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合集下载

英汉颜色词隐喻共性分析

英汉颜色词隐喻共性分析

英汉颜色词隐喻共性分析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词语或概念用于表达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意义。

在文学和语言中,隐喻经常用来传递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

颜色也常常被用作隐喻的对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颜色词被用于表达某种意义。

红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被隐喻为爱情和激情。

在英语中,我们可以听到"love is red"(爱情是红色)的表达。

在中文中,我们也可以见到"红颜知己"(红颜,代指女子,知己,代指深意的朋友)等相关的用法。

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红色象征着热情和浓烈的情感有关。

接下来,白色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被隐喻为纯洁和无辜。

在英语中,我们常听到"as pure as white"(像白色一样纯洁)的描述。

在中文中,我们可以听到"白纸黑字"(纸是白色的,字是黑色的,指信件内容和格式公正无私)等相关的隐喻用法。

白色被视为无污染和纯净的颜色,因此在这种用法中它代表了无辜和纯洁。

颜色词隐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红色代表爱情和激情,白色代表纯洁和无辜,黑色代表悲伤和死亡,蓝色代表平静和安逸,黄色代表希望和快乐。

通过使用这些颜色词的隐喻,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04
英汉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对比研 究
对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收集英汉颜色词
收集英语和汉语中常用的颜色词,如 “red”、“blue”、“green”等。
建立语料库
建立包含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语料库,包括 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广告等。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颜色词在语料库中的用 法和隐喻意义。
归纳总结
对对比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英汉 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异同点。
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前景
促进文化理解
颜色词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避免文化误解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提高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丰富教学内容
颜色词隐喻认知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一 个有趣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运用颜色词。
一步拓展到句法、语用等其他层面。
本研究主要关注了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 知对比,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语言 之间的颜色词隐喻认知对比,以揭示更
普遍的规律。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颜色词隐喻认 知的文化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 心理等因素,以更深入地理解颜色词的
隐喻认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揭示了英汉颜色词在隐喻认知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具有普遍性,即颜色词可以用来隐喻其他概念或属性。
英汉颜色词的隐喻认知也存在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不同侧重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词汇和认知角度对英汉颜色 词的隐喻认知进行了对比,未来可以进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影响,而概念隐喻则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一、概念隐喻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交际。

它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即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可能通过不同的隐喻来理解同一概念,而这些隐喻通常是潜在而隐蔽的,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揭示。

二、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 时间的隐喻
在英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金钱”,比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人们对时间的重视和节约。

而在汉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空间”,比如“时光”、“时光荏苒”等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的感慨。

三、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隐喻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和表达上的误解和偏差,从而影响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了解和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来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辞和行为,避免因概念隐喻的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传统理论多从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标签:隐喻认知共性差异英语汉语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

因此,长期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

直到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理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

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喻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据统计,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1]。

隐喻涵盖了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2]。

因此说隐喻几乎浓缩了整个语言的规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代表性。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问题。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3]。

根据莱可夫等人的观点,被说明的领域称为目标领域,说明的领域为源领域,映射由源领域向目标领域进行,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试以“argument”这一抽象概念为例来说明隐喻的认知。

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对一些语言实例的分析,发现说英语的人对“argument”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组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

这里源域中的“war”和目标域中的“argument”属于两个不同的语义范畴,但在这一隐喻理解过程中,war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argument上。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现象,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会对言语沟通造成障碍。

中文和英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的隐喻概念有很多的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语言学上内涵的表示方式,指将一个概念通过另一个概念的借用来表达,隐藏一定的意义。

隐喻具有隐晦、象征、代替、诗意等特点,在传递信息时要依靠语言表达,也涉及到文化价值观等领域。

2. 隐喻的分类在形式上,隐喻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所借代表元素和所表示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近似。

如“他是个猪头”中“猪头”即指人蠢或粗鲁之意。

间接隐喻则是所借代表元素和所指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不近似、造成了不自然美感,通过比喻、类比、构思等方式掩藏自己的真实含义,让读者通过联想完成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初见”即比喻为美好的开始。

此外,隐喻还可分为结构和语义隐喻。

结构隐喻是在形式上具有隐喻功能的语言结构,如词汇隐喻、句子隐喻等。

语义隐喻则是在语义上实现的隐喻,如本体隐喻、道德隐喻等。

中英汉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概念隐喻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勇猛的象征,而在英国文化中,狮子代表着勇气和权力。

在隐喻的使用中,这些文化背景的影响很明显。

此外,不同的语言也具有不同的隐喻习惯。

比如,“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这句话的英语释义是“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空”。

而在汉语中,“吃一堑长一智”意为通过一个错误,得到一个经验,但在英语中则更多地用“once bitten, twice sh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总之,隐喻是语言中重要的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是有效进行沟通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习惯,并注意隐喻可能存在的误解问题,以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语隐喻、翻译及跨文化差异分析

英汉语隐喻、翻译及跨文化差异分析

中,对 于人 们表达 思想情感 和想 法观 点方面具 有重要 意 义 。针对 英汉语 隐喻的共性 和跨文化 差异进行 充分 的分 析 和研 究 对于做好 英 汉语 的翻译工 作具有积极 作用和 效果 本 文主要是从 隐喻 的 内涵 、实质和 隐喻的主要表
, 。
现 特征入 手,针对 隐喻 的相 关情况进 行说 明和介 绍 ,柱 应地 针对英 汉语 中隐喻文化 所表 现 出来的共性和 翻译 情
语 、 ( 动 2 ) 词 英 短 语 短 、 语 形 详 容 为 词 四 短 子 语 格 以 及 。 哭 介 语 词 短 中 j 语 手 在 等 小 , 少 其 名 中 例 使 短 用
英 汉语 隐喻 、翻 译
汉 c o n 语 t r i 四 b u 字 t i o 格 n 译 翻 为 译 的 “ 丰 情 功 况 伟 不 绩 在 ” ; 少 动 数 词 。 短 例 语 如 g 名 i v e 词 a d 短 v i 语 c e g 意 r e 为 a t
味滥用 追求文 风的华丽 ,而是在 尊重原影 片言语 风格 的 条件下 的灵 活使 用 ,是 对译文质 量的优化 ,达到 点睛之 笔 的效 果 。四字格 的运 用映射且 契合深受 美学思想 影响 的中国文学创作 现实 ,对于规范 影视文本 翻译具有 指导
况 作 了分析 ,并探讨 了英汉语 隐喻词语 之 中所表 现 出眺
谈论 ” ,此译显然不 能与上 文不构成关联 ,不能揭示人 物
之 间 的情 感 和关 系 ,也 就 不 能 艺 术 地表 现 审美 意 义 。
t a l k a b o u t 在此 意味 显然更 为深 刻 ,并 非仅 仅表 示谈 论 , 而 是含有称 颂褒奖 的感 情色 彩 ,爱德华 的姐姐 范妮希望 他 成为一位 身份显赫 、为人 尊敬 的知 名人士 ,因此可译 为 “ 为人称 道” 。译文连续使用 四字格创造与原文 同样 的 审 美意境 同时 “ 要”“ 道 ”以 a o 押 韵 ,虽 未完 全对应 原文 三处压脚韵 t ,但再现 了原作 的音律美 ,折射 了深层

英汉隐喻异同分析

英汉隐喻异同分析








郑 晶 晶
( 西 财经 学 院 外 语 系 , 西 南 宁 广 广 摘 要 : 汉 两种 语 言 中存 在 大 量 的 隐喻 , 些 隐 喻 既 英 这 有 共性 又有 民族 特 性 .本 文从 隐喻 概 念 和 通 感 两 方 面分 析 了 共 性 。 民族 思 维 方 式 、 从 习俗 、 教 文 化 和 传 统 文 化 等 方 面 阐 宗
2. 献 综 述 文 2 1 斯 丁 的 言 语 行 为 的 研 究 .奥
2 世 纪5 年 代 英 国哲学 家 奥斯 丁(o nA s n 在美 国哈佛 0 0 J h ut ) i 大 学 的 一 系 列讲 座 , 题 目是 《 言 有 所 为 》 Wt D hn s 总 论 ( o o i T g w t rs , 倡 导这 一语 言研究 分 支 。 认 为在 交 往过 程 中 i Wo ) h d 首先 他 讲 出 的语 句实 际上 有 两层 含 义 : 题 含 义和 施 为意 义 。 命 题 含 命 Ⅲ 义 是 指 语 句 的字 面 意 义 , 可 以 靠 语 音 、 义 、 法 规 则 来 控 它 语 语 制 。施 为 意 义是 指 语句 在 听 话 的一 方所 产 生 的效 果 , 如 得 到 例 个劝 告 、 警告 、 胁 、 诺 、 赞 、 威 允 称 要求 、 令 等 。 命 使用 语 言 在本 质 上也 是 一种 行 为 , 为 “ 称 言语 行 为 ” 言语 行 为分 三 种 , 。 即语 句 三分: 表述 行 为 . 为行 为 和成 事 行 为 。 甲对 乙说 :你 晚 上必 施 如 “ 须9 之前 回家 , 点 否则 我 就报 警 。这 是 甲 队乙 的警 告 。 ” 乙对 甲 回 答 :我 一 定在 9 之 前 回来 。” 是 乙对 甲的 允诺 。 “ 点 这 施 为 性 的言 语 行 为 还 有 直 接 和 间接 之 分 。[直 接 言 语 行 2 为 是指 说 话 人 直接 说 出 言语 行 为 要 达 到 的 目的 。 间接 地 说 出 自己 的 目的 .间接 地 实 施 说 话 人 的言 语 行 为 就 是 间接 实 施 为 句 。 文 中丈 夫 的 回答 “ 天一 大 早 回来 的 ” 其 间 接 施 为意 义 上 今 , 是在恳求妻子“ 不要 再 追 究 ” 。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摘要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英汉感官动词隐喻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异同,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和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对隐喻的影响。

研究发现,英汉文化中感官动词隐喻的使用差异主要表现在隐喻的多样性、内涵和外延的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则导致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匹配方式、修辞效果和运用场合的差异。

本文旨在加深人们对英汉感官动词隐喻的理解,同时为英汉语言交流、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隐喻;感官动词;英汉文化差异;语言思维方式Abstract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human thinking.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e worl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language thinking modes on metaphor. The study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sensory verb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iversity,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metaphors;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thinking mod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matching mode, rhetorical effect and application occasions of sensory verb metaphors in Englishand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 of sensory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Keywords: metaphor; sensory verb;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inking modes1. 前言隐喻是指在表达一件事物时,用另一种常用但语义不能包括被表达内容的事物来代替,有时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进行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法。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运用,然而隐喻在不同语言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汉隐喻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并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扩大词汇量。

一、英汉隐喻的相同之处首先,英汉隐喻都具有比喻性,即用一个形象或抽象的物体来指代另一个事物,表达出一种新的语义效果,从而使语句更有意义,更有意义,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英文中:The storm smashed the windows.中文中:狂风摧毁了窗户。

此外,英汉隐喻都能够增强表达的强度,让语言更具有美感。

例如:英文中:He was an immovable mountain.中文中:他是一座山般的坚定不移。

二、英汉隐喻的不同之处然而,英汉隐喻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首先,英文的隐喻更多的是指代自然现象,例如:“The heart is a pump.”而汉语更多的是指代人文现象,例如“那场比赛就像攀岩一样困难”。

其次,英文隐喻更多拓展性,一个隐喻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He was a lion in the fight”,可以表达勇敢、凶猛等形容。

而汉语的隐喻更具有具体意义,一个隐喻一般表达一种概念,如“这项工作就像冰山一角”,表达的具体意义就是难度巨大。

再次,英文隐喻多以同义比喻形式出现,如“It was a desert”,表达的是无聊无趣。

而汉语隐喻则更多以反义比喻形式出现,如“他是一座孤山”,表达的是孤独无助。

三、结论从上面的比较与分析来看,英汉隐喻有着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新的意义,使语言更加丰富,更有吸引力。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提升英语水平。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

英汉隐喻的比较与分析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暗示另一句话的意思。

隐喻在汉语及其他语言中都普遍使用,在英语中也有广泛使用。

英汉隐喻拥有相同的功能,但有着不同的形式。

因此,比较英汉隐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们。

一、英汉隐喻的形式1、英语中的隐喻在英语中,隐喻通常包含三种表达形式,即形容词比喻、定语比喻和动词比喻。

形容词比喻表示在进一步细化描述时,对某物体的特征进行喻指,例如“Her eyes sparkled like diamonds(她的眼睛闪烁得像钻石一样);定语比喻指的是正式地把一种东西当作另一种东西来描述,例如“the wind arms”(风的手臂);动词比喻指的是用某种动作来描述另一个概念或抽象概念,例如“The waves were dancing”(海浪在跳舞)。

2、汉语中的隐喻汉语中的隐喻更加丰富,主要有三类,即含蓄比喻、喻义比喻和双关比喻。

含蓄比喻是指用不明显比喻的方式来暗指一个事物,例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同一事物出现了两次);喻义比喻是指表面上比喻事物,但实质上是比喻其他事物,例如“百年好合”(指相处很久和睦);双关比喻指利用语言上的双关性和联想性,从一个角度说明另一个角度的事物,例如“稳扎稳打”(指定下目标,坚持一个方向)。

二、英汉隐喻的比较1、隐喻的功能英汉隐喻都有提高语言表达效率的作用,帮助人们用少的话来表达多的意思,并加深对其思想的印象。

2、隐喻的形式英汉隐喻的形式有所不同,英语中更多的是以形容词、定语和动词形式来表达,汉语中则更多地借助含蓄比喻、喻义比喻和双关比喻等形式来表达。

3、交流效率英汉隐喻的形式相同,但对于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某些区别,从而影响交流效率。

因此,在进行英汉沟通时,要多加留意其中的差异,以便把握好语言的正确语义。

三、总结英汉隐喻都是一种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英汉隐喻在形式和意义上有所不同。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量词是一个语言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类型,它们可以表示数量和程度等信息,例如“个”、“条”、“斤”、“扇”、“片”、“桶”等。

由于量词的数量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比较性,因此在语言中常常会出现量词性隐喻,即使用某些量词暗喻或隐含更深的意义。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量词性隐喻的运用习惯和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性别二、态度和情感中文中的一些量词还可以表示态度和情感,例如“心意”、“一片情”、“万分感激”等。

这些量词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不仅表示数量,还隐含了对某种情感的表达。

相比之下,英语中使用量词来表示态度和情感的情况相对较少,除了“love”、“hate”等一些表示情感的词汇以外,大多数量词仅仅表示数量。

三、时间和空间中文中有很多量词可以表示时间和空间,例如“时刻”、“轮”、“天”、“方”等,它们的数量可以暗示时间和空间的属性。

与此相比,英语中的量词更倾向于直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数量,例如“minute”、“hour”、“meter”、“mile”等。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对时间空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四、精度和范围五、文化和传统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和传统差异也会影响到量词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例如,在中文中,“只”这个量词有时表示光荣和祝福的意义,例如“一只好兆头”,而在英语中,“only”常常表示数量的限制和不足,例如“I have only one apple”。

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传统和价值观有关。

总之,中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丰富多彩的量词性隐喻,这些隐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事物,还可以反映出中英两种文化和传统的不同特征。

因此,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理解。

隐喻英汉对比

隐喻英汉对比

“隐喻”英汉对比在英语中,metaphor(隐喻、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 一词,其意为“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它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广为运用,而且极其丰富多彩。

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句子均可用作隐喻,它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同位语、宾语或状语,有只出现喻体的隐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隐喻。

一、只出现喻体的隐喻1、名词或名词词组用作隐喻。

例如:Wherefore, Bees of England, forgeMany a weapon, chain and scourge,That these stingless drones may spoilThe forced produce of your toil?(P.B. Shelly, 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为什么,英国的工蜂呵,要焀锻那么多武器、锁链和钢鞭,因而使无刺的雄蜂便于劫夺你们被迫劳动而得的收获?(雪莱《给英国人民的歌》)在英语中,终日辛勤劳动的人被称为bee(工蜂),而光吃不干活的寄生虫叫做drone(雄蜂)。

诗人在激情洋溢的诗句中,运用了这两个隐喻去鼓舞劳动人民奋起与压迫者、剥削者作斗争。

用飞禽走兽、鱼类昆虫来指人,从而使其具有比喻意义,这是英、汉语中共有的语言现象。

在本句中,bees用作呼语,drones用作主语。

又如:Hamlet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 – 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d(Shakespeare, Hamlet)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动,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概念隐喻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概念用不同形式的隐喻来进行表达。

概念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人们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中英汉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三种语言之一,其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中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一、食物概念隐喻中文文化中,食物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其隐喻往往具有生命的意义。

例如,“米饭是人民的重要粮食”,在中文文化中,米饭被视为最为基本的食物,而非作为外部馅饼。

同样,“糟糠之妻不下堂”,意为只有饥饿到极点的人才会找到穷苦的妻子,因为穷人只能吃粗糙的食物,这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非常丑陋和可鄙的行为。

在英文文化中,食物概念隐喻往往更注重荤腥食品,如“my goose is cooked”,意为局面已经无法挽回,而goose是一种适宜烤制的肉类食品,“he is toast”指某人已经完蛋了,而toast是一种干烤面包,因此英文的食物隐喻更侧重于冷酷和荤腥。

在汉语和英语中,料理食物的行为可以是隐喻的对象,其所传达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削足适履”意为强行适应环境,是一种指舍本逐末的表现,而英语中,“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为故意伤害自己来报复他人,不同角度下的概念隐喻差异非常明显。

中文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之一,时间被人们长久以来的追求所影响。

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一种隐喻,表示一寸光阴等同于一寸黄金,而黄金被视为非常珍贵的财富。

而“时间是一个贼,悄悄地,不留痕迹偷走了东西”则表达了时间的随意而无情性。

在英语中,时间的隐喻通常借用物品或自然界中的东西来表达,例如,时间就像水,不可逆流,或者时间是一个疯狂的厨师,它总是在不断地搅拌。

英文时间隐喻中往往有一个明显的比喻对象,常常是生活中某个经验或物品。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

从概念隐喻看英汉文化对比隐喻,也称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隐喻”一词的解释。

然而,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推翻了隐喻理论的传统概念,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遍布语言、思维与行为中。

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

近年来,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词语的隐喻意义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颇有意义的对比研究。

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期刊中,有论文将着眼于季节词“秋”,从认知角度对季节词“秋”的英汉概念及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其概念隐喻映射的个性与共性,以及其中隐含的英汉文化差异,讨论英汉概念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英季节词“秋”的概念隐喻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它们都是在季节本身的自然景象、时令特征的基础上,加以人的认知情感而形成的,通过一个经验来理解另一个经验,其差异主要是由于汉英两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为了更好的进行跨文化沟通,了解文化的差异、熟悉双方民族词语的概念隐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出现误解,产生误会。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了解文化的过程。

通过对语言词汇的概念隐喻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概念隐喻体现了人们的隐喻思维模式,甚至是整个民族的认知模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概念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背景,通过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加深对外语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并加深对外语文化的了解。

概念隐喻就是借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

2021英汉情感隐喻特点比较范文3

2021英汉情感隐喻特点比较范文3

2021英汉情感隐喻特点比较范文 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隐喻,它是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特有方式。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人人都有情感,人的认知对人类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人类情感的隐喻分析是探索人类认知的重要途径。

在不同的语言中,隐喻在表达抽象概念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发现蕴涵其中的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隐喻的研究历史 早在18 世纪时,隐喻仅被看做一种修辞,并没有认识到它既是一种语言特征,又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亚里士多德最早开始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系统阐释了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由此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

19 世纪,柏拉图学派认为: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它反映了语言和人类的本质。

Lakoff和 Johnson 在 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中提出了与传统隐喻观不同的观点:概念隐喻(metaphorical concept)。

Lakoff 和 Johnson 指出: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去表达另一个概念。

他们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体系就是一个隐喻性结构系统。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二、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 (一)用方位词隐喻情感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很多方位词被用来隐喻情感。

例如“上下”常用来表达心情好坏:向下的方位概念常与消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向上的概念则与积极的情感相伴,所以有“高兴为上,悲伤为下”的说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这种隐喻是十分常见的表达,通过仔细观察会发现,人们在高兴时嘴角上扬;情绪低落时嘴角往下拉,而眉毛向下斜。

如: (1)Iam feeling up.(我心情很好。

) (2)Youlook down in the dumps. What's up?(你看起来垂头丧气的,怎么了?) (3)他们个个情绪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喻 形 象 , am r t rkt 快 乐 的小 精 灵 ),s l r a 如 e y ieci e ( r lt c l a n r s e y aci 它 总 是 以 凄 凉 rkt 像 c ; 伤感 的 形 象 出 现 。 又 如 , 以 忠诚 侣 伴 的形 象 深 受 英 语 民 狗 族 的 褒扬 , 因而 以 dg为 喻 体 的 英 语 隐 喻 及 明 喻 大 多 为 褒 o
下 ”结 构 就 足 以表 达 英 语 的 许 多 空 间 关 系 。
2 文 化 方 面 .
英 汉 两个 民族 都 用 空 间 、 体 、 器 和 人 来 隐 喻 时 间 。 实 容 在用 容器 和 人 来 隐 喻 时 间这 两个 方 面 上 , 汉 两 个 民 族 所 英 用 的概 念 隐喻 基 本 相 同 , 在 用 空 间 、 体 来 隐 喻 时 间 时 但 实
是 基 于 个 人 和 他 人 的经 验 基 础 之 上 的 。 然 而 每 个 民族 都
是“ 去 在 上 , 来 在 下 ”概 念 隐 喻 , 英 民 族 用 的 是 “ 过 未 而 未
来 在 上 , 去 在 下”概 念 隐 喻 。这 些 都 表 现 了英 汉 的 文 化 过
差异 。 三 、 响 因 素 分 析 影
义 : u k o ( 运 儿 ), o o ( 贵 ) , o yd g 快 乐 的 l yd g 幸 c t dg权 p jl o( i
汉语 的 空 间关 系 主要 是 取 两者 之 间 的 近 似 位 置 , 易 容 产 生 模 糊 概 念 。 英语 的 空 间 关 系 则 按 “ 、 、 ” 纬 度 点 面 体 的 概念来确定 , 因此 较 精 确 。汉 语 常 用 不 分点 面体 的 “ 下 ” 上 关 系 , 表 达英 语 的 含 有 点 面体 含 义 的 “ 外 ” 系 。“ 来 里 关 上
是 隐 喻 性 的 , 类 的 概 念 系 统 是 以隐 喻 的形 式 构 成 和 定 义 人
的, 隐喻 的语 言 表 达 之 所 以 成 为 可 能 , 全 是 因 为 人 的 概 完 念 系统 中存 在 着 隐 喻 。 简单 地 说 , 喻 就 是 使 用我 们 较 为 隐 熟 悉 的 、 体 的概 念 去 理 解 、 知 、 维 、 断 抽 象 的 、 以 具 感 思 判 难 直 接 理 解 的 概 念 , 一 种 从 抽 象 到 具 体 的 过 程 , 的 实 现 是 它
却有 差 异 。 汉 民族 在 用 空 间 范 畴 的 前 、 方 位 来 描 绘 时 间 后
范畴 时 , 用 的 基 本 概 念 隐 喻 是 “ 去 在 前 , 来 在 后 ” 使 过 未 。 正好 相 反 , 民族 使 用 的 基本 概 念 隐喻 是 “ 来 在 前 , 去 英 未 过
在后” 。在 利 用 上 、 方 位 来 描绘 时 间 范 畴 时 , 民族 用 的 下 汉


前 言
认 知 语 言 学 家认 为 , 喻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方 式 , 一 种 隐 是 普 遍 现 象 , 人 类 最 基 本 的 认 知 方 式 和 思 维 方 式 , 人 们 是 是 谈 论 和 思 维 抽 象 概 念 的 认 知 工 具 。正 如 Lyf和 Jhsn ao ono 在 Me pos i y一 书 中所 认 为 , 喻 渗 透 于 日常生 t hrWe v B a Le 隐 活 , 但 渗 透 在语 言 里 , 且 也 渗 透 在 思 维 和 活 动 中 。我 不 而 们 借 以思 维 和 行 动 的 普 遍 概 念 系 统 在 本 质 上 基 本 是 隐 喻 的 。英 国 著名 的修 辞 学 家 理 查 德 也 曾 说 过我 们 日常 生 活 几 乎 每 三 句话 中就 可 能 出现 一 个 隐 喻 。 隐 喻 涉 及 现 实 生 活诸 多 领 域 的方 方 面 面 , 喻 与 人 类 的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 隐 是 人们 认 知 、 维 、 验 和 行 为 的 基 础 。人 类 思 维 过 程 主 要 思 经
[ 键 词 ] 汉 隐 喻 ; 较 ; 析 关 英 比 分
[ 中图 分 类 号 】 359 H 1. [ 献 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6 1 30 20 )409—2 文 17— 3 (06 0— 30 5 0
意 义 。所 以 , 汉语 的 “ 下 ”结 构 在 隐 喻非 空 间 概 念 时 , 上 分 别和英语中不 同的空间概念 相对应 , 且汉语 的一个 “ 并 上
1 文 化 差 异 .
使 用 隐喻 要 注 意 不 同 国 家 、 同 民族 文 化 上 的 差 异 , 不
尊重 不同的文化习惯。例如 , 蟀在英语中是个欢快 的 比 蟋
有 自 己特 定 的 文 化 , 同文 化 在 思 维 方 式 上 的 差 异 导 致 了 不
人 们 在 隐喻 使 用 上 的 迥 异 。 二 、 汉 隐 喻 的 异 同 点 分 析 英 1 空 间 语 言 方 面 .
种 重 要 的认 知 模 式 。人 类 通 过 隐 喻 来 认 识 、 了解 世 界 。隐 喻 的 英 汉 对 比 研 究 有 助 于 揭 示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的 本 质 。 本 文 分 析 了英 汉 隐喻 的语 言 和 文 化 两 方 面 的 不 同 之 处 , 以便 使 我 们 对 英 汉 隐喻 形 成 更 全 面 的认 识 。
维普资讯
20 06焦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9 3
英 汉 隐喻 的 比较 与 分 析
祁金 善
( 阳 师 范 学 院 外 语 系 , 南 安 阳 450 ) 安 河 500
[ 摘
要 ] 知 语 言 学 指 出 , 喻 是 用 一 种 事 物 去 理 解 和 体 验 另 一 种 事物 . 认 隐 它不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的修 辞 手 段 , 且 是 一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