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首先通过叠纸情境导入,让学生发现新知,接着通过板书及计算机辅助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
然后通过讲解、讨论、、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新知。
在学生了解了乘方的概念,初步掌握运算后,设计“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后,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如下教学策略:①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一开始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践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解释其中的道理。
这是情境教学策略中的探究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和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刺激下主动参与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继续深化学习情境,营造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
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首先阐明本课的目的: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接着在讲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提出:“小学时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a, 简记作a2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 • a • a ,简记作a3 , 读作a 的立方(或三次方)”,然后引出今天的乘方运算学习。
这是先行者组织教学策略中的比较性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
通过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③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通过(1) ; (2) ;( 3 );( 4 )这几个例子的运算,让学生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并让学生解释这其中的理由。
模块三 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1)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使用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3)探究性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策略:如:陈老师创设“折一折纸,计算层数”这样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2)启发式教学策略:如:教师在讲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善于启发学生,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3)探究式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本课中安排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了这种教学策略;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认同他的设计。
理由有二:(1)用Math 3.0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学生一目了然;(2)乘方的运算与电脑联系起来,贴近我们的生活。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的优点:(1)在创设情境方面设计中,课堂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积极快乐参与活动,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等;(2)在问题设计方面,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3)在知识拓展方面陈老师所设计的作业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有针对性;如分为必选作业和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进行选择。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建议:(1)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后,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教师加以补充既可;(2)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重教学内容而不要过于形式和过程;(3)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缺少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增加一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
(4)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自己讲为主,缺少学生参与,应多点让学生上台演练。
模块三 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精品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仔细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之初,陈老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符合“呈现先行组织者”之环节;陈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他通过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符合“呈现新学习内容”之环节;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符合“知识的整合协调”之环节;从陈老师的课后作业设计符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之环节。
(2)使用了发现式的教学模式无论是陈老师让学生动手折纸,让学生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从而认识乘方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都符合该教学模式的特点。
(3)探究性教学模式陈老师按照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他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特点。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探索新知,讲授新课”一环节中,进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的教学时,陈老师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推广到一般的情况,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
主要表现呈现先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入对乘方运算的学习。
呈现新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让学生明白乘方运算的定义。
知识的整合协调教师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整合与应用将新识与旧知联系起来,纳入到认知结构中;运用新知解决有关的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组织策略。
(1 )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为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引入新课时用新颖的折纸活动唤起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发现随着指数的增大、结果越来越大,启发学生进行简记很有必要。
(4 )支架式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a, 简记作 a 2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 ·a ·a ,简记作a 3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问题。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
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
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所学新知;作业和知识拓展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陈老师在上课前,禾U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弓I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令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4)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主要体现在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 ?a,简记作a,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 ? a ? a简记作a,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5)探究式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助手学习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索──发现”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在陈老师的教学中,体现了探究——发现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动手折纸,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发现问题,列出算式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也体现了“尝试、推理”的策略。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运用计算机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都体现了这方面的教学策略。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认同,展示给学生电脑演算简洁明晰,方便快捷。
也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景:运用了折纸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设计: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问题,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
知识扩展:设计了与课堂教学相关又贴近学生实际,接近生活的问题,以及有趣的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后,从中学习到了陈老师的教学方法,觉得陈老师在创设情景和讲授新课,知识拓展方面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我认为,如果在教学新课练习时,能多给学生一些交流时间,让学生自己列式,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的成功、自豪感会更强,兴趣也会更浓。
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5个案例)
1、魏老师最终决定采取活动课的方式来上《我们的校园》这一课,在“上课”这一节中魏老师用到了哪些教学策略?
答:魏老师用到了启发策略。
2、您认为魏老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的表现如何?如果你是魏老师,你将如何引导这次讨论?
答:魏老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表现是积极的,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除了对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做很大调整,还积极组织讨论。
3、你认为在突发事件前后,即“上课”和“辩论”中,魏老师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答:魏老师分别扮演了导游、导演角色。
4、在你的教学中,是否需要过案例中类似的突发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
答:教学中突发情况是常有发生的,只要有心理和资源准备,还是可以应对的。
5、面对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教学,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
答:一要联系日常生活,开展提科学问题活动。
二要鼓励学生
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个性见解,表达个人想法。
所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
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
在探究活动中,在科学知识获取过程中,靠点滴长期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生要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
但这种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新获得的知识与原有观念之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
此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意义的理解、保持和应用,强调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分4个教学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合协调;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2)情境教学策略,3)探究式教学策略,4)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述性组织者策略(乘方运算,是继加、减、乘、除之后的一种新的运算);比较性组织者策略(如从a的2次方到a的n次方的相似对比)。
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为动机激发进行的情境创设,通过折纸吸引学生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通过情境的设计,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
探究式学习策略体现在:计算折叠4 次、5 次、6 次、7 次、8 次后折叠的层数的运算书写过程,使学生自发想到如何去寻求更为简洁的书写方法,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运算符号的必要性。
教学内容传递性策略体现在: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显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是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Math3.0这个软件我原来是不会用的上学生能看到输入的书写形式和输出的结果,说明有时候乘方运算的结果数据很大时乘方简记的必要性以及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结果的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乘方的意义和实用性。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原因是它符合“探究性教学模式”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纸进入新课教学。
(2)启发思考。
“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全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
(3)自主(或小组)探究。
(4)总结提高。
课尾陈老师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的教学策略有:(1)情境教学策略。
主要体现在“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和“教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这几个环节。
(2)启发式教学策略。
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如:几个2相乘就写成2的几个次方引申到用n个a相乘就写成a 的n次方,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认同陈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师使用Math 3.0,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创设情境: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可操作性强,而且生动有趣,还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问题设计: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知识拓展: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我仔细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1)陈老师为了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在学习前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等这些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和学习任务的联系。
这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这是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3)陈老师在计算机上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及引导的帮助,属于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在:、(1)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策略;(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3)利用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策略。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非常认同,我应该向陈老师学习。
陈老师教师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方便快捷,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1)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身边。
这样的情境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文档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1). 情景——陶冶策略:通过动手操作折纸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探究式学习策略,陈老师最后的拓展部分,以及在学习新知识部分中关于底数是负数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猜想,是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具体体现;3).自主学习策略,在交流中发现和归纳出规律,这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学习策略。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设计。
教师使用Math 3.0方便快捷,直观生动,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体会乘方简记的重要。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我觉得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及数学思维方法等,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比如“细胞的分裂”等。
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既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总体来说,这节课使用了综合的教学模式,采取了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是我感觉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活动设置的不够具体,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练习过程中可设置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我觉得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模块三 活动1: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00分〕
模块三活动1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在新课教学之前,让学生动手折纸,以此引出乘方运算;然后呈现新的学习内容;再进行知识的整合学习;最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完成作业。
此外,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之讨论式教学模式也贯穿于教学中。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探索新知,讲授新课”一环节中,进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的教学时,陈老师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推广到一般的情况,把n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2)情境教学策略。
在新课引入的环节,陈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折纸,计算折叠的层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入乘方运算。
(3)探究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体现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学习。
(4)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陈老师选用了计算机来辅助教学,设计了练习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反馈。
3、陈老师设计用M a t 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可以用M a t h3.0演示乘方运算。
也许,显得有些多余,但对学生来说,可以作为了解学习,而且教师使用M a t h3.0,方便快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学习的乐趣,拓展视野。
以往我在中学里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从未接触过M a t h3.0工具,对于M a t h3.0工具一点也不了解,在今天的案例学习中才初次认识接触M a t h3.0工具,通过百度搜索,我对M a t h3.0这个超级计算器才有了一点认识。
因此,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注重了问题的趣味性、实效性,新课导入的动手折纸实践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我觉得陈老师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情境,引入新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创设情境(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探索新知,讲授新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习对象确定后,陈老师都设计相对应的练习和问题,每个练习和问题都是在一步步的启发学生思考。
----------启发思考(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49 页—50 页----------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还运用了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即解释—问题---解答---确认(正确,解释;不正确,再重复上一步)(3).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教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体现在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 ·a, 简记作 a , 读作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a ·a ,简记作a , 读作a 的立方(或三次方)。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中运用了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表现在陈老师让学生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一开始提出的折纸结果。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陈老师用Math 3.0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乘方的概念,水到渠成。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1)陈老师能够从学习者的特征和原有学习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用折纸和回忆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等简单的数学运算出发,引出乘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学生轻松掌握了乘方的概念,从而深刻理解乘方运算。
(2)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方的概念,那就不难回答上面折纸问题中折10 次、20 次、30 次……,50 次以致100 次的层数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3)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设计了这些问题:1 、某种细胞每过30 分钟便分裂一次,即由一个变两个, 问这种细胞一天能由一个分裂成多少个? 2 、某工厂的生产产量预计每年以7% 的速度增长,则10 年后该工厂的产量将变为今年的多少倍? 3 、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理数的乘方”。
(2)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动手去实验,每出现一个结果都会进行一番归纳,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乘方”,预先设置好既定题目,并且带领学生一步步去实践去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且对其进行了验证。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1)情景教学策略。
这是本课当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教学策略,陈老师从一开始就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讲问题和探究引入情景,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
(2)自主学习策略。
在老师给出情景以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步步将心里的疑问解开,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本质。
(3)合作学习策略。
这是一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扮演指导者,学生本身就是学习者,在学生逐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从旁辅助指导。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陈老师这样做是值得肯定的。
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而且能够让学生看到更为规范的书写运算方式,而且更加直观,采用多媒体教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时:从简单的折纸入手,学生既新奇又好玩,并且不会觉得很难,就会乐意去接受去学习。
在后面的一步步实践验证中,学生心中的疑团渐渐解开,又会很有成就感,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在问题设计中:所有问题的设置都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很有条理,学生始终带着目标去学,学习效率很高。
在知识拓展里:陈老师设计的知识拓展没有局限于课本,也没有局限于枯燥的题目,而是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学生会很乐意去探究其成果,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会非常好。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 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是属于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3)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以及引导的帮助,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让他们都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属于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有:(1)情景教学策略。
体现在课一开始,陈老师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
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探究式策略。
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等。
表现在:(1)呈现先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首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的的活动。
(2)呈现新学习内容: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所学新知。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
主要体现在: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2)探究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
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策略。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体现在: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练习3: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1) (-2)4;(2) (-3)5;(3)(-4)6;(4)(-1)2009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4)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主要体现在:“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如下的教学模式:(1)、运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如导入部分,陈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对乘方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了解。
(2)、运用了启发式学习教学模式。
学习新知时,注重过程,注重让学生探索存在的规律。
(3)、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
(4)、运用了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如用旧观点和新任务建立联系。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1)情境教学策略。
教学伊始,陈老师首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探究问题,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2)探究式教学策略。
讲“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时,陈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主猜想,然后验证猜想,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策略。
(3)动机教学策略。
通过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知识拓展部分习题的内容比较新颖,这些都能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4)启发式教学策略:在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时,陈老师采用了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究,最终达发现幂的符号规律。
(5)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的时候,直接把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以及什么是幂、指数、底数呈现给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运用的使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
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乘方数值较大,比较抽象,学生计算太麻烦,而通过Math3.0进行计算就变得更为直观、简单多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在不知不觉中记住公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孩子们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先由问题“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再由“请计算折叠 4 次、 5 次、 6 次、 7 次、 8 次后折叠的层数“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探究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和幂的规律 “;最后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再通过做作业进行巩固提高。
答: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我的建议是:探索新知,讲授新课部分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再进行教师解疑,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点是:能从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容易接受;在问题设计方面的优点是:问题设计能突出重点;在知识拓展方面的优点是:能把所学知识拓展到现实生活,使数学更具有现实意义。
5 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通过问题“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识。(2)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回答上面折纸问题中折 10 次、 20 次、 30 次··, 50 次以致 100 次的层数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3)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学设计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新知“中,先创设情境,再由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最后总结10次、20次、30次··, 50 次以致 100 次的层数。(4)自主学习策略。体现在第二环节“探索新知“中。(5)合作学习策略。体现在“ 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求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中。
3 陈老师设计的理由。
答: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很认同他的设计。因为学生从理论上已经对乘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实际计算2的10次、20次、30次··, 50 次以致 100 次的时候比较麻烦,不容易验证理论是否正确,可是通过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使学生验证了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节省了大部分的时间,所以我觉得陈老师的设计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