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3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6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六)一、选择题(2014·山西原平期中)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乙是把山西的火电调往东部;而甲是把黄河上游的水电调往东部;丙是把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调往东部;丁主要是把红水河的水电调往东部。
故选B。
答案:B2.关于我国“西电东送”工程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C.减轻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D.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解析:因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大,能源供应紧张,所以西电东送工程可以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电力的消费不会产生污染,西电东送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费,进而减轻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西电东送线路的修建会促进沿线地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西电东送不是来自新疆地区,所以不会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产生影响。
故选B。
答案:B3.为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还应该()A.限制生产规模以应对能源短缺B.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的勘探和开采C.大规模进口中东石油资源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析:限制生产规模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煤炭资源缺乏;对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应适量进口,大规模的进口会加大依赖性;但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会减少对能源的使用量,会缓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
故选D。
答案:D(2014·北京朝阳高三期末)读南水北调东线示意图,回答4~6题。
4.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①华北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不足②南方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小③华北降水变率小,径流量分布不均④南方水资源总量大于水资源需求量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解析:华北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南水北调,可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①对。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南方降水多,水资源充足,不是需求少,②错。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
课时跟踪训练(三)一、选择题(2014·青岛模拟)中新社北京2013年12月2日电北京时间2日凌晨2点17分中国将承载着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据此完成1~2题。
1.“嫦娥三号”所要到达的天体属于( )A.卫星B.行星C.恒星D.星云解析:“嫦娥三号”所要到达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答案:A2.进入月球轨道在落月之前的“嫦娥三号”属于( )①河外星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总星系A.①②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嫦娥三号”在落月之前和月球一起围绕地球运动,属于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属于总星系。
答案:C(2014·成都诊断)据英国《每日邮报》最新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
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据此回答3~4题。
3.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原因为( ) A.上面没有水B.距离恒星太近C.温度太低D.不存在大气层解析:从“热气腾腾”可知,该类地行星距恒星太近,没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
答案:B4.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
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 )①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③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④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生命的存在必须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答案:B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单位:小时/年)。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的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为(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B.由东北向西南递减C.由西南向东北递减D.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解析:根据国界线轮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信息,可以确定该地区属于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等值线数值和分布变化可以看出分布特征大致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与名师对话】(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2
课时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2014·武汉调研)人民网2013年9月6日消息,韩国总统日前表示,如果朝鲜在终止核计划方面取得进展并且和韩国建立充分的互信机制,韩国愿意帮助朝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和论坛。
读图1和图2,完成1~2题。
1.朝鲜半岛的实际面积约为20万平方千米,在比例尺1∶10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 )A.2平方厘米B.20平方厘米C.200平方厘米D.2×1015平方厘米解析:依据比例尺计算可得出答案。
答案:B2.图2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①比例尺变为1∶2000000;②每点代表2000人;③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
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解析:若将图A放大到图B,图幅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即比例尺为原来的2倍,为1∶5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每点还是代表1000人,人口密度不会变。
答案:A(2014·浙江宁波调研)读“浙江宁波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该地计划在海拔100米以上丘陵种植杨梅,按3株/100平方米标准种植,图示范围内需要杨梅苗约 ( )A.100株B.1000株C.3500株D.9600株解析:根据比例尺进行大致的计算即可。
答案:C4.A段村道比B段村道更曲折,是为了( )A.少占杨梅林的规划用地B.减缓坡度,减少工程难度C.监测高速公路车流量D.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解析:A段村道比B段村道更为曲折,主要是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
答案:D(2014·江苏扬州模拟)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5~6题。
5.M处为陡崖,其顶端海拔可能是( )A.508 m B.498 mC.316 m D.264 m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m,由图中数值可以看出M陡崖顶端海拔的取值范围是400m≤H<500m,故B项符合。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4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四)一、选择题(2014·河北名师俱乐部高三模拟)水稻是黑龙江省单产最高、稳定性最好的粮食作物,也是生产效益最好、增值潜力最大的农作物。
黑龙江省生产的水稻全部是粳稻(茎秆较矮、叶子较窄、较耐寒冷),商品率高。
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从1983年的100.5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2100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400万公顷,黑龙江水稻产区已成为支持全国供求平衡的主力军。
据此回答1~3题。
1.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无水稻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热量、地形B.水分、人口分布C.地形、市场D.市场、水分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发展知识。
黑龙江省北部纬度高热量缺乏,并且以山地为主,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本题A选项正确。
答案:A2.导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①人地矛盾突出②单产高,经济效益好③降水明显增多④国内消费市场广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由于单产高,经济效益好,国内消费市场广阔的原因,D选项正确。
答案:D3.近几十年来,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A.种植面积B.农业科技C.土壤肥沃程度D.人口密度解析:由材料“水稻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400万公顷”可知水稻增产的最大因素是种植面积增加,A选项正确。
答案:A(2014·天津一中月考)读“我国‘十二五’规划农业战略格局图”,回答4~5题。
4.对下列各组农业主产区生产优势条件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B.c—光照充足、水源较丰富C.e—气候湿润、温差较大D.g—地形平坦、雨热同期解析:a为新疆,地广人稀,土壤较贫瘠,A错;c为河套平原,降水少,光照充足,依靠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水源较充足,B正确;e为华北地区,气候湿润,距海近,温差较小,C错;g为南方丘陵,地势起伏较大,D错。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9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九)一、选择题(2014·福建卷)如图示意1992~2010年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进出口变化最大的区域是( )A.非洲东部B.非洲中部C.非洲西部D.非洲北部解析:本题考查非洲的区域划分和对应区域农产品进出口变化差异比较,难度较低。
根据区域划分和农产品在1992年与2010年两图进出口变化最多的部分可知,非洲东部变化最大。
故选A。
答案:A2.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更加便捷B.非洲位置靠近中国C.中国需求扩大D.非洲农业技术提高解析:中国人口增长快,人口数量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
答案:C(2014·浙江高三模拟)读中亚地区简图,完成3~5题。
3.①②③的数值分别为( )A.100 300 600 B.600 300 100C.300 100 600 D.600 100 300解析:本题组考查中亚知识。
根据深居内陆的特点、大气环流和地形特点,可知③地区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可排除B、D选项;②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弱,降水少;①地位于哈萨克丘陵地区,降水量较多,C选项正确。
答案:C4.甲、乙、丙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 )A.草原荒漠森林B.森林草原荒漠C.荒漠森林草原D.草原森林荒漠解析:①地降水较少,但纬度高,蒸发量小,以草原为主;③地降水较多,地势高,蒸发量小,丙地为森林植被,A选项正确。
答案:A5.位于P、Q湖流域的河湖( )A.都为内流河、咸水湖B.河流流量有时出现日变化C.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D.是该地区农业的灌溉水源解析:图中P湖泊上游的湖泊为淡水湖;个别地区的积雪使得有时出现河流流量的日变化;该区域河流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小;咸水湖不能作为灌溉用水,B选项正确。
答案:B(2014·山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甲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困,乙图为甲图中E地区的地形图。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1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一)一、选择题(2014·苏北四市模拟)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
据此回答1~2题。
1.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热带雨林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雨林也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答案:D2.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解析: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雨林的优势,但由于强烈的生物循环,有机质不能在土壤中积聚,使土壤比较贫瘠,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物体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就是热带雨林脆弱性的表现。
答案:C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表格所示为图中T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读图表,完成3题。
耕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1978年55.0%19.8% 4.9%15.4% 4.9%2010年40.2%44.1% 6.2% 1.3%8.2%3.1978~2010年R河流域()A.耕地减少,收入降低B.大量荒地变为草地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D.径流总量明显增加解析:1978~2010年R河流域耕地比重减少,而不是耕地减少;大量荒地变为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林地增多,涵养水源功能增加,径流总量减少。
答案:C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该州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解析: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对于防止地震没有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答案选C。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37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七)一、选择题下图示意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转移的方向,读图完成1~3题。
1.珠三角地区该类产业转移是因为该地区()A.生产成本上升B.市场需求下降C.矿产资源枯竭D.劳动力资源枯竭解析: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因而该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印度尼西亚等国。
答案:A2.我国西部地区也在承接该类产业转移,相对于东南亚地区,其区域发展的劣势是()A.劳动力成本高B.对外交通不便C.矿产资源短缺D.科技水平偏低解析: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内陆,对外交通较为不便,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与临海的东南亚各国相比,劣势明显。
答案:B3.为了应对产业转出,珠三角地区应()A.出台政策,吸引外来务工人员B.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C.运入矿产,发展资源型产业D.发展科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解析:产业层次偏低、生产成本上升、环境问题突出是目前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珠三角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科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为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答案:D(2014·全国100所高考模拟冲刺一)读“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示意图”,完成4~6题。
4.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产业链中的()A.加工制造、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B.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研发、设计C.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D.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原材料采购解析:①②③④四环节中,附加值最低的是环节①,应为加工制造,附加值最高的是环节④,应为研发,故选项A正确。
答案:A5.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最根本的手段是()A.扩大市场规模B.完善对外交通网络C.加大资金技术投入D.承接海外产业转移解析: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加工制造业升级及产品研发,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品牌战略转变,促进加工制造业高效持续发展。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3
课时跟踪训练(十三)一、选择题(2014·东北三校联考)右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回答1~2题。
1.“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下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此得出答案。
答案:C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解析:棱角分明的花岗岩经过风化作用,逐渐成为栩栩如生的“猴子”。
答案:D3.(2014·宜昌市元月调研)“岩墙”指的是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侵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下图为不同年代相互穿插的岩墙图。
按生成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④①②③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解析:③岩体被①岩体隔断,说明先形成③岩体,后形成①岩体。
依此类推,按照岩体被隔断情况,可判断生成先后。
(2014·清远市第一学期高三调研)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4~5题。
4.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河西走廊在我国西北地区,空气干燥,多大风天气,以风力侵蚀为主。
裸露地表的花岗岩在风力作用下岩缝拓宽变深,最终形成千疮百孔的独特蜂巢地貌。
答案:B5.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解析:该地首先自下而上形成四个平直沉积岩层,而后岩浆活动向上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体,再由于地壳上升,该处地表高出周围地区,最后外力侵蚀形成“蜂巢”地貌。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43
课时跟踪训练(四十三)一、选择题(2014·湖北八市3月模拟)几乎像永恒的约定,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农民便开始“搬家”;从山前平原搬到深山里,再从高山带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
他们敏锐地踩着季节的节奏,与之周旋、适应,永远在路上。
当南方地区的农民以某处固定的“家”为阡陌世界的核心时,新疆的农民却将“转场”当做了生活的本身,并因此形成了新疆才有的行吟诗人般的生活。
阅读上述材料并完成1~2题。
1.材料中所述的“搬家”或“转场”在地理学中被称为()A.迁移农业B.混合农业C.乳畜业D.游牧业解析:由材料可知西北地区农民是在不同季节“搬家”,可确定为是游牧业,而排除A、B、C三个选项,D选项正确。
答案:D2.材料中所述地区与季节对应关系较为科学的一组是()A.山前平原—夏季B.高山—春季C.河谷低地—冬季D.沙漠—秋季解析: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因此一般情况下,夏季在高山上,春秋在山前平原,冬季在河谷低地,故C选项正确。
答案:C(2014·北京西城第一学期期末)下图分别为江苏省和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图,读图回答3~5题。
3.读图可知()A.两省土地利用结构相同B.两省林地植被类型相同C.江苏省比陕西省农业用地比重大D.江苏省比陕西省城市化水平高解析:江苏省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陕西省以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不同;江苏省林地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陕西省林地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均属于农业用地,江苏省比陕西省农业用地比重小,而江苏的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比重较大,说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
故D项正确。
答案:D4.结合两省土地利用现状和地理背景可知()A.江苏省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强B.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大于第二产业C.陕西省耕地在省内均匀分布D.陕西省林业产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0.3%解析:江苏省水利设施用地比重大于陕西,说明江苏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强;江苏省经济发达,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陕西省由于地形因素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耕地不可能均匀分布;陕西省林业用地占50.3%,而不是林业产值。
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跟踪训练15
课时跟踪训练(十五)一、选择题读河曲及河床剖面图,回答1~2题。
1.右侧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沿M—N的河床和水流特征的是( )A.A B.BC.C D.D解析:河水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M岸为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谷较深,河床坡度较大;N岸为河流凸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河谷较浅,河床坡度较小)。
答案:A2.以下关于这种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水流方向与图示相反,则N岸侵蚀,M岸堆积B.这种特征的河流多分布在崎岖的山区C.这种特征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平稳,非常有利于航行D.其发展趋势是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突然变直解析: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作圆周运动,受离心力的影响都要偏向凹岸;这种河段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该河道弯曲,不利于航行。
这种河道发展的结果是“裁弯取直”。
答案:D(2014·石家庄模拟)读我国东部某地区图,回答3~4题。
3.图示区域水灾多发的自然原因最不可能是( )A.支流众多B.河道弯曲C.降水集中D.山高谷深解析:据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季节变化大。
该地区河道弯曲,支流众多,导致排水不畅,因此很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答案:D4.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河流②气候③植被④地形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图中聚落多沿河分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又可以为聚落提供淡水和运输功能。
答案:C(2014·湖北咸宁期末)迂回扇是河漫滩表面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于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沙坝构成。
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
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蠕移过程中产生的。
因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湾侧蚀较慢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不断加高。
高三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十六单元第2讲课时跟踪练
第2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2017·江苏考前模拟)全球化指数Gi=(Ti+Fi)/2(Ti为区域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Fi为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全球化指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读江苏三大区域2000-2009年经济全球化指数比较图(如下图)及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表,回答1~2题。
1.A.苏南卫生机构和高校多,就业机会多B.苏南地形平坦开阔,劳动力丰富C.苏南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D.苏南工业基础好,科技实力较强2.下列有利于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是( )A.促进人口由苏北、苏中向苏南迁移B.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开发苏北的矿产资源C.充分发挥苏南的比较优势,促进高技术产业从苏北、苏中向苏南转移D.苏北、苏中地区承接苏南产业转移,促进对内对外开放解析:第1题,苏南地区工业化和科技水平高,国际贸易发达,商品、资金、人员的跨国流动较频繁,因此全球化指数高。
故D项正确。
第2题,引导苏南传统产业逐步转移苏北、苏中地区,发挥苏北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低的区位优势,促进苏南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故D项正确。
答案:1.D 2.D(2017·武汉模拟)下图为辽宁省2007年和2015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图。
读图,完成3~4题。
3.目前该省处于区域发展的( )A.传统农业阶段B.工业化初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4.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2015年( )A.地域联系更加密切B.区域核心的范围变小C.环境质量大幅提升D.高科技产业占比降低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省目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低于10%,第三产业较2007年大幅上升,接近50%左右的经济活动人口加入第三产业,所以区域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第4题,与2007年相比,辽宁省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区域核心的范围变大,同时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可能的。
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16-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跟踪训练(十六)一、选择题(2014·四川广安月考)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
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中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西北地区可能( )A.流水作用增强B.冰川作用增加C.风力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解析:本题组考查外力作用、水循环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越来越干燥,这样会导致风力作用增强。
所以答案选C。
答案:C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表径流解析: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海洋水汽,使得西北地区降水少,所以西北的同期风尘沉积通量是上升,答案选B。
答案:B(2014·山东青岛3月质检)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 m左右最低B.2600 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C.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增加而上升D.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先降低后升高解析:本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
读图,横轴是海拔,纵轴是物种丰富度。
根据图例,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500 m左右最低,不是2900 m,A错。
2600 m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B对。
木本物种丰富度大致随海拔增加而下降,C错。
草本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波状变化,D错。
答案:B4.影响木本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光照C.降水D.坡向解析: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一致,题目要求的是木本物种丰富度,所以水分条件差异不大,都能满足森林的生长,所以主导因素是热量,A对。
B、C、D错。
答案:A(2014·广西南宁高三适应测试)读“雅鲁藏布江流域雪线高度随经度的变化图”,完成5~6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30-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一、选择题(2014·某某省辛集中学月考)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滥垦滥牧,砍伐森林④全球CO2排放量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荒漠化扩大加剧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效应使蒸发加大,加剧干旱,①②③④中只有①不是人为原因。
答案:B2.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冬春季节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严重的一组城市是(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某某B.某某、某某、某某C.某某、某某、某某D.某某、某某、某某解析:本题考查沙尘暴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受沙尘暴影响严重的地区,一是沙源地,二是靠近沙尘暴多发地区或沙尘暴移动路径以内的区域。
结合选项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我国原生荒漠与世界其他原生荒漠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解析:本题考查荒漠的类型问题。
我国和世界其他原生荒漠的成因相同之处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多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再加上人为原因扩大形成的。
但我国多为温带荒漠,而世界其他荒漠多为热带或亚热带荒漠。
答案:D(2014·海淀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 )A.某某地区盐碱地比重多大于5%B.盐碱地所占比重从东向西递增C.某某比重大于20%的盐碱地面积最大D.盐碱地的面积西部大于东部解析:据图可知,某某地区盐碱地比重多在5%以上;盐碱地所占比重没有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增的规律;虽然某某大于20%的盐碱地比重大,但是耕地面积较小,因此某某比重大于20%的盐碱地面积并不一定最大;我国耕地集中在东部地区,因此盐碱地面积西部小于东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33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33一、选择题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中,辐射范围最大的城市是()A.无锡B.杭州C.湖州D.苏州2.下列有关该地区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上海的辐射范围可以扩展到长江流域②规模等级低的城市数量多,相距较远③常州比南京的辐射范围规模等级低④该区相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辐射范围相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B 2.C第1题,从城市分布图可以看出,无锡、湖州、苏州城市等级为三级,杭州城市等级为二级,城市等级高,其辐射范围大,B正确。
第2题,上海位于长江与太平洋的交汇处,城市等级规模高,辐射范围大,其辐射范围已扩展到长江流域,①正确。
规模等级较低的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低的城市之间的距离比较近,②错误。
南京属于二级城市,常州属于三级城市,常州比南京的辐射规模等级要低,③正确。
城市等级相同,但城市的职能与所在的地区不同,其辐射范围也不同,④错误。
C正确。
某地城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下图示意该地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
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该地都市圈建设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D.成熟阶段4.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5.成熟阶段城市具有的特征是()A.形成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以核心城市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差距拉大D.已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同步发展3.A 4.D 5.A第3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阶段是雏形阶段。
A正确。
第4题,加速阶段城镇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课标)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14
课时跟踪训练(十四)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M处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解析:M处地层下降,在地质构造上为地堑。
答案:B2.影响甲地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冰川沉积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海浪沉积作用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为内蒙古高原,影响其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化、风力等外力作用。
答案:A(2014·济宁市上学期期末)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该页岩层的顶部高程。
读图,回答3~4题。
3.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向斜谷解析:根据等高线分布,图示区域中高周低,为山地地形;根据钻井数据显示的页岩层顶部高程分布特征,判断该页岩层中间下凹、东西上凸,为向斜构造。
答案:B4.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A.270米B.285米C.300米D.325米解析:图示地区最高点海拔为575~600米;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海拔大约303米。
答案:B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A.⑥②⑦① B.⑦⑥③①C.⑤⑥③⑦ D.④③②①解析:选⑤岩层为参照,由老到新①④⑤⑦,比⑦更新的是②③⑥。
答案:A6.图示断层两侧岩体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解析:选某一岩层(如④岩层)作对照,判断图示断层右侧岩层相对下沉、左侧岩层相对上升。
答案:B7.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解析:在地球内力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褶皱断裂,“飞来峰”所在断块沿断层线自下而上推挤,覆盖在相对下沉的断块上部,后期由于剥蚀作用,残留的老地层覆盖在新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
课时跟踪练3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练33一、选择题(2020·北京石景山一模)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及荒漠化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B.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分布在热带荒漠带C.非洲荒漠化严重区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广D.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首要因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并结合世界自然带分布规律及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在图示分布的位置,可判断出为热带草原气候区,D正确;热带荒漠带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不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B错误;据图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小,C错误;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A错误,故选D。
第2题,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的结果,自然原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特别严重的干旱条件,可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人为原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并进行连续耕作等,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雨蚀。
据此进行分析:人口越增长,对自然环境要求越多,土地荒漠化越严重,因此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①正确;根据材料,大约有6 000万公顷遭到砍伐,②错误;根据图中可知,2.4亿公顷草场被破坏,③正确;根据图可知放牧业的扩张才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④错误。
故选C。
答案:1.D 2.C(2020·河北邯郸一模)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
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风力强盛B.植被破坏严重C.粉砂表土深厚D.坡度较陡4.甲处物质()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砂土5.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风蚀坑不断加深B.风蚀坑积水成湖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风蚀坑的根本成因,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高考地理总复习 课时跟踪训练32-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二)一、选择题资源诅咒系数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值越大,资源遭受诅咒的程度越高,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并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读图,完成1~2题。
1990年~2007年典型区域资源诅咒系数变化趋势1.某某省资源诅咒系数居高不下,可能的原因有( )①产业结构单一②经济发展缓慢③生态环境脆弱④人均资源占有量高⑤吸引外资能力弱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③⑤2.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A.某某B.某某C.某某D.某某解析:根据诅咒系数的定义结合某某的具体情况,某某省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吸引外资能力弱,导致资源诅咒系数居高不下。
而某某正好相反,诅咒系数最低。
答案:1.D 2.B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下面为2007~2010年我国电力各细分行业发电量占比图表。
据此回答3~4题。
3.201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主要是( )A.水电与其他B.水电与核电C.火电与水电D.火电与核电解析:从图中可知,201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主要是水电和核电。
答案:B4.下列关于2007~2010年我国电力各细分行业发电量占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长期来看,我国清洁能源所占发电量比例将会持续上升B.我国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发电的占比上升了3.4个百分点C.我国火电占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D.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解析:从表中可知2007年~2010年,我国核电、水电及其他发电的占比上升了3.3个百分点。
答案:B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某某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
据此回答5~6题。
5.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⑤~⑥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开始走向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三)一、选择题(2014·长安一中等五校第二次联考)下图为尼罗河干支流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与白尼罗河流域相比,青尼罗河流域开发水能的优势是( )A.峡谷多,落差大,水能丰富B.汛期长,发电时间长C.落差小,利于河流梯级开发D.流量稳定,发电量季节变化小解析:水能开发的三大必要条件:径流量、落差和峡谷地貌。
图示青尼罗河落差明显大于白尼罗河。
答案:A2.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对其下游地区影响可信的是 ( )A.携带泥沙增加,海岸线向海洋推进B.入海水量增加,三角洲面积变大C.海浪侵蚀相对加重,海岸线向陆地退缩D.沿岸土壤肥力增加,土地盐碱化减轻解析: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尼罗河中上游修建水库导致输送到河口泥沙减少,河流沉积作用小于海浪侵蚀,海岸线向陆地退缩。
水库具有调节径流时间分布的功能,但不能增加径流总量。
答案:C(2014·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月考)下图为我国长江干流三个水文站2010年、2011年和多年平均的水、沙特征值对比。
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三个水文站按从上游向下游排列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丙、甲、乙解析:长江为外流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越往下游河流流量越大,从第二幅图可见多年平均流量由乙、甲、丙逐渐增加,所以从上游到下游顺序为乙、甲、丙,B对。
答案:B4.与乙、丙两站相比,甲水文站2010年、2011年的年输沙量和多年平均输沙量差异很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量远少于多年平均B.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非常出色C.三峡水库的建设D.挖沙船作业解析:从第一幅图可以看出甲水文站2010年、2011年的年输沙量远小于多年平均输沙量,甲地区为中游,流量减少不多,不是降水量远少于多年平均,A错;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非常出色应当使上游输沙量减小最多,B错;三峡水库的建设使进入中游的泥沙大量减少,C对;挖沙船挖不了多少,影响不大,D错。
答案:C(2014·福建惠安一中期中)读我国某河流流域图,回答5~6题。
5.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温C.降水D.植被解析:读图,根据图例,Ⅰ区域是山区,Ⅱ区域是平原,所以区域差异主要因素是地形,A对。
气温、降水、植被只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主要因素,B、C、D错。
答案:A6.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的资源优势,正确的是( )A.开发Ⅰ区河流侧重修建大型水库以发展旅游业和航运B.开发Ⅱ区河流侧重水力发电和浇灌C.Ⅱ区河流沿岸应广泛发展茶树种植D.Ⅰ区河流流域应注重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解析:Ⅰ区域是山区,落差大,不适合发展航运。
从图示范围看,河流短,水量不一定大,不适合修建大型水库,A错。
Ⅱ区域位于平原,落差小,水能不丰富,不适合水力发电,B错。
茶树是亚热带经济作物,图示区域无法判断所处的温度带,C错。
山区河流流域应注重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D对。
答案:D(2014·山东潍坊高三期末)水位是指河流某处水面的海拔,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天数之和称为历时。
读“某河流某观测站测得的水位过程线与水位历时曲线图”,回答7~8题。
7.该观测站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从水位数值判断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从汛期开始早,历时长判断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D8.若在该观测站上游修建一水库,则历时曲线上( )A.M、N同时右移B.M左移、N右移C.M、N同时左移D.M右移、N左移解析:水库有调节径流的功能,上游修建水库以后,径流季节变化减小,汛期水位降低,枯水期水位升高,所以B正确。
答案:B(2014·宁夏银川一中第五次月考)下图为“赞比西河水系分布和该流域内的一些地理要素”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9~11题。
9.关于赞比西河自然地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游支流短小急促,峡谷险滩广布B.下游的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上C.中游地势低洼,多支流和湖泊D.该河的汛期出现在7、8月份解析:从图可以看出赞比西河上游沼泽广布,河道曲折,流速慢,A项错误;中游多水库大坝、瀑布,可见地势不平坦,而且支流明显比上游少,C项错误;赞比西河是南半球河流,位于热带草原区,汛期应该在当地下半年,而不是7、8月,D项错误。
答案:B10.关于图中卡布拉巴萨水坝工程建设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建设大坝的最主要目标是为了发展交通和旅游B.能够调节径流,拦蓄洪水,确保下游免遭洪水威胁C.导致河口三角洲不断受到海水侵蚀,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后退缩D.水坝工程保障了中下游的航运,利于淡水渔业的发展解析:卡布拉巴萨水坝工程位于莫桑比克境内赞比西河中游,电站具有发电、灌溉、航运、防洪等多种效益,A错误;由于中下游气候类型不同,大坝并不能起到确保下游免遭洪水威胁,B错误;赞比西由于许多天然的障碍,如河口的沙洲、河水浅、以及许多湍流和瀑布,大坝并不能保障中下游的航运,D项错误。
答案:C11.关于赞比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积极发展航运业B.中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积极发展旅游业C.下游重点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灌溉农业D.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外向型工业解析:上游地势平缓,水能资源不丰富,所以A项错误;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甘蔗和棉花,由于水资源丰富,且气候湿润,所以C、D错误。
答案:B水库具有多种功能,如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并且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甲图是某水库洪水时径流调节示意图,乙图是某水库蓄水前后对库区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水库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是( )A.t1B.t2C.t1之前D.t2之前13.导致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年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蓄水后夏季水域增温慢,大气的上升运动不旺盛B.常年在高气压的控制下C.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冬季气温升高,大气上升运动旺盛D.蓄水后水汽蒸发量变大解析:水库进水流量大于出水流量过程中,水库水位逐渐升高,当进水流量减少到与出水流量相同时,水库水位达到最大值。
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年降水量降低,主要是因为蓄水后水库区域较周围地区增温慢,气温相对较低,空气上升运动较弱,降水较少。
答案:12.B 13.A二、综合题14.(2014·云南玉溪一中上学期期中)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汉江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图左下角图)。
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因。
(3)你认为图中南河流域综合治理应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解析:(1)读图,根据河流流向可以判断,河流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说明图示地区地势四周高,海拔普遍高于200米,中间低,海拔普遍低于200米,应为盆地地形,所以地形类型为盆地。
(2)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上游大小支流流经山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搬运到下游河段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Q点附近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显著。
导致沙滩罗列,河道宽窄不稳。
(3)读图可以看到,南河流域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注入汉江时落差近4000米,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所以必须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
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
这里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可以修建水库,加大河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以提供充足能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在坡度小于25°的坡地可以开垦,大于25°的陡坡要禁止开垦,减少或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地形类型:盆地。
理由:等高线图示地区四周海拔普遍高于200米,多山地地形,中部海拔普遍低于200米,多盆地地形;河流由四周山地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2)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河流径流丰富,泥沙不断向下游河段搬运;Q点附近河段地势平坦;河道弯曲,导致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显著。
(3)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修建水库,加大河流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禁止陡坡开荒,防止水土流失。
15.(2014·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河流,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土地、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
流域内的东南部以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台地、丘陵为主,西北部则为山地、丘陵。
材料二下图是甲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下图反映的是甲河流域部分基本数据(2003年)。
(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流域城市体系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说明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差异。
(3)甲河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的利用与治理。
请简要说明甲河上游地区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4)上游地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
简述上游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河流域城市分布的特点从图中分析判断;城市体系合理,从城市等级体系理论来说明。
(2)东南部和西北部社会经济特征的比较从三角形坐标系中来分析判断。
(3)流域的开发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都有较大影响,本题从经济发展角度来阐述。
第(4)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淤积河床和河道,易发生洪涝灾害,影响航运等;水土保持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等,针对性说出即可。
答案:(1)东南多,中部和西北部少;多沿河分布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相距越远;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2)东南部GDP所占比重大,说明东南部经济发达;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说明东南部城市化水平高。
西北部相反。
(3)河流改善航运、提供电力、有利于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便于灌溉。
(4)河道淤积,河床升高,易引发洪涝灾害;影响航运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修建梯田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