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建设与共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二 、 球 化 加 速城 乡 融合 全
乡发展是走 向城乡融合 的必然选择 , 生产力 的高度发展 是 走 向城乡融合的基 础前提 , 产业结合 是走 向城 乡融合 的客 观要求 , 城市带动是走 向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 。
城 乡 融合 、 农 村 建设 与 新 和 谐社 会 的构 建 : 基于 全 球 化 的视 角
何 玉 红
( 安庆 师范 学院 政 法 学院, 安徽

安庆
26 3 ) 4 13
要: 从全球化的视 角, 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对 于社会主义事业 良性发展 的必要性 , 会 构 建 的重 要 影 响 因子 , 分析 在 城 乡融 合进 程 中 构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内在 逻 辑 性 , 并且 提 出相 应 的 政策 建议 。 关键 词 : 乡融合 ; 农 村 建设 ; 城 新 和谐 社 会 ; 全球 化
中 图分 类 号 :2 2 F 9
次分工, 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 向文明的过渡、 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 地方局限性 向民族 的 过渡而开始的, 它贯 串全部文 明的历史并 一直延续到现在。 ” 这就是说 ^ 类社会从城乡分离到城乡对立是历史的必然。但 是, 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 即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 城
和谐社会的构建 , 需要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让农 业、 民与农村问题不再成为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障碍。 农 新农 村建 设的关键 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 。改革 开放 3 O
合作为新农村建设 的理论基石 , 实际上就 是新农村 建设 的 终极 目标 。那么 , 究竟 如何界定城 乡融合? 城乡分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 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 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 “

共谋农村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和谐成果

共谋农村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和谐成果

共谋农村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和谐成果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农村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乡村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乡村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全盘的发展,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因此,农村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个美丽、和谐、繁荣的乡村是每一个农民心中的梦想,也是现代社会对农村的期许。

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他们是农村最主要的力量和资源。

因此,共谋农村发展首先需要激发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活力。

农村发展应该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决策、管理和分享发展成果,真正成为自己乡村发展的主导者。

其次,共谋农村发展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政府还应该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支持,推动农村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农村治理体系,加强对农村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共谋农村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理解,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的进程当中,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企业界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和探索,为农村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媒体和公众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推广,唤起全社会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共谋农村发展还需要农村内部的共识和合作。

农村居民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发展的共识和决心。

农民可以通过组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在共同的目标下,农民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的模式或者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村发展的共同富裕。

共谋农村发展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和谐成果,需要农民、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村内部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农村建设刍议

农民 自我教育如同沙漠, 不断出现所谓“ 空心村”生活用水难 ,
以保证 , 生活垃 圾 随地可 见 。

新 农 村 建 设 必 要 性 分 析
2 、新农村 建设 是我 国经济发展 到 一定 阶段 的客观要 求。 在十 六届 四中全 会上 , 锦 涛 同志 提 出了 “ 胡 两个 趋 向” 的重 要 论 断 :纵观 一些工 业 化 国家发展 的历 程 , “ 在工 业化 初始 阶段 , 农 业支 持工业 、 为工 业提 供积 累是带 有普 遍性 的趋 向 ; 但在 工 业 化 达 到相 当程 度 以后 , 工业 反 哺农 业 、 城市 支 持农村 , 现 实
工业 与农 业 、 城市 与农 村 协调发 展 , 也是 带 有普遍 性 的趋 向 。 ”
2 0 年2 1 中共 中央 、 06 月2 日, 国务 院联合 下 发《 于推进 社 关
会 主义新农 村 建设 的若 干意见 》  ̄2 0 年 “ 号文 件 ” , 求 (p06 一 )要 完 善 、 化支 农政 策 , 强 建设 现代农 业 , 稳定 发展 粮食 生产 , 积极

和技 能培 训 ; 三 . 农村 生存 环境 日益 恶化 。 农村 公益 事业 无 人 问津 , 五六 十年代 形成 的水 利设 施 已经处 于崩 溃边 缘 , 村 农 医疗卫 生教 育各 项事 业 日渐衰 败 ,农 村 的公共 管理 甚至 像村 民 自治这种 法定 的政 治管 理模 式也无 法推 广 , 农村 文 化娱乐 、
号文 件” 充分 考 虑 了我 国 国情尤 其 是农 村社 会 的现 实 状 l 农村 经 济社 会发 展 明显 滞后 。 、 已成为 全 面建 设 和谐 社
20 年我 国人 均 国内生产 总值 是 18年 的37 %,财 政收入 04 99 2. 2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 , 农业 、 农村、 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农 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 使农民安居乐业 、 和睦相 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陛问题 ,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 处, 使农村安定有序 、 充满活力 。当前 , 农村总体是稳定的, 干群关系是 本陛问题 。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 , 就不可能有国家 好的, 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征地拆迁 、 环境污 的 自立和工业的发展 ;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 染、 土地承包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等引发的纠纷屡屡发生, 有的甚至引发 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J 慷 农 群体 l事件和恶性事件 , 生 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社会稳定。 目前 , 我国农业 业丰 , 则基础牢; 农村稳, 则社会安 ; 民富, 农 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 综 合生产能力还不高 ,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 工农差别 、 乡差 员加入现代化进程 , 城 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 ,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只有, 别、 地区差别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年来 , 相对于 陕速发展的城市而 大农村 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 , 才能实现更大范 围、 更高水平的小康。为 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 日益突出, 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 , 此 , 城 中央审时度势,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 上作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 重大战略决策 , 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 乡风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长期性、 艰巨性和紧迫性。 明、 村容整洁 、 管理民主” 的新蓝图。 建设新农村要遵循 自然规律、 市场规律 , 因地制宜 , 突出特色 , 要在符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 农民意愿、 给农民带来实惠 、 考虑农 民的承受能力 、 得到农 民拥护的基 主 义新农村建设 , 与解决“ 三农” 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 础上 扎实 地推 进工作 。 进程中 ,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 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 1“ 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内涵 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 把农村建设成为 “ 社会 主义新农村” 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 经济繁荣、 设施配套 、 功能齐全 、 环境优美 、 良好 、 明进步的社会 生态 文 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 主要包括以 主义新农村。 下几个方面 : 一是发展经济 、 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的根本途 要前提。 二是建设村镇 、 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 、 垃圾处理、 安全用水 、 径。社会公平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道路整治、 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 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 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要坚持 以发展为重 、 发展为先, 以经 育, 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 ;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 , 济建设为中心 ,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 、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的 步 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 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障; 要统筹城乡就业, 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 民、 为农 提高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农村“ 三个文明” 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 义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 施,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 要加强村级 自治组织建设 , 引导农 民主动 明确 的目标和要求 ,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 、 精神 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文明建设 ; 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 也要加强农 具体而言 , 所谓“ 新农村” 包括五个方面 , 即新房舍 、 新设施 、 新环 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 形成 良好的社会风尚。 境、 新农民、 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 ,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 ‘ 新农村” 的范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 畴。即要 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隋的居住房 , 而且房屋建设 重大战略部署 ,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 的必然要求 , 标 是贯彻落实 要符合“ 节约型社会” 的要求 ; 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 电、 道路 水 广播 、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 通讯 、 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 生态环境 良 根本途径 , 是系统解决“ 三农” 问题的综合『措施。 生 好、 生活环境优美 。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 新农村的建设有四个特点: 陛、 整体 时代性、 长期性和区域l。 生 新农 特征;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 成为有理想 、 有文化、 有道德 、 有纪律 的 村的建设在国家的财政资源分配上 ,既要考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 “ 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 ; 提倡科学 、 明、 的生活观 , 文 法治 加强农村 的 迫切需要 , 更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社会 自主发展 的能力建设 , 特别是农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教育 ,这才是新农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 在。当前实行的鼓励和选拔大学毕业生人村当“ , 官”到基层当助理的做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状 法不仅是积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更是在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 态。 这一社会状态首先决定于社会结构的和谐互动 , 社会阶层上的和谐 村贡献 自己的力量。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从社会学 的角度来说 , 目前留 共融。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是 ^ 类孜孜 以求的—个社会理想 , 在农村的人是老、 、 幼。 女 弱、 青壮年 、 能人都向城市流动了。 农村的管理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追求的—个社会 目标 。党执政 以来为促进 存在问题 , 要发展经济首先需要人 ,大学生瀹晗具有知识能力上的优 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 中国的建立 势 , 也正是“ 工业反哺农业” 思路的体现。从农村角度出发 , 新农村在建 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人 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睦就为建设和谐 设需要对农村工作有热情 、 踏实 、 想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有能力 、 有知 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 除了人民群众利益之外 , 再没有别的任何私利的中 识的人才。另外 , 综观农村当前的教育现状 , 情况不容乐观, 教师无论从 国共产党的执政就为和谐状态 的构建提供了政治前提 。正确处理人民 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所欠缺, 欠发达地区的状况更加糟糕。大学毕业 内部矛盾 ,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就成为我国政治 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 、 、 支农 支医和扶贫工作, 服务基层 , 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 自己的力量。 生活的主题。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的需求 ,虽然我国每年都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在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但“ 水往低处流” 的传统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提出的。内容包括: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 人往高处走 , () ()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 意识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人才“ () () 瓶颈” 。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转 到基层就业 、 , 创业 服��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
7 . 。 国 以 来 特 别 是 改 革开 放 以 来 ,农 村 经 济社 会 有 较 08 建
3 5 .亿元 , 588 每年平均递增 1. , 2 1 这-B 期国民经济的快速 - , j - 增长是 以消费需求为主来拉 动的 ,而农 民消费需求则居功至
伟 ,l7 — 18 年 所增 加 的G 98 9 4 DP中 .总消费新 增2 5 , 亿 454
要 按 照“ 产 发 展 、 活 宽裕 、 生 生 乡风 文 明 、 容 整 洁 、 理 民 主” 村 管 的要 求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 是 构建 农村 和谐 社 会 的 这
有效 载体 。 关 键 词 : 谐 枉 会 ; 农 村建 设 和 新

构建农村和谐社 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组成 部分 。没有农村的稳 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 整个社会的稳定和 发展 .没有农村的全 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社会 ,没
中图分类号 : 30 3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D l 6 7 2 0 )2 0 0—0 l 0一5 4 ( 0 6 0— 0 5 4
构建和 谐社会 视野 下的新农村建设
昊 敬 秋
( 中共黄 冈市 委党 校 ,湖北 黄冈 48 0 ) 3 0 0
摘要 : 构建 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组成部分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枉 会的重点、 难点在 农村 。
份额只 由8 . 下降到7 . 。 35 3 8 改革开放后 , 农业 占社会 总产 值 的 比例进一步下降 . 0 5 , 到2 0年 农业 占G 的比重 只有 1. DP 2
4 , 但是其吸纳的劳动力仍然 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 左右 。 O 农村 经济有进一步萎缩的趋 势 ,主要表现在 :其一 ,农业发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历 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 村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必然要求 , 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一个重要 方
三、 处理好体制传承 与创新之 间的关 系。在新农村建 设中, 必须破除制 约 “ 三农 ” 发展 的体 制性 和机 制性 障碍 , 进行制度创新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 了农村生 产力 发展 和生产关 系改善 , 这一基本 制度还需完善 和充 但 实。农 民小生产者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抗风 险能 力弱 , 不便 开展规模 经营和集 约化生产 ; 民解 放程度不 够 , 农 乡村 社 会官方权 力过剩 ; 乡 城 工农差距逐步扩大 , 出现 了逆 城市 化、 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趋 势。今后 , 应解除对农民劳动力束 缚, 给其同等 的民主政治 权利 、 自由迁徙权 利 、 发展权 利 、 国民财富 占用 权利 ; 应进 一步放活农 村组织 , 民问组织 给 平等 的法人权 利 ; 应放 活农 村基层政 权 , 实现 乡村 社会 自
维普资讯
2 0 年 3月 08
黑 河 学 刊
Heh o r a ie J u n I
Ma . 0 r, 8 20
S ra . 3 . e i lNO 1 4 No2
总 第 1 4期 3
第 2期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
⑥ 徐 伟
治。
面, 就是把农 村 的事情 办好 , 使农 民安居乐业 , 和睦 相处 ,
使农村 安定 有序 , 充满活力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 要重 点
处 理好 “ 大 关 系 ” 十 。


处 理好 政府 主导、 社会 参 与与农 民主体 之 间的关
系。新农村建设 主要依赖 于政府 的大力扶持 、 社会 力量 的 广泛参与和 “ 三农” 自身的发展 。其 中 , 府在新农 村建设 政 中扮演 了组织 和领导者 、 政策 制定和实施 者 、 持和推 动 扶 者 , 主导作用 。从 目前看 , 起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 中发挥了不 可替代作用 , 也出现了大包大揽 、 但 唱独 角戏 、 不尊重农 民 意愿的问题。农 民的主人翁地位 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出来 , 民的知情权 、 农 参与权 、 决策权 、 监督权落 实不到位 , 成 了受益 的“ 旁观者” 。广 大社会 力量( 济组织 、 团、 经 社 知 名人士 、 志愿者 ) 参与 的热情不 高 , 新农村 建设 没有形成 合 力 。在处理三者之问关系 中, 政府 、 民 、 农 社会力量要恰 切

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中国农村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共建共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激活土地资源,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发展需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高效益、绿色发展转变。

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新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优化农村环境乡村振兴的理念还包括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让农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

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农村电商等新技术,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五、发挥乡村教育作用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贤才回乡服务,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六、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理念还应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田土地保护,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七、加强乡村治理建设新农村,需要加强乡村治理,提高农村自治水平,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加强乡村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八、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

九、促进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的新农村建设理念还需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建美丽乡村。

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5篇)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5篇)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5篇)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关键词]农村热点和谐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

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

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

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

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大对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和网络覆盖率,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要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稳定的灌溉、防洪和供水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要求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力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

三、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的土地交易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经济增收的机会。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首先,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民的贷款、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需求问题。

此外,还应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高金融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素质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确保农民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新农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

新农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

新农村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和谐现代化的农村社会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新农村的社会治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挑战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措施。

一、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提供有效的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通过农村社会治理,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然而,新农村社会治理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农村人口流失问题,大量年轻人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的加剧。

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不平衡。

此外,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也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因此,新农村社会治理需要解决这些挑战,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步骤。

村委会作为农村居民自治的组织,应成为居民参与决策的平台,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加强农村组织的建设,可以促进居民的参与和民主管理,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四、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农村法制建设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可以提升法治意识,规范农村社会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置和惩罚,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五、促进农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

通过促进农村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就业机会,可以减少农村人口流失,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农村与城市的互动和共享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措施。

六、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农村地区需要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七、倡导文明乡风乡俗文明乡风乡俗是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广南县财政局副局长袁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社会建立的路径选择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社会建立的路径选择
中图 分 类 号 :F2 3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2 (0 8 0 o 2 O 0 8— 9 8 20 ) 4一 o 4一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 过的 《 中共 中央关于 制定 国民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第 十一 个 五 年规 划 的建
农村与城市 的协调和共 同发展 ,培育和造就作为薪 农村建设 主体的新型农 民,引导农 民组织起来 , 作 为农 民的不 同利 益代 言机构 ,实 现农 村社 区的 自我
观指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包括政治 、经济 、
社会 、文 化教 育 、环境 乃至 医疗卫 生 、水利工 程 以
及村镇规划等诸多方面 ,必须从实际出发,创新思
想 观念 ,用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新 农 村 建 设 ,防 止 偏
差 ,处理 好新 农村 建设 中的 种种关 系 。 1 .处理好 新 农 村 建设 与 城 镇 化 、工 业化 的 关
的新 型城 乡关 系 ,解决 当前城 乡发 展不 协调 的一 系
列突出问题 ,在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过程中促进
收稿 日期 :2 0 0 8—0 0 6— 1
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推进城镇化 、工业化
作者简介 :王素云 ( 95一) 16 ,女 ,河南新密人 ,河南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 。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 20 07年河南 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 《 我省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和谐社会 的建立》 [ 豫科 软 ( 07)14号 ]的阶段性成 20 3
种关 系
新 型工农 城乡关 系取得 突破 进展 的关键 时期 。建 设
新农 村建 设是 一个 系统工 程 ,必 须用科 学 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党根据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和谐与公平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和谐与公平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和谐与公平发展1.背景介绍新农村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社会和谐与公平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关键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十个小节展开回答。

2.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要实现农村社会和谐与公平发展,首要任务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推动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益。

同时,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基础。

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提高农民教育水平教育是实现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扩大农民的知识面和就业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农村医疗资源不足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推动农村医疗机构建设,提供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保障农民健康权益。

6.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是社会和谐与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养农民文化素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7.加强农村权益保护保护农民的权益是实现公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对土地、住房等农村财产权益的保护,加大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8.推动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治理创新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推动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加强农民自治,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建设和谐发展的农村社会。

9.构建农村生态文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水平,实现农村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10.加强政府引导与服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不可或缺。

中华儿女心系祖国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中华儿女心系祖国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中华儿女心系祖国携手共建和谐社会中华儿女心系祖国携手共建和谐社会中华儿女,身怀一腔热血,心系祖国的繁荣和稳定。

携手共建和谐社会,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在新时代,我们迎着春风,携手前行,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一、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努力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要在文化建设上共同奋进。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和优秀价值观,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成员都能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践行其中。

其次,我们要在社会建设上形成合力。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社会治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们要在环境建设上齐心协力。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中。

二、心系乡土建设美好家园家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心系乡土,建设美好家园,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我们要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努力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我们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改善交通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便捷的城市。

最后,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加强居民自治,培育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社区文化,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三、感恩奋进创造美好未来中华儿女应该心怀感恩之情,不忘祖国恩情,回报社会,为创造美好未来努力奋进。

首先,我们要感恩祖国,热爱祖国。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要铭记初心,不忘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要感恩家庭,关爱家人。

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

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

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乡村振兴”这个已经不止是中国国内的热词,在全球范围内也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和质量生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看重乡村的清新和自然风光,而乡村的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也受到了越来越重视。

乡村振兴既是自然和文化的再生,更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和谐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目的。

乡村振兴在经济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变得愈发清晰。

乡村经济的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例如,绿色农业、旅游业、生态城镇化等新兴产业的出现,更是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发展。

同时,在打击贫困方面,乡村振兴还成为了中国政府实际行动中的一个核心项目。

通过对用电、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改造,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大量贫困地区逐渐脱贫致富,经济状况得以改善。

除了经济上的发展和改善之外,社会和谐同样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目的。

乡村的生态、文化和像样的环境建设,可以彰显社会和谐。

而传统领域的文化传承更是人们所倡导的,它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也是现在的特色与魅力。

例如,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个文化旅游景点以建设特色民宿的方式改造未完成的木结构建筑,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和住宿,并使这一当地民俗文化得以保留。

文化保护和传承,甚至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它能够带来新的活力,为乡村人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和文化认同,并鼓励他们为保护环境、保持社会和谐而做出努力。

而最后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跟不上发展步伐。

因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在当地组织一些经济、文化交流等各种类型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到乡村来发展;而不断的建设公共设施,则可以帮助农户脱贫。

总之,乡村振兴不仅是自然和文化的再生,更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和谐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目的。

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协议书

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协议书

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协议书一、背景与目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特制定本《乡村振兴结对共建协议书》。

本协议旨在通过结对共建的方式,推动城乡间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二、参与方本协议由下列参与方签署:A方:(村/镇/乡政府)B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合作内容1.资源共享:双方将共享各自优势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赢。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技术推广、旅游资源开发等。

2.产业合作:双方将合作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等,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人才培养:B方将提供技术指导、人才培训等支持,帮助村/镇/乡政府培养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人才,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4.基础设施建设:B方将为A方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社会公益:双方将共同开展社会公益项目,关注农民的健康、教育、环保等领域,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合作方式1.定期会议:双方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交流合作进展、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合作方向和策略。

2.信息共享:双方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分享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信息,提升合作效能。

3.项目推进:双方将按照合作内容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推进。

4.风险分担:双方将共同承担在合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与压力,并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五、权益保障1.双方享有平等合作的权益,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终止本协议,需经双方协商一致。

2.双方在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原则上按照各自投入和贡献比例共同享有,并确保将知识产权正当合法使用于本项目中。

3.双方在合作项目中所使用的资金、设备和人员等资源,为合作场合所需,不得用于其他非合作目的。

六、争议解决双方如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

村庄社会和谐

村庄社会和谐

村庄社会和谐在标题的引导下,我将按照文章的形式,来探讨村庄社会和谐的问题。

村庄社会和谐村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其社会和谐的状态对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村庄社会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还涉及到社会结构稳定、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村庄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一、村庄社会和谐的意义1. 社会稳定村庄社会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村庄社会意味着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

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可以减少冲突与纷争,为家庭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稳定可持续的社会结构也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与人才,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

2. 资源合理利用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村庄中,土地、水源、森林等资源是村民们共同拥有的财富。

通过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村庄社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村庄社会和谐意味着村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科学管理资源,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

3. 生活品质提升村庄社会和谐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活品质。

社会和谐的村庄意味着村民们共同分享公共福利,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和谐的村庄社会还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清洁的水源、绿化的环境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

通过不断提升生活品质,村庄社会能够激发村民的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实现村庄社会和谐的途径1. 加强村庄自治村庄自治是实现村庄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村庄自治强调村民的自主权与自治能力,通过村民自身的决策参与与管理,推动社会发展。

自治不仅能够增强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还能够培养村民的责任意识与社区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在村庄社会和谐的建设中,必须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

公平意味着村民们享有平等的机会与权益,不受性别、贫富等因素的歧视。

公正要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所有村民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与法规,消除不公平现象,建设公正社会,从而促进村庄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的印度 , 农村 的无地农民缺 乏生存条件 .
在贯彻国家 ” 十一五” 规划的最近5
有人希望把美国的农业经济理论和政 贫 困 人 口 比重 高达 3 % , 动 到 城 市 的 贫 6 流 近年 来的理 论界讨论 中有人认 为 . 城 是 : 中 国 无 农 场 . 国 无 农 民 ” 中 国有 两 市 化就是指农村人 口转移到城市 中去 . ” 美 。 城
近年来 . 中印 比较研究成 为西方研究 他 ”印度是一个被殖 民地 宗主国通过完全 。
对 象的公 司体 系 ; 以东 亚小农经 的热点 . 但这种 研究 多数 “ 王顾 左右 而言 济 为对 象的” 综合农协 系。 体 最近 . 提 出 “ 个 没 有看 殖 民占领来形成统一 的国家 . 我 两 因此 . 客观上 到” 与理论 界的朋友商讨 : 其一是 只能 由宗主 国按 照典型西方制度构建印度 没有看到发达 国家农业现代化 的 的上层建筑。 但对大多数普通 民众来说 , 照 成 功典范 : 其二是 没有看 到发展 搬 了西方 的上层建筑 , 难道真 的意味着进
中 国 家 城 市 化 的 成 功 典 范 。 当 步 吗7 这 印度农村的土地是私有 的, 大量失去 然 不 是 理 论 . 过 是 提 出 经 验 层 土地 的小农只有涌入城市 去求生计 , 不 而城
八发达 国家行 列 , 照样存 在 ” 但 三 次的 问题求教于理论家 。
市 中的土地也是私人所 有 , 进入 私人所有
原 和 沿 海 , 此城 市 也 必 然 集 中在 平 原 和 发展 中国家考察 , 实没有 发现哪一个发 因 确
匕 城 市化不可能从根本上 、 } 】 国的“ 三农” 问题
沿海 , 这样 . 农业 、 工业 . 城市 和人 口都必然 展 中 国 家 的城 市 化是 成功 的 。 我认 为 . 展 发 主要集中在 平原和沿海 . 因此 . 中国的区域 中国 家 的 城 市 化 只是 一 种 空 间平 移 贫 困 ,
良 村经济基础 的日本 、 国等 . 韩 尽管 农 民 . 美国农场 主和中国的” 农民” 是异 质 百分比概念 . 目中有数而, 中无人 。 我去过
性 很强 的两种 不同经 济主体 。 既 许 多 国家 的贫 民窟 考察 . 民窟中人们 的 贫 然 政策 和理论 的对象如 此不 同 . 策 和理 论 搬 来 中 国 用 吗 7
到城 市 , 那样 会 造 成 严 重 的城 市 病 和 资源 环 境 的不 可 持续 , 以 , 能 以小农 村 社 制 的 所 只
经济基础为前提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 新 , 利用 当地社会资源 求发展 。 他倡导 的“ 乡 新
村建设” 主要是组织青年知识分子深入 乡村 , 培育农 民的 自主精神 、 提高社会福利和农
} ” 对 三农 ” 问题的新农村 建设 会成 策 翻 版 到 中 国 来 . 乎 认 为 中 国只 要 照搬 民 窟 . 然 缺 乏 生 存 条 件 。 似 仍 殳资的重点和改善宏观 经济结构 的 美国制度就万 事大吉 。 但需要 明白的常识
据我 在世 界各地 农村 的考 察 , 三 亿多农户 . ” 美国仅有 1万农场主 . 7 一个农场 市人 口的比重提 高 . 城市化就 完成 了: 而贫 } 中国独有 . 并非 也并非发展 中国家 有几百公 顷 . 农场所有者称 为”a r . f me”应 民窟的出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是城市化 r 是一个具有普适性 的问题。 以小农 翻译 为” 农场主 , 而不应简单化地翻译成 过 程 中的 必 然 。 这 种 观 点 的人 只 有 一 个 持
败, 但后来 因 日寇入侵等 多种原 因 , 运动在 国内失败 , 后在海外得到传承 。 本世纪初 , 被 誉为 中国农 民代言人 “ 的温铁军再度发起 “ 乡村建设 ”他认 为, 新 , 我国多数农村大体上
仍然处于小农经济时代 , 农业现代化很难实现 , 农村大量 的过剩人 口也不可能全部转移
生活简直不忍卒睹 。 中国当然不需要这样
北 棚 户 区 。 者 . 市 化 未 必就 是 人 类 所 必 再 城
难道能把 美国的针对农场 主的政 的 城 市 化 . 像 上 海 不 需要 恢 复 原 来 的 闸 就
世 界 上 我 们 看得 到 的农 业 的 须追求的方 向 . 以现在欧 美发达国家出 所 服 务 或 支 持 体 系 可 大 致 分 为 两 现 了逆城市化发展趋势 。 类 : 欧 美 独 立 的 大 农 场 为 服 务 以
差别 拉大 . 来应 该是 中国经济地理 条件 也就是说 . 多发展 中国家的城市化是靠 本 很 的新 农 村 建设 . 针对 我 国 的 ” 是 三 制 约 的结 果 . 并 非 完 全 是 人 为 的结 果 或 大型贫 民窟实现 的。 如我多次实地考察 而 例 【 提出的、 具有全局性普遍意义 的重 制度之祸 。
民的组织化程度 , 促进经济合作 与 乡村社会 的和谐 。
温铁军 的这些做法得到国内外许 多人的支持和参 与. 也引起学术界很大争议 , 几年 .
前有些专家甚至认为这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 , 必然美败 , 更谈莽麟
行于全国。 7 当

维普资讯
i韩 国农民在香 港游行 , 决反对 。 坚

现在 , 国内外很 多人都把农业现代化 地就是侵犯私有财产 . 那是要被捕的。 所以
维普资讯
S ol s Vi ch :0 2世纪的2 、0 0 3年代 , 以晏阳初 、 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发动 了一
场规模 宏大 、 波及甚广 的乡村建设运动 , 组织者希望中国乡村可 以在现代化 中不至于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