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观后感董卿第一期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精华篇】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精华篇】导语:董卿的《朗读者》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持续发酵,口碑爆棚!《朗读者》实力圈粉,豆瓣评分高达9.4!董卿2017朗读者观后感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
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
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
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
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作者董卿2017朗读者观后感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
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
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
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
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通用10篇)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董卿朗读者观后感(通用10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董卿朗读者观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
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
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
”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
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大学微信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
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
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
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
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
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董卿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
如果说《朗读者》和其他文化垂直类,或者读书类节目有什么不同,大抵在于这档节目所饱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那么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怎么写,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一:人们总是这样,无论生活多么富足,也愿精神上有所追求,让自己的灵魂有所寄托,给它栖息的一隅,让其有搏击的羽翼。
想博览、多观,却不知读什么、看什么,言情、穿越、武侠、恶搞的文字难以入目,娱乐、搞笑、游戏、XX秀快餐不绝于耳;想仰望一片蓝天,俯视一片绿色,实在是有点难。
忽如一夜春风来,一杯甘醇沁心扉,春风唤雨,终于遇见了你《朗读者》,我心醉。
董卿的《朗读者》(第一期)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持续发酵,口碑爆棚!《朗读者》实力圈粉,豆瓣评分高达!何以有如此效果?初心使然,实力使然,节目使然。
我想主要谈谈后者,谈谈我的观后感。
这是一场可人的文化盛宴。
这里没有炫目的七彩灯光,没有喧嚣鼎沸的音响,没有美女如云的舞蹈,没有众星欢聚的高潮;有的是主持人董卿与朗读者的亲切交谈,有的是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倾诉,有的是视听者与朗读者的深情共鸣,有的是李云迪钢琴伴奏的和谐悦耳与美不胜收,有的是胡德夫《匆匆》弹唱的警醒后人与余音绕梁。
这里是倾诉者的舞台,无论是爱心使者还是成功人士都有着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想将自己的深情寄予文字中,要读给最给力或自己最想给力的人听,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或自己的深爱与祝愿。
爱心大使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送给治好了他的瘸腿病使他走上人生坦途的恩人荣国威大夫,来表达自己对荣大夫的感恩之情。
无国界医生蒋励朗读了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送给那些在战争中出生、备受炮火摧残的孩子们,表达对他们命运的同情及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联想老总柳传志朗读了自己《写给儿子的信》,“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的开场白,表达了一位成功男人荣升为普通父亲的骄傲与自豪,想看到“创业帝国”那一天的到来的结尾,表达了企业大咖对自己儿子子承父业、创造辉煌的期盼。
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
那么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
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
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
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
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
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
《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
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
朗读者第一期观看心得体会
朗读者第一期观看心得体会《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
下面是朗读者第一期观看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借鉴。
朗读者第一期观看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在教室里观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还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题是,遇见。
董卿亲自去了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等等等等。
终于寻找到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
其中第一期就出现了七位嘉宾。
他们分别是知恩图报的濮存昕,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才华横溢的商业大鳄柳传志,相亲相爱的周小林,殷洁夫妇,世界小姐张梓琳和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乐于助人的无国界妇产科医生蒋励,她和她的团队在阿富汗每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婴儿,并且无一伤亡,有的人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技术高超就行了。
可是当时的阿富汗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随时随地都会有生命危险。
并且你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从天而降的炮火“临幸”,或是在睡觉时被孕妇的呻吟声惊醒。
而她和她的团队们却在那里坚持了数十曰,他们真的太伟大了!生命不会因沉默而沉沦,却会因阅读而闪亮。
静下心来聆听心海的涛声,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扬顿挫,只要随心而读。
我想这应该就是朗读者的含义吧!朗读者第一期观看心得体会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
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
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
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作文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作文《朗读者》是一档肩负着使命感的节目,期望通过节目去影响更多人去朗读或阅读。
下面是本人收集的观看《朗读者》董卿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作文(篇一) 《朗读者》第一期,本以为会是以一种作秀的姿态来推崇阅读,即便美好的初衷,也不免喧嚣。
看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吸引,果然如网上预热的一般大热。
濮存昕,演技自不必说,话剧出身的舞台风,以前也曾多次在电视中看到他的朗诵,沉稳的男中音,儒雅的风格,很喜欢。
这次他道出鲜为人知的童年,更看到他对艺术追求的艰苦与执著。
听着无国界医生蒋励念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不禁眼睛湿润了。
生命的使者,非常钦佩,真正的妙手仁心,大爱无疆。
六的寒假作业中有一篇作文,就是《答案在风中飘荡》,他对这个题目一片茫然。
我问:“你知道鲍勃迪伦吗?”“知道啊,那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
”“那你先查查他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先读读那首诗一样的歌词。
”而后,六和我讨论写什么好呢,他提的主题都被我否定了,但是我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冲突总是在共同的美好愿望下莫名其妙就发生了。
而后,在我表示不来管他的生气中,他悄悄完成了作文,居然没让我看一眼。
今天我在电脑桌面发现他的原稿,还是写了我否定过的,也没好好排版,文章主题其实不错,因为太难,我怕他把握不了,没想到还比我想象中写得好一点。
也许是我错了。
柳传至谈到他失之东隅收入桑榆的传奇,这位叱咤风云的父亲,朗读起给儿子婚礼上的致辞,温润感人。
世界小姐张梓琳优雅、美丽,又添母性的光辉,听着她念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心里软软的。
很简单,其实也很难,且在心里温存一番吧。
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充满智慧、乐观、博爱。
他现在每天仍工作到凌晨,他说要用夜晚偷得的时间来延长他的白天,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大爱!鲜花谷夫妇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一片花海的迷离中,温情脉脉的夫妇吟唱中,真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渴望!“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精选)《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董卿朗读者观看心得【1】日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嘉宾们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和家书,把一篇篇美文通过声音再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实的情感和音韵之美,触动了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们朗读的心绪。
朗读重回人们的视野,使众多观众跃跃欲试,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朗读是欣赏文字的方式,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
小时候,常见父亲手捧一本厚书在大声诵读。
为何要读出声来呢?父亲说,古书没有标点,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感受文章的美。
古人一向称看书为读书,民间把上学叫念书,都是说书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声读出来。
后来,读了一些古书,发现古人确实在看书学习上只认“读”字。
《史记》中凡是说到读书时,司马迁都用的是读或习诵。
陶渊明自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
朱熹更是强调朗读的重要,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可见,在古人眼里,朗读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
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文字内容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给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载体更加多样,但朗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
上小学,朗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功,对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熏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朗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
《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还给人们一份久违的阅读亲切感。
看了《朗读者》,我们突然意识到,朗读是那么的美好,高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温馨、感动、美好和喜悦,似的人们情不自禁要拿起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
董卿朗读者读后感(精选6篇)董卿朗读者读后感1终于有幸跟妈妈看《朗读者》,收获很多。
因为我是写完作业才跟着妈妈看。
正好看到董卿阿姨采访王石。
我记下来了这句话: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了追求,有了比较,有了竞争。
我们赋予它有了意义。
真的意义,就在于做的过程中!我记得看过毕淑敏老师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其实和周围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一定说它有意义,就是人赋予的!我们能成为人,能享受这世间的一切阳光雨露,风雨人生,一定要活得有意义。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我们该如何走过属于我们的一生呢?是啊,如果说:“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要意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目标,那么我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有声有色”。
在我们的学校里,同学们参加了各自喜欢的特色活动,因为是自己报的志愿,所以,活动起来也是有声有色、操场上的足球队的同学们生龙活虎的奔跑,碰撞了,跌倒了,流血了,没有一个同学抱怨。
舞蹈教室的同学们随着悠扬的曲子翩翩起舞,还是一个个精灵,用舞姿来表达对母校,对老师们的热爱。
乐器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首首曲子从音乐教师传出,回荡在整个校园的上空,抒发着对老师,对祖国的爱!每个活动室的同学们都希望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所收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老师同学,爱我们的家乡,更爱我们的祖国。
活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样就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真实的意义!董卿朗读者读后感2《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导语: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一:“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
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
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
”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XX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
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
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
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
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
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精华篇】
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精华篇】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一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
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
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
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
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央视《朗读者》董卿观后感二《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
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
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
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央视大大的综艺《中国诗词大会》热度还未削减,“不喧哗,自有声的”《朗读者》第一期。
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精选5篇)
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精选5篇)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精选5篇)《朗读者》的消失肯定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消失,正是在吵闹消遣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精选篇1)世间有一种财宝,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从刺眼的光刺破迷茫的天,如磅礴的水冲开前方的困难,又像坎坷的路,引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他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就像今日我读的《朗读者》里的薛其坤。
他小时候的学习环境特别的恶劣桌子是用树才两半的椅子是自己带的。
他上了日本的东台高校,但是他的第一次考试只考了39分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
他的老师特别严峻。
早上七点到教室里,晚上11:00才出教室,由于他太困了,自己在上厕所的时候在马桶上睡了20分钟。
他上课听不懂日语,很难上好一节课。
就是由于老师的严峻和他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他才发觉了“量子物理反应″。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假如爱迪生没有坚持会有灯泡吗?假如没有莱特的坚持又怎么会有飞机?假如没有居里夫人的坚持,又怎么会有镭的发觉?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时候。
当我学游泳时,我怎么也学不会。
后来我预备放弃时,由于爸爸的鼓舞眼神。
我才坚持下去,最终我学会了游泳。
胜利意味着要坚持,坚持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说起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朗读者观后感第一期(精选篇2)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其次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忱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消遣综艺节目喧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爽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其次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5篇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5篇《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
而且,嘉宾分享的故事往往与要朗读的内容有一定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已经把聆听嘉宾讲故事,作为一件很有乐趣、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800字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
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
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
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
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
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
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
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
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
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董卿朗读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而带领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年轻女将们拿下这块金牌的,正是中国女排第一个黄金时代中的主力——郎平。
32年前,郎平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也创造了堪称奇迹的五连冠历史。
而以她为代表的五连冠女排队员们,更成为80年代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用她们的女排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那时候,郎平其实也只有24岁。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缓解压力的细节。
对于22岁的朱婷来说,作为队里的重要得分点,重大比赛前的压力足以压垮一个人,而郎平的信任给了她极大的力量来对抗这份压力。
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
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
所以我自己去找的袁导聊聊,聊得流眼泪了,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与郎平一同朗读。
在这些不同的青春中,我们或许能看见自己,或是回忆起一些早已忘却的记忆。
月6日(周六)晚起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播出的《朗读者》,一起再见青春。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2这两天因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二期的'热播,老夫接到来自四面八方发自内心的热烈祝贺,我的粉丝也涨到四十四万以上,我对方方面面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大家对我与吾儿渊洁的支持鼓励和厚爱。
今天我提供的成语是:(一)金马玉堂;(二)知恩报恩;(三)忠心赤胆。
《"朗读者"不仅是一档新栏目,而是提倡什么风气的大问题》央视由董卿主持的《朗读者》首播后,我写了一篇感想,竟有66万多朋友阅读。
观看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观看董卿朗读者观后感观看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美好还美好的事呢?”有名企业家柳传志,消失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一般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
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抱负而不抱负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将来”。
带着紧急、兴奋和美好综合的冗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
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假如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善。
愿你被许多人爱,假如没有,愿你在孤独中学会宽容。
”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渐渐长大》,年轻妈妈特别动情。
96岁的有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
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
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部作品。
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头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
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终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同学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
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到达了9.4。
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索。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呈现生命。
节目还表达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详情,因此简洁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
朗读者的出场挨次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
“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久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
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忙》收尾,气氛圆融、统一。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300字范文5篇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
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
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
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
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2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3感谢文字,记录并传达那些使人温暖的,令人发笑的,鼓舞人心的,叫人钦佩的,催人泪下的,这种种弥足珍贵的人类文明。
多读书,多好书!爱《朗读者》《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央视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央视董卿《朗读者》观后感【央视董卿《朗读者》观后感1】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
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
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
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
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央视董卿《朗读者》观后感2】文化魅力是文化类节目的魂。
从早些年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到后来的《百家讲坛》,再到近年来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曾赢得过好评。
究其原因,是文化魅力起了作用,这类节目让观众见证了在建构知识、分享智慧层面的价值。
《朗读者》虽然以“朗读”命名,但不是一档读书节目。
用董卿的说法:“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朗读者》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笔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的确很有味道。
节目从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用文字抵达情感,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进而品味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第一期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第一期: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
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
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
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
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
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
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
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
《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第一期:前不久,董卿让观众见识了她慧心如兰、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朗读者》则会让人们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
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
节目中第二个“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通过文字与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节目中第三个“人”是电视观众,每一段朗读、每一个作品,都是以共鸣的情感为切入点,让朗读嘉宾、文字和观众通过它连接在一起。
节目中未见到第四个“人”,就是朗读亭里千千万万个真正参与的普通人,他们在朗读亭里大声的朗读,成为了节目的延续。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第一期: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
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
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
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
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
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
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
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
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电视节目的关键,常在人的魅力。
第一期播出后,《朗读者》的豆瓣评分达到了。
节目抓人的秘诀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论文字,而是借着朗读,把朗读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带到人前,引发共鸣和一点思考。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节目还体现出了层次感和丰富的细节,因此简单的节目模式看着并不单调。
朗读者的出场顺序是有讲究的,前后的故事与文本有联结与呼应。
“遇见”的既有大爱,无国界医疗互助之爱、文化艺术永恒追求之爱,也有小爱,亲情与爱情。
节目以李云迪的钢琴曲开场,以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气氛圆融、统一。
涉及到需要专家解读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时出来点评一二,没有给节目添染太多学究气。
总之,这是一档有着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电视节目。
重新做回一个朗读者,重新来关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在把自己从曲高和寡处拉下来的同时,也要清醒意识到,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情,节目播毕后并不能多少化为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
这是人文类节目的最大局限性。
以各种维度而言,
《朗读者》等高分节目的热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预兆着文化春天的彻底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