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高手与风情画家的时代之音——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异同比较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欢迎阅读。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
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xx、高适xx的异同xx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
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
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
《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
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风格方面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
高适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效古赠崔二》),“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别冯判官》《蓟门》,“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夜别韦司士》)多么雄浑悲壮。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这俩边塞诗的高手,真的是个“冤家对头”,你说他们的诗,各有千秋,风格也截然不同。
高适嘛,写的诗往往充满了一种苍凉的气氛,感觉像是那种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一吹就是一阵沙尘满天飞的景象。
他的诗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讲那些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尤其是那种对故乡的思念,简直让人心酸。
读他的诗时,你能感受到那种孤独感,就像大老远的乡音飘来,听得让人心里一阵绞痛。
想想啊,戍边的将士,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真是“月明点滴光,忧愁似水长”。
心里那个堵啊,简直跟“肚子里吞了个苍蝇”一样。
再说岑参,他的诗风就不一样了。
岑参的诗里多了一些豪情壮志,真的是让人读了想“打个鸡血”。
他在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时常是那种壮阔的场面,骑马奔驰,刀枪相见。
想象一下,满天的飞沙走石,勇士们在那儿呼喊,真是个“好汉出征,义气如山”的感觉。
他写的那些关于雪、关于胡人的诗,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是在看一场大片。
岑参的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能看到刀光剑影,读他的诗,真有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
你看,他的气势,那绝对是让人“心潮澎湃”的。
说到两个人的对比,简直是一对“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诗情感细腻,常常让人揪心,而岑参的则是那种豪放不羁,真是个“性格迥异”的两人。
高适写诗时,就像是个小心翼翼的绣花匠,生怕一针不慎就坏了大事。
而岑参则是个豪放的酒徒,随便一挥就能写出气吞山河的作品。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景色,还将那种生活状态、情感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适的“月下独酌”让人觉得孤独,却又忍不住想要流泪。
岑参的“胡人不吃草”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仿佛那种不屈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
两位大佬的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故乡的那种深深的牵挂。
高适在月光下思念故乡,岑参在豪情万丈中也难免有那种心底的柔情。
虽然他们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那份情感是一样的。
想想那些边关的将士,白天在战场上英勇作战,晚上又要忍受孤独与思念,心中滋味真是“百味杂陈”。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摘要: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内容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从相同点来看,作为边塞诗,他们的作品都在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善于将边塞风光尽收笔端,展现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悲壮则是他们诗篇的共同主基调。
从不同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二是艺术风格上同中有异,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三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各具特色,高适诗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岑参;高适;边塞诗;异同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氛围。
广大士子带着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或应举入幕,或驰骋朔漠,展示他们的文韬武略。
于是盛唐诗人中出现了一批以边塞诗创作著称的名士,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
而若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则必称高适岑参。
他们二人久历边塞,在诗歌创作与风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各自特有的艺术个性特征。
高适、岑参在边塞的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作为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基本上有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首先,他们都讴歌和渲染战争的正义性,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如高适的《九曲词》、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另外,二人都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并向世人展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他们的诗歌大都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抒写投笔从戎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描写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及异域风情。
而悲壮,则是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的共同基调。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分别以《别曹判官》和《题破幽州》等作品闻名于世。
虽然他们在不同时期活动,但是他们的边塞诗作品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都以写实为主,通过对边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荒凉边疆的景象。
例如高适的《别曹判官》中写到“白花蛇与青钱蛇,三五红儿闹拥河;一宿露凉谁与度,月湾秋水共长波。
”,岑参的《题破幽州》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绘都非常真实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都充满了壮丽的气势和豪情。
他们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边塞军民英勇奋斗的场景相结合,表达了对边塞世界的赞美和对边塞军民的敬意。
例如高适的《夜泊牛渚怀杜甫》中写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描述了边塞之行的壮丽景色与豪情;岑参的《题破幽州》中写到“跨马出郊时,无边萧飒悲。
饮马渡秦桥,歌声振林威。
”表达了边塞军民的英勇无畏。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都流露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们通过对边塞军民艰苦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军民疾苦的同情。
例如高适的《别曹判官》中写到“白发入宫人,千里逐封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岑参的《题破幽州》中写到“其它诸公莫与议,方知此地真堪羡。
欲将十口荐明主,奈何犹抱残膏泪。
”这些描写既表现了对军民的同情,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虽然在不同时期创作,但是它们都以写实为主,描绘了边塞世界的荒凉景象;都充满了壮丽的气势和豪情,表达了对边塞世界的赞美和对军民的敬意;都流露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关注国家安危与军民疾苦。
这些共同之处使得他们的边塞诗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之异同
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之异同发表时间:2013-08-07T15:22:09.293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丽群[导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黄丽群(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01920)摘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
本文拟就高适与岑参的创作风格作一比较,突显其不同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岑超高实全盛时期的唐朝,它的富庶与强大,给予唐代士人精神、性格上的影响是强烈的,极大地拓展了诗人们的视野,激发了诗人们的热情与幻想,为恢宏自豪的诗人性格的生成提供了适合的土壤,高适、岑参应运而生了。
高适、岑参两人都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俩生活于同一时期,都经历了仕途失意,都到过边疆,都写下了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这就是受唐朝鼎盛时期的社会现实所诱发的豪壮之气。
受时代的影响,盛唐士人都有强烈入世的精神,在这股积极入世的热潮中,高适高唱“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岑参也慨叹“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可见他们同有入仕之心。
尽管如此,他们各自的思想、风格又有很大的差异。
高适执着于功业的追求,除锐意佳作之外,几乎别无他想,思想感情有着浓厚的世俗功利色彩。
同时时代又赋予了他自负、自信、注重人格独立、向世务中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气质,他曾大言道:“公候皆我辈”,“屋捐取公卿”。
但自信如许的他在现实生活中,在仕途上的追求也并非是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由于他的自负,使得他在受挫时发出了“许国不成名”而“还家有惭色”的喟叹,愤慨不平的情绪反映在诗中,便形成了他慷慨悲凉的豪壮之情。
在他北游赵燕,游宦无成,失意而归时,他写下了《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逢时事多谬,失铬心弥折。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高适和岑参的比较
高适和岑参诗歌异同之比较摘要:高适、岑参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高适诗中既称“雄词”,又称“清词”,岑参诗“属辞尚清”。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但高、岑诗在创作方法上的差异更为显著一些。
这就是说,高适诗总的说来现实主义倾向较强;岑参诗总的说来浪漫主义色彩较强烈。
关键词:高适、岑参、异同、诗歌、艺术风格、创作前言:高适和岑参是齐名并称的两位杰出的盛唐诗人。
“高岑”并称,始于杜甫。
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中,杜甫指出:“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本文打算比较全面地探讨一下高、岑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同”和“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成双作对、齐名并称和同一流派的诗人创作上的异同现象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也许是有所裨益的。
一、高、岑诗的思想内容之异同高、岑的边塞诗是盛唐边塞战争的一面镜子。
比较起来,高适写作边塞诗的时间比岑参要早一些,长一些。
高和岑的边塞诗展现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各种矛盾,这些是高、岑诗中一个突出的主题。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诗中他只是热情地讴歌胜利;而高适除了歌颂胜利之外,前期作品中还有揭露和抨击战争失败的一面,如《燕歌行》。
在歌颂边防将士时,岑参诗颂扬的重点是主将;为此,他用古代的“李将军(广)”来映衬,借古以颂今。
高适虽也有一些诗是歌颂主将的,但更多的诗是赞颂戍卒和部将的。
反映戍边战士和中下级军官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在高、岑诗中也相当突出。
不过,岑参较多的是写诗人自我,而高适较多的是写他人,如“故老”、“戍卒”等。
一般地说,在描写边塞战争、反映边塞战争中的矛盾方面,高适诗在题材的广泛、思想的高度上超过了岑参而在描写边塞风光等方面,岑参是超过了高适。
第一,岑参诗中描写边塞生活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不但描绘了终年积雪的天山等,而且描写了边境民族优美动人的音乐、舞蹈,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友好亲善的关系等等,大大丰富和开阔了边塞诗的题材领域。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两人都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蜚声中外。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相当的相似性,都以描写边塞风情为主题,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边疆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从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边塞题材等方面探讨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从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来看,高适和岑参都有着相似的边塞经历。
高适原籍河东郡,后来任职于幽州刺史段志玄,曾在边塞任职。
岑参则是出生于边塞地区的军人之家,从小生活在战乱频发的边疆。
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给边塞地区带来的磨难和困苦,也深刻理解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激烈。
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创作边塞诗歌时更加真实和深刻,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融入了诗歌之中。
高适和岑参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以雄浑豪放的诗风著称,对边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抒发。
他们的诗歌语言浓厚、意境深远,有着浓烈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充满了对边塞土地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在诗歌结构上,两人都善于运用对仗、排比和修辞手法,使其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他们的诗歌往往以豪放的笔调和慷慨的情感展现出了壮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的戈壁荒漠和苦战硝烟之中。
高适和岑参的作品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表现了对边塞风情的热爱和对边疆战争的关注。
他们在诗歌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现了其特有的豪迈和坚韧。
他们也对战争给边塞地区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爱。
在他们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对家国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边塞土地的挚爱和眷恋,这种情感凝聚在诗歌之中,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高适和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从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还是题材内容上,都表现出了边塞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们的诗歌作品传达了两位诗人对于边塞土地和人民的热情眷恋和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豪迈和坚韧。
他们的诗歌作品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但其对于人们对和平、对家国的思考和向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珍藏和传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
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
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
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
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政论高手与风情画家的时代之音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异同比较
文/范金苹
摘要:高适、岑参,同为盛唐诗人,又都以写边陲地区汉族军民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边塞诗而流芳百世,被人并称为“高岑”①他们诗作中具有报国立功的追求,怀抱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悲壮慷慨的风格。
然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两位伟大的边塞诗人亦是如此,下面就二人的诗歌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
个人的性格特征、气质风度、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差异造成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内容方面,高诗悲壮而沉郁苍凉,岑诗悲壮而昂扬豪迈;风格方面,高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擅长描绘寓情于景;语言方面,高诗语言沉实质朴,岑诗用语峻逸奇丽。
而无论二人的共性和个性都表现了唐民族独有的时代特征,具有亘古不变的艺术魅力。
一、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国力强盛,战事频繁
初盛唐时期(公元755年之前),唐王朝疆土辽阔,国运昌达,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
据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卷”中,唐朝的版图北至今贝加尔湖,西至咸海,南达交趾,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辽阔的国土,漫长的边界线,再加上唐王朝对外交流频繁,边境上的摩擦断然不少,并且这一时期的边境战争大多是正义性的、防御性的,边塞诗便有了肥沃的创作土壤。
(二)文人崇尚武功赴边建功
开放的朝代孕育出了具有开阔视野的一批士人,他们渴望“从军报国”,凭借军功来“蹑级进身”,特别是均处于没落家境中的高适和岑参,赶赴边疆简直就是他们的一条终南捷径。
(三)有悠久的边塞诗传统
边塞诗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汉魏乐府时期的《饮马长城窟行》、《白马篇》是其初步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辞》更是为边塞诗注入了新鲜的气息,抒写了北国风光与巾帼英气,得到进一步发展;初唐时期,“四杰”与陈子昂理论上反齐梁形式主义诗风,更是积极进行创作,“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②”。
在此悠久的边塞诗传统之上,高岑的诗歌创作可谓“站在巨人肩膀
上看世界”。
(四)统治者的推崇作用
唐统治者,因自身血统③的原因,使他们改变了以往的尊华鄙夷的态度,而是视华夷如一,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④太宗早年受的教育更是“侧重武术,尤重骑射”。
⑤皇家崇武,民族观念的改变,使得不少文人发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时代之音。
二、高岑诗歌创作的共同之处
(一)有边塞生活体验
二人都曾多次出塞,高适从军河西,岑参往来陈右,边塞生活的经历便是他们创作的基础了。
(二)边塞诗的主格调
悲壮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谈到二人的“风骨”那便是悲壮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简明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⑥就二人诗歌来说,处于边塞,条件艰苦、远赴他乡、生死难料是其“悲”,而无论外部环境怎样不利,诗人的诗歌中总是自然流露着一股自信与乐观精神,则是其“壮”,“悲壮”的格调远不同于等人的边塞诗创作,所以高岑的诗歌创作正是盛唐之音的回响。
(三)相似的生活经历
第一,他们是没落家族,试图走科举的路子,却屡试不第,尝尽人情冷暖,品尽苦辣心甘,胸中难免郁结不平之气。
第二,他们心怀理想,积极入世,却在仕进道路上屡经挫折,但不甘平庸。
第三,都有边塞立功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疆,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
所有这些自然不能不在他们的诗歌上留下标记,表现出‘悲壮’的特色。
”(《高适岑参诗选•前言》)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旧唐书•高适传》称其:“有唐以来,诗之达者,唯适而已”,的确,高适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
”⑦岑参(约715-770年),出生于没落官僚家庭,他自幼遍读经史。
在入长安不第后,他选择出塞,从此走上了边塞之路。
《唐才子传》说他“尤工缀文”,《河岳英灵集》也说他“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确,岑参一直是
55
56
以“奇瑰”传世的诗人。
三、高岑诗的不同之处
(一)内容:政论高手与风情画家
高适作为诗人,位及封侯,的确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而诗以言志,他的诗作是他“政论高手”的一个应证:《燕歌行》中一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批判边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塞上》中他以“边城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表达对边事的担忧;《蓟门五首》中对“士卒厌糟糠,降虏饱衣食。
”现象的质疑和愤慨……岑参的边塞诗则对边塞风习进行了描写:“混炙犁牛烹野驼”的粗豪的饮食方式、“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的军营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的将军幕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的歌舞宴会、“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的民族融合……
(二)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正如清人王士祯语云:“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⑧
(三)写作手法
高适叙议结合,直抒胸臆。
岑参长于描写、融情于景。
元代的陈绎曾在《诗谱》这样说道:“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取景。
”以二人的代表作《燕歌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燕歌行》24句共分3段,前八句写出师,中八句写战斗,后八句写征人。
(四)修辞
高诗雄浑质朴,笔势豪健;岑诗想象丰富,热情奔放、善用夸张。
岑参的名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极力夸张,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反应出了军队在莽莽沙海、冯风吼冰冻的夜晚行军的骠勇。
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瑰丽想象,冲淡了边塞八月飘雪的乡思情怀中的伤感。
(五)诗歌形式
高适五言为主,岑参七言为主。
高适的诗多以五言为主,七言诗甚至不足于20%;岑参的诗虽然也多有五言,但七言诗的比例显著增加,且就边塞诗来说,岑参的杰出诗篇,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乎全都是七言⑨。
(六)诗歌比较
从边塞诗的广度来说,岑参略胜一筹,而从反映深远来说,高适则棋高一着。
的确,高适的边塞诗以政论见长,长于思想的深刻性。
而岑参则是相对以形式取胜,他的边塞诗,内容涵盖了边塞的自然与人文风光,火山云、飞沙走石。
(七)诗歌传承
高诗汉魏特点明显,岑诗多熔铸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
例如杜甫曾说高适“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长侍》),说岑参“谢眺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且胡应麟说:“高黯淡之内,古意尤存;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
”(《诗薮•卷二》)王士桢说:“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⑩其中,“曹”指曹植,“刘”代刘桢,同为汉魏时代“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而小谢——谢朓则是“永明体”的开创者之一,高岑接受的文化遗产可见不同。
综上所述,高适是边塞诗中的政论高手,而岑参则是一位风情画家;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高诗质朴,岑诗奇壮;高适诗主要是现实主义倾向,岑参诗主要是浪漫主义倾向;高适以古体五言为主,岑参多七言近体诗;高适主要运用夹叙夹议的、直抒胸臆的赋法,岑参主要运用奇特想象、融情于景的描写……高适和岑参就像魔方的两面,同属边塞诗人,却有各自不同的颜色。
注释:
①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1979年版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
②陈熙晋:《骆临海集笔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③陈寅洛《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手写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上篇:统治阶级氏族及其升降 第1页“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给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第1582页。
⑤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88页。
⑥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⑦《旧唐书•高适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⑧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
⑨苏亮:《盛唐之音的绝响•略说高适•岑参边塞诗》(百度文库)
⑩王世贞著,陆洁栋等注:《艺苑卮言》凤凰出版社 2009年版 卷四 第55页
参考文献:
[1]孙钦善等选注.高适岑参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葛晓音著.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4]慷慨激昂豪放悲壮——高适、岑参边塞诗奏响盛唐之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