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合集下载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

简评诸葛亮与周瑜西吉县沙沟中学王尚秀一、我们首先肯定周瑜是战争受伤得病而死不是诸葛亮气死我们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台湾学者陈文德著有'诸葛亮大传'和'曹操大传'两篇巨著,文中对周瑜之死就是这个观点:军事天才周瑜在江陵之战中中了箭,伤了胸肺久治不愈,有得伤寒,拖了没多久就不治而亡.虽然东吴得到了荆州北部的两郡但却损失了军事天才周瑜,比之刘备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千古名将周瑜就这么简简单单,快快速速的病死了.给刘备留下了一片新天的,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猜想,我们只能在"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已"的感慨声中为他沉默致哀了。

诸葛亮真正失去了一位同甘共苦的联盟伙伴,所以诸葛亮教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诸葛亮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

宴罢,诸葛亮辞回。

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诸葛亮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

历史趣谈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

历史趣谈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吊丧哭周瑜是惺惺相惜还是纯属演技?导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

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

那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而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

而诸葛亮为周瑜写的悼词也是十分之感人。

那么,诸葛亮吊丧真的是多情吗?周瑜病故之后,孔明前往柴桑吊丧。

众位将领都说,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和诸葛亮关系很差,可是,诸葛亮却亲自前来吊丧,而且哭得那么伤心,看来,人们说的都错啦。

而东吴新任都督鲁肃,和孔明关系一向和善,看到孔明悲伤,心想:“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东吴诸将以鲁肃为首,都被诸葛亮祭奠周瑜的情谊深深感动。

那么,诸葛亮来柴桑为周瑜吊丧,究竟是不是多情呢?我看,不但并非多情,而且更是无情。

看诸葛亮听说周瑜病逝之后,如何表现。

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演义中多神鬼之说,可以忽略。

孔明知道消息之后“笑”着说,周瑜可死了啊。

为何发笑?因为开心。

这个笑,是开心的笑,是成功者的笑。

因为周瑜的死,很大原因就是由于诸葛亮多番施展妙计所致,甚至是明明知道周瑜身有箭伤,不能动气,却故意用计激发。

孔明对于周瑜的死,没有一点动情,有的只是无情。

可是,在东吴诸将面前,诸葛亮却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

诸葛亮运筹帷幄,是三国第一人,在表演才能上也技压群雄,诸葛亮祭奠周瑜的大哭,完全可以和长坂坡,刘备摔阿斗时的一哭相比美。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吊孝是一个古老的传统,用来表达对曾经死去的亲人的敬意和怀念,以及追忆他们的影响力。

诸葛亮是当时比较着名的军事家、智囊和谋士,这一传统中,十五岁诸葛亮去吊孝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下面,我们就这一传统讲解一下【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三国演义》中记载,“当时十五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大哭,整日亲拜祭祀,欲去吊孝先父於凤歧山上。


翻译:
《三国演义》中记载,当时十五岁的诸葛亮临终前,痛哭不止,整天跪拜,要去吊孝他的父亲于凤歧山上。

【诸葛亮吊孝原文及翻译的意义】
诸葛亮吊孝的意义两方面:一方面,痛哭不止表示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深深思念,这是中国文化吊孝文化的核心内容。

另一方面,吊孝还象征着诸葛亮追随父亲三军精神,忠于国家民族和领袖的信念,以及
起到承袭英雄事迹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吊孝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仪式,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应该弘扬爱国爱党、忠于国家、尊重父母的核心价值观,维护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播新时代的生机活力。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周瑜祭文赏析原文: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风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

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关于这一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

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

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

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

这充分说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三国典故之诸葛亮吊孝
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

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

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

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

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

周瑜一气再气,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

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

刘备怕诸葛亮被害,派赵云带五百*士保护。

在周瑜柩前,诸葛亮亲自奠酒,跪在地上读祭文,泪如泉涌,悲痛不已,众将均被感动。

鲁萧见诸葛亮如此悲痛,自言自语地说:“周瑜肚量狭小,自取灭亡。

”。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

九四版《三国演义》之诸葛吊孝周瑜被手下的兵将带回东吴之后,在良好的治疗之下终于醒来,但是由于自己多次不注意修养,终究导致箭疮崩裂无法痊愈,因此身体每况日下,他自知时日无多之后,便开始不断地进行安排后事,以此为将来东吴的发展做准备,等到诸事安排妥当之后,他自己亦是气力用尽,无奈而亡。

东吴众将看到周瑜逝世之后极其悲痛,但是应当做的事情却不能够避免,晚上大家正在祭奠周瑜之时,忽然有人禀告说孙权来了,只见他大步而来,面容悲痛,哀悼过后他对小乔说夫人你去休息吧,这儿有我和鲁肃守着无事的,听到这话小乔只好去休息。

正当鲁肃在哀悼之时忽然听到孙权说你知道东吴有危险了吗,鲁肃回答说什么危险,孙权说曹操听说周瑜逝世之后,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要南下,鲁肃说这个我已经知道了,现在正在想办法,话音刚落便听到有人报告说诸葛亮要前来吊丧,孙权问他走到哪儿了,兵士回答说快到柴桑了,鲁肃说可以让诸葛瑾前去劝回,孙权便同意了。

原来东吴的将军都将周瑜的逝世算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想要诛杀诸葛亮进行报酬,但是孙权考虑到曹操的压力只能够选择和刘备接着结盟,自然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为双方制造摩擦。

诸葛瑾来到诸葛亮面前之后一番劝告,诸葛亮却说无事,小弟自由主张于是他便径直前往,等到天明之后终于来到了灵堂,这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人拿剑刺来,只听噔的一声双剑交击的声音传来,原来是赵云为诸葛亮挡下了这一击,在这气氛逐渐凝重之时只听鲁肃说到程普将军还不退下。

原来程普等人听到诸葛亮要来吊丧之后,便暗自商议要为周瑜报仇,眼看现在无计可施,只能选择放弃,于是诸葛亮便开始吊祭周瑜。

在他丰富的感情,悲伤的情绪表达之下,东吴众人终于免去了对他的猜忌,正当他悲痛欲绝之时,只听小乔说先生别哭了,周瑜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让鲁肃当大都督,为的便是孙刘两家联合,共同抵抗曹操,停放这话诸葛亮连忙大喊,周瑜你真是我的知己。

祭奠完毕之后诸葛亮准备回荆州,鲁肃前来相送,路途之中他问到曹操三十万大军而来应当如何解决,诸葛亮说可以让人去许都散布谣言,鲁肃听后恍然大悟。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1、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 2、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在东边居住。 2、莫如西归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3、东亦客也 4、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4、而视茫茫 5、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5、将成家而致汝 6、书,名词动用,写信。 6、吾书与汝日 7、早晚 名词作状语。 7、恐旦暮死 8、业,名词用作动词, 8、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继承……的事业。 9、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9、夭,动词用作使动词, 1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使……夭亡。 11、长吾女与汝女 10、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1、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使……长,养育。
7)在; 7)汝殁以六月二日 8)表目的;来 8)使者妄称以应之 9)相当于“而”, 乎 表修饰; 9)相养以生,相守 10)连词,表选 以死 择; 10)其信然邪?其梦 11)表反问语气, 邪? 相当于“难道”; 11)其能久存乎? 12)其竟以此而殒其 12)代词,你的

1、复 古:再,又。今:重 复,往复。 1、当不复记忆 2、 明年 古:第二年 今:今 2、明年,丞相薨 年的下一年。 3、去 古:离开。 今:从 3、吾去汴州 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几何 古:过不了多久。今: 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学的简称。 5、吾与汝俱少年 5、少年 古:青年男子。 今: 。 年少的孩子。 6、而齿牙动摇 6、动摇 古:牙齿松动。 今: 7、又可冀其成立邪 不稳固,不坚定。 7、成立 古:成长立业。 今: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 在。
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作用: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 的感情更强烈;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 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

求诸葛亮给周瑜写的祭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解说多多益善.原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呜呼痛(哀)哉!伏惟尚飨.祭文都用这8个字结句.后面四个字大概意思就是请被祭者享用供品.字面意思:尚:将要;飨;吃;伏惟:提请.修短故天:修短是寿命短吧.故天我理解的是归天.不知道对不对,请高人指教?以下是译文,很讲究韵律,所以表面看起来很像古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惊闻噩耗,痛断肝肠!闻君仙逝,江河凝滞,闻君仙逝,星月无光!君如有灵,听我哭诉,君如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开创霸业,威震三江.吊君少壮,远镇巴丘;统领千军,讨逆无忧.吊君风度,佳配小乔;伉俪贤美,佳话流芳.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冀!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筹略安邦.赤壁火攻,力挫敌强!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泪如血浆.悲哉公瑾,惜哉公瑾!忠义之心,名垂百世,英灵之气,万代流芳.哀君思君,悲恸欲绝,昊天昏暗,大地蒙霜!三军失帅,怆然泪涌,明主哀泣,痛失栋梁!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冥冥无际,世事茫茫.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知音何方?!。

著角亮与周渝对词

著角亮与周渝对词

著角亮与周渝对词诸葛亮给周瑜的悼词,其实也是罗贯中给周瑜的悼词吧。

追忆了周瑜的一生,周瑜的所有高光时刻,以及他人生中精彩的部分。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最开头,诸葛亮先是表达了对周瑜英年早逝的叹息和哀伤。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然后以诸葛亮的视角追忆周瑜的少年时代,与孙策相识,仗义疏财,年纪轻轻就把自己家宅都卖了,投身戎马,共创霸业,是何等豪迈。

两位英雄人物相继英年早逝,实在是东吴的遗憾。

罗贯中虽然是蜀汉视角,但我觉得他一定也确实觉得周郎之死值得叹息。

策瑜的往事又一次在《三国演义》里提起,竟是在周瑜的追悼会上,并且是诸葛亮提到,也可见这大概是一段佳话,值得天下英雄共为之叹惋吧。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随后追忆了周瑜正当英年的时候,这时江东进入了孙权时代,也是周瑜的人生和事业最终成就的时期。

不得不说周瑜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看人的能力,周瑜和孙权,当时不过是两个年轻人,——我不认为他们的关系像某些影视剧说的那样提防猜忌对方,相反,正是他们无条件地互相扶持和赖,才互相成就了彼此。

周瑜为年轻的孙权出谋划策,拒绝送质子入朝,受制于曹操,这也为后来赤壁之战的立场埋下伏笔。

诸葛亮同时还提到了小乔,但他的重点应该是“汉臣之婿”,这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政治立场,以及诸葛亮为啥能把周瑜放在眼里。

归根结底他认为周瑜是汉臣,这是诸葛亮对周瑜惺惺相惜的前提吧。

把周瑜定义成所谓汉臣,应该也是罗贯中愿意让诸葛哀悼周瑜的前提。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雅量高志”,“文武筹略”这些词是史书里不对周瑜的评价,诸葛亮把这些词堆到赤壁火攻这段,也是周瑜一生的最高光时刻。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中的优美词汇精彩句段以及阅读完后阅读感想

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中的优美词汇精彩句段以及阅读完后阅读感想

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中的优美词汇精彩句段以及阅读完后阅读感想1、好词好句:
既生瑜,何生亮!
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

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一着棋高难对敌,几番算定总成空。

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三国演义,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对我深有感悟。

这篇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设下计谋,但被诸葛亮一一破解。

一气周瑜想攻下南郡,诸葛亮承诺不抢南郡,但他私底下叫赵云坐收渔翁之利,趁乱夺下了南郡。

周瑜被气得头晕目眩。

二气周瑜用美人计将孙仁许配给刘备,骗刘备来东吴,将刘备抓住,一逼一诸葛亮拿荆州来交换。

不料,诸葛亮让夫人撑场面,让刘备与夫人安然回到蜀国,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大怒,口吐鲜血,伤口崩发。

三气周瑜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以假借取西川之名夺回荆州,但被诸葛亮的慧眼识破,大败而归,周瑜伤口复发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

周瑜三次被气,计谋十分一般,从没想过自己的计谋有什么破绽,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每次计谋都被诸葛亮一眼识破。

若周瑜还是这样,再给他五年时间也未必斗得过诸葛亮。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诸葛亮吊孝的故事背景
2.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内容
3.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寓意
4.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传说,发生在三国时期。

这个故事描绘了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了悼念因病去世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亲自前往东吴吊唁的感人场面。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了后世颂扬的佳话。

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东吴大都督周瑜因病去世,年仅 36 岁。

周瑜的英年早逝让东吴上下一片悲痛。

此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也感到十分悲痛。

因为就在前一年,诸葛亮的三顾茅庐才请到周瑜出山,共同完成了赤壁之战的壮丽胜利,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周瑜的英勇与才能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定亲自前往东吴吊唁。

诸葛亮带着蜀国的使者,来到东吴。

他身着素色丧服,头戴白巾,腰系麻绳,以最隆重的礼节向周瑜吊唁。

在灵前,诸葛亮悲痛地痛哭,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东吴众人都为诸葛亮的高尚品德和真性情所感动,认为周瑜在天之灵也会感到安慰。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寓意着智慧与忠诚。

诸葛亮为了悼念周瑜,不惜以最隆重的礼节去吊唁,体现了他对友情的忠诚和对英勇的尊敬。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智慧,成为后世颂扬的佳话。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等都有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智慧传承下去。

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痛哭

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痛哭

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痛哭一、引言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文学作品中均不乏此类描写,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尤为突出,一百二十回中,回回有哭泣描写。

最为人熟知的是刘备的哭,书中描写他在离别、求告、伤感、托付等情况下的各种哭泣有几十处之多。

另外,对于曹操哭泣的描写亦存在多处。

然而对于刘备军师诸葛亮的哭泣描写却很少有人注意。

其实据笔者统计,小说中描写诸葛亮的痛哭十余处,亦刻画得比较细腻独到。

二、孔明痛哭的类型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对于孔明痛哭情况的描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有着不同的意义。

(一)惜才爱将之泣三国时期人才众多,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人才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

鲁迅在《小说史略》中谈到:“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

”[1]可见,当时的情况是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人才的流失孔明是悲痛的。

1哀痛不已哭庞统庞统是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

司马徽曾经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2](第三十五回)可见庞统属于栋梁之才。

之前孔明已经算定主将帅多凶少吉,而且种种征兆已经暗示。

然而庞统不顾劝阻,最终命丧落凤坡。

孔明对于庞统的死,哀痛之情不已。

孔明看见将星坠落先是失惊,掷杯于地,掩面而哭。

看见刘备说庞统死了的书信便大哭。

卧龙哭凤雏的眼泪是发自内心的。

庞统有智谋,非百里之才。

在赤壁之战中巧献连环计,才使得曹操军大败。

耒阳县百馀日的公务能在不到半日的时间就圆满解决。

最重要的是庞统的死使刘备失去了栋梁之材。

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第六十三回)这是孔明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傥士元不死,孔明同侯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

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

”[3]既然庞统有才,那么有他留在刘备身边对于战争就有很大益处,诸葛亮自己就可以安心守荆州。

兴复汉室需要庞统这样的人才。

这样人才的消失,让孔明怎能不落泪?2情真意切哭爱将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不仅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有谋之士,也需要能够叱咤疆场,为国挥汗洒血的武将。

不见棺材不落泪诗词典故

不见棺材不落泪诗词典故

不见棺材不落泪诗词典故
源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以吊孝为名刺探军情的故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权鼎立。

虽然蜀王刘备与东吴孙策常常联手对付曹操,但这两股势力之间也还是明争暗斗。

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他与东吴大将周瑜三次较量三次得胜,气得周瑜口吐鲜血,气绝身亡。

诸葛亮听到周瑜已死的.消息,恐怕有诈,便以吊孝为名,前往东吴打算看个虚实。

在赵云的护卫下,诸葛亮来到柴桑(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看到周瑜真的死了,心中大喜,但他机警地察觉到周瑜的部下对他心怀不满,有加害他的企图。

于是诸葛亮号啕大哭,使东吴将士消除了对自己的怀疑,成功地避开了一场杀身之祸。

关于诸葛亮吊孝,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周瑜被诸葛亮气得一病不起,对夫人说:“我可能会出现气迷攻心的假死现象,到时可把我装入棺材,在棺材上钻七个孔,七天之后我还会还阳。

”几天后周瑜真的死了。

夫人按照嘱托将周瑜入殓,棺材上果然留了气孔。

谁知诸葛亮早已探到机密。

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孝,他在趴在棺材上大声哭泣、捶胸顿足时,偷偷将气孔堵死。

东吴将士看到诸葛亮伤心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动手加害于他。

但等七天之后,打开棺材,周瑜早已死去多日了,东吴上下后悔莫及。

人们从这类故事中概括出“不见棺材不落泪”,后转指主观固执、一意孤行,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死心。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

诸葛亮吊孝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跟着刘备一起逐鹿中原。

当时为了打败曹操,就与东吴的周瑜一起合作了想了一些点子,共同商量对策。

周瑜,是东吴很出名的人,兵法熟练,有着领先众人的智慧和本领,带兵打仗,鲜有败绩。

周瑜一心想要夺回荆州,还是被诸葛亮识破,再加上之前中了毒箭,在一声哀怨中死了,这样,就有了诸葛亮去对面吊孝的事情。

其实,诸葛亮到对面去吊孝,并不仅仅是为了吊唁周瑜这么简单,他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诸葛亮是为了显示个人的才干,因为在吊孝中,他的言辞,说得很真实,也很确切,面对东吴那么多人,显示了他的墨水和胸中的智慧。

第二个目的,诸葛亮为了展现他的胸襟。

因为之前与周瑜并不合,现在让别人看到他这么悲痛的哭,可以看出来他是个多么心胸宽厚的人啊!第三个目的,诸葛亮是为了消除矛盾,这个目的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周瑜甚至在死之前说了句为什么老天还要弄出个诸葛亮这样的感叹。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对诸葛亮是根本没有什么好意的,甚至很多人想为周瑜报仇。

而诸葛亮的哭泣,化解了一些矛盾,为的是能够一起去打曹操,并且灭掉曹操。

诸葛亮吊孝,在现在看来,非常具有政治手腕,对于我们今天在政治上,处理一些外交事宜上,有一个很好的借鉴,非常值得学习。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发明家。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改造强弓连弩等等,散文代表有《诫子书》、《出师表》等等。

周瑜,自公瑾,东汉末年的著名,是世间少有的面相优美,身体素质优秀,会打仗、懂音律。

另外,根据《三国志》的内容,以专业的眼光来对比古人,辨其优劣得失,我们还能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在军事上,诸葛亮是军事家,对于行军打仗,不在话下,同时,他也能够知晓天文、地理、这就使他在军事上有很强的预见性,搜易,诸葛亮在考虑事情上,更加的周全,能够深谋远虑;周瑜是,他是靠自己常年打仗积攒下来的经验,所以,在军事上周瑜稍逊一筹。

其次,在生活态度上,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的,最初的时候,他是隐居的,在隐居期间,更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生活态度乐观闲适。

悼周瑜[三国诸葛亮所著悼文]

悼周瑜[三国诸葛亮所著悼文]

悼周瑜[三国诸葛亮所著悼文]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

为什么在周瑜死后 诸葛亮坚持亲自去东吴吊丧呢

为什么在周瑜死后 诸葛亮坚持亲自去东吴吊丧呢

为什么在周瑜死后诸葛亮坚持亲自去东吴吊丧呢本文导读:熟读《三国演义》,大多数人都对周瑜不陌生,他是江东大都督,早年便开始追随孙策,并深受孙策的倚重。

孙权掌权之后,他依旧是江东的肱股之臣。

不过此人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嫉贤妒能。

例如当初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他便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多次对其进行刁难,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到了临终之前,还曾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按理说,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诸葛亮就算不对周瑜恨之入骨,也不会对其产生好感才对,可是周瑜去世之后,诸葛亮为何坚持要亲自到东吴吊丧呢?诸葛亮夜观天象,得知周瑜已逝之后,对刘备说自己要去江东吊丧,刘备是不同意的,原文中提到:“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诸葛亮并没有就此退步,反而充满豪气的说道:“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虽然诸葛亮口口声声说不怕,但是他并没有只身前往,而是让赵云陪同,并带走了五百兵马。

而江东诸将见到他的时候,也正如刘备所料,想要杀掉他泄愤,只不过因为赵云在,这些人没敢动手罢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此行,可谓险象环生。

那么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呢?生性谨慎的他,为何要犯险呢?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虽然一直,在与周瑜斗智斗勇,但是这与两人各为其主有关,其实诸葛亮与周瑜,是相互欣赏的,这一点从他给周瑜写的祭文,与吊祭周瑜时,伏地大哭,泪如泉涌,都可以看出。

其实不然,如果细读演义,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的这些表现,都是装出来的,因为他将要离开的时候,庞统出现,并说:“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诸葛亮并没有反对这一说法,反而“亦大笑”。

那么诸葛亮前来吊丧,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小编认为,他此行可能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为刘备招揽人才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但智计超群,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因此他夜观天象,便已得知了周瑜去世的消息。

不过除此之外,他还从星象中,得知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将星聚于江东”,也就是说江东会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诸葛亮祭周瑜祭文

诸葛亮祭周瑜祭文

诸葛亮祭周瑜祭文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译文】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这篇祭文是周瑜逝世后不久,诸葛亮祭奠周瑜是所作,其政治目的远大于文学意义,但是却在后世文学史上颇有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政治意义。

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美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哎呀,公瑾啊,不幸早早的去世!生命的长短固然有天决定,人怎么能够不感到悲伤呢?我的心里实在是悲痛啊,洒下这杯酒,你如果在天有灵,就享受我给你祭祀的美味吧!想到你早早地入学,与伯符相交甚好,仗义疏财,为人民修筑房屋。

周瑜临死前留下12字,世人只知前半句,后半句让诸葛亮痛哭流涕

周瑜临死前留下12字,世人只知前半句,后半句让诸葛亮痛哭流涕

周瑜临死前留下12字,世人只知前半句,后半句让诸葛亮痛哭流涕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他们通过“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自己的明公,最终通过不断的土地兼并,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大家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会认为当时的蜀国刘备坐镇,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实力远超东吴,但是大家要知道罗贯中先生有着鲜明的尊刘贬曹的思想,想比这两个国家对东吴的记载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

其实,当时的东吴,不论是人才,领土面积,财力等方面就算比不上曹魏,也是远超蜀汉的。

吴主孙权也是一代雄主,文有张昭,武有四位大都督,但他们的能力都被小看了。

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因为书中记载的,周瑜临终前留下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然后吐血而亡,被世人认为心胸狭窄,容不下诸葛亮,其实这只上半句,下半句很少有人知道,却让诸葛亮看一次哭一次。

孙权承袭父兄基业,得到了江东,孙策曾经告诫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之后更是辅佐孙权打黄祖,夺江夏,拒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指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更是让他名震天下。

不论是史书中,还是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周瑜的刻画都是一代儒将,他深通音律拥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誉,不同的是《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是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了诸葛亮,最终被气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

其实正史中周瑜虽然是英年早逝,但并非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当年赤壁之战后,他用超前的战略眼光,建议孙权西取巴蜀,再定汉中,最后一统中原,与鲁肃的二分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若该计划得以贯彻执行,那三国的格局可能就没有刘备多少事了,可惜他病逝于西征的路上,最终满怀遗憾留下了一句遗言“既生瑜,何生亮”,让世人误会上千年之久,一位他到死都嫉妒诸葛亮。

其实当时他说出了12个字,“既生瑜,何生亮”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君未归,孤何安”整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既然生了周瑜在东吴,为何还要生个诸葛亮在刘备阵营,诸葛亮没能投靠到东吴,我的心实在无法安定。

诸葛亮真的伤心了的故事短文精选

诸葛亮真的伤心了的故事短文精选

周郎一死,诸葛亮到柴桑吊孝,世人都认为这是假惺惺的猫哭耗子。

从诸葛亮那篇沉痛的祭文中,我感到,诸葛亮是真的伤心了,正如祭文中深深叹息的那样: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周瑜临终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后人从此造出一个成语:一时瑜亮。

就是高才雅量,难分伯仲的意思。

庄子和惠子也是经常斗争、搞辩论的,有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坚白论〞,都是两人的有名论辨。

在辩论中,庄子甚至把自己比作高洁的凤凰,把惠子比作吃腐鼠的猫头鹰。

惠子死了,庄子来到他的坟前,对随从的人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楚国郢人鼻尖上粘上一点像苍蝇翅膀那样薄的白灰,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拿起斧头随手一挥,一阵风过,灰点完全削去,鼻子毫无损伤,这位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匠石找来说:‘你替我削一个试试看。

’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现在不行了。

因为那位能让我削的人已经死了!’〞这段话,流露出很深的怅惘。

庄子是很洒脱的人,这种不常见的真情流露让我很感动。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感情也与孔明和周瑜、庄子和惠子是一样的。

政见不同,彼此欣赏,这是精英男人的友谊,一种高尚、纯粹的感情。

不到一定境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想想两人在赤壁战前,各在手掌心里写破曹之策,摊开手来,两个“火〞字相对,那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情景,真是让人神往。

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把琴摔碎了――天下没有了知音,我还弹给谁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安若子2009-03-18 摘编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

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

关于这一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

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

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
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

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

这充分说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

紧接着是转入祭文第二部分——正文,从周瑜的幼学、弱冠、壮力、丰度、气概、弘才等不同方面高度概括周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诸葛亮事先让人把周瑜的事迹画在桃符上,诸葛亮每放一桃符,便声泪俱下哭诉一番,那场景十分感人。

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周瑜盖棺认定写赞美诗的不是东吴人,而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这一节祭文思路清晰,立意赞美,层次分明,用词简约精炼、非常老到,起到了点石成金、嘤鸣求友而引起双方强烈共鸣的作用,因而让在场的人无不为
之动容和钦佩。

这是纵深推进公关工作的重要环节,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出众的政治才华和精妙的外交能力。

祭文的第三部分,则充分描述、渲染周瑜之死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及哀悼之情。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这一节既痛惜了周瑜的英年早逝,又渲染了现场的哀悼气氛,三军悲怆,主人哀泣,朋友洒泪,同时为下一步提出蜀吴联合、结盟同心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铺垫。

第四部分,写孔明与周瑜的相识、相知、合作,以及孔明的哀恸之情。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孔明祭毕,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

既阐述了周瑜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的杰出东贡献,恰如其分地表示了“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又是对周瑜“既生亮、何生瑜”感叹的巧妙回应。

可以说,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显示了才华。

很自然地表达了哀悼之情,祭文言词华丽,描述准确,表达到位,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

二是展示了人格。

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
“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

”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

三是消除隔阂。

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这是吴国上下人所共知的事实,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为证!此时,东吴人对诸葛亮及刘备西蜀绝没有好感,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

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可以说,卧龙吊丧是一次绝妙的政治外交活动,更是一次没有评委但有评判结果的演讲比赛,个中的道理,值得我们今天从事外交、公关工作的人品味、学习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