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独立师:英勇之师 悲壮之师

合集下载

长征路上的那些孤军_长征路上

长征路上的那些孤军_长征路上

慷慨赴死央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热映,80年前那支为红军突破湘江浴血奋战全军覆灭的红军第三十四师,其悲壮的历史,通过电视艺术再现于人们面前。

红军第三十四师,奉命在长征途中担任全军后卫,在红军向西突破湘江期间奉命坚守阵地狙击数倍于己的敌军,战至最后,终于保障红军主力突破湘江,而自己却被隔绝于湘江东岸最终全军覆灭,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誓不投降,从腹部伤口掏出并扯断自己的肠子,不屈而死。

全师5000余人只有一○○团团长韩伟(不甘被俘跳崖未死)等寥寥数人幸存。

红三十四师并不是红军长征中唯一的孤军,像他们一样坚决执行红军命令掩护主力行动的队伍还有很多,这些孤军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明知接受的是危险极大、风险极大的任务,仍旧义无反顾去执行这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黔边根据地,黔东独立师1000人奉命在师长王广泽、政委段苏权带领下掩护全军,黔东独立师血战一个月,被十多倍于己的敌人围攻之下全军覆灭,师长王广泽战死,政委段苏权当时只有18岁,身负重伤后乞讨回了湖南老家。

3年后,段苏权辗转终于找到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申请重新归队,当他与老上级任弼时相见时,任弼时惊喜交加“我们已经在方面军党代表会上给你开过追悼会了,原来段苏权你还活着!”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的7月,寻淮州领导的红七军团6000余人东征闽浙皖,虽然红七军团编制是一个军团,但是这支军队出发时只有不足3000人的战斗部队,枪支更是只有1200支,相当于只有两个团的兵力,他们的任务是要从数十万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同时为北上抗日打通道路。

尽管困难重重,22岁的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州还是毅然带着这么一点兵力按照上级的命令去强攻福州,红七军团后来又与方志敏领导的部队汇合并组建为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全军大约1万人。

红十军团遭到国民党军王耀武等部的围追堵截,一路转战至怀玉山区,遭10倍于己之敌围攻,在与王耀武部的战斗中,寻淮州战死沙场,方志敏、刘畴西等负伤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

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

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2005-08-11 10:25:57)“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的野心毕现。

事变第三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

同一天,著名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诞生,饱受欺侮的中国人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7年,卢沟桥畔的枪声,让已走到“最危急时候”的中华民族彻底觉醒。

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以8年血战和3500万儿女的死伤,最终换来了百年抗击外来入侵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州儿女,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在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队伍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一次次粉碎了侵略者“速亡中国”的迷梦;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中,到处都留下了贵州儿女的身影。

岁月流逝,为国捐躯的英烈早已白骨成灰,而生机勃发的今日中国,正继承先烈的遗志,大步迈向富强文明!请读本期——《抗日烽火中的黔籍将士》(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5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在8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

★三次革命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2年)我想不出有任何不幸的命运能够摧毁这个有古老历史而现在又很年轻的民族的精神。

【doc】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11个黔军师

【doc】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11个黔军师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11个黔军师一lTE6AOl特稿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为了不忘我贵州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民族作出的贡献和承受的巨大牺牲.在近几年学习新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此文回顾黔军抗战业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贵州宗教界人士抱一法师,率弟子举行追悼贵州抗战阵亡将士.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11个黔军师"黔军"简介"黔军"的概念,指的是这支部队的"根",或者说是它的组成因子.11个师的前身,绝大部分源于民国初年组建的部队,如第82师,85师,独立第6旅,周西成的第25军5个师改编的第102师,103师,121师,140师,新编第8师;还有地方保安团组建的预备第2师和贵州热血青年报名参加的贵州补充师;兵源基本上来自本省,官佐基本是贵州籍人,但在四川I组建的新编第28师.黔军出黔抗战的时间,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先后有11个成建制的陆军师出黔抗战,再加上贵州9年补入中央军的征兵数639631人,全省在抗日战争期间出兵参战的人数应为7O余万人.另据省《地理志》记载,在8年抗战期间,贵州全省总人口最多时才1060余万人.据此计算,抗战期间全省人口中平均100人中就有7人参战,如扣除18岁以下未成年人和50岁以上老人和妇女,比例还要大,还有众多优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对日作战.按当时西南云贵川I3省各省的人贵阳赫史2010年第5期80口数对比,贵州参战的人数比例最高.出黔抗战的11个师第85师,该师是黔军部队中组建最早的部队,系辛亥革命爆发后原黔军总司令王文华领导的第一团,后扩建为李晓炎的43军,辖3个师9个团,兵力为两万人左右."周李大战"后,其残部滞留在黔东南一带.经何应钦呈报蒋介石批准,派原43军第一师副师长谢彬和师参谋长陈弦秋到黔东南收容训练后编为新编第10师,任命谢彬为师长,1931年编为国民革命军85师. 1934年师长谢彬在鄂西作战中阵亡.遵义人陈铁接任85师师长,陈弦秋仍任副师长.陈铁升职后,陈弦秋,陈德明,谭本良等贵州人任师长,率部参加抗战. 第82师,该师原系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为天柱人王天培),属下独立团团长罗启疆是贵州松桃人.王天培被害后,罗启疆率其骨干一连人回到家乡松桃,组建部队3个团,后编为独立34旅,罗启疆任旅长.淞沪会战中,罗率该旅到上海参战,会战后,独立34 旅改编为预备13师,罗又返回贵州黔东南一带再募新兵.1938年在黔东南招兵组建成两旅,4团,一个特务营,一口周诗若个工兵营,一个炮兵营的甲种师建制,出黔参加武汉大会战.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指令与原湖北省荣锦芳的82 师合编为新的82师,罗任师长.1942年春,罗患阑尾炎,病死于岳阳阵地上. 由贵州人欧百川I副师长升任师长.后由绥阳人吴剑平,安龙人王柏勋接任师长率部抗战.第102师,该师原是贵州第25军第2师.师长为贵州遵义人柏辉章. 1935年改编为102师,浙赣会战后由陈伟光接任师长继续率部抗战.第103师,由原25军第1师(师长何知重)改编而来.淞沪会战中参加江阴保卫战后,师长何知重升任86军军长,由何绍周继任103师师长.1939年后,103师调第六战区参加鄂西会战, 师长何绍周升任第8军军长后,熊绶春升任师长.1942年,第8军调云南编人中国远征军.参加松山攻坚战.第121师,该师原系贵州25军的一个师,师长犹国才,参谋长吴剑平.1935年改编后吴剑平任师长,牟庭芳为副师长.吴剑平升任86军副军长,副师长牟廷芳升任师长参加武汉田家镇战役.1938年初,121师编入94军建制,牟廷芳任军长后,兴义人戴之奇,平坝■ITEOAOI特稿坝人朱敬民继任师长率部抗战.第140师,原系黔军25师教导师, 1935年改编为新25师,师长为遵义人沈久成.1936年冬,中央军委会派贵州兴义人王文彦为师长,改编为140师. 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继由贵州贵定人宋思一任,松桃人毛定松继任师长率部抗战.新编第8师,原系王家烈25军的第三师.师长蒋在珍(贵州桐梓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师团以上军官请缨抗日,国民党特派要员方觉慧前来部队慰勉,并赠每人一张有蒋介石亲自签名的本人8寸象片一张.1935 年中央军入黔后,该师编为新编第8师, 在河南和晋东南与日军作战.新编:98师,原系由贵州龙里人刘伯龙在四川组建.师长刘伯龙率部人黔驻防后,在贵州补征黔籍子弟3000多人,又培训贵州官佐300余人,基本上成了贵州人为主的部队,1939年驻防贵州黄平一带.1941年奉命编人中国远征军序列入缅作战.预备第2师,在1938年由贵州几个保安团编成.师长冯剑飞,贵州盘县人,出黔后参加武汉保卫战.湖南人陈明仁继任师长,编人中国远征军序列参加滇西抗战.独立第6旅,由反对杀害王天培的第10军部分官兵多次改编后组建. 贵,kl,l~b充师由浙江人柳际明在贵州组建.1937年在贵州招募军校学员和热血青年1.1万余人.由柳际明任师长, 1938年初其大部分补入第55师,柳际明任55师师长.其中一个团编入93师参加台儿庄战役.黔军参加的主要战役和战绩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下发的配赋征兵计划,贵州每月为6000人, 合计58.3万人,实际征兵675432人, 超征92432人.其中的639631人补人中央直属部队,35804人补入省内地方军警部队.黔籍将士在战略防御阶段,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迟滞了装备,训练均优的日本侵略军.1937年8月8日至27日,天柱人吴绍周任第13军参谋长,率吴绍周支队坚守南口钓明湖等地区近20日.1937年10月6日,遵义人陈铁任师长的黔军第85师到达忻口, l0月16日,在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等相继阵亡后,第85师奉命调入中央兵团阵地,坚守忻口主阵地至11月2 日夜奉命撤出时,只剩下一营人了.10月28日,该师510团团长,遵义人刘眉生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被炮弹碎片击中头部左侧阵亡.1937年9月下旬, 以松桃人罗启疆为旅长的独立34旅, 进入上海浏河口,归第58师师长俞济时指挥,参加浏河口,罗店,福山镇,无锡等战役.在无锡战役中,第701团二营连长牟恩光率士兵5人,用手榴弹炸毁敌坦克3辆,他头部中弹阵亡.10月下旬,第102师编入第一军,参加苏州河青蒲西北地区的战斗.12月2日, 第103师奉命由江阴向镇江转移突围途中,第613团团长,瓮安人罗熠斌中弹阵亡.1938年4月,在徐州禹王山,望母山争夺战中,黔军第140师835团副团长,遵义人王俊臣在与日军肉博中阵亡;4月20日中午,60军182师1078团代团长,兴义人陈大川阵亡;4月24 日,1080团团长,兴仁人龙云阶阵亡. 1938年5月20日,日军占领徐州,遵义人柏辉章率第102师于5月19日到达砀山设防,坚守砀山至24日凌晨2 时,304团团长,平坝人陈蕴瑜阵亡.全师参加战斗时有官兵8000余人,战后只剩3000余人.1938年6月9日上午9时,桐梓人蒋再珍师长率新编第8 师决开黄河花园口,成功指挥了这一形成持久战态势的惊天战事.1938年9月16日,桐梓人何知重率黔军第86军在长江北岸田家镇阻敌,与日军激战至9 月28日,战后86军因伤亡惨重被撤销番号.1938年10月上旬,遵义人柏辉章率第102师参加长江南岸的万家岭战役,至l0月10日与友军协同作战中,共同歼灭日军4个联队.1938年9月25日,第8军60师308旅360团团长, 荔波人杨家骝在江西麒麟峰阵亡.在战略相持阶段,蒋再珍率黔军新编第8师重点防守黄河要津禹门口. 1939年6月4日,绥阳人,该师22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团长彭镇璞在主攻浮山县城时阵亡. 1939年3至5月,日本第11军进攻南昌,遵义人柏辉章率102师和独立第6旅(编人26师为76旅)反攻南昌,奉新公路阻敌前进.日军占领南昌后,于1939年5月,1940年5月先后发动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企图消灭第五战区主力后,占领随枣,宜昌,襄樊等战略要地.由六枝人牟廷芳任师长的第121师是这两次会战中的我方重要军事力量.1943年,121师在兴义人师长戴之奇指挥下参加鄂西会战. 1939年6月,第102师驻守湖南岳阳洞庭湖以东新墙河防线,在4年中参加了3次长沙会战,最惨烈的战斗是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8日拂晓,第102师正面抗击日军第四,第三, 第六3个师团的集中攻击,当柏辉章师拼到不足千人时,仍死死顶住两万余日军的攻击,当部队奉命撤离阵地清点人数时,原1万余人的队伍仅存官兵600余人.1941年5月2日,第36师108旅216团副团长,安龙人王懋长在河南富金山阵亡.在战略反攻阶段,1942年5月,第36师106团团长,瓮安人熊正诗于5日早晨赶到滇西惠通桥东岸,与日军激战至6日中午,成功阻挡日军于怒江西岸.5月18日,200师599团团长, 安顺人柳树人在缅甸北部掩护全师突围中阵亡.1942年5月,新编28师3000余官兵回撤中魂断野人山.1944 年春天,遵义人刘铁轮率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特务团和运输团各一营的兵力,攻克片马地区.1944年7月28 日,黔军预备第二师攻克腾冲城南来凤山.1944年6月4日起至9月15日, 黔军新编28师和第8军攻克松山,伤亡7763人,军长何绍周,团长赵发笔, 王光炜,营长谢梦熊(阵亡),黄人伟,排长张其昌等6人获"青天白日勋章"; 黔军第103师获军政部颁发"飞虎旗"一面.1945年5月13日,黔军第121师361团团长,贞丰人霍世才在湘西武岗战役中重伤阵亡.赫(作者系贵州省史学近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81。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

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长和师政委1934—1936年间进行的红军长征,被称为二十世纪无与伦比的、人类最悲壮的跋涉。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牺牲了多少红军指战员呢,有分析资料称近18万人。

而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在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当中,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左右,师职以上干部约有80多人。

本主题着重对长征中牺牲的红军师(和相当于师的作战单位)一级军政主官的情况进行整理展示。

他们如果能从血火中幸存下来,无疑将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践行着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为红色江山铺就了一块块坚实的基石。

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1、洪超,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个红军师长。

1909年生,湖北黄梅人。

早年在家乡搞过农民运动,1927年夏加入叶挺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随朱德上了井冈山。

曾任朱德的警卫排长,红四军、红五军军部参谋,红四军第一纵队大队长等职。

从1930年8月起,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三军4师团长、第五军1师师长、3师师长、6师师长、4师师长,都是拳头部队的军事主官,是彭德怀指挥下的一员猛将。

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洪超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臂。

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他指挥所部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荣获中革军委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洪超作战英勇果敢、指挥出色,但性格脾气暴躁,工作方法有些简单。

1934年10月,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彭德怀指示,洪超率4师作为先头部队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迅速抢占制高点,向粤军守敌发起猛攻,很快将敌人击溃。

残敌被包围收缩到一座祠堂里,仍负隅顽抗。

洪超亲抵前沿观察指挥,不幸被祠堂内敌人开枪击中头部,当场牺牲,年仅25岁。

2、陈树湘,1905年生,湖南长沙人。

,,,,年入团,,,,,年入党。

,,,,年参加北伐军叶挺部,任班长、警卫团排长。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又随团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31团七连连长、特务连连长、特务营党代表、红军第二纵队4支队政治委员、红军独立第7师和第9师师长、红十九军54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等职,1934年3月任红七军团34师师长(同年6月所部划归红五军团),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战斗。

独臂战将贺炳炎的故事

独臂战将贺炳炎的故事

贺炳炎1913年2⽉5⽇⽣于湖北省宜都县(今宜都市)松⽊坪江家湾⼀个雇农家庭。

12岁为地主家放⽜,15岁当铁匠学徒,饱受欺侮。

1929年春,漫⼭遍野的映⼭红迎来了贺龙率领的⼯农红军第四军,16岁的贺炳炎扔下铁锤,从此投⼊了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浴⾎奋战的戎马征程。

同年9⽉,他加⼊中国共产党。

此后,在短短两年内由战⼠升为班长、分队长、骑兵连长。

1932年6⽉,在洪湖分区陈沱⼦⼝阻击战中,时任湘鄂西军分区校区队长的贺炳炎,在军校学⽣⼈多枪少的情况下,毅然把枪⽀让给战友,⾃⼰操起⼀把菜⼑,犹如猛虎下⼭,飞⾝跃出⼯事,率先冲⼊敌阵,左劈右砍,夺过敌兵枪⽀,与战友们⼀起,将两个团的敌军击退。

其菜⼑杀敌的壮举轰动了全军校,受到校部的表扬。

1932年8⽉,在荆州草市战⽃中,攻⼊草市的红三军⼋师遭到敌军包围,⾯临全师覆没的危险。

时任红三军⼿枪⼤队队长的贺炳炎,在来不及请⽰上级的情况下,主动率⼿枪⼤队杀⼊敌军包围圈,⾎战两个⼩时,接应⼋师突出重围。

贺炳炎因此获得军部嘉奖,⼿枪⼤队荣获“模范⼤队”称号。

1932年8⽉下旬,由于“左”倾路线导致洪湖苏区反“围剿”⽃争节节失利,红三军被迫向外线转移。

贺龙军长命令贺炳炎以3个县的游击队约200多⼈组建襄北独⽴团,贺炳炎任团长。

任务是将被敌⼈追逼的三四千洪湖地⽅⼲部、群众护送到襄北安置,并拖住围追红三军之敌的后腿。

贺炳炎不仅在敌军重兵压境、据点林⽴的险恶环境中,将这⽀臃肿不堪的队伍巧妙地带到襄北安置,夺取粮⾷养活苏区⼲部群众,⽽且迅速扩⼤队伍,⼴泛开展游击战。

期间,仅钟祥客店坡⼀战,独⽴团就歼灭敌⼋⼗五师辎重营700余⼈,缴获⼤批武器弹药和军⽤物资,减轻了主⼒部队的压⼒。

11⽉,发展到1800⼈的襄北独⽴团在鄂豫边与红三军主⼒胜利会合。

贺龙为此感慨地说:“是不是好⼲部,你要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去看他。

好的,⼀定坚决,⼀定不悲观动摇。

贺炳炎这个同志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 此后,贺炳炎历任红三军⼆⼗⼆团、⼆⼗五团、⼗九团团长,跟随贺龙历经“七千⾥⼩长征”,转移到湘鄂川黔边界地区。

红军在酉阳

红军在酉阳

红军在酉阳1、活动概况1933年12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省宣恩县的大村(今属咸丰县)召开会议,总结了湘鄂边失败的教训。

根据贺龙同志的主张,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苏区,向川东南的酉阳、彭水、黔江、秀山等地发展,创造新的湘鄂川黔边新苏区。

1934年4月下旬,贺龙率领红三军深入黔江、酉阳境内的蓬东、五里、马喇湖、官庄、杨家坳、黑水、毛坝、板家溪、五福、兴隆、小咸、八穴等10多个区乡,发动群众打击土豪50多家,把大批浮财分给了贫苦农民。

1934年5月初,红三军主力从利川游击到酉阳时受川军进逼,遂于5月8日占领四川彭水县城,歼川守敌1个营。

11日西渡乌江进入黔东,6月1日占领沿河县城,6月2 日红军侦察员朱玉廷向贺龙、关向应特别报告了南腰界情况,6月4日进驻酉阳南腰界。

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及中共湘鄂中央分局和军直属所有机构都分别住在余家桶子、罗家桶子、楠木菁、少年坨等地,其所辖七、九两师分别住杨家寨、柏杨坳等地。

从此,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以南腰界为军事指挥中心和大本营,展开了开拓川黔边根据地——黔东特区的革命斗争。

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贵州枫香溪召开会议,作出了建立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登记党员,恢复红三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组织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开展政权建设等决定,纠正了夏曦在红三军中推行的“左”倾错误路线。

会后,红三军在南腰界组织了几支工作队深入酉阳、秀山、松桃、沿河、印江等县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酉阳境内建立了南腰界、唐家溪、大坪盖、龙池4个游击大队,近400多名游击队员。

与此同时,红三军还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边区、川鄂边区和川东南广大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和赤卫队,打土豪、分田地,壮大了红军队伍。

各地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为区乡苏维埃的政权建设准备了干部等条件。

紧接着,在酉阳就建立了南腰界区革命委员会(区苏维埃)和南腰界、唐家溪、大坪盖、龙池4个乡苏维埃政权。

秀山县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秀山县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年、1 7 年、18 年 、1 8 91 92 9 3年四发整修扩建,但面
当年气势磅礴 、振奋人心的画面,如今已化为 光荣灿烂的历史,留在了渡口 “ 刘邓大军进西南纪 念碑 ”和 “ 二野司令部旧址纪念碑”上。
积仍然显窄小,难以满足群众瞻仰、祭悼先烈的愿 望。 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 育 2 0 1月,县政府在官庄镇乜敖村重新修建革命 0 4年 烈士陵园.并于次年清明竣工 新建的革命烈士陵 园 占地面积3 亩,主体工程有迁至的烈士墓和革 05
师主 力对倒马坎 实行 钳形 攻击,一 举将其 攻克 , 终使所谓 “ 万里 长城 ”全线崩溃
红 二、六 军团黔 东独
立 师J 河盖战 斗遗址, 位 I I 于』 湘交界 的秀山县涌 洞 I 【
乡捕 木村
13 9 4年夏, 贺龙率红
三 军在 J 黔边 区 的酉 阳 、 I I 秀 山、松桃 沿河 、德江 , 印江等县创建 黔东特 区革 命根据地 同年 1 O月,红 三军 与红六军 团会师组成 红二、六军 团,东征湖南,发展根据地 。为此,特 建立黔东独立 师, 持根据地斗争 , 坚 以牵制敌人, 掩
镇江西村。
13 年 l 94 1月,红二 六军团东
征湖南后, 黔东独立 师奉命东进 湘
西与主力会合, 5 2 日.在邑梅遭 敌伏 击,政委段苏权左踝骨中弹受伤,次 日行至雅江 附近又遭敌 袭,段与 部 队失散,因 伤势过重晕倒 于车 田村 苏家坡 田埂脚,生命垂危 2 7日晨,
护主 力。
倒 马坎之战 打击 了反 革命气焰, 牡大 了红 军声威,是 红三 军在 黔东根据地 进行
的著名战斗之
1月 2 1 8日晨,独立师所属三百余人奉命东进湘 西与主力会合,途经Jl I 河盖,道敌伏击。红军将士 不避险恶,英勇奋战,终 因弹尽粮绝而 失利,2 多 0 人壮烈牺牲,队伍大部失散,师长王光泽 身陷图圄, 被杀害于龙潭邬家坡

信念:革命战士的精神之源

信念:革命战士的精神之源

信念:革命战士的精神之源作者:叶介甫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11期“风雨侵衣骨更坚,野菜充饥志越坚。

”这首《长歌组歌·过雪山草地》表现的是当年红军战士的革命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士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怕流血牺牲,始终充满高昂的革命信念和战斗豪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实际行动诠释了信念的伟大力量。

本文撷取几例。

黄火星:“敌人的‘围剿’和险恶的环境动摇不了我们的革命信念!”黄火星,1909年生于江西省乐安县。

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宿北、莱芜、淮海、渡江、漳厦等战役。

曾任福建军区分区政委、第七师旅政委、第八兵团军政委、江苏军区政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933年1月,在红11军33师95团任政委的黄火星,跟随部队渡过信江进入中央苏区。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斗争,红11军首战光泽,继而折回金溪打击敌三十六师。

黄火星在每次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被人称为“猛子政委”。

1933年7月间,上杭、永定、龙岩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军区命令黄火星接任第一分区政委兼代英县独立营政委。

他从省军区带领200余名新兵、30多支枪前往杭永岩苏区。

沿途遭遇敌军锺少奎部多次埋伏襲击,于9月间才到达一分区。

此时,已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末期,杭永岩苏区已日渐变为游击区,环境十分恶劣,黄火星根据省委和军区指示,部署开展游击战争。

此后,上级党组织把黄火星调往永定担任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

黄火星一面抓紧对县委和独立营进行整顿,一面转变过去“左”的政策,实行分散行动,依靠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和游击队员长期隐蔽在深山密林中,以山岩洞穴当房,野菜竹笋充饥,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苦。

但他一直真诚地告诫战士们:“敌人的‘围剿’和险恶的环境动摇不了我们的革命信念!”为了坚定干部和战士的革命信念,使大家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黄火星经常用方志敏两条半枪、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来教育大家,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乐观主义精神去感染和鼓舞大家。

红二方面军(二十六)红二、六军团会师,进军湘西

红二方面军(二十六)红二、六军团会师,进军湘西

红二方面军(二十六)红二、六军团会师,进军湘西红二、六军团黔东会师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红六军团和红三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胜利会师。

这次会师,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红六军团长途转战,极度疲劳,减员很大,处境困难,迫切需要和红三军会师,进行休整,以利再战。

红三军,由于夏曦的错误领导长期得不到纠正,也迫切希望通过同红六军团会师,沟通与中共中央的电报通信,在中央指导下纠正在路线、方针以及党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错误。

会师,为解决两军建设中各自存在的迫切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对两军的团结极为重视。

会师后,两军指战员欢欣鼓舞,热情相助,表现了高度的无产阶级友爱精神和党性原则。

红六军团由湘赣革命根据地进到地形、民情、风俗与江西不同的湘黔边区,对与这一带人民有密切联系的红三军有着依存心情,为团结战斗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师后,军团政治委员王震立即向贺龙详尽汇报了部队的情况,请求指示。

贺龙指示红六军团当前要抓紧三件事:第一是睡好觉和吃饱饭;第二是洗澡、理发和洗衣服;第三是打草鞋。

要他们好好地恢复体力,整理组织,准备继续战斗。

红三军指战员也尽一切可能保障红六军团休息好,给他们筹粮、送肉、送盐;拿出自己的草鞋筋子,帮助他们打草鞋。

同时,还给部队配了部分乘马,拨了一部分轻机枪。

红六军团对于红三军的热情帮助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深为感动。

红三军对带来了朱、毛红军光荣传统的红六军团,思想上也有钦慕之情。

在红六军团的帮助下,红三军加强了党团建设和政治工作,开始恢复了部队中党团员的党籍、团籍。

但由于党团员还不到部队人数的十分之一,连队中还没有党、团支部,有的两个连队成立一个党支部。

师团政委都是新提拔的,工作能力很弱。

指导员缺少一大部分。

政治工作系统还未建立。

部队中“肃反”恐惧仍然存在。

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任弼时和肖克、王震从大局出发,将富有政治工作经验的红六军团政治部和红三军政治部合并为红三军政治部,并把保卫局完整地调给了红三军。

一位流失女红军的坎坷人生

一位流失女红军的坎坷人生

一位流失女红军的坎坷人生作者:刘志宏宋俊龙涛来源:《老友》2011年第05期2010年12月22日,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田背村接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发来的唁电:贵处出生的流失女红军陈富莲,21日下午4点,在我县双泉乡马家坝家中不幸病逝,享年104岁,恳请娘家亲属前往悼唁。

陈富莲是永新县最后一位告别人间、驾鹤西去的红军女战士。

她的一生坎坷。

极富传奇色彩……能歌善“武”的“一支花”1907年7月22日,陈富莲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田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中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陈相坚)和一个妹妹(陈凤莲),尽管父母亲拼死累活地给地主干活,也难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

家里穷呀,没办法,父母把姐姐陈细莲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不久活活被折磨死。

陈富莲很小就给地主干活,帮助妈妈料理家务。

1931年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永新,陈富莲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陈富莲心头亮起了希望之光,毅然报名参加了乡妇女改善委员会和互济会,扛着梭镖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护理伤病员。

因为她工作积极,同年冬,组织上派她去永新县短训班学习。

结业后,她回到家乡,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列宁小学和夜校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后来,她当上了妇委会主任,并经谢景福、陈金方、陈立道介绍。

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8月,陈富莲被选为原沙市乡苏维埃代表,参加了在永新召开的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她响应中共湘赣省委实行全省军民战争总动员、粉碎敌人“围剿”的号召,参加了由萧克任军长、蔡会文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编人以谭家述为师长、王震为政委的22师,参加了澧田、官田、桂林坊和九渡冲等战斗。

次年6月,陈富莲所在的第八军在永新沙市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第17师。

由于她能歌能舞,又会做群众工作,领导就把她调到17师直属宣传队任宣传员。

在潞江战斗中,她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宣传才能,成为红军中能歌善“武”的“一支花”。

军衔的评定1

军衔的评定1

军衔的评定1新中国成立前后,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满足实际作战指挥的需要,党中央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度。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予大元帅军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

与他们同一批授衔的,还有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和800余名少将。

54年后的今天,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个名单的出炉,既非纯粹的论资排辈,也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

而各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们,在授衔过程中,或为这份难得的荣誉感慨万千,或高风亮节地提出让衔,也有人为此流下了眼泪……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1955年将帅评衔的具体工作中,负责单位和领导一方面要尽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纠正一部分干部错误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要做好平衡排队工作,尽可能评得公平合理,既使本人基本满意,又使上下左右都没有意见。

因为只有评得适当,才能真正达到调动干部积极性的目的。

这就要求在全面考核了解干部的基础上,根据评衔的条件和标准,反反复复地比较,多方面征求意见。

中央和军委领导也很关心、重视这项工作,及时听取汇报,及时指示。

高风让衔,比比皆是对于给不给军衔、给怎样的军衔,大多数将帅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表现得十分豁达。

1955年9月初,天津的一家军工厂赶制了一套大元帅制服。

大元帅服的肩章由金黄色底面构成,上面绣着红色的国徽和银色的五角星,看上去威武庄严。

这套制服本是给毛泽东量身定制的,但他却一天也没有穿过。

在得知自己被评定为“大元帅”的消息后,他找到彭德怀和罗荣桓:“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

”毛泽东表态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纷纷表示,不参加评定军衔。

那时候,刘少奇、周恩来已经主持党务、政务工作,他们拒绝元帅军衔尚可理解,在军中挂名的邓小平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然而,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12位中央军委委员中,除毛泽东之外,另一个没有元帅军衔的人。

长征期间牺牲的我军将领

长征期间牺牲的我军将领

长征中红军牺牲的高级将领(附名单)消息(记者陈卓北京综合报道):在长征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以惊人的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然而在长征中红军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据史料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

在牺牲烈士名单中包括大量的以红军高级指挥员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指战员。

根据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所研究员翟清华的介绍,共有35名师以上指挥员在长征中牺牲。

正是有了这些以高级指挥员为代表的无数共产党员的牺牲,有了他们的冲锋在前、休息在后,红军才能在极度的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革命士气。

长征中牺牲的师以上指挥员:邓萍第3军团参谋长1908年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凉高山一个盐工家庭。

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

7月24日,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5军,邓萍任参谋长。

同时建立中共红军第5军军委,邓萍任书记。

1930年6月,红5军扩编为红军第3军团,邓萍任军团参谋长。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邓萍协助彭德怀指挥红3军团掩护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

彭德怀、邓萍奉命率红3军团撤出遵义地区。

二渡赤水后,进抵娄山关。

这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率4个团已抢先占领娄山关,妄图阻止红军回师遵义。

1935年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

邓萍同彭德怀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出入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作战。

经过迅猛冲杀,拿下娄山关制高点点金山,连续打垮黔军的多次疯狂反扑。

邓萍指挥部队反击时,连声高呼:“同志们追呀!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部队势如破竹直逼遵义城下。

邓萍在指挥攻打遵义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7岁。

彭德怀十分悲痛,他流着眼泪向部队下达攻城命令:“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红军攻进城后张爱萍沉痛挥笔书写挽诗一首: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解放军五大主力

解放军五大主力

解放军五大主力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平原地区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华北、华东、东北、中南),改变一直以来小股部队打游击战的方式,将旗下的武装改编成较正规的大规模作战集群,集中优势兵力以彻底摧毁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共计四大野战军,首长都是解放后首屈一指的开国功勋,野战军系兵团级单位,下辖军(也有独立师),每个野战军兵力有百万左右,完全可以挑起在大地区单独对抗国民党正规部队的重任。

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重创敌生力军,显示了野战军庞大部队的压倒性进攻力量。

现代战争已经不适应打人海战,师一级的灵活而有力的独立作战单位成为主导,旅级的独立作战单位制度正在形成,野战军这种大规模部队编制早已落伍,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大军区隐约有着野战军这一级别的影子,但是决不会拉起整个军区的部队集中去打一点,性质已然不同。

[编辑本段]组成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

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华北野战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主力和晋冀鲁豫部队一部,经编组改建而成的,由一一五师一部发展而来。

历任领导及战绩:一野组建后,在彭德怀、王震、杨得志、许光达、贺炳炎、彭绍辉、郭鹏、余秋里、罗元发、郑维山等著名虎将的指挥下,历经西北春季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兰州战役、河西走廊追歼战、宁夏战役和解放新疆以及解放陕南、陇南等著名的大战、血战。

二野各部纵横东西,在刘伯承、陈赓、杨勇、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周希汉、王秉璋、曾绍山、秦基伟等著名将领的统帅下,历经渡江战役、两阳战役、成都战役、滇南战役和昌都战役等重大战役。

心中的南腰界,永远的红三军

心中的南腰界,永远的红三军

心中的南腰界,永远的红三军南腰界乡位于重庆市酉阳西南边陲,地处两省五县(酉阳、秀山、松桃、沿河、印江)结合部,境内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

80多年前,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在这里落脚,建立红三军军事指挥中心,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先遣探路,与红三军会师后于10月26日在这里举行会师大会,又在这里决策,从这里出发,发动湘西攻势,开启策应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新征程。

因工作关系,2015年4月我首次走进南腰界,从此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陪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宋毅军研究员再次来到南腰界,走进红色记忆里,去感受心中的南腰界。

(一)进入南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集镇中央的贺龙铜像,集镇街道仍然以“贺龙大道”“红军中街一路”“红军中街二路”命名。

在南腰界乡人民政府甘红光和杨胜学同志陪同下,我们行走在南腰界集镇“贺龙大道”,漫步在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一路追寻、思索、记录当年发生在这块土地上那些记忆犹新的往事,讨论贺龙为什么选择把南腰界作为红三军的大本营,探讨关于红三军艰苦转战川黔边和南腰界的传奇经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周逸群和贺龙起步上海,辗转到达贺龙家乡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领导发动桑植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0年4月改称红二军),开辟湘鄂边根据地。

1930年7月,湘鄂边苏区红二军与洪湖苏区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南平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团1万余人。

自此,湘鄂西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1年3月,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枝拓坪改编为红三军。

诞生于湘鄂西苏区的红三军,鼎盛时期达到3万余人。

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红三军从1932年10月撤离洪湖苏区,历经1年零8个月最艰难的日子后,贺龙为什么会选择在川黔边创建新苏区。

红军长征在贵州基本史实

红军长征在贵州基本史实

红军长征在贵州基本史实:(一)红六军团西征(1934年8月至10月)1934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令红六军团撤出湘赣根据地西征。

此举带有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的性质。

8月7日,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江西遂川开始西征。

潭溪战斗:1934年9月20日,红六军团从湖南靖县新厂、平茶一带分两路向黎平进军,在潭溪与敌遭遇,发生激战,击伤敌副营长卢彬,歼敌7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1934年9月下旬,红六军团在清水江流域击溃黔军周芳仁旅,并在当地苗族、侗族群众的帮助下,用木船、木排、门板搭成浮桥,从剑河南加里格渡口、锦屏河口渡口,顺利渡过清水江。

大广坳战斗:1934年9月26日,红六军团在剑河大广地区遭桂敌覃联芳师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军团主力冲出重围,得以安全转移,虽给桂军以重大打击,但付出了巨大代价。

其中五十四团损失最重,团长赵雄和两个营长壮烈牺牲,全团阵亡150余人。

甘溪、困牛山战斗:1934年10月7日,由于敌情不明,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陷入湘、桂、黔敌24个团的包围之中。

红军与桂军廖磊第十九师发生遭遇战,经过广大指战员的浴血奋战,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红十七师五十一团、四十九团两个团部及机枪连等400余人冲出敌人包围圈,军团主力在任弼时、王震的率领下向石阡、镇远边境转移。

在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接应下,红六军团主力突出重围,胜利与红三军会师,但遭受重大损失。

五十团、五十二团先后与主力失去联系,五十二团在后来的转移途中又陷入敌军包围,全部壮烈牺牲(1934年10月16 日,为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转移,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的带领下,在石阡困牛山与敌激战三昼夜,多次打退敌进攻,最后弹尽粮绝,后路被敌截断,与主力失去联系,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率领200余人突出重围,团长田海清阵亡,其余100多名红军战士,临危不惧,集体跳下悬崖,壮烈牺牲),红十八师师长龙云被俘,后在长沙英勇就义。

木黄会师:1934年10月24日,突出重围的红六军团主力在印江木黄与前来接应的红三军(会师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胜利会师。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I党史研究I»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张永(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贵州铜仁554300)摘要: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军(1934年10月25日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动摇反动统治基础与统治秩序,开展如火如荼革命活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为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与红六军团西征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创造重要条件。

在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开展的革命活动中,整体呈现出特有的革命意志与革命情怀,蕴含着丰厚的革命精神。

其革命精神内涵由探路开路的实践方式、求真务实的实践要求、坚定信念的实践意志、团结进取的实践保障与目的构成。

探寻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缅怀革命先辈的英勇伟业,概括与阐释、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旨在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撑。

关键词: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革命精神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铜仁市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贵州简称黔,从地理位置上铜仁市称为黔东。

1934年5月至12月党领导的红三军转战黔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西征也进入黔东,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为保卫黔东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黔东革命根据地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石阡、江口及四川酉阳县(今属重庆市)在内,纵横200里,人口10万人以上,建立了17个区革命委员会,100多个乡苏维埃。

它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奠定了基础,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

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1001-0475(2021)01-027-07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围绕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革命精神内涵——探路开路、求真务实、坚定信念、团结进取。

黔东独立师:英勇之师 悲壮之师

黔东独立师:英勇之师 悲壮之师

黔东独立师:英勇之师悲壮之师
文俊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正>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进入重庆酉阳南腰界,并以此为大本营,开展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为开创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7月21日至22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沿河铅厂坝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政府正式成立。

黔东特区根据地,包括重庆酉阳、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文俊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4.4
【相关文献】
1.四野战斗力最强的独立师 [J], 朱晓明
2.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独立师第一旅起义枪声划破双江夜空 [J], 文俊;
3.纸上的纪念塔,史上的里程碑——品评《虎贲独立师——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战纪实》 [J], 赵晓强;
4.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的建立 [J], 陈亭宇
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的建立 [J], 陈亭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独立师:英勇之师悲壮之师
作者:文俊
来源:《红岩春秋》2016年第07期
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进入重庆酉阳南腰界。

在红三军的指导下,酉阳、秀山、松桃等地的游击队合并组成川黔边独立团,覃世安任团长,马吉山任政委。

9月,川黔边独立团与沿河、印江、德江独立团以及收编的冉少波“神兵”合并,正式改编为红三军黔东独立师,贺炳炎任师长,冉少波任副师长。

10月27日下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庄严隆重的会师大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并整编了部队,为东征湘西做好准备。

建立湘鄂川黔边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胜利会师时,中央红军已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正沿粤赣边境向湘南前进。

于是,“追剿”红六军团的湘、桂两省敌军迅速东调,围堵中央红军。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1934年10月2 8日清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红二、六军团从黔东出发,向湘西地区发动攻势。

贺龙撤离南腰界时,与任弼时、萧克商议,为了加强黔东苏区的工作,决定将黔东苏区作战分区司令部改为黔东独立师,由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任政委,并派交通员去黔东苏区传达。

随着湘西攻势的展开,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先后占领了桑植、大庸、桃源、慈利等大部分地区。

11月26日,为进一步开展湘西攻势作战,加快湘鄂川黔边根据地的建设,贺龙、任弼时根据中央指示,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湘鄂川黔军区等领导机构,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

随后,在相继展开的湘西攻势作战中,红二、六军团先后歼灭了敌第34师大部和独立第34旅主力,控制了永顺、桑植、大庸3县的大部和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县的一部,并在永顺、大庸、桑植、保靖4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游击武装,初步建成了湘鄂川黔边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湘西攻势作战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迫使敌人不得不抽调“追剿”中央红军的4个师兵力驰援湘西,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在此之际,南腰界会师后,为牵制“围剿”根据地之敌,掩护两军团主力东进湖南接应中央红军长征,在贺龙、任弼时等指导下,红二、六军团帮助重新组建黔东特委,由王光泽任师长、段苏权兼政委的红军黔东独立师规模达700余人。

敌人大举进犯黔东特区
在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挺进之际,川湘黔的敌人趁机向黔东特区大举进犯:黔敌王天锡、李成章部扼住印江、沿河各要塞;湘敌周燮卿旅抵达川黔边境南腰界、晓景一带;川敌达凤岗旅向沿河方向集结;黔东地区各地方武装也趁机回戈。

敌人对黔东独立师形成层层包围态势,致使黔东特区根据地从原来的200多里缩小到60里,苏区人口锐减到3万人。

红军黔东独立师和特区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

1934年10月29日,黔东独立师在黔东特委的领导下撤离南腰界。

11月8日,黔东独立师、独立团各一部前往枫香溪与敌人展开激战,当晚黔东独立师退回耳当溪一线。

此后,红军又在印山保与敌遭遇,打退敌人几次进攻后,退回到谯家铺和沙子坡一带。

11日,敌人调集4个团兵力进攻沙子坡。

黔东独立师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后,除留下黔东独立团牵制对方外,其余部队在师长王光泽、政委段苏权的率领下撤离战场,于13日抵达梵净山脚下的张家坝、滥泥坳、洞德寺等地。

10月16日,黔东独立团完成沙子坡阻击任务后,赶到梵净山与黔东独立师会合。

在敌军重兵压境的形势下,11月15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保卫队及部分区乡苏维埃人员200余人,在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秦育青、陈正国的带领下,撤出沿河白石溪、旧寨坝,开始艰难转移。

一路上,队伍多次遭到地方团防的袭击,撤退队伍中有20多人牺牲,24人被俘。

17日,队伍至火烧桥一带时,又遭地方武装张云梯、张云开等伏击,又有数十位同志牺牲或被俘,余部几经苦战,才突围至秀山坝芒一带。

最后,由于反动武装重重拦击,这支200余人的队伍除少数脱险外,其余全部遇难。

黔东独立师和部分游击队进入梵净山地区后,在积极进行备战、补充给养的同时,还广泛开展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工作,动员当地青壮年参军支前,做好应对“围剿”之敌来犯的准备。

正在此时,黔敌李成章部的2000余兵力,已分3路开始包围黔东独立师所在的梵净山地区。

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黔东独立师顽强抗敌,打退多次进攻,粉碎了敌人妄想攻占梵净山的企图。

但是,红军也伤亡严重,弹药将尽,已无力击破敌人的重重围攻。

血洒突围战
1934年11月24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段苏权、王光泽决定退出梵净山地区,带领部队去湘西寻找红军主力。

黔东独立师撤离梵净山阵地后,经拜佛台、棉絮岭、大尖峰、金刀峡,翻越海拔2500米的梵净山顶。

11月26日,黔东独立师辗转进入秀山县境内的双峰、兰桥一带,在占领兰桥后,又立即向秀山邑梅方向进发,沿途击退保警、乡丁以及苗族土著武装等敌人多次袭击。

段苏权在突围中腿脚受伤,不能行走,由通讯班长李通珍背至安全地带。

王光泽带领部队奋力突围,仅有300余人成功突出重围。

负伤的段苏权被雅江车田村农民李木富救护于山洞中,经一个月的调治后,前往湖南寻找部队。

11月28日,黔东独立师余部抵达川湘交界的秀山川河盖。

然而,就在部队行至大板场时,突然遭到峨溶乡一带民团的袭击和追兵的夹击。

黔东独立师再次投入激战,但因寡不敌
众,弹尽粮绝,部队只得被迫分散突围。

突围途中,王光泽不幸落于敌手,后被杀害于酉阳龙潭镇邬家坡,时年31岁。

最后,黔东独立师在独立团团长秦真权及邓吉星带领下,只有10余人突出重围,胜利到达湘西,投入到红军主力的怀抱。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韩西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