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三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
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在中国的什么时期建筑完成的?关于明朝,外国史学家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明朝的技术、建筑与文学》教案
《明朝的技术、建筑与文学》教案明朝的技术、建筑与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了解明朝时期的重要技术发展;2. 了解明朝时期的建筑特点和代表性建筑作品;3. 了解明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二、教学内容1. 明朝的技术发展-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造纸术的传播与发展- 制图与航海技术的突破2. 明朝的建筑特点和代表性建筑作品- 宫殿建筑:紫禁城- 寺庙建筑:明孝陵- 园林建筑:拙政园3. 明朝的文学特点和代表性作品- 诗歌: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明朝建筑和文学作品;2.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分组讨论各个主题;3. 课堂小测:设置几个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4. 家庭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明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互动交流的能力;2. 课堂小测成绩:检测学生对研究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读后感作业成绩:评估学生对明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延伸为了延伸学生对明朝的兴趣和探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明朝建筑遗址或者阅读更多明朝文学作品。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 明朝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视频- 选取的明朝文学作品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组讨论和课堂小测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明朝技术、建筑和文学的兴趣,并通过家庭作业和延伸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文学方面,则有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戏剧《西游记》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认识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科技、建筑和文学这三个方面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的相关图片、视频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事件和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风格和文学创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风格和文学创作。
2.教学难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风格和文学创作。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涉及明代王阳明、育英堂、明代航海、明代通典等与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知识点。
本节课重点明确明代科技和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角,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了解明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2、感受并理解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探究和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明代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明代文学的主要作品等几个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就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发挥展现。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1.科技的主要成就展(1)明代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等(2)明代育英堂的刻书术等科技成就(3)明代炮、火器、钟表、造船和海航知识的蓬勃发展2.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展(1)明代宫殿和陵墓的建筑风格(2)明代宏伟壮观的故宫和长城(3)明代明孝陵和天坛等建筑的特色和价值3.文学的主要作品展(1)《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的小说作品(2)《东周列国志》、《永乐大典》等重要的文献作品(3)明代文学的主题、风格、特点等综合评价四、互动交流与思维启发1.结合故宫、北京城市遗址、古城墙等千年古迹的参观和讲解,寓教于游、寓学于乐。
2.家长作业:让学生到家中或街道上寻找古建筑、文物、古籍、器具等,并进行拍照或录像,写下相关的感受和有关历史文化的积累。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对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而通过观察和思考古迹和文物,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启示和讨论引导,让学生自主调查和探究,并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部编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在于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机。
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并从中学习先哲的可贵品质,同时吸取教训立志建设祖国。
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
②通过对长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况下的观察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程建筑的审养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审美能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④通过组织学生课后调查家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其建筑风格、用途、文物保护状况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北京故宫、长城、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历史人物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其它实物资料(如邮票、门票等等)学习收集、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感受到故宫建筑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认识到故宫体现了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问题。
④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等著名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课外资料:关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具的改进、棉纺织业的发展、医学成就等;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的建筑特点和意义;文学方面,则主要介绍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的产生背景和艺术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个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成就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重要意义。
6.课堂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深远影响。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明长城和北京的建筑特点,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北京故宫,和长城图片的资料、文字资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和三部小说,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难点:明朝文化、科技、建筑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二、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
明朝时期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他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3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3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建筑艺术(故宫、长城)、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本课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
2.教学难点:三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价值、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讲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发明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
统编版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课标要求
1.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的第三课,关于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成就,内容安排简单,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具体史实仍然不够丰富,需要多补充一些图片、文字等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还可以挖掘这些成就的内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哪些因素使得明朝在这些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技巨著的作者、
特点和地位;知道明长城起止点,修建目的和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归纳明朝文学领域的成就,知道《三
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的作者、特色和地位过程与方法
设计明朝三大科技巨著的表格,体会三位作者成功的原因;通过对
比,了解明长城的修筑,概括北京城布局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
介绍三部小说,提高表达、交流和共享的能力
明朝的文化
艺术
绘画
(徐渭)
科技
文学
建筑
书法
(董其昌)
北京城
(故宫)
小说:三
大名著
通俗、
批判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个人品质
明长城
精神:智慧、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图片: 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明代的文学艺术也取得光辉成就。
明朝有哪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又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以及在小说创作上又有哪些传世的名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吧!二、讲授新课(一)科技名著先后出示关于李时珍等三位科学家的画像及相关知识的幻灯片(师生互动)师问生答: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师归纳: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等精神。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用多媒体技术将《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屏幕上,学生分组讨论并学习明长城有关知识。
2.北京故宫建筑群介绍(出示幻灯片)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二是明朝的建筑成就,如故宫、长城等;三是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诗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尚处于表面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逐步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纸、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让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如:“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技名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图一图二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
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
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
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
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
158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辞官还乡,后来他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3.提出问题:请结合李时珍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以上科技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精选)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读教材,巨著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一部富于神话色彩的浪漫主义小说。
(4)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2.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朝时期我国科技成就对传统科技总结居多,但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存在停滞的危机。
学习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学习难点:明代科技、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明代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科技名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明长城与北京城
3.小说和戏剧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
明代科技、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因。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大闹天宫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明朝文学艺术代表作品的思想核心,体会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2.明长城与北京城
(1)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2)朱棣取得帝位以后,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北京城的核心是故宫,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小说和戏剧
(1)《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它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明朝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科技名著
(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李时珍编写出《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写成《农政全书》,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