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2019-2020年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一

2019-2020年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德育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海蚀地貌:由海蚀作用对沿岸陆地知所形成的地貌。

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1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道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版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2海蚀地貌的类型1.海蚀崖:海蚀崖是海岸受海浪冲蚀及伴随产生的崩塌而成的一种向海的悬崖陡壁主要见于基岩海滩。

2.海蚀平台:海岸受海浪冲蚀,海蚀崖不断地冲刷、后退,就会残留下海蚀平台。

海蚀平台的宽度随海蚀崖的后退而加大。

从位置上讲,由于岬角处浪高流急,能量聚集,因而海蚀崖高大,海蚀平台也很宽广。

海蚀平台往往会形成各种礁石洞穴、海蚀沟槽以及海蚀柱、海蚀拱桥等。

3.海蚀柱:海蚀柱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海滩受蚀后退后,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种是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

海蚀柱在中国沿海常可见到。

4.海蚀洞:深度较大的被波浪及挟带岩屑的冲击、掏蚀后所形成的面向大海的凹穴,被称为海蚀洞。

5.海蚀拱桥:常见于岬角处,形状似拱桥。

6.海蚀窗:一种从海蚀崖上部地面穿通岩层、直抵海水的一种近乎垂直的洞穴,被称作海蚀窗,简称海窗。

海蚀窗的形成与海蚀洞的发育息息相关。

海蚀洞形成以后,洞中被波浪继续冲击,洞内的空气被压缩,进而导致洞顶的裂隙扩张,最终洞顶被击穿,形成了一个与海蚀崖上部地面沟通的“天窗”。

所以,“海蚀窗”这一名称非常形象。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五章 重难点解析与总结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五章 重难点解析与总结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五章重难点解析与总结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3.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5.6)。

要注重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5)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这种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产生这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即热量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当然也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

人教新课标版_地理必修1_知识总结.doc

人教新课标版_地理必修1_知识总结.doc

地理必修1 (简)一、宇宙、太阳系、地球:总星系一一河外星系银河系—區星世界太阳系 ---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地月系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外部条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安全的公转轨道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黑子f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tl珥f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一出现于口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f磁暴f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f极光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口(23时56分4秒)角速度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冬半年,昼短復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口: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

26' N 向南北降低,23°26, 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Fl: rtl23°26, S向南北降低,23°26' 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丛南极看为顺吋处…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壇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四、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地壳: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课程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课程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课程标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读图、用图、分析图表、计算、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培养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和实验教学,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5.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作品评定等,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老教材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基础知识、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及其规律。

同时,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必修1全册知识总结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全册知识总结一、地球的位置及特殊性1.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的物质。

2.恒星:由赤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比如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3.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4.地球处在的位置从小到大: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5.月地距离约38.4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6.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系天体的旋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7.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天王星,海王星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自身的体积和质量有关。

也与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有关二、地球的历史1.地层及化石的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的概念: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3.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A.时间:距今5.41亿年前,约占地球历史的90%。

B.特点:地球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到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细菌,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

高中地理必修1的分析和详细解读-新人教[特约]

高中地理必修1的分析和详细解读-新人教[特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1)
讲解人:杨爱玲 人教社编辑
一、教材编写背景
1、地理科学发展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 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将资源环境作为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 注重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研究 关注人类与环境发展问题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 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 响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教育观念更新
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认为人原有的经验很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过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 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 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 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 结构。
6.注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一属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度阶段 •兴趣稳定,学习动机较成熟,思维逻辑性和系统性加强 •带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维还较为感性 •知识组织:建立合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 •叙述由浅入深,讲求梯度,适度增强语言的专业性 •活动的设计梯度大小适当
三、教材内容的选择
自然地理 环境的 整体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规律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域分异规律。 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一地理新课标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新课标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新课标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探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一地理新课标教学内容独具特色,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点,本文将对高一地理新课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一、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等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方面。

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了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其中,大气圈是地球固有的气体层,与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等;岩石圈是地球的硬壳,包括地壳、地幔和地球的内核。

三、人文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构成了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居住和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城市化、农业发展、工业化等方面。

四、地球的位置与地理坐标地球是宇宙中一个位于太阳系内的行星,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出现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季节。

五、地球的形状与地球的纬度和经度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略呈椭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的中心有一个轴,称为地轴。

地球的纬度是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与赤道之间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北南方向,纬度由赤道起向北和向南分别递增。

地球的经度是通过地球上某一点与通过北、南地极的圈之间的夹角,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六、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空间,为了研究和表示地球的地理特征,我们需要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形成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小和扁平化的简化图形表示,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七、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运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来处理地理信息的学科。

它包括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面。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将地理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存储和展示的系统。

地理新课标知识点高中总结

地理新课标知识点高中总结

地理新课标知识点高中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地理学是一门广阔的学科,包括了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如人文地理、物理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中国的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2020年实施的地理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调整,使得地理课程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地理新课标知识点高中总结一、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多个方面的要素。

地球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基础,包括自转、公转、章动和预测等运动。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现象和规律,比如季节变化、日地变化等。

2. 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表面上方的气体层,它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气环境包括了大气成分、大气结构、大气循环、气候变化等内容。

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和气象灾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水文循环、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水文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水文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规划。

4. 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了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内容。

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地质构造、气候作用、水力侵蚀等。

通过对地表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从而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包括了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作为地理学科的入门教材,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首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的形状是椭圆形,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呈现赤道略胀的形状,南北两极略扁。

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自转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这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形成了时区。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其次,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等。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等,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岩石圈是地球的地壳和上部的地幔组成的,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的构造和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再次,地球的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城市和区域。

人口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规划和管理成为重要课题。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块特定地域,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了解区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最后,地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地球上的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

地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建设地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对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地理学习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于人类未来的学科。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地球,保护地球,建设地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总结3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总结3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总结3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

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

具体总结如下: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

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

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

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

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

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

高中地理 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必修1必修1 理解掌握相关图很重要,参照笔记和上课时在书上做的标记1-1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P3图P4结构太阳系概况 P3 太阳系图旁小字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P4—P6活动题及图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P61-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图1.7 了解即可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大气分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周期?P10—P1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四种P11-121-3自转和公转的特点1、在地轴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图1.15(从北极和南极看的俯视图)2、在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方向——无论地轴表示成向右还是向左偏,公转都是逆时针方向图1.183、自转角速度特点、自转线速度特点。

图1.18及旁教材4、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特点。

图 1.17 (所以北半球的夏半年3.21—9.23比冬半年长几天,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天数也要比极夜多。

)5、自转的周期:以选定的参考点不同分为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不用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的真正周期称恒星年,而回归年是-——P16第一段6、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图1.18。

回归线的纬度(南北纬23°26′)由该交角而定,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34′)与它互余。

1-3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会画晨昏线,判断晨线还是昏线。

2、地方时:P16后一段。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纬线东比西早,时刻数大)区时: P17前两段图1.20(中央经线为15的倍数,15度/h, 1度/4m)求时差——例:东八区和东12区时差为4小时,东八区与中时区时差为8小时,东八区与西5区时差为13求时间——未知点在东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 + 时差未知点在西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时差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北右南左赤不偏,(判断时,面向运动物体的前进方向——箭头指的方向)1-3 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各纬度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及五带图1.24的划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3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3篇)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篇1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2.多看地图,多画地图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

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

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3.联系整体,分析差异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

在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下,各项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一种事物就要试着去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

以日本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气候---季风气候,接着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丰富,工业----外向型工业为主……4.勤于练习,勤于质疑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

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

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篇21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必修11-1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太阳系概况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大气分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3自转和公转的特点1、在地轴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图1.15(从北极和南极看的俯视图)2、在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方向——无论地轴表示成向右还是向左偏,公转都是逆时针方向图1.183、自转角速度特点、自转线速度特点。

4、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特点。

(所以北半球的夏半年3.21—9.23比冬半年长几天,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天数也要比极夜多。

)5、自转的周期:以选定的参考点不同分为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不用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的真正周期称恒星年,而回归年是-——P16第一段6、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回归线的纬度(南北纬23°26′)由该交角而定,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34′)与它互余。

1-3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会画晨昏线,判断晨线还是昏线。

2、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纬线东比西早,时刻数大)区时:(中央经线为15的倍数,15度/h, 1度/4m)求时差——例:东八区和东12区时差为4小时,东八区与中时区时差为8小时,东八区与西5区时差为13求时间——未知点在东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 + 时差未知点在西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时差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北右南左赤不偏,(判断时,面向运动物体的前进方向——箭头指的方向)1-3 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各纬度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及五带图1.24的划分。

1-3 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图(1.18图)或二分二至地球光照图(1.23)会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节气、时间。

会画晨昏线。

用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补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3.21—6.22 随着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从昼夜平分到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大于夜长,极昼范围渐大。

6.22-9.23 随着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从“最~”,到昼渐短、夜渐长、极昼范围渐小,但昼长仍然大于夜长,到秋分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

此期间(3.21---9.23)为南半球的冬半年,各纬度昼夜现象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补: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技巧:离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1-3 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其它类推。

1-4 说出地球各个圈层名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图1.25和图1.28 注意界面名称、软流层岩石圈的组成和特点记住定义和图图下文字2-1运用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笔记图及图2.2。

注意受热过程顺序,P28 第二段)大气最重要的热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P28 第三段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先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例:有云的白天、夜晚日温差小、北方秋季或干旱区日温差大、烧秸秆制造烟气保温、温室效应2-1 分析大气垂直和水平远动的成因,运用该原理分析地理现象(海陆风\季风、热岛环流等)理解图2.3 及旁教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下沉、上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热(夏季的、白天的陆地,城市内部)——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多云阴雨天气冷(冬季的、夜里的陆地,城郊)——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多晴朗天气2-1会在等压线图中(图2.8)绘制并说出风向、风力的大小及差异: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2-2气压带和风带图及南北移动图2。

10 、2.11 通过确认纬度位置,准确画出风向和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理解其形成 P34-35两段教材2-2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掌握P39-40案例中的图2.16、2.17及教材。

●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度大陆西岸-----气温年变化小(温和),终年湿润。

盛行西风(冬季)低温多雨与交替控制——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40度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夏)高温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热带沙漠气候——23.5--30度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炎热干燥●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南北两侧——终年高温多雨2-2海陆分布(热力差异)形成的北半球冬季、夏季高、低气压中心,(进而形成季风,季风气候)亚欧大陆太平洋冬季亚洲高压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夏季亚洲低压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2-3判读简易天气系统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出高、低压中心,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图2.21)画出风向,比较风力大小(等压线疏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描述高、低压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特点(理解图2.22,2.23,P43教材第三、四段),描述高、低压中心影响下的天气图2.22,2.23判断冷、暖锋面,说出锋线两侧的气团冷暖性质,说出云雨的大致区域(冷气团一侧靠近锋线),说明过境前、时、后天气的变化。

(P41-42图文)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冷锋——一年四季影响我国,如冬季寒潮(来自北方高气压的强冷空气)、夏季暴雨;暖锋——主要影响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初夏的梅雨、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伏旱——夏季的高气压中心控制;阴雨——低气压控制,台风——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3-1结合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书图 3.3及示意图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记P56人类最易影响的环节是?3-2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洋流分布规律图3.5\3.6P57-58教材中高纬洋流(北逆, 约以北纬60度为中心)、中低纬洋流(北顺南逆,约以30度为中心)、需掌握分布位置、洋流运动方向的规律、与盛行风向的关系、寒(高纬流向低纬)暖流(低纬流向高纬)性质、(南半球西风飘流是寒流,位于中纬)。

3-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59-60页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对沿岸气候?(案例1)对渔场?(考图)对航性?(三点)对污染?(两点)4-1 说出三类岩石、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见岩石圈物质循环4.8图及相关教材说明(原理示意图)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参照笔记内力作用——能量来源?P69——主要表现?P69——影响?P70第二段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影响P69最后一段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P70——影响?P71第三段4-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P73 图4.10及旁教材说明(岩石圈、六大、小、运动),在图中落实张裂形成的东非裂谷、大西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链的位置,用板块名称说明,知道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4-2、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褶皱山: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从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成山或谷、向斜成谷或山的原因P73二段断层:形成原因P74(压力/张力,破裂、位移),水平位移断层和垂直位移断层所形成的地貌,见图4.12及教材P74第一段说明4-1、4-3 说明流水、风、冰川、海浪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理解区分风化、侵蚀作用:P70定义,都是对地表岩石的破坏知道堆积作用发生地条件: P71第二段流水侵蚀地貌:“V”“U”谷的形成,理解4.17图及教材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包括··、··、··三种类型及形成位置),图4.18,理解P79三段风、冰川、海浪等所产生侵蚀和堆积地貌:P71四张图及旁说明,P72图4.7活动题5-1 说出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岩石(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分析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Ⅱ)思考:生物的作用,见案例1、案例3;思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河流、湖泊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见P90活动,答案是: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洪水灾害减轻;下——地下水位上升、物种组成改变或消失、气候变得温和湿润举出具体区域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熟悉教材中例举的藏羚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变化、西北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等;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河湖的冰川融水补给增多--减少,进一步引发气候变化,湿地和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了干旱等灾害;荒漠化面积加大,生态恶化。

5-2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P91图中反映的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以··为基础?;对着图理解P92第二段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以··为基础?;···纬度地带明显?垂直地带性(水热),山麓与水平带一致,纬度越低和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非地带性现象,如中国西北荒漠带中绿洲,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洋流对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热带雨林带的影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