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地质灾害与防治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地质灾害的定义、分类、原因以及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展开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作用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地壳内、地表上发生的一系列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控性的自然灾害事件。
按照灾害发生地点的不同,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山地灾害、滑坡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等。
其中,山地灾害主要发生于高山、山地和丘陵地区,包括山体滑坡、崩塌、危岩滚落等现象;滑坡灾害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坡地,导致土石质量下滑或顺坡滑动;地震灾害主要由地壳运动引起,造成地震波及相关次生灾害;泥石流灾害是山区地质灾害的一种特殊表现,由强降雨引起的土石流泥水混合物沿坡面流动而成。
二、地质灾害的原因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和地下水等。
地质构造是地震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地震活动常常伴随着地质灾害的发生。
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频发和规模亦有重要影响,强降雨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例如地势陡峭的山区地区更容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
地下水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当地下水位上升时,会进一步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滑坡和地面沉降等。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建设房屋或产业园区,会增加地质灾害的风险。
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会削弱地质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增加地质灾害的概率。
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预防、减灾和防灾三个方面。
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早期预警和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预测和预报地质灾害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预报地质灾害的预报是通过对地质环境、地表形态、地下水位、地震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研判和监测来实现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预报方法:1.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球自然震动的监测,以及各种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进行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
地震预报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活动模型建立、地震前兆现象观测等。
2. 泥石流预报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暴雨等原因引发的流动的碎屑混合体,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居住区域的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预报的方法主要包括对陡坡地区进行监测和观测,如监测雨量、地下水位、坡面位移等,通过对预警信号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建立泥石流预报模型来实现。
3. 滑坡和塌陷预报滑坡和塌陷是由于地层结构破坏、水分饱和等原因引发的地面滑动和沉降。
滑坡和塌陷预报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和监测,如对滑坡、塌陷区域进行地质、地形、地下水位的勘查和监测,通过分析和判断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的变化等信息,来预测滑坡和塌陷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灾害防治主要包括建设抗震设防和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中,需要考虑到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能够做好防范措施。
2. 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沟道和堤坝加固两方面措施。
在沟道治理方面,采取清淤、排水、加固等方式,加强沟道的稳定性;在堤坝加固方面,采取建设挡土墙、加固原有堤坝等措施,提高堤坝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自然力作用等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
地质因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而山体滑坡则与地质岩性、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雨水的渗透等有关。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气温、风力等,这些因素会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采地下水、违法违规建设等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此外,加强地质勘测,深入了解地质条件,尽量避免在潜在灾害点进行建设。
另外,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限制危险地带的开发。
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也是预防工作的一部分。
2. 防治措施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对于山体滑坡等灾害,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人工爆破排除滑坡岩体威胁,加装护坡网等。
此外,加强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的研发,确保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
3. 救灾措施当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我们需要及时展开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
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调救援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同时,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也是救灾措施的一部分。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是地球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灾害地质调查与预防措施
灾害地质调查与预防措施灾害地质调查及预防措施灾害地质调查是指通过对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及灾害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而预防措施则是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探讨灾害地质调查与预防措施。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根据过去的经验,很多地质灾害都是可以预防的,只需通过对灾害地质调查,找出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调查包括灾害区域的勘察、调查、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其中,地质条件的勘察是基础,有助于了解区域的地质背景、地下水位、地下地质结构等,为灾害的预测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察、遥感技术和地质探测技术等。
1. 实地勘察:实地勘察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地采样,获取灾害现象的有关数据,如地质构造、地下水位、降雨量等。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无人机等远距离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数据,从而了解灾害区域的状况。
3. 地质探测技术:地质探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测量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获取更准确、更详细的地下地质信息,并为灾害预测提供依据。
三、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预防措施1. 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时预警地震的发生;另外,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人民的防震意识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2. 滑坡灾害:滑坡是由于地下水位变化、降雨等因素引起的土层失稳而发生的。
预防滑坡灾害的措施之一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另外,加强对山区的监测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也是预防滑坡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和地表活动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地震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方案。
一、灾害预防1. 加强地质调查与监测:建立完善地质调查与监测体系,深入了解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貌、构造、气候和地下水等信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
2.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地质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灾害区域的重点治理方向和措施。
3.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监测预警1. 建立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遥感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变形监测等,以实时掌握灾害形势。
2. 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对地质灾害预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研究,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3. 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流:建立灾害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数据交流合作,提高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整体效能。
三、应急救援1.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制定不同地区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灾害救援工作。
3. 增强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救援装备、食品、饮水、医疗物资等,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防灾减灾1.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模,选择合适的治理方式,包括建设防洪堤坝、加固山体、梯田治理等,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高发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的防灾减灾功能。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我们应该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措施。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壳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滑、泥石流、塌陷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其破坏力极强。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地震;- 实施抗震设防规范,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提高抵御地震的能力;- 加强对地震科普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培养应急处理能力。
2.地滑灾害:地滑是由于地层滑动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破坏。
防治地滑灾害的措施包括:-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确定潜在地滑危险区域;- 针对潜在地滑区域,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如地质勘察、地下水控制、加固坡体等;-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避灾意识。
3.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在暴雨、融雪等自然条件下,山体失稳导致大量泥沙石块流动的现象。
为了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建立泥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情况,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 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避免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居民点、工厂和水库的建设。
4.塌陷灾害: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或地下工程施工不当引起地表下陷的现象,造成房屋倾斜和道路破坏。
为了减少塌陷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位下降过快;- 对正在进行地下工程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合理设计工程方案,加强监测管控;- 积极开展地下管网的维护和整治,避免地下管道破裂导致地表塌陷。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工程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规划管理以及公众参与,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在土木工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工程建设和运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1. 地质灾害类型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这些地质灾害都会对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现象,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地基沉降等严重后果,对土木工程构成严重威胁。
-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壤、岩石等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常常发生在陡坡、松软土层等地质条件下,对工程造成严重破坏。
-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体暴雨等原因引起的大量泥沙、岩石等松散物质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瞬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对工程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或下降的现象,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等原因引起。
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倾斜、管道破裂等问题,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
2. 地质灾害特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应对。
-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土木工程的破坏性极强。
因此,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工程的抗震能力。
- 滑坡常常发生在陡坡和松软土层等地质条件下,对工程造成直接威胁。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地质勘察,采取加固坡体、排水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 泥石流具有瞬发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对工程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在山区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泥石流的影响,采取防护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 地面沉降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等原因引起,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勘察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地球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勘察是为了提前了解地质环境,评估灾害风险,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常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旨在提高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减轻其对人类的危害。
一、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地质勘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地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岩土力学性质等,为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勘察包括对地层岩土、地下水、地下构造的调查,以及通过勘测技术获取的地质信息。
这些核心内容提供了灾害发生、发展的基础数据,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二、预防性措施1. 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是地质勘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该数据库可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数据信息,为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规模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质灾害的规律,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完善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态势,为人们提供预警信息。
监测系统可以包括地震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这些监测系统的数据可以提供给相关部门,支持决策和应急响应。
3. 加强科技研究科技研究是地质勘察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预测预警、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研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等,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防治效果。
三、防治措施1. 巩固加固巩固加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善地质构造、加固岩土等方式,提高地质体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巩固加固方法有填充法、浇灌法、注浆法等。
巩固加固可以减少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
2. 隔离分离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可以采用隔离分离的方法。
通过设置隔离带、沟槽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异常、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1.地质勘察方法: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监测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地质勘察主要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土采样与测试、地下水勘测和地形测量等。
2.遥感监测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监测。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用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如地面裂缝、滑坡体和变形带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地表的高程数据,帮助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3.地下水监测方法: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下水位的连续监测,可以发现地下水位的异常升降情况,并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监测主要采用水位计和测井技术。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指通过工程手段来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比如,在山体滑坡的高危区域开展治理工程,如挡土墙、梯田和护坡等。
此外,对于临近断裂带和地震带的建筑物,也应该采取加固措施,使其能够抵御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袭击。
2.规划管理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也需要通过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来实施。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区。
此外,要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禁在地震带和滑坡带等危险区域进行违法建设。
3.应急救援措施: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发性的,因此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疏散和紧急救援。
同时,要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和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挑战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和创新。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原因导致的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__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按照科学合理、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地震防治1.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地震预警精度和时效。
2.推进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分级,制定地震应急预案。
3.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
4.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地利用管控力度,对地质灾害风险高的区域限制建设。
三、滑坡与崩塌防治1.制定滑坡与崩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加强滑坡与崩塌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修复破坏地质环境。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合理用地。
四、泥石流防治1.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完善预警机制,加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2.加强泥石流沟道治理,提升防治效果。
3.加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控制减少人口和财产暴露度。
五、地质灾害应急救援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升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
六、科研和技术支撑1.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提升对地质灾害成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
2.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防治水平。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七、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1.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
2.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和合作机制,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八、宣传和教育1.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九、预算安排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定相关的预算安排。
2.加强对财力、物力的管理和监督,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4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4篇(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是指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灾情情况,制定相关工作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轻和预防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一般步骤和内容:1. 了解地质灾害情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地质灾害的历史记录、地质调查和监测数据等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规模。
2. 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规模,结合地质环境和人口分布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各类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 制定防治目标和策略: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策略,包括减灾、防灾和灾后恢复等方面。
4.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测和预警方案,确保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堤坝等,提高其抵抗地质灾害的能力,并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6.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7. 建立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救援力量,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速度,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落实责任和监督机制: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9. 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并通过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灾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同时要注重科学决策和灵活应对,确保有效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精选4篇(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分为六个阶段:1. 阶段一:确定工作目标和范围- 定义地质灾害的种类和范围,确定防治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 了解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制定工作目标和防治策略。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和地球物理过程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定量、半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区域或工程建设在地质灾害及其灾害危险性下的安全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收集资料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首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构建出全面的地质灾害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2.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为活动三大类,包括地震烈度、坡度、岩性、降雨量、地下水位等。
3. 评估方法选择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有多种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概率评估等。
在选择评估方法时,需要考虑现有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根据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定性评估适用于数据较少、资料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定量评估则需要对资料的定量化加工和处理。
4. 风险评估与划分根据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区域或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和划分。
评估结果可以用概率、风险度等指标来表达。
在风险划分的基础上,可以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或工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或消除地质灾害的危害,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 预防与监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任务。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斜坡监测仪器等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可以提前预知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工程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是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措施的建设,以减轻或消除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
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1. 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指的是在地球表面活动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而导致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根据产生原因、发生地点、形态特征等不同因素,地质灾害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地质灾害的勘察意义地质灾害的勘察是指对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系统地调查、观测和研究,以确定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危险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等各种信息。
地质灾害勘察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地质灾害勘察可以通过对地区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通过了解危险性,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引发的风险。
2.2 确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勘察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包括可能受灾地区的河流、道路、建筑物等。
通过了解影响范围,可以采取合理的规划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3 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勘察可以为制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等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地质灾害勘察的方法与技术3.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地质灾害勘察的基础工作,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野外取样等方式,获取物理地质数据和地貌信息。
野外调查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绘、水文、气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重要的勘察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貌特征、地下水位等。
3.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灾害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文地理等数据,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3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是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地下构造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水位、岩石层位、断层构造等信息,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的某些内部或外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地面沉降、断层活动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给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按照成因可分为自然地震、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断裂等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非常严重。
山体滑坡是一种很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山体物质的流失和荷载的改变,导致山体失稳,最终导致山体崩塌和滑坡。
山体滑坡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耕地、建筑、水利设施、居民安全等。
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通常由于山体滑坡等因素使大量土石混合物向下流动而形成。
泥石流可能伴随严重的毁灭性破坏,包括迅速冲击、淹没、滞留和冲击,对农田、水利设施、交通、人口、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还有一种灾害——地面塌陷,是由于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地表下降形成的。
地面塌陷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导致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消耗滩涂和耕地,使土地的质量下降,使城市水系遭受扰动、水路运输等领域也会受到影响。
2.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惊人,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减少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
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通力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3.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
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的发生。
(2)加强防范和减灾措施。
对亟需保护的重点地区,应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修建堤坝、设置警示标志、绿化等,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措施分析
《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措施分析》xx年xx月xx日•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分类•防治措施分析•实例分析目•总结与展望录01地质灾害概述定义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现象。
分类根据成因和形态,地质灾害可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定义与分类包括地震、降雨、风化作用等。
地震会导致岩体失稳,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降雨会软化岩体,增加重力负荷,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人为活动不合理的开挖、爆破、砍伐植被等人为活动也会引发地质灾害。
例如,开挖坡脚会降低岩体稳定性,引发滑坡;爆破震动可能导致岩体失稳,引发崩塌。
自然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VS影响地质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危害滑坡、崩塌等灾害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受阻、农田被毁等危害;泥石流可能导致河流堵塞、桥梁垮塌等危害;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开裂、地下管道破裂等危害。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危害02地质灾害分类山体滑坡总结词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由于山坡上的土壤或岩石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发生向下或向外的滑动。
详细描述山体滑坡通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地震活跃地区。
这种灾害的发生与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滑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可以很大,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总结词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在重力和水流作用下运动的自然灾害现象。
详细描述泥石流常发生于山区、丘陵地区,特别是在暴雨或大量降雨后。
它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和流动性,对沿途的居民和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泥石流总结词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突然下沉形成的坑洞或洞穴,通常由于地下岩石、土壤等结构的失去稳定性所致。
详细描述地面塌陷可能发生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但通常与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洞穴崩塌等因素有关。
这种灾害对人类生活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如道路断裂、房屋倒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垭隧道塌方机理分析摘要:论文以该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塌方实例为研究对象,对二道垭隧道围岩特性以及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对塌方发生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为后续处理对策提供坚实的依据。
关键词:公路隧道塌方机理应力分布Analysis of Metheod of Landslides of Erdaoya TunnelAbstract: Taking the landslides case in tunnel construction as study object,and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rDaoya Tunnel of base rock and the region'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comb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hich provided a solid basis for follow-up disposal measures.Keywords : road tunnel; landslides of the tunnel;distributing of stress0 引言处在断裂构造带附近的隧道洞室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出露往往复杂多变,坚硬岩层、软弱岩层以及松散层等均有分布。
当隧道洞室处于自稳能力差的软弱围岩中时,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围岩进行加固与处理,否则将会引起洞内冒顶或塌方破坏事故,给隧道施工和运营带来很大危害[1]。
本文结合曾经实习的二道垭隧道出口段塌方事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该处软塑性围岩在施工开挖扰动以及地下水的影响下发生重力坍塌破坏的原因。
1 洞内塌方情况介绍1.1 左线塌方过程二道垭隧道左线ZK95+526~+667段原设计为Ⅰ~Ⅲ级围岩,初期支护为药卷锚杆,间距1.2米的格栅拱架,S3b衬砌支护(各种衬砌支护详细介绍参看附表一)。
2005年7月4日(注:此节时间均为2005年,后文略)早上隧道左洞施工到ZK95+567时,在爆破开挖后掌子面处发现黄泥层并有渗水,不时有少量塌落物。
中午黄泥层继续塌落,塌落速度加快,并有较大的渗水。
在洞右方形成小型塌洞。
7月5日上午已完成两榀工字钢的架设。
下午在图1塌方落下的黄泥碎石土和石块图2 塌方体堵塞开挖面的情形施工第三榀工字钢时,发现后面已完成的初期支护混凝土出现裂纹,并且随着塌落物不断增加裂纹也逐步增大。
晚上开挖面开始出现大面积塌方,落下了黄泥碎石土和石块,如图1所示。
整个开挖面被塌方体覆盖,如图2所示。
1.2 右线塌方过程二道垭隧道出口段右线YK95+461~YK95+667段原设计围岩类别为Ⅰ~Ⅲ级,初期支护采用长3m环向间距1m的Ф22药卷锚杆、间距1.2m的格栅拱架、Ф8钢筋网和22cm厚C20喷射混凝土的S3b支护,施工方式为两台阶爆破开挖。
7月5日,当隧道左线出现大面积塌方时,隧道右线处于正常施工状态。
7月6日,当开挖至YK95+577时,掌子面左侧拱部及侧墙也出现黄泥软弱夹层,并且夹有少量孤石,同时伴有地下水从岩层中渗出。
当时掌子面及侧墙部位开始出现小型塌方。
至当天晚上,开挖面出现大面积坍塌,并且掌子面后方2m范围内已施工完毕的初期支护被压垮,开挖台车由于没有来得及退出被塌压变形,如图3所示。
图3 开挖台车被塌方体压塌变形图4右洞第二次塌方塌落的碎石土及块石右洞塌方经过处理后,7月26日开始继续向前开挖。
从YK95+577-YK95+552的25m 变更为Ⅳ级围岩。
从YK95+552开始按原设计III级围岩设计施工。
8月18日施工至YK95+536断面时,上台阶掌子面右侧出现与石灰岩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的黑色碳质灰岩层,该岩层厚度在30cm左右,较破碎;拱顶处沿岩层倾向有一40cm 厚的黄泥夹层。
该夹层贯穿整个上台阶掌子面并向下台阶延伸,且在拱顶处覆盖区域较大。
靠近黄泥夹层的岩层均为强风化且极为破碎的石灰岩,灰黑色,用手就可以剥落;地下水在掌子面中心的裂隙中呈线状流出,掌子面前段均以滴状流出。
由于破碎岩层极不稳定且随时都会产生掉块,所以在进行爆破钻孔开挖之前施工单位先用挖掘机将上台阶掌子面的松散岩层挖落,施工进度较前几天要慢。
8月19日早晨,当爆破开挖至YK95+535时,拱顶处的黄泥夹层和右侧的碳质灰岩层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并且由于黄泥在地下水作用下抗剪强度和自稳能力下降,最终致使拱顶处围岩不能自稳而发生大体积塌方(如图4所示),塌方体为碎石土及小型块石。
至上午十点左右,塌方体体积已有30m3左右,并且不时有塌落物从拱顶上部的超前小管棚的缝隙中掉落下来。
2 塌方原因分析2. 1塌方区围岩类型[2]到07年6月8日为止,二道垭隧道右线已经贯通,左线只剩下20米未打通。
根据当时已开挖出露的岩层,二道垭隧道段岩层以弱风化石灰岩为主,局部地段含有绿泥钠长片岩和石英岩。
勘察与设计的围岩类别大都为Ⅰ—III级。
塌方位置处于Ⅰ级构造地带,受强烈地质构造作用及侵入活动的影响,断层、褶曲发育。
该段地表出露灰色、灰褐色强风化碎石土、石灰岩,沟谷下切较深,地表通过垭口汇集的大气降水极易沿断层裂隙、构造节理面下渗,成为该段大量涌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隧道内围岩岩性主要为断层石灰岩、断层泥及紫红色风化泥岩,灰黄色膨胀泥岩及黑色中薄层软弱碳质板岩,节理裂隙十分发育,裂隙中充满泥沙,无粘性,围岩揉皱、错动、破碎严重。
掌子面灰黄色断层石灰岩、风化泥岩遇水后迅速软化成泥浆引起围岩剪切强度急剧下降,进而形成突泥。
2. 2地形地貌对塌方的影响二道垭隧道经过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并且该区域内植被发育。
隧道经过区地形标高介于640.0~910.0m,最高点标高910.0m,相对高差约270m。
山体顶部浑圆,区内冲沟多呈北东向发育,冲沟内多为第四系覆盖层。
地形坡度一般在25°~60°,进口段为两山间冲沟,坡度较缓约为25°,出口段坡度较陡,坡度约45°~50°,坡地植被发育。
山脊大部呈狭长、陡峭,或为狭长平缓状。
进口段为八斗庄两沟谷交汇处,坡度较缓。
出口段坡度较陡,近旁有一河流蜿蜒而过,河流常年有水流。
本地区地下水按附存条件可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碳酸盐岩溶裂隙水。
总体而言,水量不丰富。
隧道线路经过区域的冲沟与隧道相交,隧道受冲沟地质条件和渗透的裂隙水影响较大,易发生塌方和变形等地质灾害。
具体分析如下:地表陡缓直接影响降水渗入量的大小。
在比较平缓的地段,降水渗入量较大,将有利于对破坏围岩的稳定性。
地形较陡的地段,地表径流较快,降水渗入量较小,对围岩的影响也相对较小[3]。
2.2.1垭口对隧道的影响从二道垭隧道所在区域的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区域有七个垭口与隧道相交,出现了不少地质问题。
垭口与隧道相交使得隧道的埋深变浅,地表水会通过裂隙迅速到达隧道施工区域,造成岩体软化,降低了围岩的承载能力,进而产生变形甚至塌方等事故。
下面就二道垭隧道YK95+577和ZK95+567两处的塌方来进行地形地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讨论。
隧道在何家沟垭口段埋深较浅,垭口地势险峻,外呈一深切的V字形峡谷。
该垭口沟底宽度约为20~25m,沟底有小股水流,并且水流中夹带有黄泥。
沟底有孤石林立,另外地表主要分布的是土层。
其中沟边靠进口侧分布的是荒地,从地形地貌上来看,该处为一小型的梯田状荒地。
沟两边的山坡都较陡。
垭口沟底标高为710m左右,而隧道右线右侧的郧漫公路路面标高约为780m,上下标高相差约70m。
图5显示了该垭口的地形与地貌。
从地形上看,隧道左线与该垭口山谷约成30°左右斜交,隧道中线桩号为ZK95+567对应的地面点在山坡上,山势陡峭,倾角约为50°。
山上长着一般灌木,其地表主要是松散土层,厚度不大。
在发生塌方的ZK95+567对应的地面点附近外露有弱风化的碳质灰岩,节理裂隙发育,破碎分层严重,表面长满青苔。
周围各处分布有孤立破碎的碳质灰岩石块。
隧道右线YK95+577中线对应的地表处于沟底的正中央,线路走向与峡谷夹角约50°。
沟底有水流,水底有黄泥沉积层,沟边(隧道进口侧)有荒地,荒地地表为黄土层,土层厚度约2~3m。
沟内到处分散着大小不一的孤石。
图5 峡谷地形地貌该垭口的冲沟内主要上覆土层为第四系(Q)覆盖层(粘土及碎石土(Q4)),厚度大约为2.0~3.0m。
垭口两侧山坡上的外露岩体主要震旦系陡山沱组(Z2d)石灰岩,岩层产状角度较大,总体倾向北东,颜色为黑褐色。
微风化,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微张—密闭型,片理胶结一般。
设计围岩类别为Ⅱ—Ⅲ级。
因此,该垭口区段内围岩整体性与稳定性一般。
从地表情况看,该垭口常年有地表流水,地表流水可能通过石灰岩节理裂隙下渗,导致岩石软化和岩石结构面的软化,雨水冲刷黄土沉积层,并渗入岩体结构面内,从而降低岩石整体性和稳定性。
从地质纵断面图来看,塌方段地表正位于两山峰之间的垭口处。
垭口处有一断层(F3)经过,位于垭口处的岩层受水平地应力作用挤压严重,致使岩石破碎,岩体内部节理裂隙被两侧地表冲积土所充填。
同时,塌方发生时正值雨季,地表水丰富且沿垭口地势较低的破碎岩缝、节理裂隙中渗流。
垭口地势较低处距离隧道的拱顶只有25m左右,地表水可以较快地到达隧道围岩,因此隧道洞内渗水较大,夹在岩石间的黄泥软弱夹层及其它松散岩体受渗水作用迅速软化,岩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岩石间的摩擦力不能支撑上部岩体重量从而导致隧道拱顶围岩发生重力坍塌。
二道垭隧道于2005年7月6日分别在左线ZK95+567断面、右线YK95+577断面发生塌方事故,塌方主要原因是因垭口下方岩石破碎,夹杂黄泥,地表渗水,使围岩之间的抗剪强度急剧下降所致。
塌方有先兆,左右洞开始均在侧拱出现小型塌方。
同时,当左洞由:掌子面出现夹泥→侧拱小型塌方→大面积塌方以后,在左洞塌方后,右洞又继续重复这一过程。
如果以左洞塌方作为右洞的超前预报,及时采取支护措施,则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2.2.2偏压和地应力对隧道的影响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和现场实际调查,二道垭隧道所处区域地貌属构造剥蚀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270m。
沿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局部由于较强烈的切割而显陡峭区内冲沟多呈东西向发育,沟谷较陡,冲沟内多为第四系残坡堆积物。
在YK93+090~YK93+147(此处仅举一处为例)桩号处地形上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