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说明: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

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

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P28-29例1、例2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一、观察与思考:1、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5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1)猜测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比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依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及年龄特点等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对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能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就数值比例尺而言,教材没有就方法比例尺专门的讲解,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上,其次才是计算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计算自然水到渠成。

这样来把握教材,教学起来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例尺》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我觉得书中的练习和情境可能不太适合我们的学生,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感兴趣,可能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

因此我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结合人教版教材,我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创设了贴近我所教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考虑线段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因些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把比例尺的相关内容拓展进来,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上课,我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老师开车从濮阳到郑州用3个小时,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濮阳爬到郑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濮阳和郑州。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8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8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8篇)活动目标:1.了解圆形、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

2.练习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让他们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难点是辨认不同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粉笔、黑板、彩纸剪成的各种图形。

活动过程:一、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

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

2.让幼儿比较图形的异同,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些是完全不同的。

3.有些是相似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

4.有些是相关联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

5.经过反复辨认,幼儿对图形的特征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

二、先让幼儿知道物体有名称图形也有名称,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才把图形的名称告诉他们。

三、引导他们辨认生活中的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图形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四、用画纸剪出不同的大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

再用纸剪出不同的小几何图形,然后让幼儿把同类的小图形贴在相对应的大图形上面。

教学反思: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

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

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圆,正方,长方形,三角形活动重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够数出来活动难点: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能正确数出多少种图形活动过程: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

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7篇

六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7篇

六班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7篇六班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得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察看、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察看分析本领、抽象概括本领和类比本领,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教学过程:一、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1、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问题:2024.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识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同学们还可以自身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白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

而各个竞赛地方离住处较远,他们要从住处到各个竞赛地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察看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瞧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可以自身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打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白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020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020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6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6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9-19。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会说出题中分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分析推理学法指导分析推理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第41页的例3一、组织探究1、教学例3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追问:50朵的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

指名列式板书:50×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教学环节设计2、教学“试一试”。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有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第1题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他们先按要求画一画δ,再完成填空。

4、做“练一练”第2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突出“小力比小军多的张数是小军邮票张数的,也就是28张的”二、巩固练习1、做练习八第12题学生计算填空,组织观察每组题目及结果交流:每组三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特点?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还是小?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呢?教学环节设计2、做练习八第13题启发学生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行3、做练习八第14题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4、做练习八第15、16题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5、做练习八第17题学生解答后问:这两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作业板书设计“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5授课课题分数乘分数(4)教学基本内容第45-46页的例4、5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5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二、应用练习。

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书p34t5。

读题理解后解答。

(2)出示书p34t6。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书p34t7。

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三、发展练习。

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块。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

教学环节设计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作业板书设计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5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3)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5。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作出客观的评价。

教学方法及手段操作法、练习法学法指导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p35准备若干长为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和一些橡皮泥球。

收集几个长方体家用电器包装盒长、宽、高的数据。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5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5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2授课课题分数乘整数(1)教学基本内容第38-39页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整数。

教学方法及手段迁移法、练习法学法指导理解、练习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第38-39页例1一、创设情境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复习:1、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2、+ + =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教学环节设计二、组织探究教学例1出示例1,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或3×提问: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式中的3是什么数?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三、探索 1、学生尝试计算×3。

启发:×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提问:分子上的3+3+3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3×3)教师接着写 = = =(米)进一步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4、做练习八第3-5题。

订正时说出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

作业板书设计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5课次(本周第几课时)3授课课题一个数乘分数(2)教学基本内容第39-40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八的6―11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2. 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观察、比较学法指导观察、比较、练习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第39-40页的例2一、教学例21.出示例2及图引导学生看图描述题中两个分数的具体含义。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⑴:红花有多少朵?①通过前面的铺垫估计学生能很快列式10÷2=5(朵);②教师说明:像这样求10朵的是多少的问题,还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列式10×=()得出结论并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问题⑵:绿花有多少朵?师:你能用求红花朵数的方法,求出绿花的朵数吗?教学环节设计二、组织练习,巩固新知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八第6题通过练习,引导学会体会分数乘法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的内在联系。

3.完成练习八第7、第8题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在生活的运用。

4.完成练习八第9题引导学生在计算得出结果后,再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估计的准确性。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4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4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3)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体特征。

(4)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2.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书p33t1)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3.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1) 书p33t2。

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书 p33t3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三、针对练习。

教学环节设计1.判断。

(对打"√",错打"×")(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能装多少水是求( )a.体积b.底面积c.容积d.表面积(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 )平方分米玻璃。

a.4×4×4b.4×4×6c.4×4×5(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a.2b.4c.8d.9(4)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a.2×5×8b.20×5×0.8c.(2o×5+5×8+20×8)×2四、评价总结。

作业板书设计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2)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各章节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图形与坐标系等。

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整数 2. 分数 3. 小数 4. 图形与坐标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和运算、分数的概念和运算、小数的概念和运算、图形与坐标系的认识和绘制。

2.教学难点:整数的乘除运算、分数的乘除运算、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图形的坐标系绘制。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同伴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3.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整数的概念和运算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整数的概念。

2.探究:让学生进行有关整数的小组活动,了解整数的正负概念以及加减运算法则。

3.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整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4.归纳:总结整数的运算规律,与学生一起归纳整数的乘除运算法则。

5.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第二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1.导入:通过几个案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和实际运用。

2.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来体验分数的加减运算,引导学生找出分数的加减法则。

3.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解决分数的乘除问题,加深对分数概念和运算法则的理解。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第三课:小数的概念和运算1.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小数的概念和实际运用。

2.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演示来体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引导学生找出小数的运算法则。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三案设计:学案一、自学质疑[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2、师板书题目:(1)4:5 20:25 (2)0.6:0.3 1.8:0.9(3)1/4: 5/8 3:7.5 (4)3:8 9:27[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

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一)认识意义1、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周集体备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4页整理与练习里“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l ~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积单位及其进率,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使学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特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长20cm 、宽10cm 的长方形纸。

教学资源:教课书、教学用书。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与练习(1)11 11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过程:一、迁移互助谈话:同学们,你能用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长20 cm、宽l0 cm)围成长方体形状吗?【互助】(1)互助表达:先去掉四个角(一样大的长方形),再把它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

互助方法:说一说。

互助形式:单号说给双号听。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学生动手围一围,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不同的围法。

提问:同样大小的纸却围出了不同的长方体形状。

根据围出的长方体,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导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探究互助1.小组交流,汇报整理情况。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整理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把课前整理的结果先在小组里交流。

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如有错误,给予指出;如有遗漏,给予补充。

【互助】(2)互助表达: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互助方法:讨论交流。

互助形式:相互说一说。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修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模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模板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范文模板如果教师能较好的掌握这一基本结构,即能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更加规范,又有利于增进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例文1教学内容:学习课本第一页的例1、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一些知识,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还学习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你会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吗?(出示下列题目,请学生解答。

)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4公顷。

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五(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进行交流,重点说说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教学例1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第4、5周课件www.5yk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1授课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0-31。

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观察法、操作法学法指导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在自主探究中推导并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第30、31页,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师: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学环节设计师: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能用怎样的方法推导出来?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

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师用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教师用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教学环节设计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师: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三、巩固练习。

四、评价总结。

作业板书设计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XX.9.16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2授课课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1-32。

教学目的和要求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练习法学法指导在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31、32一、问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二、综合练习。

1、单位互化的基础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问: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能推算出它能盛多少毫升水吗?3、做练习七的第7题。

4、做练习七的第8题。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师: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这个花坛的底面积;求填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多少土,就是求花坛的容积;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这个花坛的侧面积。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师: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

(1)、消防队砌一面长6米,宽0.25米,高2米的训练墙。

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0块,有3000块砖够不够用?(2)、有两个长方体的水缸,甲缸长3分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乙缸长4分米,宽2分米,里面的水深1.5分米,现在把乙缸的水倒入甲缸,水在甲缸里深几分米?教学环节设计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作业板书设计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3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基本内容P33教学目的和要求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梳理、练习学法指导通过四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自主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基本练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书P33问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一、整理完善。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最优小组汇报:学了哪些知识?经过怎样过程?解决怎样问题?相机归纳展示知识图表。

(略)二、反馈练习。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书P33T1.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学环节设计问: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教师直观演示:出示一个长方体,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并使画面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接着微机显示12条棱、8个顶点,使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体特征。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2.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书P33T1)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3.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书P33T2。

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书P33T3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三、针对练习。

教学环节设计1.判断。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能装多少水是求A.体积B.底面积c.容积D.表面积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平方分米玻璃。

A.4×4×4B.4×4×6c.4×4×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4c.8D.9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A.2×5×8B.20×5×0.8c.×2四、评价总结。

作业板书设计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4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4。

教学目的和要求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体积和表面积的联系和区别,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恰当的选择相关的计算方法。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练习法学法指导按照“直接应用——结合示意图练习——自己联系实际练习”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预习P34一、基本练习。

1.出示书P34T4。

组织学生解答。

2.比较:(1)问: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2)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算?不同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归纳: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二、应用练习。

1.结合示意图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书P34T5。

读题理解后解答。

(2)出示书P34T6。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说自己每一步是怎样做的。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书P34T7。

问:题目中所求的问题实际是求什么?三、发展练习。

1.补充:一个长15厘米、宽8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块。

2.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不同分类有条理思考。

教学环节设计四、评价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解决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关键是什么?作业板书设计方法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bh)方法2:统一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数学课程教案周次4课次(本周第几课时)5授课课题整理与复习教学基本内容第十一册P35。

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选择橡皮泥和给定长度的小棒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学重点及难点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