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及祠堂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祠堂的描写

关于祠堂的描写

关于祠堂的描写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古代,祠堂往往是家族成员共同聚集的地方,举行祭祖仪式、开家庙会、传承家谱等重要活动。

走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壮丽的牌坊,上书“家族宗祠”四个金字,彰显着家族的尊严和荣耀。

牌坊两侧是对称布局的祭坛,祭坛上供奉着祖先牌位和各种祭品,薰香缭绕,气氛庄严肃穆。

祭坛前方是祠堂的主体建筑,通常为一个二进院落,院内种满了参天古树,环境清幽宁静。

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仿古建筑,有的现代化设计,但无论何种风格,都保留了祠堂独特的氛围和神秘感。

门楼上悬挂着巨大的家训匾额,上书家训格言,警示后人不忘本、传承家风。

门楼两侧是对联,字迹端庄工整,体现出祠堂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底蕴。

进入祠堂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祠堂的主厅,主厅正中摆放着祖宗牌位,左右是祖先画像,画像栩栩如生,神态庄重。

主厅两侧是对称布局的厢房,厢房内装饰豪华,摆放着古董家具和各种祭祀用品。

主厅正中是祭台,祭台上摆放着祭器、香炉和祭品,四周是绘有神话故事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祠堂内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就是家谱室。

家谱室里陈列着家族的家谱册,记载了家族的来源、世系、名人事迹等重要信息。

家谱室的书架上摆放着厚厚的古籍,记录着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家谱室内还有一些文物展示柜,展示着家族的传世珍宝,让后人了解祖辈的功绩和贡献。

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祠堂里,家族成员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祖先,传承家风家训,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祠堂还是学习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让后人明白祖先的艰辛和付出,珍惜家族的传统和文化。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祠堂不仅承载着家族的情感和历史,更是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祠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内部陈设精美,体现了家族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族的底蕴。

祠堂 古人解读

祠堂 古人解读

祠堂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聚会、传承文化、教育子孙的地方。

古人建造祠堂,主要是为了纪念祖先、传承家族的荣耀和传统,以及强化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古人解读祠堂有几个方面:
1. 祭祀祖先: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居住在牌位中,通过祭祀活动,可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2. 传承家族文化:祠堂是家族历史的见证,里面供奉的祖先牌位和家族的族谱,可以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家族的传统。

在祭祀活动中,家族长辈会向年轻一代传授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以保持家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3. 教育子孙:祠堂是家族成员接受教育的地方。

在古代,家族长辈会在祠堂中举行教育仪式,向年轻一代传授道德准则、家族纪律和社会规范,以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责任感。

4. 凝聚家族成员:祠堂是家族成员聚集的场所,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家族聚会,都可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在古代,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非常重要,可以共同应对外部威胁和维护家族利益。

古人解读祠堂是一个重要的家族象征,它代表了家族的荣誉、传统和凝聚力。

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教育子孙和凝聚家族成员,祠堂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办法
现在,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别离有多处开始浮现残缺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者出资进行一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留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是不采取必要
的保护性办法,拿出具体的意见或者建议,拨出必然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扩散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域乡村文化和古建造特色,特殊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珍贵中的文化遗产。最近几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必然程度上被改变乃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表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作为后人必然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一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无非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奢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地灵人杰,历史上曾经浮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朝包拯,清朝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域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本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胜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馆”。相较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者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者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留较为完整。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看成一种“封建事物”废除,旧时的宗祠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哺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据最近几年来续修谱资料统计:从马氏祠堂出来的大学生有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30人,高级工程师16人。正因如此,在那场的文化大革命中,祠堂正因为被一所小学所占用才逃过了那场前所未有的大难,成为省会珍贵的一座保留原汁原昧的古迹。马氏祠堂,有几块叱咤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位名人题写牌匾。马家在近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出了一位毕业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的直鲁军中将参谋长马敦源,他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顾,他们无心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蓦地记起这恍如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大难,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留下来。它们别离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那时曾经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那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留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祠堂是中国古代民间中重要的宗祠建筑,是一种融宗教、宗族、风俗、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式建筑。

祠堂文化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家族伦理和宗族观念,体现了中国尊祖孝道和宗族文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祠堂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象征,能够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祠堂文化注重家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与家族、家族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4. 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祠堂文化,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5. 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观光价值,在当地能够成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传承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强与当代社会的对接,使祠堂文化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祠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祠堂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贡献。

祠堂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桃山谢氏祠堂与明清揭阳祠堂文化

桃山谢氏祠堂与明清揭阳祠堂文化

桃山谢氏祠堂与明清揭阳祠堂文化谢若秋揭阳桃山谢氏祠堂有谢氏家庙、东社祖祠和吴公祠等,均为明清时期潮汕传统的祠堂建筑。

桃山谢氏家庙(即桃山谢氏宗祠)位于炮台镇桃山村,面积9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的灰石木结构祠堂。

这座谢氏宗祠在明清期间经历了从祖祠到家庙的沿革。

据载,元代末年,祖居玉滘翔龙的谢宗文(谢翱四世孙,桃山谢氏一世祖)与庶母石氏逃至桃山村避难。

谢宗文后来考中秀才,收回祖业,遂于桃山村建造宅舍,开设私塾,教育乡邻子弟,开基创业(清版《揭阳县志》有传)。

据说,谢宗文在桃山村尚未营建祠堂(其祖屋中后来设有专祀石氏祖婆的“婆厅”,在今旧潘界内)。

谢宗文之子谢廉静增创祖业,家产殷实,晚年开始“建祠堂以尊祖先”,但未就而卒(享年69岁)。

谢廉静之子谢玉山(文林郎,其长子谢恭仕福建寿宁县知县)业增百顷,继承父志,约公元1451年主持建成二进“四点金”的桃山谢氏祠堂(永思堂),特祀梅叟公(谢宗文之号)为不迁之祖,这就是桃山谢氏的祖祠。

清朝康熙庚子(1720)谢学圣(桃山谢氏十二世祖,仕山西交城县知县)中试解元,其宗师俞鸿图得知谢氏自开基桃山以来有多人出仕知州、知县等官职,乃官宦人家,遂建议谢学圣将祖祠营建成家庙以光前裕后。

于是谢学圣恭请俞鸿图为祠堂题写门匾“谢氏家庙”,康熙辛丑年(1721)率族众对桃山谢氏祖祠重修并拓建为三进二天井二火巷大型院落的谢氏家庙。

其间,明正德十二年(1517)桃山举人谢天经(桃山谢氏五世祖,朝列大夫,其子谢廷统仕潼川知州)为激励家乡子弟好学上进,于祠堂前左侧驿道上建造“跃禹门坊”,此坊与后来清朝乾隆十九年建于家庙右前侧的“升平人瑞坊”(俗称“百岁坊”)并列,同为谢氏家庙两个前侧翼形胜,分别象征耕读文化和耆寿文化,与家庙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谢氏家庙还有一道独特人文的景观——其祭厅正龛上首自建成后就供奉着一位特殊女性的神主,这位女性就是桃山谢氏一世祖谢宗文的庶母石氏祖婆。

祠堂文化墙内容

祠堂文化墙内容

祠堂文化墙内容
祠堂文化墙内容
祠堂文化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既展示了家族的历史和荣光,也传承了先祖们的思想和教诲。

祠堂文化墙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族起源和历史
每个祠堂的文化墙上都会有关于家族起源和历史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包括家族的姓氏来源、家族族谱、家族历史事件等等。

这些资料不仅仅是家族的重要记载,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和历史的重要材料。

2. 壁画和雕刻
祠堂的文化墙上通常会有壁画和雕刻,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壁画和雕刻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先祖肖像和奖牌
祠堂的文化墙上,通常会悬挂先祖的肖像和奖牌。

这些肖像和奖牌是对先祖的纪念,也是家族荣誉的象征。

无论是肖像还是奖牌,都向人们展示了家族的历史和荣光。

4. 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
祠堂的文化墙上,也会展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

比如,在南方的祠堂文化墙上,通常会展示当地的水乡风光和人文景观,而
在北方的祠堂文化墙上,则更多的是反映了地方民风民俗和历史变迁。

5. 家训和教诲
祠堂文化墙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家训和教诲。

家训往往是家
族先辈对后人的一些箴言和警句,是一种家族传统的教诲方式,有着
很高的教育价值。

而教诲则是对后人的教育和培养,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家风家训、社交礼仪等等,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祠堂文化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祠堂文化墙,
人们可以了解家族的历史、荣光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

祠堂与祠堂文化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

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

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及祠堂文化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

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一、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

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

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无锡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的含义
古代建筑中的祠堂是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祠堂含义:祭祀祖先:祠堂是祭拜祖先的场所,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在祠堂中进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价值观。

社会凝聚力:祠堂是家族或社群的集体记忆和凝聚力的象征。

通过定期的祭祀活动,人们加强了家族或社群的联系和亲情,维系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关系。

宗族归属感: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承载着宗族的历史和荣誉。

它不仅代表了宗族的存在和辈份,也强调了宗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责任。

信仰和宗教崇拜:祠堂在古代宗教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通过祭祀神灵或神明,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寻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文化传承:祠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艺术遗产,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祠堂中的雕刻、壁画、铭文等艺术元素,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故事,对后世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总之,祠堂在古代建筑中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
意义,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家族、社群和文化的象征。

徽州祠堂文化

徽州祠堂文化

徽州祠堂文化徽州祠堂文化00祠堂是宗法制度的载体,是中国传统家族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包括孝悌、仁爱等精神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的见证。

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徽州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作为栖息祖先魂魄场所的祠堂,源于人类对自身祖先的自然崇拜。

最初由民间的祖庙和宫廷的太庙祭祀建筑发展而来,也称宗祠、家祠、支祠。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

通过开祠致祭和其它家族追远活动,将族民紧紧地纽结在同一神圣的祖宗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

从徽州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三类。

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

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

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

在这类祠堂的中轴线上,从前至后,依次建有牌坊、大门、享堂和寝堂。

除了宗祠、家祠、支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

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

唐宋以前,徽州人的“家祠”“家庙”还不具有宗法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是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对民间“联宗祠庙”的开禁。

此后,徽州的祠堂才大量出现。

徽商致富后,“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立牌坊以传世显荣”,捐资建祠一掷千金,其目的在于光宗耀祖,在一定的区域内营造了一种文化信念,一种宗族归属感。

据《绩溪县志》载,乾隆二十年,县境有祠堂一百一十五幢。

嘉庆十五年,分布全县一百个村镇的祠堂有一百八十九幢,县内三十八个姓,其中胡姓就建有三十幢。

可见,徽州民风习俗无不对建祠、联宗、睦族倍加重视,至此,形成了“邑行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的局面。

族谱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后,按照朱夫子的理论,若三世不修宗谱即为不孝。

通过修宗谱维系尊卑等级,彰善除恶,推行封建伦理,缓和宗族内部贫富矛盾。

他们正是以宗祠族谱为载体,通过各种简朴的民俗活动,宣传宗法理念。

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祠堂文化祠堂,又称庙宇、祭坛,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代表着中国人对祖先的敬意和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祠堂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建筑、装饰、祭祀仪式等多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人对家族血脉的重视以及对家族传统的继承。

中国古代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祠堂的建筑布局通常遵循“中轴对称”的原则,前厅、大厅、后院依次排列,形成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建筑的入口通常使用牌坊、门楼等来显示辟邪避凶的作用,整个建筑充满了庄重、厚重的特征。

祠堂的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代祠堂的装饰通常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雕刻、彩画等技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木雕成为古代祠堂装饰的主要形式,其内容涉及历代名人、神仙、福禄财神、龙凤等各种吉祥图案。

彩画是古代祠堂装饰的另一种常见形式,内容多为历史人物、神仙、传说故事等。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祠堂的艺术性,也使其成为人们虔敬祭祀的对象。

祭祀仪式是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因此祭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祭祀活动通常在中阳时节举行,人们在祠堂中上香、献花、修祠、祭奠祖先,并通过祭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忆。

此外,祭祀活动还包括家族成员合影、举行庆典、唱歌舞蹈等,使整个祭祀仪式更加热闹隆重。

祠堂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祠堂文化,人们传承家族、弘扬民族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人认为,祖先的灵魂会一直保佑后代,所以祠堂对于后代子孙非常重要。

在祠堂中祭祀祖先可以让人们更加亲近祖先,凝聚家人的感情,传承祖先的智慧和道德规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然而,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信仰,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

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处处可见的潮汕祠堂文化民俗文化|中国民俗网2009/8/6 10:43:4120179祠堂,又称公厅,祖祠,潮汕城乡,几乎处处都有。

潮汕祠堂对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绩创作出来的。

如潮汕林姓为商代王子比干之后,开闽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个儿子都考中进士,且都担任州刺史(又称州牧)。

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林德镛之外,还有文进士50人和武进士10人,可谓是人才济济,名贤辈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贴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

”、“九龙衍派家声远;十德流芳世泽长”。

“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候。

”“北伐上书权贵犹惊名士笔;南归读易文明常系老臣心。

”等对联取材的就是林氏先祖的这一史实。

其他的如澄海上砂庄氏的祠堂对联“都督家声远;状元门第新。

”潮汕张氏的祠堂对联:“古瀛州今粤地书香两省本支荣;唐正将宋乡贤名著异代世系远”。

潮汕倪氏的祠堂对联“天降奎星望重千乘箬缨世仰宰相系;祖题雁塔功留金华青史入钦尚书家。

”揭阳榕城凤围村邢氏宗祠正门的对联“中宪门第;提举家风”。

揭阳五蔡新围村蔡氏宗祠对联“大夫门第;宰相家风。

”潮汕蔡氏的祠堂对联“四谏经邦功昭赤县忠宋室;万安巨渡桥筑洛阳惠黎民。

”等等都属于歌颂本族先贤功绩的对联。

四、祠堂灯笼与潮人先祖功名、官衔及姓氏雅称潮汕祠堂的外观除了采用嵌瓷、木雕、石雕、灰塑、墙画、等装饰工艺之外,在厅堂门上悬挂上两盏灯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

不过,现在很多祠堂的灯笼一般只在新春期间挂上,一过元宵即被收起。

潮汕祠堂的灯笼有两个作用:一是褒扬先祖功业。

不少潮汕祠堂的灯笼都要在上面写上本族祖先经科举途径考取的功名,或是写上捐纳所得的虚衔,或是写上前担任过的官职。

比如揭东县月城镇赤岸村蔡氏祖祠“四晋公室”的灯笼上写的“岁进士”,即属该村六世祖四晋公通过捐纳所得的虚衔。

而相邻的新围村蔡氏祖厅的灯笼上写着的“朝奉大夫”则是该村九世祖辉彩公生前担任过的官职。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内涵,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不仅是血脉相传的载体,更是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一、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价值观。

祠堂中的祖宗牌位和家族族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平事迹等,是研究家族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通过研究祠堂中的族谱和家族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探寻家族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

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祠堂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祠堂中举行的祭祀仪式、家族会议等活动,是家族成员之间传承家族文化、加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祠堂中的祭祀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崇和纪念,更是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教育载体。

在这些仪式中,家族成员可以感受到家族的庄严、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加深对家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人伦关系和礼仪制度。

祠堂中的祖训、家训和家族口头传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后代子孙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

通过祠堂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后代子孙明白家族的传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家族道德风尚。

祠堂文化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祠堂中,举行的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可以向后代子孙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后代子孙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祠堂文化的现代价值祠堂文化不仅在历史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价值,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祠堂作为家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不仅可以促进家族凝聚力和传承家族文化,也可以承载着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家庭美德具有重要作用。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

祠堂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祭祀的一种形式,是家族的象征和家族成员之间亲情、友情、互助关系的重要载体。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祠堂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习俗。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了解祖先的事迹和家族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优秀传统。

祠堂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家族的历史遗产,也有助于培养后代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祠堂文化具有道德价值。

祠堂中的祭祀活动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通过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可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家风家训。

祠堂文化具有教育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学堂,不仅可以传承家族的文化传统,还可以进行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通过举行座谈会、讲座等形式,传授家族的知识和技艺,培养后代的才华和能力。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后代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祠堂文化具有社会价值。

祠堂作为家族的象征,不仅可以凝聚家族成员,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祠堂中,家族成员可以共同商讨家族事务,协商解决家族纠纷,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

祠堂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后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祠堂文化的传承价值体现在历史、道德、教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祠堂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后代的家族观念、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祠堂文化的传承,传承好祠堂文化,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

中国的祠堂文化及其保护与发展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祠堂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

学生们守护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又守护了三年,这种守墓的形式后人称为"庐墓"。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

古时人们也常会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墓旁盖屋守墓。

这种"庐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庐"。

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墓庐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

后来二者分家,各自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

下面仅就"祠堂"文化浅谈一二。

"祠堂"建筑实际上是伴随着秦汉"礼制建筑"而发展的。

"祠堂"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大多建于墓所,所以又叫"墓祠"。

在中国,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秦汉以后,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中或墓地举行。

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奠祖宗的形式逐渐深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时期开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礼》问世之后,家庭礼教和立祠之制被人们广泛尊崇,从此多称"家庙"为"祠堂"。

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级之分,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普通百姓家不准立祠。

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 年)才有了新规定,允许民间建祠立庙,但是又规定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为"家庙",其余的则称"宗祠"。

祠堂文化介绍

祠堂文化介绍

祠堂文化介绍祠堂,那可是咱中国人心里一块特别的地方,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故事。

在过去的老村子里,祠堂总是最显眼的建筑。

它高大、庄重,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辈,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家族里的人来来往往。

走进祠堂,你能闻到那种陈旧的木头香味,混合着淡淡的香火气息,这味道就像时光的指纹,一下子就能把你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你看那祠堂的建筑结构,从大门到正厅,每一处都有讲究。

大门就像家族的脸面,厚实而威严,仿佛在告诉外面的人,这里面住着一个有规矩、有传承的家族。

正厅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那些牌位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和尊严。

这些牌位可不仅仅是几块木头,它们代表着家族里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长或短,或喜或悲。

祠堂文化的核心啊,就是对祖先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嘴上说说的,那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

逢年过节,家族里的人都会聚集到祠堂里,就像一群归巢的鸟儿。

大家带着供品,怀着虔诚的心,给祖先上香、磕头。

这就好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活着的人在向逝去的亲人汇报这一年的生活,祈求祖先的保佑。

这种敬重祖先的情感,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祠堂里,还有家族的规矩呢。

这些规矩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家族里每个人的行为。

比如说,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这些可都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美德。

要是有哪个年轻人不懂事,做了违背家族规矩的事,那祠堂里的长辈就会出面教育。

这教育可不像现在学校里的老师讲课那么简单,那是带着家族的威严和期望的。

长辈会把家族的历史、先辈们的事迹讲出来,让犯错的年轻人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关乎自己,还关乎整个家族的荣誉。

这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源头的水脏了,下游的水还能清澈吗?再说说祠堂里的那些族谱吧,族谱就像一部家族的史书,详细地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脉络。

从第一代祖先开始,每一代的子孙名字、生卒年月、娶了哪家的姑娘、嫁到了哪里,都清清楚楚。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祠堂内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地理、人文、哲学、宗教等多个方面。

首先,祠堂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

在祠堂中,通常会陈列祖先的牌位和祭品,展示家族的历史和传统。

同时,还会展示家族的族谱和家训,让后人了解家族的起源和传承。

此外,祠堂中还可能展示一些历史文物或文献,如古籍、字画等,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其次,祠堂也是一个体现地方特色的场所。

不同地区的祠堂文化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福建的土楼祠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之一,它既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融合了多元文化,体现了家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

而一些地方的祠堂还会在建筑、装饰、祭祀仪式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外,祠堂也是一个传承文化智慧的场所。

在祠堂中,家族长辈会讲述祖先的故事和家族历史,传递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引导后人传承和发扬家族文化。

同时,祠堂中的祭祀仪式也是一种传承文化智慧的方式,通过祭祀祖先、感恩天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承诺。

最后,祠堂也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的场所。

在祠堂中,人们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智慧,还可以交流互动,增进感情,促进家族和社会的和谐。

在一些地方,祠堂还会举办文化活动,如表演、讲座等,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文化交流和创新的机会。

综上所述,祠堂内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多彩,既有历史文化的展示,也有地方特色的体现,更是传承文化智慧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场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内文化内容
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祭祀祖先、弘扬家族文化的场所。

祠堂内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祖先的家谱、祖先的事迹、家族的历史、家族的传统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内容不仅是家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内的家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的书籍,它记录了家族的祖先、后代、婚姻关系等信息。

家谱的编纂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因此家谱往往是家族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祠堂内,家谱往往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旁边,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纪念。

祠堂内还会展示祖先的事迹。

祖先的事迹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祖先的生平、事迹、成就等信息。

祠堂内的祖先事迹展示通常采用文字、图片、雕塑等形式,以便后人了解祖先的生平和事迹,从而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

家族的历史也是祠堂内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历史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兴衰等信息。

在祠堂内,家族历史往往被展示在墙壁上,以便后人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祠堂内还会展示家族的传统文化。

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家族的信仰、习俗、礼仪等。

在祠堂内,家族
的传统文化往往被展示在墙壁上或者书籍中,以便后人了解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祠堂内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祠堂内的文化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祠堂及祠堂文化过去当我们游惠山,走到五里街,经过锡山旁的绣嶂街。

就到达惠山头山门“九峰叠翠”的拱圈山门,这一带,都是名门钜族的祠堂和先贤功臣的专祠,沿街开满了惠山泥人店。

一、祠堂的由来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

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

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惠山古镇一座座高低错落、依山而建的祠堂建筑,就是千百年来以的世家望族为主的各宗族,长期在这里进行宗祠文化建设所留下的历史遗迹。

按照古代的礼仪.凡祀帝王先师的祠称为宗庙.而祀公候、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

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在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

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桐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祭祀祖先。

这类古老的宗祠,在意山祠堂群中不多见,主要有楚春申君庙、吴泰伯庙及陆羽祠等。

他们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性质.直到明代嘉靖年问,朝廷才允许民间联宗立丰司,具明显的宗法家族特征,普遍称作祠堂,专门用于同姓家族祭祖之用,于是在惠山这块风水宝地上,捌堂建筑开始象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出现了牌坊高耸、柯堂林立的局面.至清代更盛。

望族多以能在惠山取得一席之地立祠为殊荣,被看作是一种显贵的门阀。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顾、朱、王诸氏。

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

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上河塘、惠山浜一带祠田尤多。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

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通过祠堂祭祀,使旗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

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

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曾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

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

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

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

在祠堂的寝堂,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祠堂中祖先神主的供设。

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

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术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

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

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以东汉为例: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二月社日祭土地神,祭奉鲜菲先祖;三月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四月清明祭扫,踏青;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时物祭奉祖先;九月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十月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十一月用白狗、黄米糕祭祖;十二月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惠山祠堂的祭祀也都有定例,并且逐步简化为春秋两祭。

但在每年新岁,定例初一日点烛焚香.初二日启门一日、子瞻拜先祖。

春秋两祭,于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

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如太湖叶家祠堂《条宗祠规则》上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

茶食十六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

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祭祀隆重。

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

襄祭二人,立于左右。

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

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诵呼:起、平身复位,众起立退三步立于原处。

反复三次。

第二次称亚献爵,第三次称三献爵。

此为三跪九叩首之大札。

读祭文:过去往往都有固定的祭祀祝文。

如惠山钱武肃王祠因为祀主是吴越国国王钱鳄,所以按例每次开祭.都要读祝文.先官祭。

官祭的既定祝文为: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县知县某金匮县知县某谨以牲礼之仪致祭于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之灵日惟王崛起于临安保障吴越横江跨海,恪遵画一之规,禁暴锄奸,爰著三之节,籍郡县而请吏,息兵革以宁民,馨香于以酬庸.忠孝永堪作则时维仲谨奠牲醴以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配尚飨后家祭,家祭的固定祝文为:维岁某于某月朔越某日某于某裔某等谨以清酌庶馐之仪敢昭告于始祖敕封诚应武肃王盟继世文穆王忠献王忠逊王忠懿王及迁锡之祖晋宗公尚父公之灵曰于戏物重本原畴之追远之念事,维修举永崇时享之仪,望苕溪一水迢遥,财贸由越境以展孝卜,惠麓而九峰耸,爰即古以分祠。

本朝之宠锡特隆。

吾祖之忠贞,如在二戊褫膻垂祀奠于绵绵六望俱昌,衍宗支而奕奕。

谨牲醴各懔见闻干戏。

尚飨!祭祀结束,多数宗族都在祠堂中设宴,这叫享胙或饮胙,入座时不能颠倒尊卑长幼之序。

享胙时,有些宗族还具体规定r菜肴每桌十样和每席只派酒两壶,饮酒习:许超过互小盅,饮胙后向族众分发胙肉、馒头之类,这叫散胙或称“散福”,年高德昭或有功于族的族男子,以及守节的寡妇等,能得到“增胙”的奖励.而违反了家法族规者则会受到暂时的直至永远的“革胙”之罚。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

有些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

正因为宗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宗族注重宗谱。

谱阅十年或二十年以上必一修(义称续谱)。

按照惯例,十年一小修。

三十年一大修。

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

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家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

家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潜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

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或推本房之贤能者为领谱人。

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

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

定期交族长检查。

祠堂族妊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

家谱更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

新谱修成后.旧谱要依数缴回销毁。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

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校址好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如华氏族规规定:初等小学每人提供学杂费5元.高等小学8元,初级中学30元,高级中学50元,大学120元。

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去领取,凭成绩报告单领取下学期学杂费用,留级者停发。

此外.还提供华氏子弟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外姓优秀学员的出国费用,经义庄同意,也如数发给,用以鼓励好学成材.为国效力。

(四)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

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

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

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

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

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

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判决的实施也在捌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都在祠堂实行。

甚至有的被判死刑的族人,则在祠堂当场被打死、缢死或沉潭而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

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裥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捌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