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颗40纳米级北斗导航芯片问世 明年实现量产

合集下载

北斗米级芯片

北斗米级芯片

北斗米级芯片北斗米级芯片是指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芯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农业、交通运输、测绘等领域。

而北斗米级芯片的研发是为了提供更精确的导航定位服务,满足高精度导航需求。

北斗米级芯片的主要特点是精度高、功耗低、体积小。

它采用了先进的导航计算算法和高效的导航芯片设计,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导航精度。

与传统的导航芯片相比,北斗米级芯片的功耗更低,能够有效延长电池续航时间。

此外,它的体积小,可以方便地集成到各种导航设备中,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

北斗米级芯片的研发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导航计算算法的研发。

要实现厘米级的导航精度,需要高度精确的导航计算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北斗卫星系统的导航数据,并结合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组合导航计算。

其次是芯片设计和集成技术的挑战。

由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复杂性,芯片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导航信号的接收和处理,以及功耗和热量的控制等问题,需要对芯片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高度优化和集成。

北斗米级芯片的应用前景广阔。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在航空领域,北斗米级芯片可以为飞机提供更精确的导航定位信息,提高飞行安全性。

在航海领域,它可以用于船舶导航,提供精确的航行路径规划和定位服务。

在农业领域,北斗米级芯片可以用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实现精准农业。

在交通运输领域,它可以用于车辆导航和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总之,北斗米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导航定位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大,相信北斗米级芯片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们提供更精确、便捷的导航定位服务。

我国首款量产40纳米北斗导航芯片问世

我国首款量产40纳米北斗导航芯片问世

龙源期刊网
我国首款量产40纳米北斗导航芯片问世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2015年第82期
由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款量产40纳米高精度北斗导航应用芯片11月11
日在武汉问世。

此次发布的“启梦TM芯片”,将在车船载导航定位监控、可穿戴物联网、便携式手持设备、精密授时以及面向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的IP授权等五大市场领域广泛应用。

据介绍,启梦芯片是国内首款采用40纳米工艺量产的支持北斗/GPS/GLONASS基带射频一体化芯片。

“此芯片拥有数十项核心技术,其性能、功耗、工艺、价格等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

程远州。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_张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_张辉
IGSO 卫星的轨道高度为 35786km,轨道 倾角为 55 度,分布在三个轨道面内,升交点 赤经分别相差 120 度,其中三颗卫星的星下 点轨迹重合,交叉点经度为东经 118 度,其余 两颗卫星星下点轨迹重合,交叉点经度为东经 95 度。
MEO 卫星轨道高度为 21528km,轨道倾
角 为 55 度, 回 归 周 期 为 7 天 13 圈, 相 位 从 Walker24/3/1 星座中选择,第一轨道面升交点 赤经为 0 度。四颗 MEO 卫星位于第一轨道面 7、 8 相位、第二轨道面 3、4 相位。
第 5 颗导航卫星
2010.08.01
IGSO
正常
第 6 颗导航卫星
2010.11.01
GEO
正常
第 7 颗导航卫星
2010.12.18
IGSO
正常
第 8 颗导航卫星
2011.04.10
IGSO
正常
第 9 颗导航卫星
2011.07.27
IGSO
正常
第 10 颗导航卫星
2011.12.02
IGSO
正常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 主发展、独立运行 , 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 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为全 球用户提供稳定、可靠、优质的卫星导航服务, 服务全球、造福人类。北斗系统按照“先试验、 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战略稳定推进系统 建设。2012 年 12 月 27 日,北斗系统向亚太 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标志着“三步 走”战略第二步圆满完成。
4.4 大众应用全面展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不断加快向大众 市场应用迈进的步伐。截止 2014 年 5 月,具 备北斗定位功能的近 4000 万部智能手机已投 放 市 场; 国 内 20 余 个 品 牌 200 余 款 车 型 的 BDS/GNSS 车载导航仪已走向市场,目前,前 装、后装市场已完成 20 余万台的安装和销售; 随着芯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发展,北 斗将全面走向大众应用,服务大众生活 [12]。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研制。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迈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流民族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发展历程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启动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工作,旨在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于2000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北斗导航卫星,逐步建立了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

二、应用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首先,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为行车导航、交通调度和物流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在农业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用于田间作业管理、农作物生长监测和灾害预警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在海洋渔业、测绘勘探、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北斗导航系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北斗导航系统正逐渐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北斗导航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其全球覆盖能力,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导航服务。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将进一步深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实现更多的创新应用。

例如,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和无人驾驶等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智能、便捷和安全的服务。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与其他国际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合作,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导航服务。

综上所述,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展望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相信它将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微电子技术
我国集成电路已达到45纳米技术水平,距离世界 先进水平还差两代。中芯国际在北京拟投75亿美 元,建两条12英寸硅片、28-32纳米工艺集成电路 生产线,华力也在上海建类似的生产线。韩国三 星在西安投资70亿美元建一条14纳米工艺的内存 和闪存集成电路生产线。预计2013年底投产,届 时,我国国内集成电路生产工艺水平有望跟上世 界先进水平。
中芯与国际大厂的技术缩短了差距。发展到年销售额达15
亿美元的企业,成为中国半导体工业的标志。虽然他最后
为台积电借专利纠纷暗箭所伤,被迫离职,但大陆不会忘
记,他以中兴华夏半导体,芯系全球高科技的胸怀,开创
出一条两岸高科技合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新路子。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分布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新岸线平板计算机解决方案 采用台积电40纳米制程
中芯国际的发展促进大陆集成电路产业高速成长
国务院2000年6月颁布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产 业发展的18号文件,以各种扶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优 惠政策吸引台IC厂商回大陆投资。张汝京从海外带回 11亿美元的投资创办中芯国际。一度因台湾当局的阻 挠,产生2.6亿美元的缺口。结果,美国风险投资公 司三个月增加了4亿多美元。随后中芯国际又从海外 融资6.3亿美元,股票上市获得18亿美元。这种轻松 获得国际巨额资金支持的局面,反映了国际金融界看 好中国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强烈预期。
反而让中芯在设备采购上更占便宜。当时,张汝京直接采
买了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机器设备,用最实惠的价钱,取
得最先进的设备。中芯建厂期间处于景气低迷期,落成后
迎来景气高峰。中芯在上海建成3座8-12寸芯片厂,买下天
津一座8寸芯片厂,还在北京建成3座8-12英寸芯片厂。

2024年北斗二代导航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北斗二代导航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北斗二代导航市场前景分析概述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泛应用,导航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斗二代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将在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北斗二代导航市场的前景。

综述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卫星导航系统,由一组在轨运行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终端组成。

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具备全球覆盖、多模式导航和高精度定位等特点,为多个领域提供精确的导航服务。

市场需求1. 交通运输领域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它可以为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2. 物流行业在物流行业中,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可以提供货物追踪、路线规划和运输监控等服务。

该系统能够确保货物的准确运输,并提供实时的物流信息,提高物流效率。

3. 农业领域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农民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土壤监测、气象预测和精确定位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 精准农业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对于精准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该系统,农民可以实现作物生长监测、施肥和灌溉等精确控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5. 公共安全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对公共安全领域也有重要意义。

警方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紧急救援、警务巡逻和犯罪追踪等工作,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市场竞争情况在全球导航市场中,北斗二代导航系统面临着来自GPS、GLONASS和Galileo等导航系统的竞争。

这些国际导航系统在技术和市场份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然而,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凭借其全球覆盖、多模式导航和高精度等独特特点,正在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

市场前景随着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市场中的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推进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相关企业也积极研发和推广北斗导航产品。

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具备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这为其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芯片完成“40纳米”跨越 展讯实现战略性前瞻布局

芯片完成“40纳米”跨越 展讯实现战略性前瞻布局

C ommu nications World Wee k ly6新闻关注“TD 手机的成本要想接近2G ,65纳米芯片根本做不到,只能再往小做。

”芯片完成展讯实现战略性前瞻布局“40纳米”跨越本刊记者|王涛从150纳米到40纳米的距离有多远?展讯的答案是“14个月”。

2011年1月19日,展讯正式发布全球首款40纳米TD-HSPA/TD-SCDMA 多模通信芯片SC8800G ,并现场展示了多款基于该芯片的商用手机产品。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个历时14个月推出的“40纳米”已是商用品。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展讯“甚至去年量产的产品都是180或者150纳米技术的东西”。

在美国硅谷屡屡上演的创新公司“以小博大”的故事,被原汁原味地移植在了这个中国色彩浓厚的芯片公司上面,样本意义不言而喻。

近乎“疯狂”按照芯片设计的正常逻辑,工艺升级遵循的节点一般是180纳米(这也是展讯芯片工艺的起点)、150纳米、90纳米、65纳米、55纳米、45纳米……而每个节点按照正常的开发、量产、成熟时间,大致需要2-3年。

回想这场芯片工艺“大跃进”,始作俑者展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力游似乎也有些“不寒而栗”,在通信半导体行业做了20多年,他深知此间凶险,“在工业界,这种跳跃是不合理的,是非常不理智的,甚至是错误的”,“很容易失败,实际上跟自杀差不太多”。

在合作者那里,对李力游的质疑差点演化成一场信任危机。

其原因在于,展讯的40纳米研发计划依托于两个项目:2008年的科技部国家支撑项目——TD-HSUPA 的开发和2009年中国移动与芯片、终端厂家联合申报的3G 手机联合开发项目。

而这两个项目当时规定的半导体支撑技术就是65纳米。

因此,在合作伙伴们看来,展讯此举自然是疑点重重。

一些项目组专家甚至将此解读为故意拖延国家专项进度,因为“你要做65纳米就没有拖延的理由了”。

其实,如果不做40纳米,对于展讯或者TD -SCDMA (以下简称“TD ”)的芯片工艺演进进程来说,2010年也注定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年份。

北斗发展历程范文

北斗发展历程范文

北斗发展历程范文自古以来,人类一直试图解决定位和导航的问题。

在古代,人们依靠天文观测和地理测量来确定方位和位置,但这种方法往往是繁琐和不精确的。

因此,发展一种高效、精确的定位系统一直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中国开始研究和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以满足军事、民用和商业需求。

在1983年,中国国家测绘局发表了《北斗计划》白皮书,宣布了发展国产卫星导航系统的战略目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于2000年12月首次发射了北斗一号卫星,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首个试验卫星。

这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进入实际阶段。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国家测绘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相关机构共同努力,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北斗导航卫星。

2003年,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开始运行,并在2024年正式向全球开放。

北斗一号工程已初步形成了短波区域卫星导航和短波区域卫星通信的双共性导航及短波通信功能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北斗卫星导航项目打下了基础。

2024年,中国正式宣布启动北斗二号工程。

北斗二号工程主要包括核心星座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轨道卫星以及增强型信号星等。

这一工程使北斗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定位精度也得到显著提高。

随着北斗二号的完善,中国于2024年开始正式提供北斗的导航服务。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从试验阶段转变为实用阶段。

北斗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对国家的交通、军事、农业、渔业、地质勘测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进一步推动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中国于2024年启动了北斗三号工程。

北斗三号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精度。

北斗三号工程将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扩展、精细定位、卫星通信、增强型信号以及公共服务等五个子系统。

预计到2024年,北斗三号工程将全面完成,并实现全球覆盖。

北斗导航系统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自主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之一,也为中国在卫星导航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防军工:2024年民航客机将全部安装北斗机载设备,北斗市场可期

国防军工:2024年民航客机将全部安装北斗机载设备,北斗市场可期

DONGXING SE CURITIE S行业研究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一架装有北斗机载设备的客机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降落。

数据显示,此次航行1分钟内数据上报成功率达到97%以上,完全满足国际上对民用航空器追踪能力的要求。

相比使用GPS 的国外机载设备,北斗三号终端优势明显。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通导一体化设计,拥有GPS 没有的短报文能力,北斗机载设备能实现飞机位置的短信报告,为飞行上“双保险”。

除此之外,由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拥有中圆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混合卫星星座,相比只有单一轨道的GPS ,北斗机载设备有更强的适用性,可满足复杂情况下的定位和短报文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对民用航空器的监控能力。

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器大概有3800架,需要在2024年前全部安装上北斗机载设备,并进入前舱导航系统,进一步突破国外企业对航电系统的垄断。

另外,“十四五”期间,我国庞大的航空市场所拥有的民用航空器数量还将增加,北斗在机载领域市场空间可期。

投资建议:第一,型号量产带动上下游繁荣,价值中初见成长。

受益于我国空军、海军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进程,新型号不断列装批量生产,我国航空产业链尤其是战斗机、直升机与发动机等主机厂所确定性和预期性最强。

建议关注航发动力和中航沈飞。

同时,型号量产叠加自主化发展需求,大幅增加军民两用半导体芯片行业弹性,建议关注军工半导体产业链优质标的。

第二,“内循环”促进北斗系统对GPS 的替代,“星网”公司成立推动国内卫星互联网快速起步。

北斗高精度应用推广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另外,此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初步取得成就。

在国家力量的带领下,低轨卫星产业链有望快速培育和成熟。

因此,我们认为卫星产业有望进一步商业化,建议关注北斗高精度、卫星互联网建设等相关公司。

风险提示:订单不达预期;产能释放有限;军费增速下降;疫情影响行业产能;国企改革不及预期;国防现代化进程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

北斗卫星芯片

北斗卫星芯片

北斗卫星芯片北斗卫星芯片是一种用于北斗导航系统的芯片,它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技术成果。

北斗卫星芯片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传递给用户设备。

北斗卫星芯片的核心技术是卫星信号接收和处理技术。

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信号经过大气层的干扰和衰减,很难被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并处理。

因此,北斗卫星芯片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接收和处理这些信号。

另外,北斗卫星芯片还需要具备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算法,才能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北斗卫星芯片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北斗卫星芯片可以配备在军用设备中,用于将士兵和军事装备的位置信息传递给指挥官,实现对军事行动的精确控制和指挥。

在民用方面,北斗卫星芯片可以嵌入到各类导航终端设备中,如汽车导航仪、无人机、智能手机等,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与GPS芯片相比,北斗卫星芯片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北斗卫星芯片可以接收到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而GPS芯片只能接收到美国的GPS卫星信号,受到局限性更大。

其次,北斗卫星芯片具备更高的精度和更稳定的性能。

由于北斗卫星芯片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导航需求,所以在中国境内的定位和导航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

再次,北斗卫星芯片在成本上更具优势。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和应用,所以北斗卫星芯片的价格相对较低,更适合大众消费。

最后,北斗卫星芯片还具备更好的安全性。

由于北斗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控制的,不受外部国家的干扰和控制,因此可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以及确保国家安全。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芯片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个重要成果,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相对低成本的优势,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北斗卫星芯片的功能和性能也将不断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中国青年科技奖”武汉大学获奖者钟燕飞教授

“中国青年科技奖”武汉大学获奖者钟燕飞教授
责任编辑:王 颂
【北斗卫星·科技名词】 GLONASS 时(GLONASS system time 缩写:GLONASST) 定义:格洛纳斯系统建立和保持的时间基准,基于原子时产生并 31 同步到 UTC (SU)。GLONASST 是定期引入闰秒的不连续时间系统。
责任编辑:龚 俊
钟燕飞 教 授
“中国青年科技奖”武汉大学获奖者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钟燕飞教授,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青 年科技奖。钟燕飞教授担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 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遥感影像信息处理研究室主 任。主要从事智能化遥感数据提取分析与应用方向的研究, 包括: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理解、多源 遥感数据地学解译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 青 年基金,装备部、军委科技委等项目。(武汉大学科协供稿)
作为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团队的重要组成,团 队在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领域获得多项国际荣誉, 成为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级科研集体,团队获 2014 年 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近些年来,团队凭借出色的 工作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 等奖 5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10 余项。
2020 年d Manuscript
分肯定了湖北地基增强试验网对于展示北斗三频定位技术 实现实时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强大潜力。对启动国家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刘经南院士被 推荐为该工程首席科学家。根据湖北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 网(CORS)运行以来的统计,在湖北省现代测绘三维基准 体系的建设中,可直接节约成本经费约 5 亿元。
交通运输是国家基础性行业和经济命脉,北斗高精度 服务应用是交通领域需求迫切、意义重大。刘经南院士领 导的团队突破了车辆主动交通安全预警的在线位置服务技 术,路域车辆无缝高精度定位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高精度车道级道路地图 生成系统,有效支撑了基于高精度位置服务的城市主动交 通安全预警保障体系建设,降低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发 生率,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应用。在 2018 年

2024年北斗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

2024年北斗导航系统的广泛应用
全使用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 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安
全挑战
政策支持与法规建设
政府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政策支持 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保障北斗导航系统的健康发展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研发,提高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应对未来挑战
开始研发
开始研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 提供区域定位服务
添加标题
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建成,
提供全球定位服务,并具备
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
短报文通信功能
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国际合作与竞争
北斗导航系统 与GPS、
GLONASS等 导航系统的合
作与竞争
2020年,北 斗三号系统 建成,为全 球提供导航 服务
2024年,北 斗导航系统 广泛应用于 各个领域, 如交通运输、 农业、气象 等
技术研发和突破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立项, 开始研发
2024年,北斗导航系统广泛 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交通运
输、农业、气象、测绘等
添加标题
2007年,北斗二号系统立项, 2017年,北斗三号系统立项,
Part Six
未来展望与挑战
技术创新与升级
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升级:提高定 位精度、增强抗干扰能力、优化算 法等
北斗导航系统的挑战:与其他导航 系统的竞争、技术更新换代、用户 需求变化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北斗导航系统的创新应用:在自动 驾驶、无人机、物联网等领域的应 用
北斗导航系统的未来展望:成为全 球领先的导航系统,推动相关产业 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便利和价值。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气象行业的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气象行业的应用
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利用地基 GNSS/MET 监测网,实时监测并发布我国电离层空 间变化状况,为我国卫星发射、在轨卫星安全、载 人航天活动安全、地面技术安全、导航、通信等应
用部门和国家安全服务,也为科研部门提供观测数 据。同样地,气象行业对电离层的 GNSS 监测也随 着北斗 GNSS 站网的发展而向北斗模式转变。此外, 发展北斗电离层监测系统还可以改善北斗接收机的 定位效果,促进其性能改善,推 GNSS 接收机(左)和室外天线(右) 2023 年第 10 期 卫星应用 4 5
导航天地 Satellite Navigation
四、北斗系统反射信号气象应用
GNSS 卫星向地球播发无线电信号,其中部分 信号会被地球表面反射,反射信号与直射信号的极 化特征变化与反射面直接相关,通过测量 GNSS 反 射信号延迟,结合接收机天线位置、介质参数及反 射面属性信息,可以确定反射表面的粗糙度和特 性,即 GNSS 反射测量(GNSS-R),如图 4 所示。 GNSS-R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海洋、陆地及冰川雪地 探测,如海面测高、海风探测、积雪深度探测、土 壤湿度探测、海冰监测等。相较而言,GNSS-R 探 测不受云、雾等天气影响,能同时接收多个 GNSS 卫星信号且观测范围广,还能作为微小卫星的载荷 实现低成本多星组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探测手段, GNSS-R 探测在气象领域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7]。
中国气象局积极推动北斗系统在气象行业的 应用,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先后实施了“基于北 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示范工 程”(以下简称为北斗应用示范工程)、“北斗地 基增强系统研制建设气象行业应用”等重大项目; 还推动了北斗系统在气象行业由理论研究向业务化 应用,先后建设完成了北斗高空气象探空系统、全 球卫星定位气象水汽观测国家级处理平台、北斗海 风海浪探测系统、北斗气象预警发布系统等业务化 平台 [4]。随着多类型导航卫星接收机研发和 GNSS 观测网的升级与加密,北斗系统在气象行业发挥着 巨大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 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技术引领。本文就北斗系统近 年来在中国气象行业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综合论

封装测试厂产地调查

封装测试厂产地调查

工廠的產品。
10
Wafer 外包廠狀況
25
數量
20
15
10
5
0
Diode
8寸
4
6寸
13
5寸
10
4寸
3
MOSFET 23 8 2
Transistor
7 10
MOSFET制程較二、三極管先進,MOSFET晶圓現主要以8寸為主。
二、三極管晶圓也在陸續轉到8寸。
11
重要Wafer外包商對比
Wafer site
主要著重獲利,提高毛利率較高的產品比重
建立國際合作夥伴 取得海外廠商專利授權/交互授權,為其代工,取得銷售至某些 市場/廠商的獲利
拓展國外市場
主要透過並購方式或與當地政府合作 打通國外銷售市場
21
22
6
2. 產地調查分析-Discrete
7
Discrete 產地調查概況
廠商 資質
代表廠商
INFINEON、IR、NXP、VISHAY、ON、 歐美
DIODES、Littelfuse、AOS
日韓 ROHM、TOSHIBA
晶圓廠/封測廠 地區分佈
自有(歐美) 外包(歐美、東南亞)
工廠大部份自有,集中在日本和東 南亞
球状栅格阵列封装(BGA) 芯片尺寸封装(CSP) 晶圆级芯片封装(WLP) 多芯片封装(MCP)
轻/薄/小,提升电路性能,性价比高。 但受摩尔定律限制,已達到瓶頸階段。
第三阶段
21世纪初开始的 高密度封装时代
3D堆叠/TSV(硅穿孔) 为代表的三维封装技术
三维封装芯片密度最大,外形尺寸最小, 大大改善芯片速度和低功耗的性能
全球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的主流還处在第二阶段,3D叠装、TSV等三维封装技术还处于 研发中,仅少数业内领先企业如三星、长电科技等在某些特殊领域实现少量应用。

杨长风:铸造“夜空中最亮的星”

杨长风:铸造“夜空中最亮的星”

杨长风铸造“夜空中最亮的星”杨长风(1958 年 2 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我国卫星等航天器研制、航天系统 总体设计和重大航天工程管理工作,获国家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全程参加了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共三代北斗卫星导航 系统的论证设计、工程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航天系统理论功底深厚,航天工程管理经验丰富。

2020 年 7 月 31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 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以“三步走”战略发展的中国北斗,在实现“服务中国” “服务亚太”之后,迎来了“服务全球”的新时代。

2020 年 6 月 23 日,这一场被称为“收官之战”的发射任务,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目睹着火箭托举着卫星腾空而起,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的杨长风却和以往无数次发射一样平静、淡然,直到回到北京他才感受到了那份期待已久的如释重负,10余年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杨长风开始投入北斗一号的研制、建设、管理等工作,他既是北斗系统的研发亲历者,也是北斗系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见证者。

“能被组织安排从事航天工作,参与到北斗系统的组织管理建设,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倍感珍惜。

如果说我个人有一点小的成就,也是跟北斗 紧紧连在一起。

”始终从事北斗系统工程管理和总体设计工作的杨长风曾谦逊地告诉采访他的人。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在世界航天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仅北斗三号系统,全国就有30多万人、400多家企业单位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协调各分系统有效运转,实现总体设计目标,始终考验着北斗团队的系统工程管理质量与水平。

目前,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均以不同的技术路径和发展道路来组织完成。

“逐星”院士刘经南

“逐星”院士刘经南

先锋模范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自中国北斗一号系统从无到有,再到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至今日的北斗三号成功进入太空,随着中国北斗的"三步走”,刘经南院士已在这条"逐星”路上走过50多个春秋。

初试锋芒50多年“逐星路”,源于一个“想和星星打交道”的梦想。

1962年,刘经南考上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前身),专业为天文大地测量,这是一个测绘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地学的基础学科。

在此前一年,前苏联用火箭将宇航员尤利•加加林送入太空,带来了一股太空热,也激励了他当时年轻的心一将来要通过卫星进行大地测量和测绘研究的想法。

1979年,已本科毕业工作10几年的刘经南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回了阔别已久的母校,从此踏上了卫星导航系统学术研究之路,其时他已36岁。

他说做学术研究要有批判精神,这源于他初中时看过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这本书,马克思最信奉的格言“怀疑一切”,这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包括他日后做学问、读书和科研等。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研究国外的卫星导航系统时,他发现西方科学家提出坐标系有三个模型验证,但并未统一。

当时他对世界流行的三大卫星模型的算法提出质疑,并最后证明了三大模型等性价的学界难题。

"大家当时不相信我的结果,不相信一个中国的研究生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尝到做科研的甜头。

2008年6月,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经南发表"崇高责任阳光人生"主题讲话(高柯夫摄)人物•脸谱刘经南与中科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在一起交谈(高柯夫摄)填补“空白”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

40纳米北斗智能芯片量产,2秒内即可精准定位

40纳米北斗智能芯片量产,2秒内即可精准定位

40纳米北斗智能芯片量产,2秒内即可精准定位
佚名
【期刊名称】《集成电路应用》
【年(卷),期】2015(0)9
【摘要】国内第一款40纳米级北斗智能芯片正在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中进行定位追踪测试,在503天时间里,北斗启梦芯片完成了从编程设计、电脑上模拟仿真到测试的所有阶段。

北斗启梦芯片突破了常见的55纳米大小,同时功耗更低、精度却更高,不到2秒钟就能完成精准定位。

此外,它还可以排除移动、联动、电信等无线电信号的干扰,独立精准地接收北斗信号,实现了室内、室外、地上地下无障
碍定位。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智能芯片;纳米级;北斗;定位;无线电信号;编程设计;模拟仿真;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492
【相关文献】
1.量产40纳米高精度“北斗芯”问世 [J], 孙怡
2.北斗卫星芯片“米级快速定位”到底多精准 [J],
3.40nm北斗智能芯片将于近日量产 [J],
4.自主芯片量产国产智能手机将大规模换用北斗 [J],
5.中国量产首款40nm北斗导航应用芯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芯片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以长江存储为例

武汉芯片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以长江存储为例

武汉芯片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以长江存储为例发布时间:2021-04-27T09:59:50.6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3期作者:张静[导读] 芯片产业的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重要指标张静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摘要:芯片产业的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重要指标,在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做为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聚集了一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企业。

长江存储作为武汉芯片产业的代表企业,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武汉芯片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芯片产业;3D Nand;晶圆制造集成电路产业(芯片产业)历来是制造业发展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受到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和自有知识产权不足的掣肘。

然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休戚相关,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层面。

因此,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极为重视、大力扶持。

目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的优势不断凸显,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而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集成电路产业。

一、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述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很好的基础。

早在2000年,武汉就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黄金元年”开始布局集成电路产业。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储备,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武汉已有100多家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企业,逐步形成存储、光电、红外探测、北斗导航定位等四大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颗40纳米级北斗导航芯片问世明年实现量产
北斗导航突破大规模应用瓶颈(资料图)
这是一颗5毫米见方的北斗导航芯片,比成人指甲小得多,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上海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

今天,上海北伽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上海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大会上发布“航芯一号”,标志着我国北斗导航产业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得到突破。

这颗芯片将于明年量产,进入中兴等品牌手机,并将逐步进入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导航等设备,使百姓能用到更多北斗导航产品。

据了解,北伽导航公司去年本打算研发55纳米工艺芯片,因为国内主流的北斗芯片生产工艺是130纳米,而且是非一体化工艺(射频芯片与基带芯片分离)。

然而,如今问世的是我国首颗40纳米SoC工艺北斗多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

与国内主流技术相比,沪产芯片可谓跨越了两代。

这一“跨越式突破”是如何实现的呢?
要做就做国际一流芯片
北伽导航公司总经理王永平介绍,该公司前身是上海伽利略导航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

当时,这家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唯一的地区代表,参与了“中国—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计划”。

通过国际合作,公司在芯片、高精度地基增强系统等领域积累了一定技术。

2010年,在市政府专题会议上,市领导明确了上海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重点:一头抓器件,发挥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优势,研发北斗芯片;另一头抓位置服务产业。

遗憾的是,北斗系统建设升级后,国家北斗卫星导航管理办公室组织的年度北斗芯片比测中,上海没有团队和企业进入第一阵营。

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的北斗芯片比测中,没有一家上海单位参与。

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上海政府部门和企业憋着一股劲。

2013年,市科委从多个团队的北斗芯片设计方案中,选择了王永平团队提出的55纳米北斗射频基带一体化方案。

“这是去年国内提出的最先进北斗芯片方案,对国内企业来说,技术难度已很高。

能否研制成功,我心里没底。

”王永平告诉记者。

然而去年5月,当他们把完整方案提交市科委后,方案居然被退了回来。

原来,市科委相关部门那时已了解到,美国高通公司已在研制40纳米工艺GPS/北斗双模一体化芯片。

如果上海决定研发一颗问世后必落后于国际领先技术的导航芯片,那么,它怎能承载国产北斗芯片参与国际竞争的梦想?
“要做,就做国际一流导航芯片。

”市科委负责人对王永平说。

经过多次论证,这支团队确定了将SoC工艺升级到40纳米的方案。

2013年8月,北伽导航公司正式投入研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