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doc
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109社会观察Social Observation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摘 要】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应急管理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挑战,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宗旨,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为主线,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建设以人为本,依法应对,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
【关键词】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高变异性、紧迫性、关联性和当代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成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深刻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重点是加强“一案三制”建设(制定修订预案,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不断提高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闪淳昌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加完备,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应急保障更加有力,应急处置效能明显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参与程度日益提高,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轨、转变时期,同时也是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关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作者:陈培良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我国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模式具有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等特点,但也存在权责不不够明晰等不足,完善我国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当务之急是发挥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主题作用,同时做好完善各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等工作。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制现状优化在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可定义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时,在机构设置、领导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方法和形式等的总称。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的特殊时期,在利益格局激烈调整的过程中,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和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一些自然灾害的危害加剧。
经多年努力,我国在处置各种公共事件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管理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通过不断摸索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组织领导,分部门按类别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分工负责。
应急管理通常不是一项由单个政府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
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对全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国务院办公厅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责。
日常的办事机构则设在对口主管部门,以便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是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机构体系。
为了便于实施管理,在条块关系上,我国是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范围,实行分级管理的。
而对由以地方为主处置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各部门则履行指导、协调和帮助的职责,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时,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变1.1 初期演变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由于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对政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当时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自然灾害防治和救助为主。
1.2 体制建设及完善199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建方案》和《国务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以国务院领导小组为核心”的新时期。
政府加大了在应急管理体系的投入,从单一的自然灾害防治扩展为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危机等多种应急事件的综合体系。
1.3 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也朝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政府加强了对于应急预警、信息共享、救援协调等方面的投入,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和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指导应急管理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机制和体系建设上,政策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2 需要加强协同合作针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协同合作。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快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协同救援等方面合作的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的效能。
2.3 加强应急管理的创新建设当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创新。
从SARS到大雪灾_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
从SARS到大雪灾_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从SARS到大雪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反思近年来,中国经历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如2003年的SARS疫情和2008年的大雪灾。
这些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促使中国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通过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脉络及经验进行反思,可以为未来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提供有益启示。
首先,SARS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在SARS疫情控制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如设立专门的反应机制、加强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信息报告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
这些措施提高了中国政府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为今后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大雪灾事件也成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契机。
在面对早前未曾遇到如此规模的雪灾时,中国政府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以其高效的组织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在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引以为戒的教训是,应急管理体系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多样化灾害的能力,特别是在地方层面。
第三,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中央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体经营者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方面,各方的合作和协调是确保应急管理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
第四,信息化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中国政府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如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救援调度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应急响应的效率和精确度,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应急措施的信任度。
最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反思需要着重于制度和机制的不断完善。
应急管理工作需要有科学、完备、高效的制度和机制作为基础。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组织架构、有效的资源调配机制等。
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汇报人:日期:•引言•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措施目录•应急管理中的科技应用与创新•总结与展望0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增大,对应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背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重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意义背景与意义组成应急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
定义应急管理体系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预防、应对、处置和恢复等环节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制度、机制和资源保障体系。
功能应急管理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应急管理体系概述02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负责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等。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培训应急人员等。
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部门组织架构与职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人。
预案编制演练组织演练评估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对应急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030201预案编制与演练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
资源储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配应急资源,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资源调配加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实现应急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资源共享应急资源储备与调配03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措施自然灾害应对策略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提高预防和应对能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历程及完善思路
理方式粗放 。但是 , 个 阶段 国家 积 累 了应对 各 种灾 这
害 和危机 的宝贵经验 , 积累 了其他社会 管理 方面 的 也
续对社会发布。截 至 20 05年底 , 国应急 预案编制工 全 作 已基本完成 , 包括国家总体应 急预 案 、 2 5件专项应急
性或兼 业性 的防灾减 灾机构 , 各部 门几乎 都是在 独立 负责管辖范 围 内的灾 害预 防和抢 险救 灾。这一 时期 ,
政府对洪水 、 地震 的预防 与应对 最为重视 , 急实践大 应 多也是以应对 自然灾害为 主。二是应 急管理注 意考虑 事件 的综 合影 响 , 尤其 是 注重 “ 治 账” “ 政 和 民心账 ” 。 三是 政府在应 急管理 中重视走 群众路 线 , 有很 强的社
管理 体系建设 , 可以说是 在应对各 种事故 和灾难 的过
程 中快速成 形的。如 18 98年上海 甲肝 大流行 , 直接催
立起 与此相关 的应 急管理法 律保 障 , 急管理 基本上 应
停 留在 经验 化 、 碎 化 的 阶段。可 以说 , 改革 开 放 零 到 前, 当代中国政府 应急 管理工 作很 不系统 。这 个 时期 的主要特点 : 一是 偏 重 于对 于 自然 灾 害 的应 急 处置 。 从防御灾害功 能上来 , 看是单 一灾种 的 防灾减 灾 。如 15 90年代 , 中国建立 了地震 局 、 水利 局 、 气象局 等 专业
会动员能力 。如 面对 自然灾 害和各种 事故 灾难 , 往 往 采取政府动 员模式 , 全 国力 量予 以应对 。这种 应急 集
管理模式往 往带有 战时动 员模 式 的痕迹 , 久性差 , 持 管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突发灾害风险。
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国应急管理形势日益严峻,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首先,我国应急管理形势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大。
自然灾害是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地震、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如工业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突发疫情等,都需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
另外,全球化的影响也增加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复杂性,因为我国已经成为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需要与国际社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其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凸显。
首先,政策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着不少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或不精细的问题,导致应急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存在一定的欠缺。
其次,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不够顺畅。
由于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协同合作效果不佳,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畅通。
再次,应急管理能力亟需提升。
虽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尚且存在应急救援能力不足、技术装备不齐、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
总之,我国应急管理形势日益严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部门间协作、加强人员培训和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构建起科学、高效、灵活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各类突发灾害和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应急管理提高公众 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 合作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和技术
建立跨国应急合作 机制共同应对跨国 性突发事件
积极参与国际救援 行动提升我国在国 际应急救援中的地 位和影响力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确保 应急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应急管理领域的资金投入提高应急管理工 作的保障水平。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应急 管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先进技术应用广泛 智能化、信息化成 为重要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 体系提升应对突发 事件的能力
重视应急管理人才 培养提高应急救援 队伍素质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针对不同 突发事件制定具体的 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流 程和责任主体。
应急组织体系:建立 由政府、企业、社会 组织等组成的应急组 织体系实现资源整合 和协同作战。
安全生产事故多发安全隐患严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会安全事件增多维护社会稳定任 务艰巨
近年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分析
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
2018年长生生物疫苗事件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 故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 炎疫情
应急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全球应急管理合作 加强跨国应急响应 成为趋势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对应急管理工作中 表现突出的单位和 个人进行表彰和奖 励提高应急管理工 作的荣誉感和责任
回顾与前瞻_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回顾与前瞻_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
为应对这些风险,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本文将回顾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历程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化工企业爆炸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设,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和部门,建立了监测预警系统,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逐渐健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时,中国政府能够迅速响应、协调各个部门和社会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的应急救援队伍经过长期训练,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灾区,救助被困人员。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应急救援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和支持。
二、问题分析尽管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例如,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此外,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仍然不够顺畅,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其次,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还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安全风险不断涌现。
例如,网络安全、核能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对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应急管理与企业、社区、学校和公众的协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设智能化的应急指挥中心和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响应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在应急管理领域做出更多创新。
健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中国特色 应急管理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制两案
Thoughts on Improv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Hongchang
(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Labor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20XYJS023) 。
· 67·
应,但就两年来的运行看,应急体系、应急管理体系
下模式比较容易。 例如,当年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
的核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还处于高度混乱状态,这
体系,就是自上而下,非常顺利。 现如今组建应急管
使得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举步维艰。
理部厅局体系也是自上而下,但由于涉及面较广,也
2003 年“ 非典” 后,“ 一案三制” 促进了应急管
等进行公共安全管理。 因此,政府、社会、部分学者
过一系列的大部制改革后,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等选择了应急这个环节进行突破,应急管理变得盛
中组建了应急管理部,这是对加强应急办系统的回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社交媒体健康知识发现与个性化诊疗方法研究” (7157201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一般项目
warning mechanism as the focus.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ystems, plans and cases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 holistic view of national security three
Abstract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utbreak and pandemic have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anwhil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ebate again.
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本文概述《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将从多个维度,包括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法律法规、预案体系、资源配置、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本文旨在促进中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回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地方到全国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初期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独立应对,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应急反应较为被动,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意识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2003年的“非典”事件成为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转折点,推动了国家层面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2007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后,国家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成立,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模式。
通过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应急资源整合、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和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中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全球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
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全貌
第37卷 第1期2024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7 N o .1J a n u a r y 2024收稿日期:2023-08-12作者简介:林 炜(1995-),男,浙江温州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应急管理研究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代党的政治规范基本问题研究 (21C K S 020);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2022000584)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全貌*林 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把维护人民安全健康和国家安全贯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及各环节㊂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也有成就与不足㊂具体而言,不仅适逢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㊁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和应急管理体系法治化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常态化㊁社会风险复杂化㊁技术风险多样化等新挑战;虽然构建起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㊁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㊁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完善的风险化解体系,但仍存在应急管理意识僵硬化㊁应急管理方式零碎化㊁应急管理工作行政化等不足㊂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固根基㊁补短板㊁强弱项,以中国式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㊁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安全屏障㊂关键词: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机遇和挑战;成效;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 035.29;C 93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4.01.001新时代以来,面对千头万绪的社会风险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求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变革压力,党和国家以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㊁坚持自信自立㊁坚持守正创新㊁坚持问题导向㊁坚持系统观念㊁坚持胸怀天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组织治理㊁治理机制法制㊁效能发挥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㊂但也要看到,伴随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及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考验,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会遇到诸多挑战,也在应急管理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㊂一㊁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机遇为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坚持深化机构改革㊂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安全需求,国务院在开展机构改革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消防㊁救灾㊁地质灾害㊁水旱灾害㊁救援等多项职责并于2018年3月设立应急管理部,以实现有效防灾减灾㊂自国家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认真贯彻习近平关于公共安全㊁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精神,现已形成了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部门㊂同时,应急机制法制的不断健全,再加之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应急管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其现代化建设迎来了发展机遇㊂(一)机构整合促进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应急管理部由多个部门及国家指挥机构整合而成㊂在议事机构方面,有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㊁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㊁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等5个机构;在机关司局方面,有应急指挥中心㊁防汛抗旱司㊁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司等22个机构,涉及防灾减灾救灾的方方面面;在部属单位方面,有中国地震局㊁消防救援局㊁森林消防局等5个机构,统一集成了应急管理人力㊁物力㊁财力等要素,推动应急管理㊃2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体系专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统一了应急管理的对象㊂由应急管理部统一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为应急管理体系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着力点㊂这表明由先前特定机构单向管理某类事故或灾害的运作方式将逐渐转变成多因多果的系统管理模式,为充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其造成的各种社会影响奠定了良好基础㊂其二,统一了应急管理的职能㊂应急管理部以全灾种管理模式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风险,为应急管理体系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立足点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均已成立,同时消防等部队业已转制,这为应急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长效化发展㊁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㊂其三,统一了应急管理的过程㊂我国现以应急管理部为抓手统一了物资保障㊁预判预警㊁指挥应对和善后恢复等多个环节,为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㊁事中应对㊁事后恢复㊁总结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应急管理体系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㊂值得一提的是,应急管理部通过理顺中央与地方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㊂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应急管理部不断加强中央的统一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应急管理体系总体方向㊁顶层设计等方面的宏观管理;也充分赋予地方自主权,引导政府能够自主应对一般性公共事件㊂另外,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管理部通过科学分工㊁权责协调㊁跨省互助等方式推动应急管理体系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优势,激发应急管理体系的内生动力㊂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方面,党和国家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引导市场发展应急管理产业㊁社会组织有序捐款捐物等手段,发挥多主体协同参与应急管理的优势,有效整合全社会可利用资源,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㊂(二)技术发展促进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信息化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演进㊂同样,深处于信息化社会的应急管理体系必须顺应信息化潮流㊂因此,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发展是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㊂为此,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就发布了相关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框架,为推动体系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路线图㊂文件指出,要通过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牵引应急管理体系变革,搭建起纵向到底(包括标准规范体系㊁运行保障体系等)㊁横向到边(包括大数据支撑体系㊁应急通信网络等)的系统化㊁立体化㊁智能化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1]18㊂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体系在信息化的应用实践中得到了高质量发展㊂以杭州市为例,该市2022年年初突发疫情,为精准防控疫情,杭州市利用信息技术,调整健康码赋色规则,把健康码颜色具体分为绿色(可正常通行)㊁橙色(需三次核酸检测才可转绿)㊁黄色(需排查㊁健康监测等)㊁红色(需集中隔离等)四种,引导相关人员及时做好相关检测,助推疫情防控,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㊂再比如温州市,开发温州防疫码,将健康码与行程卡整合到防疫码中,市民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支付宝等应用快速打开防疫码,既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也为应急管理人员开展排查节省时间,推动精准防控㊂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发展关乎应急精准管理,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关乎社会秩序稳定㊂因此,面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应紧紧抓住信息技术这个动力引擎,化危为机㊂在思想上㊁理念上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对应急管理体系乃至整个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要性,要主动顺应信息化的历史潮流,锚定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的发展目标㊂在行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应急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预判预警㊁智能决策㊁精细管理㊁社会自查㊁公众互救等多方面的作用,以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发展,助推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㊂(三)法案完善推进应急管理体系法治化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发布了关于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走向规范化㊁制度化㊁法治化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为应急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㊂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以2007年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础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㊂例如,在消防安全方面,我国于2009年实行新的‘消防法“,健全消防工作网络;2018年,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衔条例“,加强了对应急管理人员的管理,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意识,保证其依法履责㊂在防汛抗洪方面,‘防洪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应对具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法治保障㊂截至当前,我国已出台‘国家安全法“‘应急管理法“‘网络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㊃3㊃第1期林炜: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全貌‘自然灾害防治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涵盖了公共安全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把应急预警㊁应急响应㊁善后恢复等应急管理活动全都纳入法治轨道,以应急管理体系法治化推动应急管理有法可依㊂在政策策略层面,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应急预案体系,涵盖了核应急预案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20种左右的国家预案,出台了草原火灾应急预案㊁铁路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等50余种部门预案㊂这些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㊁地方应急预案一道构成了横向覆盖㊁纵向贯通的应急预案体系,为指导应急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应急管理活动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㊂二㊁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挑战当今社会,人类活动日益频繁㊁极端天气日益增多, 黑天鹅 灰犀牛 类型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㊂同时,整个人类社会日趋复杂,工业化㊁现代化的高度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更具不确定性,社会风险不断交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率较以往明显上升,人民对安全健康的需求较以往更加凸显㊂正如习近平所说, 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 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2]㊂虽然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仍面临着不少挑战㊂(一)自然灾害常态化我国地域面积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率高,灾害损失位居全球前列㊂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相互影响㊁相互叠加,使得灾害更加频发复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黑天鹅 自然灾害事件频发㊂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台风侵扰;同时,我国各地经常发生不同层级的地震灾害㊂近年来,局部地区的强降雨如2021年河南洪涝灾害,更是让人防不胜防㊂其二,自然灾害分布广泛㊂我国纬度经度跨度大,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各行政区域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区灾害更加频发,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㊂其三,次生灾害容易发生㊂我国台风地震等灾害容易引起泥石流㊁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甚至会引起生产安全㊁人民安全等突发事故,形成灾害链㊂此外,各类灾害与当地道路交通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相互联系交织,相关灾害也容易引起社会混乱甚至瘫痪㊂其四,灾害损失严重㊂21世纪以来,平均每年的自然灾害都给我国带来了千亿元直接损失,更是造成了人员伤亡㊂尤其是自然灾害风险区与人类活动密集区相互叠加重合,使得灾害发生常态化,损失也较为严重㊂其五,社会舆论层出不穷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演进,自然灾害也容易引发舆论危机,可能使得灾害影响更甚从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㊂自然灾害的常态化演变态势, 正由点状转变为链状,由空间尺度扩大为生态尺度 [1]20,这为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㊂(二)社会风险复杂化除了自然灾害,社会风险也在人类活动的加剧下不断演化㊂全球化㊁城市化㊁后工业化不断叠加交织,社会风险更显错综复杂㊂从国际社会角度看,大国博弈日趋白热化,各国大都在谋求自身利益,而忽略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环境扑朔迷离,社会隐患层出不穷,社会风险不断加剧㊂如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存在安全漏洞㊂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水平不高,再加之传统风俗或陋习影响,多发传染病,给我国的平安中国建设带来隐藏风险;这些国家又多处于局势动荡地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错,给我国海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带来了不少挑战㊂同时,放眼整个世界,恐怖主义频发㊁资源匮乏㊁环境恶化等各类问题,都将引起更加复杂的社会风险㊂因此,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抵御国际社会风险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剧㊂从我国发展角度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老矛盾交织㊁新老问题交错㊁新旧观念交互,再加上自媒体的作用,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更趋复杂多元㊂如近些年来,各类传染病㊁重大安全事故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少危害,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考㊂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带来社会关系紧张㊁社会公德失范,引起了劳资矛盾㊁医患矛盾㊁政企矛盾等各种矛盾,使得人民内部矛盾更加复杂㊂除此之外,各类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滋长了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必须时刻警惕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化㊂因㊃4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此,加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社会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㊂(三)技术风险多样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应急管理体系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其带来了多样化的潜在挑战㊂在传统技术领域,城市化㊁工业化㊁农业化与技术相互影响,潜藏着诸多风险㊂其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步伐㊂如商贸综合体㊁轨道交通㊁桥梁管道㊁供水设备等基础设施仍缺乏完备的维护技术,再加之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其潜在风险愈来愈大㊂其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导致经济生产活动日益频繁㊂为满足各种生产需要,新技术层出不穷,如化工企业生产技术㊁运输技术㊁仓储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扩张化的生产活动中反复运用,也无形增加了技术风险㊂如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㊂其三,农业化的机械生产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技术风险㊂由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问题及农业技术的复杂性,会带来技术上的操作失误,再加之些许农民对农业技术风险缺少长远预估,可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风险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㊁生态破坏等严重伤害㊂在新兴技术领域,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公共风险更加难以预料㊂比如数据被拷贝泄露㊁个人信息被售卖㊂尤其身处大数据时代,一不小心每个人都可能会曝光于阳光之下,给个人生活乃至社会造成诸多麻烦㊂这无疑告诉我们,网络并非安全之地,与新技术如元宇宙㊁区块链相关的网络应急管理体系正面临着巨大挑战㊂正如习近平所说,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㊁方兴未艾,但新旧转换正在进行,其治理体系仍然滞后[3]㊂因此,必须要重视技术风险给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带来的潜在挑战,要做到防微杜渐㊁正确引导㊂(四)组织管理面临新挑战内因对事物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㊂应急管理部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除了需要应对外部风险,还需要高度重视组织管理内部所面临的挑战㊂其一,就应急管理部内部而言,应急管理部脱胎于多个部门㊁多个机构,其职权范围脱离了原先的行政环境㊂那么,行政权力的重新调整必然会重塑随之带来的社会关系㊁人际关系㊁利益关系㊂因此,实现多职能的重构整合是应急管理部所面临的重要挑战㊂尤其当突发公共事件㊁非传统安全事故增多,应急管理部亟需根据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时进行职能设计,引导原先部门机构的工作人员适应当前的制度环境㊁工作环境,转变工作思维㊂其二,就应急管理部与外部机构而言,在横向协调多个职能部门㊁纵向协调多个层级方面面临着不少挑战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系统性㊁连锁性㊁演变性等特征,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㊂因此,仅靠某个部门不能完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亟需由部门牵头,统一指挥㊁统一调度,协同应对危机㊂但因为应急管理部与公安㊁卫生等部委属同一层级,在协调方面仍然存在挑战㊂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从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㊂一方面,此次疫情使得我国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提高了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应急管理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厚基础㊁强弱项㊁补短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诸多成就㊂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一直在考验着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高质量需求日益增长㊂长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方式㊁应急管理意识等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再加之国际环境的影响,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始终存在,这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㊂因此,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党和国家要坚持系统观念,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仔细审视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与不足;要常怀忧患意识,贯彻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运转与高质量发展㊂三㊁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突发公共㊃5㊃第1期林炜: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全貌事件,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㊂可以说,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在继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积极发挥我国思想先进㊁制度优势㊁人民伟力的基础上取得了诸多成就,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㊁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㊁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和完善的风险化解体系㊂(一)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动员 一词原来主要用于军事活动,是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后来多广泛用于集中人力㊁物力㊁财力等活动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有动员群众的光荣传统,靠团结群众㊁动员群众赢得了许多战役㊂例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就发起过自上而下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开展系列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㊂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年对国家地震局作出的重要指示时指出的,要 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 [4],以正确做好地震预防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应急管理中锻炼锻造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国社会动员体系更是取得了重大进展,彰显了伟大的人民伟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社会动员体系更趋立体化,现已建立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动员体系㊂一方面,政府通过社会动员,发挥各级各类机构与人民群众的有生力量,积极动员人民群众从事相关应急活动㊂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动员各省政府以 一省包一市 等方式前往湖北,有力地遏制了疫情蔓延㊂另一方面,人民㊁社会机构等通过自发行为积极从事应急行为㊂随着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演进,治理理念的不断革新,社会组织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自下而上的动员体系更趋完善,已不断吸收了社会团体㊁青年志愿者协会㊁民办非企业单位㊁慈善基金会等在内的各类组织,使得社会动员更加立体㊁更加系统㊁更加全面,全链条提升了社会应急能力㊂其二,社会动员体系信息化,现已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动员能力㊂在社会动员中,公众可以借助微博㊁微信(公众平台㊁群接龙)等互联网㊁移动网络平台及时响应并展开社会救助,以自己独有的社会优势集中了应急资源㊂例如,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因疫情需临时 封校 ,师生火速集结,通过 校内物资需求互助文档 进行有效互助,老师们通过直播讲课等方式为学生授课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校没有因疫情陷入混乱,而是开展了一场迅速㊁有序㊁温情的应急救援战㊂社会动员体系也正是在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耦合中,实现了应急社会动员的智能化㊁有效化㊂其三,社会动员体系常态化,应急社会动员已从临时突发应急转为常态应急,已建构起了从预警㊁准备㊁响应㊁恢复等各个阶段的社会动员机制㊂突发公共事件愈发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跨越区域㊁地域和领域[5]242,社会动员体系在应急管理组的组织领导下已建构起有效的无缝隙的社会动员网络㊂应急管理部与地方政府通过社会动员广泛吸取民智民力,已能够及时响应并有效应对一般性灾害,社会力量在应对各类灾害中也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临时突发的公共事件㊂其四,社会动员体系基层化,社会动员重心已下沉到基层社会等基本单元㊂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6],应急管理的成效取决于基层安全体系的成效㊂许多突发公共事件都产生于基层㊂只有将危机消灭于基层㊁将危险预防于基层,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损失㊂目前,行政村和社区干部通过点对点向公众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最大主战场㊂如在疫情阻击战中,社区和村通过自我动员㊁自我管理等方式,有效地防止了疫情扩散㊂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基层在预防突发疫情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如相关村干部通过走访每一户家庭,了解返乡人员动态,动员各户家庭健康监测,助力安全基层建设,筑牢了基层应急动员的铜墙铁壁㊂(二)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是社会动员的有机载体,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动员效能的发挥㊂在计划经济时代,公众是被政府有序地分配到各个单位以要求他们各司其职㊁及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社会组织不断增加,公众已转变成了 社会人 ,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有效应对公共事件的主体力量㊂经过应急实践的发展,我国已建构了超强的社会组织体系㊂其一,从横向上看,已构建起各类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组织网络㊂应急管理团体众多,如企业等经济组织㊁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非政府组织㊂社会团体的组成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能够最大程度地聚集人力㊁物力与财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社会有效资源,以有效满足了应急管理需求㊂同时,应急社会。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一、引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应急管理水平。
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特进行此次汇报。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背景1. 国家政策背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建设目标: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果1. 体系框架构建: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包括组织体系、法律法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等方面。
2. 领导体系健全:各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领导体系。
3. 法律法规完善:应急管理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4. 专业队伍建设: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开展广泛,在各级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应急管理专业队伍。
5. 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建立了应急通信技术支持体系、应急救援装备体系等,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
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分析1. 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础工作薄弱。
2. 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不够规范,缺乏标准化和系统化。
3. 部分地区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4. 应急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数据共享和交流不畅。
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建议1.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力量建设,强化基层机构人员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制定标准化培训教材,推动各地区开展系统化的应急演练。
3.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提高物资需求预测和储备管理水平,确保物资供应充足。
4. 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互通。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
六、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展望1. 加强系统性建设:进一步加强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法规的完善,完善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变迁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其应急管理体系的变迁和思考更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变迁1.历史回顾中国的应急管理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有灾害救助的措施。
古代的救灾方式主要以宗教信仰和自愿救助为主,没有规范的组织和制度。
近现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健全起应急管理体系。
建国初期,中国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助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安全事故的频发和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改革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政府逐步意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
在2003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明确了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责和任务。
此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应急管理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应急管理体系。
特别是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救助中,中国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提高效率,不断完善和提升了应急管理水平。
3.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政府部门的责任分工更加明确,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不断增加。
政府也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救助的应对机制进行了不断完善,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救助的水平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二、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1.问题和挑战尽管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国的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发,安全事故多发,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其次,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我国加大了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国家通过国家应急储备体系,建立了分散储备、层级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应急物资体系。
在关键时刻,可以通过调运和市域自动化控制系统,快速调配储备物资,满足各类应急需求。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我国还建立了全国性和区域性紧急储备中心,增强了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能力。
这些措施为保障各类突发事件下的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应急人员培训方面,我国加强了应急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国家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了各类应急人员培训,包括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应对、应急指挥等专业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应急人员队伍多元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引进,提升整体应急队伍的素质。
这种培训和队伍建设的做法,使得我国应急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然而,目前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应急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应急物资的及时调配和分发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急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还存在着缺乏统一标准和体系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专业化。
同时,应急演练和预案编制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经验总结和改进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了一支专业化的应急人员队伍,加大了对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能力。
然而,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改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初探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初探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应急管理是国家安全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从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专业队伍的培养三个方面对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应急管理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中国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组织体系上,中国建立了以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和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形成了具有明确职责和权限的管理体系。
在指挥体系上,中国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多层次的指挥体系,实现了指挥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还加强了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
二、法律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和规范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2007年,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职责分工。
随后,中国还相继制定了多项涉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了应急管理的法律框架。
中国还加强了应急管理法制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应急管理法律意识和能力。
三、专业队伍的培养专业队伍的培养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在应急管理专业队伍的培养上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方面,中国加强了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还加强了应急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
中国还积极探索和实践应急管理专业化的路径,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能力。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资源整合不够、应急预警机制不健全等。
中国应继续加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发表时间:2020-08-07T11:07:13.14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作者:齐永智[导读] 摘要: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部分,不仅肩负着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责,同时还肩负着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责,可以视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陕西西安 710077摘要: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部分,不仅肩负着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责,同时还肩负着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责,可以视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
鉴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建设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安全风险;防范能力;1 健全与优化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坚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风险问题为确保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水平得以全方位提升,建议应急管理部门应健全与优化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坚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风险问题。
实施过程中,应急管理部门应坚持按照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原则,加强对矿山、道路运输以及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工作[1]。
同时,最好可以严格按照风险评估标准以及监测预警功能,实现对矿山、道路运输以及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日常生产作业的风险排查工作。
风险排查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应该实现多灾种以及灾害的综合监测过程,目的在于从多个方面针对风险排查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以确保风险早期识别能力以及报警能力得以全方位加强。
需要注意的是,在健全与优化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的过程中,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健全与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各环节责任与安全措施的落实。
实施过程中,应急管理部门应按照精准治理原则及要求,从预警发布、抢险救援以及恢复重建等方面进行精准化分析与处理[2]。
始终坚持按照依法管理原则及要求,科学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摘要]在全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的强化应急能力建设。
关键字: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就;问题;建议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逐步完善的艰难过程,政府和社会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让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接受了全民乃至世界的检阅。
在全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我们有必要回顾和反思,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近年来接连不断的突发事件面前,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要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以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的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更有力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历程回顾:从经验模式到制度化专门应对应急管理体系,相对于政府日常管理体系,是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关法律、制度的总称。
应对突发事件,自古有之。
但很长时期以来都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从2003年开始的。
(一)从建国初到2003年:经验性、临时性1949年以前,我国在自然灾害、瘟疫、饥荒等预防和应对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保留下3000余年的历史记录以及丰富的考古资料,在研究我国灾害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灾害理学、灾害工学以及灾害律学,[ ](P2-3 并积累了灾害成因、防灾、减灾、律法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但总体来讲,治标的多、治本的少。
而且在人治条件下,并不注重制度性建设。
因此,中国古代的救灾制度局限性非常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于自然灾害的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针对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事件逐渐形成了一些管理体制和应急工作办法。
但同样没有形成一套专门应对突发事件且区别于政府常态管理体系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经验性和临时性特点,反应机制是典型的“撞击~反应”模式,应急的重心是救灾救援,突发事件的前期准备与预防预警、后期的恢复重建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现代意义的全程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处于空白状态。
【二)从2003年“非典”防治到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制度化、专门化2003年,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sARs的肆虐,凸现了传统的日常管理与危机管理体制的不足,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也在拷问着一个社会应对突发危机的决心与能力。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后,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国务院办公厅专门成立“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工作(简称“一案三制”工作),从此,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速,走上了快车道。
1.启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的是承担突发事件应对职能的国家机关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
2. (P156)分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2004年9月底前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建成,这被认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
至2006年底全国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多件,各省(区、市)、97.9%的市(地)和92.8%的县(市)均制定了总体预案。
中央企业预案制定率达100%,高危行业绝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都已制定应急预案。
2.规划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应急管理体制,是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006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隶属国务院办公厅,直接向国务院总理负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应急管理“常态化和专门化”的一个标志。
3.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发布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社会管理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等。
目前我国正在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原则,强化各项机制建设,力求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等方面整体联动的应急管理机制。
4.加快应急法制建设。
应急状态下有法可依,既能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能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填补了我国应急管理“龙头法”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成,被认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同时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建成。
(三)2007年11月开始:发展与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二、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政府应急能力建设的成就:更加成熟、更加稳健评价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或表现,应该从迅速决策、资源配置和信息沟通、与有关方面的合作等方面的快速反应力来进行。
在汶川大地震的应急管理中,我国政府的快速反应力非常突出,表现得“更加成熟、更加稳健”,充分展示了近五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
1.启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指的是承担突发事件应对职能的国家机关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保障等内容而制定的工作计划。
_2 J(P156)分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2004年9月底前报国务院办公厅备案。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建成,这被认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二个里程碑。
至2006年底全国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多件,各省(区、市)、97.9%的市(地)和92.8%的县(市)均制定了总体预案。
中央企业预案制定率达100%,高危行业绝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都已制定应急预案。
2.规划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应急管理体制,是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2006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隶属国务院办公厅,直接向国务院总理负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应急管理“常态化和专门化”的一个标志。
3.政府的信息沟通力显著增强。
在汶川大地震中,地震震情、灾情、救灾行动等一切相关信息都高度透明。
地震发生不久,全国人民就从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体和通讯工具中得知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灾后10小时,几乎所有部委应对灾情作出的紧急部署情况都展示在人们的视线里。
此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24小时不问断滚动直播救灾情况,实时更新伤亡数字。
从5月13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信息。
同时,灾区向国外媒体开放,允许国外记者进入震区一线报道。
高超的信息沟通力既把灾后的各种谣言传播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信息的公开也将全世界的华人动员起来,形成了一股关心祖国、支援祖国救灾的洪流。
4.对外合作更加自信和开放。
不仅接受了基于道义的礼节性慰问,还接受了国外资金和救灾物资的捐助,公布帐篷需求寻求国际帮助,还接受了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我国台湾的专业救援队的支援。
所以这次国际合作范围、种类都是空前的,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的自信与开放。
5.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空前加强。
除了捐款以外,还有像帐篷产品的急需生产都得到了社会的积极支持。
服务类支持,包括医疗、心理援助等都有效动员起来了。
应该说这次救灾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结合最好的一次,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前所未有。
三、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应急管理就是人类同各种灾害灾难做斗争的过程,认识规律、把握形势是强化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形势异常严峻。
1.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
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当年GDP的6%。
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