕业了30左右个博士,有10个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而我们这届35个博士,有5个没有拿到学位。

没有拿到学位的都是因为没有发SCI或者没有被国际索引的刊物所接受。

大家有时候大骂SCI,有时候还要迫不得已的为发SCI或者拿到学位而大动干戈。

回味起来,研究生有时造假的确有被逼上梁山的嫌疑。

攻读博士期间,还有个感受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互相较劲,谁都不甘示弱。

经常可以听到学者背后相互嘲讽,当然这在科研领域未必是件坏事。

尤其是处于一个问题两种看法的时候,学生们对老师也是极端不服气,背后发表不愤的言论,弄得师生之间刀光剑影。

至于生活方面,象我们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博士不必为生活发愁,因为每个月至少可以领到1千几百元的补贴,而有些大学的博士就很难生活了,有的才4-5百元钱。

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听到VOA和BBC的广播,男生的体育生活就是足球,女生基本就没什么运动了。

读博经验 一个直博生五年博士生涯的心路历程

读博经验  一个直博生五年博士生涯的心路历程

读博经验一个直博生五年博士生涯的心路历程如今,直博生已经是高校博士生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了,也是高校科研队伍中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直博生一下子从本科跃入博士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一起跟着小P君来听听一位刚毕业的直博生的心路历程吧!距离博士论文答辩已经过去20多天,也顺利通过了学校的学位审核,从读博期间的万分煎熬到答辩后的彻底解脱好像就是瞬间的事。

所以在此写下五年博士生涯的心路历程作为回馈,希望能给正在读博的同学一些正能量,也给将要读博的同学一些建议。

我本科就读内地985高校的某工科专业,本科毕业保送至上海某985高校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这段看似顺利的经历滋生出一个问题,在博士前三年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到底自己适不适合读博士。

而且在平时和同学交流中我发现相比于执着考研的同学,很多保研的同学其实在念研究生前没有想的很清楚。

尤其是和我一样直博的同学更是如此,因为没有经历过硕士阶段的科研生活,对怎么做科研,可能碰到的问题等都认识浅薄,这也是导致后面我在遇到诸多科研问题时总是手忙脚乱且容易急躁不安的主要原因。

总体来说,博士的第一年是非常忙碌的,既要上硕士的课也要上博士的课,然后就是和导师讨论后面的博士课题,做一些文献调研等等,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科研不易,因为我对做课题这件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本科时期老师学生之间那种“教与学”的关系上,所以第一年过的非常磨人,我确实花了很多力气让自己适应到科研工作中来。

从第二年到第五年这四年就基本全身心投入科研了,个中辛苦相信正在念博士以及已经博士毕业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只是每个人性格各异,经历不同。

对于我个人来说,四年来科研上的成就不算突出,但身心确实得到了很多锻炼,虽然我也不确定以后会不会走科研道路,但我相信博士阶段的锻炼对于今后任何岗位的工作都是多有裨益的。

这个帖子里我会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给大家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

1.与其对导师期待过高不如多向同门请教无论如何我们得要感谢导师的知遇之恩。

我05年从天大工业工程毕业后到清华读直博

我05年从天大工业工程毕业后到清华读直博

我05年从天大工业工程毕业后到清华读直博,目前的专业方向是人因工程,更具体的讲是人机交互,即HCI。

今年七月初到八月中旬在浙江宁波参加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这算是我唯一的工作经历。

因为没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实战经验就无从谈起;同时,在知识方面,本科毕业后就一头扎进了博士课题狭窄的方向里,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就以下的几个方面说一说,谈谈我的看法:第一,人因工程简介;第二,清华工业工程及申请直博和考研的一些情况;第三,结合我在宁波实习的经历,谈谈对本科生学习及择业的一点想法。

人因工程(视频介绍请看/programs/view/btNJkEPl5GY/)首先,人因工程不仅仅是设计桌子,椅子,工作台;搞搞作业环境,明度亮度之类的了。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人因工程更多的向认知,生理测量的应用,多通道的虚拟现实等方向发展。

我就结合清华人因工程的研究方向来说说人因工程研究什么,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毕业生(研究生)就业的去向这三个问题。

清华的人因组有三个实验室,人机交互及可用性研究实验室,生理工效学与安全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及人机界面实验室,分别进行三个细分方向的研究,下面分别说说每个实验室的情况:人机交互及可用性研究即HCI方向,主要是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Usability),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

在可用性方面主要是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进行测评,如手机,PDA,网站,搜索引擎的可用性研究;在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如何把握用户的特征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如我们实验室现在在做的一个老年人使用手机和计算机的需求研究;在计算机人机交互方面重点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如手机广告的设计研究等。

人机交互及可用性的研究更侧重于用户认知方面的特征和需求,除了工程基础外,还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储备。

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包括:索爱T618的可用性研究,三星数字电视用户界面评估和改进,搜索引擎的对比评估,警告标志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与NOKIA,法国EADS,美国利宝等公司的合作。

2023年博士生活心得体会(精选4篇)

2023年博士生活心得体会(精选4篇)

2023年博士生活心得体会(精选4篇)1.2023年博士生活心得体会——追求学术的激情与成就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博士生涯中度过了一年的时间。

回首过去,我深深感受到了博士生活给我带来的激情和成就感。

首先,博士生活让我更加深入地追求学术。

在研究生阶段,我曾经做过一些小的科研项目,但是博士生活让我有机会真正地投入到一项深入的科研中去。

我参与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开始的问题提出到最后的解决方案,我亲身经历了整个科研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培养了一种严谨和深入思考的科研态度。

我的导师和同学们也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学术问题。

其次,博士生活给了我很多成就感。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参加了两个国际学术会议。

这些成果的取得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也对我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我也通过交流和合作与很多国内外的学者接触,这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与他们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然而,博士生活也充满了挑战和压力。

研究的进程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

面对这些困难,我学会了坚持和不放弃,不断调整方法和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博士学习的压力也很大,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进行复杂的实验。

然而,这些挑战也锻炼了我的专业能力和抗压能力,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总而言之,我对2023年的博士生活有着深深的感慨和体会。

追求学术的激情和成就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段独特的经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为学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023年博士生活心得体会——团队合作与持久耐力回想起2023年的博士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持久耐力的价值。

首先,团队合作是博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所参与的项目中,离不开导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

他们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

读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经历和感受是怎样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导师直接决定你读博的体验。

我的同学有读了几个月导师去世的,有导师造假实验室被关闭的,有导师天天F word骂得你退学的,有让你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的,有让你7,8年毕不了业的。

读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导师,而不是国家,学校,专业和研究方向。

读博三年多,我一直庆幸自己的导师是个好人(发卡咯)。

好导师两大条件:1. 有钱现在研究经费越来越难拿,每年写grant都让教授们痛不欲生。

记得我一年级时去找一个助理教授,他跟我说,grant的结果星期五出来,如果中了就收你。

结果我现在都四年级了,他还没申请到经费,雇了一帮本科生在那儿热火朝天地干呢。

而且发不出文章还好说,拿不到经费的话,tenure一般都没戏。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助理教授的话可以这样翻译:我今天去买双色球,中了就给你开工钱。

我导师在学术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算是拿到了话语权,几年没发paper,经费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书都聘用了四个。

刚去实验室,直接给我一张信用卡,实验用品随便买,2000刀以下不用汇报。

而且就算没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开会2次,住的都是五星级宾馆。

我说我要修生物统计的minor,问他学费怎么办。

老爷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

导师没有经费方面的压力,做学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

(关于经费的事,我解释一下,以免误解。

虽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笔交易都有秘书来找我核对,所以我并不能乱花钱。

另外,一般研究生拥有实验用品采购权也很正常,况且实验室就我一个人,我不买谁买呢?另外住五星级宾馆在美国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约300到400刀一天,因为开会的地点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会场所在宾馆,这样更方便。

)2. 人品好遇到极品老板真心得哭死。

我一个美国同学去了一个实验室,导师天天骂她。

她有时候来上课时都看得出刚哭过。

最后,science文章署名的机会她都没要,直接退学了。

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5篇)

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5篇)

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5篇)第一篇: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我的博士面试经历及感想前几天,终于考博上线,初试成绩第一,收到了复试通知。

复试成绩还可以,排在专业第3位,主要原因是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

现把复试过程中的一点感受说一下,不对之处大家多多指正。

感受一:尽管有很多人说,博士面试是走形式,随便问问而已,但对于一般像样一点的学校和专业,还是有自己的面试主题,本人认为,那就是:即然是博士面试,那就要考察你的知识面是否广博,在我面试过程中,面试的七位博导的问题五花八门!我们不可能全部会答,但假如多数不会,显然是不可以的。

感受二:专业基础(或学科基础)还是比较重要的。

我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因此,面试过程中,导师们对运筹学的知识明显问得要多一些,有两位老兄因为运筹学的相关知识答得不好,而被刷掉。

感受三:反应能力。

对实在不会的问题,就说不会,可以干脆一点。

如了解一点,那就答慢一点,好好想想,导师们一般会给你时间的,但一定不要乱说。

感受四:必问问题就是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

博士期间的的研究计划当然是越详细越好了,说明你对导师与研究方向极为熟悉,专业功底极为扎实,攻读过程中导师可以少费点力啊!但一般而言,我们不会太详细,此时,一定要说自己非常有把握,真正熟悉的内容,宁缺勿滥!当时我的回答是分为两个方面的想法,一方面将从事理论付诸实践方向研究,把所学专业方面的先进理论付诸于应用实践;另一方面,理论创新研究,如果有机会,会在相关模型设计、构建与方法创新有所突破。

感受五:也要了解一点回答问题的基本技巧,不要太呆板,太就事论事!如以前炒的沸沸扬扬的北大初试第一名被淘汰现象,当时,导师们问那位倒霉者的问题是“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显然问题绝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实际是想让你说一下对专业的认识的。

而那位倒霉者就说“喜欢费孝通的某一名著”,显然有点答非所问!一方面显示其出反应能力有缺陷,没搞懂导师到底想问什么:另一方面,失去了阐述自己对专业认识的机会。

转博士五年总结(计算机方向)

转博士五年总结(计算机方向)

转博士五年总结(计算机方向)读博已一年,已经很痛苦,感觉没有一点收获,对自己的方向也毫无头绪,这时看到一篇文章,舒缓了心情,和大家共享。

[学术] 博士五年总结(计算机方向)这五年最重要的,是渐渐知道了怎么去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

说得很大,其实就一点,心要静下来。

首先,心静下来才能钻进某个领域里认真做事。

现在的社交媒体太多了,各类新闻也太多,每天忙于应付这些广泛却又浅薄的信号,或是忙着去评点别人,是没有办法做成一件事情的。

就比如一个人要去旅游,按图索骥地走一圈著名的景点,并不会给自己新的体悟,最多只增些与人的谈资而已。

真要体会大自然的美丽,那是一定要涉足别人达不到的地方,要有目标有耐心有毅力,做长久的打算。

其次,有毅力有决心不一定能成事,方法也是不可少的。

做研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方法:如何做基本调查,如何下手,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给任务定优先级,如何处理细节和局部的关系,如何将直观一点一点地转化成严格的数学语言并且验证。

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都会让自己的研究停步不前。

面对这么多要求,要同时都准备好再开始研究是不可能的,只有先定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摸索。

在摸索的开始,会做很多无用功,调查没有头绪,题目不知道如何选,没有经验就提不起效率,没有效率就容易心浮气燥,心浮气燥就会轻言放弃,完全否定已有的成就。

只有把自己强按在位置上一点一点地对以往的教训做分析总结,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渐渐地积累起经验来,看见以前看不见的方向。

要达到这一点,心静是很重要的。

再次,研究是会碰到很多困难,老板不给力,数据不给力,公式推不出来,电脑坏了,等等。

在博士阶段可以有一千个理由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不过我觉得最好的态度是“不抱怨,不解释”,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错误搬回家,好好分析,才能有所进步。

理想和信念是一定要有的,不然如何在孤独的长跑中奋勇向前?但调子不能放得太高,因为没有实现的理想,对他人而言,一文不值。

博士五年总结(外一篇)

博士五年总结(外一篇)

博士五年总结(外一篇)最后谈一下职业发展。

如我一位CMU的同学所说,这年头已经没有铁饭碗可言,公司是以赚钱为导向的,今天工资高福利好,明天业绩不佳就可能变卦。

到五年十年后再被裁员,那时上有老下有小,就真是从天堂跌落地狱,无处立命安生。

因此危机感和长远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年岁渐长,相关的能力也要渐长,让将来的选择面越来越宽是王道。

因此,要把时间放在那些越陈越香的技能上面,比如说交流沟通和写作能力,比如说系统化的知识储备,比如说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比如说对基本工具基本准则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不管将来接手本领域的哪类工作,都能快速融入团队,快速理解别人需求,快速对着手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快速出成果。

那么,怎么一直向前呢?不满意现在的职业,如何能更进一步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呢?首先要循序渐进。

羡慕别人想要一步登天的意义不大,因为只看到了光鲜的外表而没有看到辛苦的实质。

世界上任一项工作都有潜力可挖,如果在工作的时候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时间觉得喜欢,那就很不错了,不必换。

如果的确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要换,那前提是一定要把现在的工作做好。

做好了才有经济基础换工作,才能积累充分理由换工作,也有闲心换工作。

转行不是拍脑袋的,是一点一点来的,先是兴趣,接着是爱好,再变成副业,最后孵化成熟,终于转为主业。

这样在任何一步遇到挫折,或者家里发生变故,都有办法退回去,保证生活的稳定性。

我在博士期间做课题就遵循这个原则,没有因为导师方向和我想做的不完全一致而换,而是在完成导师的任务同时也一点一点地建立自己的方向,最后把局面扭转过来。

为此,有些工作是不太能选的。

像钱多但是熬夜拼命的、三班倒的工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只拼眼前而没有积累。

时间长了,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如从前,但待遇要求却要提高,和刚入行身强力壮没有牵挂的年轻人一比,只有走人的份。

如果是我,宁愿选待遇低些,但是要有自己自由支配时间的工作。

另外,若要发展好,两线作战是经常的事情,白天忙公司的,下班后忙自己的,效率如何,就看时间管理的成效了。

浙大直博生感悟

浙大直博生感悟

在浙大五年直博生涯感悟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知识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如果说大学四年是用于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话,那么直博的五年时间就是在学习该如何使用知识,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在浙大的前三年,我与所有本科同学一样快乐地学习着,尽情地享受着大学校园生活的美好。

当大四来到、抉择降临于懵懂的我面前时,我却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专制的父亲为我作了决定人生命运的重大选择--直博,而我也借此机会圆了他一个读书梦!虽然过程漫长而艰辛,我知道家人也都为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现在是化蛹为蝶的时刻,感谢的话不多说,我要在将来用实际行动来表示!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这些未踏出过校门的博士生,正站在所谓的象牙塔上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社会上的人们和所发生的一切。

现在的我已与五六年前不同,因为在再次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时,我不再像个无头苍蝇一样的乱撞。

在浙大五年的博士生涯不仅让我将知识转变成了力量,还将我锤炼成了一个处乱不惊、拥有主见的勇者。

在找工作的问题上,我几乎在两三年前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虽然在当时还很模糊,但是在去年找工作的过程中,这个目标就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眼前。

在此我要表明的是,以下的描述都是我本人的经历,不能以偏盖全,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就业方向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

虽然高校教师是个神圣而倍受尊敬的职业,也有很多长辈和朋友劝我当老师,可我偏偏就是不想,或许是因为它太过于神圣、而我只能敬仰,又或许是在学校待的时间太久了、想走出校园闯闯,于是在找工作时我更倾向于企业而非高校。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先投了高校的简历,在09年的9月底顺利地拿到了一个高校教师的offer,然后就开始了企业的面试历程。

因为更看好在国内的发展,所以也不想出国读博后了。

后来从我投了简历的企业反馈也可以看出,我这个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博士在国内的需求量真的是非常的大,不管是国企、外企还是新创业的小公司,国企在我面试时要求我给他们推荐实验室的同学,甚至在我签约之后都还有猎头打电话来问我有没有好的人选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直博经历与感受★★
说实话,这篇文章与我在读博的时候想写在毕业之时的文章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答辩仿佛一个冲击响应输入,之后的一切似乎都突变了。

本来我想写的,是直接列出导师,副导师的名字,直接讲述一下我博士生期间的事例,功过是非,由大家来评判。

现在我想写的,可能要和缓了很多,虽然不再尖锐,但是希望仍然对大家有帮助。

总结下来,我这5年的直博生活是这样的,前一年半给老板做低级打工仔;再一年无所事事,偶尔兼职;再一年半做些工程项目的部分设计与开发工作;再半年写论文;最后半年修改论文,答辩毕业。

在我整个的直博生期间,我的导师(同方某公司的老总、董事长)基本没有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任何指导和帮助(至于我的工作是否属于研究工作,也算是见仁见智吧),因为他自己也基本不搞科学研究工作了;我的副导师,也基本没有在研究工作上给予我任何有意义的指导或者帮助,而且他在论文写作的时候,要求我进行的修改在匿名送审的时候成为了不通过的主要罪状之一(当然,最后这个罪过是要由我自己来认的)。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不认为清华或者系里对我进行了什么培养和教育,当然,我说不准我这种情况在清华里面的比例是高还是低,但是从我身边的同学看来,至少我们系里面的比例不低。

除了培养工作我基本没有见到以外,真正的科研工作我也很少接触,说句实话,我查阅的学术文献并不多,因为课题主要是工程设计,确实也不太需要查阅那么多的文献。

因此,我自认为我并不真正了解科研工作。

从开题到答辩、毕业,我的导师主要是完成手续上的工作,我的副导师主要是完成一些手续上的跑腿工作。

我其实并不知道学校对于导师有些什么约束,我只知道(并且是很深刻的知道,因为我的副导师曾以此来要挟他的其它学生)如果学生得罪了导师,就别想毕业拿学位了,所以,我在导师的眼里,一直是一个还算卖力的好学生。

其实,针对我的博士经历,我真的有太多的感想了,可是想想看,除了发牢骚以外,是不是能提出点有价值的建议呢?我想,其中一部分是关于清华研究生培养的,我不想写在这篇文章中,会另文阐述;另外一部分,就是给其它的师弟师妹们的建议了。

建议一:不要再象高中和本科那样来读博士,要学会自己努力。

首先,博士期间,很可能你的导师和副导师都是有名无实的,这当然要归咎于学校的管理和导师的个人素质,但是毕竟是一个现实,我们暂时无法对抗。

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千万不要得过且过,混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要知道,博士生期间,是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个阶段,是真正的人生黄金时期,读博士如果指望象高中和本科的时候那样,有人真正指导你,教育你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来不断走向自己的目标。

为你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铺垫。

记住:不要指望学校、系或者导师,可以指望的可能只有自己!
建议二:不要抱怨课题,不要对抗导师。

这是中国的现实,可能你导师根本不管你的课题是什么,也不给你指定课题;可能他给你指定的课题很无聊,根本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或者很难,根本是不可研究的;可能他经常让你做一些装电脑、买资料、帮他借、还书这样的工作,但是记住一点,不要抱怨,不要对抗,在大环境没有改好之前,无谓的对抗牺牲的只是自己。

现在的导师最喜欢的学生,是无需他付出任何精力,自己就完成了一个像样的博士课题的学生,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他当然有份,自己又赚了一个培养了博士生的资本。

所以,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勤劳;记住,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虽然导师可能从中渔利,但是自己也有收获。

否则,损失最大的还是自己。

建议三:适应艰苦的环境,夹起尾巴做人。

有很多同学说博士待遇差,当然,自己要尽量争取一些助教之类的工作,但是不要总抱怨环境艰苦。

要知道,在国内读博,本来就是一条歧途,可是我们不应就此沉沦下去,即使是泥泞的小道,也要爬出来。

博士生期间(尤其是直博生),是你一生中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可是也是你最应该奋斗的一段时间,不要光顾着高谈阔论,记住,行胜于言。

踏踏实实的沉到你奋斗的目标中去(这个目标未必是学术,可以是任何东西)。

以上三点建议,其实对我们博士生来讲,是很不公平的,我深知这一点。

可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本人的副导师,做人很差劲,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根本看不起他的学生,可是我必须忍,否则我到今天可能真的毕业不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一定是指学术目标。

以前有的同学在版上问过,说读了博士不想搞学术怎么办?其实很简单,你的目标是什么,就学什么,就做什么。

至于为了博士毕业,拿学位,是需要付出精力来应付的,所以我们本应该比别人付出得更多。

真心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够体会到上面的建议的苦心,不要荒废时间,要知道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

我见过,听说过的所谓博士生培养,让人发指的很多,可是我在这里不想列举,总之,学校对于博士生培养方面的管理,即不公平,又不科学,目前完全靠导师的个人素质来支撑,所以,一个好的导师真的是非常难得的。

不负责的导师比比皆是。

以后,会专门写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