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D项叙述的为能量流动的特点,由此判定D项叙述错误。

答案:D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循环是以有机物和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而回到无机环境中去。

因此,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

答案:B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分解者在生物圈的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碳循环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解析】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分解者将生物体中的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气体,可以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氧化碳形成含碳有机物,能量储存;含碳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能量释放。

【答案】 A2.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答案】 B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故A正确。

在生物群落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故B正确。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要变成含碳有机物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故C错误。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会打破碳循环,生态系统会被破坏而消失,故D正确。

【答案】 C4.右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故C错误;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⑤⑥代表呼吸作用,故B错误;正常情况下,①的速率大于②的速率,故B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 十七 5.3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分层作业 十七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选D。

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中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2.(2019·温州高二检测)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碳酸盐B.二氧化碳C.碳酸D.碳水化合物【解析】选B。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故B正确。

3.(2019·哈尔滨高二检测)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包括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4.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选A。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土壤微生物中的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盐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微生物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都可以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人教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和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 A.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B.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C.碳酸盐和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D.二氧化碳、葡萄糖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答案:C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B项正确。

答案:B3.(2019年福建泉州一中期中)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A项正确。

答案:A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解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正确。

清洁能源中碳含量少,氢含量多,供能时产生CO2少,B正确。

植物中的碳元素和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动物,C正确。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开发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D错误。

答案:D5.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的,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低碳城市”的缩影。

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解析: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所以解决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措施是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定义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因此从定义中可看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只有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完成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答案 C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合成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绿色植物或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D正确。

3.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图中的()答案 A解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这样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经各级消费者利用,最后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又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

4.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不可以说明()A.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C.图中生理过程②③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答案 B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M是CO2,N是O2。

19-20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20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B.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D.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流动。

]2.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循环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的。

]3.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只能沿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单向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 4.在碳循环中,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是()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植物的光合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D[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储存;②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含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内的含碳化合物,从而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③有些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被沉积物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目标导航】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含义循环途径:无机环境ƒ生物群落物质范围:生物圈循环循环流动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相互关系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2)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土壤高温处理;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2.案例2(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30_mL蒸馏水。

知识点一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答案 A解析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2.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答案 A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水的参与)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然后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入各营养级(该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都能产生CO2,再返回到大气中(化学燃料的燃烧也产生CO2返回到大气中),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III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解析:选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3.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主要的生物成分分别是()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和④⑥B.②③和④⑥C.②③和④⑤D.①③和④⑥解析:选B。

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重要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2019·安徽宣城励志中学高二期末)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分解者,丙代表消费者B.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D.能量在甲、乙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选D。

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错误;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错误;能量在甲、乙组成的食物链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C。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认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以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知识的理解。

知识点复习:要求学生复习物质循环中各元素的流动和平衡的重要性,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基础概念,了解各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草原等)作为案例,分析其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和特点,并讨论其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实践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差异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绘制图示:学生绘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如碳、水等)的循环图示,并标注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

3. 撰写报告:学生根据讨论和图示撰写关于特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简短报告。

三、作业要求针对本次作业内容,特制定以下要求:(一)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课堂知识,注意保持知识的前后贯通。

(二)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发言,各组需安排专人进行笔记整理和归纳。

(三)绘制的循环图示需尽量详尽清晰,并能体现出不同环节之间的重要关系。

(四)撰写报告时需有逻辑性,详实表述所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特点,并结合自身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给出分析或建议。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完成情况将依据以下几点进行评价:(一)知识点复习的掌握程度。

(二)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课堂知识的结合程度。

(三)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笔记的整理情况。

(四)图示的清晰度、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报告的逻辑性、详细程度以及对于物质循环的理解深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反馈意见和建议,学生根据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正和补充,以提高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点训练]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固定二氧化碳,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答案] B[解析]本题只要首先确定与大气中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丙为生产者即可确定B项正确。

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③⑤⑧均表示呼吸作用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答案] C[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题组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答案] 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以各种有机物为载体。

6.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 D[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是单向流动的。

答案 D2.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解析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 B3.(2014·广州调研)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答案 C4.(2013·南京调研)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 D5.(2012·西安质检)右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质循环现象。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要点:-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 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物质循环的三个主要过程(元素循环、营养元素的迁移与转化、碳循环等)。

2. 拓展学习材料提供额外材料,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实例、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3. 作业任务- 完成一篇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现象”的短文,要求至少列举三个实例,并简要描述其过程和意义。

- 设计一个简单的模型或图表,展示某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差异,并形成小组报告。

三、作业要求1. 任务一要求学生需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质循环现象进行观察与总结,例举出三个明显的例子(如水循环、氮循环等)。

每例必须清晰描述其基本过程,并阐述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短文需观点明确、内容具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 任务二要求模型或图表应清晰展示某一物质从进入生态系统到最终回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图表需使用适当的符号和标注,以便于理解。

模型可利用日常物品进行制作,如废旧物品搭建的简单模型等。

3. 任务三要求小组讨论需充分准备,每个成员需积极参与并贡献观点。

小组报告需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报告内容应包括对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描述、比较和总结。

报告形式可以是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需包含清晰的逻辑和充足的信息量。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分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深度和创造性进行评价。

短文内容要充实,实例选择恰当;模型或图表设计要科学合理,信息表达清晰;小组报告则要综合评价每个成员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以及报告的整体质量。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概念复习:学生需回顾并整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相关概念,包括物质循环的定义、特点、基本过程等,并准备简单的思维导图或概念图进行课堂展示。

2. 课本研读: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物质循环的途径与作用”的相关内容,特别关注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完成课后习题。

3. 实验模拟: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物质循环实验”,如模拟碳循环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

4. 写作练习:学生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短文描述身边的环境中物质循环的现象,如水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例子,分析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5. 情境探究:结合所学的物质循环知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环保,撰写一篇环保倡议书或小报告。

三、作业要求1. 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禁止抄袭或请他人代写。

2. 概念复习与课本研读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性,需参阅权威的生物资料和课本注释。

3. 实验模拟要求团队分工明确,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提交个人参与记录。

4. 写作练习需结合实际生活,内容真实且具有启发性。

5. 情境探究部分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并附上至少两个具体实例。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准确性、创新性及是否符合课程目标进行评分。

2. 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析和讨论,促进知识点的巩固与拓展。

3. 学生可相互交换评价作业,通过互相评价了解不同视角的见解和学习方式。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进行作业的修改和完善。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能够理解并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内容,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

2. 基础概念梳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富集等基础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3. 实践探究活动:学生需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校园或社区进行物质循环的观察与记录,如水循环、碳循环等,并尝试分析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城市垃圾处理、农业生态系统等),分析其中物质循环的路径和特点,并讨论其对于生态系统的意义。

5.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预习成果、基础概念梳理、实践探究活动以及案例分析的成果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包括文字描述、图表记录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学生需在课前完成预习,并记录下不理解或疑惑的地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基础概念梳理:学生需主动学习并积极与同学讨论,确保对基础概念的掌握。

3. 实践探究活动: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并记录物质循环的实际情况,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案例分析:选择的案例需与所学知识紧密相关,分析时需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阐述物质循环的路径和特点,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作业报告:报告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图表记录准确,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基础概念掌握程度、实践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作业报告的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改进意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A[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2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含碳量明显高于海洋B.生物圈需不断地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C.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D.大气圈通过碳循环时刻保持着CO2含量稳定不变C[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大气圈的含碳量,A错误;碳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的循环,因此也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中的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所以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碳的补充,B错误;由于人类对能源的过度消费使CO2释放量大于植物的吸收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C正确;冬季气温低,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减少,气温低,中高纬度的人们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取暖,使CO2排放增多,故大气中CO2含量会随季节变化,而不是CO2含量稳定不变,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题组】1.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2016·梅州检测)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能力题组】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A[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导学号:62672230】A.非生物界中循环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D.燃料中的碳B[人体中的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方式获得的,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有机物的合成需以CO2、H2O为原料。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D[由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下列有关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62672231】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均可循环利用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D.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正确、C错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可循环利用,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B错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D错误。

]7.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下列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观察落叶的腐烂情况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8.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情况,则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依次是( )【导学号:62672232】A.a>b>c B.c>b>aC.c=b>a D.a>c=bA[森林中土壤有机物是植物落叶经风吹日晒形成的颗粒或碎屑,分解者再将其分解成无机物,所以根据落叶供给量与土壤有机物量的差值可判断分解者分解作用的强弱,即a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强,c地区森林中分解者分解作用最弱。

]9.如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C[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错误。

人和畜禽都可以农作物为食,可处在同一营养级,B错误。

食用真菌的栽培及沼气池发酵,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

]10.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____,细菌、真菌大多数属于__________。

(2)图中的e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b、c、d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f所表示的动物与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 (1)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细菌和真菌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

(2)e是绿色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b、c、d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f表示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

[答案] (1)生产者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捕食11.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导学号:62672233】甲乙(1)甲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_______。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

(2)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过程。

过程②表示________。

(3)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_______(填数字)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甲图中a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①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能固定碳,②表示呼吸作用。

(3)“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 (1)分解者有机物(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⑤(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1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中所示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落中4种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__________有关。

(4)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___的大量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解析] (1)据图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之外,还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2)根据乙中各生物的能量值,可以判断出营养级从低到高的顺序为A、B和C、D,其中B 和C能量相等,应处于同一营养级。

(3)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普遍存在分层现象,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4)温室效应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植物(甲)的大量减少。

[答案] (1)丙化石燃料的燃烧(2)甲A BC D (3)栖息环境(4)甲[冲A挑战练]13.图中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62672234】A.a和c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少C.d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b的含量增加将减缓温室效应C[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c1的同化量越大,则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分解者一般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D错误。

]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 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细菌对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

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C[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成两组,一组接种该细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6.某课外实验小组欲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下面是该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加以完善。

(1)实验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实验原理:将一种动物和一种植物放在一个密闭的系统中,用pH试纸测定此系统所发生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来探究碳的转化情况。

(3)实验材料和用具:试管架、4支试管、铝箔4张、光源、若干只大小差不多的田螺、若干基本相同的金鱼藻、50 mL量筒、去氯的自来水、pH试纸。

(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4支相同的试管,加入等量的去氯的自来水,并编号1、2、3、4。

第二步:1号试管什么都不加,作为对照。

2号试管加入适量的田螺,3号试管加入适量的金鱼藻,4号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测定每支试管中的pH后用双层铝箔将试管口封住。

第四步:将试管放在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1号试管pH无变化,2号试管的pH__________,3号试管的pH上升,4号试管的pH__________。

(6)实验结论: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转化。

[解析] 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两者均可引起溶液pH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