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13课唐诗五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 课《唐诗五首》一、《野望》(王绩)1.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2.诗句解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
“徙倚”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孤独。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赏析:这两句写秋天山林之静景,对仗工整。
“皆”和“唯”两个字,强调了秋色和落晖的普遍性,营造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赏析:这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动态感十足,与前两句的静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意: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诗人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感到孤独,于是怀念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隐逸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二、《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
其诗风格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诗句解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赏析:首联以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秘色彩,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意: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赏析: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空悠悠”三个字,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意: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赏析:颈联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对仗工整,画面清晰,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觉。
八年级上册古诗名句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名句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奔腾直泻进入了广阔的平野,缓缓而流。
诗人以动写静,生动地勾勒出了长江的特有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映在水中就像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江面上雾气升腾,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写了江上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妙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打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及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走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写出了作者诗人弃官归隐。
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辛的劳动生活的满足。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股烽烟直冲霄汉,长长的河流静静地躺在沙漠中,河上一轮落日缓缓,显得分外的圆,分外的大。
诗人用“直”和“圆”为我们描绘了大漠特有的奇特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出使塞外时的孤寂之情。
八年级上册古诗名句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岸高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奔腾直泻进入了广阔的平野,缓缓而流。
诗人以动写静,生动地勾勒出了长江的特有的雄奇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映在水中就像飞下来的一面天镜,江面上雾气升腾,像是结成了海市蜃楼。
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为我们描写了江上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妙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3、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服打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意愿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及对归隐生活的满足。
4、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走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写出了作者诗人弃官归隐。
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辛的劳动生活的满足。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一股烽烟直冲霄汉,长长的河流静静地躺在沙漠中,河上一轮落日缓缓,显得分外的圆,分外的大。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诗歌主旨和重点句赏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主题思想:
• 借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隐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光明 的追求和向往。
• 2.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 达了自已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的叹惋。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面描述。
• 在东篱之下信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恬 淡、闲适的心情。
1.《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梁甫行》《饮酒》其五主题
2.赏析 (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 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 物满意而归,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 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 满载而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诗人的 郁闷孤单的心境。
• (二)《黄鹤楼》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画面描述。
• 比喻,作者以“千里马”自喻,引出“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表i达了诗人 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 (八)《赠从弟》其二刘祯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班级:姓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作品】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重点词语】东皋:作者弃官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徙倚:徘徊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
采薇:采食野菜。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运用互文的手法。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引用典故,诗人看到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不禁想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1.《长歌行》鉴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四川刘海燕原创●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这首五律首联的“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
颔联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
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颈联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
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
尾联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
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散译: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2.《游山西村》(北宋·陆游)这首七律以“游”字贯穿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表现了农民的厚道。
颔联写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汩汩穿行,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倏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使人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游了一整天的诗人游兴未尽,主人的殷勤,风光的旖旎,民的的淳朴,使诗人流连忘返。
散译:莫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浊浑,去岁丰收,足有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
山水重重复复,令我几疑无路,柳暗花明,现出了一个山村。
一路鼓鸣箫吹,噢!原来是春社日已近,父老都身着简朴,古老的民风依然留存。
从今后呵!若许我闲居,若野鹤浮云,我便拄着竹杖,随时来这里拜访叩门。
3.《渔家傲》(宋·范仲淹)这首词,上片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突出了气候“异”;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写出了边声“异”;接着些边的“异”:“千嶂里”写军营为群山环抱,“长烟落日”些塞外壮阔的风光,与紧闭的“孤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壮阔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诗词五首八年级上册原文翻译注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原文翻译及注释1.《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交,结伴。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
【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5.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6.溅泪:流泪。
7.恨别:怅恨离别。
8.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9.抵:值,相当。
10.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1.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2.浑:简直。
13.欲:想,要,就要。
14.胜:受不住,不能。
3.《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1《望岳》(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
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
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17首理解与赏析第25课XXX诗三首【1】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XXX。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②“割”是“分开”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勃勃。
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5.描绘画面“造化XXX,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
【2】XXX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XXX。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头脑感情。
通过写长安城沦亡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
3.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甚么情景?有甚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4.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
“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1.《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以“登高”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通过描写风声、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和孤寂;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对流离失所、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草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的自然规律,暗示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性;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鹳雀楼”为题,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诗中通过描写夕阳余晖、黄河奔流等壮丽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高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诗词五首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的诗词赏析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妙的诗词,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其中的五首吧。
1. 《出塞》——王昌龄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以雄浑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他写出了那些骑着骏马,挥舞长矛的壮士,为了国家的安宁,奔赴边塞,守护家园的英勇形象。
这首诗让人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上,感受到了那份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静夜思》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自我感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如同一幅宁静、清新的画卷,让人心生怀旧之情,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抒怀。
从鹳雀楼上远眺,看尽了群山巍峨,江水绵延,大地辽阔。
王之涣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情怀,令人感叹不已。
4.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孟浩然《春晓》中的几句,从平淡的语言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清晨的宁静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感叹了年轻的活力和生命的蓬勃。
5. 《静夜思》——杜甫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
月色如水,影映在庭院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安详。
杜甫通过对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这五首诗,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首都透露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领略到诗词的艺术魅力。
在诗词中,恢弘的河山、壮美的建筑、热烈的英雄主义、细腻的生活情趣等都是诗人心目中的世界。
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也是源自生活、情感和精神的深厚积淀。
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这五首诗词,正是这些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品。
观赏诗词,不妨并需多一些读懂诗词的艺术手法,以便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这些诗词的价值。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1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
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1】长歌行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
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徒”字是“空”“白白”的意思。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
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野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赏析](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2)“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
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A.不善种田: B.不辞劳苦:答:A、草盛豆苗稀B、晨兴理、带月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意愿"的含义。
答: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4分)①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②“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以上是200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以下是2005年四川中考题)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
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08年乌鲁木齐)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以下是06年盐城中考题)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
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以下为07年潜江、仙桃中考题)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
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6.C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怜10.A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注释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xǐ)倚(yǐ):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⑤吊古:哀吊,凭吊。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2分)参考答案(1)(2分)夕阳迟欲暮时(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B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二: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风霜” 一语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
表达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参考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本文主旨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分)(2)说说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这句话的理解。
(2分)(1)(2分)夕阳迟欲暮时(2)(2分)此联情景交融,“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登楼凭吊古人,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又隐含无限的伤悲,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诗文赏析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
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
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