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

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中药饮片炮制半夏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夏、秋二季均可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治半夏”(《内经》)。

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生姜浸(《鬼遗》)、煮制(《集注》)、芥子与醋洗(《雷公》)、微火炮(《千金》)、焙制(《外台》)等法。

宋代有汤洗后麸炒、姜汁拌、炒黄(《圣惠方》)、热酒荡后姜汁浸(《博济》)、浆水一雪水各半同煮(《苏沈》)、半夏曲(《药证》)、酒浸后麸炒、矾制、米炒、醋煮(《总录》)、明矾生姜水煮(《卫济》)、生姜与萝卜煮(《传信》)、生姜汁与甘草制(《朱氏》)、姜一矾一牙皂煎水炒(《扁鹊》)、姜汁浸后菜油拌炒(《疮疡》)等方法。

元代有姜洗(《脾胃论》)、姜汤泡(《瑞竹》)、皂角水浸、米泔浸(《丹溪》)的方法。

明代增加了吴茱萸煮、萝卜煮、盐一猪苓制、面炒(《普济方》)、煨制(《撮要》)。

矾一皂角一巴豆制(《医学》)、姜竹沥制(《纲目》)、姜煨(《原始》)、甘草制、制炭(《准绳》)、明矾一皮硝一生姜制(《粹言》)、杏仁炒、矾一牙皂煅制(《保元》)等法。

清代又增加了姜一桑叶一盐制(《治裁》)、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炮制方法。

此时半夏的炮制方法已发展到将近70种之多,其中单姜汁制就有十余种方法;药汁制有30多种方法;此外如半夏曲(《药证》)、法半夏(《幼幼》)、仙半夏(《拾遗》)的炮制方法已形成。

【现代炮制方法】1.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筛去碎屑。

半夏每100千克用白矾20千克。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筛去碎屑。

炮制之繁说半夏

炮制之繁说半夏

干或晒干,用粉碎机打成颗粒状 即得姜半夏。 早在1975年,国内药业和药 学科技界就已研究推出了清半夏 和法半夏的炮制新工艺。 1、清半夏新工艺为白矾浸制 法:将净选后的半夏用6%~8%浓 度的矾水浸泡2~3天(冬季约3-5 天),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感 为度;去矾水,冲洗,沥干,切片后 干燥或干燥后破碎。 2、法半夏新工艺为石灰、甘 草混悬液浸制法:将净选后的半 夏水浸1天后,用石灰、甘草混悬 液浸泡1周,浸液保持在pH值 12以上,至半夏内外黄色均匀,口 尝无麻感或微有麻感为度;用清 水洗净后干燥。 新工艺缩短了生产周期,降 低了成品损耗率,节约了辅料、燃 料及劳动量。 198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 半夏炮制工艺研究鉴定会上,与 会代表们一致建议:清半夏和法 半夏的炮制新工艺可在全国推广 使用。目前新工艺已被收人国家 药典。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 块茎,为常用中药材,因其生于农 历的五月,正好为夏季的一半。 《独窦钱月令》日:“五月半夏生, 盖当夏之半,故名。”其性温,味 辛,归脾、胃、肺经。《药性论》谓 其:“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 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
炮制之繁说半夏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 论,结合药材的特性,按一定的操 作方法,处理各种不同的药材,以 改变药材的形与性,使之符合治 疗疾病的需要。古代医家在此方 面多有论述,其中,陈嘉谟的《本 草蒙荃》对炮制做了精辟论述和 概括:“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 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 失。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 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 洗之弗等;水火共制二:蒸、煮二 者焉。造法虽多,不离乎此……” 这一理论至今仍在指导着中药炮 制的实践。 半夏是水火共制的中药饮 片,炮制半夏主要是去除毒性,提 高药效。半夏的炮制见于文献记 载的有70余种,至上世纪80年 代仍沿用的有9种,其中清半夏、 法半夏和姜半夏为三种主要的炮 制品种。尤其是清半夏和法半夏 原有工艺比较繁复。 一、清半夏炮制 ①挑拣:取原半夏,筛去粉 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②浸 泡:将半夏入清水浸泡,每日翻 倒、换水2-3次,泡3天,待淹。③ 矾淹:取净白矾粉面,取少量泡好 之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撤一层 白矾面,再铺一层半夏。如此半夏 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清水 淹没,淹泡3天。再将白矾水撤 掉,换清水浸泡1天后待煮。④熬 煮:锅内放人清水,取泡好的半夏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

半夏的特性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药材形态: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别名有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

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作用。

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采收与储藏:种子繁殖培育3年;珠芽繁殖培育在第2年,块茎繁殖春栽当年9月下旬至11月收获。

挖取块茎,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开,放筐内,于流水下用棍棒捣脱皮,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晒干或烘干。

半夏的炮制工艺研究

半夏的炮制工艺研究
方法的更新 , 为现代半夏炮制工艺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 8 0℃烘 干。⑥双层电筛筛去碎末 。 和实 际操 作基 础 。 13 2 姜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 .. 除去沙石 , 分开大 12 现代炮制方法 目 2 1 版《 . 前 00 中国药典》 中收录 小个。②净 白矾碾成过 2 5mm的粉末 , 姜洗净切 . 鲜 了生半夏 、 法半夏 、 姜半夏 、 清半夏 4个炮制品种。多 片 , 加清水熬煮 2h 煎煮 2次, , 滤取两次姜液合并。③ 以姜液配制 6 %浓度 的矾水, 溶后待用。将净半夏和 年来 , 各地 的用药习惯不 同, 半夏炮制 方法各 地也不 3d翻倒 1次 , 0 3MP 力 的 以 . a压 甚至一地多法。半夏传统的炮制工艺采用 的多是 矾 水倒入 缸 中浸泡 , 浸 , 水浸泡法而解毒。通过多次水浸 , 使半夏 中的有毒成 气管 插入 缸底进 行 翻倒 , 泡 7d 取 出 大个 半 夏 剖 开
有毒也。 金元时期除了姜制法外 , ” 朱震亨《 丹溪心法》 中的技术参数 , 建立标准化 的炮制工艺方法。针对上 中增加了“ 半夏油炒为末” 的炮制方法。南 齐时期 的 述加工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 对半夏炮制工艺做相关 的 《 刘涓子鬼遗方》 中就有将半夏 “ 汤洗七遍 , 生姜浸一 改进。具体工艺如下 。 宿, 熬过” 的加工方法 。到了宋代 以后 , 半夏炮制的辅 13 1 清半夏 ①将原药材过筛, .. 除去沙石 , 分开大 料增加种类 比较丰富 , 并在炮制 的工艺上有较大的发 小个 。② 取净 白矾碾 成 2 5m 的粉末 , 5 . m 用 0℃ 的 温 展 , 总录》 矾制 ” 《 有《 “ , 和剂局 方》 姜矾制” 《 氏》 水溶解成 白矾水 ( “ ,朱 白矾 1 , 5 加水 20k) 5 g 。③将筛过 的甘草与姜制 , 明代 《 普济 方》 酒 姜制” 《 的“ , 本草 纲 半夏 和矾 水 倒 入 水 缸 中浸 泡 , 3d翻 倒 1次 , 0 3 将 . 目》 的法制半夏, 清代《 便读》 中有姜、 青盐制 ,本草纲 MP 《 a压力 的气 管插 入缸 底 进行 翻倒 , 泡 7d 以大个 浸 , 目拾遗》 中有石灰水和矾硝共制的炮制方法 。 半夏剖开无干心 , 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④撤掉矾水 , 从历 代炮 制方 法 记 载 中 , 以看 出半 夏 的炮 制 去 清水清洗 , 可 漂去沙石 , 出适度晾晒。⑤用切片机切制 取 毒方法 已经流传多年 , 并逐步完善和发展。经过历代 成厚 度 25m 片 , . m 夏季 自然 晒干 , 冬季 用 烘干 机 7 0~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
1.2 唐代 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 [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论文网
1.3 宋代 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 内容 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 “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 [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 自然 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 《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 《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 现行《 中国 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 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 “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 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毕业论文网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中药炮制技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两者相辅相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药炮制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炮制论文范文篇一【摘要】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

纵观历代医药著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

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概况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

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后南齐时代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增加了生姜浸制方法:“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这种炮制的理论梁代陶宏景《本草经集经》中作了最好的说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完以热汤洗去上滑,手搂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捶之)令滑尽,不尔戟人咽。

”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姜制确能降低半夏的毒性和刺激性,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最明显,姜汁冷浸不如姜煮[1]。

并能增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功能。

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撰著《雷公炮炙论》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中,洗半夏上有隙诞,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炮制原理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其炮制过程是通过热处理,将其毒性成分破坏或减轻,从而增加其疗效和降低毒性。

下面介绍半夏炮制的原理和步骤。

半夏炮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半夏中的有效成分以及毒性成分的变化。

半夏中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众多生物碱,如乌头碱等。

然而,半夏中也含有较多的有毒成分,如半夏碱。

半夏炮制的目的是通过加热处理,将其中的有毒成分分解或减轻,以减少尽量毒性,同时保留或增加其疗效。

半夏炮制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按照传统方法,将新鲜采摘的半夏洗净,晾干或稍微晒干。

2. 将已晾干的半夏用纱布或麻袋包裹起来,放入锅中。

3. 添加足够的水,使半夏完全浸泡。

4. 开始加热,将水煮沸后继续煮沸20分钟左右,期间要不断搅拌。

5. 关火后,将煮制好的半夏捞出,待其冷却。

6. 冷却后的半夏用清水冲洗,去除杂质,然后晾干。

通过炮制,半夏中的乌头碱等毒性成分会受到损失或分解,从
而减轻了毒性。

同时,炮制过程中一些活性物质也会发生变化,使半夏的疗效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炮制的过程需要控制好加热时间和温度,以免过度或不足炮制,影响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同时,在使用半夏进行炮制时,也要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和药材的质量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参数。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炮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半夏的炮制研究进展摘要::从半夏炮制的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半夏的炮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关键词::半夏;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0 引言: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1]。

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

半夏经炮制后毒性降低,故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作为半夏临床常用的规格。

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大量关于半夏的文章发表,国家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也专题对半夏进行了研究,但对其炮制减毒的机理研究进展不大,说明该项研究有一定难度。

本文从净选加工、炮制工艺、炮制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方面,对近年来半夏的炮制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能为进一步开展半夏的炮制机理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

1 半夏的现代炮制品1.1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1.2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1.3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透,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ill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炮制工艺研究2.1清半夏郭富礼[2]主张将半夏按大、中、小分成3档,分别用8%白矾水浸润3—5d,至无干心后轧扁。

饮片厂大量生产可用轧面条机,调节适当的轧滚间距轧扁,量小可在干净的水泥地上用石磙碾过或用石块手工砸扁也可,然后晒干入药。

中药半夏的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半夏的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半夏的炮制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作者:赵晓红侯家涛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8-01【摘要】中药半夏药用历史悠久,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对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炮制历史沿革工艺临床应用中药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功能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历代对其炮制极为重视。

纵观历代医药着作的论述,对半夏的传统炮制方法很多,炮制应用的辅料也很多,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麻油、甘草、石灰、皮硝等等。

本文拟就其炮制的历史沿革,传统炮制理论及不同炮制品临床应用作初步探讨,为科学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制定合理炮制工艺提供依据。

1 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中药半夏的炮制有相当长的历史,战国时代《黄帝内经》记载“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这是半夏炮制的最早记载。

汉代张仲景着《金匮玉函经》记载半夏用“汤洗”去毒,并曰“不口父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晋代葛洪着《肘后备急方》提到:“中半夏毒,以生姜、干姜并解之”。

为后世姜制半夏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糖灰炮”,王焘着《外台秘要》沿用汤洗法:“半夏一升洗滑焙研。

”及至宋代,除沿用上述方法外,尚增加了“矾制”、“姜矾制”和“醋煮”等法。

金元时代,沿用了姜制法,李杲《脾胃论》中指出半夏“姜洗七次焙干”,朱震亨《丹溪心法》增加了“半夏油炒为末”的炮制方法。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仙半夏法:“用大半夏一斤,石灰一斤,滚水七八碗,入盆内搅凉,澄清去渣,将半夏入盆内手搅之,日晒夜露七日足,捞出控干。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区别一些方子里面很多用到半夏,比如咳嗽、胃热上逆、噎嗝等,都用到半夏,但名称不尽相同: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六朝之前,都是未曾加工炮制的生半夏,原药原体,直接入汤剂煮煎内服的。

但在公元589年后,半夏须经反复长期浸泡换水再加甘草,生姜,白矾,生石灰等浸泡。

药用也随着他们炮制成分的变化而各有不同特点了。

如:清半夏,白矾;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姜半夏,白矾生姜;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生石灰甘草。

法半夏善和胃燥湿生半夏多外用于消肿散结水半夏与旱半夏的区别:1。

仲景用的是旱半夏2。

三种功用上a。

化痰止咳同.b.散结弱。

c.降逆无半夏宜生用,浙江金希聪,邱志济以及朱良春老中医,李可老中医用的都是生半夏。

如邱志济更倡用野生旱半夏。

近人曹颖甫《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

清赵学敏言“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现代药理研究生半夏的毒性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而有效成分溶于水。

若用长时间反复炮制,会使水溶性成分丢失,而毒性成分减少甚微。

生南星则是毒性与有效成分皆溶于水,且毒性经长期浸泡后会大幅降低,水解了,脏水孩子一块倒了,呵呵。

现代生半夏,生南星在肿瘤各科应用较为广泛,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个人使用生半夏,生南星皆循邱志济所述,不久煎,虽用量上百克,200克亦无不适,效果自不同前,当然有待诸方进一步求证了。

我们本地有一种也叫半夏的东西老百姓叫独角莲,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本家哥哥生食一颗,半小时后出现浑身浮肿现象,并同时起红豆,经医院抢救脱险。

所以我对半夏心存害怕。

一直不敢放胆使用。

所以在此提出来让大家把临床使用中的体会说说。

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1、旱半夏:半夏的异名。

2、羊眼半夏:半夏的异名。

3、水半夏:古书无详细记载,出自广西民间,与半夏不是同一植物,药力不如半夏,无止呕作用。

4、土半夏:水半夏的异名。

5、清半夏:用白矾炮制得到的炮制品。

(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

中药的炮制及应用

中药的炮制及应用

中药的炮制及应用王圣尉整理编辑半夏制法不同及应用区别提要: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块茎。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主产于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地。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

主治燥湿化痰,由于半夏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大不相同。

一、半夏制法及临床应用<一>法半夏: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低。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制法】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二>清半夏:清半夏长于化痰。

功用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

外消痈肿。

1.清半夏制作:(1)矾泡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药典85》)。

(2)矾煮取拣净的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kg加白矾2kg,泡1日后再换水,至口尝无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焖润后切片,晾干即得。

每半夏100kg,用白矾12.5kg)(夏季用14.5kg(《药典63》)。

(3)矾腌取原半夏,筛去粉末,大小个分开,择净杂质。

将半夏分别倒入容器内,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过半夏的5寸为度,春秋每日翻倒,换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

取净白矾,用石研轧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铺于容器内,上面撒1层白矾面,再铺1层半夏,如此,半夏与白矾面层层铺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没,淹至3天,再将白矾水撤掉,换清水浸泡一天待煮。

治疗胃痛的神奇中药半夏

治疗胃痛的神奇中药半夏

治疗胃痛的神奇中药半夏胃痛是一种常见的胃部不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尽管市面上有各种化学合成药物可以缓解胃痛,但是人们在追求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草药治疗胃痛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半夏,作为治疗胃痛的传统中药,被认为具有神奇的疗效。

下面将对半夏草药的历史、成分及其对胃痛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

一、半夏的历史半夏,又名天南星,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半夏就被列为上品草药,被用来治疗胸满、胃痛等疾病。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半夏具有降逆止呕、健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半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这也为其治疗胃痛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半夏的成分半夏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

其中,半夏碱是半夏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具有止呕、镇痛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消炎的作用;挥发油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缓解胃部不适。

三、半夏对胃痛的治疗作用1. 缓解胃部疼痛:由于半夏中的生物碱成分具有止痛作用,可以减轻胃痛引起的疼痛感。

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痛的功效,可以通过抑制痛觉传导过程,缓解胃部疼痛。

2. 控制胃痉挛:胃痛常常伴随着胃肌肉的痉挛现象,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

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从而缓解胃痉挛,减轻胃部不适。

3. 促进消化液分泌:半夏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酸的分泌量,从而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胃痛引起的消化不良问题。

4. 抗炎作用: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胃炎引起的胃痛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半夏虽然有明显的疗效,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对于孕妇、儿童以及过敏体质的人,应该慎重使用半夏。

此外,使用半夏治疗胃痛时,应该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被认为具有治疗胃痛的神奇作用。

其独特的成分和药理机制使其可以缓解胃部疼痛、控制胃痉挛、促进消化液分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探究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

探究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

探究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摘要】半夏的用药历史十分悠久,属于天南星目植物,其在中医应用中主要是采取其干燥的块茎。

中药炮制主要是指清洁中药材,将其药物毒性减轻,促进其制剂、调剂等,更好的将药效发挥出来。

本文就对半夏的炮制沿革与其临床配伍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半夏;炮制沿革;配伍应用【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51-02半夏又被称为守田与地文等,其具有化痰燥湿、消散痞结与降逆止呕等功效,在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均广泛应用[1]。

但在半夏的临床应用中,因其毒性较强且味辛辣,均需对其进行有效的炮制才能够给予患者用药治疗。

且在中药的临床用药中,通常其药物配伍不同,发挥出的用药效果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对半夏的炮制沿革与其临床配伍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半夏的炮制沿革半夏因其自身存有较强的毒性,因而,从古代开始对半夏的炮制就十分重视。

而随着社会不断的推进、发展,临床医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半夏的炮制方法与相关技术等也在不断的完善。

半夏的炮制方法及辅料均十分多样,其中包括白矾、生姜、石灰、皂荚、麻油、酒、醋、甘草及白芥子等。

半夏的炮制最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在其内容中将经过炮制的半夏称为治半夏。

随后在汉代的《金匮玉函经》中对于半夏的炮制也有相关记载,其文中记录采用温水对半夏进行清洗就能够将其毒素去除[2]。

在晋朝有相关记载表明半夏通过生姜(或者干姜)能够有效去除毒性。

而在南北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记载中,采用白芥子与醋对半夏进行浸泡、清洗,将其毒素去除[3];并有相关记载,将半夏通过温水进行清洗,再采用生姜浸泡、煎煮,进行去毒。

在唐代的《急备千金要方》中,仍然通过温水浸泡、清洗的进行半夏的炮制,在宋朝也一直沿用,但在此期间也出现了矾制、醋煮与姜矾共制等炮制方法。

中药知识必学:半夏之炮制

中药知识必学:半夏之炮制

中药知识必学:半夏之炮制作者:赵尹铭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其性⾟温,⽆臭,味⾟辣,⿇⾆⽽刺喉,有⼩毒,归脾、胃、肺经。

具有燥湿化痰、降逆⽌呕、消痞散结之功效。

⽤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等。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认为半夏具有抗肿瘤、镇吐、镇痛、镇静催眠、抗溃疡、抗⼼律失常、降⾎脂、抗早孕、解毒、抗真菌、抗炎、降眼压以及糖⽪质激素样作⽤,与中医学所载燥湿化痰、降逆⽌呕、消痞散结功效基本相符,为其临床⼴泛应⽤提供了依据。

李可为⼭西名⽼中医,擅长重⽤附⼦、乌头、细⾟、⽣半夏、⽣南星等“毒药”治疗急危重症疑难病等,被中医泰⽃邓铁涛誉为“中医的脊梁”。

《伤寒论》中半夏⽤温⽔淘洗3次,可解其毒,若多次淘洗则⼒减,李可先⽣⼀再强调⽤⽣半夏要温开⽔洗3次,是遵照张仲景的⽤法,不是他的发明,最反对⽤制半夏,认为制半夏已经没有治疗作⽤。

另外,他⽤⽣半夏必⽤⽣姜等量或多于⽣半夏量。

早⾃《神农本草经》中半夏⽣品被列为下品,历代本草亦都记载其有毒,且被列⼊中药 28种剧毒药品之⼀,半夏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咽喉、眼、胃、肠等多种粘膜的刺激性。

导致⾆及咽喉刺痛肿胀、失⾳、眼结膜⽔肿、呕吐、⽔泻等副作⽤,有医家亲⾃体验,将0.5g⽣半夏粉⼊⼝中,瞬间⼝⿇如针刺,1h后才消失。

有学者发表了临床抢救6例因服⾷⽣半夏⽽中毒的报道,有1例患者最后因抢救⽆效死亡,病例中5例是⼝服⽣半夏粉末8~10g,1例是饮⽤⽣半夏药酒150mL。

因此,诸医皆畏其毒,⽽不敢⽤其⽣品,强调⽤炮制品。

但现代医家⽤⽣半夏的不乏其⼈,还有好多医家⾃尝、⾃⽤⽣半夏,也得出⽣半夏要洗后⽤,⼊煎剂不会出现任何毒副作⽤的经验。

半夏炮制解毒⼊药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当时记载为“治半夏”,但没有说明其炮制⽅法,医圣张仲景最早明确提出了半夏的炮制⽅法,《⾦匮⽟函经卷七·⽅药炮制》半夏条下记载有“以汤洗数⼗度,令⽔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伤寒纪实:仲景药用鲜半夏的经验

伤寒纪实:仲景药用鲜半夏的经验

伤寒纪实:仲景药用鲜半夏的经验半夏之名来源于《礼记·月令》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名。

”可见,古人在很早就开始对半夏有所认识。

半夏入药,在本草书籍中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说半夏“味辛,平。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是至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本草著作,除了受当时喧嚣的道家思想影响沾染之外,该书所记载的植物药用经验极具可信性,所以该书至今也一直被汉医药学者学子所尊崇。

尽管对于本书的成书时间存在不小的争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仲景用药与该书有很大的吻合,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实。

所以仲景药用半夏也必然是尊《神农本草经》所记。

在今天,对于半夏依然存在诸多的争议,因此,回顾最初的药用半夏对于今天的临床应用很有必要,通过对仲景药用半夏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迪。

1)仲景药用半夏为鲜半夏东汉以前的《武威汉代医简》中记载“半夏毋父且,泊水斗六升,炊令六沸,浚去滓,温饮一小杯”,从这一记载可以推测当时的半夏为生半夏。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在使用之前都要采用“洗”这一炮制方法。

《金匮玉函经》中更是记载说“”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据《说文解字》:“汤,热水也。

”“以汤洗数十度”也就是用热水来进行多次洗涤,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水清滑尽”,以减毒。

后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有更为清晰的记载,他说“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用之汤洗,令滑尽”“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显然,弘景先生道出了“汤洗”的缘由,就是讲生半夏直接使用会“戟人咽喉”“令人吐”,所以要采用“汤洗”“令滑尽”的办法来去除这一不良反应。

既然是令“滑”粘液除尽,这就很明显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说古人用的这个半夏无疑是鲜半夏。

2)仲景药用半夏主治范围与《神农本草经》高度一致浏览《伤寒》、《金匮》,不难发现半夏使用非常广泛且频次很高,有学者曾专门进行过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共载方剂375首,用半夏的方剂除去重复方共计44方,其中以半夏命名的就有21方。

【中医】【药势】半夏

【中医】【药势】半夏

【中医】【药势】半夏半夏概述《神农本草经》里说:半夏,一名地纹,一名水玉。

半夏这味药,它长在地上的时候,三三五五的,就象地上的纹路一样所以叫地纹。

另外,“水玉”这个名字是因为采收下来的半夏是圆圆的,很漂亮,有一种贝壳质地的感觉,一颗一颗就象是玉的珠子一样,所以叫水玉。

我们一般在药局买到的半夏是制半夏,就是炮制过后切成薄片的,所以一般市面上的药局是买不到生半夏的。

(而实际上张仲景《伤寒论》中采用的应该是生半夏)半夏这味药,需要特别强调讲一下半夏的生、熟问题,因为在经方的开药半夏的选取其实蛮要命的。

很多时候,如果半夏不用的生的而用现在药店买的制半夏,效果都很差。

所以就是要教经方的话,半夏我们必须从这个制造过程开始聊起。

《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辛、平。

半夏到底是不是一味热药?其实我们一般人用半夏,大概都会觉得半夏的这个药性还蛮热的,因为吃了以后比较容易口渴,所以就觉得它是热的。

不过也有一些人是说半夏是制过的比较热,然后没有制过的就不太热,那基本上我们就先姑且遵从《神农本草经》说它的“平”的药性。

因为当它是“平”也好,因为张仲景用的方剂,就是经方的世界,调寒热都是别的药在调,不会拿半夏来调整这味药的寒热。

就是你如果需要这味药热一点的话,可能放一些干姜、吴茱萸这个药会热,要它寒的话,放什么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会寒。

就是重要的寒热并不关系到半夏,所以用药就不必太在意半夏的药性寒热。

值得注意的一点,半夏的毒性还蛮厉害的。

生半夏,看起来好象蛮可爱的,想拿来吃,你如果拿来嘴巴那么舔一舔啊,你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好像淡淡的,有一点点好象是那个碱水的味道。

然后你多舔一两下,大概过3分钟到5分钟,就会开始觉得舌头的里面好象被一个钉子刺穿一样的痛。

如果生半夏过量就会嘴巴喉咙都烂掉然后声音哑掉,就是半夏这个直接这个生药材这样是很猛的。

然后,古时候用来解半夏毒要用生姜,所以听说被毒烂成这样的人要把老姜的汁把它打出来然后忍痛吞之,已经烂成那样子的话吞老姜汁,真的是雪上加霜太可怕了,不过就是比较能够快速的解除这个半夏毒。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

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炮制实验报告半夏,又称半夏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半夏炮制是一种重要的加工方法,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本篇文章将从半夏的来源、炮制方法、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半夏的来源。

半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半夏的主要药用部分为其块茎,一般在秋季采收。

采收后的半夏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炮制半夏。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半夏的炮制方法。

半夏的炮制主要包括炒制和石灰炮制两种方法。

炒制是将新鲜的半夏块茎放入锅中炒制,使其变得干燥,然后研磨成粉末。

石灰炮制是将半夏块茎先用石灰浸泡,再晾晒至半干,最后进行炒制。

这两种方法都能使半夏的性能发生变化,但具体的变化程度和功效有所不同。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半夏炮制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炒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

炒制可以增强半夏的温热性质,使其更适合用于寒凉症状的治疗。

此外,炒制还可以增加半夏的药效,提高其抗炎、抗菌、镇咳等作用。

石灰炮制则主要改变了半夏的化学成分,使其含有更多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半夏炮制的意义和应用。

半夏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使其更适合临床应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哮喘等疾病。

此外,半夏炮制还可以提高半夏的稳定性和保存性,延长其药用期限。

总之,半夏炮制是一项重要的中药加工技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半夏的性能和功效。

炒制和石灰炮制是两种常见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炮制后的半夏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适用于治疗寒凉症状、咳嗽等疾病。

半夏炮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加工技术的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半夏炮制的基本知识和启发,促进对中药炮制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法半夏的炮制

法半夏的炮制

法半夏的炮制写在前面于市场,遇见颜色不同的法半夏,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法半夏与他的炮制。

药典上的法半夏【来源】本品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5.0%。

【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用法与用量】3~9g。

【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贮藏】同半夏。

半夏的炮制历史半夏有毒,直接药用会产生很大的毒副作用,生品不作内服药。

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常常加入物料对其进行炮制,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历代所应用的辅料较多,主要有姜、米、醋、猪苓、米泔、麸、浆水、酒、矾水、白芥子、香油、菜油、皂角水、吴茱萸、甘草、羌活、巴豆、李仁、猪胆汁、芒硝、盐、牛胆及蜜等。

《本草汇纂》中记载: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其诞,同皂荚、白矾、姜汁、甘草递浸,以制其毒。

次日用皂荚水、白矾水、生姜水、甘草水各浸七夜,即为法制。

以上炮制法半夏采用多种物料反复炮制,其工艺较为繁琐。

如今炮制方法同样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但工艺精简了很多。

其中沿用至今并得以推广的为甘草、石灰、生姜、白矾,有单用一种辅料,也有2种或2种以上合并使用。

法半夏的炮制01炮制前后药理变化甘草石灰炮制后,与生半夏相比,法半夏化学成分的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中肌苷经过炮制后未检测出,而增加了甘草苷、甘草酸铵,两者的出现是炮制时物料甘草的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