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八年级上册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华,通“花”。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
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东皋(gāo)薄(bó)暮望,徙倚(xǐ 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徙倚,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The bright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I thought it wa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observe the bright moon, and lower it to miss my hometown.二、《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you desire to see a thousand miles, go beyond the next floor of the tower.三、《望天门山》 - 杜甫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Translation:The Tianmen Mountain interrupts the Chu River, the blue water flows back here.四、《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ranslation:The wind is fast, the sky is high, the apes wail sorrowfully.The clear lake has white sand, birds fly back.Endless fallen leaves are falling, the Yangtze River keeps rolling.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bed, I suspect it i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view the bright moon, then lower it, missing my hometown.2.《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I wish to see farther, I must ascend a higher level of the tower.3.《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Translation:Sunlight shines on the incense burner, creating a purple smoke. From afar, I see the waterfall hanging over the front stream.The flowing water falls straight down for three thousand feet, as if the Milky Way is descending from the ninth heaven.4.《登飞来峰》 - 李白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Translation:Ascending the Feilai Peak, I see a thousand layers of pagodas. It is said that one can hear chicken crowing and see the sunrise.I am not afraid of floating clouds obscuring my view, as I am situated in the highest level.5.《望月怀远》 -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山尽处白天已经降临,黄河水流入海。
我想望尽千里美景,只为再登上一层楼。
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床前明亮的月光,仿佛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3. 《登岳阳楼》 - 杜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古人曾乘黄鹤离去,留下黄鹤楼空空荡荡。
黄鹤离开后再也没有归来,长久以来,白云飘渺不定。
晴朗的小川边上有繁茂的树木,芳草丛生的鹦鹉洲。
夕阳西下,故乡的城关在何处?江面上烟雾氤氲令人感到忧郁。
4.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天沉睡中毫不知觉,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夜晚时有风雨声,花儿掉落了多少。
5. 《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前方看不见古人,身后也看不见后来者。
思考着天地之间的浩渺无边,独自悲伤而流下了泪水。
以上为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五首唐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这份文档符合要求,共有855个字。
如果您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
“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胸襟宽广,眼界空阔;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
这里,诗人写由望岳而想到登岳。
这一句是虚写,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凉、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哀,对照强烈。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破,满目凄凉。
为全诗创造氛围。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分析、赏析)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精编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唐·王绩(八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1)东皋(gā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2)徙倚: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3)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4)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
(5)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6)采薇:釆食野菜。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
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
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
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
情罢了。
【注释】
⑴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⑵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
华,同“花”。
滋,繁盛。
⑶荣:犹“花”。
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词鉴赏详解汇总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 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 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 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 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 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 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 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 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 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 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 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 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 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3]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 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 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1.《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以“登高”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通过描写风声、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和孤寂;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对流离失所、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草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的自然规律,暗示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性;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鹳雀楼”为题,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诗中通过描写夕阳余晖、黄河奔流等壮丽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高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之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代五首诗》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乎泪沾襟。
翻译:边境上的鼓声打破了行人的前行,秋天的边疆只有一声孤雁的鸣叫。
夜露从今夜开始已经晶莹如白,皎洁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我的故乡。
我有几个兄弟都被分散在各地,没有一个家庭可以问候他们的生死状况。
我寄出的信件很久都没有送达,更何况我的衣襟已经被泪水打湿。
二、《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白天的阳光依山尽头,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继续登上更高的楼层。
三、《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泰山的山峰是如何的壮丽?齐鲁大地的青山绿水美丽绵延。
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显而易见,阳光和阴影交替划分了昼夜。
心胸忽然涌起千百感慨,泪水仿佛化作了归鸟回巢。
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峰之巅,俯瞰整个山脉就会发现其渺小。
四、《早发白帝城》原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早晨离开白帝城,穿越美丽的彩云,一路上一日之内便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
两岸的猿猴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轻舟已经越过了千山万水。
五、《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让人误以为地上结满了霜。
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起故乡。
以上就是《唐代五首诗》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1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
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1】长歌行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
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徒”字是“空”“白白”的意思。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
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野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举目相望,竟没有一人相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食野菜的隐士。
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重点赏析:本诗写景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富有特色。
首联“东皋”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表现了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颔联从色与光的角度写静景,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日暮晚归的画面。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在天空飘荡。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者简介:崔颢,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主题思想: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赏析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
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
“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
“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
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
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愉悦欣喜,热爱大自然。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愉快心情。
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感时伤逝)3.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至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本诗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僵卧孤村,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戍轮台。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句略作赏析。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的联想起来,是“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1】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三)赏析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1.填空: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说说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实际上有它特殊的内涵,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米斗折腰”强。
3.陶渊明的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首诗朴素如随口而出,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yú),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1.本诗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分析本诗的主旨。
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4 “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2】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的赏析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诗。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高路远。
这两句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直”和“圆”两字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奇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可选择一例答题)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