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工商管理《现代管理心理学》 复习提纲(含答案)
现代管理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单选题1、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在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称之为( )A.案例法B.观察法C.测验法D.调查法2、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A.行为方式B.生活方式C.学习方式D.交往方式3、“早熟”与“晚熟”是( )A.能力的类型差异B.能力的水平差异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D.能力的质的差异4、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人的行为需要可以分为保健因素与( )两大类。
A.生理性因素B.发展性因素C.社会性因素D.激励因素5、“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现象是因为知觉的()特性而容易产生知觉。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6、社会知觉中,对他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7、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假设群体B.实际群体C.实属群体D.参照群体8、由于群体压力,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B.顺从C.认同D.内化9、领导理论中,侧重研究领导成功的经验及其本人的品德、能力、知识、修养和领导艺术等特征的关系的是()A. 权变理论B.行为理论C. 特质理论D.专业理论10、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单向沟通D.双向沟通二、多选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主要有()A.观察者的需要与动机 B观察者的兴趣和爱好 C观察者的个性特征D.观察者的过去经验 E观察者的知识结构。
3、目标管理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代表杜拉克提出的,他把目标管理分为()。
A.目标制定阶段B.目标实施阶段C.目标可行性分析阶段D.目标成果评价阶段4、领导的职能是( )A.制定战略目标B.合理决策并注意学习C.建立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D.选人、用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E.联系群众,注意调查研究5. 勒温认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下列阶段 ( )A.再冻结B. 改变C.管理D. 解冻三、填空题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及。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修改版)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管理就是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决策、计划、指挥、监督、组织、核算和调节。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
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
3、人的行为是人类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一切动作。
4、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5、性格是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一定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性格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独特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6、能力是与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
7、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
或者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尚未达到要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成欲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二是期待。
8、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9、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10、挫折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1、期望是指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形成又是有条件的,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2、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
它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某种情绪因素上,对组织有利也有弊。
所以,对个性存在差异性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3、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4版复习资料程正方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2、知觉: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
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4、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5、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气质:是典型地表现于人们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8、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得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9、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0、动机:把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管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
11、间接激励:也叫“外激励”,指来自员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激励,主要用于满足员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社会环境、员工工作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等。
12、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3、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各个有机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称为组织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结的框架。
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组织中正式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的效率,影响着组织中个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方面的功能。
是以企业的组织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14、组织文化: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最新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 态度:人对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2. 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3. 激励:指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管理手段,以激发个体工作动机的过程。
4. 内化: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5. 群体: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所构成的人群结合体。
6. 投射作用:投射作用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法,是把个体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投射到别人身上。
7. 优先效应:就是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
这实际就是首因效应。
8. 工具人: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机械的作用没有多大区别,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被管理者像机械一样去动作。
9.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的某种印象,影响到对此人的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10. 平衡理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感情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11. 退化理论:个人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12. 经济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工作就是为获得经济利益。
13. 社会人: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14. 复杂人:人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且就是同一个人,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时间和地点,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15. 自我实现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要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16. 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17. 角色知觉:对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18. 自我知觉: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个性等的认识。
19. 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4版复习资料-程正方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
2、知觉:是人们很熟悉的心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
3、角色知觉:是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4、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5、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6、定势现象: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受以前经验模式的影响,产生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并在其头脑中形成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形象,就叫做定势现象,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7、气质:是典型地表现于人们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8、能力:是能直接影响人得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9、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0、动机:把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管心理因素叫做“动机”。
11、间接激励:也叫“外激励”,指来自员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激励,主要用于满足员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社会环境、员工工作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形式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等。
12、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13、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各个有机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也称为组织中的各因素相互联结的框架。
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组织中正式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的效率,影响着组织中个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方面的功能。
14、组织文化:是以企业的组织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在长期经营管理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是一种使企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念和行为风格。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单选简答1.“管理心理学”的名称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从时间的来看远先于“组织行为学”。
2.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不少经验成果,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基础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正在日臻完善。
3.创始人是“芒斯特伯格”(1863 —1916)他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4.梅奥经霍桑试验得出的“人际关系论”。
5.人本管理概念的内涵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环境、条件、工作任务,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6.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用四个层次来进行分析:人体、群体、领导、组织。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包含①观察法②谈话法③活动产品分析法2. 实证研究包含①现场调查研究②实验室实验③现场实验8.人本管理的原则:个性化管理原则、引导管理原则、创设环境的原则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文化的特征:(1)文化不是个体的特征,而是人类群体的特征。
(2)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4)文化是发展的。
9.人本管理的心理评价指标:主观幸福感10.民族文化四维度:(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避免(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4)男性度—女性度11. X 理论Y理论是什么?怎样管理方式?(1)X理论是指领导和控制的传统观点。
(麦格雷戈提出来的)“理论X”的人性假定是指①一般人均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故只要可能,便会规避工作。
②由于人类具有不喜欢工作的本性,故对大多数人必须予以强制、控制、督导,加之以惩罚的威胁,才能促使他们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③一般人大都宁愿受人监督,性喜规避责任,志向不大,但求生活安全。
(2)管理方式:①任何一个组织绩效之低落都是由于人的本性导致的。
②人必须在强迫与控制之下才肯工作,因而在管理要求由分权化管理回复到集权化管理③由x理论推论出的一项组织的基本原则被称为“阶梯原则”即透过权威的运用以执行督导与控制。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1概念: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交叉互溶构成的一门科学。
它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原则,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从而有效的调动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科。
是综合性学科,也是边缘性学科。
2研究对象:研究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般规律,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
3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4任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5原则: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系统性。
6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量法,情景模拟法,经验总结法7发展过程: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8管理心理学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激励问题的研究;领导的行为和人事心理方面的研究;对群体心理的研究。
9人性假设理(1)“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麦格雷戈反对X理论】X理论是指传统的对工人严加管束和以强制为主的管理观念。
基本观点: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管理方式: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和监督,制定和实施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方式是专制型的,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奖励制方面,严格制定差别计件工资制,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评价:(缺点)忽视人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否认人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忽视工人对管理的参与、否认员工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对自我潜能的挖掘;(优点)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 A )A.莱维特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 B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D.科学管理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 D )A.冯特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勒温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 C )A.莱维持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7.“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 A )。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8.“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什么效应?( 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9.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哪种自我认知方式?( A )A.他人评价B.社会比较C.内省D.自我显示11.一个身穿游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了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C )A.知觉者B.知觉对象C.知觉情境D.知觉态度12.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这应该归因于( B )A.王师傅善于阿谀奉承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C.王师傅迫于情境的压力违心地称赞李厂长D.无法确定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真正原因13.具有不爱与人交往、孤僻、多愁善感、富于联想等特征的人属于( D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4.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 C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制型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 D )A.艾森克B.荣格C.霍兰德D.卡特尔16.热情、正直、诚实、认真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A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7.独立、果断、勇敢、优柔寡断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B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8.易激动或心气平和、精神饱满或抑郁低沉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 C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19.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灵活的类型是( B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制型20.谁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B )A.海德B.费斯汀格C.勒温D.维纳21.一个人的态度最稳固的阶段是( C )A.顺从阶段B.同化阶段C.内化阶段D.学习阶段22.“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态度哪一种功能?( B )A.适应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知识23.员工流动率越高说明下列哪一项水平越低?( C )A.成就需要B.亲和需要C.组织承诺D.工作难度24.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列选项中哪种是激励因素?(B)A.工资B.工作成就感C.工作安全性D.工作环境25.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C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C.在陋室中苦攻“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D.一个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6.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
学校管理心理 考试必备
《学校管理心理》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知觉: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预测结果。
目标与一定的需要满足相联系,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超前反映。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
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感受。
需要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所体验,并以欲望、愿望、意图、理想等心理活动方式反映出来。
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组织:所谓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名目,却实际存在的群体。
组织变革:所谓组织变革是指通过对组织的结构进行调整修正,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过程。
领导:所谓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施加心理也许的人是领导。
组织发展:所谓组织发展是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改革,以便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管理:就是“用人以治事”——通过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挥、协调他人或群体的活动,以更高的效率和质量追求实现组织或工作的目标。
学校组织机构:是指按照学校办学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的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结构合理、责权清楚的协作系统。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组织和管理环境中的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领导力、团队管理、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在组织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1.领导力理论:管理心理学研究了领导者对团队的影响,包括韧性领导、情境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等理论。
2.团队动态:了解团队形成的原因、发展阶段以及冲突处理方式对于有效管理团队至关重要。
3.情绪智力:管理心理学强调情绪智力对于领导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包括情绪管理、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第三部分:管理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1.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可以帮助组织设计出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绩效。
2.决策分析:通过管理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管理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3.团队建设: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团队建设更加高效且和谐,提高团队绩效。
第四部分: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管理心理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新理论和方法涌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极具实践价值的学科,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
工的幸福感。
希望本文的内容可以帮助您在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复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现代管理心理学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名解、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1、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狭义概念:是研究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
行为科学指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管理科学。
(2)广义概念:是研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
行为科学是指一个学科群,由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构成。
2、掌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1)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人——人)系统(3)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纯碎的人的因素(4)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企业中的内环境系统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目的、任务了解学科性质:1)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性与科学性特点;2)管理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的特点;3)管理心理学的对层次性与系统性特点掌握研究目的:要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充分调动群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提高管理效率与效能。
掌握任务:a、提高组织的劳动和工作生产率,完成组织既定目标。
b、对劳动者实施有效管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c、建构与完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4、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
(含义和特点)(1)、观察法a、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以感官为工具(如:眼、耳等)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在现代研究中,必要时也采用视听器材。
b、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观察时,可按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两种。
1)自然观察:是指完全在自然的条件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一般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被观察之中2)控制观察:是在限定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被观察者可能不了解,也可能了解自己正处于被观察的地位。
(2)、实验法a、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之为实验法。
现代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题库及答案
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师大出版社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题目自测(答案附后)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2.工业心理学3.行为科学4.管理的技术系统5.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6.企业文化7.管理的职能8.管理的对象二、填空题1.管理心理学的职能有2.管理过程的两个主要系统是和3.工业心理学包括(任意5个分支)4.管理心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是5.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判断题1.社会心理系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技术系统属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个体、团体、组织属于内环境系统。
()4.技术环境(工作性质、技术水平、产品数量、质量等)属外环境系统。
()5.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了管理心理学。
()6.从狭义而言,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
()7.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四、选择题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带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哪类学科?A.自然B.社会C.中间D.人文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A.生物人与社会人B.积极与消极C.共性与个性D.自然性与社会性4.下列哪种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畴?A.消费心理学B.工程心理学C.组织管理学D.人事心理学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内环境系统的社会心理系统?A.团体环境B.个人环境C.组织环境D.技术环境6.工业社会心理学主要指的是:A.人事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C.人际关系学D.工商心理学7.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A.激励B.人际关系C.结构D.影响力五、简答题1.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是什么?3.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答案一、名词解释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1、管理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行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
3、人性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本性当中存在着的跟工作关系相联系的那些感情和理性,也可以说是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度的看法。
4、经济人假设(1)多数人天生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雄心壮志,不愿负任何责任,宁可被别人指挥;(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5)人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只有少数人能自己鼓励自己,克制感情冲动,这些人才能负起管理的责任。
5、X理论相对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法(1)以严密控制和监督式的管理方式,采取所谓“任务管理”的措施。
⑵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员工无关。
(3)奖惩方面:物质利益6关于X理论的评价⑴优点在于提出了一切管理都不能单凭个人的经验、个人意见来决定,而应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分析。
⑵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它忽视了人在生产过程中行为活动的心理动机,把工人当成机器的一部分;其次,泰勒忽视管理组织的作用,低估统一指挥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7、社会人假设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
(1)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和物质,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2)科技的发展及工作合理化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人们便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乐趣和意义;(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要;(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上级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变化8、人群关系理论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梅奥提出了“人群关系理论”的管理理论,其要点是:(1)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工作、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
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人、尽可能有最好的工作、尽可能有最好的效果。
【第一章】2.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知觉的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4.记忆的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5.情绪三状态:心境、激情、应激。
6.情感基本类型: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7.个性的特点: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可塑性。
【第三章】8.凯利归因理论的因素: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
【第四章】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概念不同、发展规律相同。
10.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掌握知识的过程伴随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可能是简答】【第五章】11.阿德佛的ERG理论内容: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12.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
【第六章】1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意向。
14.凯尔曼态度形成改变三阶段:顺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第八章】熟悉海德平衡理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
15.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感受能力、适应能力、协调处理能力。
【简答】16.产生从众行为的社会压力包括:信息压力、规范压力。
【第十章】17.公平的类型: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18.以交往频率划分人际关系:首属关系、次属关系、无关系。
19.人际关系的形态:稳定、互补、互利、强制、障碍、冲突、封闭。
【第十一章】20.PAC结构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状态。
21.回应技巧:鼓励、询问、反应、重述。
22.有效表达——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23.群体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的传统解决方法:协商解决法、仲裁解决法、权力解决法。
24.听的最高层次——倾听。
【态度和领导】大概要点1.弗德勒模型领导方式——以工作为中心(低分段)、以人为中心(高分段)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员工成熟度——工作成熟度、心理成熟度——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心理与行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题型:选择题5 x 3’ & 名词解释 5 x 5’ & 简答题 3 x 10’ & 案例分析 2 x 15’案例分析题: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即自己和自己以前比,自己和别人比))第四章:知觉、价值观与态度1、知觉P113●定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会接触到外界事物,这些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感觉,大脑将得到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及其联系,这就是知觉。
●基本特性:(理解)选择性:有意识选择个别或少数事物为知觉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格外清晰,其他的被忽略或知觉相对模糊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由点到面)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当前对象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却保持相对不变。
(一个物体的变化)●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与背景的差异、知觉对象组合方式(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主观因素: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经验、情绪状态、思想方法的偏差、环境与文化。
●社会知觉:分类:①对别人的知觉。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②自我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③人际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人际知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以点概面,即将某一特征扩大作为整体行为特征而产生的错觉)、刻板印象(对某类人的固定看法)、投射(将自己特点归因于他人,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知觉防御(歪曲或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2、价值观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现代管理心理学
谢谢再见
现代管理心理学
一、概 述 二、社 会 认 知 三、态 度 与 管 理 四、需 要 与 激 励
一、概述
管理心理学也称组织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企业中的以下社会心理现象。
1、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2、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3、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4、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同化—认同
内化—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 自己的态度。
四 、影响人们态度形成的因素 1、需要和愿望的满足与态度形成。 2、知识和信息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3、个人所属团体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4、个性特点与态度形成的影响。 5、社会文化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五 、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1、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的特点。 2、个体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
1、社会性: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2、对象性:态度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
3、内在的心理结构。
4、价值观。
5、协调性和不一致性。
三 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凯尔曼 H.kelman1961 提出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包括服从、 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服从—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 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例: 发奖金时不同期望值和效价产生不同激励
期望值 E
效价 V
高
底
= 相信经过努力能达数
量优质标准的产品
E高×V高 M
E高×V低=M低
高
高
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控 制产品质量与数量
E低×V高=M低 E低×V低=M低
底
2、公平理论
亚当斯方程式:
Q A 产出
管理心理与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管理心理与行为期末考试复习要点题型:选择题5 x 3’ & 名词解释 5 x 5’ & 简答题 3 x 10’ & 案例分析 2 x 15’案例分析题: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即自己和自己以前比,自己和别人比))第四章:知觉、价值观与态度1、知觉P113●定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会接触到外界事物,这些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感觉,大脑将得到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及其联系,这就是知觉。
●基本特性:(理解)选择性:有意识选择个别或少数事物为知觉对象,对知觉对象的知觉格外清晰,其他的被忽略或知觉相对模糊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属性组成的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统一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由点到面)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当前对象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却保持相对不变。
(一个物体的变化)●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与背景的差异、知觉对象组合方式(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主观因素: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特征、经验、情绪状态、思想方法的偏差、环境与文化。
●社会知觉:分类:①对别人的知觉。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②自我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知觉(认知和评价)。
③人际知觉。
这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彼此作用的知觉。
人际知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和别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另一方面是对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偏差: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以点概面,即将某一特征扩大作为整体行为特征而产生的错觉)、刻板印象(对某类人的固定看法)、投射(将自己特点归因于他人,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知觉防御(歪曲或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2、价值观定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期末考试题型:(试卷共7个大题,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二)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四)判断并改错: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七)案例分析:本大题共1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梳理: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略)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1.泰勒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法约尔被后人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3.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中管理活动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职能都是由五种要素组成的:(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4.胡戈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被人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X理论:(1)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来使用生产中的人力、物力、财力。
(2)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指导与激发员工的工作表现,并时常控制与修正员工的行为,以符合组织之需要。
(3)管理者必须管制其下属,并需要利用说明、奖赏、处罚与控制等方法。
2.“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2)认为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控制、监督。
强调“阶梯原则”,通过权威的运用来实现对组织成员的督导和控制。
(3)领导方式是专制型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
(4)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
3.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
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极大的影响。
(2)霍桑试验证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员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3)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善于倾听和沟通员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麦格雷戈将“自动人”的人性假设,结合管理问题,概括为Y理论,强调个人与组织目标的融合,其基本观点如下:(1)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天性)。
(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3)人对目标的承诺就是对其成就的一种奖赏。
(4)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慧潜能只利用了一部分,并未充分利用,还有发挥的可能。
5.“自动人”假设的相应管理原则:(1)管理重点的变化。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来了,它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更加注意人的价值和尊严。
(2)管理者的职能作用的变化。
管理者的职能是生产环境与条件的设计者与采访者。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发展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3)奖励制度的变化。
该假设重视呢不吉利,即重视员工获得知识,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重、自主、利他、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管理制度的变化。
该人性假设主张建立较为充分的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制定发展计划,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使劳动者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6.“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要求工作、组织、个人三者有最佳配合,其基本含义是:(1)参加一个组织的人员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来满足。
(3)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能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被满足,能引发最强烈的胜任动机。
(4)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起激励作用,因为一个目标的达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了。
(5)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同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7.根据“超Y理论”提出的主要管理措施有:(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管理效率。
(2)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3)善于发现员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
第四章认知的个别差异与管理1.自我知觉的形成途径:(1)要跳出“自我”圈子,突破“自我”局限与盲区,“以人为镜”,认识“自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
(3)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4)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2.理解若干主要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即指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强大。
(2)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印象扩散效应、哈罗效应):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3)定势现象: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象是社会知觉中的定势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
(4)制约现象: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我们常会根据某个人的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去推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人也存在这种品质和个性特征。
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1.能力差异与管理简答题:(1)重视创造力的管理,发挥核心竞争力作用。
(2)掌握好各类员工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择人才。
(3)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员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能力的训练。
(4)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合理分工,强化自主意识,做到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5)全面了解人的能力特点,便于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与方法。
2.区分气质类型的差异:艾宾浩斯也曾把情绪作为区分气质类型的依据。
他认为:激愤而乐观是多血质;激愤而悲观是胆汁质;容忍而乐观是粘液质;容忍而悲观是抑郁质。
气质类型的一般特征表:气质类型感受性耐受性不随意反应性速度与灵活性内向外向情绪兴奋性情感和行为特征可塑与稳定多血质低较高强快、灵活外向高愉快、机敏、不稳定有可塑性胆汁质低较高强占优势快、不灵活外向高容易激怒可塑性小粘液质低高弱慢、不灵活内向低冷漠稳定抑郁质高低弱慢、不灵活内向体验深悲观刻板性3.性格的概述:性格的意思是指“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
它可以标志事物的特性,也可标志人的特性。
人的性格即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不是天生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态度和整个行为中的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
它具有态度倾向性、社会制约性、稳定性及可塑性等特点。
第六章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1.什么是激励?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意愿态度。
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或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
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
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
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奥德弗在对工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3种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
奥德弗理论的主要论点是:(1)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渴望追求。
(2)较低层次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大。
(3)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者缺乏,则对较低层需要的追求也越多。
3.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基本需要有3种:(1)权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权力有个人权力和社会权力之分。
(2)友谊也称归属需要是一种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负有全局责任的管理者把这种需要看得比权力还重要。
(3)成就需要即指人对挑战性工作及事业成就的追求会引发人的快感,振奋人的精神。
这对行为起着主导的作用和影响。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性因素(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与条件)、激励因素(工作本身的因素)。
满意--------(+)激励因素(-)--------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5.E与V结合有以下激励形式:V高=M高(2)E中X V中=M中(1)E高XV低=M低(4)E高X V低=M低(3)E低XV高=M低(6)E零X V=M零(5)E低X(7)E X V零=M零6.根据期望理论,为了激励员工的动机,需要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1)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解决员工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
(2)提高关联性(或工具价值)的认识,解决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3)提高效价水平,解决对员工的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4)不应脱离实际拔高期望值、效价与关联性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7.在管理中运用强化学说要遵循以下原则:(1)要建立目标体系,遵循目标强化的原则。
(2)要采取小步子强化的原则(即把总目标分成若干步完成)以增强行为转化的信心。
(3)贯彻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的原则。
(4)实行奖惩结合以奖为主的原则。
(5)贯彻精神奖和物质奖结合的强化原则。
(6)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强化原则。
(7)贯彻因人而异的强化原则。
(8)采取定期不定期,定值不定值的强化原则。
(9)采取连续强化间接强化相结合,固定比率强化与变化比率强化相结合原则等。
第七章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管理1.什么是态度?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即指人对某种事物与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2)情绪、情感成分是指人对于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
(3)意向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偏好与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准备作出的某种反应。
2.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包括:依从(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第八章团体行为与管理1.什么是团体?团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2.团体的主要特征:(1)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