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数学活动 教案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7篇)篇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1)=0 (2)3x(x+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B.(2-5x)+(5x-2)2=0,∴(5x-2)(5x-3)=0,∴x1=25,x2=35C.(x+2)2+4x=0,∴x1=2,x2=-2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初一数学上册教案篇2: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教学过程: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 (2)51.7(-7.2)解(1)(-3.75)+(-22.5)=-26.25(2)51.7(-7.2)=-372.24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随堂练习用计算器求值1.9.23+10.22.(-2.35)×(-0.46)答案1.37.8 2.1.081篇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第一章有理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数轴、相反数、绝对值,运算法则,运算律,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算上.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有理数法则的理解.课时分配内容课时1.1 正数和负数 11.2 有理数 4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5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1.5 有理数的乘方 4单元复习与验收 2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引入,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1.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2)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现代数的特点,•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2.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符号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注意绝对值的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③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的含义.难点: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由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50米和向西120米等.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2.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述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位同学任意说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能力.例2 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答案】表示比标准质量低0.03克.例 3 2001年美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减少 6.4%可记为-6.4% ,中国增长7.5%可记为+7.5% .备选例题(2004·山东淄博)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升7:45应记为() A.3 B.-3 C.-2.5 D.-7.45【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相差135分钟.【答案】 B(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1.填空-1,2,-3,4,-5, 6 , -7 , -8 …第81个数是–81 ,第2005个数是–2005 .【提示】通过观察可见,数字绝对值的排列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符号是负正相间,第奇数个数为负,第偶数个数为正.【点评】本题属于找规律问题,从绝对值和符号两方面考虑. 2.表1-1-1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表1-1-1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元)+16 +5.0 -1.2 -2.1 -0.9 +10 -2.6(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答案】 6.8元,31元.(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多了还是少了?【答案】多了.(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答案】用文字说明,但前者更简洁.3.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的游戏;(3)这不仅仅是游戏哟!在电脑中,•所有“命令”或“数据”都是用有理数(特别是二进制数)表示的.例如,没有特别的“翻译”程序,电脑就不明白你给屏幕上的卡通人下的是“站”还是“蹲”的命令,这时,就可输入正负数以区别不同的姿势.(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填空题(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20 吨.(2)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8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运进货物100吨.(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长了 2kg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答案】(1)下午1时,水位0.5米;下午5时,水位-1米(2)0.5+1=1.5(米)提升能力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答案】 +2,-1,-0.2.4.有没有这样的有理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答案】有,是0.5.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15,-0.02,67,-171,4,-213,1.3,0,3.14,π【答案】正数:67,4,1.3,3.14,π;负数:-15,0.02,-1 71,-213开放探究6.同学聚会,约定在中午12点到会,早到的记为正,迟到的记为负,结果最早到的同学记为+3点,最迟到的同学记为-1.5点,•你知道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到的吗?最早到的同学比最迟到的同学早多少小时?【答案】最早的同学上午9点到,最迟的是下午1点半到,最早的比最迟的早到4.5个小时.7.新中考题(2004·玉林)冷库A的温度是-5℃,冷库B的温度是-15℃,•则温度高的是冷库A.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数学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负数的引入.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亲自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新知以及探索和发现新知打下基础.1.2 有理数1.2.1 有理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②能把有理数按要求分类.③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和能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把已知各数填入相应的数集图里.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认识的数除了小学里所学的之外,还有另一类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列举:3,5.7,-7,-9,-10,0,13,25,-356, -7.4,5.2…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有理数说明:以上分类,若学生思考有困难,可加以引导:因为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以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那些数?分数呢?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数的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有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零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3)数的集合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试一试 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27,3.1416,0,2004,-85,-0.23456,10%,10.l ,0.67,-89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答案】例2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正数集合227,2004,10%,10.1,0.67,...负数集合-3.1416,-85,-0.23456,-89,...整数集合0,2004,-89,...分数集合127,-3.1416,-85,-0.23456,10%,10.1,0.67,...…………有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有理数⎧⎪⎪⎪⎨⎪⎪⎪⎩正数整数分数负数零【答案】两者都错,前者丢掉了零,后者把正负数、整数、分数混为一谈,分类标准不清楚.【点评】以上是对各类有理数的特点及有理数的分类进行的训练,基础性强,需要重视例3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有(B)①0是最小的正整数②0是最小的有理数③0不是负数④0既是非正数,也是非负数A.1个B.2个C.3个D.4个例4 如果用字母表示一个数,那a可能是什么样的数,一定为正数吗?与你的伙伴交流一下你的看法.【答案】不一定,a可能是正数,可能是负数,也可能是0.【点评】此题开放性较强.要求学生能用分类的思想对a全面认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备选例题(2004·浙江温州)观察下列数,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23,34,45,________,67,…你的理解是_________.【点拨】找出各项数的特点是本题关键所在,第一个数为23,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分子,分母都加1所得的数.【答案】56(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含义.1.请你在图1-2-1的圈中填上适合的数,使得圈内的数依次为整数集、•有理数集、正数集、分数集、负数集.【答案】答案不唯一,如图1-2-2所示.2.有理数按正、负可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1250.4813按整数分,可分为⎧⎨⎩整数分数(1)你能自己再制定一个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另一种分类吗? (2)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事物进行分类,请你举例说明. 【答案】 (1)如将有理数分成大于1的数,小于1的数,等于1的数.(2)例如对人按年龄可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3.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和分数集,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呢?答案 负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12,-312,3,0,50%,-0.3 (1)整数集合{-7,3,0}(2)分数集合{0.125,12,-312,50%,-0.3} (3)负分数集合{-312,-0.3}(4)非负数集合{0.125,12,3,0,50%}分数集合负数集合(5)有理数集合{-7,0.125,12,-312,3,0,50%,-0.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整数就是自然数B.0不是自然数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3.某商店出售的三种规格的面粉袋上写着(25±0.1)千克,(25±0.2•千克),(25±0.3)千克的字样,从中任意两袋,它们质量相差最大的是 0.6 千克.提升能力4.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答案】a可以表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或负分数.5.某校对初一新生的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的测试,以能做5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10名男生的测试成绩如下:-2 -1 2 -1 3 0 -1 -2 1 0(1)这10名男生有百分之几达标(即达标率)?(2)这10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引体向上?【答案】(1)50%;(2)5×10-1=49(个)开放探究6.应用创新题若向东8米记作+8米,如果一个人从A地出发先走+12米,再走-15米,又走+18米,最后走-20米,你能判断这个人此时在何处吗?【答案】在A地西边5米处.7.新中考题(2004·内蒙古赤峰)我市2004年元月某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宁城县的最低温度是-22℃,克旗的最低温度是-26℃,这一天宁城县的最低气温比克旗的最低气温高(A)A.4℃ B.-4℃ C.8℃ D.-8℃(六)资料采撷原始的计算工具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从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绳结的绳子.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一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了才准撤退.在没有文字的我国古代,人们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计数和记事.一件事打一个结,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办完了一件事就解掉一个结.古人不仅用绳结计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来一只就往罐子里扔一块小石子;傍晚羊进栅栏时,进去一只就从罐子里拿出一块小石子.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了;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必须立刻寻找.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探寻结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学生的讨论,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有方法型的,有技巧型的.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深刻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1.2.2 数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②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学校,学校东50m 和西150m•处分别有一个书店和一个超市,学校西100m和160m处分别有一个邮局和医院,分别用A、B、C、D表示书店、超市、邮局、医院,你会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吗?(学生画图)(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72,0吗?讨论 若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小结 整数能在数轴上都找到点吗?分数呢?可见,所有的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①4②-1021③④0⑤-101⑥0-3【答案】 ①错.没有原点 ②错.没有正方向 ③正确 ④错.没有单位长度 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 ⑥正确 ⑦错.正方向标错例2 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73,0 【答案】图中A点表示4,B点表示1.5,C点表示-3,D点表示-73,E点表示0.例3 如果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呢?【提示】 由数轴上数的特点不准得到,正数都在原点的右边,负数都在原点左边.【答案】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点评】 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例4 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又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B)⑦-1-2021-1-45EDC BAA.1个B.2个C.3个D.4个【提示】题中,结合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特点,可见①中错误的;②、③是正确的;④中可以含有0,•⑤中应该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出对应的点,但并不是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例5 (1)与原点的距离为2.5个单位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表示有理数 2.5 •和-2.5 .(2)一个蜗牛从原点开始,先向左爬了4个单位,再向右爬了7•个单位到达终点,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3 .例6 在数轴上表示-212和123,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12而小于123的整数.【答案】 -2,-1,0,1【点评】本题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7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是(C)A.1998或1999 B.1999或2000C.2000或2001 D.2001或2002【提示】分两种情况分析:(1)当线段AB的起点是整点时,•终点也落在整点上,那就盖住2001个整点;(2)是当线段AB的起点不是整点时,•终点也不落在整点上,那么线段AB盖住了2000个整点.【点评】本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探索和实践能力.备选例题(200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是________.【点拨】 不要忽视在原点的左右两边.【答案】 ±3(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立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一条直线的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卡通人,•它们站立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M 1、M 2、M 3、M 4、M 5表示,如图:(1)点M 4和M 2所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2)点M 3和M 5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3)怎样将点M 3移动,使它先达到M 2,再达到M 5,请用文字说明;(4)若原点是一休息游乐所,那5个卡通人到游乐所休息的总路程为多少?【答案】 (1)M 4表示2,M 2表示3;(2)相距7个单位长度;(3)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再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4)17个单5M 4M 3M 2M 1位长度.(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C)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D)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5 ,但它们分别在原点的两边.提升能力6. 1 是最小的正整数,0 是最小的非负数,0 是最大的非正数.7.与原点距离为 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它们分别是3.5 和-3.5 .8.画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2,-3,0.5,0,-4.5,4,313【答案】略开放探究9.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2 个,为-4或2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4 个整数点.10.新中考题(2004·南京)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A)A.-1 B.1 C.-3 D.3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优秀3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复习引入口算。
20×3= 7×50= 6×3=20×5= 4×9= 8×60=24÷6= 8÷2= 12÷3=42÷6= 90÷3= 3000÷5=2 新知探究1、教学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列式80÷20(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b.因为8÷2=4,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教学过程一般按时间顺序书写,此外也可以加几点总体提示;对教学重点部分所需的时间需要有较好的认知;要有可以舍弃的内容和备用的内容,以便灵活处理。
下面是整理的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 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问题”解决: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结论: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不同点: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4、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2)数轴的用处是: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5、归纳(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小数等。
学会使用数轴表示有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运算。
理解代数式及其表示方法,能够构建简单的代数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思考、勤奋学习、善于合作等。
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表示。
代数式的构建和简单代数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
代数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式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上的温度、海拔深度等)引入负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数的类型,引出有理数的范围。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正数、负数、零、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图示和实例,教授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强调正负数的相对位置和顺序。
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含义,介绍代数表达式的构建方法和注意事项。
探究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问题(如购物中的折扣计算、行程中的距离时间速度关系等)探究有理数的应用。
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代数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代数问题,培养他们的代数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通过讨论和验证来深化对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理解。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巩固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过程,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教师控制讲课节奏。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通过复习一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学生理解并控制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口算办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参加到学问的形成过程中,控制口算的办法,能够比拟娴熟地进行口算.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理解的根底上,控制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难点:理解并控制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投影出示口算题:(用纸板笼罩,一题一题出示)10×514×2100×7130×220×334×2200×4210×3老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答复10×2=20,4×2=8,20+8=28)老师追问:则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伴侣相互说一说)然后请同学答复(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80,200加上80等于280)老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二)学习新课出例如1:板书:口算14×3.想一想14×3的意义是什么?(3个14是多少)按照14×3的意义,用小棒摆出来.想口算的顺序,先拿出表示10×3=30,3个十的小棒是30,再拿出表示4×3=12,3个4的小棒是12,合起来是42,30+12=42.板书:14×3=42.比拟14×3与14×2两道口算的异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相互启发进行研究)然后请同学答复:两道题口算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乘以被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再乘以个位上的数,只是14乘以3,个位上的数相乘,满了十,最后一步是整十加上两位数.做一做投影出示:16×2=25×2=要求同学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再把这几道题分离写在小黑板上,请几个同学直接写在小黑板上.待同学写完后集体勘误.分离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16×2:10乘以2等于20,6乘以2等于12,20加上12等于32.26×3,25×2分离请同学相互说,集体说,个人说.反复表达口算过程.出例如2:板书:口算:140×3=请同学想一想应当怎样做,然后试做.(老师巡察,个别指导一下)做完后,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集中起来说出不同的主意:因为14×3=42,则140×3只需在42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把140看成14个十,14个十乘3得42个十,即420.3乘14得42,然后再在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以上这几种算法,要给一定,尤其第三种办法,赋予褒扬和鼓舞.做一做投影出示:130×5=380×2=150×6=每人在自己本上直接写出结果.四人小组进行研究,能用几种办法说出口算过程.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局部内容时,要留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三)稳固反应1.根本练习:(投影出示)首先看完题后,想一想这里是什么意思,然后填在书上,填完后同桌两个同学相互说一说.最后集体勘误.2.填空练习:(投影出示)明确题目要求后,在课本上填括号.勘误时请同学说出口算过程,左面三道题,被乘数添一个0,再请同学说出结果,并表明口算过程.3.找伴侣游戏.15×318×212×514×435×2220×4240×325×4310×332×326×2160×616×514×336×2120×4160×5240×2260×2题目卡片贴在黑板上,(或在投影上一题一题出示)答案卡片发到同学手中,当题目出示后,答案就是它的伴侣.45366056708807201009109652960489072424809004805204.文字表达题.投影片出示,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做.四个同学写在小黑板上,勘误时用.(1)乘数是7,被乘数是12,积是多少?12×7=84(2)250的3倍是多少?250×3=750作业:看书第1页.课堂教学设计表明本节课教学内容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首先适量并有针对性的练习一些用一位数乘的不进位的乘法口算题,为学习新学问做预备.讲授新课例1时,抓住满十进一这一难点,以旧学问引出新学问,通过新旧学问的比拟,突出新旧学问的衔接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获取学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悟出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到达能精确、快速地口算的目的.板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受“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4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从实例出发引入负数,接着引入与有理数有关的一些概念,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篇1一、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这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多。
自主、合作、探究的风气尚未形成。
勤思好问的少。
为此新学期的数学教学要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努力提高综合成绩,尽量缩小与其他三个班级的差距。
2、教材情况: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
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二、目标要求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
三、教学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一、内容特点在知识与方法上类似于数系的第一次扩张,也是后继内容学习的基础。
内容定位:了解无理数、实数概念,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会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实数简单的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表示——实数及其相关概念(包括实数运算),实数的应用贯穿于内容的始终。
学习对象——实数概念及其运算;学习过程——通过拼图活动引进无理数,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说明如何表示无理数,进而建立实数概念;以类比,归纳探索的方式,寻求实数的运算法则;学习方式——操作、猜测、抽象、验证、类比、推理等。
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拼图活动和计算器探索活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开方运算。
最后教科书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第一节: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第二、三节: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它的值到底是多少并引入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开方运算。
第四节:公园有多宽: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对于无理数我们常常通过估算来求它的近似值,为此这一节内容介绍估算的方法,包括通过估算比较大小,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
第五节:用计算器开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节:实数。
总结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等。
三、一些建议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关注学生对无理数和实数概念的意义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名师教案教案一:数学抽奖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抽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使用概率计算抽奖的可能性。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1. 抽奖活动的奖品和奖品数量。
2. 相关的抽奖规则和奖项设置。
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向学生介绍数学抽奖活动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2. 规则说明: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次抽奖活动的规则和奖项设置。
3. 概率计算:通过具体例子,教授概率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4. 练习演示:给学生几个抽奖的例子,让他们自己计算中奖的概率。
5. 抽奖活动:按照设定的规则和奖项,进行抽奖活动。
6. 结果统计:统计所有学生的抽奖结果,并让学生自行计算抽奖的概率。
7.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抽奖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讨论概率计算的应用。
教案二:数学趋势图比较教学目标:1. 了解趋势图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学习制作和比较趋势图的方法。
3.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表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 多组不同类型的数据。
2. 制作趋势图的工具和软件。
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向学生介绍数学趋势图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趋势图制作:讲解制作趋势图的方法和步骤,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数据。
3. 比较趋势图:根据不同的数据,让学生制作趋势图并进行比较。
4. 分析讨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趋势图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并进行讨论。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趋势图的制作方法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体会。
教案三:数学游戏竞赛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算数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数学竞赛的题目和答题卡。
2. 分组竞赛的规则和奖励措施。
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向学生介绍数学游戏竞赛的目的和规则。
2. 组队分组:根据班级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告知竞赛规则和奖励措施。
3. 竞赛题目:将竞赛题目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
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第一章有理数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掌握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教课设计【篇一:2013-201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课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教课设计七年级上册2013 —2014 学年度- 1 -第一章有理数单元教课内容1.本单元联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习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大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而后再指出能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觉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质生活的需要,领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入正、负数看法以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会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看法.2.经过如何用数简洁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地点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能够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露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表现出以下4 个方面的作用:(1)数轴能反应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数轴能反应数的性质.(3)数轴能解说数的某些看法,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3.对于相反数的看法,?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走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增补“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看法是难点.依占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能够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犹如下性质:(1)任何有理数都有独一的绝对值.(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5)若│a│=│b,│则a=b ,或a=-b 或a=b=0 .三维目标- 2 -1.知识与技术(1)认识正数、负数的实质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过研究有理数运算法例和运算律的过程,领会“类比”、“转变”、“数形联合”等数学方法.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舞学生研究规律,并在合作沟通中完美规范语言.重、难点与要点1.要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看法;会用正、?负数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看法.3.要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课时区分1.1 正数和负数2 课时1.2 有理数5 课时1.3 有理数的加减法4 课时1.4 有理数的乘除法5 课时1.5 有理数的乘方4 课时第一章有理数(复习)2 课时- 3 -1.1 正数和负数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术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拥有相反意义的量.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领会负数引入的必需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宽泛性.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踊跃思虑,合作沟通的意识和能力.教课重、难点与要点1.要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仍是负数的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看法.3.要点:创建情境,充足利用学生身旁熟习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教课过程四、讲堂引入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质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其实不停扩大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丈量和分派有时不可以获得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常常碰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比如课本第2?页至第3 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 在前面的实质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 摄氏度,净输2 球,减少2.7% .- 4 -五、解说新课(1)、像-3,-2,-2.7% 这样的数(即在从前学过的0 之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 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 摄氏度,净胜2 球,增添2.7% ,?它们与负数拥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从前学过的0? 之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比如,+3,+2,,11+ ,?就是3,2,,,?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 33 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3)、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 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4) 、0 能够表示没有,还可以够表示一个确立的量,现在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立的温度;海拔0 表示海平面的均匀高度.用正负数表示拥有相反意义的量(6)、请学生解说课本中图1.1-2,图1.1-3 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7)、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目的实质例子吗?(8)、比如,往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行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行程;用正数表示水位高升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降落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目,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目.六、稳固练习课本第3 页,练习1、2、3、4 题.七、讲堂小结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拥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 5 -【篇二:2014 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所有数学教课设计】2014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课设计第五章订交线与平行线订交线教课目的: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看法,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经过在图形中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培育学生的识图能力.要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正确辨识对顶角和邻补角.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察看本章的章前图,而后指引学生察看,并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织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并且也不是完整直的,当我们把它们当作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订交线,有些是平行线.订交线、平行线都有很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宽泛应用.因此研究这些问题对此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实用的,也将为后边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订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研究新知,解说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看法学生活动:察看上图,同桌议论,教师一致学生看法并板书.【板书】∠1 与∠3 是直线ab、cd 订交获得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假如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 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重申以下两点:(1)辨识对顶角的要领:一看能否是两条直线订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订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订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订交线;二看能否是有公共极点;三看能否是没有公共边.切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立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可以.(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 是∠3 的对顶角,同时,∠3 是∠1 的对顶角,也常说∠1 和∠3 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正确地辨识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睁开议论,选代表讲话,井口答为何.【板书】∵∠1 与∠2 互补,∠3 与∠2 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五、部署作业:课本p3练习垂线(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历察看、操作、想像、归纳归纳、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看法,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能力.毛2.认识垂直看法,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要点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看法、性质和画法. 教课过程一、创建问题情境1.学生察看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虑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指出: ―垂 直‖两个字对大家其实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 必定都认识,这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学生察看课本p3图思虑: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地点变化时,a、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此中会有特别状况出现吗?当这类状况出现时,a、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别关系?教师在组织学生沟通中,应学生理解:当b 的地点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成钝角,此中∠a 是直角是特别状况.其特别之处还在于:当∠a 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 相等.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师生疏清―相互垂直‖与―垂线‖的差别与联系:―相互垂直‖指两条直线的地点关系;―垂线‖是指此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数学活动课(教案)
3.练习题: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竞赛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竞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整式加减的运算,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整式的加减的基本概念。整式是由数字、变量和运算符组成的代数表达式,它是数学中的基础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我们要计算购物时买了几件物品的总价,我们可以用整式的加减来表示这个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定义: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概念,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单项式和多项式。
举例:讲解单项式的系数、变量和次数的概念,如3x²y、-5a等;介绍多项式的组成,如2x³+5x²-3x+1。
(2)整式的加减运算: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则,能够正确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总结回顾的环节可能需要改进。感觉时间有些紧张,可能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今天学到的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学生们能够在课程结束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3)整式加减运算顺序:在解决整式加减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运算顺序感到困惑,导致计算错误。
突破方法:强调整式加减的运算顺序,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4)整式加减的应用:将整式加减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入手。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大全5篇数学中的数是用于计算、度量和排序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实数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学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篇1【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1)-5x+5=-6x;(2);(3)0.5x+0.7=1.9x;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引出问题即课本例3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探究一:数字问题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结论: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②列出方程:根据三个数的和是-1701列出方程.③解略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探究二:百分比问题(习题3.2第8题)【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学生:观察、讨论、阐述自己的发现,并互相交流.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尝试应用1、填空(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教师:结合完成题目,汇总讲解,重点在于解法.成果展示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补偿提高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2.下面给出的是20_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69B.54C.27D.40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灵活设置问题.作业设计作业:必做题:课本4、5、第94页6题.选做题:同步探究.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8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拟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那么来自于实际生活,浸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拟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玩耍,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假如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假如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考虑后,老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详细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间隔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考虑: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间隔 .学生答复后,老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间隔只与这个点分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间隔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 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那么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详细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承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考虑,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以下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 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那么(见教科书第15页).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那么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根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展区分,对学生的分析^p 、判断才能有较高要求,要注意考虑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 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那么,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答复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考虑: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考虑它们与温度的上下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拟大小吗?应怎样比拟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拟,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拟,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拟法那么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间隔 (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图形.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拟法那么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套)第一章: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整数的认识:正整数、负整数、零。
2. 分数的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 小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运算。
4.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加减法、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及其性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 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利用例题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运用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数的认识,讲解整数、分数、小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 通过例题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角的度量等基本概念。
3. 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点的坐标:坐标系的建立、点的坐标表示。
2.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一般式、点斜式。
3. 角的度量:角的定义、角的度量方法。
4. 几何图形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角的度量。
2. 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角的度量。
2. 利用图形和例题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3. 运用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点的坐标,讲解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通过例题讲解直线的方程和点斜式。
3. 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演示。
4. 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
3. 能够解决简单的代数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概念:字母、数字和运算符的组合。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导语】本文为作者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题: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控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进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扼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摸索: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显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摸索,交换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视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摸索讨论,然落后行交换。
(也能够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势高低地势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换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想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数学活动教案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活动1:用火柴棍摆放图形,探究火柴棍的根数与图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数学活动将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用整式的加减运算进行化简,是整式与整式加减的应用.
二、目标
1.目标
(1)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是:利用整式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准确表示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一盒火柴棍(或牙签)、如干张大小相等的纸.
三、教学设计
1.数学活动
问题1 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
(1)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2)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3)当图形含有2015个三角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图1
师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利用已准备好的火柴棍动手摆放图形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结果.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会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呈现规律,会从数和形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形”进行思考和推理,加强对图形变化的感受.在活动的过程中,整理数据,观察火柴棍的根数与n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突破难点.问题(2)的解决方法有很多,下面是几种常见方法.
问:能否从“形”的角度来寻找规律?
(2)(观察角度)从第二个图形起,与前一图形比,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增加
(3)(观察角度)每个三角形由三根火柴棍组成,从第一个图形起,火柴棍根
(4)(观察角度)从第一个图形起,以一根火柴棍为基础,每增加一个三角
(6)(观察角度)将组成图形的火柴分为“横”放和“斜”,放两类统计计
归纳:探索图形规律的一般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猜想验证)
具体步骤:①针对问题,选择观察角度;
②动手实践,寻找规律;
③猜想归纳,得出结论;
④验证猜想.
问题2 如图所示,以一根火柴棍为一边,用火柴棍拼成一排有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015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问题铺垫)思考:
(1)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2)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棍?(你是怎么寻找规律的?(寻找角度))
(3)当图形含有2015个正方形时,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问题3 如图所示,用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拼大正方形,拼第1个正方形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第2个正方形需要9个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方法拼成的第n个正方形比第(n-1)个正方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第1个第2个第3个
(2)第n个正方形的小正方形个数:
(3) 第n个正方形比第(n-1)个正方形多几个小正方形?
问题4 如图所示,用火柴棍拼成大正方形.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
问:第1个图形有个小正方形,由根火柴拼成的;
第2个图形有个小正方形,由根火柴拼成的;
第3个图形有个小正方形,由根火柴拼成的;
第4个图形有个小正方形,由根火柴拼成的;
………………
第n个图形有个小正方形,由根火柴拼成的。
(说说你观察的角度、验证你的猜想)
图形序号 1 2 3 4 ...... n
小正方形个数
火柴棍根数
作业:1.下图是用火柴棒搭成的一系列三角形图案.按这种方式摆下去,(1)设第n个图案需要的火柴棒总数为。
(2)设每根火柴棒的长度为1,第n个图案中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的个数为。
2.如图是小明用火柴搭的1条、2条、3条“金鱼”,则搭n条“金鱼”需
要火柴根.
课后反思:本课从数和形的角度引导学生从选择观察角度—寻找数形规律—尝试表达规律—分析概括猜想—验证检验猜想这个思路,探究火柴棒拼三角形或四边形的数量规律。
先从数的规律开始,层层设置挑战性问题,学生通过动手
拼图实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氛围热烈,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