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总复习 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考地理 复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夏至日,北半球各地 区昼长达到最大值。此时, 北纬20°、40°、60° 处的最大昼长分别为……。 南半球各地区昼长达到最 小值。此时,南纬20°、 40°、60°处的最小昼 长分别为……。
推论3:夏至之前,即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推 进的半年时间之间(即12.22——6.22),北半 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之后的半年,反之。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太阳两次直射,回归线直射一次
补充内容: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读图分析:
等量(Q)的太阳辐射能垂直照 射(EA)在水平面上和斜射 (EB)在水平面上,相同时间 单位面积上所得的热量的大小。 直射时:能量集中,单位面积上 能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 斜射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 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少。
(3)此时
昼越长,南半球反之。
(4)此时昼夜平分的纬度是( 0° )
极昼的纬度范围是( 66°34′N及其以北地区
)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线对应的时刻是( 12点 )
夜长为24小时的纬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各纬线
)
5、下列自然现象中,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经度不同而地方时不同 C.极地地区有时出现极光现象 D.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
6、读某日“地球位置图”回答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 是:23°26′N (2)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 纬度分布规律是: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三部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季节: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阳光量不同,从而导致
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的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当地球的南半球远离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冬季,北半球则进入夏季。
这种季节
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形成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一天之内轮流面对太阳。
当一
个地区面对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天,而当这个地区远离太阳时,就会经历黑夜。
地球昼夜交替是生物生活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和生
活习惯。
3. 形成地球经度与时区: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被划分为24个经度,每一个经度距离相邻经度约15°,每一个经度对应一个时区。
在同一个时区内,这里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通过地球公转,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度和时区来进行时间的划分和统一,方便人们在
不同地区进行时间计量和交流。
4. 定义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存在。
国际日期变更线
位于太平洋中部,将地球分为两侧。
当人们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
这个线对东西半球的交流和国际日期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理影响重大,不仅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
时区划分等现象,也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昼夜长短的计算
1.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 的经度数,然后用下面公式计算昼长或夜长:
昼长时数= 夜长时数= 昼弧所跨经度数 15° ×1 小时 ×1 小时
夜弧所跨经度数 15°
2.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由日出到正午、 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 或日落的地方时为 A,则该地 昼长=2×|12-A| 或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当堂检测
教师专享
【备用样题】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刻前后数日内(
)
A.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C.广州昼短夜长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D.北京正值夏季
①北极出现极夜现象。②漠河、广州、北京均位
于北半球。③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终年无极昼极夜现
象。
读图→图示时刻为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各
(1)该地位于(
)
A.45°N, 110°E B.21°34′N, 110°E C.45°N, 130°E D.21°34′N, 130°E 【答案】B
①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地方时 12 点时。
②此时北京时间为 12:40。
③我国属于北半球。 ④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 最大→太阳高度角最小。 ⑤读图可知当地12 月 22日,太阳直射23°26′S 时, 太阳高度为 45°。
意义
2.掌握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并
理解其含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如图 中点 M 所在纬线被晨线平分,昼弧长和夜弧长 相等,a=b。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如图,任意一点所在纬线被晨昏线 分割。 在北半球 M 点:a>b,昼长夜短; 赤道上 O 点:a=b,昼夜等长; 南半球 L 点:a<b,昼短夜长。从北极圈到南极圈白昼越 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你学会了没?今天和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高考地理知识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运动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而直射点的移动过程使得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不断变化(主要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
还有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主要与直射点直射的纬度有关,可通过计算,应用也比较广。
全球各地昼夜长短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不断变化导致不同地区得到的热量不同,产生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这一运动对于地球的地理意义非常重要,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天文现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一些位置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地球公转则决定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
同样道理,当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等,所以可以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转换的标志。
其次,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的日长和夜长。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各个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也使得日照时间不同。
在北半球,当夏至时,北纬23.5度处接受到最长的日照时间,这一地区的白昼持续时间将达到24小时;而在南半球的冬至时,南纬23.5度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而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部,则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都离不开地球公转。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整体上的气候分布。
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在赤道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导致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常年温暖。
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在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导致极地气候寒冷,长时间处于极夜状态。
地球公转对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因素,使得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
最后,地球公转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由于地球的公转,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在不同时间出现或消失。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方面详细阐述这些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是固定的,而是经历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南半球,南半球就是夏季;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光线直接照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就是夏季。
这种季节变化对于农业、气候和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球公转是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地球公转对于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
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区由于太阳直射角度的不同而导致气候各异。
赤道地区日照时间长,温暖潮湿,有热带雨林气候;中纬度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有温带季风气候;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有亚寒带和寒带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源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状况,因此地球公转对气候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影像的获取有重大影响。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和日照时间有所不同。
这为地球卫星拍摄地球影像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取到地球各个地方的真实影像,这对于地质勘探、天气预报、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借助地球影像来研究地表特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进而为社会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还与地球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倾斜,导致了极昼和极夜的現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两极地区,地区内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无法看到日出和日落,这就是极夜;而在另外的一些时间段内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不会落下,这就是极昼。
这种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给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对于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和地球影像等具有重要地理意义。
它是地球上一年的周期运动,引起了季节的变化,决定了气候的分布和变化,并使得地球影像获取成为可能。
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旋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样的,它不仅是地球的动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影响着地表的气候状况以及地表物质的分布与物理地质特征。
首先,地球公转是地球建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促进了地球上的恒星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地球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变化和多样化的能量,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不同时间和能量状况。
这种变化在形成日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等方面非常重要,为世界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繁殖的环境。
其次,地球公转对地表的气候状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它的最主要的地理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地球公转产生的热量能使大气层加热而运动,把太阳能向上传递,从而形成全球环流影响区域气候,有效地控制了全球整个气候系统。
此外,地球公转还给地壳和海洋提供了大量的能量,形成了地壳和海洋层中多样的物理地质结构特征与固有性质,其中,大陆地块的活动、山脉形成以及海洋性海岸线的形成等,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现象。
总的来说,地球公转的存在,是地球上多种影响成为可能的基础,它汇集了地球上物理地质学、气候学、地貌学、陆地生态学的知识,是世界地理空间结构和景观形态的发展背后的重要推动力,可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启示。
【高考总复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北回归线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东北
西南
天顶 90 °
无
西北
东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 66 °34 ′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东南
西北
正南 43 °08 ′
正北
西南
东北
③北极圈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开始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落方位为正北,即东偏北
90 °。
北极圈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阳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北
正南
正南 46 °52 ′ 正北
正北
正南
春秋分
正东
正西
正南 23 °26 ′ 正北
正西
正东
冬至
极夜无日出日落
④北极点“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极昼期间,北极点上,由于太阳周日视平圈始终平行于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没有变
化,始终等于该日直射点的纬度,太阳只有方位变化而无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问题。在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极夜
极夜
极夜
无日出日落 无日出日落 无日出日落
③冬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区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赤道地区太阳从正东偏南
23 °
26 ′垂直升起,从正西偏南 23 °26 ′垂直落下。纬度越高,日出偏移正东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
(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 阳高度的变化。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 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地球公转的讲义地理意义完美版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长短比例”来表示
昼弧
夜弧
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长夜短
极昼
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是极昼
南极圈内是极夜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短 极夜
23026′ 300 600
66034′
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 温带面积减少
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 小,温带面积增大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一年两次 (赤道: 春分日, 秋分日)
3. 21——9. 23: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南半球较小
6 22
距太阳直射点
夏
最近的一天
至
正午太阳高度
日
达到一年中最大
(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月
正午太阳高度
日
达到一年中最小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9.23——次年3.21: 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北半球较小
冬 至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3.公转的速度:
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 均每日约1°。
(平均速度 可看做二分
线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
日的速度)
均约30㎞/S
公转方向
远日点
(7月初)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过程。
它是地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上划分季节、决定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使地球拥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约24小时,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其中一面,而给另一面带来黑暗。
地球不停地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一现象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时间、安排工作和休息。
其次,地球公转导致地理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轨道并非完全圆形,而是椭圆形,距离太阳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为集中,而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
这种距离的变化使得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得多样化。
例如,离近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更多,温度更高,气候更炎热;而离远日点越近的地区接收到的能量较少,温度较低,气候更寒冷。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的原因。
第三,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风带分布。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地球全球环流系统,其中赤道地区辐射强烈,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地区辐射相对较弱。
这会引发热量和气流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了风存在的存在。
例如,赤道上升的热空气在高空冷却后会下沉,形成高气压带,而两极附近极地寒冷空气下沉后也形成高气压带。
而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区域则形成了低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使得气流以东西方向吹动,形成了赤道西风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风带分布。
这些风带对于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地表水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非圆轨道和轨道倾角的变化,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有所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候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
据科学研究,这个周期大约是每2.5万年。
这种气候的变化对于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专题复习
高考地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专题复习考点一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无论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
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球的地轴上端指向北;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对黄赤交角内涵的深度挖掘1、(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1)图1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2)图2太阳直射赤道(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全球昼夜平分。
(3)图3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赤道昼夜平分。
(4)图1—图2—图3,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由最短变为最长,黑夜逐渐变短,由最长变为最短;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差值越小。
公转运动地理意义
公转运动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 原因- 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2. 变化规律-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从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夜继续变长;南半球相反。
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 原因- 同样是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3. 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梳理与配套练习1: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梳理与配套练习: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点梳理方向:自西向东1恒星年:365日6时9分(真正周期)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二、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5°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见图)(地面垂直接受阳光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
太阳高度为90°,)三、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方法: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处最大,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远离直射点,高度变小,靠近直射点,高度变大。
(2)变化规律:①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季节变化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四、光照图的判读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晨昏线:昼与夜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线;反之,则为昏线。
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冬至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春分或秋分日)3.时间计算: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赤道);夏至日——23.5°N(北回归线);冬至日——23.5°S (南回归线)配套练习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2.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3.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 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 C.1/6 D.1/9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26 S 23°26′S
之后昼渐短, 昼短夜长 ,之后昼渐短,夜渐长
②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A 夏至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B 冬至日
N
北半球:昼最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赤 全 道:昼夜等长 由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球:由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 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2、黄赤交角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 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A 夏至日 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 北回归线为中心, 为中心 北递减 B 冬至日 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 南回归线为中心, 为中心 北递减 C 春分、秋分 春分、 赤道为中心 为中心,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三点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 例、比较下图中A、B、C三点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 比较下图中 、 、 三点昼长和 角的大小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夏至日 昼长: 昼长: 由南向北,昼渐长, 由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以北回归线为中心,
北半球:昼最短,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赤 全 道:昼夜等长 由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球:由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 全球昼夜等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即距直射纬度最近) 最大值(即距直射纬度最近)出现的时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冬至日 回归线之间: 回归线之间:直射时
即距直射纬度最远)出现的时间: 最小值(即距直射纬度最远)出现的时间: 北半球: 北半球:冬至日 南半球: 南半球:夏至日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同时进行, 同时进行, 存在黄赤交角( ° ) 存在黄赤交角(23°26′)
落实考点
考点1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考点1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21) 春分(3.21)
夏至(6.22) . )
12.22) 冬至(12.22)
23) 秋分(9.23)
1、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 、
以北半球为例) ①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黄赤交角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 、
①昼夜长短的年变化 A 北半球昼夜变化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长 夜最短 23°26 N 23°26′N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0°
昼短夜长
23°26 S 23°26′S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短 夜最长
学业水平测试 . 专题复习一
行 星 地 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熟悉考纲
测试内容 地球所处的 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 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 测试要求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 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圈层 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 南半球昼夜状况与北半球相反 C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例:今天,南京的昼夜分布状况和明天的昼夜变化情况? 今天 南京的昼夜分布状况和明天的昼夜变化情况? 北半球昼夜变化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长 夜最短 23°26 N 23°26′N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0°
昼短夜长
12月8日 月 日
昼长: 昼长:A 〉B 〉C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A 〉B 〉C
落实考点
考点2 :解释 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考点2 :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2、北温带: 、北温带: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 、 、 月为春季 月为春季; 、 、 月为夏季 月为夏季; 、 、 月 为秋季; 、 、 月为冬季 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公转轨道面
夹角为23° 黄赤交角 夹角为 °26′黄赤交角
自转轨道面
太 阳 直 射 点 回 归 运 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长度) 太阳辐射的长度)
四季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 太阳辐射的强度)
课堂小结 :
一、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1)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赤道 )年变化:北半球、南半球、 (2)纬度变化:二分二至日 )纬度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极递减 二、四季的产生 1、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划分依据: 2、北温带四季的划分: 、北温带四季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 月为春季; 、 、 月为夏季 月为夏季; 、 、 、 、 月为春季 月为秋季; 、 、 月为冬季 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