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散文阅读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海淀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无数思想如繁星点缀夜空,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闪亮,“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创立并发展了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孕育新潮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的发展跃迁。
它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在不断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正是在与时代特征、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坚持为前提的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历程,反而容易引起混乱。
按照这种标准划分,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个整体,似乎原生形态、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原理;似乎它们不再属于当代,不再具有当代价值,而变成书斋中的一种学问和理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才有价值、有意义。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也属于列宁那个时代,亦属于当代。
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学生版
2021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运用、微写作、写作)学生版2021东城期末22.语言基础运用(5分)①清朝时期,前门外宣南地区就已戏班云集。
②由于位置毗邻,为之服务的行头、盔头、“把子”行业慢慢在西草市街聚集,“剧装”就成了西草市街的文化符号。
③多年过去,西草市街变得破烂不堪,萧条的景象与店内华丽服饰格格不入。
④2019年,在西草市街整治提升过程中,延续老北京街巷建筑规矩的色调、肌理,修缮破损建筑。
⑤商户自行设计牌匾样式和风格,让整条街的店面风格颇具韵律,成为展现剧装文化特色一条街的亮点。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①句中的“就已”一词可以删去。
B. ②句中的“之”指前门外宣南地区。
C. ②③句中的“西草市街”都可改为“这条街”。
D.⑤句中的“商户”前应加入“由于”。
(2) 文段中④句有语病,请做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
(2分)23.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一直以来,学校提倡阅读,多推荐如《平凡的世界》《红岩》《边城》等文学名著,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全学科阅读。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
150字左右。
(2) 疫情期间,你上了很长时间的网课。
请总结两三条好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
要求:言之有物,条理清楚。
150字左右。
(3) 2020年6月,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的优秀代表,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世界航天奖”,请你为他们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有形象。
不超过150字。
24.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一个普通的藏族小伙丁真因纯朴的微笑走红网络,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
一些地区也纷纷效仿:青海推出了“赛马男孩”,陕西找到了与丁真神似的兵马俑,黑龙江在众多冰雕里淘到了“同款”丁真……这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失败的寻访①去看那条千年古道。
②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
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的瘦长的影子。
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
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有人正在钓鱼。
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
路的尽头,竹林茂密。
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
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近年的事情了。
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
为方便更多人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
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
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
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
路边有溪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
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
③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
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
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
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
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
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76岁的老铁匠。
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
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
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力度。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
他打了一辈子的铁。
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
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17。 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A。 我仿佛能感觉到每一颗石头的重量
B.仿佛伸伸手就能抓到一把祁连山上的雪粒
C。仿佛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
D。仿佛一条条缀着细碎银片的青灰绸带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生活在嘉峪关多年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一片石海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受.
ABC三项中“仿佛"都是似乎的意思,表示主观的推测。而D项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仿佛”为动词“好像”的意思,表示一种比喻关系。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目的是赞美了嘉峪关的宁静优美"是错误的。作者缅怀了李白、霍去病、李陵等英雄人物,目的是赞美石头海子的旷放和辽远。
20. 运用比喻手法,把嘉峪关这片海子比作人敞开的怀抱和随时能供人栖息的村庄,表明嘉峪关既有迎接远方客人的热情和胸怀,又有让人感到温暖的诚意,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在新时期重振辉煌的信心和期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仿佛:①副词,“似乎”,表示不确定判断,主观推测。②动词,“像”,表示比喻关系。③动词,“差不多;类似”,表示比较关系.
20。 试探究第⑧段划线句的意蕴。
【答案】17。 D 18. C
19. 四个画面:一是铺满各种石头的河滩;二是“明月出天山,茫云海”的海子夜景;三是想象中“霍去病驱逐匈奴马队”的情景和“边塞诗人们且歌且行的身影”,以及“西域的驿使和旅人歇脚打尖情景”;四是嘉峪关前、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繁忙的交流情景.前两个画面是实景,后两个画面是虚景。由此可知,作者是按照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的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考试散文阅读汇编(附答案解析)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考试散文阅读汇编海淀区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我有一匹马鲍尔吉·原野【1】①我和父母现在住在“阳光小区”,聊天的时候,我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他们在说六七十年前的事,而整日开着的电视机在播报当下的新闻,比如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这场景像话剧,我们轮流上场,讲述时光的往事,时光在某一瞬间重新组合时,平的生活会变得庄重起来,你成了历史的讲述人。
②父母老了,越来越想念自己的故乡。
我不敢带他们外出旅行,我的任务是访问他们的故乡,带回照片和见闻跟他们分享。
去年春天,我拜访我妈的出生地——巴林右旗白音他拉乡宝木图村。
村书记带我看过我妈出生的院落,当年是她祖父平乐爷爷的宅院。
书记说,有人想租这个地方办企业,村里没同意,建成了养老院,叫平乐养老院。
我妈听到后十分高兴,地说平乐爷爷一定赞成。
今年1月,我到科左后旗的胡四台村探望病中的堂兄,这里是我爸的出生地。
回来后,我跟我爸说:“经过胡四台全体村民的不懈努力,你老家被建设没了。
我告诉他:“你经常回忆的白茫茫的沙坨子没了,现在除了玉米地就是林地。
狼和狐狸也没了,胡四台村五里外就是高速路。
现在,你们村跟朝鲁吐镇连上了。
”③“咋回事?”他问。
④“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镇了。
”⑤他表情变化有如云影从草地上滑过,那是几十年的光阴倏尔而逝。
⑥我去过一些地方,算ー下,国内大概有一百八十八个市县区。
在汉中的江边,两只朱鹮一前一后从我头顶飞过,它们通体橘红兼带粉色,翅膀和尾羽舞动流苏。
我看朱鹮融入天际,而它能在天空俯瞰到什么呢?明代修造的梯田里长满金黄的稻子,稻子们此刻正隐藏在柔纱一般的白雾当中。
在安康的江边,往左手看,莽莽苍苍的大山是秦岭;往右手看,莽莽苍苍的群峰是巴山。
巴山秦岭终日对视竟千万年,由此雄浑。
广州的珠江边上,被搅碎的灯光在江流里神秘眨眼。
江边有卖水果的摊子,情侣们倚着栏杆相互对视……我把这些见闻讲给父母听,我爸说:“嗨,咱们国家大啊。
2021年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六十七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
那是一个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
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
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在来年的春天优惠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
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好象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的狗和猫,他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友,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他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2021年北京市世青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世青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街(节选)刘育新头天夜里,刮了半夜大风,早晨,天空阴沉沉的。
凝重的乌云,铅一样的压着高高的房脊。
后来就飘起小雪来,街上寒冷,行人稀少。
坐落在琉璃厂东街路北的韫古斋里,忽然闯进一个黑衣人来。
韫古斋是两间门面的店铺,以经营名人字画为主,也兼营玉石印章、老墨石砚,捎带碑帖。
当时,掌柜萧敬之正和两个徒弟聊天。
萧敬之是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面目和善的人,他看见那人推门进来,带着一身雪,还带进一股冷气,冷气中暗暗浮动着血腥味儿。
来人肩上搭着褡裢。
右手提着一个深蓝色的包袱。
大徒弟长生赶忙过去,要给地当中的客人掸去肩背上的雪花,被来人用左手搪了一下,只好退向一边。
萧敬之看到那人有一张黑脸,眼神很是古怪。
临街窗下有一张红木罗锅枨方桌,那人把包袱放在桌上,看样子好像包着一个冬瓜罐,一定是来卖什么东西的。
萧敬之想说,我们不收买瓷器。
一想人家大老远来了,怎么也得让人家坐下,暖和暖和,于是就耐心等待那人打开包袱。
来人一脸的晦气,匆匆打开深蓝色的包袱皮———萧敬之看到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他摇了摇头,闭上眼睛,睁开来再看,只见桌上的人头双目圆睁,定着幽幽的死光,漆黑的眉毛一根根直立着,铁青的嘴唇紧闭,嘴角上挂着血痕,萧敬之看了,吓得“啊”的一声,倒退一步,双手抖动不止。
不速之客身上积雪逐渐融化,他的肩背、前胸的颜色就随之加重了许多。
那人嘴角上带着一丝冷酷的笑,咳了一声,说到:“我杀了人。
”说着,撩开棉袍,拽出一把匕首来,阴沉着脸,不错眼珠地看着萧敬之。
萧敬之被盯得头上流出汗水来,他嘴唇哆嗦着说:“好汉……你看……我们素不相识。
”“人头在此,你我谁也逃脱不了官司!”黑衣人的声音尖锐沙哑,十分刺耳。
他一边说着,一边不住地用手中的匕首蹭那颗人头。
萧敬之看到闪烁的刀光,有些头晕。
他不敢看死人的脸,却看到他的断颈下一片血迹。
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C.而诮我偏明耶 则不得而知矣
D.与韩胄君古洲 鲁公与卢、关正同时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坐近一故之
王伯榖用很少的钱逼迫对方而得到阎画
C. 周视细楷中一行云
韩胄仔细观察到一些行云般的小楷字
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作答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某某雄安新区,这是继某某经济特区和某某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雄安新区规划X围涉及某某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某某、某某腹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雄起”的雄安新区,将使得区域内的某某省有了一个全新的强支撑点、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窗口,高度聚合政策性优势,吸引市场资源,进而拉动某某“洼地”的全面创新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因素:由原文“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务、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在某某是非常合适的。然而,为何是雄安?从地理位置看,雄安新区与、某某正好形成等边三角形,可以与周边几个大城市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可知,距离适宜,交通比较方便;由原文“而且,该区域地处华北平原,有湖泊湿地分布,生态坏境优良,资源较为丰富,此外,新区所涉及的三县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就如同一X白纸。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可知,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大。
(取材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晚报》的相关文章)
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附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21.1(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本试卷共8 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 小题,共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 题。
材料一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京剧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形式。
京剧以唱念做打的程式化综合表演手段、简朴多变的舞台呈现形式、虚实相生的写意技巧、崇高正义的道德追求,成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
京剧吸收和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文化艺术精华,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表演的基本特征是程式化。
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加工提炼,变成舞台上的规范形式,这就是京剧的程式。
如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一根马鞭,演员在表演中却能够让观众明白,六七步就是走遍天下,八九人代表千军万马。
这种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具有写意的艺术风格。
京剧中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都有自己的程式,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套路,以及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无一不是生活中语言、声调、心理和形体动作的程式化表演。
京剧中程式化的表演,其实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使京剧富有魅力。
无论是传统京剧还是新编京剧,它们都鲜明地体现了京剧的价值追求。
在长期的演出中,众多传统京剧剧目的魅力经久不衰,许多故事内容深入人心。
《八义图》的义薄云天、《长生殿》的亘古爱情、《金钱豹》的扶危扬善……传统京剧以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共通的价值观念,在且歌且行中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
新编京剧也同样具有这种功能。
如新编历史京剧《于成龙》,以简约明快的艺术表演,刻画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形象,观众深受感动,体会到范仲淹所说的“先忧后乐”的古代士大夫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为官政治理想。
京剧艺术对观众的精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021年北京市汇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汇成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外跨”主要是指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交叉与交融。
比较典型的是散文与诗歌结缘,从而形成两种文体:一是“散文诗”,二是“诗的散文”。
对于前者,人们往往比较熟悉,像鲁迅《野草》中的多数作品是散文诗;对于后者,人们多有忽略,如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
不少人将散文诗当作散文,其实它是诗。
与散文诗相比,诗的散文不是诗而是散文,它虽有诗意,但诗性不如散文诗浓。
诗的散文不分行,是连缀的片段,不像散文诗需要分行。
因此,鲁迅《野草》中的《雪》是诗的散文,而不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散文诗。
散文与小说的交融,也是一个重要现象。
在鲁迅、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一些小说中,可见散文化的笔法与意趣。
因此有时很难分清甚至无法归类,他们的一些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近些年,有作家提出散文写作的跨文体问题,甚至认为散文完全没必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可让散文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跨越”和“越界”。
当然,还有一些更大胆的设想与突破意愿,即让散文进入一个不受阻隔甚至没有规约的境地:在散文中加进电影的蒙太奇,产生刹那的闪耀;将散文与其他文体杂交,形成“非骡非马”的一种“四不像”的散文,这不仅是一种文体“跨界”,更是一种观念“越界”。
应该说,突破散文的种种限制,让它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中受益,也让散文的分类更加丰富多样,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也要注意其风险和失误,那就是过度“跨界”,从而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
如将更多诗性加入散文,就会将散文变成诗,至少使散文失去真实与自然。
杨朔曾自豪地宣称,他写散文的最大秘诀是“将散文当诗来写”,这固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其最大问题是,诗的夸饰和炫张会让散文失去自然平和之致,导致情感失真与泛滥。
2021届北京市密云水库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届北京市密云水库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
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2021年 北京各区期末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各区期末语文试题议论文阅读汇编2021年各区期末试题分类汇编【东城】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18-20题。
(共10分)有一种精神叫专一周云龙“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
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
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
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
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
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
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
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
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作。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
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
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
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
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
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
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
2021届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资料工信部、智研查询整理)材料二:根据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2013年,人们只能聚焦8秒。
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但绝大多数科技产品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用户的注意力。
所以,一个成功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的注意力。
这一切细微设计,从医学角度看,简直就是一出悲剧。
在正常状态下。
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
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
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
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
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
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
(摘编自《品读》《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时间?》)材料三: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太阳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光谱均匀的日照对眼睛也有保护作用。
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刺激视网膜细胞发育,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养护着人类的眼睛。
2021届北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北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
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
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
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
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教育”一词的英文是从拉丁动词来的,原义是“抽出”。
所谓“抽出”就是“启发”。
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
中国儒家的最高的人生理想是“尽性”。
他们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
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
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美育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20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
还有一派人根本仇视美育,觉得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以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成朴素天真的腐化剂。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
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
若情感让理性压抑下去,便是一种损耗。
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
2021年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北京市劲松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病人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
那是一本很厚的书。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
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
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
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
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
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
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
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
一遍一遍地摁。
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
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
”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
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
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
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
”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
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
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
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
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
2021年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打不败的英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就这样成为战斗队伍的累赘吗?他的手摸到了口袋里光滑的勃朗宁手枪,手指习惯地抓住了枪柄。
他慢慢掏出手枪。
枪口轻蔑地直视着他的眼睛。
他把手枪放到膝上,恶狠狠地骂了起来:“这算什么英雄,纯粹是冒牌货!这样摆脱困境,是最怯懦、最省事的办法。
你试过去战胜这种生活吗?你尽一切努力冲破这铁环了吗?你忘了以前是怎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枪藏起来吧。
就是到了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他站起来,朝大道走去。
一个过路的山里人赶着四轮马车,顺路把他拉进城里。
保尔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达雅还没有睡。
保尔出去这么久没有回来,她很担心。
她发觉保尔那双一向活泼的眼睛,今天显得严峻而冷漠。
他很少讲到自己,但是达雅感觉到,他正在遭受某种不幸。
母亲房里的钟敲了两下,外面传来了叩门声。
她立即披上外套,跑去开门。
“我都担心你出了什么事呢。
”达雅小声对他说。
她很高兴他终于回来了。
“我是到死也不会出什么事的,达尤莎。
你知道,我一点也不想睡。
我要把今天的事跟你谈一谈。
到你屋里去吧。
”他也小声对她说。
达雅犹豫了一下。
她怎么好深更半夜还同他在一起谈话呢?母亲知道了,会怎么想呢?再说,他想告诉她什么呢?她一边想,一边已经走进自己的房间。
他们在黑暗的房间里面对面地坐下之后,保尔压低了声音。
他俩离得很近,达雅连他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到。
保尔把近几个月的全部心情和今天在郊区公园的许多想法都告诉了她。
“现在谈谈主要的吧。
你得冲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离开这个窝越远越好。
应该从新开始生活。
我决心放一把火,让它烧起来。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梁斌涛他娘,听说江涛要到保定去读书,要离开她,心里直绞过子。
她又流下眼泪来,想:“像鸟儿一样呀,他们翅膀管儿软的时候,伸起脖子等娘喂养。
等他们翅膀管儿长硬了,就一只只扑楞楞地飞走了。
他们一个个都要离开娘,没有一个是心疼娘的呀!……”眼泪流啊,流啊,心里实在难受,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井台上,拿袖头子擦着眼睛。
江涛看娘心上难受,走过去把脑袋扎在她怀里。
说:“娘!甭哭,甭哭。
”“啊……”涛他娘哭得更欢了,说:“我后悔,没生养个闺女,拾拾掇掇,缝缝洗洗没个帮手。
我老了,碾米做饭,没个替身。
我看你自小儿长得像个闺女,脾气绵长,会体贴人。
打定主意不让你离开我,当小闺女使唤。
可是这咱你又要走了,怎不惹娘哭哩!”正哭着,严志和走过来,吹胡子瞪眼睛地说:“又是哭什么?他去求学上进,又不是住监牢狱!”他红着脸,吹着胡子,楞怔地站着。
垂下脸来,摇着下巴。
涛他娘把身子一扭,说:“我不哭了,你甭跟我闹牛性子脾气!”说着,扯起衣襟来,擦着腮上的泪水。
江涛去上学的头一天,她悄悄捡了一床干净被子拆洗。
江涛忙去担水,淋灰水,帮助母亲把被褥洗净,用米饭汤浆过。
到了晚上,她就着小油灯缝被褥,直到半夜才缝起。
躺在炕头里,说什么也睡不着,又爬起身来,坐在江涛头前。
她在夜暗里,看着孩子匀净的脸盘,静静睡着。
又从灯龛里点出灯来,仔细看了看。
独自一个人,看着小窗上的月光,呆了一会。
推门出去,月亮被云彩遮住,从黑云缝里露出一点明晃晃的影子。
树上没有风,乡村静静的。
她立在井台上,呆了一刹,听得风声在大杨树上响,又走回来。
看江涛还在睡着,伸手摸着他黑溜长的头发。
偷偷捏他的长胳膊,嘴里嘟念着:“多硬梆的胳臂!”看着,她一时掯不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儿,扑碌碌地落在江涛脸上。
江涛一睁眼,她又忙把灯吹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阅读汇编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故宫六百年》自序祝勇①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
宏伟的事物总是让我们心潮澎湃,无论自然的,还是人工的。
但紫禁城又太庞大,一个人的生命丢进去,转眼就没了踪影,我必须穿越层层叠叠的史料,才有可能把它找回来。
②在紫禁城,生命的参照系太大,一个人置身其中,就像宫殿里的一粒沙,不值一提。
即使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坐拥中国历史上第二大帝国(版图仅次于元朝),在这深宫,依然会感到茫然无措。
一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是无限的。
巨大的空间,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困难。
清朝皇帝乾隆,在紫禁城里一再大兴土木,是紫禁城建筑史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最爱的,还是八平方米的三希堂。
他为自己退休建造了宏伟的宁寿宫,但他退休后还是住在养心殿,挨着他的三希堂。
③所以说,紫禁城不只是用来住的,更是用来吓唬人的,如汉代丞相萧何所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以至于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后,每当我面对她,依然会感到心惊胆战。
这些建筑气势壮阔、复杂深邃。
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看来,对复杂与宏大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回避的阶段,以至于“现存的人类文化遗产都是复杂的”,而不是简约、低调的。
因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阶段,只有复杂宏大的工程,才能显示出统治者的能力与力量,也才能有效地整合族群与国家。
④伟大的建筑都有实用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超越实用的。
就像埃菲尔铁塔,几乎没有什么实用性,建造它的时候,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但几十年后,剧情却发生了神奇的反转,埃菲尔铁塔不仅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且成了巴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它每年的游客量比卢浮宫还多。
与卢浮宫比起来,埃菲尔铁塔无疑是一座空洞的纪念碑,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它有高度,有其他建筑无法企及的体量,仅凭这些,就使它成为一个符号,罩在巴黎的头上,挥之不去。
就像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
⑤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连表达都是困难的。
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每次都铩羽而归。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我们常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
其实“二十四史”有头,也有尾,但紫禁城没有。
紫禁城里收藏的古物远达新石器时代,甚至比新石器时代还要早,像《红楼梦》里写的,“不知过了几世几劫”。
紫禁城里藏过一部“二十四史”,那是《四库全书》中史部的一部分,而三万多卷的《四库全书》,又只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⑥站在紫禁城巨大的广场上,望着飞檐上面青蓝的天空,我总是在想,紫禁城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紫禁城是那么神奇的一个场域,是现实空间,却又带有神异色彩。
它更像是一只魔盒、一座迷宫,或者命运交叉的城堡。
因为它的内部,人影幢幢,魑魅交叠,有多少故事,在这个空间里发酵、交织、转向。
紫禁城是不可测的——它的建筑空间是可测的,建筑学家早已完成了对它的测绘,它的神秘性却是不可测的,用深不可测、风云莫测来形容它,在我眼中都比用具体的数字描述它更贴切。
它用一个可测的空间,容纳了太多不可测的事物,或许,这才是对紫禁城的真正定义。
⑦从建筑形态来说,这座城里,宫殿楼台、亭阁轩馆、庭院街道一应俱全,因此它具有着一座城应有的物质形态。
在这个物质空间里,也容纳着各色人等,包括皇帝、后妃、太监、文臣、武士、医生、老师(皇帝及皇子的讲官)、厨师、匠人等等,他们在各种建筑中生存和相遇,合纵连横,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应运而生。
故宫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是物质的城,也是人群的城。
它是一个社会,是世界的模型,是整个世界的缩影。
⑧在我看来,紫禁城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生命体,犹如一株老树,自种子落地那一刻起,它就没有停止过生长。
帝制终结了,但紫禁城没有死,而且永远不会死。
2018年初秋时节拍摄《上新了·故宫》,我在早上六点到达太和殿,若“穿越”回几百年前,这正是大朝会的时间,但此时的太和殿前,不见排列成行的品级山(供官员们在广场列队的标志物),也不见铜龟、铜鹤在腹中升起的袅袅的线香,只有摄像机、轨道和摇臂在无声地运动,只有我们几人的谈话声,在空阔的广场上回荡。
七点半,太和殿广场上的几扇大门打开,先是各宫殿的值班员排着进来,紧接着是上班的故宫员工纷纷骑自行车从广场前经过,有的还在太和殿台基下停下来,看看拍摄的现场。
故宫博物院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始的。
紫禁城有自己的“生物钟”,它的声与色,在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让我这个“老员工”,也感到兴奋和惊奇。
⑨时间无声地流过紫禁城,却在紫禁城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紫禁城不是一个固体,永恒不变,而是一刻不停地在变,尽管那变化,可能极为细小,就像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发现。
这些具体的、细小的变化,带动这座城,处于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动中。
这是紫禁城这件“古物”与其他古物最根本的不同。
(取材于祝勇《故宫六百年》)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势壮阔、复杂深邃深邃:深沉宏大。
B.每次都铩羽而归铩羽:比喻失意,受挫折。
C.人影幢幢,魑魅交叠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D.在这个空间里发酵发酵: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埃菲尔铁塔为例说明伟大的建筑象征性常超过实用性。
B.参加《上新了·故宫》的拍摄使作者增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C.作者用“一个人的额头生出的皱纹”比喻紫禁城细小的变化。
D.作者用冷静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紫禁城历史的追思和感悟。
3.作者在第②⑦⑧段中提及“乾隆”“各色人等”“故宫员工”,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说“紫禁城的象征性,是通过她不近人情的宏大来实现的”?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202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失败的寻访①去看那条千年古道。
②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
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的瘦长的影子。
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
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有人正在钓鱼。
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
路的尽头,竹林茂密。
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
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近年的事情了。
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
为方便更多人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
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
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
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
路边有溪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
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
③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
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
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
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
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
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位76岁的老铁匠。
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
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
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力度。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奋。
他打了一辈子的铁。
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
其实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他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村里用上了机器设备,播种和收获都很少使用传统农具,铁匠成为一个多余的角色。
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
那些打铁的岁月,没有仅仅成为苦难记忆。
乡村铁匠赤膊抡动手中铁锤的童年记忆犹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纷纷落下的铁屑藏有我们最奇幻的想象和最简单的快乐。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理解了眼前这个打铁老人的热情。
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
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
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
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④走出铁匠铺,我看到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
这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场景,可是我仍然忍不住把它解读成了所谓的“守望”。
我羞于将自己的解读告诉眼前这个老农,我知道他心里装的,与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
听到我要找寻农具,他兴奋地起身,领我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来到一座老宅前。
⑤院子里长满齐腰的荒草,有浓烈的植物气息。
我是陌生的闯入者,闯入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
屋里从来不曾通过电,我擎着火机,在微光中逐一察看那些农具,心里有些激动。
也许,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临的光。
置身这个昏暗的记忆库,我仿佛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
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
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指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越来劲,简直是神采飞扬。
粗糙的驴具,原来凝结着这么多民间智慧。
他的讲解让我好似看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农人们的劳作,想起他们充实、自信的表情。
也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乡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见到的农家圈养的驴,它们不是用来劳作的,养大了直接卖给城里的驴肉馆。
⑥暮色中,下起了小雨。
院落里齐腰的荒草经过雨丝的清洗,新鲜了许多。
邻家的烟囱冒出一缕炊烟,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像是一丝乡愁。
⑦时光就这样打磨着村庄和村庄里的人。
我以审美眼光从取景框里截取了乡村中那些将被遗忘的事物。
它是真实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所谓的美遮蔽了。
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⑧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农具。
对农具的理解,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才可以真正抵达。
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寻访者,我的寻访注定是失败的,无能为力的失败。
我在乡村奔走与找寻,不过是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
我所拍摄和记录的,仅仅是村庄的一个截面。
⑨截面承载的,是一段完整的隐秘记忆。
(取材于王月鹏同名散文)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悬置:供人仰望B.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灼烫:印象深刻,感受热烈C.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敦厚:身体结实D.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孤独:独自生活,寂寞无聊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写水泥路的热闹来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