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五):清热常用方剂
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
治疗感冒发烧的中药方剂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
感冒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喉咙痛、咳嗽、发烧等。
中药在治疗感冒发烧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麻黄汤:麻黄汤是治疗感冒发烧的经典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它有温里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汤由黄芩、黄连、黄柏和石膏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生津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口渴、咳嗽等症状。
3.银翘散:银翘散由连翘、桔梗、荆芥、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汗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4.葛根汤: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组成,有发表解毒、解表散寒的作用。
适用于寒邪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身体乏力等症状。
5.板蓝根颗粒:板蓝根颗粒由板蓝根提取而成,具有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作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喉咙肿痛等症状。
中药方剂在治疗感冒发烧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注意事项: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感冒发烧有多种病因和病情,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避免盲目使用。
2.找专业医生的指导:中药方剂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合理使用和剂量过大或过小。
3.按时按量服用:中药方剂的疗效需要持续的服用才能发挥出来,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
4.注意饮食调理:感冒期间应注意适当增加营养,多喝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休息调理:感冒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在治疗感冒发烧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和休息,以加快康复。
青岛大学2020年考试大纲 - 647医学综合 (中医)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47医学综合(中医)一、考试要求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具备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中医望闻问切诊断基本技术。
(3)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的辩证论诊疗方法。
(4)中药学: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
(5)方剂学:常用方剂的组方原则、功效、临床应用。
(6)针灸学:经络俞穴的基本概念、功能、临床应用三、试卷结构(题型分值)1.本科目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结构(1)A型题:70分,占总分的23%(2)B型题:80分,占总分的27%(3)名词解释:50分,占总分的17(4)问答题: 50分,占总分的17%(5)病例分析:50分,占总分的17%四、参考书目1.《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四版)》:郑洪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四版):李灿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3.《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四版):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
4.《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四版):钟赣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5.《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新世纪第四版):李冀、连建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清热药和方剂
黄连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处方用名:黄连、川连、五连、雅连。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泻火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清热燥湿要药,凡属湿热诸证,均可应用。其中,尤以肠胃湿 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最佳。古方多单用,病情较复杂者,常需 随证配伍,例如,湿热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痢疾热甚者配黄芩, 如葛根芩连汤。 2.清热泻火,治心火亢盛烦燥不眠配阿胶、芍药,如黄连阿胶鸡 子黄汤;治胃热呕吐,多与姜汁拌炒用,配吴茱萸,即左金丸;治胃 火炽盛的中消,多与知母、天花粉同用。 3.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 如黄连解毒汤。 用量:煎服, 2-5克。研末吞服, 1-1.5克. 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及阴虚津伤者慎用。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 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五、清热解暑药
定义
凡以清解暑热为主要作用,能清解 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 荷 叶 青 蒿
荷 的叶子。 药用部分:叶子。 性味归经 苦 平; 归肝 脾 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 健脾升阳 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清热解暑,治暑温,头胀,身痛.常与扁豆花,西瓜翠衣同用; 治 暑湿,常与藿香,佩兰等同用. 2,健脾升阳,治脾胃虚弱.常与白术,山药,黄芪等同用. 3,凉血止血,治血热所致的出血证. 常与大小蓟,生柏叶,生地黄 同用. 用法 9 - 15克,煎服. 清热解暑用鲜荷叶; 健脾用干荷叶; 凉血止血 用荷叶炭.
栀子
清热剂方剂学
昏狂谵语
热扰神明
热 在
上:吐、衄
血
出血
下:便、尿 热伤血络
分
外:斑疹紫黑
犀角地黄汤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解 君 犀角
清心解毒,凉血消斑
臣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 丹皮、赤芍
凉血、活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
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点。
清热剂
热
阳
辛
热 高热,汗出, 寒
亢 脉洪大
清
盛
热
石膏 竹叶 银翘
在
气
分
热 邪
口渴
伤
津
生 津 知母 止 麦冬
渴
清气分热
白 虎 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大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石膏
温伤 病 寒 大汗 气阳 分 明 大渴 实经
清 热
知母
生
津 粳米
热 热 脉洪大
甘草
清热透热 生津除烦
清热养阴
白虎汤
用药分析
石膏 清热泻火,透热解肌
清热剂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四章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 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清热剂
2、适应病证
里热证
清热剂
3、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证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阴虚发热证中以虚热内扰为主要病机者
临床中药方剂运用简述
(二)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炮制
• 炮制常用辅料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生姜汁、盐水、胆汁等 固体辅料-稻米、麦麸、土、滑石粉、白矾、河沙等
• 炮制方法 1、修制(不水火制)-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明煅与暗煅)、煨 4、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5、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人参、鹿茸
煎服法
• 用药法 1、内服药剂 方法——温服 时间——一般饭后服 滋补药——饭前服 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服 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饭后服 截疟药——发作前2小时服 安眠药——睡前0.5-1小时服 次数——一般两次 2、外用药剂 3、针剂、喷雾剂等
第二章
方剂学基础概述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 肺失清肃。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长 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 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 表证者。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 宣畅。 •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4)主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两方皆能温肺 化饮、止哮平喘。而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 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 较重者。射干麻黄汤方歌: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 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兼五味。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清热泻火方剂总汇(收集整理)
清热泻火方剂总汇(收集整理)清热泻火方剂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药方,用于治疗体内的热邪引起的症状。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供参考和整理。
一、加味清火饮【组成】生地黄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薄荷5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生津,适用于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状。
二、连翘败毒散【组成】连翘10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明目,适用于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三、白虎汤【组成】石膏3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利尿,适用于高热口渴、尿黄赤等症状。
四、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生地黄10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疏肝,适用于肝火旺盛、胸胁胀痛等症状。
五、五石散【组成】石膏10克,滑石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黄连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化痰,适用于热结痰滞、咳嗽痰黄等症状。
六、二妙丸【组成】生石膏30克,玄参10克,薄荷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化痰,适用于高热口渴、咳嗽痰黄等症状。
七、银翘散【组成】连翘10克,薄荷10克,扁豆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5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解表,适用于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
八、清火丸【组成】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解毒,适用于口腔溃疡、疱疹等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清热泻火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使用范围。
在使用这些方剂前,请咨询中医专家的建议,并遵循其用药指导。
总结起来,清热泻火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热邪引起的症状的药方。
这些方剂通常由草药组合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生津等功效。
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方剂,并遵循药方的用药指导。
希望本文对于了解和使用清热泻火方剂的朋友们能够有所帮助。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一、理论型中药方剂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
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希望以上对中药方剂常用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也希望能够为你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欢迎随时与我交流讨论。
清热方剂_常用的清热方剂有哪些
清热方剂_常用的清热方剂有哪些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适应症】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正文]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对于七种口味,取一桶水,煮六公升,去渣,去粳米,煮饭,从汤中取出大米,取一公升温服,一天三次。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解决方案: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
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
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
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
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
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这个处方是从白虎汤中剪下来的。
白虎汤的证候为热盛不虚。
这种综合征表现为热势下降,余热未尽,气津受伤。
由于热气虚弱,胃气不协调,苦寒湿润的知母消失了。
人参、麦冬补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健胃。
半夏虽然温热,但它与清热生液药物混合,保持温热干燥的性质,减少不良影响,帮助转移体液,使人参和小麦可以补充而不停滞。
这对那些充分利用半夏的人也有好处。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
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凉葛粉【组成】20克四川大黄、硝酸钠和甘草、10克栀子仁、薄荷去茎、黄芩和40克连翘。
清热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30方)
清热方剂总汇收集整理(1~30方)1、安宫牛黄散【处方】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性状】为黄色至黄橙色的粉末;气芳香浓郁,味苦。
【炮制】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6g,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0.4g,四岁至六岁一次0.8g,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瓶装1.6g【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2、安宫牛黄丸【处方】牛黄10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25g 珍珠50g 朱砂100g 雄黄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栀子100g 郁金100g 冰片25g 【性状】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600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3g【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3、安经汤【处方】当归身4. 5克,川芎1.5克,艾叶1.5克,阿胶珠1.5克,甘草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白芍2.4克,姜汁炒黄连2.4克,生地黄3克,黄芩3克,香附3克。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配伍特点
清营汤
1、体现了透热转气 2、用丹参体现了凉而不瘀
清营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清营汤
可按气分证与营分证的侧重点调整方中药量: 若气分热偏盛宜重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也可加
石膏、知母; 营分热盛,则重用水牛角、生地、玄参。 若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蒲公英等,可增强
本方解毒之功。 ●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 ●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 ●若寸脉细数,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现代运用
清营汤
现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 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 见证者。
清营汤
使用注意
原书指出“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使用本 方应注意舌诊,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湿之 象,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延长病情(因 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等是养阴滋腻之品)。 故必须舌绛而干方能使用本方。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清营汤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2020/12/20
7
㈡ 辛温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 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口 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辛温解表 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苏叶等为主组成。
2020/12/20
8
1表实感冒冲剂: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用于风 寒感冒表实证。见恶寒重,发 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流 清涕,苔薄白。
镇心安神,泻火养血。用于心火 上炎,灼伤阴血所致心神烦乱,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舌 红,脉细数。
2020/12/20
41
参考:①用于神经衰弱的失眠、 健忘、心悸、或精神抑郁症的神 志恍惚,而属心火偏盛者。②朱 砂有毒,不宜多服久服。
2020/12/20
42
(二)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丸: 滋阴清热,补心安神。用于 心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 忘、梦遗、大便干结,口舌 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火 热内盛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口鼻生 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
2020/12/20
14
(二) 清脏腑热药 1龙胆泻肝丸: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实 火上炎之胁痛、头痛,口苦目 赤,耳鸣耳聋,耳肿痛;肝经 湿热下注的小便赤涩痛,妇女 带下等。
2020/12/20
2020/12/20
25
参考:可用于慢性消化性疾病, 慢性出血性疾患所造成的身体 衰弱,疲倦无力,食欲不振, 及低血压,胃下垂,重症肌无 力等。
2020/12/20
26
2 参苓白术散: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用于脾胃 气虚挟湿,症见饮食不消,胸痞 脘闷,或吐或泻,四肢无力,形 体消瘦,苔白腻,脉弱。
2蜜炼川贝枇杷膏: 作用同上,化痰作用较 上方强。
中医方剂学-解表清热方剂
治疗原则与适应症
治疗原则
解表清热方剂的治疗原则为“发散表邪,清解里热”。通过发散表邪,使外感之邪从肌表而解;通过清解里热, 使内蕴之热得以消除。
适应症
解表清热方剂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喉肿痛等。此外,还可 用于治疗麻疹、风疹、湿疹等皮肤病初起,以及疮疡肿毒、丹毒等外科疾病。
辛凉解表剂
01
02
03
银翘散
由金银花、连翘、竹叶、 荆芥等组成,主治温病初 起,症见发热无汗、口渴 咽痛、脉浮数等。
桑菊饮
由桑叶、菊花、杏仁、连 翘等组成,主治风温初起, 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 微渴等。
麻杏石甘汤
由麻黄、杏仁、石膏、甘 草组成,主治外感风邪, 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 解、咳逆气急等。
分类
根据组方原则和药物作用特点,解表 清热方剂可分为辛凉解表剂、辛温解 表剂、扶正解表剂等。
历史与发展
古代应用
解表清热方剂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古代医籍中已有广 泛应用,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现代发展
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现代 医家在继承古方的基础上,不断 创制新方,丰富了解表清热方剂 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解表清热方剂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其 对机体免疫系统、炎症反应等的 作用机制。
药物相互作用
探讨解表清热方剂与其他药物合 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为临 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疗效评价
01
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解表清热方剂在治
疗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中的临床疗效。
扶正解表剂
1 2
败毒散
由人参、茯苓、枳壳、甘草等组成,主治气虚外 感证,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等。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基础部分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能力目标】能够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二)阴阳五行学说【知识目标】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能力目标】1.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2.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3.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三)藏象【知识目标】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2.了解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2.能够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不同内涵(四)气血津液【知识目标】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2.能够初步解释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五)经络【知识目标】1.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2.了解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能力目标】能够在人体四肢部位标示出十二经脉的分布(六)病因【知识目标】1.掌握中医病因的概念2.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能力目标】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七)病机【知识目标】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2.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3.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理变化特点【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2.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八)防治原则【知识目标】了解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能力目标】能够初步运用治则理论确定常见病证的基本治则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一)诊法【知识目标】1.掌握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病理舌象(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淡舌、红舌、绛舌、紫舌、舌体强硬)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4.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5.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病理脉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细、弱、结、代)及其临床意义6.了解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7.了解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8.了解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能力目标】1.能够辨别正常舌象与常见病理舌象2.能够初步辨别得神、失神、假神3.能够初步辨别常见异常形体姿态、色泽变化及五色所主病证4.能够运用问诊采集病史5.能够运用寸口诊脉法辨别正常脉象及常见病理脉象(二)辨证【知识目标】1.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2.了解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八纲辨证分析常见证候2.能够初步运用脏腑辨证辨识常见证候三、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的性能【知识目标】1.掌握四气五味、归经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2.了解升降浮沉的概念【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说明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二)中药的使用【知识目标】1.掌握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的内容2.了解中药古今计量单位换算3.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及确定用药剂量的依据4.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能力目标】1.能够说出药物的配伍禁忌及妊娠用药禁忌2.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确定用药剂量(三)常用中药【知识目标】1.掌握80味代表性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了解5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能力目标】1.能够背诵80味代表性中药的功效主治并能正确使用2.初步学会50味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3.能够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学会辨证用药附:130味中药(80味代表性中药、5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名称1.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苏子)荆芥防风生姜香薷羌活苍耳子白芷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柴胡葛根牛蒡子蝉蜕2.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白头翁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紫花地丁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3.泻下药攻下药:大黄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4.祛风湿药独活秦艽桑寄生防己5.化湿药藿香厚朴苍术砂仁6.利水渗湿药茯苓车前子(车前草)茵陈薏苡仁泽泻滑石金钱草7.温里药附子干姜(炮姜)肉桂8.理气药陈皮(橘核) 木香香附槟榔枳实9.消食药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 谷芽 莱菔子10.止血药白茅根 三七 白及 艾叶蒲黄 大蓟(小蓟)地榆11.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丹参 红花桃仁 益母草 牛膝 12.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 天南星(胆南星) 旋覆花清化热痰药:贝母 瓜蒌 竹茹止咳平喘药:杏仁 枇杷叶 紫菀桑白皮 葶苈子桔梗13.安神药酸枣仁龙骨 远志14.平肝息风药石决明钩藤 天麻牡蛎 代赭石 地龙15.补虚药补气药:人参 党参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大枣补阳药:杜仲 续断 菟丝子 益智仁补血药:当归 熟地黄 白芍 阿胶补阴药:沙参 麦冬 枸杞子 鳖甲天冬 玉竹 石斛 16.收涩药五味子 乌梅 山茱萸肉豆蔻浮小麦注:各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作20%的调整,并适当增加本地地产药材。
五方散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总结
五方散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总结五方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篇文章将从五方散的药物组成、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药物组成五方散是由栀子、黄连、黄柏、苦参、赤芍、阿胶等多种中药组成,配方由古代医家张仲景创立,历经数百年不断改进而成。
五方散的功效来自于配方中的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起到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二、临床应用五方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是用于治疗肝炎、淋巴结结核、痈肿等疾病。
由于五方散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风热、湿热等病情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五方散也可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如牛皮癣、湿疹等疾病,能够改善病情,缓解病人的痛苦。
三、实验研究五方散不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实验研究中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五方散中的黄连、黄柏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有害自由基,改善细胞功能。
另外,五方散中的苦参提取物对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够防止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更多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五方散的药物组合具有明显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对于某些癌症的治疗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经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五方散被证明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
特别是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改善肝炎、淋巴结结核、牛皮癣等疾病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同时,五方散也在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认可,其药物组合对于预防癌症甚至治愈癌症也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五方散的广泛应用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药的疗效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案例。
中医常用方剂-17种清热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医方集解》
11
清热剂
清脏腑热
清胃散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
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钱(9g)。
1、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黄连三两(9g),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栀子(擘)十四枚(9g)。
1、现代用法:水煎煮。
2、古代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分二服。
《肘后备急方》
6
清热剂
清热解毒
凉膈散
泻火通便
清上泄下
上中焦邪郁生热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清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经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2、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
清热剂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15g),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各6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各3g) ,僵蚕、升麻各七分(各2g)。
中西医结合《中医方剂学》——清热方整理
清热泻⽕⽅具有清热泻⽕的作⽤,适⽤于热在⽓分或三焦热盛证。
症见⾼热烦渴,多汗,或狂躁谵语、吐衄发斑、苔黄、脉洪⼤或滑数等。
常⽤⽯膏、知母、栀⼦、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药为主组成⽅剂。
常⽤⽅如⽩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虎汤《伤寒论》 组成:⽯膏30克知母9克炙⽢草3克粳⽶15克。
⽤法;⽔煎服(⽯膏先煎)。
功⽤:清热⽣津。
主治: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分热盛证。
症见⼤热头痛、⼝⼲⾆燥、⼤渴引饮、⼤汗出、⾆苔黄燥、脉洪⼤有⼒或滑数者。
⽅解;本⽅是治疗阳明经证和⽓分热盛的主⽅。
⽅中⽯膏⽢寒,泻胃⽕⽽透肌热,以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为辅药、知母与⽯膏相配伍,则清热除烦的作⽤更强;⽢草、梗⽶益胃⽣津,共为佐使药,有清热除烦,⽣津⽌渴的功效。
临床应⽤: 1.本⽅主治辩证要点是:⼤热、⼤渴、⼤汗、脉洪⼤等。
2.凡热性病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本⽅,如“流脑”、“⼄脑”、肺炎等。
出现⽓分实热者均可应⽤,可酌加芦根、⼤青叶之类,以加强清热泻⽕的作⽤。
3.外感已解,热盛于⾥,津⽓两伤,以及夏⽉中暑,⾝热⽽渴,汗多,脉⼤⽆⼒,可于本⽅加太⼦参(孩⼉参)或明参或党参,名⽩虎加⼈参汤。
4.消渴证见烦渴引饮,多⾷善饥,脉象有⼒者,可⽤本⽅加天花粉,以清热⽣津。
5.⽛龈肿痛,⼝⼲⽽渴,属胃热者,亦可⽤本⽅。
注意事项:表未解⽽恶寒⽆汗,或发热⽽不烦渴者,不宜⽤本⽅。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 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6克栀⼦9克。
⽤法;⽔煎服。
功能:泻⽕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症见⽕热烦狂,⼝燥咽⼲,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红苔黄,脉数有⼒。
⽅解:本⽅由⼤苦⼤寒,泻⽕解毒药组成。
⽅中以黄连泻⼼⽕。
兼泻中焦之⽕;黄芩泻上焦之⽕;黄柏泻下焦之⽕;栀⼦通泻三焦之⽕;导以下⾏。
四药合⽤,其泻⽕解毒之效甚著,故适⽤于表⾥三焦⽕热亢盛之证。
临床应⽤: 1.本⽅使⽤于⽕热烦狂、⼝燥咽⼲、神昏谵语、苔黄、脉数有⼒、如败⾎症、肺炎、痢疾等,属于⽕毒者,可应⽤本⽅。
方剂临床应用
方剂临床应用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药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剂型。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方剂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疗效确切、用药简便等特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
本文将从方剂的定义、分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方剂的定义方剂,又称中药方剂,是中药学上的专有名词,是用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剂型,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方剂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方剂的组成药物有主药、辅药、味药和药引等,经过炮制加工制成颗粒、丸剂、散剂、丹剂等各种类型的剂型,以方便患者服用。
方剂的分类方剂根据用途、性质和剂型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经典方剂、现代方剂、专科方剂等多种类型。
经典方剂是根据中医药经典医书中的经验方组方而成,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具有临床验方丰富的特点。
现代方剂是根据当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研制而成,如感冒清热颗粒、肝炎胶囊等,有着明确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专科方剂是针对某些特定疾病或症状而研制的方剂,如心脑血管疾病专科方剂、妇科疾病专科方剂等,用药更为精准。
方剂的临床应用方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着显著的疗效。
一方面,方剂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治疗更为精准高效;另一方面,方剂中的多种药物可以相互协调、增效,减少药物间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此外,方剂还可以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病理机制的不同进行配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总的来说,方剂在中医临床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得到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药方的剂量、煎煮方法等要求,遵医嘱正确服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医生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的配伍和剂量,以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方剂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方剂3清热方
三、使用注意
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 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 酌情配伍“反佐”药。
白虎汤
来源 《伤 寒 论》
组成
石膏 (50g) 知母 (18g) 炙甘草 (6g) 粳米 (15g)
功效 清热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高热面
赤,烦渴引饮,汗出,脉洪 大有力。
临床应用
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 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等具有 气分热盛者,均可加味用之。
清营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
水牛角 30g 生地15g 玄参9g 竹叶3g 麦冬9g 丹参6g 黄连5g 银花9g 连翘6g
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温病邪热初入营分证。症见身
热夜甚,心烦不眠,时有谵语,口渴 或不渴,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 细数。
临床应用
乙脑,流脑,过敏性紫癜,神经性皮 炎等,属营分见症者,均可应用。
临床应用
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 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 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 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凡属肝经 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黄连解毒汤
来源 《外台秘要》
龙胆泻肝汤
来源 《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 (6g) 黄芩 (9g) 栀子 (9g) 泽泻(9g) 木通(6g) 车前子(9g) 当归 (3g) 生地 (6g) 柴胡(6g) 生甘草(6g)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炎和肝胆湿热下注证。
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阴肿阴痒,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 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 : 本方是用治火热毒盛, 充
斥三焦的常用方。 中用黄连 泻心 方
火为君 , 泻中焦 之火 ; 兼 黄芩清 肺
同, 其属性则一 , 故此三者统 属里热 证 。 素 问 ・ 真要 大 论 “ 者 寒 ( 《 至 热
之 ”“ 、温者清 之” 的治疗原则 , 由 对
温、 、 热 火所致 的里 热证皆可适用。
重用石膏配知母、 甘草 , 是取法白虎
汤, 意在清热保津 ; 黄连 、 黄芩 、 栀子
共用 , 是仿黄连解毒方义 , 意在通泻 三焦火热 。 犀角、 生地、 赤芍、 丹皮相 配, 即犀角地黄汤的成方 , 是为清热
ZOGYOT ND | HN I I A A
解毒 , 凉血散瘀而设 , 配清气法以治 气血两燔 之证 。 配连 翘 、 再 元参 “ 解 散浮游之火 ”桔梗、 ; 竹叶取其“ 载药
中药天地 fH G A NN I O O A ZN Y D
常用 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 五)
清热常用方剂
吴志 香 唐朝 泽
( 宁 中医药大学附属 医院内分泌科 , 阳 10 3 ) 辽 沈 0 2 1
凡以清热 药为主组成 , 具有清 热、 泻火 、 凉血 、 解毒 、 滋阴透热等作 用的方剂 , 统称清热剂 ,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 。 温、 、 热 火三者 , 一般有温盛为
为清热解毒 , 凉血泻火 。 主治温疫热
功用为清热生津 。 主治 阳明气分热
盛。
特点是凉血 与活血散瘀并 用 , 如 正
叶天士所说 :入血就 恐耗血动 血 , “
直须凉血散血 ” 。
方解 :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之证 。 方中用石膏为君 , 取其辛甘大 寒, 以制阳明( 气分) 内盛之热 。 以知 母苦寒 质润为 臣, 以助石 膏清肺 一 胃之热 ; 以借苦寒润燥以滋 阴。 一 用 甘草 、 粳米 , 既能益 胃护津 , 又可止
而数 , 或浮大而数 , 舌绛 、 唇焦 。 方解: 本方主治热毒充斥, 气血 两燔之证。 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 ,
大寒 伤 中之 偏 , 共为 佐使 。 四药 共 用, 具有清热生津之功 , 使其热清烦 除, 津生渴止 , 由邪热 内盛所致诸证 皆可相应顿挫 。 本方 在 伤寒 论 中
毒, 充斥内外 , 气血两燔 。 大热渴饮 ,
头痛如劈 , 干呕狂躁 , 谵语神糊 , 视
物昏瞀 , 或发斑疹 , 或吐血、 衄血 , 四
肢 或 抽 搐 , 厥逆 , 沉 数 , 或 脉 或沉 细
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的方剂具 有清热 、 泻
火、 解毒的作用 , 适用于三焦火毒热
盛; 以及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 胸膈热 聚; 或风热疫毒发干头面等证。 其代
热, 泻上焦之火为 臣; 黄柏泻下焦之
火 , 子通泻三焦之火 , 栀 导热下行 ,
芍药 、 牡丹皮各 l g生地黄2 。 5 , 0 功 g
用: 清热 解毒 , 凉血散瘀 。 主治热伤
血络 , 蓄血 留瘀 , 热扰 心营 。 方解 : 本类方剂的组合 , 入营 、
合为佐使。 共收泻火清热解毒之功。
几因火毒上逆、 外越而生诸证 , 通过 泻火泄热之剂 , 其火毒 下降 , 则诸症
其 中, 由于里热证有 在气分 、 血分 、 畦腑等不 同 , 故而治 疗里热证的清 热剂又相应分为清气分热 、 清营凉 血、 清热解毒 、 气血两清、 清脏腑热 、 清虚热等6 。 类
人血均用犀角、 生地 , 以清营凉血 为
4 气血两清
气血 两清 的方剂具 有清 气凉 血, 泻火解毒作用 , 适用于疫毒或热 毒充斥内外 , 气分、 血分均受干扰之
1 清气分 热
清气分 热的 方剂具 有 清热除 烦, 生津止渴的作用 , 适用于热在气 分, 热盛津伤 , 或气阴两伤之证 。
角清心 、 凉血 、 解毒为主 ; 配生地一 以凉血止血 , 一以养 阴清热 。 芍药 、
成: 生地黄2 、 0 木通1 、 g 5 生甘草梢 g
l 。 0g 功用 : 清心养 阴, 利水通淋 。 主
治心 经热盛。
阴虚 。
主治 阳明热证 、 在温病 学范围是用 于治疗 气分热证 的代表方 。 两类疾
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 , 组成 : 、 黄连 栀子各1 , 5 黄芩、 g 黄柏各1 。 0 功用 g
为泻火解毒 。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 , 三 焦热盛之证 。 热烦躁 , 大 口燥咽干 , 错语 , 不眠 ; 或热病吐血 、 衄血 ; 或热
丹皮既能凉血 , 又能散瘀。 本方配伍
证 。 代表 方剂 为清瘟败 毒饮 , 其 组
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组成 : 石膏
3 , 0 知母 、 g 粳米各l , 5 炙甘草1 。 g 0 g
成: 生石膏4 , 、 0 生地 桔梗各2 , g 0g
犀角、 栀子、 黄芩、 知母 、 、 、 赤芍 玄参 连翘 、 丹皮各1 , 5 炙甘草 1 。 g 0 功用 g
自平 。 为大苦大寒之剂 , 本方 以清亢
甚之火为主 , 但久服 易伤脾 胃, 非壮 实体 质皆非所宜。
主 , 中由于入营邪热 多由气分 传 其
来, 故配用银花 、 连翘 、 竹叶促其透 热转气 。 本方主治诸症 , 有因热伤血 络, 迫血妄行者 , 阳络伤则血从上溢 而 为吐血、 衄血 ; 阴络伤则血从下溢 而为便血 、 溲血 ; 外溢肌肤 , 则见发 斑成片 , 热甚则斑色紫黑。 本方以犀
热、 热极似火的区别 , 实际是程度不
病, 均属里热证 , 对石膏用量 皆主张
偏重 , 方能生效 。
甚发斑 , 身热下痢 , 湿热黄疸; 外科
痈疽疔毒 , 小便黄赤 , 舌红、 苔黄 , 脉
数有 力。
2 清 营凉 血
清 营凉 血的方 剂具 有清 营透 热, 凉血 散瘀 , 清热解毒的作用 。 其 代表 方为 犀角地 黄汤 , 组成 : 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