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高二期中考试模拟试卷语文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剔透(tī)潜移默化(qián)落落大方(dà)B. 谦逊(xùn)雕梁画栋(diāo)鸿篇巨制(pín)C. 轻歌曼舞(màn)鹿死谁手(shǒu)翻箱倒柜(dǎo)D. 潜滋暗长(qián)耳濡目染(rú)惊心动魄(pò)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B.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C.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监测、加大环保投入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D.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3. 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 他的歌声嘹亮,引得听众如痴如醉。
B. 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 她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D.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赵忠心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
这里的“不言之教”,并非是没有言教,而是言教之外的教,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不言之教”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广东省湛江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父亲的背影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
看见的时候,他的背影,已经渺小得象一个黑点,看的人,几乎想与他送行的返影混成一片了。
我二十岁那年,在南京上学,父亲那年五十岁。
有一天,我的祖母死了,父亲到南京来,先到我的学校来看我,校园里的桃花正盛开,我在校园的池边,等他。
他走了进来,见我,很高兴,但说不出话。
他坐了一会儿,和我谈了一些家常话;又站起来,陪我到校门口,我送他出门。
他走了,我站了一会,看他走了,才进来学校,仍照常上课。
父亲的背影,渐渐离我远去,我仿佛看见他在路上,背着一大包行李,一步一步地,慢慢地,离开我,背影渐渐地小下去,小下去,以至于看不见了。
【乙】父亲的背影萧红我不记得我的父亲怎样死去的,只记得他死的时候,我在厨房里,听着母亲的哭声,哭声一直持续着,一直持续着,仿佛永远也不会停止。
母亲哭得天昏地暗,我也哭得死去活来。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雪花飘落。
我站在门外,看着雪地里父亲的遗体,他的身体变得如此瘦小,仿佛一阵风吹过,就会将他带走。
我站在那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无法相信,那个曾经强壮的父亲,那个曾经给我无尽关爱和温暖的父亲,就这样离我而去了。
父亲生前,我并不了解他,我只知道他是个教书先生,每天早出晚归,忙于教书育人。
我很少见到他,他总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我。
每当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身边。
我对他充满了怨恨,我觉得他不够关心我,不够爱我。
然而,在我心中,父亲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我对他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怨恨,又有敬仰。
我知道,他是个有学问的人,是个有理想的人,是个有担当的人。
他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对他充满了敬仰,我希望他能够成为我的榜样,我希望他能够给我指引,给我力量。
那个寒冷的冬天,父亲的遗体被埋葬在雪地里。
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3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气、有山峦、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
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通通被缥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翩。
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不到”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老庄思想,由此亦可窥见中国道家及禅宗哲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明代画家董其昌曾以禅言艺,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尤其推崇南宗的顿悟,认为其参悟方式同文人画的雅逸士气相契合。
其中,从“看山是山”到“山在心中”的透悟过程,也点明了化眼前之有为无,方能达智慧神明之心境。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余玉”,以布白凸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盈,类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
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之中的“道”的解读。
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
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
南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重要法则“气韵生动”,即画面中必须有“气韵”才可能变得生动。
广西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广西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文本材料】《城市的温度》城市,在大多数时候是冰冷的。
它有着坚硬的外壳——高楼大厦林立,钢筋水泥构筑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距离。
但城市也有它的温度,这种温度往往藏匿于那些不经意的瞬间。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午后,寒风凛冽。
我刚从地铁站出来,准备前往不远处的朋友家。
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吸引了我的注意。
回头一看,是一位老人正步履蹒跚地追赶着一辆公交车。
司机显然也看到了这位行动不便的老者,并没有立刻关门离开,而是耐心等待着。
当老人终于赶上车时,全车人都向他投去了温暖的笑容。
那一刻,整个车厢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包围,让这个冬天不再那么寒冷。
还有一次,是在一个雨夜。
我因为加班而错过了末班车,正当我站在空旷的街头不知所措之际,一位陌生的大姐主动提出要开车送我回家。
虽然起初有些犹豫,但在她真诚的眼神下我还是接受了这份好意。
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关于生活的话题,彼此分享了各自的故事。
下车前,大姐还特地叮嘱我要注意安全。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与关怀,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再感到孤单。
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成了城市独有的温度。
它们提醒着我们,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背后,仍然存在着无数温暖人心的故事等着被发现。
【题目设置】1.根据文章内容,“城市的温度”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5分)2.文章通过哪两个具体事例来体现“城市的温度”?(5分)3.第一段中提到“城市有着坚硬的外壳”,这里的“坚硬的外壳”比喻了什么?(5分)4.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5分)5.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总结本文的主题,你会怎么说?(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宇宙浩瀚无边,星星密布其间。
它们有的明亮夺目,如北极星、金星;有的暗淡无光,如月球、冥王星。
这些星星的形成各有不同,但它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深秋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来到公园,悠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
树叶已经变得金黄,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阵阵落叶的沙沙声,让人心生宁静。
在公园的一角,我看到了一棵老树。
它历经风雨,枝繁叶茂,但树干已经倾斜,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树下,一位老人正在悠闲地钓鱼。
他身穿灰色棉袄,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钓竿。
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仿佛在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我走近老人,好奇地问道:“大爷,您钓鱼钓得这么开心,有什么秘诀吗?”老人放下钓竿,微笑着回答:“其实,钓鱼并没有什么秘诀,关键在于耐心和心境。
你看,这鱼儿不是来了吗?”说完,他轻轻提起钓竿,一条金色的鱼儿从水中跃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望着老人,心中涌起一股敬意。
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钓鱼技艺,更是因为他那种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实属不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描写了公园里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B. 文章通过描写老人钓鱼的场景,赞美了老人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
C. 文章通过描写落叶、老树等景物,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萧瑟。
D.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认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实属不易。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有一种特殊的文体,那就是“序”。
序,是作者为了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释而写的一种文体。
它既是对作品的一种补充,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
自古以来,序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从实用到审美、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最早的序,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主要是作者自述生平和写作目的,具有实用性。
到了唐代,序开始注重审美价值,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河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效果、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物和遗址等物质资源、革命传统和文化等精神资源,要准确把握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丰富内容。
构建红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并科学设计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大纲。
学校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
推进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以数字化技术纵深挖掘、横向关联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建设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专题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等。
拓宽网络教育宣传平台,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主流媒体的红色时政节目,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媒介,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和场景推送红色知识。
鼓励专任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邀请革命老兵、英雄模范和红色基地讲解员等参与思政课合作教学。
搭建研究队伍平台,组建研究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课题组和教研室。
通过集中培训、实地研学等方式,让思政课教师首先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深厚,提升融入红色资源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阶段侧重红色历史文化启蒙,初中阶段侧重革命感性体验和历史知识学习相结合,高中阶段侧重红色实践体会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大学阶段侧重实现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研究生阶段侧重对红色资源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探索。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天津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统编版选必上册第1-4单元。
5.难度系数:0.62。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评卷人得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时,人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渺小的()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方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究竟是把何等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胡文英这样评价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团兽之斗。
湖南省浏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4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高二语文本试卷共10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桑与蚕的秘密公元1世纪前后,远在欧亚大陆西部的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
公元前30年左右,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中国人从树叶上梳下的精细的羊毛。
”直到1世纪末期,那些拉丁语诗人仍然对“羊毛树”传说深信不疑。
也不怪罗马人无法想象桑与蚕的故事,识蚕辨桑、驯化野蚕、养蚕种桑,皆是中国人的创造。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桑树资源分布中心,时至今日,在中国繁育的桑树有800个品种。
上亿年前,雅鲁藏布江流域为桑树提供了原生环境。
中国人在国内能找到的野生桑树,有15种之多。
这是桑蚕起源于中国的重要因素。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创造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以桑田代指大地、农田,形容世事变迁,可见桑树在中国种植之普遍。
《山海经》频繁提到桑树,《中山经》有14处关于桑树的描写。
《诗经》描绘桑树时,三次写到它的叶子——茂盛、柔嫩、色幽。
桑树能合成2000多种蛋白质。
蚕发现了桑树的秘密,通过啮食桑叶,贪婪地吸收着蛋白质,自己也变成蛋白质的储存者。
挑食的野蚕把蛋白质的味道刻入自己基因。
而为了对付“害虫”野蚕,桑树试图唤来喜欢吃蚕的鸟类反杀,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然后有一天,人类来了,另一场大戏拉开帷幕。
华夏文明迈出的重大一步在桑、蚕、人三者中,最早诞生的是桑,而最晚出现的是人。
人为何会加入,结成桑、蚕、人的源三角关系?远古先民“靠天吃饭”,对一切自然都崇拜,包括桑,也包括蚕。
民间的蚕神传说在四川、江南等蚕桑地区,以各种版本流传。
在蜀地,人们相信上古有个蚕丛国,国王即为纵目人“蚕丛氏”,教人蚕桑。
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奇特的青铜面具,隐约可见蜀王蚕丛纵目传说的影子。
翻开正史,被朝廷承认的正统蚕神则另有其人。
西汉刘安撰写《淮南王蚕经》,认为“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到了北宋《通鉴外纪》中,又变为“西陵氏之女嫘祖”,嫘祖是中国桑蚕丝绸发明人的说法由此广为流传。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本事的失真[注]两宋笔记中记录了不少宋词本事,但绝大多数并不可靠,存在严重的情节失真。
宋学达《宋人词本事书写的虚构现象及其反思》一文认为,凡有大量细节描写者、凡以词句比附情节者皆应怀疑,但对于虚构与失真的原因则未作解释。
实际上,如若将视线转至笔记的整体写作意图与笔记的文体性质,能够相对适宜地解答笔记所载之宋词本事为何普遍失真的问题。
劝诫教化是北宋笔记的常见写作意图之一,相关笔记中便存在不少情节失真却足供劝诫的宋词本事。
王得臣于《麈史》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故事:李清臣于某夜梦至王陵舍,填写了一阕怪词。
后来他在王陵舍贬所辞世,临终方悟前梦之兆。
尽管此故事颇令人生疑,但一朝宰相卒于贬所的情节构成了完美的前后落差,与王得臣在序文里提到的劝诫世人福祸相倚的意图全然相契。
这段故事也被曾敏行记录于《独醒杂志》中,但主人公变成了贺铸。
情节失真,却能够满足传播苏门群体形象的笔记写作意图。
正是不同的写作意图导致了王得臣与曾敏行的记载差异。
至于本之写作意图而将原就失真的词本事予以新的篡改增删,则主要体现在流传于世俗社会的丽情词本事中。
由于词为艳科的文体传统,丽情故事本就是宋词本事的主流。
世俗作者对已经流传于世的词本事予以香艳化的改动甚至增添,可以扩大世俗社会的潜在读者,还可以实现其市场热销的写作或出版期待。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录了柳永身后归葬的故事,这段情节与叶梦得先前为柳永一生作出的评价“择术不可不慎”相契,还是希望读者不要重蹈柳永覆辙。
当这则笔记条目传入世俗社会后,遭到了世俗作者本之娱乐性的篡改增添,为柳永收葬的人变为了歌妓。
这番篡改确实于世俗社会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冯梦龙敷演成一篇《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收入《喻世明言》之中。
或许是由于丽情词本事能够获得有效传播,使得一些亲近世俗的南宋下层士人也在笔记中对丽情词本事予以新的虚构。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答案】A2. 【答案】B3. 【答案】C4. 【答案】D5. 【答案】A6. 【答案】B7. 【答案】C8. 【答案】D9. 【答案】A10. 【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15分)11. 【答案】(1)A. 美丽的风景(2)B. 精美的食物(3)C. 丰富的文化(4)D. 深厚的友谊12. 【答案】(1)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用诗句和描绘景物,使文章更具诗意和画面感。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13. 【答案】(1)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了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挑战。
(3)作者呼吁人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古诗文阅读(每题5分,共20分)14. 【答案】(1)A. 江南春(2)B. 渡荆门送别(3)C. 江雪(4)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5. 【答案】(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寒山、古寺、落日等景象,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2)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四、作文(50分)17. 【答案】标题:《科技的力量》开头: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主体:1. 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手术等,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2. 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教学等,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 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
结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的私语》作者:李华秋天,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这样的季节里,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片落叶都有它的故事。
我漫步在这片金黄的世界里,脚下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私语。
远处,山峦层叠,色彩斑斓;近处,溪流潺潺,清澈见底。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诉说着秋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就是秋天。
那时候,我们会一起到田野间奔跑,追逐着彼此的身影,在那广阔的天地间尽情嬉戏。
而每当夕阳西下时,我们便围坐在一块大石头旁,听村里的老人讲述那些关于秋天的故事。
那时的快乐是如此纯粹,以至于多年后回忆起来,心中依旧暖洋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秋天的感受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它不再仅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一段思考的时间。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下心来,回顾过去一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计划着未来。
也许是因为天气转凉的缘故吧,人们似乎变得更加敏感细腻起来,更加容易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今年的秋天特别不同寻常。
因为疫情的关系,许多活动都被取消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着,给予我们无尽的安慰和希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正如这美好的秋季一般,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题目设置:1.文章开头提到“每一处风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A. 对自然美景的赞叹B. 对生活变化的感慨C. 对童年记忆的怀念D. 对未来的憧憬2.根据文章内容,“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秋天的原因是什么?(4分)A. 可以欣赏美丽的秋景B. 能够自由地玩耍C. 听长辈讲故事D. 享受丰收的乐趣3.成长之后,作者对秋天有了哪些新的理解?(6分)A. 秋天只是个收获的季节B. 秋天成为了一段反思过往展望未来的时间C. 秋天让人心情低落D. 秋天意味着结束4.本文最后一段提到了什么特殊背景?这段话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什么?(6分)A. 疫情导致活动减少;强调人类面对挑战时应保持乐观B. 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鼓励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C. 社会变革的影响;提醒大家要适应环境的变化D. 季节更替的规律;说明时间流逝的重要性5.请结合全文,简述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
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
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
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
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
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
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
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
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
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
《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20分,每题2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招徕(zhāo lái)B. 瞒哄(mán hōng)C. 畸形(jī xíng)D. 惊愕(jīng 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C. 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D. 他的演讲,语言幽默风趣,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近义词的一项是()A. 诚恳诚挚B. 紧张紧迫C. 坚定坚强D. 纯洁纯真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他研究物理学,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
B. 这座大桥连接了两岸的居民。
C. 他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D. 他用这笔钱资助了几位贫困学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那位科学家严谨治学,深受学生爱戴。
C. 她对工作一丝不苟,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D. 他在困境中不气馁,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6-8题。
(共9分)成功的秘诀张海迪,一位身患残疾的作家,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作家。
她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坚持。
张海迪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她6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她失去了双臂。
面对生活的残酷,她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追求梦想的信念。
她开始学习用脚写字,每天都要花费数个小时来练习。
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终于掌握了用脚写字的技巧,并开始写作。
张海迪的写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她曾经多次投稿,却屡遭退稿。
但她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写作。
她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二上册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谦逊(qiān xùn)踽踽独行(jǔ jǔ dú xíng)纵情任性(zòng qíngrénxìng)B. 炽热(chì rè)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C. 沮丧(jǔ sàng)惊愕(jīng è)真知灼见(zhēn zhī zhuó jiàn)D. 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遥不可及(yáo bù kě jí)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显得十分壮观。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C. 他的讲话虽然激动人心,但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
D. 这个计划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相信它一定会取得成功。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形象的一项是:A.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湖面上,湖面泛起一片银光。
B. 晨曦微露,阳光透过窗户,照亮了整个房间。
C. 雨后的田野,一片碧绿,犹如一幅画卷。
D. 花开富贵,香气袭人,令人陶醉。
4. 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座山就像一位巨人,静静地矗立在天地间。
B. 那个孩子就像一朵花,美丽而脆弱。
C. 这篇文章就像一部电影,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D. 他的笑声就像一阵风,吹散了所有的忧愁。
5. 下列各句中,用词准确、得体的一项是:A. 这位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考试考前模拟训练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林庚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
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
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
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
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
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
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
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
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
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
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深入与浅出矛盾统一于一体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
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
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但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因为唐诗自身的内部规律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1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坛,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分得清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
请敕漕臣密察严劾。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迁左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
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
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
宜驻重兵通声援。
”上嘉纳之。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
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十五年,授刑部尚书。
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
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
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是指官吏到职办公。
5.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B.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C.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D.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文然直言敢谏。
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
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
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
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
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2(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5分)答: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的“凉”的原因。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潮打空城寂寞回—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
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
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
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
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
”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